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试井与不稳定试井
试井和测试

目录
油井试井方法及应用 生产测井方法及应用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Page 16
生产测井
开发井在生产过程中用各种测试仪器进行井下测试,获取 地下信息。
生产测井类别
生产动态测井 产层评价测井 工程技术测井
应用范围
监测生产井的产 出注入剖面
了解产层物性含 油边界变化
评价工程作业效 果
监测内容
流体的流量流速 、密度载水率 监测水油水气界 面变化 监测井身技术状 况
图例 1.射开油层 2.同位素曲线 3.自然伽马曲线 4.吸水面积 5.分层线 6.磁性定位曲线
在动态分析中同位 素资料可以确定以下几 个方面的问题: 1、油层吸水状况 2、串槽井段 3、检查封隔器密封状况 4、检查封隔器位置
一、注入剖面测井
吸水剖面
自然电位 10毫伏
—
+
1000—1400 吸水剖面 400--800
脉冲/分
1 2 6
3
4
5
同位素测量吸水剖面叠 合图
磁
性 定 位 曲 线
相 对 吸 水 量
%
10. 0
28. 5
36. 5
8. 0 17. 0
同位素吸水剖面是放射性示踪载体
法测井的一种,它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混 进注入流体,作为示踪载体来指示井下 流体流量。在注入载体前,先用伽马探 测仪测出自然伽马曲线,注入载体悬浮 液后,再测一条示踪伽马曲线,一般情 况下,地层的吸水量与活化载体的累积 量是成正比的。将两条伽马曲线叠合, 就得到了较直观的吸水剖面图。
此方法比较简单,有时也能解决较复杂的油藏工程问 题。
四、探边测试
探边测试是通过井的压力降落(或压力恢复)试井方 法,测试时间足够长,达到拟稳态流动,分析压力降落( 或压力恢复)数据,计算井到边界的距离和确定测试井控 制面积,进而计算单井控制储量。
31 常规不稳定试井分析方法

开井情形 qsf 0, qwh q, qsf qwh q 关井情形 qsf q, qwh 0, qsf qwh q
因此在纯井筒储集阶段有
24C
dpwf dt
qsf qwh Bo
qB pw t 24C
pw qB 24C t qB C t 37 24pw
叠加原理
将叠加原理应用到试井问题上, 可以说成: 油藏中任一点的总压降,等于油藏中每一 口井的生产在该点所产生的压降的代数和。 使用叠加原理时应注意: 各井都应在同一水动力系统
叠加原理—多井系统的应用
井A
qA
dAB
井A的压力变化
dAC
井C
qC
井B
qB
叠加原理—多井系统的应用
由叠加原理可知:井 A 的压力变化为
第二章
常规不稳定试井 分析方法
第一节 不稳定试井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概念 第二节 流动阶段的识别 第三节 常规压降试井分析方法 第四节 常规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第五节 双重介质油藏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第六节 气井常规不稳定试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不稳定试井的基本 原理和有关概念
一、最简单的试井解释模型 二、叠加原理 三、无因次量 四、井筒储集效应及井筒储集常数 五、表皮效应与表皮系数 六、流动阶段及可以获得信息
6
34
井筒储集效应
微分形式: d ( pwf pwh ) dZ 6 9.80665 10 dt dt 井口压力在很短时间内趋于稳定: dpwf dZ 6 9.80665 10 dt dt
dZ 结合方程: 24 Awb qsf q Bo dt
dpwf 24 Awb qsf q Bo 6 9.80665 10 dt
气井试井介绍课件

远程监控试井技 术可以降低试井 成本,提高试井 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谢谢
汇报人名字
优化气井生产管理
01 提高气井产量:通过试井了解气井生产潜力, 优化生产参数,提高气井产量。
02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试井优化生产参数,降 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03 延长气井寿命:通过试井了解气井生产状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延长气井寿命。
04 提高气井安全性:通过试井了解气井生产状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提高气井安全性。
02
气井试井可以及时发现 气井存在的问题,并采 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03
