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职业学校(农业校区)《综合布线实训教程》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计算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

修订年月:

修订人:

计算机专业部

一、课程名称

《综合布线实训教程》

二、课程简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系统需求分析能力、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设计能力、综合布线系统安装与施工能力、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布线系统测试验收能力。通过完成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结构和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熟悉综合布线产品,熟悉综合布线的相关标准,熟悉设计方式和规,掌握安装规和技术,熟悉综合布线从设计到施工安装到测试验收的工作流程,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能承担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现场安装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测试验收等工作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勤劳诚信、团队协作、工程配合、和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为成长为网络建设工作领域中的网络工程技术员、工程监理员、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等职位,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三、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

【编写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以及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建议不超过400字(宋体小四号字)】

(一)对教学要求层次表述

1、对知识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知识要求分为三个层级,分为“了解(述性知识,一般掌握)”、“熟悉”(述

性知识,熟练记忆)、“理解”(程序性知识,能把握涵)

2、对技能教学要求的两个层次表述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二)教学容与要求

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结构和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熟悉综合布线产品,熟悉综合布线的相关标准,熟悉设计方式和规,掌握安装规和技术,熟悉综合布线从设计到施工安装到测试验收的工作流程,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能承担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现场安装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测试验收等工作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勤劳诚信、团队协作、工程配合、和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为成长为网络建设工作领域中的网络工程技术员、工程监理员、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等职位,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四、课程教学目标

?能设计中小型综合布线系统方案;

?能绘制各种布线图;

?会综合布线产品选型和材料预算;

?能按规安装管槽路由、设备间、电信间、工作区等综合布线系统环境;

?能按规敷设和端接双绞线及光缆;

?能编制施工方案;

?能以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的身份管理和监理中小型综合布线工程;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

?具备勤劳诚信、善于协作配合、善于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

五、课程教学容及教学安排

六、实验及实训教学安排

七、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考试还是考查,平时成绩与书面考试、实训考核成绩各占比重,建议50-300字】

八、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及后续课程(宋体小四号字)】

先修课程:现代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

本课程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作用和任务是:使学

生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组成及功能,了解智能建筑及智能小区的要求与实现,掌握在布线系统平台上,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完成信息传递交流,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并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九、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说明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参考书,以及推荐使用的网络课程等容。教材、参考书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年月等,网络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及开发单位等(宋体小四号字)】

十、大纲编写依据与说明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依据及必要的文字说明,50-200字(宋体小四号字)】

1、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学互动,以分析讨论为主,拓宽学生思维

2、教学参考书目:

网络综合布线讲义本校编

综合布线方案本校编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JSZX0300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时】 72(理论)+28(实验) 【学分】 3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之一。本课程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即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诸如问题求解、规划推理、模式识别、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只有人类才具备的"智能",使得计算机更好得为人类服务. 作为本科生一个学期的课程,重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一般应用.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了解国际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了解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熟悉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2)较详细地论述知识表示的各种主要方法。重点掌握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和谓词逻辑法,熟悉语义网络法,了解知识表示的其他方法,如框架法、剧本法、过程法等。 (3)掌握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特别是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代价搜索、启发式搜索、有序搜索、A*算法等.了解博弈树搜索、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方法. (4) 掌握消解原理、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的技术、了解不确定性推理、非单调推理的概念. (5)概括性地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规划系统、自然语言理解和智能控制等. (6)简介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语言和工具. (7) 掌握Visual Prolog编程环境,会使用Prolog语言编写简单的智能程序。 要求学生已修过《数据结构》、《离散数据》和《编译原理》。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 3 学分,理论课时72 ,实验课时28。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方案与施工组织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方案与施工组织 施工设计要求 在开放式布线系统施工设计阶段就考虑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如何对工程质量作出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问题。我们认为,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开放式布线系统施工设计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施工设计:对建筑物结构作出详细勘测之后,同用户一起规划 出管线施工图。施工设计的合理性对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施工过程:施工过程的工艺水平与工程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我公司将通过细化安装操作的各个环节来保证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我们一般将整个施工过程分成三个环节,即管道安装,拉线安装和配件端接。方案的后面部分还将对此作详细的说明。 3施工管理:我公司为工程实施制定有详尽的流程,以便于对工程施工的管理。施工流程控制要求达到两个目的:保证工艺质量和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方案的后面部分还将对此作详细的说明。 4 质量控制:我公司在以往的工程施工中建议由用户和我公司的技术人员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并编制质量控制日志,由当班的工程小组负责人填写,监督小组负责人签字。 管道材料选择和施工要求 1 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的走线管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每层楼内放置水平传输介质的总线槽,另一部分是将传输介质引向各房间信息接口的分线管或线槽。从总线槽到分线槽或线管需要有过渡连接。 总线槽要求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为了3:1,在线槽中放置的双绞线应不超过三层。在线槽中放置的双绞线密度过大会影响底层双绞线的传输性能。 水平线槽一般有多处转弯,在转弯处应留有足够大的空间以保证双绞线有充分的弯曲半径。根据EIA/TIA569标准,五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线径的8倍。最新的标准认为,弯曲半径大于线径的4倍已可以满足传输要求了。但有一点是重要的,即保持足够大的弯曲半径可以保证系统的传输性能。 在水平线槽的转弯处,应有垫衬以减小拉线时的摩擦力。 水平子系统线槽或线管应采用镀锌铁槽或铁管或PVC线槽。 双绞线和光纤对安装有不同的要求,双绞线垂直放置于竖井之内,由于自身的重量牵拉,日久之后会使双绞线的绞合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传输语音的三类线来说影响不是太大,但对需要传输高速数据的五类线,这个问题是不能被忽略的,因此设计垂直竖井内的线槽时应仔细考虑双绞线的固定。双绞线的固定时的力的大小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一种技巧,如果扎线太紧可能会降低NEXT值,从而影响线缆的传输性能。 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1缆线一般应按下列要求敷设: 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网络综合布线教学大纲

