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膨胀的解决办法

污泥膨胀的解决办法
污泥膨胀的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

应急措施

临时应急主要方法是投加药物增强污泥沉降性能或是直接杀死丝状菌。投加铁盐铝盐等混凝剂可以直接提高污泥的压密性保证沉淀出水。另外,投加一些化学药剂,如氯气,加在回流污泥中也可以达到消除污泥膨胀现象。投加过氧化氢和臭氧也可以起到破坏丝状菌的效果。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能较快降低SVI值,但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丝状菌的繁殖,一旦停止加药,污泥膨胀现象可以又会卷土重来。而且投药有可能破坏生化系统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导致处理效果降低,所以,这种办法只能做为临时应急时用。

改善生化环境

污水厂发生污泥膨胀的时候,一般无法从工艺流程、池型和曝气方式的改变来解决,只能在正在运行的流程基础上通过改变生化池内的微生物生长环境来抑制或消除丝状菌的过度繁殖。在不同的工艺和水质的情况下,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生化工艺常遇见的几种应该注意的问题必须加以注意。

污水性质的控制

首先应该检查和调整pH值,当pH值低于5以下时,不仅对污泥膨胀会有利,而且对正常的生化反应也会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当pH值偏低时应及时调整。另外在北方寒冷地区一定应

注意冬季时的水温,若水温偏低应加热,因为低温也会导致污泥膨胀的发生。采用鼓风曝气能有效的在冬季较高的水温。

当污水中营养成份不足或失衡时,应补充投加。N、P含量应控制在BOD:N:P=100:5:1左右。

若污水处理生化系统前已有消化现象的发生,产生的低分子有机酸将有利于丝状菌的生长,这时可以对废水在调节池内预曝气来加以改善。一般采用空气扩散器向3-5米有效水深的调节池曝气,供气量可以控制在0.5-1.0m3/废水米3·小时。它能使调节池的废水保持新鲜,并有效防止由于厌氧所会带来的臭气。

保持池内足够的溶解氧对于高负荷的生化系统特别重要,3)一般至少应控制DO>2毫克/L。

沉淀池内的污泥应及时排出或回流。

防止其发生厌氧现象。若发生厌氧现象,产生的各种气体吸附在污泥上,也会使污泥上浮,沉降性能变差。而且发生厌氧的污泥回流也会引发丝状菌的大量繁殖。这种情况时除排泥和清除沉淀池内的死角,并缩短污泥在池内的停留时间外。还应提高曝气池DO值。使出入沉淀池的水保持较的溶解氧。或者在污泥回流进入生化池前曝气再生。

控制方法

絮凝法

膨胀活性污泥的密度一般比水小,作为应急处理措施,可考虑投加混凝剂,以改善其沉降性能。初步选择了常用的高分子混凝剂——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和无机混凝剂——硫酸亚铁进行对比试验。

在处理水量为50L/h的小试装置中投加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使其浓度分别达到10、20、3 0、40、50和60mg/L,污泥的SV值变化。聚丙烯酰胺的投加对于污泥的沉降性能的改善有一

定的效果,且存在一个最佳投加量,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该中水回用系统采用新型淹没式复合膜生物反应器,曝气量大、水力搅拌强烈,聚集起来的絮体颗粒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混凝效果不理想;当投加量高于最佳投加量时,絮凝体除中和胶体的负电荷以外,过多的正电荷又使胶体离子带上正电荷而重新稳定。处理水量为50L/h的小试装置中投加硫酸亚铁溶液,

使其质量浓度在10至180mg/L之间变化,污泥的SV值变化;投药前后菌胶团状态。

投加硫酸亚铁溶液后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明显改善,SV值下降了约百分之十五。但是超过6 0mg/L后污泥沉降性能没有进一步的改善,所以确定实际运行时硫酸亚铁的投加量为60mg/L。在投加硫酸亚铁(60mg/L)前后,测量混合液PH值从7.63降至7.07,对污泥活性的负面影响很小。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投加效果受水力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十分理想,同时其单体有毒性、难降解,存在二次污染问题,经济效益较投加硫酸亚铁差。硫酸亚铁价格便宜、使用简单,对膜及污泥没有负面影响,其对污泥密度的影响是有效的,但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营养比例失调的问题,所以只能作为应急控制措施。

营养盐调整法

在污泥膨胀问题的研究中,对污泥膨胀的恢复与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该中水回用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发现,投加硫酸亚铁后,沉降性能一度改善的活性污泥在原有有机负荷条件下如停止投加,继续进行处理,则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就会逐渐恶化,三日后恢复到投加前的状态。所以需要寻找一种在活性污泥膨胀后行之有效的恢复控制方法。

其他控制方法

在污泥粘性膨胀最严重的情况下(用容器装一些污泥,无论用什么方法污泥始终粘附在容器的表面),可考虑适当排掉一些膨胀的污泥,再重新取一些新泥,以减少多糖类物质对污泥的覆盖;同时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使没有被完全氧化的有机物有足够的时间被消耗掉。

由于原水中洗涤剂含量很高,加之曝气强度较大,经常出现白色、粘稠的泡沫,并且越积越多,当污泥发生膨胀时,危害较大。除投加消泡剂以外,采取水力消泡的方法。在反应池上方安装喷头,用MBR反应器的出水对反应池上部进行喷淋,以控制膨胀污泥和泡沫对反应器的危害,会取得较好效果。

目前,在控制理论方面也丰富了污泥膨胀的控制。

污泥膨胀(sludgebulking)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基本上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百分之五十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中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针对污泥膨胀,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这给水处理工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