气井试井可以优化气井 的井筒结构,提高气井 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4
气井试井可以优化气井 的井下作业,提高气井 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气井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操 作规程,确 保试井作业
安全
定期检查气 井设备,确 保设备安全
可靠
加强人员培 训,提高安 全意识和操
演讲人
气井试井 介绍课件
2023-10-11
目录
01. 气井试井的目的 02. 气井试井的方法 03. 气井试井的应用 04. 气井试井的发展趋势
气井试井的目的
确定气井产能
01
气井试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气井 的产能,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开采 计划。
03
气井试井还可以发现气井存在的 问题,如漏气、堵塞等,以便及 时采取措施解决。
气井产能预测
01
气井产能预测 是气井试井的 重要应用之一
02
气井产能预测 可以帮助优化 气井生产计划, 提高气井产量
03
气井产能预测 可以预测气井 的潜在产能, 为气井开发提 供依据
04
不稳定试井确定单井控制储量

不稳定试井确定单井控制储量在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利用不稳定试井分析能够得到气井泻气区范围内的储层平均压力、有效渗透率、完井效率、储层介质类型以及边界性质等。
对于定容气藏来说,通过适当的理论延伸,还可以利用不稳定试井资料估算单井控制储量。
而对于无限延伸气藏来说,单井控制储量一般取决于井网分布。
利用动态资料评价油气藏储量的方法主要有:压降曲线法、压恢曲线法、物质平衡法、产量增长曲线法、产量递减曲线法、水驱曲线法等。
一般情况下,物质平衡法、产量递减曲线法、水驱曲线法等适用于气藏开采的中、后期,这时有足够的生产动态资料可供分析。
产量增长曲线法能够对中、前的生产资料进行分析,但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应用模型的选择,而且需要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在气藏开发早期,压降曲线法和压恢曲线法是估算单井控制储量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可能对于裂缝型、岩性封闭型及复杂断块型气藏更为有效,因为这种情况下很难用其他方法定准含气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以及含气饱和度等,结果必然使得用容积法计算储量的误差增大。
利用压降曲线法和压恢曲线法所需要的资料主要有:‘(1)原始(或平均)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地层气体PVT性质及目标井的产能;(2)压力降落或压力恢复测试的数据资料;(3)长时间试采中,井底压力及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可选)。
显然,地层气体PVT的准确性以及不稳定测试资料的有效性将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度。
地层气体的粘度和压缩因子等物性是系统压力的函数。
地层气体的渗流方程具有强非线性,一般比较严格的方法是采用Al-Hussaing(1966)拟压力函数减弱方程的强非线性,然后对所导出的控制方程右端扩散系数一项取初始值进行线性化。
拟压力函数定义为:P,,P,d,()2 (1) ,P0()(),,z,通常,拟压力对于低压情形能够简化为压力平方函数而对于高压情形能够简化压力函数。
地层气体不稳定渗流无量纲控制方程为:2,,,1,,,DDD (2) ,,2,rr,r,tDDDD方程中所用的无量纲量定义为:Tkh(),,,,sci,, DTPQscscr r,Drwktktktem,,,,, ttt222DeDmD,(,c)r,(,c)r,(,c)rggtiwggtiwggtiw根据以上渗流方程,可以从理论上得到探测半径与生产时间的解析关系式,这个关系式是我们利用不稳定试井资料分析单井控制储量的基础之一。
第二章 试井分析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

第二章试井分析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试井分析是建立在弹性渗流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并且与地质、工程有关。
第一节理论基础一、不可压缩液体的稳定流动1、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稳定流动:流动仅为坐标的函数,q、p不随t变而变。