《网络综合布线》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性质和任务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网络互联设备与常用的传输介质 2、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结构与系统设计 3、掌握网络工程施实用技术 4、了解无线网络技术与应用 5、掌握网络测试原理与应用 课程的性质: 网络综合布线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网络组建及管理人员必备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网络组建过程中布线方法和网线的测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及解决网络布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综合布线子系统间的关系及其设计指标和设计等级;同时系统介绍水平、干线子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布线方案,设备间、配线间设置原则;建筑群布线方案,管理线缆及配线架标记方法,设备间、配线间的供配电和电气保护措施,以及综合布线拓扑结构的应用系统可靠性设计;其次讨论了敷设线缆的方法和安装连接件工艺;常用线缆及相关连接件的种类、传输特性及性能指标。最后介绍电缆测试仪、光缆测试仪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及其测试综合布线的步骤。 课程的任务: 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做到:进行方案设计、进行工程施工、测试、组织验收和鉴定。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按照:掌握基础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组织施工、进行测试、组织验收鉴定这一过程进行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综合布线概论 1、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2、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与标准 3、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与设计要点 4、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5、综合布线工程设计结构、指标 教学要求: 通过本次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

1、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2、掌握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3、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 4、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5、掌握综合布线工程设计结构、指标 教学重点: 1、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 2、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点 3、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 教学难点: 1、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 2、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原理 1、工作区设计规范 2、工作区连接件 3、水平子系统设计规范 4、水平子系统存线结构、距离、类型及方法 5、水平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6、干线子系统设计规范 7、干线子系统的线缆配置及路由 8、设备间设计规范 9、设备间及配线间设计方法 10、管理区设计规范 11、管理区设计步骤 12、建筑群干线子系统设计规范 13、建筑群干线子系统布线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本次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各子系统的设计规范 2、掌握工作区连接件的设计方法 3、掌握水平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4、掌握干线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5、掌握设备间及配线间设计方法 6、掌握管理区设计步骤 7、掌握建筑群干线子系统布线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工作区连接件的设计方法 2、水平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3、干线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4、设备间及配线间设计方法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附件1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简介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学习、规划、诊断等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人工智能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的应用学科。前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后续课程:专家系统,知识工程。 二、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图搜索策略,熟练掌握回溯策略、图搜索策略的过程以及算法(BACKTRACK 以及AI算法),掌握一些典型问题的启发式函数; (2)掌握用命题逻辑、一阶逻辑表示知识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熟练掌握归结方法以及归结反驳过程,熟练掌握利用归结反驳方法进行推理。 (3)掌握基于贝叶斯规则的不确定性推理,掌握条件概率、独立、条件独立及贝叶斯公式;掌握利用贝叶斯定理检测垃圾邮件的基本方法。 三、主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辅导答疑、上机实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理例结合,多媒体并用,引导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争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要求编写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 基本内容和要求: 1.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目标; 2.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3.人工智能的分支领域; 4.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 基本内容和要求: 1.掌握Prolog语言的语句特点、程序结构和运行机理; 2.能编写简单的Prolog程序,能读懂一般的Prolog程序。 教学重点: Prolog程序设计。 教学难点: 表与递归,回溯控制 第三章基于图搜索的问题求解 基本内容和要求: 1.掌握状态图的基本概念、状态图搜索基本技术和状态图问题求解的一般方法,包括穷举式搜索、启发式搜索、加权状态图搜索和A算法、A*算法等; 2.掌握与或图的基本概念、与或图搜索基本技术和或图问题求解的一般方法; 3.理解一些经典规划调度问题(如迷宫、八数码、梵塔、旅行商、八皇后等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网络/软件工程专业 总学时:(讲授/理论30学时,实验/技术/技能0学时,上机/课外实践30 学时)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 (一)本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综合布线系统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依据,从综合布线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施工工程管理技术、网络测试技术、工程验收和管理维护等容,围绕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突出学生网络布线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电工电子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原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预备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主要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综合布线技术概论 1.教学容: 1.1概述 1.2综合布线系统在现代建筑物中的地位 1.3综合布线技术的标准和等级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发展过程 掌握综合布线的特点,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熟悉综合布线的应用 了解综合布线系统标准,最新进展 3.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 分析综合布线的组成 智能建筑组成 第2章综合布线技术相关的通信知识 1.教学容: 2.1信道的主要传输特性 2.2宽带接入技术

