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full)=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
广播电视概论课件

个性化服务
国际化传播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内容推荐和服务体验。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03
02
01
02
CHAPTER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最常见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设备,通过天线接收信号并显示在屏幕上。
电视机
用于接收广播信号的设备,可以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特点
03
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1
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
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广播电台和早期的电视节目。
02
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电视媒体迅速崛起,成为主流媒体之一,广播电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的共享和整合。
针对社会热点和问题,广播电视应积极报道和评论,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
广播电视媒体应注重节目质量,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提供健康、有益的视听内容。
06
CHAPTER
案例分析:国内外著名广播电视节目介绍
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在内容、形式和制作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特点。
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以其盛大的庆祝活动、广告和音乐表演而成为美国最大的体育盛宴之一。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竞争性市场结构
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呈现出竞争性特点,各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通过提供差异化的内容和服务来吸引观众和听众。
付费模式
通过向观众和听众收取订阅费或收视费来获取收益。
(完整word版)《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第一节广播电视的定义一、广播电视的定义(什么是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介,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只传送声音的,叫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
既传送声音,又传送图像的,叫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广播按照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广播新闻的定义广播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一、基本规律:二、特殊规律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1、直线律(线性传播规律)报纸新闻是平面展开在报纸上,按空间顺序编排文字信息,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有选择地阅读。
广电新闻是按时间顺序直线传播的,受众只能顺着时间观看或收听,不可逆转.2、顺序律报纸新闻为了突出重大的信息,让人先睹为快往往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编排整条新闻的段落;广播电视新闻在表述事物发展过程时,一般顺着时间顺序,不打乱顺序段落结构.3、完整律人的听觉对于声音语言有一种完整性的要求,这种要求称为完整律。
广播电视新闻在运用人物现场讲话声或记者现场采访的对话声时,必须运用完整的意思,不可断章取义。
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一、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一)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1.快捷及时,先声夺人广播新闻制作过程比印刷媒介比如报纸要简略,传输,接收环节少,免去排版,印刷,装订,运输,发行等工序。
与电视比,广播新闻的制作和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庞大的直播设置装备,只需具备现场的音响发射装置。
广播新闻中的现场报道、现场实况传播等,可以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几乎同步进行。
在突发大事件的新闻传播中,广播在时效性上更是屡屡扮演了先声夺人角色。
如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报道等.2.广泛渗透,伴随性强广泛渗透(传播范围)电波的特性,使它不受地域,位置等因素干扰,使广播的传播范围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在与卫星结合后,电波传送的信息可以覆盖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

第三节 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 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 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 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 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 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 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 ▪ 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 台在窑洞里的“播音室”开始试验播出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的创建纪 念日
▪ 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
▪ 改革开放之前的广播事业
▪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 -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 -广播电台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 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语言的形成与使用 ➢ 文字的创制与运用 ➢ 印刷术的发明 ➢ 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 ➢ 电视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 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
▪ 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 -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 线电台”
▪ 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 -1929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信条 例》,原则上允许民间经营无线电广播, 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于此同时采取了较为严 厉的新闻管制政策。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 商业性广播电台;第二类:教育性电台; 第三类:宗教性电台。
▪ 香港地区的其他广播服务
第二节 香港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广播电视概论完美版PPT

电视是传播媒介
电视的传播特性 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无线电频率的使用与分配 在发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时所使用的无线 电波频率范围分别称为广播波段和电视频道。
彩色电视的制式: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 时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 基于世界各国对于彩色电视三基色(红、 绿、蓝)基本光束采用的编码、解码方式不同, 有三种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NTSC、PAL、 SECAM。