不稳定流动:q或V渗流和P不仅是坐标的函数,而且也是时间的函数。
2、单相流和平面径向流单相流:流线彼此平行,各处渗流面积不变;垂直流线截面的各点压力相同,渗流速度相同,压力和速度都为流动方向上X轴的函数即符合达西定律V X = - K/μ* dP/dX平面径向流:流线在平面上向中心汇聚,并以井眼轴线为中心的各同心圆上,各点压力相同,速度相同,以井眼轴线为中心的极坐标上,各点压力和速度只与半径R有关,即V = K/U *DP/DR3、不可压缩与可压缩流体不可压缩流体:流体V不随P的变化而变化。
可压缩流体:可压缩流体的体积随P的变化而变化。
M = ρυ,C = -1/V * dV/dp; 从而可导出:ρ= ρo e c(p-po) ,此式据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取前二项近似,可得:ρ= ρO((1 + C(P - P O ))1、稳定渗流的应用V = K/U *DP/DR ,据初始条件及内外边界条件,可推得:q = 5.429*102kh/Bulnr e/r w * (P e - P wf)此式为系统试井或称为稳定试井的理论基础,据此式可得油井指示曲线公式:q = PI*ΔP , 式中:PI为采油指数,ΔP为生产压差。
稳定试井的目的是确定井的合理工作制度,确定井的地层参数以及了解油井生产能力。
气井的稳定试井也称为产能试井。
P = P e– qu/2πkh * ln r e / r压力分布呈压降漏斗。
二、弹性液体的不稳定渗流1、渗流过程⑴不稳定期(遇到外边界之前)⑵过渡期(遇到外边界之后,在拟稳定期开始之前;图上的晚期不稳定段)⑶拟稳定期(对封闭地层而言,DP/DT = 常数;对定压边界而言,DP/DT = 0 ; 满足这一条件,就意味着拟稳定期开始。
试井技术介绍

试井的数学模型
01
02
03
达西定律
描述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 的渗流规律,是试井分析 的基础。
产能方程
描述了储层产能与储层参 数之间的关系,是试井分 析的核心。
压力恢复方程
描述了压力随时间的变化 规律,是试井分析的重要 工具。
试井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构建
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建立 物理模型,模拟储层的渗 流过程。
试井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井数据量大且复杂,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试井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需要 引入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实现对试井数据的自动处理和分析,提高试井效率和准确性。
高压油气藏的测试
对于高压油气藏,试井技术需要面对更高的压力和温度条件,如何保证测试的安全性和准 确性是试井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需要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设备,确保测试的安全性和 准确性。
多相流体的测试
油气藏中常常存在多相流体,如何准确测试多相流体的性质和流动特性是试井技术面临的 挑战之一。需要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设备,实现对多相流体的准确测试和分析。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总结
试井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层参数的准确测量和解释, 为油气藏的评估和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试井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01
02
03
04
直接测量地层参数
通过直接测量地层参数,如渗 透率、孔隙度、压力等,为油 田开发提供准确的地层信息。
快速、准确
试井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 准确地获取地层信息,为油田
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适应性强
试井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油 藏和不同的开发阶段,可以根
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浅谈不稳定试井解释常见的问题

2 试井解释存在问题