污水处理(sewage treatment,wastewater treatment):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污泥处理方法

1前言 厌氧消化是污泥处理常用的减容稳定工艺,具有能耗低、污泥稳定性好、产生沼气等优点,但由于污泥固体的生物可降解性低,完全的厌氧消化需相当长的时间,即使20~30d的停留时间仅能去除30%~50%的挥发性固体(VSS),污泥固体细胞分解和胞内生物大分子水解为小分子,是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因此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是促进污泥细胞的分解,增强其生物可降解性 〔1、2〕目前有几种促进污泥分解的方法 〔3、4〕(1)热解法;(2)化学法:酸或碱处理。(3)机械法:超声波、球磨、高压均质和剪切均质等;(4)氧化法:过氧化氢和臭氧氧化;(5)生物法:酶处理。在污泥厌氧消化前采用这些技术进行强化处理,可增强生物降解效率,并减少污泥处理量。 2污泥厌氧消化的强化技术 2.1热解 污泥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相对易下降解,而蛋白质却难以被水解酶水解,采用热解预处理可以破坏细胞壁促使蛋白质释放而得以降解。热解处理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污泥。对于初沉污泥,热处理并不能提高其降解性,但能增强其脱水性能Li等 〔5〕发现活性污泥的最佳热处理条件是170℃加热60min,小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随后的厌氧消化中,经热解的污泥只需5d停留时间COD去除率即可达到60%。造纸工业污泥最佳的热解温度为150℃~160℃,这是由于造纸污泥含有较多的纯生物体。研究表明,在135℃热解处理后的污泥消化VSS破坏率比对照污泥在15d、12d的停留时间下,分别增加了135%、235%。热解强化处理的效果并不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过高会对厌氧消化产生负面影响。 〔6〕发现活性污泥的最佳热解温度在175℃左右,温度再高效果会出现下降。另有研究者发现,温度超过200℃热解处理会导致厌氧消化产气量的下降,这可通过一种分子内反应—Maillard反应解释。在此反应中,减少的糖类与氨基酸反应生成一种褐色的多聚氮,其溶解性和组成与腐殖酸相似,这种物质很难降解甚至起抑制作用。虽然在100℃以下的低温就开始产生这种反应,但其产生量随着温度升高以及停留时间增加而增多,并可能形成二恶英。 〔7〕报道,挪威的Hias污水处理厂运用热解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强化处理,生产

污泥膨胀原因和解决办法

污泥膨胀原因和解决办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污泥膨胀原因和解决办法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有关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或转化的过程。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其本身也得到了增殖。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污泥丝状菌膨胀可根据丝状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和基质种类要求的不同而划分为五类类型:(1)低基质浓度型;(2)低溶解氧浓度型;(3)营养缺乏型;(4)高硫化物型;(5)pH不平衡型。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污泥膨胀相关理论: (1)A/V假说:当混合液中基质收到限制或控制时,由于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获取基质的能力要强于菌胶团,因而菌胶团受到抑制,丝状菌大量繁殖; (2)动力选择性理论:以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为基础,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和饱和常数,分析丝状菌与菌胶团的竞争情况; (3)饥饿假说:将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菌胶团细菌,第二类是具有高基质亲和力但生长缓慢的耐饥饿丝状菌,第三类是对溶解氧有高亲和力、对饥饿高度敏感的快速生长丝状菌; (4)存储选择理论:在底物风度的状态下,非丝状菌具有贮存底物的能力,而被贮存物质在底物匮乏时能够被代谢产生能量或合成蛋白质。但是一些丝状菌也具有底物贮存能力,底物贮存能力不能完全用来解释污泥膨胀机理; (5)氮氧化氮假说:CASEY提出低负荷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泥膨胀假说,如果缺氧区的反硝化不充分,导致好氧区存在亚硝酸氮,那中间产物NO、N2O就会抑制菌胶团的好氧细胞色素,进而抑制其好氧情况下的基质利用,相反一些丝状菌只能将硝酸氮还原为亚硝酸氮,因此不会在反硝化条件下胞内积累NO和N2O,丝状菌就不会在好氧段被抑制,因而更具竞争优势。亚硝酸与SVI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粒径分布较广,且以球菌为主,膨胀污泥的粒径大都在10μm以内,污泥较为细碎。 影响污泥膨胀的因子: 1、温度

污泥膨胀的原因

产生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 丝状菌性膨胀:成因:在不正常的情况下,活性污泥中菌胶团受破坏,而丝状菌大量出现。泥中有大量丝状菌时,大量具有一定强度的丝状体相互支撑、交错,大大恶化了污泥的沉降、压缩性能,形成污泥膨胀。调查研究表明:膨胀污泥中的丝状菌,主要是以浮游球衣细菌为代表的有鞘细菌和以丝硫细菌为代表的硫细菌。造成污泥丝状膨胀的主要因素: (1)污水水质: 研究结果表明,污水水质是造成污泥膨胀的最主要因素。含溶解性碳水化合物高的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含硫化物高的污水往往发生由硫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污水的水温和pH值也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水温低于15℃时,一般不会膨胀。pH低时,容易产生膨胀。 (2)运行条件: 曝气池的负荷和溶解氧浓度都会影响污泥膨胀。但结论也往往有矛盾。试验证实,对于含硫化物高的污水,不论曝气池中的溶解氧浓度低或高都会产生由硫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的污泥膨胀。 (3)工艺方法: 研究表明:完全混合的工艺方法比传统的推流方式较易发生污泥膨胀;叶轮式机械曝气比鼓风曝气易于发生。 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的系统:间歇运行的曝气池;不设初次沉淀池的活性污泥法;射流曝气的供氧方式。 非丝状菌性膨胀:主要发生在污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 原因: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取了大量营养物,但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较慢,就积贮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类物质的积贮,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使污泥的SVI值很高,形成膨胀污泥。 抑制的措施: ①控制曝气量,保持曝气池中适量的溶解氧(不低于1~2mg/L,不超过4mg/L); ②调整pH值; ③调整氮、磷比例的失调,适量投加氮和磷化合物; ④投加一些化学药剂。但投加药剂费用较贵,停止加药后又会恢复膨胀,而且并不是对各类膨胀都是有效的; ⑤城市污水厂的污水在经过沉砂池后,跳越初沉池,直接进入曝气池。