(一)创建人民广播事业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简称延
安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发射功率为300瓦
组织上隶属于新华社,是其编辑部里的广播组。 该台于1941年12月3日开始播出日语节目,现 这一天成为中国国际广播开播纪念日。
(二)恢复播音
停播一年多后,经无线电技术人员昼夜奋 战,成功安装了一台广播发射机,延安开 始试验播出,1945年9月5日正式恢复播出。
有关重要概念
广播、电视、电影 传播、大众传播、 媒介(媒体)/ 受众 …… 艺术Biblioteka 语言的形成
文字的产生与运用
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
电子媒介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网络媒体 手机媒体)
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
的社会变革——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
命和道德观念的革命。由于传播是根本的社会 过程,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 总是伴随着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的。 —— 威尔伯.施拉姆
1925年3月22日,日本无线电台试播成功 随后,东京、大阪、名古屋分别设立三家广播电台, 并于同年开始播音。 1926年,三家电台合并成立NHK(日本广播协会) 1950年11月起,日本开始广播电视的定期实验广播, 1952年1月正式播出 70年代彩色电视普及 80年代电视直播卫星发射成功, 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开办24小时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国家 90年代,日本致力于高清晰度电视的研究和通信卫 星传媒功能的开发,同时加紧与欧美的合作。
广播电视概论PPT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广播的定义:---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的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1、按照传播信号来分2、按照传输方式来分(1)无线广播/开路广播(2)有线广播/闭路广播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茨堡威斯汀豪斯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广播电台。
一般认为,这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广播发展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1、电视的诞生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起定时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2、彩色电视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3、卫星电视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进行了同西欧的越洋电视传播。
·4、有线电视·5、数字电视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NTSC制–PAL制(也称帕尔制)–SECAM制(也称赛康制)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一节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第二节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一)起步时期(1949年之前)(二)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5年)(三)挫折、停滞时期(1966年至1976年)(四)复苏、振兴时期(1977年至1980 年代中期)(五)发展、繁荣时期(1980 年代中后期至今)·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窑洞里的“播音室”开始试验播出-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的创建纪念日·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改革开放之前的广播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广播电台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广播的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元,广播节目形态愈加丰富且趋向类型化、专业化-广播“受众本位”理念逐渐明晰,服务意识提高(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广播电视学概论》课件

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将带领您探索广播电视的世界。通过深入研究广播电视 的发展历程、分类和特点,以及媒体节目制作和传播效果评估,您将对广播 电视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课程概述
通过《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您将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运作机制。您将探索广播电视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了解广播 电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特点
了解广播电视的特点,包括广泛传播、视听结合和互动性。
广播电视理论体系
• 媒介效果理论 • 传媒覆盖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媒介批判理论 详细研究广播电视理论体系,深化您对媒体与观众、传播与影响之间关系的理解。
电视媒体的节目制作
1 构思与策划
探索电视节目的构思与策 划过程,包括内容开发和 节目形式设计。
课程总结
通过参与《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您将成为广播电视领域的专家,掌握广 播电视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无论您是学生、从业者还是广播电视 爱好者,这门课程都将帮助您深入了解和欣赏广播电视的魅力。Βιβλιοθήκη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1
电报和无线电
从电报的发明到无线电的发展,探索广播电视的起源。
2
广播和电视
了解广播和电视技术的演进,从无声电影到高清电视。
3
卫星和网络
探索卫星和互联网对广播电视的革命性影响。
广播电视的分类和特点
广播
了解广播的分类,包括AM、FM、卫星广播和网络流媒体。
电视
探索电视的种类,包括模拟、数字、卫星和网络电视。
2 制作与制作团队
3 后期制作与推广
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 角色和制作团队的职责。
研究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 过程,以及节目的推广和 宣传。
《广播电视概论》课件

1925年,英国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了电 视机,1920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商业广播电台 。
技术进步与变革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不断进步,从黑 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画面质 量越来越清晰。
变革
广播电视不仅在技术上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内容上也发 生了很大变化,从单纯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到各类专业频 道和互动性节目的出现,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未来趋势与展望
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将朝着更加多元 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展望
未来广播电视将更加注重与新媒体的融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内容质量和用户 体验,同时还将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形态。
02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传播方式与特点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与管理