析, 阐明 问题 出现 的根 源 。希 望相 关的企 业根据 本文提 出的 几 2 . 1 测试 的时 间不 够长 点 问题 建立相 关的 管理监督 体 系, 在 进行 解释 时 , 全 面分析 , 综 我们 知道 , 油藏 等分 布 的地 区地 质条件 极 为复杂 , 断裂 等 合 考虑 , 得 到 最为准确 的结果 。本 文 旨在 全面探 究不稳 定试 井 构 造较 多 , 多数测 井 由于某 些 因素的 制约 或者 为 了节 约成 本 , 解 释存 在的 问题 , 井 的时 间较短 , 造成试 井 的解 释往 往具 有多 解性 , 即使在 某 所 帮助 。 关键词 : 不稳定试 井: 试 井解释; 问题 分析
相 关 的资料 , 有 的仪 器的精 度较低 , 根 本无法 满足 记录要 求 , 导 复变慢 , 特殊情 况下还会造 成测井压 力下 降的情况 。 致 实 际的测 量值 与理论 的测量 值相差 线束 , 处 在测量 曲线 的外 2 . 5 有无 界 限底 层混 淆 边, 没有 参考价 值 , 在进 行数据 分析 时 , 这些没 有参考价 值 的数 由于油藏 的地 质条件极 为复杂 , 即使在不存 在断 层的情 况 据 会对数据 分析造 成不利 的影响 。 下, 由于较远 处 底层 的物 性变 差 , 类 似于边 界 的标志 也会 在试
井 的 曲线 上有 显示 , 在以 往 的解释 中 , 构造 图上 会 出现 多个断 在 试 井 的早 期 阶 段 , 压 力 的 曲线 会 随着 某 些 因素 发 生 变 层的情况 , 经过仔 细的辨认 , 这些 断层是不存在 的。 化, 这些 影 响 因素主 要 有 : 气 液相 的二 次分 布 、 泵 漏失 、 变井 筒 3结语 储 存等 。闸门泄漏 的影 响主要 是落 差测压井 以及 注水井 , 这 种 3 . 1 在 试井 的 过程 中应 该 建立 有效 的监 督 管理 机制 , 在 人 情 况下 , 井 口处长期 处于 高压状态 , 井 口的 闸门容 易关不严 , 造成 员操 作 、 仪 器选 用以 及方 案设 计实 施等 方面加 以规 范 , 并 且 对 泄 漏等情况 , 造 成一部分井达不到测试 的 目的 , 例如 , 在2 0 0 9 年5 试 井的全过 程进行全 面的监控 。 月份 , 某井测 试应 经进行 了5 0 小时 , 闸门突然 泄漏 , 导致测试 失 3 . 2 试 井工作 开展 之前 , 对原 始的 资料进 行认真 的分析 , 确 败 。某井 共计 测试 时 间长 达 4 5 5 小时, 已经关 井恢 复 了 2 3 0小 认资料 的可信 度 , 确 认原 始资 料能 够 反应真 实的 地质信 息 , 确 时, 如果折 算成油 层的 中部压 力 , 大约为 3 4 . 5 MP a 。在 测试 的前 认之后方 可以进行试 井解释 。 期 阶段 , 关 井大约恢复 了2 6 0 / J ' , 时, 经过对测试 的资料进行分析 , 3 . 3 在进 行试 井的 解释 工作时 , 要 综合各 方面 的因素 , 综 合 发 现 闸门发 生 了泄 漏 , 那 么测 试 的解释 只好根据 后期 的资料 进 把 握地 质资料 、 井 史等 资料 , 切实 提升试 井解释 的准确率 , 为 油 行, 测得的压 力约为 2 6 . 6 MP a , 解释所根据 的资料 不完整。 田的高效 开采提供 准确依据 。
试油,试井,试采

试油,试井,试采这三个术语对于初涉石油行业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试油,也就是地层测试(formation test),其主要目的是测试某个地层中的流体到底是油还是水,因测试过程要放喷并测压,因此,试油的同时也能测试出地层的产能大小和压力温度的高低。
测试过程中压力和产量的变化,也反映了地层物性的好坏及污染情况,因此,也能对地层的物性参数做出评价。
试油可以在下套管前进行裸眼测试,也可以在下套管后进行射孔测试,但都是在完井前进行的。
试油的过程,本质上也是试井的过程,要用到许多渗流力学的理论知识。
因为要放喷,加之地面没有分离设备和集输管线,为了节约和环保,试油的时间通常极其短暂。
试井,也就是对油井进行的测试(well test),其主要目的是测试产层和油井参数,它一般是在生产井(包括注水井)上进行的测试。
试井分稳定试井和不稳定试井,稳定试井(系统试井)主要是获得油井的产能参数,不稳定试井主要是获得地层的流动参数和压力以及表皮因子等参数。
不稳定试井又分压力降落试井和压力恢复试井,由于大多数油井都处于生产状态,因此,压力恢复试井占的比例也最大。
试采,实际上就是生产(production),即油田小规模或短时间的生产,一般是评价井或详探井(包括预探井)的生产。
试采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油井的生产动态和产量压力的递减情况。
试采过程要进行一系列的试井测试。
补充:1、试采工作是试油工作的延续,是连接勘探和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