活性污泥指标及污泥膨胀处理

活性污泥法 处理的关键在于具有足够数量和性能良好的污泥。它是大量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即微生物高度活动的中心,在处理废水过程中,活性污泥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能力,故活性污泥中还含有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废水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原生动物。 微生物的指示作用 (1)着生的缘毛目多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BOD5和浊度低。(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窗之而翻动,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的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这说明优质而成熟的活性污泥。 (2)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很好时往往就是优势菌种。 (3)如果大量鞭毛虫出现,而着生的缘毛目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 (4)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纤毛虫出现,指示净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浊度上升。 (5)如出现主要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90%以上。 (6)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

(7)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累枝虫的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8)而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 (9)在石油废水处理中钟虫出现是理想的效果。 (10)过量的轮虫出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 另在一些对原生动物不宜生长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胶团的大小用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两大类。 (一)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它们在活性污泥中种类多、数量大、体积微小,具有强的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活性污泥培养的初期,细菌大量游离在污水中,但随着污泥的逐步形成,逐渐集合成较大的群体,如菌胶团、丝状菌等。 1.菌胶团 菌胶团是细菌及其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是活性污泥的主体,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菌胶团有球形、分枝状、蘑菇形、垂丝形等

我国污泥处理现状及新工艺

我国污泥处理现状及新工艺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约占总处理量的0.3 %~ 0.5 %(以含水率 97 %计)。污泥成分复杂,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重金属等,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大量未稳定处理的污泥已成为污水处理厂的沉重负担,如何将产量巨大、成分复杂的污泥进行妥善安全地处理,使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已成为深受关注的重大课题。 1.1污泥处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迅速,一大批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始建设并相继投产。但是,近十年来由于没有严格的污泥排放监管,致使许多大中型城市出现污泥嗣城的现象,给生态环境带来隐患。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费用仅占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的24%~45%。而发达国家的污泥处理费用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50%~70%。常用的污泥处理方法有:浓缩,污泥调理,厌氧消化,脱水。堆肥等处理技术。至于好氧消化,湿式氧化,消毒,热干燥,焚烧,低温热解等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1.2污泥常规处理方法 (1)浓缩 污泥浓缩方法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污泥浓缩后其含水率可降为95%左右,仍为液体流动状态。重力浓缩法储存污泥能力高,操作简单,是最常用的污泥减容手段之一。

(2)污泥调节 污泥调节处理可降低污泥的亲水性和提高脱水效率,常用的调节方法有化学调节法、热力调节法。热力调节法和水冻一熔融法、投加惰性物质等方法处在试验研究阶段。 (3)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后的含水率一般可降至70%~80%.减少污泥的体积。常用的脱水方法有自然干燥和机械脱水两种目前常用的机械脱水机有真空过滤机、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和离心机。转鼓离心机和带式压滤机是近年 (4)厌氧消化 污泥厌氧消化是目前最常用的污泥稳定处理工艺,有中温消化(3 2~C~35~c)和高温消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厌氧消化又发展为两相消化和两级消化,在实验研究的两级、两相消化]艺有:厌氧一好氧两相消化;高温酸化一中温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中温一高温二级处理工艺等。 (5)堆肥化 堆肥化是一种无害化、减容化和稳定化的综合处理技术,系由混合微生物群落在潮湿的环境中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堆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以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及各种寄生虫卵,是一种无害化、减容化、稳定化的综合处理技术。 2.1污泥减量化技术 污泥减量化机理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其原则是使污泥尽量消灭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说明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说明 SV30较高说明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很有可能发生污泥膨胀,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很多,这里有篇资料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 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污泥膨胀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的异常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 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50%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针对污泥膨胀,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这给水处理工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本文将从污泥膨胀的内在因素着手,整理出几种较为成熟且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归纳一下污泥膨胀控制的一般方法。 1、污泥膨胀的原因污泥膨胀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非丝状菌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的时候,此时细菌吸附了大量有机物,来不及代谢,在胞外积贮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物质,使得表面附着物大量增加,很难沉淀压缩。而当氮严重缺乏时,也有可产生膨胀现象。因为若缺氮,微生物便于工作不能充分利用碳源合成细胞物质,过量的碳源将被转弯为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型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产生高粘性的污泥膨胀。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发生时其生化处理效能仍较高,出水也还比较清澈,污泥镜检也看不到丝状菌。非丝状菌膨胀发生情况较少,且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在这里就不着重研究。 丝状菌膨胀在日常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成因也十分复杂。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活性污泥是一个混合培养系统,其中至少存在着30种可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而丝状菌在与活性胶团系统共生的关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微生物。它的存在对净化污水起着很好的作用。它对保持污泥的絮体结构,保持生化处理的净化效率,及在沉淀中起着对悬浮物的过滤作用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事实也证明在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平衡时是不会产生污泥膨胀,只有当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时,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一般认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增长都是符合Monod方程的:

