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肾脏病变,临床上表现为尿蛋白和肾功能异常,易发展为肾衰竭。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已有不少积累,本文就其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主要基于肾和脾胃的关系。

中医认为肾主水,在人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掌握水液代谢、调节全身的水分平衡等。

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体内的水分代谢失调,导致肾脏遭受损伤。

同时,中医将糖尿病归入“消渴”范畴,即属于阴虚内热的证候类型。

阴虚内热恰好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内容。

寻找导致阴虚的病因,然后通过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可以达到抑制病情恶化的目的。

1、夜交藤夜交藤为中药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等药性。

在中医理论中,夜交藤属于“清虚火”的药物,其能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尿糖和尿蛋白。

2、桑叶桑叶是中医理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中医认为桑叶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

桑叶不仅对高血糖和黑色素沉着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还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尿蛋白水平。

3、石鸡子石鸡子是一种具有利尿、消炎、抗血小板凝聚等多重功效的中药材。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高血压等严重的合并症,而石鸡子能一定程度地改善这些合并症,进而改善患者的肾病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由于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与研究,中医的疗效还是显著的。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率大约在70%至80%之间。

中医的特点就在于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病历和脉象,量身定制各种不同的方子,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有着突出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通过中草药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需要依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特点、脉象等综合情况进行具体有效的辨证施治,而非单纯进行症状治疗,以致更好地治疗控制病情,预防发展成为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疗效论文

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疗效论文

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入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2例,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分别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后24h的尿蛋白排泄率、尿素氮和肌酐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尿素氮和肌酐指标均显著降低,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研究症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延缓病情进展及控制疾病的恶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论;疗效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最重要死亡原因,其所致的死亡人数占糖尿病患者死亡总数的60%以上[1]。

目前西医尚缺乏完全阻断dn病情进展的有效手段[2],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疗的原则,对我院7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及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入住我院,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并且排除其他疾患所致的肾脏病变的患者共7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5-16年不等。

1.2 方法1.2.1 分型辩证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三型:1.2.1.1 气阴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即微量蛋白尿期。

患者常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小便频数,尿浊且甜,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消瘦乏力,脉细数,精神不振等。

其中阴虚以肾阴亏虚为主,气虚以脾气虚为主。

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药用生黄芪、太子参、山药、木瓜、山萸肉、生地、枸杞子、白术、黄精等,瘀血甚者加丹参、川芎,视物不清者加石斛。

1.2.1.2 脾肾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即持续蛋白尿期。

患者常出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四肢浮肿,纳少便溏,面色萎黄,尿少而浊,腰膝酸软或腰痛,舌黯淡胖大有齿痕,脉沉而涩。

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肾损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以及气血循环,改善肾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型,并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糖尿病肾病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足、气滞湿阻等不同的病理类型。

对于肾阴虚型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对于肾阳虚型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温阳固脱的方法进行;对于肾气不足型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通过益气固脱的方法进行;对于气滞湿阻型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通过疏肝健脾的方法进行。

在临床观察中,我们选取了一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并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评估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所下降,肾功能指标也有所改善。

具体表现为血糖水平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尿蛋白定量减少或消失,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等。

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病后乏力、尿多、口干、眩晕等也有所改善。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愈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中医辨证治疗也主要是针对肾功能的改善和疾病的控制,而非彻底治愈。

本研究是一项初步的临床观察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设置对照组,所以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改善肾功能,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糖尿病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辨证治疗仅仅作为辅助手段,还需要结合西医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经验分享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往往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患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该症相当于中医学消渴病继发的水肿、胀满、尿浊、关格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赵进喜一、辨证论治1.辨体质因素论治导师临证用药,非常重视病人素体状况,他把人群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类体质,结合病人体质讨论最容易罹患哪种并发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

导师认为虽然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但都和病人的体质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眼病,而有的则易发肾病或心血管病变等等。

如果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治疗过程中用药干预,或者是考虑到病人的体质辨证施治,则其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会有所推迟和减轻。

赵师认为本病患者多是少阴体质或厥阴体质的病人。

少阴体质素体肾虚或后天失养,房事不节,或久病伤肾所致。

患者平素体虚,体形瘦长,善思,有失眠倾向,出现双目干涩,身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溲黄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常表现为六味地黄汤证、肾气丸证、真武汤证等;厥阴体质者多阴虚阳亢,肝阳上扰所致,平素性急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患者多见头晕,视物昏花,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头晕头痛,甚至呕血、飧泻,易合并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肾病等,常表现为建瓴汤证、杞菊地黄丸证、白术芍药散证等。