试采是利用探井或评价井,根据试油成果资料,进一步认识储层,取得油气藏动态资料,掌握油气藏开采特点,确定合理的稳定产能,提前配套开采相关技术,预测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为提交储量和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2、试采工程技术研究内容和目标:在试采工艺、资料录取及资料解释方面做些工作,为区块规模开发提供依据。
3、理想的试采技术是开式试采、能够实现井下关井、数据能够地面直读或远程传输,重点在于试井资料的有效分析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试井与不稳定试井 第一部分 油气井试井 第一章 稳定试井 第一节 油井稳定试井 一、原理 达西定律告诉我们:平面径向流的井产量大小主要决定于油藏岩石和流体的性质(即Kh),以及生产压差。因此,测出井的产量和相应压力,就可以推断出井和油藏的流动特性,, 这就是稳定试井所依据的原理。 稳定试井也可称为产能试井。其具体做法是:依次改变井的工作制度,待每种工作制度下的生产处于稳定时,测量其产量和压力及其它有关资料;然后根据这些资料绘制指示曲线、系统试井曲线、流入动态曲线;得出井的产能方程,确定井的生产能力、合理工作制度和油藏参数。 本章主要介绍自喷油井的稳定试井。 二、测试方法 (一)定工作制度 1.工作制度的测点数及其分布 每一工作制度以4~5个测点较为合适,但不得少于三个,并力求均匀分布。 2.最小工作制度的确定原则 在生产条件允许情况下,使该工作制度的稳定流压尽可能接近地层压力。 3.最大工作制度的确定原则 在生产条件允许情况下,使该工作制度的稳定油压接近自喷最小油压(例如,取0.3~1.0Mpa)。 4.其它工作制度的分布 在最大、最小工作制度之间,均匀内插2~3个工作 制度。 (二)一般测试程序 1.测地层压力 试井前,必先测得稳定的地层压力。 2.工作制度程序 一般由小到大(也可以由大到小,但不常采用)依 1 图1—1油井指示曲线类型 次改变井的工作制度,并测量其相应的稳定产量、流压和其它有关数据。 3.关井测压 最后一个工作制度测试结束后,关井测地层压力或压力恢复。 三、线性产能方程及其确定 图 1—1直线型指示曲线I可用以下线性方程表示: (6—1) q,J,pp 3式中:q——产量,m/d 3 J——采油指数,m/d?MPa Δp——生产压差,MPa P 线性产能方程的确定 根据测试工作制度的产量和压力数据,作图于?p,q的坐标系上得直线,量出直线的p 斜率,其倒数即为J。 四、指数式产能方程及其确定 1.指数式产能方程 2.系数C、n的确定 五、二项式产能方程及其确定 六、油井稳定试井资料解释 ,一,解释步骤和方法 1( 整理试井资料 (1)试井数据列表。 (2) 绘制试井曲线。 1) 绘制系统试井曲线,系统试井曲线如图(1—4)。利用这一曲线可确定油井的合理工 作制度。 ,p,p,q2) 绘制指示曲线,根据表1—1的生产压差和产量q作图。 pp 2( 确定产能方程 由绘制的指示曲线,判别指示曲线类型;由各所属类型确立产能方程直线型指示曲线 当油藏中流体处于单相(液相)达西流动时,油井指示曲线为直线,以此直线可计算以 下参数: q,p1) 采油指数J。在直线上任取一点(,),按式1-1求得采油指数: p J,q/,p p K2) 油层渗透率。利用求得的采油指数J,由拟稳态流动方程求得平均渗透率 j2 r3eJBlnS,31.84210(),,,,,,r4w (1—9) K,jh 2式中K——泄油区平均渗透率,µm; j µ——地层原油粘度,mPa.s; 33B——地层原油体积系数,m/ m; h——油层有效厚度,m; r——泄油半径,m; e r——油井半径,m; w S——表皮系数。 式(1—9)中μ、B值可由实验室或从本手册附录中查取;h由测井资料取得;r由地质资e料提供,它的取值大小对计算值影响不大。 (1) 曲线型指示曲线 当油藏中流体处于单相非达西流动,其指示曲线为曲线型。此时,可计算以下地层参数: 1)地层渗透率。通过二项式方程(2—5)的系数a与拟稳态流方程相对应,可算出地层渗透率: r3e3BS,,,,,1.842,10,ln,,r4w (1—10) K,ah 式中 S——表皮系数,由不稳定试井法求得或类比法近似估计;其它符号同前。 2)计算不同流压下的产量。如果地层压力仍保持试井期间p,则任一流压(p)下的产Rwf量由下式确定 aa4b(pp)2,,,,Rwf (1—11) q,2b 若p等于自喷最小流压,则由上式可得油井的自喷最大产量。 wf 第二章 不稳定试井 由岩心分析得到的地层渗透率只能代表取心井点处的绝对渗透率。它的优点是能准确反映渗透率沿地层厚度的变化,但对确定产能则意义不大。用地球物理方法求渗透率大都必须依据岩心分析或其他资料,而且精度不高,也只能代表井底周围附近地带的情况。只有用试井的办法才能求出与井的产能直接相关的、代表井附近较大范围的平均有效渗透率,也只有通过试井才能确定工艺条件变化(例如油层堵塞和改造措施)引起的渗透率变化以及相应的产能变化。与岩心分析相比,试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随时都可进行,每口井都可以做。