各种污泥处理方法的比较

各种污泥处理方法的比较常用的污泥处置方法有焚烧、污泥农用、土地卫生填埋、制作建材、海洋处置等几种方法。其中海洋处置由于其造成海洋污染、破坏海洋生态已经被各个国家明令禁止。 污泥焚烧是最彻底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可以达到减容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一般污泥经焚烧处理后,其体积可以减少85%~95%,质量减少70%~80%。高温焚烧还可以消灭污泥中的有害病菌和有害物质。通过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脱水污泥直接用焚烧炉焚烧;另一类是将脱水污泥先干化再焚烧。污泥焚烧要求污泥有较高的热值,因此污泥一般不进行消化处理。一般当污泥不符合卫生要求,有毒物质含量高,不能作为农副业利用时,或污泥自身的燃烧热值高,可以自燃并可利用燃烧热量发电时,可考虑采用污泥焚烧。焚烧所需热量,主要靠污泥含有的有机物燃烧,如污泥所含有的有机物燃烧所产生的热能。焚烧最大优点是可以迅速和较大程度地使污泥减容,并且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不需存储设备,能够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充分地处理不适宜于资源化利用的部分污泥。污泥的焚烧处置不仅是一种有效降低污泥体积的方法,设计良好的焚烧炉不但能够自动运行,还能够提供多余的能量和电力,因此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均期望通过焚烧处置污泥来解决日益增长的污泥量和以前通过填理处置的部分污泥。 污泥的农田利用很早就得到应用。这种利用和处置方式致使污泥最终剩余物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因为其中有机物重新进入自然环境。污泥中含有丰富的各种微量元素,施用于农田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同时污泥中也含有大量病原菌、寄生虫(卵)、以及铬、汞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二恶英、放射性核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一般来说,污泥要作土地处置必须经无毒无害化处理,否则,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土壤或水体的二次污染。因此各国对土地利用的污泥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污泥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严格控制污水厂污泥的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

污水处理中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污水处理中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中常见的一种异常现象,是指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恶化,随二沉池出水流失。 发生污泥膨胀时,活性污泥SVI值(1g干污泥所占体积,mL/g)超过150时,预示着活性污泥即将或已经为膨胀状态,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污泥膨胀可以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两大类。前者是因为污泥中丝状菌过度繁殖,后者是因为菌胶团的细菌本身生理活动异常。 两类污泥膨胀的各自成因分析 正常环境下,菌胶团的生长率远大于丝状菌,不会出现丝状菌过度繁殖的情况,但出现下列情况时,会引起丝状菌膨胀: 01 进水有机物太少,导致微生物食料不足; 02 进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不足; 03 pH偏低; 04 曝气池溶解氧含量太低; 05 进水水质或水量波动大,对微生物造成冲击;

06 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因“腐化”产生较多的H?S(超过2mg/L)时,导致丝状硫黄菌过度繁殖; 07 丝状菌大量繁殖适宜温度为25~30℃,故而夏季容易发生丝状膨胀。 而非丝状菌膨胀本质是由于菌胶团细菌本身生理活动异常,原因有以下两条: 01 进水含有大量溶解性有机物,但缺乏足够的氮、磷等营养物,此时菌胶团表现为“吃坏了”,分泌大量多聚糖类代谢物(含大量亲水羟基,使活性污泥呈凝胶状,表现为黏性膨胀 02 进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菌落中毒,不能分泌足够的粘性物质,无法形成絮体,不能在二沉池分离或者浓缩,此时活性污泥表现为离散型膨胀。 曝气池污泥膨胀的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分为三类:临时控制、工艺运行控制、永久性控制。 临时控制法 该法主要用于临时原因(水量与水质波动等)造成的污泥膨胀,分为絮凝剂法和杀菌剂法。 絮凝剂法用于非丝状菌引起的膨胀,药剂投加量折合Al?O?为10mg/L左右。 杀菌剂法用于丝状菌引起的膨胀,常用的杀菌剂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漂白粉,加氯量为污泥干固体重的0.3%~0.6%,加药时要观察生物相并测定SVI 值,当SVI值在最大允许范围内时,应停止加药。

污泥膨胀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其SVI约为50—150之间为正常。 SVI=活性污泥体积/MLSS,当SVI>200并继续上升时,称为污泥膨胀 (1)丝状菌繁殖引起的膨胀 原因:污泥中丝状菌过渡增长繁殖的结果,丝状菌作为菌胶团的骨架,细菌分泌的外酶通过丝状菌的架桥作用将千万个细菌凝结成菌胶团吸附有机物形成活性污泥的生态系统。但当丝状菌大量生长繁殖,活性菌胶团结构受到破坏,形成大量絮体而漂浮于水面,难于沉降。这种现象称为丝状菌繁殖膨胀。 丝状菌增长过快的原因: a、溶解氧过低,<0.7—2.0mg/l b、冲击负荷——有机物超出正常负荷,引起污泥膨胀 c、进水化学条件变化: 一是营养条件变化,一般细菌在营养为BOD5:N:P=100:5:1的条件下生长,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这种营养情况适宜丝状菌生活。 二是硫化物的影响,过多的化粪池的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活性污泥设备,会造成污泥膨胀。含硫化物的造纸废水,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一般是加5~10mL/L 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预曝气的方法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 三是碳水化合物过多会造成膨胀。 四是pH值和水温的影响,pH过低,温度高于35度易引起丝状菌生长。 解决办法: a、保持一定的活性污泥浓度,控制每天排除污泥的净增量,控制回流比。 b、控制F/M(污泥负荷) 调节进水和回流污泥 c、保持污泥龄不变 Lo——进水有机物浓度;X——MLSS浓度; Sr——回流污泥浓度;Qw——回流污泥量 d、污泥膨胀严重时投加铁盐絮凝剂或有机阳离子凝聚剂。 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 发表时间:2006-2-17 10:59:00 作者:技术交流栏目查看评论 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

