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109_4_共轭变形带的夹角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构造地质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构造地质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在背斜轴面直立的情况下,背斜的枢纽与脊线_____。

参考答案:重叠2.碳酸盐岩中缝合线构造的主要成因机制是压溶作用。

参考答案:正确3.褶劈理一般都是S1面理。

参考答案:错误4.以下哪种地质作用可能是流劈理的形成机制?参考答案:机械旋转_重结晶_压溶作用5.玄武岩中柱状节理的节理面一般与岩浆流面。

参考答案:垂直6.拉伸线理和矿物生长线理都属于。

参考答案:A型线理7.在应变恒定的情况下,所需应力可以随时间增长不断减小的现象就是蠕变。

参考答案:错误8.格里菲斯破裂准则认为,无论多么致密的材料内部总存在微裂隙,这种微裂隙是导致岩石的实际强度远远小于理论预测强度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正确9.围压增大会使岩石变得不容易变形。

参考答案:正确10.简单剪切变形发生时,λ1和λ3质点线的方位始终保持不变。

参考答案:错误11.岩石中的剪切破裂面通常不是沿着最大剪应力作用面发生,还受到的影响。

参考答案:正应力_岩石内摩擦角_岩石非理想材料(也就是说,岩石内部是有缺陷的)12.在岩石的不同方向分别受到挤压和拉伸变形时,应变椭球体最小主应变轴方向应该平行于最大方向。

参考答案:挤压_缩短13.物体内某方向的线应变为正值,说明物体内该方向的质点受到。

参考答案:伸展作用_伸长作用_拉伸作用14.线应变反映物体内某方向的。

参考答案:伸缩变形15.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改变量称为应力增量。

参考答案:错误16.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高线一般相互斜交并且满足“V”字形法则。

参考答案:错误17.在岩层没有倒转的情况下,水平岩层上层面的海拔与下层面的海拔之差就是该岩层的高度。

参考答案:错误18.在倾斜岩层层面上的直线的产状可以用直线在该倾斜层面上的倾伏向和侧伏角表示。

参考答案:错误19.在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的情况下,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机械设计基础B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B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B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机器中独立运动的单元体,称为零件。

答案:错2.机构中的构件是由一个或多个零件所组成,这些零件间也能产生相对运动。

答案:错3.机械是()和()的总称。

答案:机构;机器第一章测试1.运动副是多个构件直接接触且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联接。

()答案:错2.组成低副的两个构件间是点或线接触。

()答案:错3.若将运动链中的一个构件相对固定,运动链则成为机构。

()答案:对4.一个构件可以由多个零件组成。

()答案:对5.若干构件通过运动副联接而成的可动系统称为运动链。

()答案:对6.零件是机构中的运动单元。

()答案:错7.在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F=3n-2PL-PH中,PL表示机构中低副的数目。

()答案:对8.图示机构中存在复合铰链。

()答案:对9.运动副是()个构件直接接触且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联接。

答案:210.图示机构包含()个构件。

答案:411.图示机构包含()个运动副。

答案:412.图示机构有()个移动副。

答案:113.机构运动简图中移动副的表示方法为()。

答案:14.平面低副所受的约束数为()。

答案:215.图示机构的自由度为()。

答案:116.图示机构的自由度为()。

答案:117.图示机构的自由度为()。

答案:118.图示机构的自由度为()。

答案:119.机构中的构件分为()。

答案:从动件;原动件;机架第二章测试1.曲柄摇杆机构中,极位夹角可能为0°。

()答案:对2.摆动导杆机构中,当曲柄为原动件时压力角总是为0°。

()答案:对3.行程速比系数K在某些时候可以小于1。

()答案:错4.压力角和传动角一定是互为余角。

()答案:对5.压力角越小越有利于机构的传动。

()答案:对6.铰链四杆机构含有()个转动副。

答案:47.铰链四杆机构含有()个整转副。

答案:不确定8.下面机构中,哪一个可能存在死点()。

波谱分析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波谱分析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波谱分析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列化合物中羰基伸缩振动频率最大的是()答案:2.(填伸缩振动或变形振动)是沿原子核之间的轴线作振动,键长变化而键角不变。

