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倍受推崇,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展示他在动荡不安的军事政治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一、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初年。
他的家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拥有相当的声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自幼非常聪明,年少时就早早地开始写诗。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力量,同时也呈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1. 黄龙之战辛弃疾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这一立场。
例如,在黄龙之战中,他写了《贺新郎·黄州》:黄州即日闻贺,夜泊牛渚怀良,梦长发侵肩,袍泽觉来冰壶。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和失落感。
黄龙之战是应对蒙古进攻的一场战斗,辛弃疾投入到其中,并为国效力,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相互之间的无奈和分别,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当时战争的恐惧感。
2. 靖康耻辛弃疾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十分关注“靖康之耻”这段历史事件。
在“靖康耻”中,宋朝皇帝赵构被俘虏,金国开始对华夏进行统治。
这对于辛弃疾这种爱国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他写了一首爱国诗歌《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畏惧和期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诗歌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辛弃疾的脱俗情怀。
这首爱国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结论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
在国家困难、全民动员的时刻,他始终不断地呼唤和激发爱国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伟大人物之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一、介绍辛弃疾及其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外族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直言不讳的笔触成为被后世称赞的诗人之一。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对祖国母亲和京城故土有着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祖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祖国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并能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1. 对外族侵略的抨击辛弃疾目睹了金朝入侵南宋,并亲眼看到了无数同胞遭受苦难。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敌人野蛮行径的愤慨与谴责。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万里归舟弄瓦杯”来象征金兵侵略南宋,同时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伤感和愤怒。
2. 对社会动荡的关注辛弃疾在作品中也抨击了当时南宋社会的腐败和贪官污吏。
他借助诗词批判官员的奸邪行径,呼吁社会正义。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悲愤地揭露了朝廷官员对功臣的背叛和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没落的担忧。
3.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辛弃疾关注人民生活,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深深的同情之情。
在《红蕉序》中,他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农民发生饥荒时的景象,悲悯和担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三、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形式1. 抒发内心情感的田园诗辛弃疾的“田园诗”是他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诗歌通常描绘了美丽宁静的村庄景色,抒发着对故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追忆童年时光,讴歌了安定而温馨的家园。
2. 借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抒发爱国情感辛弃疾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借用了《史记》中范蠡与西施相逢的故事,并通过描述西施身临其境地表达了对亡国之恨。
3. 直言不讳地写下真实感受辛弃疾以其真实、直接而坦荡的文字风格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爱国情怀中国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诗人,尤其以他的爱国情怀而闻名。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辛弃疾用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他的作品充满了壮丽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辛弃疾生于宋朝,处于战乱频仍的时代。
他从小就对国家命运充满了关切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婉约清新的风格而著称。
他往往抒发个人豪情和爱国情怀,将其融入对时事的评论和反思当中。
例如在他的一首著名诗作《破幽梦书怀寄令狐郎中》中,他写道:“自咏词章盈玉函,肮然寥落忆千官。
醉醒分付倚南幕,月照银簪暗绿鲜。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残破山河的思念和忧虑,用他的文采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在他的政治活动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辽金入侵南宋时,辛弃疾积极参与抵抗运动,为保卫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北方边疆任职期间,以文学才华为武器,用诗歌鼓舞士气,激励将士为国家的安危奋力战斗。
他的激情政治理想源于对乡土人民疾苦的感悟,他始终心系国家兴衰,为民族团结而努力。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以他的诗歌打破了以往文风的束缚,采用了自由奔放的形式和语言。
他的诗歌不拘一格,既能抒写深情款款的爱情,又能歌颂国家雄浑壮丽的风貌。
他以浓烈的个性和旺盛的创作力震撼了世人,并且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然而,在他的诗歌中,爱国情怀却经常与个人命运相交织。
辛弃疾常常吐露他自己的困厄和内心的矛盾,将爱国与忧虑融为一体。
他在自己的一首名为《使至塞上》的诗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流离失所的苦闷,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挂念。
辛弃疾是中国文化中令人敬佩的文艺家之一,他的爱国情怀和诗歌才华都深深感染着后人。
他的诗作被誉为豪放派精神的典范,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国人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深刻理解了爱国精神的真谛,也从中获得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1. 引言1.1 概述辛弃疾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以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塑造民族英雄形象而著称。
