《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弟子规读后感(实用15篇)

弟子规读后感(实用15篇)

弟子规读后感(实用15篇)弟子规读后感1在这之前,我几乎没有仔细的阅读过整篇《弟子规》,趁这个寒假,我认认真真地学习了《弟子规》,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弟子规》是古圣先贤留下的教诲,至今还影响深远,这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

读着整本书,好像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讲到人与人的关系,兄弟之间应该“兄道友,弟道恭”,这样才能和睦相处,在财物上要看轻些,伤感情的话要忍住不说,这样才不会伤和气。

朋友之间交往要避免“闻过怒,闻誉乐”,否则就会“损友来,益友却”,而且我们平常要多接触品德高尚的人,如果我们的`道德,学问和才干不如他人时,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做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

弟子规读后感2《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

首先要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想做一个受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弟子规里讲的最多的内容就是孝敬父母。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名话是说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我以前对爸爸妈妈没有礼貌,爱大声喊叫;爸爸妈妈评语我的时候,我总是不服气,跟他们顶嘴;爸爸妈妈叫我做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现在我读了弟子规,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以后一定对爸爸妈妈有礼貌,认真听他们的`教诲,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要对妈妈说:“您辛苦了,节日快乐!我爱你!”我还要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弟子规读后感3《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它规定了学生的六门主修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要谨慎小心,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而且亲近有仁德的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育 方法。
在 《 子规 》 , 者讲 述 了孝 、 、 、 、 弟 中 作 弟 谨 信 泛爱 众 、 亲仁 等 道理 , 虽浅 显易懂 。 行则 不 易。现代 性 的危机 社会 容 易 力
使人 养成 虚幻 浮华 的品格 和习性 。家 长本 身对 于《 弟子规 》 这一 课 的缺乏 ,导致其 不能 正确 指导 孩子 的言行 ,从 而使
在 家庭 教 育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关键词 : 弟子规》 现代 家长 家庭教 育 《 《 子 规》 名 《 蒙 文 》 清代 李毓 秀 所编 。其 内容 以 弟 原 训 ,
“ 人则孝 , 出则 弟 , 而信 , 谨 泛爱众 , 而亲仁 , 行有余 力 , 以学 则 文 ” 中心 , 养成人格 和淳厚 家风 的最佳 读物 。 为 是 近年来 ,弟 《 子 规》 受追 捧 , 给 家庭教 育所 提供 的丰 富精 神资 源不容 深 其 忽视 。但《 子规》 弟 在家庭教 育 当中的运用 , 不应局 限于让孩 《 弟子规 》 的要求 规范 自己的言行 。在家 长践 行“ 悌 ” 同 孝 的 时 .让受教 育者感 受到 父母 的孝悌 之心 ,体验 理解这 种付 出 , 把感 恩 父母 、 爱别 人作 为 自己 的一种 人生 信 念 , 并 关 这 应该 是家长对孩 子进行榜样 教育 的最 好办法 。 我 国著名教 育家 叶圣 陶说 过 ,教 育就 是培 养习惯 。可 见. 良好 的行为 习惯是 一个孩 子一 生享 用不尽 的宝 贵财 富。 而孩 子行为 习惯 的养 成最 直接 的便是 受到父 母 的影 响。试
时也 能更好地 挖掘《 子规》 弟 所带来 的现实意 义。

要 让孩 子养成 良好 的习惯 。首先父 母便 子规》 响家 长的 日常行 为 习惯 , 孩 子起 到榜 影 对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600字(精选5篇)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600字(精选5篇)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600字(精选5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600字精选篇1《弟子规》这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还要对自已行为约束,诚实可信,博爱众生并亲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为先,而“孝”和“弟”这两个字则是弟子规贯穿中心的“一条线”。