污泥处理工艺

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项目简介 一、概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生活垃圾和河流污染,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病痛;目前广州市每天产污泥量是1000吨,最高峰期达到了1400多吨;广州政府每吨污泥的处理费用为200元,按照以上数据可算出:每天政府要支出污泥处理费180000元。最近广州市政府准备400亿元整治河涌,新建9家污泥处理厂。 上海市的污泥产量是每天3000吨,上海的污泥处理费用为每吨400元,那么政府每天要支出污泥处理费用400*3000=1200000元; 这是一个相当吸引人的一个数据,是一个长期的处理事业;也是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事业;目前我国真正成立的污泥处理厂家只有一家,可以想象这个事业的前景和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下面根据在某污泥处理厂家的实际生产处理经验,写出以下污泥处理工艺。 二、工艺技术要求: (1)有效除去污泥中的重金属,生成无害化物质; (2)实现了污泥杀菌、消毒、除臭目的; (3)无“三废”污染问题,可实现零排放; (4)发展发酵工艺、设备简易、方法简单、能耗低、易于实施; (5)制作建材用料; (6)所得有机酸类肥料在土壤中易于氨化,是农作物最容易吸收的高效有机肥料;经省农科院多次施用及专家组论证(有田间试验报告及专家组论证

报告)证明:对农作物增产增收、恢复自然风味、改良土壤三大功能, 均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工艺设计原理: (1)在污泥中加入催化剂等物质,在微加热不产生废气的一定工艺条件下,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及菌体细胞壁发生破解反应;微生物及菌体分解成含氮有机物(主组分为蛋白质)和非含氮有机物(主组分为葡萄糖),此时溶液中的有机物质主要由蛋白质、糖类、脂肪、木质素、纤维素、以及腐殖质组成。再在微加热不产生废气的催化工艺条件下, 发生如下的分解反应: Ⅰ,蛋白质水解生成有机酸: 蛋白质+H2O→RCHNH2COOH Ⅱ,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 (C6H10O5)n+nH2O→nC6H12O6 Ⅲ,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 C6H12O6→2C3H2O4+3H2O 此外,还有木质素分解生成酚、醛和酸类物质等。 (2)污泥中较小分子量、“碳氮比”较低的腐殖酸,与钾、钠、氨、钙、镁、铁(K+、Na+、NH3+、Ca2+、Mg2+、Fe3+)等离子结合,生成腐殖酸盐类而保留于污泥中。 (3)污泥中较大分子量、“碳氮比”较高的腐殖质,比较难于分解,污泥中原来就已存在的腐殖质与重金属[铬(Cr)、镉(Cd)、铅(Pb)、汞(Hg)、砷(As)等]形成的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仍以固相形式保留在污泥中。 (4)溶液进行过滤,将滤渣加入硅酸盐(黄泥、粘土等)进行高温烧结,

污泥膨胀原因及预防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一般在99%左右。当活性污泥变质时,污泥含水率上升,体积膨胀,不易沉淀,二沉池澄清液减少,此即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大量丝状细菌(特别是球衣细菌)在污泥内繁殖,使泥块松散,密度降低所致;也有由真菌的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泥膨胀。与菌胶团相比,丝状菌和真菌生长时需要更多的碳素,而对氮、磷的要求则较低。在对氧的要求方面,菌胶团要求较多的氧(一般至少0.5mg/L)才能很好地生长;而真菌和丝状菌(如球衣菌)在微氧(低于0.1mg/L)环境中也能较好地生长。所以,在氧量不足时,菌胶团将减少而丝状菌、真菌则会大量繁殖。对毒物(如氯)的抵抗力,丝状菌不如菌胶团。另外,菌胶团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为6~8,而真菌则在PH值4.5~6.5之间生长良好,所以PH值稍低时,菌胶团生长将受到抑制,而真菌的数量则可能大为增加。根据我国某污水厂的运行经验,丝状菌在高温季节宜于生长繁殖,当夏季水温在75℃以上时,常发生污泥膨胀;而在水温降低时,膨胀发生的次数减少。因此,废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营养物,水温高,PH值较低等都易引起污泥膨胀。 预防丝状菌性污泥膨胀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结合进水浓度和处理效果,变更曝气量,使有机物和曝气量维持适当的比例。二是严格控制排泥量和排泥时间。 抑制丝状菌性污泥膨胀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加强曝气,使废水中保持足够的溶解氧(一般不少于1mg/L~2mg/L)。二是若进水中含有工业废水,则可能引起C/n比的失调。此时,可根据水质适当投加氮化物或磷化物。三是在回流污泥中投加漂白粉或液氯以消除丝状菌,加氯量可按干污泥质量的0.3%~0.6%投加考虑。四是调整PH值。 在活性污泥法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管理中,由于水质、水量水温的随时变化以及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的变化,再加上操作不当或设计本身存在缺陷,都可能引起诸如污泥上浮、活性污泥不增长或减少、气池中产生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严重时将导致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下降,出水水质变差以至于出水不达标,使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失败。所以,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应严格规范管理,例行检测需要测定的项目,加强预防,避免问题的出现。当问题出现后,应及时分析原因,及早正确而彻底地排除,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氧化沟污泥膨胀产生大量泡沫的控制方法

