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那么,作为“解构主义之父”,德里达和他的解构主义思 想究竟如何呢?
(一)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中,德里达 认为,被结构主义所神圣化的“结构”,或者说“结构的结构性”,总 是被赋予一个中心,要将它与某种固定的源点联系起来,进而被中性化。 但是问题在于,既然中心作为本原,它就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在那里, 内容、组成成分、术语的替换都已不再可能。但是“中心乃是整体的中 心。可是,既然中心不隶属于整体,整体就应在别处有它的中心”。所 以,人们所认为的本质上的中心成为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它既在结构之 中又在结构之外,所以它也就是不存在的,整体化也就是不可能的。人 们认识中的中心还不仅仅是“结构”,它应当“被当作某种中心臵换的 系列、某种中心确定的链条来思考。这个中心连续地以某种规范了的方 式接纳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名称”。这个中心就是发源地、基础或原则, 是存在的理由和内在的根据,它包括终极目的、本质、实体、主体、意 识、上帝、人,等等。既然中心是不存在的,中心就不能够被以这种形 式被思考,中心没有固定的场所,它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 在这个非场所之中,符号在无止境地替换,相互游戏。这就是一种非整 体化的思想。事实上,通过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已经初步展示了德里达 解构主义理论的思想面貌。
一、雅克•德里达与解构主义思潮
2004年10月8日,当雅克•德里达在法国巴黎悄然去世的时候, 美国最大的知识性报纸《纽约时报》随后就发表了一篇负面 报道,认为德里达的思想就是否定真理并且吸引一些奉承者 的“时尚”和“主义”,并且认为“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他 们感到他体现了一种法国流派思想的弊病,不但瓦解了古典 式教育的许多传统标准,同时还跟造成分裂的政治诉求有所 关联”。这篇评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应,几千名学者在网络 上签名,抗议《纽约时报》对德里达及其思想的攻击和歪曲, 这成为跨国文化交流中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
解构主义批评

文本的同时能够进行新的意义的创造。可写 性文本具有意义拉康:结构语言学
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德里达说:“语言中只有差别。……不必触动意义或声音, 一个要素的价值可以只因为另一个相邻的要素发生了变化 而改变”。 B、踪迹:延异使文本和写作不再具有时空稳定性意义, 文本只是供读者去发现和追溯的一组踪迹。 二、罗兰· 巴特:阅读的解构策略 在《S/Z》中,罗兰· 巴特提出来了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 本的区分。 可读性文本:文本意义比较确定,是可以解读和把握的, 作家创作的目的就是把读者带到文本中所描绘的艺术世界 中。对于作品的意义和内容,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 可写性文本:是每一位读者自己在进行写作,在这里永远 都是现在时,没有任何固定的结论性的语言。读者在阅读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理论发展的 角度看,是对结构主义的反驳;从现实政治的角 度看,是现实革命失败后,企图到理论当中寻找 出路,以颠覆语言既定结构的方式来达成对政治 权力系统的解构。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罗 兰· 巴特、德里达、福柯、雅克· 拉康,还有美国的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保罗· 德曼、希利斯· 米勒。 解构主义主要是借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采用某 种解构策略反对形而上学,否定作者对文本意义 的霸权,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一、德里达 1、解构的开始:1966年发表《人文科学话语中结构、符 号和游戏》,在这本书中首次对结构主义展开了批评,指 出了其矛盾之处,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到来。 2、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论文字学》。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主义的结 合。 德里达的目的就是要解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主义。 3、书写或者写作的解构策略:延异与踪迹。 A、延异:德里达认为,延异才是更为本源的东西。延异 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它既不存在也没有本质,延 异是能指的狂欢和游戏。
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 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文本的语言 、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 的解读,达到对文本蕴意的理解和感受。
LOGO
细读法close reading
LOGO
卞之琳:《断章》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 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 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 、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 不确定性。(含混)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 ,是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先驱。 燕卜荪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任教, 培养了王佐良等知名学者。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 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 学。
LOGO
LOGO
(二)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样。 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或句子的含 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的事件 的名称‛。 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 评的语境对文本而言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历GO
卞之琳:《断章》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 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 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LOGO
卞之琳:《断章》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第七章解构主义批评

