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侯羿君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梦想作者:吕建萍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1期吕建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他还明确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们就对小康社会有过美好憧憬。

1982 年9 月党的十二大把“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主要奋斗目标提出,经历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以后的“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从1997 年党的十五大首提“两个百年”中“建设小康社会”,到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多年来我们一直跟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走向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 年11 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

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正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成为了引导中国人民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政权建设视角下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政权建设视角下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022年第2期政权建设视角下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雷洁(大连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2)【摘要】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人民中汲取更强大。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权建设的核心理念,将人民渗透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液之中,将紧紧依靠人民体现在国家政权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实现了江山与人民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权;人民;江山百年党史,回溯过去,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了“人民”在打破一个旧的世界,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正是由于我们党对依靠人民群众和发动人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迈过一个又一个的曲折,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铭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中。

深刻把握政权建设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念,有助于理解“江山”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深化了“执政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巩固了我国的国家政权。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内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论证了人民与江山之间的哲学关系,即辩证关系。

首先,江山的根本立场是为了服务人民。

要把人民群众答不答应,人民群众赞不赞成,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各项事业是非成败的标准,要把人民作为检验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我们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动摇,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盼人民所盼,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行动遵循,让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主旋律

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主旋律

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主旋律作者:本刊记者胡丽莉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5年第4期文/本刊记者胡丽莉这是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共识,奏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旋律。

在自治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指出,全区上下必须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好全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作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已然成为我区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努力在新常态下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行动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13 亿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 万人以上。

”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再难也要攻坚克难。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条件好的地区基本已经脱贫致富,让剩下的8000 多万人脱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硬骨头”难啃,但必须啃下来。

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这些地方群体加快步伐,在2020 年之前也踏入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核心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

正如相关评论所指出,这个“全面”,体现在其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全面小康目标,我们显然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提供了平台。

有的代表提出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年龄老化、断层严重、观念陈旧、能力缺失、地位不高等问题;有的代表指出看病贵、看病难、医患关系没有解决好,医院以营业额高低论英雄等问题。

各方面的“短板”很多,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决不能在任何一块上“偷工减料”。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老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 亿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作者:张翠霞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6期张翠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格局,是发展为了人民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理念、对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是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提出了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实施的方法,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战略统领。

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一步,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现代化治理的必然要求,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党坚强了,人民才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它三个“全面”的关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总要求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致的目标来做支撑,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才能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在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指出:“到2020 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小康社会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悟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简单概括,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建设,实现“三个进一步”。

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个方面是政治建设,建设法治化、人民民主化、权力制约化和能力提升化的政治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协调有序、法治和民主并重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深入推进文明创建,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安详和谐的文化环境。

第四个方面是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公正、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拓展公共服务与民生领域,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进人口和计生、现代化农村、绿色低碳等各项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五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生活,让全体国民早日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有社会效益,更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进行关注和观察。

中国的发展成果通常会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形成一种以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为代表的全新文明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2020年11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论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伟大成就,研讨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新任务。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何毅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建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分别到会致辞。

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发表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首席专家李培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长姜培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徐显明,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院长张文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分别发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红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分别主持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景象为世人瞩目。

魏礼群在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景象为世人瞩目,最为突出的重大标志性成就有六个,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开拓了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新境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全方位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为*第十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成果综述执笔人分别为:主论坛朱瑞,分论坛一苗芃,分论坛二傅王倩,分论坛三李嫣然、许茜、贺少雅,分论坛四简燕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田海军
【期刊名称】《实践(党的教育版)》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稳定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那么,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总页数】1页(P27-27)
【作者】田海军
【作者单位】赤峰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现"十一五"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巩固和发展好的形势,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要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3.全力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记2020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
4.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

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
高速增长。

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5.全力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现美好生活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实现美好生活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实现美好生活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者:金民卿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1期文_ 金民卿【摘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前进的价值指向,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条件下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的战略目标。

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强化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创造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突出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利益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接受人民检验,明确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评判主体地位;切实把人民主体地位原则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转化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精准诠释。

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和准确把握“为了谁”“依靠谁”“由谁共享”和“接受谁的检验”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站稳政治立场,践行根本宗旨,交出完美答卷,接受人民评判,真正把人民主体地位原则转化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实践。

一、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强化人民群众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创造主体地位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分界线。

早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初期,马克思就鲜明地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毛泽东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 1009-8976CN 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6卷第2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5,Vol.16,No.28/4229-31DOI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08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稿日期:2015-03-0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10024)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CZ007)作者简介:侯羿君(1988—),女(汉),湖北孝感,硕士,助教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侯羿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广州510225)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等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三个方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29-0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和社会基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和经验。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才能如期使我们国家在建党一百周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发展经验也说明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

在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新概念、新思想,从党的十五大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提出从“建设”到“建成”的战略部署,明确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和依靠力量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事实表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强民富目标的强大根基。

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等的具体运用。

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涉及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三个方面。

(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实践主体地位人类社会历史是人民实践活动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阶段是“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的阶段。

“我们应该更加突出地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把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贯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得以生成和发展。

牢牢拧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制度完善等,增强人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建设,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的民生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

因此,我们党要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利益主体地位人民既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又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和所有者,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中国经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之时,就运用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表述,突出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开篇就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具体方面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人民根本利益既包括对物的需求及其满足,也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及其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自然利益、发展利益,彰显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

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党和政府应高度关注人民的发展利益,尽可能满足人民的发展要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2]。

因此,我们党要坚持“利民、惠民、富民”的根本目的,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三)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价值主体地位“为什么人”的问题,即对于什么人有价值、谁是价值主体,是历史观、群众观的一个重大基本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群众观,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

建立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等都是为了人民幸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内在要求,体现了人民的发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时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要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文化权益。

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除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还内在地包含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等的全面发展,这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明确人民的发展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组织和动员人民投身国家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一)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活力,把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执政党要想在执政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3]。

如农村土地改革、乡镇企业兴起、国有企业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等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产物,都是人民实践智慧的运用。

因此,党的十七大把“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大历史经验03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之一,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人民从各种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要求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要求弘扬中国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求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激发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国奇迹”的热情和信心。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创造性劳动是人之所以为社会主体的根本标志,不断增长的创造性劳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伟大的开创性事业。

开创性的事业呼唤着创造性的劳动。

”[4]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只有依靠我国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5]显然,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亿万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和完成,同样,个体提升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也要靠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主体素质高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之一,而从事创造性劳动需要智慧、需要知识、需要技能,因此需要推进人的主体素质现代化。

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利;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依靠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劳动创造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得承认和尊重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