氧化沟污泥膨胀产生大量泡沫的控制方法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氧化沟污泥膨胀产生大量泡沫的控制方法 更新时间:2009-07-14 11:16 来源:作者: 阅读:304 网友评论0条 长寿排水公司余家湾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该工艺是在卡式氧化沟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良的一种工艺。缺氧区进水,高氧区出水,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进水端增加厌氧池。长寿污水处理厂发生很严重的氧化沟污泥膨胀产生褐色泡沫现象,整个氧化沟池面全是棕褐色泡沫,厚度大概20公分,沟中活性污泥SVI达200左右,镜检发现丝状菌大量繁殖(丝状菌丰度至F 级),氧化沟内污泥沉降比达90 左右,污泥絮体非常松散,沉降性能极差,整个活性污泥系统完全崩溃,二沉池出水已变为黄色。 一、污泥膨胀产生褐色泡沫的原因分析 造成污泥膨胀产生泡沫的因素很多,据有关资料介绍至少有与近30种不同的丝状菌和一系列的环境与操作因素(温度、PH值、营养物、负荷、DO、沉降比、污泥指数、泥龄等)有关,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找准污泥膨胀产生褐色泡沫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改变环境条件,才能有效控制污泥膨胀产生的褐色泡沫。通过对系统崩溃前的进水量、水质、PH、DO、污泥浓度、泥龄等进行分析,认为是由于我司在冬季长期采用低负荷运行,造成污泥膨胀。理论依据是低负荷说,低负荷说认为,当污泥处于低负荷或极低负荷时,絮凝体中的菌胶团细菌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交织与絮凝体中的球衣菌却形成长长的丝状体从絮粒中伸出来,以增加表面积,充分吸收环境中的营养,因丝状体的伸出,造成絮粒架空,以至比重减轻,沉降困难,造成污泥膨胀。具体表现在污泥浓度高4000mg/l以上,污泥沉降比高80-90,污泥指数高达170-180,最高时达220左右,负荷经常保持在左右,最低时达,由于2月15日晚和3月11日晚两次下大雨进水量突增,这个外因造成污泥负荷极剧上升,污泥浓度从 4000mg/l左右,下降至2900mg/l,污泥负荷达以上,依据冲击负荷说:即当负荷突增时,活性污泥法系统中原有的正常运行状态遭到破坏,污泥中原有的生态体系失去平衡,生物相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丝状微生物往往易于适应,快速恢复活性,而得到大量繁殖,从而在氧化沟液面产生大量褐色泡沫,最多时几乎要到人行道上。因此,氧化沟产生大量泡沫的原因是长期的低负荷运行,造成污泥膨胀,外加水量冲击,丝状菌大量繁殖造成的。

工业污泥的处理方法

工业重金属污泥产量大,年产生约1000 万吨工业污泥。尤其是电镀污泥、不锈钢酸洗污泥等中含有多种金属成分,污染严重, 但有一定的回收价值,污泥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铜、镍、铬、铁等金属,安全回收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即使如此工业污泥成分复杂,含有毒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必须进行处理,才能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如何妥善进行工业污泥的处理呢,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污泥处理的方法 污泥处理就是对污泥进行浓缩、调治、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的加工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泥产生量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国内外现有的处理处置手段主要包括卫生填埋、水体消纳、焚烧、堆肥处理、土地利用等。针对我国现有的技术来看,我国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是填埋。 二、工业污泥的治理方案 火法重金属污泥再生冶炼一般工艺流程为:烘干窑+烧结窑+熔炼炉。重金属污泥由立式烧结窑上部送入,与上升的热烟气换热后进入焙烧段烧结,烧结的温度约1000 ℃。由于重金属污泥成分复杂,特别是油类的有机物含量高,造成热烟气与重金属污泥换热过程中会有部分油类物质以气态形式或黏在粉尘上进入烟气中,造成烟气中含有类焦油物质以及VOCs 等。 污泥进行焚烧可以杀灭很多病菌,有机物在经过燃烧之后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分解现象,病原体和细菌也是这样,在经过高温燃烧之后,污泥的残渣当中基本上已经没有病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减少了不利因素。此外焚烧之后还会减少污泥产生的异味。再次,经过脱水之后的污泥热值和褐煤的热值非常的接近,这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泥燃烧投资,为满足企业和政府的环保诉求,解决重金属污泥

活性污泥膨胀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活性污泥膨胀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邹源 摘要:控制活性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工艺良好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进水水质和反应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可能诱发活性污泥膨胀的多种因素,着重介绍了由丝状菌引起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活性污泥;膨胀;原因;控制方法 活性污泥法自1914年提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其反应器的形式也不断发展,是一个仍处于不断变革中的水处理工艺装备。活性污泥法的关键技术是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好坏,它直接影响了出水水质,而污泥膨胀是恶化处理水质的重要原因。污泥膨胀的发生具有普遍性,据报道美国60%、德国约50%的污水处理厂存在着污泥膨胀现象,Madoni[1]等人调查了意大利167家活性污泥法水处理厂,其中的81家存在着污泥膨胀问题。我国绝大部分的活性污泥法水处理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污泥膨胀问题。 1 污泥膨胀的概念及测定指标 1.1 污泥膨胀的概念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之一,其表观现象是活性污泥絮凝体的结构与正常絮凝体相比要松散一些,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不利于污泥底物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降解,并且影响后续工序的沉淀效果。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义污泥膨胀:沉降性能差,区域沉降速