他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北方金朝入侵和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对祖国的繁荣和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和关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深情厚意,并以其才华激励后世文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展开探讨。
首先会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包括他成长于一个贵族家庭、求学经历以及面临南宋灭亡后投降与抵抗的选择;其次会分析辛弃疾在其作品中表达的对祖国深情厚意,包括反映出神州大地沦陷久矣、关切江山社稷、倡导守土有责等主题;最后会探究辛弃疾在作品中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如岳飞、文天祥等,并分析其具体形象塑造的手法和效果。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并借此展示他对后世文人及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对辛弃疾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及其所传递的精神力量进行剖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意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此外,我们也将反思辛弃疾作为文化符号及其传承发展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辛弃疾的思想精华传承下去,为当代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持。
2.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于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出身于一个世代为文臣的门第世家。
辛弃疾自小聪明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天赋。
2.2 辛弃疾对祖国深情厚意的表达:辛弃疾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深情厚意。
他以豪放激昂、真挚坦诚的笔调,抒发了他对祖国苍生苦难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例如,《青玉案·元夕》一词中,辛弃疾写道:“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这里以寒冷萧条的元夕之夜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流离失所、艰难求生者的同情和愤怒。
2.3 辛弃疾在作品中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形象。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介绍宋代诗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崩溃感到深深的忧虑和痛心。
辛弃疾以其豪放的情感与激昂的笔触创作了许多关于爱国主题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家国兴亡、民族团结和社会正义等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本文将针对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进行详细探讨。
辛弃疾与时局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期。
北宋末年,金朝逐渐侵入中原,南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辛弃疾亲身经历了靖康之耻,被俘并随后归还故土,这个经历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沦陷和国家危机带来的苦难与痛楚。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表达辛弃疾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家国的忠诚和对故土的眷恋。
这些作品通常以激昂豪放、充满悲壮气息为特点,表现出他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忧国忧民辛弃疾深刻认识到国家衰败、社会动荡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在许多作品中描绘了贫苦百姓遭受战争和祸乱的困境,从而引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平和人民疾苦的共鸣,呼吁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倡导民主治理。
壮志凌云辛弃疾不仅关注日常民生,还寄托了自己的壮志抱负。
他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要振兴国家、恢复领土统一的雄心壮志。
他以直抒胸臆、奋发向上的态度激励自己和读者,呼吁每个人都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敌抗争面对外敌入侵,辛弃疾坚决主张抗战,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抵抗战争的呼唤。
通过激情慷慨的词句,辛弃疾阐述了保家卫国、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决心。
影响与意义辛弃疾以他真挚而激昂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后来的文人学士和社会大众。
他以其才华出众和高尚情操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当时时局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反思。
结论辛弃疾是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通过自己雄浑豪放、深沉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与呼唤,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戏曲创作风格的关系

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戏曲创作风格的关系1. 引言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的戏曲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并分析这种情感对于他戏曲创作风格的影响。
2.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2.1 历史背景介绍宋代时期中国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环境,以及中国面临外敌入侵的困境。
2.2 辛弃疾生平简介概述辛弃疾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以及他参与抗击外敌入侵等事迹,突出展现其为国家利益奋斗和牺牲自我的精神。
2.3 杰出作品分析选取多首具有代表性的辛弃疾词作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表达出来的爱国思想与情感。
通过解读词中的表意和抒情手法,揭示出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追求。
3. 辛弃疾戏曲创作风格3.1 影响因素剖析探讨辛弃疾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戏曲创作风格,例如个人经历、文学传统等。
3.2 戏曲创作技巧分析详细解读辛弃疾在戏曲创作中使用的各种技巧和手法,如词章结构、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
分析这些技巧与他爱国情怀的联系,说明为什么他借助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