答案:伸缩振动3.红外光谱的能级变化决定(填谱带的位置或谱带的强度)。

答案:谱带的位置4.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键长也平均化,双键略有(填伸长或缩短)。

答案:伸长5.质谱中,关于分子离子峰的论述错误的是()答案:是由各种元素的所有同位素一起组成的6.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化合物在紫外光谱200-800nm检测范围内不产生吸收带()答案:甲醇_乙烯7.红外光谱中,可能使红外的基频峰少于振动的自由度的原因有()答案:仪器限制,无法区分一些能量接近的振动峰_仪器限制,检测不到一些能量太小的振动_一些基频振动没有产生瞬间偶极矩变化_能量相同的振动峰发生简并,使谱峰重合8.以下关于“核的等价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答案:磁等价的核肯定化学等价_化学等价的核不一定磁等价9.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决定于基团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大小,基团的极性越大,吸收峰越强。

答案:正确10.同时具有红外活性和拉曼活性的是()答案:H2O的弯曲振动11.苯环取代类型的判断依据是()答案:苯环质子的面外变形振动及其倍频、组合频12.在红外光谱中,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的波数范围是()答案:1680~162013.CO2分子基本振动数目和红外基频谱带数目分别为()答案:4,214.红外光谱是分子中基团原子间振动跃迁时吸收红外光所产生的,只有产生(填极化度或瞬间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是红外活性的。

答案:瞬间偶极矩15.红外光谱中,邻近的两个基团同时具有(填大约或完全)相等的频率就有可能会偶合产生两个吸收带。

答案:大约16.同一化合物在不同状态下测得的红外光谱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答案:错误17.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质子所受去屏蔽效应增强,则它的共振吸收将移向()答案:低场_高频_化学位移增大方向18.在核磁共振谱中为了区分伯、仲、叔和季碳,可以采用()答案:DEPT谱_偏共振去耦谱_碳氢化学位移相关谱19.在90°的DEPT实验中,谱图特征为()答案:CH显示正峰,CH2、CH3不出现20.苯环上氢被-NH2、-OH取代后,碳原子的dC变化是有规律的。

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6 条 pz 轨道对称性一致,互相重叠,可以
认为形成大 p 键,写成
6 6
,见右图。下 6
表示 6 个原子轨道对称性一致,互相重叠;上
6 表示有 6 个电子在大 p 键的轨道中。称为 6 中心 6 电子键。
3 °sp3 杂化
H
CH4 是正四面体结构,C sp3 杂化,
4 个轨道呈正四面体分布,分别与 4 个
sp3
sp3d2
杂化轨道理论小结 (1) 在形成多原子分子时,能量相近的原子轨 道发生混合,重新形成能量相同的杂化道。 (2) 杂化轨道数目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 目相等,杂化轨道有确定的伸展方向。 (3) 杂化分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 (4) 杂化轨道成键能力增强。 (5) 没有实验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 2 判断下列分子和离子的几何构型,并指出中心原
子的轨道杂化方式。( 总数,对数,电子对构型 ,分子构
型,杂化方式 ) I3- CS2
SO42- Xe F4
解: 总数
10
4
8
12
对数
5
2
4
6
电子对构型
分子构型 杂化方式
三角双锥 直线形 正四面体 正八面体
直线形 直线形 正四面体 正方形
sp3d
sp
4
3
1
••
A ••
••
B
B B
正四面体
三角锥
••
••
A
4
2
2
A ••
••
••
••
B
B
正四面体
“ V ” 字形
例:
价电子数
AsO43-
PH4+ CCl4 NO2 ICl2-

构造地质学考试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考试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3.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第二章4.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5.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

6.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7.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8.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

9.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10.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

11.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称真倾角。

12.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3.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或在与岩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

14.“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15.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出露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16.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17.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

土木建筑工程:岩石和地质构造(三)

土木建筑工程:岩石和地质构造(三)

土木建筑工程:岩石和地质构造(三)1、问答题变质岩的主要变质类型正确答案:热液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2、判断题脆性断层形成糜棱岩和超糜棱岩,韧性断层形成碎裂岩和超碎裂岩。

正确答案:错(江南博哥)3、判断题无根褶皱在沉积岩(未变质)出露区是多见的。

正确答案:错4、名词解释整合接触正确答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5、填空题相似褶皱的岩层真厚度在两翼();在转折端()。