度小;污泥松散,不密实,污泥指数较大;由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中,丝状菌总长度大于1×104m/g。 1.2 污泥膨胀的理论 Chudoba在1973年提出了选择性理论,该理论以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为基础,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最大生长速率μmax及其饱和常数Ks值的不同,分析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的竞争情况。该理论认为活性污泥中存在A、B两种类型微生物种群,丝状菌属于A型;具有低的Ks和μmax值,在低基质浓度时具有高的生长速率并占优势;而菌胶团细菌属于B 型,具有较高的Ks和μmax值,在高的基质浓度条件下生长速率大并占优势。1980年Plam又对理论加以扩展,认为该理论对溶解氧也成立,即DO与碳源基质一样,其浓度的高低影响着两种类型细菌的生长速率及其优势地位。 选择性理论能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基础上对污泥膨胀现象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污泥膨胀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已成功地开发出了选择性反应器工艺来控制污泥膨胀。另外,关于污泥膨胀理论还有A/V假说、饥饿假说和积累-再生假说等。 1.3 测定指标 在污泥膨胀问题的早期研究中[2],常用的指标有塞里奥尔特(Theriault)指标、唐纳森(Donaldson)指标、哈兹尔廷(Haseltine)指标和莫尔曼(83*0-9.4)指标。其中,由德国人莫尔曼于1914年提出的污泥容积指数,至今仍是常用的测定指标。目前,

污泥膨胀理论和解决办法

污泥膨胀理论和解决办法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有关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或转化的过程。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其本身也得到了增殖。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污泥丝状菌膨胀可根据丝状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和基质种类要求的不同而划分为五类类型:(1)低基质浓度型;(2)低溶解氧浓度型;(3)营养缺乏型;(4)高硫化物型;(5)pH不平衡型。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污泥丝状菌膨胀形成的相关理论。(1)表面积容积比(A/V)假说。当微生物处于基质限制和控制时,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获取底物的能力要强于菌胶团微生物,因而丝状菌占优势,菌胶团受到抑制,导致污泥的沉降性能下降。(2)积累/再生(AC/SC)假说。在高负荷条件下菌胶团微生物累积有机基质的能力强,丝状菌较差。但是此时微生物处于溶解氧限制和控制,因此丝状菌需要氧较少,完成积累再生的循环较快,因此生长较快,形成污泥膨胀。(3)选择性准则。(4)饥饿假说理论 与污泥膨胀有关的丝状菌。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有30多种。021N型菌是引起污泥膨胀最主要的丝状菌(80%),1701型菌和球衣菌(40%)。下面是不同行业工业废水中常见的丝状菌 工厂类型丝状菌 化工废水微丝菌、021N、0041、诺卡氏菌、软发菌 纸浆造纸 0092、诺卡氏菌、1701,软发菌 食品加工 0041、021N、0092、诺卡氏菌、1701、球衣菌 啤酒废水 0041、021N、0092、1701 奶制品业诺卡氏菌、0092、软发菌 肉食加工 1701、球衣菌、021N、软发菌 土豆加工 0092、021N、球衣菌、1701 水果业 021N、诺卡氏菌、0041、软发菌、0092 糖果罐头 0092、球衣菌 以上常见菌随水质的不同而变化。 下面是不同水质条件下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种类 水质条件丝状菌种类 低基质(F/M)微丝菌、诺卡氏菌、软发菌、0041、0092、021N 低溶解氧(DO)球衣菌、发硫菌、1701、021N、1863、软发菌 高H2OS 发硫菌、贝氏硫菌、1701、021N、球衣菌 低N、P 发硫菌、021N、球衣菌 pH 丝状真菌 丝状菌的作用(1)保持污泥的絮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污泥。(2)保持高的净化效率、低的处理出水浓度。(3)保持低的出水悬浮物浓度。 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控制途径 (1)环境调控控制法通过改变曝气池中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菌胶团微生物生长,抑制丝状菌过量繁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好氧生物选择器和SBR法就属于此类。 (2)代谢机制控制法利用两类微生物的不同代谢机制,造成有利于菌胶团微生物生长的条件,而抑制丝状菌的过量繁殖。代表性方法有缺氧、厌氧选择器和污泥再生工艺。

污泥膨胀常见解决方案和思路

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污泥膨胀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的异常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 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50%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针对污泥膨胀,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这给水处理工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本文将从污泥膨胀的内在因素着手,整理出几种较为成熟且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归纳一下污泥膨胀控制的一般方法。 1、污泥膨胀的原因 污泥膨胀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非丝状菌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的时候,此时细菌吸附了大量有机物,来不及代谢,在胞外积贮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物质,使得表面附着物大量增加,很难沉淀压缩。而当氮严重缺乏时,也有可产生膨胀现象。因为若缺氮,微生物便于工作不能充分利用碳源合成细胞物质,过量的碳源将被转弯为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型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产生高粘性的污泥膨胀。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发生时其生化处理效能仍较高,出水也还比较清澈,污泥镜检也看不到丝状菌。非丝状菌膨胀发生情况较少,且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在这里就不着重研究。 丝状菌膨胀在日常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成因也十分复杂。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活性污泥是一个混合培养系统,其中至少存在着30种可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而丝状菌在与活性胶团系统共生的关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微生物。它的存在对净化污水起着很好的作用。它对保持污泥的絮体结构,保持生化处理的净化效率,及在沉淀中起着对悬浮物的过滤作用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事实也证明在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平衡时是不会产生污泥膨胀,只有当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时,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一般认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增长都是符合Monod方程的: 式中X----生物体浓度,mg/L; S----生长限制性基质浓度,mg/L; μ----生长限制性基质浓度,mg/L; KS-----饱和常数,其值为μ=μmax/2时的基质浓度,mg/L; μmax-----在饱和浓度中微生物的最大比增长速率,d-1 研究证明大多数的丝状菌的KS和μmax值比菌胶团的低,所以,按照以上Monond方程,具有低KS和μm ax值的丝状菌在低基质浓度条件下具有高的增长速率,而具有较高KS和μmax值的菌胶团在高基质浓度条件下才占优势。同样认为低负荷对于丝状菌生长有利的理论还有表面积/容积比(A/V)假说。这里的表面积和容积,是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该假说认为伸展于絮凝体之外的丝状菌的比表面积(A/V)要大大超过菌胶团细菌的比表面积。当微生物处于受基质限制和控制的状态时,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在取得底物方面要比菌胶团有利,结果在曝气池内丝状菌就变成了优势菌。