试井所取得的参数是开发工作所需要的。 压力是开发油田的重要数据,如何才能在尽可能短的关井时间内求得准确的地层压力,也是试井所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仅仅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往往很难断定断层和地层相变界限和封闭性。试井则可以为判断由藏界限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只有通过试井才可以求出由于井的渗流不完善造成的附加阻力(表皮效应)的可靠值。 3 稳定试井可以求得采油指数,但耗时费事。虽在确定油井工作制度方面有独特作用,而在求地层参数方面,则主要依据不稳定试井。五十多年来试井作为认识油层的一个主要手段,其理论与工艺迅速发展,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一、基本微分方程式 假设地层是均质等厚各项同性的,其中只含一种可运动的流体,地层及其中所含流体的压缩性和压力梯度都很小,而且二者的压缩系数是常数,渗流过程是等温的,则在地层内任一点上有: 222,p,p,p,p (2—1) (,,),,222,t,x,y,z K,, ,,Ct C,C,Ctfe 2式中:η——导压系数,cm/s 2 K——渗透率,μm μ——粘度,mp?s a φ——孔隙度,f C——总压缩系数,1/mpa t C——地层(孔隙体积)的压缩系数,1/mpa f C——液体的压缩系数,1/mpa e 一般假设地层是水平的。如果只有一口井钻穿整个地层厚度(渗流完善井),则用极坐标表示方程(2—2)比较方便,其形式为: 1,,p,p,(r),, (2—2) r,r,r,t 式中r为自井中心量起的矢径。对于超高压地层,由于渗透率、孔隙度和压缩系数都可能随压力而改变,且压缩系数值可能较大,这时使用方程2—20和2—21时要慎重。 理论分析和实践都证明上述方程都可安全用于实际油藏,不过其中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应理解为该井影响范围内的平均值。 方程2-1所表示的是地层内由于压力不平均而发生渗流时,压力与坐标、时间和地层与流体性质之间必须满足的关系,其中不包含造成压力不平均的原因。因此要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必须同时考虑造成压力不平均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井底压力维持在低于原始压力的某一常数值,或井以常产量生产,就是常见的造成压力不平均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内边界条件。油藏边界上的压力维持不变,或油藏边界是不渗透的,我们称之为外边界条件。在我们开始研究的那一瞬间,地层内的压力可能是平衡的——例如到处都等于原始地层压力;也可能是按某种规律变化着——例如是坐标对数的函数,这就是初始条件。初始和边界条件都是造成压力不平衡的原因。 4 油藏工程中常遇到的初始条件有: p|=p , r,r?r t=0iwe 若外边界是不渗透的,则外边界条件为: ,p|=0 r,re,r 若外边界为稳定的供给区,其上的压力维持不变,则有: |= pr,rpei 内边界条件主要有两种,一为产量q为常数,即: ,,p1|= r,rq,w,r,khr20w 另一种为井底压力保持在p不变,即 w |= pr,rpww 式中 p——原是地层压力,mPa i p——井底压力,mPa w 3q——产量,?/s r——油藏半径,? e r——井的半径,? w 微分方程与初边条件一起构成定解条件。 井的工作制度改变时,压力变化是逐步往外传播的,一直到压力变化到边界上。我们称压力变化传到边界以前这段时间为传播期。在传播期内,外边界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无论地层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的压力分布规律几乎都是一样的。在传播期内,可以假设地层是无限大的。传播期也有人叫第一时期。 压力变化传到油藏边界以后,或是引起外面液体进入油藏,当进入量与采出量相等时,形成稳定流(定常流);或是外边界是不渗透的,地层内各点压力均开始下降。这是若产量仍维持不变,由于外边没有液体补充,地层内各点的渗流速度逐渐变为常数,亦即各点的压力梯度变为常数。此时压力分布曲线平行下降,即地层内
—1) 各点的压力下降速度相等,(见图2 ,p,cr,r,r, we,t 显然,平均压力的下降速度必与任何一点的压力 下降速度一致。按照物质平衡原理有: , ,p ,CV,q tp,t 3式中:V——地层孔隙体积,? P 5 图2—1拟稳定平面径向流 , ——平均地层压力,mPa p 于是有: , pqpq,,,,,,, (2—3) 2tCtVpt,,,,hC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