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1

合集下载

手术后出现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处理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来说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但术后肝功能障碍却是可能出现的一种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一定的挑战。

了解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首先,手术创伤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手术过程中的切口、组织分离和器官操作等都可能导致肝脏的直接损伤。

尤其是大型手术,如肝脏部分切除、心脏手术等,对身体造成的创伤较大,肝脏需要承受更多的应激和代谢负担,从而容易引发肝功能障碍。

其次,手术中的失血和输血情况也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大量失血会导致肝脏灌注不足,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减少,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而输血虽然可以补充血容量,但输入的血液制品可能含有一些有害物质或免疫反应物质,对肝脏产生不良作用。

麻醉药物的使用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某些麻醉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可能会对肝细胞造成一定的毒性损害。

而且,麻醉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低血压、低氧血症等情况,也会间接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氧合。

围手术期的感染也是引发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系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炎症介质不仅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还会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也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患者术前就存在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的储备功能和代偿能力本身就较差,手术后更容易出现肝功能障碍。

此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增加术后肝功能障碍的风险。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可能是罪魁祸首之一。

术后为了预防感染、止痛等,患者往往需要使用多种药物。

一些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联合用药不合理,就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针对术后肝功能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措施:早期监测是关键的第一步。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急性肝衰竭的护理

急性肝衰竭的护理
分离现象:肝细胞大量坏死 无能力产生转氨酶,血清中ALT可轻度升 高,而黄疸升高明显) ②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肝病时其同工酶LDH5增加为主且LDH5 >LDH4 心肌病变时LDH1为主。
on
分期
一期 (前驱期)
精神状态
轻度性格改变 和行为失常
神经体征
可有扑翼(击)样震颤
脑电图
多数正 常
二期
以意识错乱、 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
(昏迷前期) 睡眠障碍、
肌张力增高、踝痉挛及Babinski 征阳性等。扑翼样震颤存在。可出
行为失常为 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特征性异常
对称性θ慢 波
(Wilson病); ○ 急性闭塞性肝静脉内腔炎
(Dudd-Chiari综合)肝动脉 栓塞和化疗。
感染
感染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感染过程中,肝脏作为全身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而成为最易受伤的靶器官之一。 感染及脓血症,是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主要问题。 特别是长期呆在ICU的病人有很高的危险性,实际上也是这些患者死亡的最终原因。
药物与有毒物质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最主要场所,很多药物在体内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 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影响肝脏的结构与功能,导致各种类型的药物性肝损害。 可分为剂量依赖性肝损伤(直接毒性作用,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过 量及体内蓄积有关,如扑热息痛)和 特异质性肝损伤(B型药物不良反应,取决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三期 (昏睡期)
四期 (昏迷期)
以昏睡和精 神错乱为主
神志完全 丧失,不 能唤醒
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 有异常波
加重
形,对称性 θ慢波
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 明显异常

中国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_随笔

中国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_随笔

《中国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阅读札记目录1. 内容概要 (3)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4)2.1 发病情况 (5)2.2 危险因素 (6)2.3 病理生理机制 (8)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9)3.1 症状表现 (10)3.2 诊断标准 (11)3.3 鉴别诊断 (12)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与监测 (14)4.1 评估工具 (14)4.2 动态监测 (15)4.3 评估结果的解读 (16)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18)5.1 心理治疗 (19)5.1.1 认知行为治疗 (20)5.1.2 精神动力学治疗 (22)5.1.3 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23)5.2 药物治疗 (24)5.2.1 抗抑郁药 (25)5.2.2 抗焦虑药 (26)5.2.3 其他药物治疗 (28)5.3 综合治疗策略 (29)6.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心理干预 (30)6.1 家庭与支持系统的干预 (31)6.2 社会与环境因素的干预 (33)6.3 职业干预 (34)7. 应对策略与预防措施 (35)7.1 教育与宣传 (36)7.2 应急反应与救援 (37)7.3 灾难与创伤的预防 (38)8. 治疗结局与长期管理 (40)8.1 治疗效果评估 (42)8.2 预后与复发预防 (43)8.3 长期健康管理 (44)9. 案例分析 (46)9.1 典型病例介绍 (47)9.2 案例分析与讨论 (49)10. 未来研究方向 (50)10.1 关键问题与研究空白 (52)10.2 研究方向与创新点 (53)1. 内容概要《中国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是一部由中国权威心理健康专家共同编写的重要文献,旨在细致阐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诊断标准、调查评估方法、介入策略以及预后等核心内容。

