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1.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
他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军事家风格,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悲壮、豪放而被称为"豪放派"。
2. 辛弃疾的爱国主题辛弃疾的词作品几乎都能体现出他对祖国的亲情和忧虑。
在这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北方敌人入侵以及南宋政权腐败的忧虑与愤怒,并向读者呼吁团结起来共同保卫祖国。
2.1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寂静无声的舞会场景,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命运不安定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述妆台边上一片孤灯如豆,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战乱时代下人们的痛苦感受,同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团结抵抗外敌。
2.2 《鹧鸪天·楼阁春寒》这首词中,辛弃疾以浓厚的哀怨之情叙述了北方沦陷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他将作者自己深情苦苦思念大宋江山的心情融入其中,揭示了他对祖国境况不佳而引发的焦虑和无奈。
3.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辛弃疾在他的爱国词作品中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以凄凉满怀激情与对于时局的关切相结合,表达了对土地、家乡、人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长远赤诚不渝的真挚感情。
结论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词人,在其爱国词作品中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和深沉激昂的话语,表达了对祖国命运和社稷安危深深关切之情。
其作品不仅传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愤怒,同时也启迪了人们珍惜和平、爱护祖国的情操。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遗产。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字子厚,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其中,《英雄悲歌》是辛弃疾最著名的爱国词作之一,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此词以英雄的悲歌为题,讲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但又被国家的不幸所折磨,让人心痛不已。
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辛弃疾的《英雄悲歌》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他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词人爱国之情,被赋予了“爱国词之祖”的称号。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满江红·鹧鸪天》、《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辛弃疾的诗词普遍充满家国情怀,他的诗句用细腻而轻柔的笔法勾勒出缠绵悱恻而婉转而淡然的情怀。
他记叙的词句,一面体现出家国离别悲凉,一面陶冶情操、发扬光大爱国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例如,《满江红·鹧鸪天》,辛弃疾写道:“家住山深海角,断绝佳丽山河。
心伤西归路,泪滴江南湖。
草色青青柳,云影秋水清。
烟花三月下江南,一片江天春色。
”诗中醉心的叙述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辛弃疾对家国之情思念。
又如,《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辛弃疾写道:“长亭外,古道边,一轮明月照古今。
多少楼台烟雨中,阻挡黄沙穿金甲。
不闻歌声不见舞,陌上人似有远行。
争如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半夜凉。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思念,也宣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简论辛弃疾词中的爱国精神

简论辛弃疾词中的爱国精神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是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等四代皇帝统治时期,绍兴三十一年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中抚使等职。
虽然他怀有建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并在抗金的战场上建立过功勋,但由于当时南宋王朝的当权者胸无大志,一味向金朝屈膝求和而不愿意北伐中原,以致主和派在朝廷中占据上风,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陈北伐大计,因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韩佑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
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是辛弃疾词的主词,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他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焕发着爱国主义异彩的六百多首词犹如”芬草春常在”,永远为祖国人民珍爱。
下面就辛弃疾的爱国词及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做简单论述。
1.思乡情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区,他对残酷的民族压迫有着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他南下后看到南方统治阶级只顾苟安享乐,再想到北方人民的苦难生活,心情格外沉重,他一生不断想念自己的家乡,在词中,他常用”西北”这个词来代表他心中的故乡。
比如:”西北有神州。
”《水调歌头》;”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计”长安在正天西北。
”《满江红》这些都可以证明他对家园故土的怀念,越是思念故乡,他北伐飞决心也更加坚定,愿望更加急切。
试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铁马金戈平生梦爱国豪气心底词——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在南宋初年面临金人进犯、中原沦陷、国家危急的形势下,辛弃疾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爱国词。
他的爱国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热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英雄失路、有志难成的忧愤不平。
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
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内容。
他的爱国词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中高度表现了他抗战复国的激情,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他的民族使命感极强,“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前韵》)“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也难忘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
(二)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
北望中原,百姓陷于战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收复。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贺新郎》)《摸鱼儿》中“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
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歌颂热爱祖国的诗文辛弃疾《破阵子》的原文和鉴赏

歌颂热爱祖国的诗文辛弃疾《破阵子》的原文和鉴赏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
简单来说,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歌颂热爱祖国的诗文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原文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作者:辛弃疾【宋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鉴赏】: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
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关于辛弃疾爱国词赏析

关于辛弃疾爱国词赏析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爱国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古诗简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翻译/译文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赏析/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从辛弃疾的词看其爱国思想