2.3综合布线其他相关通信技术 2.4网络的拓扑结构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有线传输介质 掌握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光缆相关传输介质 掌握网络常见的拓扑结构 3.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综合布线通信技术 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型网络、环形网络、总线型、树型、网状型第3章综合布线的材料与设备 1.教学容: 3.1布线线缆 3.2布线连接器件 3.3布线配套器材 3.4布线连接的网络设备 3.5布线性能测试仪器 3.6布线设计工具软件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综合布线器材 掌握线管、线糟、桥架、机柜、面板和底盒等 熟悉电工工具、五金机械工具、线缆安装工具、布线测试工具等 3. 教学重点及难点: 布线连接器件、布线配套器材 验证测试工具和专业电缆测试工具的使用 第4章综合布线系统建设 1.教学容: 4.1概述 4.2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规划 4.3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4.4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 4.5综合布线系统的竣工验收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工程施工基本要求 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学习、规划、诊断等智能活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术中正在迅速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一个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 《人工智能》(双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提供有关人工智能理论以及应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掌握设计开发智能系统的基本方法。 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人工智能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的应用学科。前修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后续课程:专家系统,知识工程,该课程可以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 二、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图搜索策略,熟练掌握回溯策略、图搜索策略的过程以及算法(BACKTRACK 以及A*算法),掌握一些典型问题的启发式函数。 2.掌握用命题逻辑、一阶逻辑表示知识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熟练掌握归结方法以及归结反驳过程,熟练掌握利用归结反驳方法进行推理。 3.掌握基于贝叶斯规则的不确定性推理,掌握条件概率、独立、条件独立及贝叶斯公式;掌握利用贝叶斯定理检测垃圾邮件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要求及验收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要求及验收规范 发布时间:2010.06.30 新闻来源:载之(北京)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52 1.1总体规划 1.1.1兼容性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内其他系统的信号传输通道,由于不同的系统采用不同的线缆、接线端子、插座面板,故首先考虑兼容性,尽可能的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接线端子、插座面板等,把不同的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这样可使布线大为简化,可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维护时间。 1.1.2开放性 综合布线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满足多种国际标准,支持所有的通信协议。 1.1.3灵活性 由于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接线端子、插座面板等,故所有的传输通道都应设计成通用的,每个通道都能仅经过简单的跳线处理就可以支持不同的终端设备,如电话机、传真机、ISDN设备、以太网工作站、令牌环工作站等等。 1.1.4可靠性 综合布线应选用高品质的材料,所有线缆和相关器件均应通过ISO认证。对于主链路及重要通道应考虑加装备份线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1.1.5先进性 综合布线系统为整个智能建筑的基础,故应采用国际上主流的甚至适当超前的技术,兼容最新的通信协议,通道预留适当的带宽,保证系统若干年不落后(一般为10年左右)。 目前水平子系统的管线施工方法主要有: (1) 直埋方式 直埋方式由一系列密封在混凝土里的金属布线管道组成,这些金属管道从配线间向信息插座的位置敷设。目前使用较多的金属管道有SC镀锌钢管及阻燃高强度PVC管,占空比取30%~50%。这样设计简单明了,安装、维护都比较方便,工程造价也低。 (2) 先走吊顶内线槽再走支管的方式 线槽通常安装在走廊的吊顶内,由弱电间出来的线缆先走吊顶内的线槽,到各房间后,经分支线槽从横梁式电缆管道分叉后将电缆穿过一段支管引向墙壁,剔墙而下到信息出口。 线槽由金属或阻燃高强度PVC材料制成,有单件扣合方式和双件扣合方式。并配有各种转弯线槽,T型头等。弱电线槽能走综合布线、公用天线、闭路电视及楼宇自控信号线等弱电线缆。弱电线槽应使用金属线槽,并要保证金属线槽保持良好接地。总体而言,用此方式的工程造价较底。 (3) 地面线槽方式 地面线槽方式由弱电间出来的线缆走地面线槽到地面出线盒或由分线盒出来的支管到墙上的信息出口。由于地面出线盒或分线盒不依赖墙体而直接走地面垫层。所以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开间或需要打隔断的场合。但是,地面线槽方式的工程造价昂贵,适用在预算比较宽余的项目中。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人工智能》详细教学大纲.doc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英语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代码:13023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 5/8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修(制)订人: 修(制)订日期:2009年2月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审定人: 审定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提出、几种智能观、重要研究领域,掌握人工智能求解方法的特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求解简单问题等。 (二)课程目的 1、基本理论要求: 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有关问题的入门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2、基本技能要求: 学生在较坚实打好的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概率论、模糊理论、数值分析)上,能够利用这些数学手段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完成推理;在理解Herbrand 域概念和Horn 子句的基础上,应用Robinson 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应掌握问题求解(GPS )的状态空间法,能应用几种主要的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有代价的搜索、A 算法、A*算法、博弈数的极大—极小法、α―β剪枝技术)完成问题求解;并能熟悉几种重要的不确定推理方法,如确定因子法、主观Bayes 方法、D —S 证据理论等,利用数值分析中常用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实战,初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2学时) …… ………………………………………………………………装……订……线…………………………………………………………………………………………………………… …………………………