正确答案:小;大6、填空题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决定于()、()、()。

正确答案:岩层厚层;岩层倾角;地形7、问答题断层几何要素及其组成部分?正确答案: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与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

包括断层面、断盘、位移。

8、名词解释膝折作用正确答案:是一种兼具弯滑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两种特征的特殊褶皱作用。

9、判断题在沉积岩一个单层中,从底到顶的粒度是由细变粗的。

正确答案:错10、名词解释单剪应变正确答案:是一种特殊的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它是由物体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而成。

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质点线方位,在变形前后是不相同的,故又称旋转变形。

11、填空题石香肠构造一般产于()的岩层中。

正确答案:软硬相间12、单选引起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A.阳偏盛B.阳偏衰C.阴偏盛D.阴偏衰E.阴盛则阳病正确答案:D13、判断题圆柱状褶皱是轴面直立的褶皱。

正确答案:错14、判断题露头上发现层间破劈理与岩层倾向相同,且倾角又小于岩层,这正好说明该露头地层产状正常。

正确答案:错15、判断题地质图上有地层缺失必是断层。

正确答案:错16、填空题只要岩层在()重复出现即可知是向斜或背斜。

正确答案:空间对称17、判断题在任意剖面上测量垂直岩层顶底面界线之间的距离为岩层真厚度。

正确答案:对18、填空题蠕变是指在()的情况下,变形随着()而增大的现象。

构造地质学05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

构造地质学05第五章岩石力学性质
一、库伦剪切破裂准则 所谓准则,指的是基本条件是什么,库伦指出, 假定材料的破坏,取决于最大剪切应力,按照 这个理论建立的条件是:
τmax= τ0 …(1)
τ0为抗剪强度极限
理论上,破裂面应沿最大剪应力面产生,形成棋 盘格式构造。剪裂角< 450?
库伦解释是岩石抗剪强度与剪应力和正应力有 关,因此将(1)式改为:
De/dt 常量
撤出应力
t0 t1 t2
t3
时间
永久应变
t4 t5
松弛——保持应变不变,应力随时间而减小。 (相当于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 (1)、应力随时间减小,松弛速度急剧下降。 (2)、应力经很长时间后可趋于一极限值
实践证明:在地质上岩石能否在很长时间的极 小差异应力下不断变形,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 力条件,因为它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层或它具备 有利于蠕变之条件的地方,如某些强变形带中。
剪切 脆性
挠曲
压扁
流动 温度
韧性
熔融 围 压
岩石随P-T条件的变化而呈现 变形习性及相应的主要变形机制
显理 示想 了的 各地 构壳 造一 层段 次剖 构面 造, 样剖 式面
三.岩石变形的时间因素
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变形是长期的,通常要 以百万年为单位,因此评价时间因素对岩石变 形的效应具有关键意义。
σy=0
完全塑性材料。没
有载荷,变形继续
增大。
如果超过屈服点,继 续塑性变形,需施加 更大的应力超过屈服 应力,这个过程称应 变硬化或加工硬化。 经过一段应变硬化的 塑性变形后卸载,应 力-应变曲线回到e2 表明总的永久变形。
应变硬化
σy>0 σy=0
如果将同样应力继续 加上去,应力-应变 曲线则沿以前路径回 到塑性变形P位置上 ,好像增大了弹性范 围和增高了屈服应力 (σy/)。因此应变 硬化可以看作屈服强 度随递进变形而连续 升高。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

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月地 质 科 学CH I N ESE JOURNAL OF GE OLOGY 42(1):1—9神秘的109.4°———共轭变形带的夹角3郑亚东1 王 涛2 王新社2(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摘 要 塑性力学的滑移线理论、W atters on 零伸长度理论和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均获得共轭变形带的夹角为109.4°。

该值与黄金规则相容,然而,滑移线理论的预测值面对伸长方向,与实际不符。

零伸长度理论所预测的109.4°,不能解释实际观察到的平面共轭剪切带。

根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理论,预测韧性变形域共轭变形带面对主压应力方向或瞬时最小伸长度方向的夹角为109.4°。