作者单位: 陕西渭南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8十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办时,中国仅派出了 一名代表参加,为什么中国的奥运事业会发展的如此缓慢和 举步为艰?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对外贸易的市场较小,而且 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通过奥运会来进 行对外宣传,扩大市场,走向国际的要求微弱。而奥运会的 复兴是受有关自由贸易的影响,它的宗旨之一也是通过奥运 会来扩大自由贸易。如奥运会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 所言: “让我们把我们的划桨者,我们的跑步选手,我们剑术 家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将是未来真正的自由贸易。 ”对奥运会 的热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由贸易特别是其中的对外 贸易的强烈程度。 中国当时所处的被动的小规模的对外贸易, 自然只能缔造中国当时落后的奥运会现状。同时,随着农村 自然经济解体,使大量的人口流入了城市,成为城市工商业 的从业人员,农村在传统体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渐渐开始让 位于城市。 但由于中国依旧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汪洋大海, 自然经济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历次战争的赔款和各种横征暴 敛致使人民的生活低下,扩大再生产很难进行,从而是中国 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如履薄冰。而以奥运会为中心的现代体育 却是建立在城市化的基础上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优势的国 (上接第 64 页) 意识任情抒写,或寄予自然现象,或寄予古今英豪,或直抒 胸臆,时时刻刻加以强烈的表现。在题材和主体的取向上, 辛弃疾为后人所推崇和师法,乃至在词坛上鼓荡起“稼轩风” 出现了一个辛派词人群,使中国词史第一次实际上有了“派” 的概念,其意义是绝不可低估的。 2. 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辛词的精髓在于他那强烈的爱 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正是辛弃疾凝聚力之所在,也 正是辛弃疾能赢得历代崇拜者群起仿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南 宋末年,爱国志士谢枋得就曾与其同道数十人相会于辛弃疾 祠堂,并以“吾尝必有成稼轩之志者” 相期。至于金元,明 清之际,辛弃疾乃其《稼轩词》 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 操,也曾对为本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的人们起过精神上的鼓舞 作用。那些追随辛弃疾的词人,如元好问、张野、王夫之、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体会如下:
一、豪迈的英雄气概
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
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
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
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
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
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
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鹨馐丁K ?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
他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协投降,不仅苟且偷安,同时对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诗人十分愤慨。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
雨》在婉转悱恻中深有寄托,曲折抒写了自己的政治哀怨。
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抗金战机、恢复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叹,对葬送抗战良机、贻误国家大计的怨恨及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在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中,鲜明地表达了对国势时局的忧虑愤激。
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苟且偷安,不思北伐,以致“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他也批判南宋最高统治者是非不分,贤愚不辨,“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几人曾是经纶手” (《水龙吟》)是他对南宋苟且偷安求和君臣的贬责。
他愤怒地写到要清除这些抗金事业中的绊脚石,蒙蔽君主的小人,“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
苟安求和君臣的贬责和对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抗金志士极力推崇赞许。
辛弃疾的这类词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曲折地表达了深沉而又热烈的爱国感情。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这种志向不仅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同时在他的词创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业,并以英雄自许。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 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恢复中原献身,即使到了晚年,仍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有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既有正面描写抗金战争:“汉家组练十万,列尖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
”(《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通过送友、祝寿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敌,侧面反映自己的雄心壮志。
他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希望韩元吉能够肩负恢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历史重任,这虽然是劝勉别人,实际是诗人自勉。
“整顿乾坤” 是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有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六十岁时所作,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爱国词章,也是诗人生平报国夙愿和北伐热望的尽情倾诉。
诗人在词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不可
遏制的抗战激情。
三、壮成难酬的慷慨悲歌
辛弃疾经常激励自己要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功名万里”的李广,“隆中卧龙”的诸葛亮,“坐断东南”的孙权,“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等那样,为祖国的统一作出贡献,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对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重用,只是利用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处理地方财政治安问题,应付各种事变,使得他的抗金壮志不能实现。
辛弃疾经常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或抚栏低吟,或仰天长啸,迎风洒泪,悲歌当哭。
他满怀壮志,却沉抑寂寥。
他被压制的爱国热情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没有人能够理解:“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篇饱含难言之隐。
总之,辛词的豪杰气质无不体现于其词之中,既给了我们拍手称决的好词,又把我们带回了硝烟四起、战乱纷纷的时代,让我们了解人们疾苦,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作者豪迈的英雄气概,铮铮铁骨的豪杰气质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心情,他的豪放气质可谓是字字铭心、句句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