产业现状与格局
01 产业规模
全球广播电视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庞大 。
0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 合发展。
03 竞争格局
市场竞争激烈,大型媒体集团占据主导地位。
广告经营与盈利模式
广告收入
广告收入是广播电视产业 的主要盈利来源。
盈利模式创新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如付 费内容、品牌合作等。
《广播电视概论》 PPT课件
目录
•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 广播电视的类型与节目形态 •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与管理 •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与责任
01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发展
01 起源
19世纪末,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 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和图像。
广播电视概论PPT课件

二、改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1. 推动立法步伐 2. 建立广播电视执照管理制度 3. 建立电台、电视台年检制度 4. 建立健全节目许可制度 5. 建立广播电视节目的评议制 6. 建立健全引进节目的审查制度 7. 强化卫星电视传输电视节目的管理工
作
管理 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放、交流、
交易进出口活动的管理 4.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
使用和进出口管理 5. 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活动 二、广播电视行政体系结构
第11页/共20页
第四节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存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 1. 对广播电视经营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对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认识 3. 对广播电视竞争机制的认识
第16页/共20页
五、树立以人才为中心的广播电视管理模式 1. 以企业经营方式运作 2. 实行动态管理 3. 调动人才能动性
第17页/共20页
第六节 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
一、广播电视的经营收入 1. 广告收入 2. 节目本身收入 3. 有线或加密频道收入 4. 广播电台、电视台其他产业的收入 二、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 三、媒介的多元化、跨行业经营
一、全球卫星电视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
二、全球卫星发展现状简析
1、全球卫星电视的接收种类
•
备有特定接收装置可以直接接收
•
由设备齐全的电缆电视网接收,同步传给用户
•
由一般的地面电视台接收转播
第4页/共20页
2、全球卫星电视发展进程的特点:
•
由政府机构主持,属官方半官方性质
•
新闻与娱乐并重
•
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戒严时期台湾广播的特点 -对广播宣传严密管理与审查 -国民党实际控制下的“中广”与军政广播, 主控台湾广播业及宣传导向 -对大陆的“宣传”与“对外”广播 -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电台
• “解严”后广播频率的开放 - 1993年1月30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调频 广播频道,台湾广播进入了多元化并存的 新阶段 -初步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调频广播网:覆盖 全岛的电台、地区级电台以及社区级电台。
• 公营、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平衡 • 公营与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
第四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 中国模式
• 中国模式广播电视体制即保持广播电视媒 体国有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引进有限的商 业运作体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较具有代 表性。
• 与纯粹国有/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相比,具有 新的特点:
一、广播电视业广告、节目出售等商业经营收 入在广播电视业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二、节目的制作部分以市场导向来执行;但仍 主要承担着执政党和国家的宣传喉舌作用。 三、广播电视机构之间出现激烈竞争,但“优 胜劣汰”或“优胜劣并”的情况尚不可能出现。
– NTSC制(也简称为N制) – PAL制(Phase Alteration Line,也称帕尔制) – SECAM制(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 也称色康制)
• 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
第二章
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 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 -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 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 广播电视的特点
-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传播速度迅速及时 -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 性和感染力 -接受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 -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强烈的“现在进行时” 的视听感受 -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 香港地区的其他广播服务
第二节 香港地区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 启播时代:香港电视的早期发展 -1957年5月29日,香港“丽的映声”电视 正式开播,这是全球华人地区第一个电视 台;采有线方式播出。 -1967年11月19日,香港地区的第二家商营 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成立, 采用无线播出方式。
• 多元化发展的广播版图 -强化专业台,增设新栏目 -重视少数族群的节目制播 -热线电话盛行,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 -跨媒体合作,汇整新资源
第五节 台湾地区电视的 发展与现状
• 台湾地区电视的发展简史 -1962年10月,台湾电视公司开播,1969年 10月,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开;1971年, 台湾“中华电视台”开播;“无线电视三 台垄断型竞争”状态初步形成 -1997年6月,民间全民电视台正式开播, “老三台”垄断局面正式打破。
•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 语言的形成与使用 – 文字的创制与运用 – 印刷术的发明 – 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机构 – 电视机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 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
• 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进步: -电视广播的传播规模迅速扩大 -电视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播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广播电视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量也不断增加
第三章
我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
第一节 香港地区声音广播的 发展与现状
• 早期的香港无线电广播 -香港最早的实验性广播出现在1923年至 1926年间,由一群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成 “香港无线电广播社” 广播电视机构理论 类型的比较