这部指南不仅具备学术性及操作性,还强调了对PTSD在社会文化中的适应性及其防治措施的本土化。

在经历显著心理创伤后,个体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持续且严重的心理困扰。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及防治对策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及防治对策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及防治对策潘兴华;张步振;陈志龙【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01(011)001【摘要】@@所谓严重创伤是指会引起全身反应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创伤,是平战时均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致伤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如高技术战争、恶性交通事故、严重自然灾害等,严重创伤的比例增大,病情更加复杂,救治难度增加。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对严重创伤应激后机体的各种反应机制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创伤救治方法不断改进,各种高效抗生素的出现也有力地促进了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但临床上由于严重创伤而引起的感染、败血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情况仍然比较多见。

创伤应激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代谢、心血管和免疫系统等。

创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近年来创伤研究的新领域,已发现创伤后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是导致机体并发感染、败血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其机制包括过强的不加区别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和严重的免疫抑制两个方面,对创伤后免疫系统变化的深入研究可能会更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本文对严重创伤应激后机体免疫变化及其相应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rnrn1 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炎症反应rn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由于感染或创伤等引起的以过量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释放为特征的一系列全身性反应,是严重创伤向恶性方向发展的启动步骤。

局部性的炎症反应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对机体有利,如果丧失局部控制或激发全身反应,即成为SIRS。

创伤引起的SIRS过程可分为三期:Ⅰ期是创伤局部抗损伤反应,局部环境生成细胞因子,激发炎症反应。

Ⅱ期为细胞因子释放入血液循环而增强局部反应,募集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生长因子,诱发急性期反应,减少前炎症介质以及释放内源性拮抗剂,如果这些调控机制丧失或内环境失衡,即进入第Ⅲ期。

Ⅲ期出现全身性反应,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此时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保护而是破坏,炎症介质激发许多体液连锁反应,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微循环完整性因之丧失,各种器官受损。

外伤肝破裂分级标准及处理

外伤肝破裂分级标准及处理

外伤肝破裂分级标准及处理
一、分级标准
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外伤肝破裂可分为四级:
1. 一级:肝实质破裂,但出血量较小,无休克表现。

2. 二级:肝实质破裂伴有大量出血,导致休克。

3. 三级:肝实质破裂,出血量大,休克严重,需要紧急手术止血。

4. 四级:肝实质破裂,出血量大,休克严重,且伴有其他器官损伤,需要紧急手术止血。

二、处理方式
1. 一级: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输血、输液、使用抗生素等措施。

同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二级: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手术止血。

手术方式包括肝实质缝合、肝动脉结扎等。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再次出血。

3. 三级和四级:对于严重休克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止血,同时进行其他器官损伤的修复。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和康复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外伤肝破裂患者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同时,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脾破裂重症急救

肝脾破裂重症急救

肝脾破裂重症急救肝脾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跌落、暴力伤害等情况下。

一旦发生肝脾破裂,患者可能会浮现大量出血、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因此,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于拯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一、快速评估伤情1.1 观察患者的症状:包括呼吸难点、腹痛、出血等。

1.2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

1.3 问询患者的伤情:了解发生事故的经过,有无其他伤情。

二、控制出血2.1 压迫伤口:用干净的纱布或者衣物对伤口进行直接压迫。

2.2 保持患者平卧:避免患者剧烈活动,减少出血量。

2.3 尽快送医院就诊:在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将患者送至医院急救。

三、补液输血3.1 补充体液: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及时输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