2.辨证分期论治早期本虚三型:阴虚型:患者多伴有气虚证,包括肝肾气虚阴虚证、肺肾气虚阴虚证等,治以益气养阴、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参芪地黄汤、二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化裁加减。

阳虚型:患者亦多伴气虚证,包括脾肾气虚阳虚证、心肾气虚阳虚证等,治以益气温阳、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济生肾气丸、人参汤、水陆二仙丹、五苓散等方化裁。

阴阳俱虚型:患者多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同在,包括肝脾肾阴阳俱虚证、心脾肾阴阳俱虚证等,治以益气、滋阴、助阳、散瘀结、保肾元,可选择黄芪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五子衍宗丸等方化裁。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临床上凡消渴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眩晕(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视瞻昏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淋证和肾风、肾水、支饮、心悸、眩晕等病证(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增高、肾功能损伤的原因。

2.西医诊断标准(1)有明确糖尿病病史;(2)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mg/mmol(30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AER)≥30mg/24h(20ug/min)。

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5)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

※糖尿病肾病eGFR(CKD-EPI公式)< 30 mL/min/1.73m2请遵照“慢肾衰”诊疗方案。

(二)证候诊断1.本虚证候:(1)肺脾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促,自汗,易外感,纳差便溏。

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2)脾肾气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舌淡胖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形体消瘦,潮热汗出,或盗汗,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咽干口渴,目睛干涩,大便干结,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舌瘦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4)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大便溏泄,尿少浮肿,或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

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脉沉迟无力。

(5)气阴两虚:头晕、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尤甚,口干舌燥,夜尿增多,无心烦热,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数。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依据:(1)有确切的糖尿病史。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个月内连续尿检查三次UAER 介于20~200μg/min(28.8~288mg/24h),且可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原因者,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3)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连续2次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者,可诊断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

临床上凡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同时应注意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尿蛋白增高的原因。

(二)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进行。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尿无白蛋白,无病理组织学损害。

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其初期改变为可逆性。

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GFR多高于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

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明显,出现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荒废开始出现。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

UAE持续200μg/min 或尿蛋白>0.5g/24h,血压增高,水肿出现。

肾小球荒废明显,GFR开始下降。

Ⅴ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GFR<10ml/min。

肾小球广泛荒废,血肌酐、尿素氮增高,伴严重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

消渴病肾病临床上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即西医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Ⅲ期;中期,即西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存在肾功能损害者,相当于Mogensen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不全和Ⅴ期患者。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其以肾小球损伤为特征,最终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病在肾”的观念和“阴虚阳亢”的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的观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本身的气血不足、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标是调整气血、益肾壮阴,同时结合糖尿病的全身调理,以达到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效果。

1.中医药物调理(1)中药汤剂:利用中药的温补肾阳、滋养肾阴的作用,调理体内阴阳失衡的情况。

如使用六味地黄丸、肾宝片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肾功能指标也会有所减轻。

(2)中草药颗粒:通过中草药的活血化瘀、利尿排毒的作用,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水肿、肾小球炎症等症状。

如使用金钱草、黄芪等草药颗粒,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肾脏状况。

2.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如足三里、肾俞等,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缓解尿频、尿量过多等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针灸治疗对于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3.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指将中药以外用的方式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治疗中。

以中草药熨贴、中药泡脚等方法,可以通过皮肤经络吸收中药有效成分,起到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对于缓解肾病症状、改善体质有一定的效果。

二、临床效果观察结果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具体效果如下:1.改善肾脏指标:通过中医治疗,患者的尿常规、肾功能指标等会有所改善。

