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大学生中日文化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大学生中日文化交流会,我感到非常荣幸。
中日两国是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文化各具特色,源远流长。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4世纪,中日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友好交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以下简要介绍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1)唐代: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华,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唐代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宋代:宋代,中日两国在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文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宋代的建筑、园林、茶道等。
(3)明代:明代,中日两国在宗教、艺术、科技等领域进行了交流。
明代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现代文化交流(1)教育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留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等。
(2)科技交流:中日两国在科技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创新。
(3)文化展览:中日两国定期举办文化交流展览,展示两国文化的魅力。
二、加强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1. 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消除误解和偏见,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两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3.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日文化交流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4. 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三、大学生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与使命1. 学习中日文化知识大学生应努力学习中日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中日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61012209 李元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日本是中国最近的邻国,日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不仅如此,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首先,中日文化交流为两国的文化包容性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两国在节日、文化衫衣来往时都更加关注彼此的文化,在古时候中国人就把汉字、书写当作礼仪传播给日本,而日本也从中国传来礼仪,互相学习,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
其次,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的了解和友谊。
参加文化活动、集会的同时,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促进人民群众理解对方,加深双方的友谊。
最后,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双方的文化能力。
两国文化的交流,增强了彼此文化认知的宽度和深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对方文化价值观,从而提升双方的文化能力。
总之,中日文化交流对于两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促进双方人民群众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保持国家之间的和谐。
- 1 -。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日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国的古代时期,这种交流形式主要是通过朝贡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互动逐渐变得更加紧密,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日关系更趋于亲密。
然而,在二战期间,中日两国发生了重大的战争,这对文化交流造成了影响。
现在,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中日文化交流逐渐恢复正常,两国在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
文艺交流是中日文化中比较传统的方式,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学作品不断的流传,尤其是近年来电影和电视剧的合拍使中日文化交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些年来,中日漫画、动画等文化形式在两国之间流行,两国之间的电子游戏也逐步达到了各自市场的份额。
在现实中,中日文化交流也通过各种渠道得以实现,如,中日文学交流、音乐会、艺术展览、田径比赛等活动。
例如,中国和日本的学校之间的交流日已经成为了常态化的制度,这使得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更加浓厚。
2019年,中日韩电影合作协议也被签署,三个国家之间的电影合作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动。
然而在文化交流领域内,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有些层次的文化交流可能受到语言障碍影响,对译文的满意程度受到挑战,译文质量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另外,由于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双方在一些领域的交流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从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应该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打破各种壁垒,让更多的中日民众更好的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
总体而言,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积极的互动表明了两国对于和平与合作的高度重视,两国的文化交流史和现状都说明,两国的发展需要各自不断学习和借鉴对方,从而共同进步。
今后中日文化交流应该继续加强和扩大,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相互交流之前的准备和理解,让文化交流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中日和谐同发的友好关系体系。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中日两国是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始终波动起伏。
但是,历史不应该束缚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互利合作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日两国的关系持续向好。
文化交流是两国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展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文学方面,中国唐诗与日本万叶集,日本与中国古典小说的互相翻译和流传,让两国读者能够欣赏到彼此的文学之美。
同时,双方的文学家也在相互学习和启迪中不断创作出让世界惊艳的文学作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鲁迅、李清照、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名家的名作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在电影方面,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一度风行于日本,日本电影也在中国大陆市场收获了不少的口碑。
日本动画作品也在中国走红,如《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火影忍者》等作品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同时,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也正在发行到日本市场。
在传统艺术方面,中国的京剧、杂技、陶瓷、丝绸等文化资源深受日本人喜爱。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都在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收益。