3.2 输血治疗:如患者失血过多,需输注红细胞悬液或者全血。

3.3 监测血压和心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输液输血速度。

四、手术治疗4.1 紧急手术:对于严重的肝脾破裂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止血。

4.2 手术修复:外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肝脾修复手术。

4.3 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五、术后康复5.1 严格遵医嘱:患者术后需要注意歇息,避免剧烈运动。

5.2 饮食调理: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避免过于油腻或者刺激性食物。

5.3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肝脾功能,确保康复情况良好。

在面对肝脾破裂的急救过程中,及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最终拯救生命。

希翼大家在面对此类急救情况时,能够镇静应对,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并发急性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

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并发急性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

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并发急性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覃远辉,胡建华,蔡雯婷(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上海201700)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并发急性应激障碍(ASD)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病史等临床资料,评估患者心理弹性(CD-RISC)、医院焦虑抑郁(HAD)、疼痛程度(VAS)、创伤严重程度(ASI-ISS),采用SAS-RQ量表调查患者ASD发生情况,对ASD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出防护措施。

结果9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中38例(40.43%)发生ASD,作为ASD组,56例(59.57%)无ASD作为非ASD组;两组性别、年龄、创伤史、并发症、受伤时恐惧及CD-RISC、HAD、ASI-ISS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并发症及心理弹性水平、创伤程度、疼痛等是创伤性骨折患者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并发急性应激障碍与性别、年龄、并发症及心理弹性、创伤程度等有关,通过心理疏导、并发症护理及疼痛干预,可预防ASD的发生。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急性应激障碍;危险因素;心理弹性;创伤程度;防护措施随着现代交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创伤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基于其创伤大、突发性强、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易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引起急性应激障碍(ASD)。

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情绪及行为改变、躯体症状加重,若发现及处理不及时,将会导致发展成为延迟性应激障碍,形成不可逆转的心理性疾病[1]。

目前,国内外关于ASD的研究报道较多,大多集中在地震、矿难等灾难性事故ASD的预防干预方面,对临床创伤性因素引起的ASD研究较少。

事实上临床创伤性骨折后ASD发生率高达18.50%~43.48%[2],了解AS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预防ASD的发生、增强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危重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创伤后机体反应

【危重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创伤后机体反应

【危重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创伤后机体反应第一章创伤后机体反应一、名词解释1( 创伤后机体反应2(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3(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二、简答题1( 创伤后机体反应可能的应激源有哪些,2( 创伤后机体反应涉及哪几个系统,并引起机体哪两方面改变, 3( 创伤后机体产生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过哪几个途径产生, 4( 机体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抗损伤和抗感染的机制是什么, 5( 抗炎介质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抗炎介质, 6( 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什么,7( SIRS的临床表现有哪些,8( 判断SIRS向MODS转变的特征性指标有哪些, 9( 创伤后早期和后期凝血系统的状态如何, 10(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过程是怎样的,11(创伤或大手术后机体高代谢状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2(创伤后机体的体液分布异常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3(创伤后发生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创伤后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主要有哪些保护作用, 15(遇哪些情况应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16(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的方法有哪些,三、论述题1( 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引发哪些生理效应, 2( 糖皮质激素提高机体生存能力的机制是什么, 3( 创伤后循环应激可引发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的原因, 4( 试述降低创伤后机体反应的措施有哪些, 四、单选题1( 关于机体创伤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改变及引发的生理效应哪项是错误的, A( 交感神经纤维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

B( 肾上腺髓质分泌(以肾上腺素为主)迅速增加。

C(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加。

D( 腹腔内脏和肾脏血管及冠状动脉血管收缩。

E( 血糖和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2( 关于机体创伤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改变及引发的生理效应哪项是错误的,A( 下丘脑分泌大量的CRH。

B( 腺垂体ACTH分泌增加。

C( 糖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加速。

D( 稳定溶酶体膜,减轻组织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创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钱何布1郑志群1林兆奋2许永华21 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江苏吴江215200,2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10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急性肝功能损害相关的10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其高危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