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途径与新技术

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途径与新技术 作者:蒋锐 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16期 【摘要】从现状来看,很多国家都面临污泥处置的各项难题。如果要在根本上实现资源化的污泥处置,那么有必要引入新式的手段和相关处理技术。近些年来,污泥处置和处理这方面陆续诞生了厌氧消化技术、深度脱水技术、污泥原位减量的相关技术等。从污泥无害化的根本宗旨出发,各项技术都正在逐步完善。污泥处理的无害化有助于节省资源,与此同时也符合了环保目标。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途径与新技术。 【关键词】污泥处理;资源化;途径;新技术 一、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原则 对污泥进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时应遵循“安全环保、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稳妥可靠”的基本原则。其中,安全环保是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循环利用是应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节能降耗是应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因地制宜是方案比选决策的基本前提;稳妥可靠是贯穿始终的必需条件。 在制订污泥处理处置规划时,应根据污泥处理处置阶段性特点,同时考虑应急性、阶段性和永久性三种方案。充分利用其他行业资源来进行污泥处理处置可作为阶段性方案,并应具有应急的处理处置方案,防止污泥随意弃置,保证环境安全。在选择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时,应按照“处置决定处理、处理满足处置”的要求,在确定了污泥处置方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 二、传统污泥处置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一)填埋处理问题 污泥的土地填埋技术早就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盛行,这个技术已经可以算是比较成熟的了,对于污泥的填埋,不仅可以单独进行填埋,还可以与生活垃圾、工业废物等等进行填埋,而且土地填埋的处理技术有投资少、容量大、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现在污泥量每年都在增加,还有就是现在填埋技术对于污泥的土力学性质要求比较高,所以就给大面积的选址添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土地利用问题

活性污泥膨胀的5种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膨胀的5种处理方法 当确认活性污泥系统发生丝状菌膨胀后,首先可以通过镜检和污泥沉降比观察来判断污泥膨胀的程度;随后,通过对系统的食微比、溶解氧、进水营养盐浓度,混合液pH值、水温等运行参数的分析,判断丝状菌发生膨胀的成因,最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对于因为食微比长期偏低并由营养盐不足诱发的污泥膨胀 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调整食微比和补充足量的营养盐可逐步使污泥恢复正常状态。 其中食微比的调整,应以加大排泥量为主,以增加进水负荷为辅,使污泥负荷达到0.2kgBOD/kgMLSS.d以上。在满足微生物对N、P等营养盐的需求前提下,负荷增加并达到合理的区间内,可以促进菌胶团细菌的繁殖,使其生长的速度大于丝状菌繁殖的速度,从而抑制污泥膨胀;同时,加大剩余污泥的排放,不仅能改善系统的食微比,而且可以排出大量的丝状菌,有利于在优化调整过程中,使菌胶团细菌在活性污泥的生长中占优势地位。 2.对于因为食微比长期偏低并由水温高、溶解氧偏低诱发的污泥膨胀 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通过调整食微比同时加大曝气量可逐步使污泥恢复正常状态。 有时由于设备的原因或水温的原因,供氧量难以大幅增加,那么食微比的调整可以采用加大排泥,从而减低曝气池污泥浓度的方式来实现。由

于污泥浓度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氧的需求量,而食微比的提升则有利于氧的利用效率提高。 3.对于由于pH值偏低诱发的污泥膨胀 这种情况下,往往其食微比也是不足的,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除了调整进水的pH值,向曝气池投加液碱外,加大排泥,提高食微比仍然是一个必要的调整手段。 4.对于污泥膨胀程度达到高度膨胀的情况 上述的手段依然是有效的,但是调整周期会大幅延长,有时会长达1个月以上才会有明显效果。 5.对于污泥膨胀的程度达到极度膨胀的情况 仅通过上述的工艺调整,不仅时间周期更长,还要长期忍受恶化的出水水质。这种情况下,将系统中的膨胀污泥排空,接种新的活性污泥进行重新培菌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注意事项: ?水中的氨态氮对丝状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意提高进水中氨态氮的浓度(超过微生物对N需求的1倍以上),则有利于缩短调整周期。 ?其他应对高度或极度膨胀的措施还有:例如向系统中投加惰性物质、投加杀菌剂和将pH值提高至10以上来压断丝状菌菌丝、杀灭丝状菌等比较激进的措施。本文不推荐轻易使用,因为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把握不慎会导致系统的出水进一步恶化,最终不得不选择重新培养活性污泥,延长了处理的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