DX3004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DX3004 课程名称: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课程性质:选修课 课程类别: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电气信息类专业 总学时: 64 学时 总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MATLA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后续课程:语音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简介: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是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属于信息,控制和系统科学的范畴。模式识别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某些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在错误概率最小的条件下,使识别的结果尽量与事物相符。模式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决策理论的统计模式识别和基于形式语言理论的句法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方法在医学、军事等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本课程着重讲述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算法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实例讲述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之中去,避免引用过多的、繁琐的数学推导。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统计模式识别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深入研究有关信息领域问题的能力。 选用教材: 《模式识别》第二版,边肇祺,张学工等编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 [1] 《模式识别导论》,齐敏,李大健,郝重阳编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人工智能基础》,蔡自兴,蒙祖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模式识别》,汪增福编著[M].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中的特征提取和分类决策。掌握特征提取和选择的准则和算法,掌握监督学习的原理以及分类器的设计方法。基本掌握非监督模式识别方法。了解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了解模式识别的应用和系统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到有效地运用,同时为开发研究新的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基本知识; (2)贝叶斯决策理论; (3)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 (4)线性判别函数; (5)非线性胖别函数;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学大纲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学时:52学时(2周) 课程性质:综合技能训练课 课程编号:071019 执笔人:余明辉 说明部分 一、前言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学大纲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3年6月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编写而成的教学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制定了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要求和技能训练要求等内容,同时指明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组织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综合技能训练课,通过实训,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布线施工技术,加深对综合布线技术规范的理解,掌握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方法,熟悉综合布线工程中设计、施工、工程管理、测试验收各环节的技术要素,通过实训,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布线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熟练掌握双绞线端接(RJ-45、信息模块、配线架)制作技能。 2、熟悉综合布线的的技术规范。 3、掌握布线工程中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4、掌握综合布线工程各子系统和总体设计技术。 5、掌握综合布线设备与材料的品种与规格,能根据需求作出合理选购。 6、掌握各型线槽、管的施工技术。 7、掌握光纤ST、SC头制作和光纤交连技术。 8、掌握双绞线链路的测试技术。 9、掌握工程移交文档内容。 10、熟悉工程验收与鉴定的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实训尽量按实际布线工程运作模式进行 2、实训场地在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有条件时可在实际布线工程中完成实训教学。 3、把握好布线标准与工程实际的关系 文本部分 一、课程教学内容 实训1、设备与材料认识实训 1) 双绞线 2) 光缆 3) 双绞线端接设备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对人工智能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的表示、推理机制和智能问题求解技术。启发学生开发软件的思路,培养学生对相关的智能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教学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3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2.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3.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 4.了解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5.了解人工智能的分支领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教学难点:三大学派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工智能 2.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3.脑智能和群智能 4.符号智能和计算智能 第二节人工智能发展概况 1.人工智能学科的产生