结果:本组102例中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45例,住院期间死亡27例(死亡率26.5%);其中肝功能损害组死亡20例(死亡率44.4%)明显高于无肝损组死亡7例(死亡率12.3%)。

创伤评分(TS),低血压,低血氧,严重感染及大量输血和急性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结论:创伤评分(TS)≤12分,低血压,低血氧,严重感染及大量输血是急性肝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创伤急性肝功能损害急性肝衰竭治疗Th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acute hepatic injury after severe trauma QIAN He-bu,ZHENG Zhi-qun,LIN Zhao-feng,XU Yong-hua . Department of ICU, Wujiang First Hospital ,Wujiang Jiangsu 215200[Abstract]Obji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igh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acute hepatic injury after severe traum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2 cases of severe injury during April 2003 to October 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10 risk factors were chosen. Results:In all of 102 cases ,27 cases died during the hospital stay(the mortality 26.5%),20 cases died in 45 cases with acute hepatic injury (the mortality 44.4%), 7 cases died in 57 cases without hepatic injury(the mortality 12.3%). The study show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 to trauma score, lower blood pressure, lower blood oxygen, severe infection and large quantity blood transfusion(≥2000ml/24hours) .Conclusion: Lower trauma score, lower blood pressure, lower blood oxygen, severe infection and large quantity blood transfusion may be risk factors to acute hepatic injury after severe trauma. Early diagnosis and combined treatment strategy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Key Words Traum a Acute hepatic injury Acute hepatic failure Treatment 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常常合并全身多脏器损害,其中肝功能损害较常见,它不仅加重病情并可影响预后①。

对急性肝功能损害的早期判断及防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现就创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进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年4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02例,其中男75例,女27例;年龄14~90岁,平均44.3±15.3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9例,跌伤5例,坠落伤4例,压砸伤4例。

受伤类型:单纯重型颅脑损伤12例,严重胸部外伤6例,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5例,骨盆及四肢骨折7例,多发伤72例。

伤情判断根据创伤评分(Trauma Score TS)判定,TS≤12分为重伤标准,本组TS 4~16分,平均11.7±2.9分。

1.2 急性肝功能损害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判断标准急性肝功能损害诊断须符合下列条件:⑴血清总胆红素≥34.2umol/L,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⑵伤后2周内连续2次肝功能检验异常;⑶既往无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史;⑷本次入院无原发性肝脏外伤及肝脏手术史。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判断按1995全国庐山会议标准②。

1.3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创伤后肝功能损害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伤情(创伤评分TS),伤型(是否多发伤),低血压(收缩压≤12kPa,1kPa=7.5mmHg)﹑低氧血症(PO2<60mmHg)﹑是否手术和全身麻醉,严重感染及大量输血(≥2000ml/24h)等10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肝损及无肝损组的病死率和MODS 发病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2.1 一般资料:本组创伤患者102例,死亡27例,总死亡率26.5%。

其中45例并发急性肝功能损害,发病率为44.1%。

肝损组死亡20例(死亡率44.4%)明显高于无肝损组死亡7例(死亡率12.3%)。

本组并发MODS39例,发病率为38.2%;其中肝损组合并MODS26例(57.8%),无肝损组合并MODS13例(22.8%),二组MODS发病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13.0,p<0.01)。

2.2 影响因素:本组资料显示,创伤评分TS≤12分,持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严重感染及大量输血(≥2000ml/24h)在肝损组中发生率较高,与无肝损组比较差异显著;而年龄,伤型,是否手术和全身麻醉等因素二组间无明显差异。