迄今获得的全部野外观测值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均位于该预测值的±20°范围内,证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有效性。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可解释或求解:1)折劈理的形成,2)大型低角度正断层和高角度逆冲断层的形成,3)地震反射剖面中的鳄鱼嘴构造,4)变质结晶基底的基本构造型式———菱网状韧性剪切带,5)拆离褶皱的形成,6)古主应力和相关的运动学涡度。

关键词 共轭变形带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滑移线理论 零伸长度理论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7)01-01-09 3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102017,40572123和40472101)。

郑亚东,男,1936年1月生,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6年1月14日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6-06-08改回。

构造地质学中广泛采用库伦准则(Price and Cosgr ove,1990)解释断裂的形成,即断裂面与主压应力轴(σ1)间的夹角一般为30°,共轭断裂面间的夹角一般为60°(图1左)。

Anders on (1951)根据库伦准则将断层分为3种基本类型:逆冲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

逆冲断层倾角小于45°,正断层大于45°,走滑断层近于直立。

然而,这种关系只适用于脆性断裂。

自然界和实验产生的共轭韧性变形带,面对缩短方向的夹角总是钝角(一般为110°±)(图1右)。

对此,Ra m say (1980)假定为岩石塑性压缩下递进变形的产物,即随岩石的进一步韧性压缩,导致初始面对缩短方向的共轭断裂的锐角递进变成钝角。

如果这一解释正确,共轭剪切带间的夹角初始为锐角,随岩石的缩短程度而增大,从60°向180°趋近。

然而自然界和实验所观察到的110°±相当固定。

Paters on and W eiss (1966)对千枚岩实验研究证明:大约缩短量为10%时开始出现共轭膝褶带,其夹角为110°±。

该夹角在缩短量应变50%前并不随缩短量而增大(图2)。

塑性力学中的滑移线理论(H ill,1950)和零伸长度理论(W atters on,1999)和新近提出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理论(Zheng et al .,2004)均给出109.4°的理想夹角,然而立论的依据截然不同,与实践观测结果也不尽一致。

最近,Zhang and Eckert (2005)综合了最大正应力准则、Tresca 准则、摩尔2库伦准则和von M ises 准则,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椭圆破裂准则,但仍不能解释共轭变形带在缩短或最大挤压一侧的钝夹角。

地 质 科 学2007年图1 共轭断裂带锐角面对挤压方向(左)与共轭变形带钝角面对挤压方向(右)Fig .1 Acute angle of conjugate fractures facing the com 2p ressive directi on (left )and obtuse angle of conjugate def or mati on belts in the comp ressi on directi on (right )1 共轭膝褶带与共轭韧性变形带 折劈理或膝褶带是脆韧性变形一种常见的间隔性劈理。

当缩短的方向与面理近平行或近垂直时,分别形成共轭逆向膝褶带(Price and Cosgr ove,1990)或缩短折劈理(contracti onal cren 2ulati on cleavage,缩写为CCC )和正向膝褶带(Price and Cosgr ove,1990)或伸展折劈理(extensi onal crenulati on cleav 2age,缩写为ECC,Platt,1979)(图3)。

迄今,自然界和实验观察到的共轭膝褶图2 千枚岩力学实验获得的共轭膝褶带(据Paters on and W eiss,1966)共轭初始夹角为~110°直至缩短量50%保持不变Fig .2 Experi m ental conjugate kink belts in phyllite,the initial conjugateangle re maining 110°±until contracti onal strain being 50%带,其间面对缩短方向的夹角为95°~130°(表1)(Zheng et al .,2004),表明迄今全部获得的野外观测和实验的共轭膝褶带和韧性变形带,无论缩短型还是伸展型,面对缩短方向的夹角总是钝角(一般为~110°)。

(1)滑移线理论Nadai (1950)描述平板中碳钢条的拉伸实验。

平板钢条在屈服点上出现颈缩现象,21期郑亚东等:神秘的109.4°———共轭变形带的夹角图3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阴影区包括表1中全部数据)Fig .3 Maxi m 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a,with the shadow area covering the whole data in Table 1其中出现一对与拉伸方向成47°的共轭细纹,称为吕德尔线或滑移线。