“孝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

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地提升。

其实一个人只要能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为国家栋梁。

学习《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常常读《弟子规》,并细细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啊!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他们用自己浓浓的亲情教育我们,希望我们能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对父母来说,我们是上天赠给他们的礼物,但在我们心中,父母是无可替代的,爸爸妈妈良苦用心,谆谆教诲的话语,你们也常常随着自己的意愿,想听就听吧,若有一点不如意就顶撞回去,以至离家出走,更厉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来,你们不觉得惭愧吗?羊跪乳,鸦反哺,为人子女理当“孝”字为先。

“孝”就是心怀感激,用爱作出回报。

我们的父母大都承担着家庭的负担,每日里,有的或在工厂车间野地农田辛勤劳作,有的或在书山文海之中与科学技术领域艰辛探索,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报社会,同时还对我们呵护有加,似明灯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前行。

作为儿女,每天惦记着父母,为父母辛劳,这应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是作为后人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

我们现在年纪还小,有些事情还无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愿与希望,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每天让父母开心,这无疑是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去做的。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学生所尽孝道的最好体现。

“入则孝”,一个在家能敬重孝顺和关爱父母长辈的人,其品格与德性的延展必然会有一颗感恩于博爱之心,就一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善行善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古有大孝之女花木兰,大孝之男岳飞;今有著名孝子许世友无不为国家民族创下惊天伟业便是有力例证!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

弟子规讲解PPT

弟子规讲解PPT
《弟子规》讲诵
李统兴 知常国学研修
弟子规
O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O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 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八个部分加以 演述。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 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O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 养正,教育子弟基本规矩、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怡吾色
号泣随 昼夜侍 居处变 事死者
孝方贤
柔吾声
挞无怨 不离床 酒肉绝 如/事/生
•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 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 无规矩不成方圆。 • 守规矩是修身的开始。 • 当前家庭教育缺失紧迫性。
总叙
•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学习的次第。
•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 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 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 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文献知识等。
•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 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 戮(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探析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探析

怨 恨 就 无 从 生 起 。讲 话 要 谨 慎 ,不 要 说 过 激 、 太 过 伤 人 的话 语 。对 待 长 辈 ,不 能直 呼 其 名 ,在 长 辈 面
前 要 谦 虚 ,有 礼 貌 ,多 听 ,少 说 。 在 用 餐 、 坐 、行 走 等 日常 行 为 方 面 做 到 长 者 先 ,幼 者 后 ,处 处 考 虑 长 辈 的 需 要 。 对 我 们 大 学 生 而 言 , 当 我 们 在 家 里 已
“ 善 孝为先 ” 百 ,这 有 两 层 意 思 :第 一 层 是 说 孝 为
百 善 之 首 ,第 二 层 是 说 孝 心 开 了 ,百 善 皆开 。 孝 是
人 品德 ;养成 良好的行为 习惯,培养 大学生 良好的人 际习惯等 方面的 内容。 关键 词 :《 弟子规》;大学生 ;道德教 育 中图分类号 :G 62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 0 ( 02 0 -100 6 25 9 2 1 )50 0 -2 4 是 会 意 字 ,上 老 下 子 ,就 好 像 一 个 儿 子 背 着 一 个 老 子 。老 是 上 一 代 ,念 念 想 着 如 何 栽 培 好 下 一 代 ,才
次 重 复 “ 母 ” 两 个 字 ,意 在 告 诉 我 们 , 落 实 孝 父
道 德 教 育 是 我 们 的 当务 之 急 , 《 子 规 》 x 当 代 大 弟 , J -
学 的道德 教育有 重大 的现实意 义 。


《 子 规 》 的 内 涵 弟
《 子规 》 原 名 《 蒙 文 》 弟 训 ,是 清 朝 康 熙 年 间
道 要 从 对 父 母 讲 话 的 恭 敬 态 度 开 始 做 起 ,要 倾 听父 母 的 需 要 ,然 后 尽 量 按 照 父 母 的需 求 努 力 去 做 ,让

《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弟子规》心得体会1《弟子规》是我们中华民族弘扬的传统美德。