2.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 3.人工智能三大学派 第三节人工智能研究途径与方法 1.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 2.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 3.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人工智能基本技术 1.推理技术 2.搜索技术 3.知识库技术 4.归纳技术 5.联想技术第五节人工智能的应用 1.难题求解 2.机器定理证明 3.自动程序设计 4.模式识别 5.机器翻译 6.智能管控 7.智能决策 8.智能人机接口 第六节人工智能的影响 1.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2.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本章习题要点:对基本概念、技术、方法的理解。 第二章智能程序设计语言(5 学时)(一)教学要求 1.了解常见的几种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

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大纲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农业校区)《综合布线实训教程》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计算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 修订年月: 修订人: 计算机专业部

一、课程名称 《综合布线实训教程》 二、课程简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系统需求分析能力、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设计能力、综合布线系统安装与施工能力、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布线系统测试验收能力。通过完成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结构和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熟悉综合布线产品,熟悉综合布线的相关标准,熟悉设计方式和规范,掌握安装规范和技术,熟悉综合布线从设计到施工安装到测试验收的工作流程,具备项目管理能力,能承担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现场安装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测试验收等工作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勤劳诚信、团队协作、工程配合、和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为成长为网络建设工作领域中的网络工程技术员、工程监理员、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等职位,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三、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 【编写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以及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建议不超过400字(宋体小四号字)】 (一)对教学要求层次表述 1、对知识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知识要求分为三个层级,分为“了解(陈述性知识,一般掌握)”、“熟悉”(陈述性知识,熟练记忆)、“理解”(程序性知识,能把握内涵) 2、对技能教学要求的两个层次表述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结构和综合布线系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3235042 总学时: 32 学时(讲课 32 学时) 总学分: 2 学分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 预修要求: C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 学中涉及研究、 科学与技术, 以及有关专业重要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课程之一。 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 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 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 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 识表示和推理机制、 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 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些 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 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 机器学习技术, 语音和语言理解方 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 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其中的重要工具解决给定问题的基本方法。 大纲的使用说明: 通过适当调节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减少有关章节学时和增加专家系统这一章的学时, 本大纲亦可作为《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正文 第一章 绪论 学时: 2 学时(讲课 2学时) 了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 本章讲授要点 :在介绍人工智能概念的基础上,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所涉知识的重要意义, 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一个分支。 本课程是计算机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 使学 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 Agent 系统、 语音识别、自动语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doc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H0404X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有关专业 课程性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 主讲教师: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系统与智能软件研究所蔡自兴教授 总学时:40学时﹙课堂讲授36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预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涉及自主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与软件系统、物理机器、传感器和驱动器有关,常以机器人或自主飞行器作为例子加以介绍。一个智能系统必须感知它的环境,与其它Agent和人类交互作用,并作用于环境,以完成指定的任务。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Agent系统、语音识别、自动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 此外,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和语言理解方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某种合适的人工智能方法用于给定的问题,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实现方法。 二.课程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的主要讲授内容如下: 1.叙述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统的概况,列举出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2.研究传统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搜索推理技术,包括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规则演绎算法和产生式系统等。 3.讨论高级知识推理,涉及非单调推理、时序推理、和各种不确定推理方法。 4.探讨人工智能的新研究领域,初步阐述计算智能的基本知识,包含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诸内容。 5.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动规划、Agent、自然语言理解、机器视觉和智能控制等。对于应用内容,根据学时,有选择地进行讲授。 6.评述近年来人工智能的争论,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 以上内容反映了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技术doc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技术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技术 7.1综合布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7.1.1 布线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一、施工前的环境条件和施工准备 1.熟悉掌握和全面了解设计文件和图纸 ⑴详细阅读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对其中主要内容,如设计说明、施工图纸和工程概算等部分,相互对照、认真核对。 ⑵会同设计单位,现场核对施工图纸进行安装施工技术交底。设计单位有责任向施工单位对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的主要设计意图和各种因素考虑进行介绍。 结论:设计综合布线实际施工图。确定布线的走向位置。供施工人员、督导人员和主管人员使用。设计综合布线实际施工图 2.备料 (1)工程施工用的线缆、插座、信息模块、连接器、稳压电源等应该落实购货厂商,并确定提货日期。 (2)工程施工用的各种线槽、附件以及相关的布线材料应在开工前就位; (3)如果集线器是集中供电,则准备好导线、铁管和制订好电器设备安全措施(供电线路必须按民用建筑标准规范进行)。