3.3 戏曲作品鉴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辛弃疾戏曲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其具体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题。
重点探讨辛弃疾是如何通过戏曲来批判社会不公、抒发民族自豪感等。
4. 爱国情怀对于戏曲风格的影响4.1 深刻的主题论述辛弃疾对爱国情怀的深刻理解是戏曲创作中的核心主题。
解读他在作品中所传达的爱国精神是如何影响了整个戏曲创作风格。
4.2 激发的热情和激情分析辛弃疾在戏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激昂激情,并指出这种热情是否源于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注,以及这种热情对于戏曲形式和节奏产生的影响。
4.3 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细致剖析辛弃疾在戏曲创作中探索出来的新颖艺术形式,例如对白、唱词等,说明这些形式与他爱国情怀之间相互作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5. 结论总结文章内容并回顾各个部分得出来结论:辛弃疾通过其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对于中国戏曲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苏武乡中心学校赵星〔内容提示〕靖康之难,北宋灭亡,赵勾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
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在金兵铁蹄的蹂躏下,不得不迁都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的临安,并连年向金称臣,纳币进贡,割地求和,沉溺于苟且偷安的豪奢生活。
恢复中原,人心所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促使一大批以辛弃疾为主的辛派词人为救亡图泰而呐喊呼号。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以“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才情将略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军人豪情壮志,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爱国篇章,鼓舞着一批批仁人志士的爱国斗志。
本文拟从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浅论贯穿于辛弃疾一生的爱国情感,以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辛弃疾,学习辛弃疾,振奋民族精神,操守民族气节。
〔关键词〕战斗经历政治生涯文学创作爱国情感〔正文〕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勾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
金兵继续南侵,南宋小朝廷节节败退,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向金政权纳币称臣,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
形势的遽变导致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也由党派之争转化为和战之争。
南宋朝廷中高宗、秦桧这些统治者,执行妥协投降政策,主张抗战的将相受到排斥,甚至遭到杀身之祸。
但这时的广大人民,特别是沦陷区的人民,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抗战活动则轰轰烈烈,士大夫中的抗敌救国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南宋时期的词风很快就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表现爱国思想的词大量出现,形成了影响很大的爱国词派,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词人,如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辛弃疾等,而尤以辛弃疾最为著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他生在南宋中叶,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形势是:北方的女真贵族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剥削中原人民,一方面通过和、战两种策略,积极南侵;而江南的南宋朝廷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
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恢复失地,统一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他一生都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他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著名的爱国词人,爱国情感贯穿于他的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和文学起创作的始终。
一、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彰显爱国情感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起义南归时期(23岁以前)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占领,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他父亲早死,他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
辛赞富有民族气节,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受其爱国思想很深。
辛弃疾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于一一五四年和一一五七年曾经两次到燕山察看北方地势,探听金军虚实,为军事起事作准备。
一一六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人民乘机奋起抗金,济南农民狄京聚众二十多万,声势浩大,威震一时。
辛弃疾也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加入狄京军队。
他在狄京军中掌书记,与狄京共同谋划军事。
为使义军取得官军支持,狄京派辛弃疾同南宋政权联系,不料就在辛弃疾南下联络时,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杀了狄京,投降金兵。
辛弃疾得知消息,领着五十骑突入金营,擒获张安国,将他押回南宋朝廷斩首。
辛弃疾这一英雄行为,得到了高宗的称赞。
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
转辗任职时期(24岁-42岁)辛弃疾南归以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他相继做过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曾做过司农主簿、仓部郎官、密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
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久于职守而有所建树。
但辛弃疾报国之情炽烈,他在职权范围内,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作者努力。
“;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建康通判任上的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
可惜没有得到朝廷重视。
虞允文为相时,他又上呈《九议》北伐计划,但虞允文置而不用。
南宋朝廷不让辛弃疾在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斗争中施展才能,却让他到地方镇压农民起义。
一一七五年茶民赖文政在湖北起义,浪潮波及到湖南、江西,这时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提点刑狱进行讨捕。
辛弃疾不能致力于抗金事业,却被派遣去镇压人起义。
这是南宋投降派的罪恶,也是辛弃疾政治生涯中一幕悲剧。
但是辛弃疾出任地方官时,还做了许多好事。