它也是我国文化思想的一部著作。

它记载着中华民族做人的道理以及文明礼仪方面的相关事项。

《弟子规》中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里主要讲的是做子女的应该孝敬父母,尊敬父母。

若不能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做到“孝”,那就是忘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

有人说:“诚信是道德之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信”则是人生的信条。

人如果失去了信任,那么他活在世间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正如《弟子规》中所说到:“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己先做好诚信。

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让我感触很深,那就是,“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说,家里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处。

这样就能让父母少操一份心。

而在我儿时不懂事的时候,我经常和我哥哥闹矛盾。

我哥是男孩子,又比我大,我当然闹不过他。

于是,我只好向妈妈告状,说哥哥怎么、怎么欺负我。

妈妈见我年小,自然是护着我。

现在学习了《弟子规》后,再想想那些事,觉得很不应该,也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的麻烦和矛盾。

其实,只要仔细阅读,就会体会到,《弟子规》确实对我们又很大的帮助,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思。

我们既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然应该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好的传承下去。

让我们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吧!《弟子规》心得体会2这学期,我们学校掀起了读、背《弟子规》的热潮,我也不例外,也认真读起了《弟子规》。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它让我感受很深。

“入则孝”讲的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就是一个“孝”字。

课外阅读100字心得感悟(精选10篇)

课外阅读100字心得感悟(精选10篇)

课外阅读100字心得感悟(精选10篇)课外阅读100字心得感悟篇1《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

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

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

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1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

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

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

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

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

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2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读书也要有一个选择,要读好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弟子规》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至1722)清朝康熙间秀才。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叫: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的时候,不能迟缓。

父母命令我们的时候,不能够懒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简介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夫子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如果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现实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教书先生李毓秀。其内容主要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弟子规》是由一名教师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的,是一本关于做人的规矩及学习方法的书。它共有八大部分,一千多字,形式上主要是三字一句,易学易记。在聆听了钱文忠教授的讲解后,找到《弟子规》原文,反复琢磨,个人以为它有以下一些现实意义——

一、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明确地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一个人从小就要懂得孝敬父母长辈贤人,友爱弟兄姊妹他人,要学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从小要懂得与仁爱之人打交道,并以之为榜样,然后还要重视身体力行去弘扬传统美德,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古代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今天的孩子特别需要加强对孝,弟,谨,信,亲仁这些美德的学习,独生子女时代,人们更多时候是关注孩子关于物质生活,升学知识和就业知识的学习,却降低甚至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要求,致使很多孩子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从不考虑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有人这样心痛地说:现在有些孩子是“四无”孩子,一无眼睛,不知道察言观色,就是走进他人家中,他都不懂得观察主人家是否欢迎,这种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没有善恶;二无耳朵,你和他面对面地讲话,他居然听不见,忠言、教诲更是听不进去;三是没大脑,是非不分,做事不计后果,闯祸,逃窜,再闯祸,再逃窜;四是无良心,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他都是油盐不沁,滴水不进,即使父母死去,他也不会难过一秒钟……《弟子规》在第一部分“入则孝”的开头就要求弟子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多少小孩懂得这些规矩,又有多少小孩遵守了这些规矩,很多人进出家门无视父母的存在,或者对父母大呼小叫,至于“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更不用说了,亲人希望他做的,他偏不做,亲人反复警告不能做的,他偏要做,我常想,现在那些游手好闲的孩子们,沉溺于网吧游戏不肯回家的孩子们,吸烟成瘾的孩子们,难道是家长没有要求他们学好上进吗?不是,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没有哪位父母愿意孩子打架斗殴,没有哪位父母一开始不是细心讲解教育,可是那些孩子们把父母、教师的感受放在心上了吗?今天,学习《弟子规》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从小就必须懂得,父母是必须孝敬的,做人是必须守规矩的,必须懂得,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他必须遵规守法。