3.现场调查工程环境的施工条件 ⑴由于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绝大部分是采取隐蔽的敷设方式。 ⑵在现场调查中要复核设计的缆线敷设路由和设备安装位置是否正确适宜,有无安装施工的足够空间或需要采取补救措施或变更设计方案。 ⑶对于设备和干线交接间等专用房间,必须对其环境条件和建筑工艺进行调查和检验。 4.编制安装施工进度顺序和施工组织计划 要求安装施工计划必须详细、具体、严密和有序,便于监督实施和科学管理。 制定施工进度表(要留有适当的余地,施工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并要求立即协调)。 二、设备、器材、仪表和工具的检验 1.设备和器材检验的一般要求 ⑴安装施工前,进行对设备的详细清点和抽样测试。 ⑵工程中所需主要器材的型号、规格、程式和数量都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 ⑶缆线和主要器材数量必须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 ⑷经清点、检验和抽样测试的主要器材应做好记录。

《网络综合布线与系统集成》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综合布线与系统集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 课程编号:1103042111 学分及学时:2学分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网络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刘天华,孙阳,黄淑伟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来宾彭学杰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刘国林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网络系统集成和综合布线技术是网络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工程技术。本课程主要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理论知识与方案实例。从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综合布线系统、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网络安全、软件平台等内容出发,让学习者掌握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需求分析、设备选型、施工方案、测试方案、验收方案和预算方案等内容,并能按综合布线系统的详细设计规范指南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 1.掌握网络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需求分析、设备选型。 2.熟练掌握综合布线中工作区布线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布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的功能及布线方案。 3.安装、配置和维护网络布线工程,设计,施工,检验,维护等技能。 4.熟悉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等相关技术文档的撰写。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该课程涉及网络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的知识,工程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要学好本课程,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多参阅相关书籍,多到施工工地考查,多动手实验,掌握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的各种规范与施工技术要领。 五、课程教学内容 (一)网络系统集成概述 1.教学基本内容: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与发展、网络系统集成涵盖的范围、系统集成中的平台选择、系统集成公司的资质等级。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网络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网络系统集成涵盖的范围。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解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系统集成中的平台选择、系统集成公司的资质等级。难点是系统集成中的平台选择。 4.教学建议:相对简单,可以少用一些课时。 (二)网络集成系统需求分析 1.教学基本内容:需求分析的意义;用户业务需求分析;用户性能需求分析;服务管理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的分析实例。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需求分析的意义,掌握用户业务、性能、服务管理的需求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解用户业务需求分析、用户性能需求分析、服务管理需求分析、实例分析。教学难点是实例分析。 4.教学建议:主要通过理论学习了解该章的教学内容,再通过实训加深其内容学习。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1.教学基本内容:网络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内容;网络系统设计的步骤和设计原则;网络拓扑结构设计;IP地址规划与VLAN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与配置;应用系统的选型。 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网络系统设计的步骤和设计原则,并根据原则对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规划与VLAN设计,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与配置、应用系统的选型。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解网络拓扑结构设计、IP地址规划与VLAN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与配置、应用系统的选型。教学难点是网络拓扑结构设计、IP地址规划与VLAN 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与配置。 4.教学建议: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进行教学同时实验巩固。 (四)网络系统集成中使用的主要设备 1.教学基本内容:网卡;交换机与无线AP;路由器;防火墙;UPS;存储技术与设备;服务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交换技术及二层、三层、四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差异、无线AP的概念,掌握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以前路由器与三层交换机的区别,了解防火墙、UPS设备的分类,掌握存储技术的分类及工作原理,了解服务器的分类及操作系统的选择。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解交换机与无线AP、路由器、防火墙、存储技术与设备、服务器。教学难点是路由器、存储技术与设备、服务器。 4.教学建议: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进行教学同时实验巩固,让学生多上机实验、以实例为主体教学。