任滁州知州时,他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本传》)等一系列措施,使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滁州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在湖南安抚使任上,曾“以官米募工浚筑陂塘”(《宋会要》一五二卷),赈济灾民,兴修水利;为防止金兵南犯并为北伐作准备,他还创建以支飞虎军。
他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乘机渔利。
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市场,“民赖以安”。
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指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
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
辛弃疾怀着收复中原的大志南归,他有政治、军事才能,可是南宋朝廷执行的是一条妥协投降路线,对他终不能重用。
二十年来他虽为恢复中原与改革地方弊政作了许多努力,但终得不到支持,甚至遭受打击,处境十分孤立。
被贬家居和反复起用时期(43-68岁)辛弃疾在做地方官时,关心民疾,改革弊政。
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
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
四十二岁任江西安抚使时,因他曾禁止耕牛战马出疆,惩治通敌分子,赈济灾民,新修水利与创建地方武装事,被指控为“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宋史本传》)落职,家居十年。
五十三岁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他为政威严,惩治豪强,置建军用物资仓库,以备恢复之用。
兴办州学,又侵犯豪强利益五十五岁在路安抚使任上,又被弹劾为“残酷贪饕,奸赃狼籍”罢官,家居九年。
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了万领红衲,准备招募壮丁建军,不料在“疏奏州县害民六事”时得罪权贵,又被扣上“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罪名罢官。
直至宋金局势迅速逆转,金兵以侵入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让他力挽颓局,可是这时的辛弃疾以老病在床,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从四十三岁到六十八岁之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道路坎坷不平。
但是,统一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妥协投降中度过的。
即使在多次罢官家居,闲散弃置的境遇下,他也一刻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爱国激情何等枳烈。
二、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之篇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和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种志向不仅贯穿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业,“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捉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恢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他仍是“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有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他既正面描写抗金战争,“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拂狸愁”(《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通过送友、祝寿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敌,侧面反映自己的心志。
他在《水龙吟。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希望韩元吉能够肩负起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历史重任,这虽是勉人,实为自励。
“整顿乾坤”,正是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鱼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拂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是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
当时韩佗胄执政,想通过北伐建立个人威望,急于用兵。
为借重辛弃疾的声誉,起用他为镇江知府。
诗人虽是垂暮之年,但因为恢复有望,仍激流勇进,奋起筹划。
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章。
诗人在诗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识,含蓄地批评了韩佗胄轻率用兵的做法。
词的上片歌颂了孙权和刘裕,一个打垮了北方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
诗人通过怀古,既赞颂了古代英雄,以表达自己壮志,又侧面批评了当今朝廷的苟安政策。
下片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戒当局要慎重备战;又以廉颇老将自喻,表示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
诗人在怀古中叹今,在使事中言志,全词英气勃勃而又沉郁苍劲。
词中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切人,又切事、切情,意蕴丰富,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又如《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情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分两路南下,一路由金兀术率领,沿健康、临安一线追击高宗;一路从湖北大冶偷袭洪州(今江西南昌),追踪裕隆太后。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谓:“南渡之初,虏人追隆裕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官署设在赣州,当其经临造口时,想起几十年前这段沉痛往事,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作者俯视江水,眺望远山,既对当年逃亡中无数颠沛流离者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也为汴京如今任在敌手感到伤心。
下片开头将江山合写,表现作者抗金之志如江水之东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
本句以鹧鸪作结,暗喻此志毕竟难以实现,尤觉无限悲凉。
这首小词,抚今追昔,写景抒情兼而有之,内容丰富,意境苍凉悲壮。
而尤以表现作者抗金之志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最为感人。
再如《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虾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词借用雷焕的宝剑在双溪落水化龙,光射斗牛的传说,表现他要求统一祖国的壮志;又借用温峤在牛渚燃犀下照,看见水底怪物的传说,表现他对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人物的顾虑。
这些神奇传说的灵活运用,赋予全诗以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三、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之词辛弃疾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壮志,可是南归以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置中度过。
“大仇不报,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