• 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 党政府不断内迁,于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 全面复播。 -抗战期间,国内播音的广播电台主要有: 1)国统区内由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办的广 播电台;2)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3) 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4)沦陷区内 的民营广播电台;5)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 电台;6)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
• 香港电台:RHK到RTHK
-1928年6月30日,香港GOW电台开播(即后来 香港电台的前身) -1948年8月,正式命名为“香港电台”(Radio Hong Kong,简称RHK) -1970年,RHK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 -1976年4月香港电台英文名改为“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RTHK)
• 国民党广播事业的没落与崩溃 -抗战胜利,全国的广播事业格局发生了重 大变化。 -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播事业迅速恢复 -随着国统区经济濒临崩盘、内战节节败退, 国民党电台逐渐失去听众的支持 -1949年,大部分国民党党营电台的设备、 资料随政府迁往台湾
第二节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 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时期(1949年之前) (二)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5年) (三)挫折、停滞时期(1966年至1976年) (四)复苏、振兴时期(1977年至1980年 代中期) (五)发展、繁荣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 至今)
第三节 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 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 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 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 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 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 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 • 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 -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 线电台”
• 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 -1929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信条 例》,原则上允许民间经营无线电广播, 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于此同时采取了较为严 厉的新闻管制政策。 -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 商业性广播电台;第二类:教育性电台; 第三类:宗教性电台。
第四节 台湾地区声音广播的 发展与现状
• 台湾广播的重建与发展 - 1945年日本投降,此前日本殖民当局所开 设的广播电台及其分支机构,由国民党当 局接收,对旧有广播设备进行改装、修复 与增补 - 1949年前,国民党有计划地从大陆撤迁到 台的公、民营广播电台,其设备、技术、 人才、资金等为当地广播事业的起步提供 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 香港地区的主要电视机构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亚洲电视(香港)有限公司(ATV或aTV) -香港有线电视有限公司 -香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凤凰卫视) (非本地服务)
第三节 澳门地区广播电视的 发展与现状
• 澳门地区的声音广播 • 澳门地区的电视广播 • 由于澳门当局不干预香港广播电视机构对 澳门的信号覆盖,澳门居民可以收到香港 地区的广播电视信号;尤其是在电视方面, 澳门本土的竞争力并不强。
• 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受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 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
• 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 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的美国杰出发明家李· 德福雷斯特。 –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 商业执照的电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 成立的广播电台
• 三台鼎立:香港电视的短暂插曲 -1975年9月,香港佳艺电视有限公司启播, 成为香港第三家免费电视台;香港电视的 “三台鼎立”的竞争格局就此形成。 -佳艺电视于1978年8月宣布停业,成为香 港第一家倒闭的商营电视台
• 无线独大:香港电视的现实困境 -1978年佳艺电视倒闭之后,港府再没核发 第三家免费电视的牌照,导致香港免费电 视领域形成了“两台参战、无线独大”的 稳定格局。 -亚洲电视(包括其前身)在与无线台的竞 争中,长期相对处于弱势 • 技术突破:香港电视的前景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
陆晔、赵民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 革命
• 广播的定义
–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 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区域有规律的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 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 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 商业型为绝对主体的美国广播电视 • 去规则化:反媒介集中与垄断的措施逐步 放宽
• 美国模式:商业型为主,其他形式补充 -美国商业电视体制运营的内部机制 -商业型广播电视机以外的广播电视
第三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 西欧/日本模式
• 公营、商营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 西欧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原先较为单一的公 营广播电视体制政策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一是自由化 二是商业化 三是“去规制化”
• 我国广播电视“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 • 对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认识 •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的现状
• 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加强新闻节目,强化“喉舌”功能, 树立舆论导向 二、改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三、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求 发展 四、遵循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管 理模式
第三节 新中国电视事业的 诞生与发展
• 中国电视的初创期(1958-1965年) -1958年,北京、上海电视台先后开播 • 中国电视的停滞期(1966-1976年) • 中国电视的恢复期(1977-1978年) -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 “中国中央电视台” • 中国电视的发展期(1979年至今)
– 广播电视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 点对面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可能性 – 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 – 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 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