《人工智能》详细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详细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23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 5/8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提出、几种智能观、重要研究领域,掌握人工智能求解方法的特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求解简单问题等。 (二)课程目的 1、基本理论要求: 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有关问题的入门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2、基本技能要求: 学生在较坚实打好的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概率论、模糊理论、数值分析)上,能够利用这些数学手段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完成推理;在理解Herbrand 域概念和Horn 子句的基础上,应用Robinson 归结原理进行定理证明;应掌握问题求解(GPS )的状态空间法,能应用几种主要的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有代价的搜索、A 算法、A*算法、博弈数的极大—极小法、α―β剪枝技术)完成问题求解;并能熟悉几种重要的不确定推理方法,如确定因子法、主观Bayes 方法、D —S 证据理论等,利用数值分析中常用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实战,初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2学时) 1、讲授内容: (1) 人工智能的概念 (2) 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

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标准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标准 版本控制记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应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网络通信) 学时标准:4*16=64节 学分标准:4分 二、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计算机组网原理、组网技术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综合布线技术的实际运用,能熟练运用综合布线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和电话语音等系统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招投标、设计、施工、测试和验收工作,并掌握综合布线工程相关管理知识。它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和《AutoCAD》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中小企业组网》课程和毕业设计等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打破传统学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或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应用,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任务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考试重点考核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学校学生宿舍楼群综合布线工程”作为教学项目,在教学中将该项目内容所涉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分解为13个具体任务,进行教学的组织:任务1 认识综合布线系统 任务2 认识布线缆线和连接件 任务3认识综合布线中使用的布线器材和机柜 任务4组织施工 任务5 综合布线工程通道施工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235042 总学时:32学时(讲课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 预修要求: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一个分支。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重要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Agent系统、语音识别、自动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和语言理解方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其中的重要工具解决给定问题的基本方法。大纲的使用说明: 通过适当调节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减少有关章节学时和增加专家系统这一章的学时,本大纲亦可作为《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了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 本章讲授要点:在介绍人工智能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本课程所涉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目录 1总则 (3) 2术语和符号 (3) 2.1术语 (3) 2.2符号与缩略词 (5) 3系统设计 (7) 3.1系统构成 (7) 3.2系统分级与组成 (9) 3.3缆线长度划分 (11) 3.4系统应用 (11) 3.5屏蔽布线系统 (13) 3.6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13) 3.7工业级布线系统 (14) 4系统配置设计 (14) 4.1工作区 (14) 4.2配线子系统 (15) 4.3干线子系统 (16) 4.4建筑群子系统 (17) 4.5设备间 (17) 4.6进线间 (17) 4.7管理 (17) 5系统指标 (18) 6安装工艺要求 (25) 6.1工作区 (25) 6.2电信间 (26) 6.3设备间 (26) 6.4进线间 (27) 6.5缆线布放 (28) 7电气防护及接地 (29) 8防火 (31)

1总则 1.0.1为了配合现代化城镇信息通信网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业务综合网络建设,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1.0.3综合布线系统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纳入建筑与建筑群相应的规划设计之中。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并应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确保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综合布线系统应与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统筹规划,相互协调,并按照各系统信息的传输要求优化设计。 1.0.5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建筑物的公用通信配套设施,在工程设计中应满足为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业务的需求。 1.0.6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经过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 1.0.7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布线cabling能够支持信息电子设备相连的各种缆线、跳线、接插软线和连接器件组成的系统。 2.1.2建筑群子系统campus subsystem由配线设备、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或光缆、设备缆线、跳线等组成的系统。 2.1.3电信间telecommunications room放置电信设备、电缆和光缆终端配线设备并进行缆线交接的专用空间。 2.1.4工作区work area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2.1.5信道channel 连接两个应用设备的端到端的传输通道。信道包括设备电缆、设备光缆和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