例如尿蛋白减少、肌酐下降等。

2.缓解症状:患者的症状如尿频、尿量过多、水肿等会明显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3.延缓病情进展:中医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速度,减少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和压疮 发生 , 肤瘙痒 皮 时不可抓伤 ; 加强 四肢等局部按摩 。④注意营养失 调 。⑤注 意血 压监测 。 1 浊毒 内停型( . 3 晚期 ) 证见倦怠乏力 , 面色黑黄 无 光泽 , 心 呕 吐 , 晕 头 昏 , 身 水 肿 , 酸难 忍 , 恶 头 遍 腰 心悸 怔 忡 , 小便 不 利 , 暗淡 苔 白厚 腻 , 舌 脉沉 弦 。治 则: 化浊 降逆 。辨证施护要点 : 注意适 当卧床休 ① 息。②主食 : 粉丝鸡蛋 白萝 卜 馅饺子 ; 白米加栗子 、 红枣 、 子 煮饭 ; 莲 淀粉 饼 干 ; 精米 栗 子 、 枣 蒸 饭 ; 红 牛 奶 馒头 或 花卷 ; 蛋 面条 ; 鸡 辅食 : 三 丝 ( 肉丝 、 炒 瘦 粉 丝 、 豆丝 或 胡 萝 卜)炖 肉汤 烩 粉 条 ; 粉 皮 或 拌 土 ; 炒 凉 粉 ; 山药 ( 、 、 均 可 )水 果 、 奶 、 白薯 怀 烧 蒸 烩 ; 牛 烤 等食品。只要血钾不高可 以任选 以下水果 和蔬菜 : 胡 萝 卜、 红 柿 、 西 鲜藕 、 白萝 卜、 瓜 、 瓜 、 冬 西 黄瓜 、 菠 菜、 白菜 、 油菜、 柿子。③不宜饮水过多。④注意皮 肤、 口腔及其他感染。⑤注意电解质紊乱 、 定期监测 尿 蛋 白、 肾功能 、 心功 能 。 2 中药保 留灌 肠在 糖尿 病 肾病 辨证 施护 中的应 用 中药 保 留灌 肠 是 将 由肛 门灌 入 的 药 物 保 留 在 直 肠 或 结肠 内 , 过肠 黏 膜 吸 收 以达 到 治 疗 目的 的 通 项护理操作。 先取药液 10 L药液温度为3  ̄~ 0C 5m , 8C 4  ̄ 为宜 , 灌肠前 嘱患者排空大 、 小便 , 嘱病人取左侧 卧 位, 臀下垫一次性治疗 巾, 臀部垫高 1~ 5m, 0 1c 选用 输 液 器 连接 吸痰 管 , 滑 吸 痰 管 前 段 , 肠 时 嘱 患 润 灌 者深 呼吸 ,放松身体 , ,动作轻柔 ,轻轻插入 肛门 2 ~ 0m, 完肠 后 嘱患 者保 留2 , 晚灌 肠 1 , 03c 灌 h每 次 药 液 温度 适 宜 、 可过 凉或 过 热 , 滴 速 控 制在 6 ~ O 不 将 0 8 滴/ i, a r n灌肠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 , 如 有 异 常反应 , 即停止 操作 , 告 医生 及 时处 理 。灌 立 报 完 肠 嘱患 者 轻揉 腹 部并 改 变 体位 , 以利 于药 物 在 局 部 充 分 发 挥 药 效 。 传 统 保 留 肠 管 插 入 深 度 为 1 ~ 5 m, 直肠 全 长 1 ~ 5m, 灌 肠 液 进 入 直 肠 0 1c 而 2 1c 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瘀痰凝”之侯。 (4)瘀血属性之病机转换,当辩机体脏腑气血阴
阳之变化。 (5)无处不在,阻塞经络脏腑,变证丛生。
消渴病肾病中医辨证把握要点:湿、毒、瘀
湿热
气阴
消渴病肾病
水湿
湿热不去,蛋白不消。 瘀血不去,元气不复。 水湿不除,脾气不健。
燥热
瘀血
优势病种方案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消渴病肾病中医辨证临床难点分析
积极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7%组与7.9%组相比, 大约减少25--30%的正常微量白蛋白尿期的病人进入微量 白蛋白尿期。
积极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可以减少尿中白蛋白的 排泄。
深入认识低血糖对肾脏的影响
急性低血糖减少约 22%的肾血流
肾小球滤过率 降低19%
肾功能不全
2型糖尿病肾脏损害常见1,2
微量蛋白尿 临床蛋白尿
肾衰竭
尿浊 水肿 关格
气阴双虚 脾肾阳虚 阴阳俱虚
演变规律
消渴病肾病病机转换
• 多由消渴病病久及肾转变而来。 • 消渴病病机多为阴虚燥热为关键病机,消渴病肾
病早期多见阴虚燥热,阴虚及气、燥热伤气之侯, 则见气阴两虚之候。
• 气阴双虚若气虚偏重,则湿重于热,瘀毒内结则瘀重明 显、毒结之侯偏轻,逐步向阳虚转换,阳损及阴终至阴 阳俱虚。
消渴病肾病中医辨证论治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2015年09月24日
“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9.7%, 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 期患者1.42亿。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11.6%
•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团 队日前共同完成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估测 患病率为11.6%,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39.7%。这是我国 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 ≥6.5%),在全国范围内完 成的2型糖尿病调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刊物《美国医 学会杂志》。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 的数据显示,美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3%。