随着实验的继续,颈缩部分分别沿垂直拉伸方向和与拉伸方向成55°~60°方向断开。

H ill (1950)对金属圆杆的拉伸进行滑移线纯理论分析,结论是共轭滑移线面对拉伸方向的夹角为109.4°,即缩短一侧的共轭角并非钝角,而是锐角70.6°(图4)。

显然,滑移线的理论和实验不能解释共轭膝褶带与共轭韧性变形带间的夹角。

(2)零伸长度理论W atters on (1999)重新评估了Becker (1893)的理论,提出岩石沿零伸长度方向破裂的应变模式。

预测平面应变时岩石沿主缩短轴的45°方向屈服,单轴缩短时沿54.7°方向。

后者表明在单轴缩短变形条件下,共轭断裂间的夹角为109.4°。

后一数值虽很诱人,可惜所预测的断裂轨迹为一对顶双锥(图5),不能解释实际观察到的平面共轭剪切带。

2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郑亚东等(Zheng et al .,2004)根据力矩分析获得力矩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间的关系,其一般表达式为:M eff =12(σ12σ3)L sin2αsin α式中,M eff 有效力矩,σ1和σ3分别为最大和最小主压应力,L 代表沿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的单位长度,α是变形带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间的夹角。

该式称之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Zheng et al .,2004),表明有效力矩只是差应力和变形带相对最大主应力轴的取向函数,最大有效力矩出现在最大主应力轴左右54.7°方向。

预测共轭变形带间面对主压应力轴3地 质 科 学2007年一侧的理论夹角为109.4°。

该值与表1中所列的野外观测和实验结果相当一致,特别是英国克莱福兰德波尔毕钾盐矿约1km 深处的钾盐岩顶板支撑柱中的共轭屈服带,提供一共轭韧性断层面对缩短方向的夹角为109°~110°的天然例证(W atters on,1999)(图6)。

该例表明钾盐矿柱在上覆1k m 岩石负荷的垂向压力下,在采矿的过程中形成钝角面对缩短或最大压力方向的共轭变形带。

其间的角度关系,如果考虑到罗盘的测角精度为1°,则完全符合最大有效准则所预测的109.4°。

日本西南南海道增生楔趾部泥质沉积物中发育极好的共轭变形带,是在近水平缩短作用下的产物(U jiie et al .,2004)。

共轭变形带近水平一侧的平均夹角为113°(图7),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预测值,仅差3°。

3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实际应用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可应用于:1)解释折劈理的形成(Zheng et al .,2004);2)解释大型低角度正断层(W ernicke,1981;Zheng et al .,2004)(希腊爱琴变质核杂岩的共轭低角度41期郑亚东等:神秘的109.4°———共轭变形带的夹角图4 塑性力学轴向拉伸获得的共轭滑移线轨迹为一对顶双锥沿拉伸方向的顶角为109.4°.Fig .4 The conjugate circular cones of sli p 2line l ocus with vertical angle of 109.4°under axial stretchingderived fr om the mathe matical theory of p lasticity.图5 零伸长度理论预测单轴缩短变形下的断裂轨迹为一对顶双锥(共轭顶角为109.4°)Fig .5 Conjugate circular cones of fracture l ocus with vertical angle of 109.4°under axial contracti onp redicted byW atters on ’s zer o 2extensi on theory正断层堪称典型一例,图8,据Vandenberg and L ister,1996)和高角度逆冲断层的形成(Sibs on et al .,1988;Boullier and Robert,1992);3)为地震反射剖面中的鳄鱼嘴构造提供一种新的解释(Meisner and Rost on,1989;L in et al .,1994;Gossler et al .,1999);4)解释变质结晶基底的基本构造型式———菱网状韧性剪切带(Ra m say and Huber,1987);5)解5地 质 科 学2007年图6 英国克莱福兰德波尔毕钾盐矿顶板支撑柱中的共轭屈服带(据W atters on,1999) Fig.6 The conjugate yield belts in a p illar of shaly sylvinite at a dep th of1±km in the Boulby m ine, Cleveland,England 释拆离褶皱的形成(Faill,1973);6)籍以确定主应力方向和大小以及相关的运动学涡度(W eijer mars,1998;郑亚东,2005;郑亚东等,2005;Zheng et al.,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