二、它是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中间的许多准则可以和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例如,钱文忠教授在讲解“父母呼,应勿缓”时,就讲到了曾子和他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我们知道曾子以孝闻名,说有一天,曾子进山采药,只有母亲在家,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老人家不知所措,就咬自己的手指,母亲咬手指的时刻,曾子的心突然一抽一疼,于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曾子马上想到是不是母亲有什么事,所以他急忙跑回家,一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到,我没办法接待,就咬手指盼你回来……表面上听起来,这个故事很玄,但生活中这种心灵感应的巧事也不是没有,我们更敬重的是曾子母子之间的那份声息相通,那份心灵的默契,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言,我们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母子之间心灵相通,彼此呼唤时,连声音都不需用……在讲“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时,钱文忠教授又给我们讲了汉代杨震拒贿的故事: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当时正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子回去了。这个故事在传诵中,演绎出更通俗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名言的出处,也让我们懂得了成语“不欺暗室”的意思,懂得了一个人是否能“慎独”是很关键的,如果独自一人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那便是真君子了……在讲解“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时,钱教授又给我们带来了东汉宋弘“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言,这些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故事及它所蕴含的道理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

三、它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及学习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首先要能够用自己的行动、精力对传统道德身体力行,包括生存,包括敬老,没有这些生活上的实践行动,一味学理论,不顾父母的死活,不在生活中去搏击,就会远离生活,不知道生活的真相,难免会流于浮华,做事难免是纸上谈兵。在这方面,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留给儿子的最后几句话是值得每个人牢记的: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反之,一个人有经济条件,有足够时间,有充沛精力,但却只注重动手能力,只注重具体行动,不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可能会糊涂,会迷失。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大善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应是有余力学文的,但是,由于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一些孩子乃至家长认为,就算读完了大学也不能很快地挣大钱,还不如马上打工赚更多的钱,他们忽视了长远利益,更忽视了读书对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弟子规》的三字箴言就是要人们注意学与做相结合的重要性,实践道德很重要,学文化后你会做得更好;它还强调读书的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也就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把“心到”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心到、聚精会神,才能进入真正学习的境界。“三到”,看起来简单,但人们落实的并不好,现在,老师们发现张口放声诵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而放声读对精力的集中,对体验文章的美又是那么的重要。接着,《弟子规》要求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求精益求精,要今日事今日毕,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爱惜书本……学习是这样,推而广之,做什么事不是这样呢,做什么事不需要心到,眼到,口到呢,做什么事不需要专心致志呢,做什么事不需要注意细节呢,对什么东西不需要爱惜呢,所以说,《弟子规》就是要求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获得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 四、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几百年前的私塾先生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言简意赅的准则要求,这说明他至少做到了以下几条:对经典钻研深,对文史乱熟于心,对职业高度敬重,对学生高度负责,有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说,每位家长,每位教师,每一个人都应以《弟子规》的作者为榜样,主动积极地探索关于教育的标准和方法,把《弟子规》中的要求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公关礼仪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宣讲,以文史来讲准则,以现实来讲准则,以案例来讲准则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从各地学习《弟子规》的措施中,也可得到很多启发,学习活动要注意生动活泼的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钱文忠教授的讲解给我们做出了特别好的榜样,首先,有央视这样一个绝好的宣讲平台;然后,讲解中,独创性地用温馨深情的歌声开头,歌声随讲解的进程反复出现,就像影视剧的主题歌一样,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学习意境,在一唱三叹中强化听众对《弟子规》的理解与记忆;对于讲授的内容,时而是童声朗读,时而是电视主持人的旁白,当然,更多的是钱文忠教授在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讲解,钱教授恰到好处地引用了那么多文史故事,将抽象的规矩变得有血有肉,有深厚的土壤,从而让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在教育上,我以为,钱文忠教授真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可以说,钱文忠教授赋予了《弟子规》更康健更阳光的生命,使一度沉寂的《弟子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分外地光彩夺目,从这个角度说,钱文忠教授堪称一代教育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尽管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的高境界,但要见贤思齐,要心向往之,努力学习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