消渴病肾病中医病名
• 肾消 也曰内消 • 消肾 • 消瘅 • 下消 • 消渴性肾病 • 消渴病肾病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方案统一为“消渴病肾病”。
消渴病肾病中医学病机认识
水停
湿阻
血瘀
消渴病肾病
痰凝
肾元虚损为本, 湿、热、瘀、毒蕴结为标。
虚损
浊毒
本虚标实
消渴病肾病病程演变规律
糖尿病肾病
消渴病肾病
• 调查选取全国98658名成人,并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实验室统一检 测糖化血红蛋白。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12.1% ,女性为11.%;城市居民患病率为14.3%,农村居民为10.3%。研究还显 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
ADVANCE : 蛋白尿、 eGFR 与心血管危险
消渴病肾病中医辨证临床难点分析
• 40-50%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期的患者出现心脏血管事件(心衰、不 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需要特别重视分析无症状性心 肌缺血、心肌梗塞、TIA、脑干部位和小脑部位血管梗塞等恶性事件 的诊断。
Ninceriya T et al., J AM Soc Nechrol 2009 (on-line)
糖尿病肾病不同临床终点死亡率
死亡率 心脏事件
正常微量白蛋白尿期: 0.7% 11%
微量白蛋白尿期:
2% 26%
大量蛋白尿期:
3.5% 44%
慢性肾衰竭(ESRD)期: 12.1% 71%
UKPDS研究提示
* 1.9*
3
2.9
2
1
2.5*
*
1.2
2.0*
1.0*
GFR <60 GFR 60-89
0 Macro Micro Normo GFR ≥90
Baseline UACR
Baseline eGFR
Baseline UACR
Baseline eGFR
a) Adjusted for age sex. duration of diabetes SBP currently treated hypertension. HR of macrovascular disease HcAtc. LCL-cholesterol HCL-cholesterol triglycerides, BMI, ECG abrogates current smoking and current drinking.
大血管事件
心血管死亡
Hazard ratio3) Hazard ratio3)
3.2**
4
*
3 2
2.0**
* 1.7* 1.8**
1.2*
1 1.2
1.5*
1.0 1.0
GFR <60 GFR 60-89
(Rec)
0
GFR ≥90
Macro Micro Normo
5.9* *
6
5
3.4*
4
3.6* *
• 消渴病肾病之“湿”多自内生,无处不到。
• 消渴病肾病湿热之属性、转变,初病多见于湿热并重,或 热重于湿,无处不到。中晚期多见于湿重于热
消渴病肾病中医病机传变标实“瘀血”特点
(1)多有消渴病持续而来。 (2)贯穿消渴病肾病始终。 (3)易与毒结、痰结,形成“毒瘀互结”、“毒
• 目前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和CKD分期没有糖尿病肾病早期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不稳定期诊断,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需要 深入认识,尿微量蛋白排泄不稳定期即可以考虑糖尿病肾 病诊断,大约每年有2-5%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 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增加是肾脏足细胞损 伤的标志,肾小管损伤指标早期提示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 伤的标志,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早期。
• 气阴双虚若阴虚偏重,则热重于湿、瘀毒内结之侯均重。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传变标实“湿热”特点
• 《丹溪心法中湿篇》:“湿之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内 生者,必审其方土之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 必从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脚气者多,治当汗散,久者 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潼酪,或饮酒后 寒气拂郁,湿不能越,做腹皮胀疼,甚则水臌胀满,或通 身浮肿,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内而出者也,辨其元气多 少,而通利其二便,则其根在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