日本的浴衣、和服、茶道、武士文化等也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渐渐流行。
这些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传承,让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除了以上的文化形式,两国的高科技合作也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日本的AICO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开发了许多类人般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也非常受欢迎。
而中国也有很多创新科技企业,例如华为、小米和腾讯等,正在与日本公司展开技术合作。
合作的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文化领域上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文化交流和协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不仅能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还能带来文化资源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10120170146马红福
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
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
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铁器、青铜器在日本列岛的出现并投入使用,大大加强了开垦荒地、修建沟渠、构筑水田等方面的能力,极大的推动了日本列岛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说明当时中国移民给日本的生产技术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而在隋唐时期,由于那时的经济文化繁荣强盛,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
当时的日本人对于汉文学非常重视,当时中国的诗歌,比如白居易的诗就深受日本人的喜欢,可以说白居易在古代日本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能是白诗通俗易懂吧,日本人容易研读。
隋唐的中国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从而希望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就为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日后的交流则更显得频繁而重要。
对于日本来说,学习吸收中国的相对本国来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成果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他们更加积极的希望与中国建立各种关系。
于是他们就派遣大量的留学生以及遣唐使等到中国学习技术和文化。
由于当时当时中国对于日本的留学生的政策比较好,以至于他们在中国居留相当长的时间,多在十几年以上,这就使得他们能更好的学习中国的文化,那么回国后就能为自己的国家出力。
司马迁《史记》中有徐福出海的记载,当时徐福东渡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于中日民间,甚至把他当做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①。
后来就有了使节的往来,如:留学生,学问僧等。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除了贸易往来,还有僧侣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这时候他们传播的层面已由生产技术到经济、文化交流并举。
可见中国人的进入使得日本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主要是古代,到了近代,日本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的关系也趋于恶化,最后发生了战争。
虽然战争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交流,但是战争基本都是一种暴力文化交流,带有强迫性,所以这里不做赘述。
二、中国向日本的学习
中国向日本的文化学习大多出现在明清晚期和民国初年,这个时期,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冲击,使得中国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最终导致闭关锁国的现象发生。
可与此同时,日本在受到西方列强冲击的同时,通过
①摘自张明、于井尧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明治维新,走上了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化的道路。
1871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把中日关系推上了以条约为基础的新阶段,于是两国开始互设公使馆、领事馆,互派外交官长驻,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当时,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由此,中国人感到耻辱,不再以天国自居,开始醒悟并学习研究日本。
于是派遣大批学生去日本留学,去学习他们的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回国后,同样为国出力。
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就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成果,它就指明了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原因以及如何向西方学习等内容。
有史书这样记载:1862年(中国同治元年,日本文久二年)6月13日上午,一艘漆着“千岁丸”船名的日本商船,驶进了黄埔江,停泊在上海港码头。
这是自从日本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禁止日本船航行中国二百多年来,日本官方正式派遣来华的第一艘日本船,也是日本开国以后企图打开中日关系的初次尝试。
可以说,千岁丸的上海之行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件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的大事。
由此可以得出,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就说明,中日文化的交流并不一方的努力成果,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
三、我认识的中日文化交流
通过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本国的文化发展,更能促进两国文化的交织、互相渗透、彼此学习进步。
如今和服的流传,樱花的栽种,无不在说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强调中日两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要让我们忘记历史,忘记曾经日本对我国所造成的伤害,而是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和文化。
文化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学习和吸收的只是日本的先进文化,而不是他们那些糟粕的东西。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为了持久的和平,加深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我想只要两国保持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相信中日文化交流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更重要的是能够和睦友好的相处。
②摘自张明、于井尧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的交流不管是古代的睦邻友好交流,还是近代的暴力战争交流,都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要做的是在以后得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友好和谐。
然而,近年来。
日本不断修改历史,甚至敌视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认为朝鲜半岛视为大陆哺育日本的乳房,80年代后日本视大陆为手臂,到现在则成了大陆伸向日本的匕首。
日本的学生教材也是不断地删减古代的友好文化交流,加大了关于战争相关的内容。
这一段时间关于钓鱼岛等问题和中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发生暴力文化交流—战争,那么中日文化的交流将会陷入冰点,这对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虽然说,政治对于文化的交流影响非常大,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日本是中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经济文化则是次要的。
但是政治却是深刻的影响着文化的交流,我希望中日文化交流不要被政治绑架了,我希望我日文化依然是睦邻友好的交流,而不是暴力交流。
有一首歌《后来》就是日本最早唱出来的,但是我们是翻译了重新唱的,但是中国人依然非常喜欢,就像唐代白居易的诗,日本人也非常喜欢一样。
我只愿后来的中日文化交流是睦邻友好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