详见表1。

表1 2组10项患病危险因素比较组别年龄≥60岁伤情T S≤12分*低血压** 低血氧** 肝损药物肝损组6(13.3%)27(60.0%) 30(66.7%) 24(53.3%) 24(53.3%)无肝损组9 (15.8%) 21(36.8%) 15(26.3%) 12(21.1%) 25(43.9%)续表1 2组10项患病危险因素比较组别严重感染* 多发伤大量输血** 手术全身麻醉肝损组24(53.3%) 33(73.3%) 22(48.9%) 29(64.4%) 29(64.4%))无肝损组18(31.6%) 39(68.4%) 11(19.3%) 34(59.6%) 33(57.9%)注: 二组间比较* P<0.05, ** P<0.013讨论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打击后,由于补体激活,炎症介质释放,毒素吸收以及创伤失血性休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肝脏是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是各种重要脏器中最先受损,且程度最重的靶器官③。

文献④⑤报告创伤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病率为2%~47%,本组为44.1%。

研究表明⑥,在各器官功能障碍相互影响中,肝脏是关键器官,肝功能障碍不仅影响肾,而且可影响肺,乃至多器官,进一步诱发MODS,影响预后。

本组资料显示,急性肝功能损害组的死亡率为44.4%,其中26例同时合并MODS(57.8%),均显著高于无肝损组。

提示急性肝功能损害不仅是MODS 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和创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本组资料显示,创伤的严重程度,持续的低血压和低血氧,并发严重感染及大量输血和创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且伤情越重,休克时间越长,肝功能损害的发病率越高,损害也越严重。

这可能和肝脏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钠—钾泵正常功能不能维持,使肝细胞不完整及功能受损;另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创伤患者一旦并发感染,机体遭受二次打击,使炎症和应激反应进一步放大,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这种失控的炎症反应不断发展,最终导致肝脏乃致多器官功能障碍⑦。

大量输血患者往往同时合并休克,另外大量输注库存血后,红细胞衰老,生存期明显缩短,加之输血时的机械损伤破坏,可使大量血液血管中溶血,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产生肝功能障碍。

急性肝功能损害如未能及时发现及处理,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肝功能衰竭,并累及多器官致MODS,影响预后。

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在强调原发伤救治的同时,应重视肝功能的监测和保护。

主要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⑴尽快纠正休克及缺氧,缩短肝脏缺血时间,保持良好的内脏血液灌注,对避免和减轻肝脏损害至关重要;⑵保护胃肠功能,适量应用生大黄可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肠道细菌和毒素移位,减轻肝脏的肠源性负担⑧;⑶合理选择抗菌素防治感染,尽量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严密监测肝脏功能。

⑷对已出现肝功能损害者,可适当应用保肝降酶及退黄药物,如易善复,肝利欣,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肝脏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肝功能损害可引起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甚至DIC,除常规补充VitK外,必要时可补充凝血因子,少量多次输新鲜血和血浆,低蛋白血症者酌情补充白蛋白。

⑸重视营养支持,保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者应选用支链氨基酸,并增加葡萄糖用量;脂肪乳剂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必要时可选用中—长链脂肪乳。

⑹对肝功能衰竭,严重黄疸,肝昏迷者,可采用人工生物肝支持系统及血浆置换疗法,清除患者体内毒性物质,为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创造机会。

本组4例行血液灌流6次,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1] 王延斌,王安业,姜华.多发伤的肝功能损害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全科医学,2001,4(1):76.[2] 王今达,王宝恩.MODS病情分期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6):346.[3] 张延龄.有关多器官衰竭的近代研究.实用外科杂志,1992,12:487~488.[4] Ott L,McClain CT,Sillespie M.et al.Gtokinese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J Neurotrauma,1994,11:447~472.[5] PiekJ,Chesnut PM,Marshall LF,et al.Extracranil complication of severe head injury.J Neurosurg,1992,77:901~907.[6] 王芳元,王昆华,王宏章,等主编.实用外科危重病学.第一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4~115.[7] 岳茂兴,李学彪,杨鹤鸣,等.腹部严重创伤并发MODS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对策(附36例报告).急诊医学,2000,9(1):51.[8] 陈德昌,景炳文,杨兴易,等.大黄对创伤后危重病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