第七章解构主义批评第一节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分支,解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叶的《一篇论文的时间》一文中曾谈到,“解构”主要不是一个哲学、诗、神学或者说意识形态方面的术语,而是牵涉到意义、惯例、法律、权威、价值等等最终有没有可能的问题。
在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和《语音与现象》三部著作中,德里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解构主义思想。
之后,在他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解构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展,波及哲学、神学、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对人类的思维模式、观念、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一波影响全球的思想文化潮流。
在文论界,它同后期罗兰•巴尔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成为当代西方又一重要批评模式。
其中美国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保罗・德曼等为代表的“耶鲁学派”解构批评将解构主义思想运用于欧美文学分析,把解构主义理论推向了鼎盛,他们四人也被戏称为“耶鲁四人帮”。
解构主义的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倾向迎合了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们对于模式化、规范化的普遍厌恶心理。
对于所谓恒定不变的结构、中心,以及终极意义的全盘否定,对于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突出强调,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新走向。
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的过渡,解构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批评、接受美学等的兴起和演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一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构主义文论也可以看作是西方文论由现代形式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雅克•德里达(1930-),法国哲学家、文论家,公认的解构理论的开创者。
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岁获学士学位后到法国,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I960年起,先后在巴黎大学、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哲学和哲学史。
解构主义批评范文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德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
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而这个的通常结论就是,这些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过去的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性地位,现在该轮到都市文学了。这既是文学自身发展演进的一种必然,更是中国社会向都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
白烨无奈地感叹道。 “曾经有一个在高中和大学里做的调查显示,‘你最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排名依次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和鲁迅。
我想,这表达了一种倾向,对传统文学神圣性的彻底颠覆,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要反省反思,对现状的认识需要更清醒些。” “中国文坛的将来属于郭敬明们”? 在讨论中,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蒋巍甚至激动地表示:“我们都将老去死去,中国文坛的将来是属于郭敬明们的。”
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了建筑的解构主义理论的人是埃森曼。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字数:2787来源:金田2016年4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解构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在文学批评领域,解构最简便的定义为对构成西方思想按等级划分的各种对立关系的批评。
这种解构是一种手段,它在解构的同时往往通过解构行动有意无意地产生新的意义置换。
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的《忏悔录》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进行解构主义的文本分析,从而反证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二元论;异延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理论主张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动和哲学思潮,其思想主要源自“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柯的指引”(黄勇,2004)。
在文学批评领域,主要集中在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保尔·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特曼四人身上。
解构最简便的定义为对构成西方思想按等级划分的各种对立关系的批评,要解构这种对立关系目的在于显现它不是自然的和无法避免的,更是一种建构,是由依赖于这种对立关系的话语制造出来的,并且还要显现它是存在于力图拆解和重新描述它的解构作品之中的结构。
解构试图消解结构主义提倡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话语,而以思想和语言游戏对“中心化”的结构主义加以拆解。
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以解除“在场”为其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性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的理论做出了推演展开。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独立存在的、非先天的,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这样就能把语言、符号和文本从逻各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叛”解读《忏悔录》《忏悔录》中,卢梭在都灵的一个贵族家庭当仆人时,偷了一条“玫瑰色和银色相间的小丝带。
”当他被人们发觉时,他说是一个年轻的女仆把丝带给他的,言外之意她试图勾引他。
解构批评名词解释

解构批评名词解释
解构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旨在揭示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关系和逻辑运作方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解构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作品的解构,批评家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语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意义。
解构批评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包括标题、段落、句子、词语等。
2. 探讨作品的主题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3. 研究作品中的对话、叙述和描写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影响作品的意义和结构。
4. 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探究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目的。
解构批评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遗产。
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

解构批评核心术语
延异 01 生造词,表示语言意义 取决于符号的“差异”、 意义必将向外“扩散”、 意义的无穷延宕三层意 思。 印迹 03 02 播散 指意义的“延异”方式。 “播散”就是文本的文 本性,表明着每个文本 的不自足性。意味着要 擦掉原有文本而重新书 写另一个文本。 增补 04
是“延异”的痕迹,是 符号之间相互阐释的表 现,符号之间总处于相 互代替与“增补”的过 程中,而且这一过程永 远不会结束。
借用卢梭的术语,称其 为“增补的逻辑”。增 补之所以存在,正由于 被“增补”的本体原本 就不完善。未经“增补” 的“自然”并不存在。
解构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就是“文本之中关于意义的各 种论战力量之间的一种嬉戏” ——芭芭拉〃约翰逊 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反对“逻各斯 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否定终极意义,消解二元对 立,清除概念的淤积,拒斥形而上学,为新的写作方 式和阅读方式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导致其批评方法 和策略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幽暗性。 要解构一个对象就是要表明它原本不是自然的 和不可避免的,而是一个结构,是有依靠这一结构 的话语制造出来的。并且,它本身又正处于“解构” 之中的结构,而这种“解构”正是设法把结构拆开并 对它进行再描述,赋予其一个不同的结构和作用。
产生背景
结 构 主 义 批 评 与 解 构 批 评
发展过程 主导思想 主要观点 主要研究方法 批评特点
代表人物
影响意义
结构主义批评
解构批评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以学生和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悲观情绪蔓 工人为主的社会运动一度高涨又迅 产生 延。西方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是 速平息。一些法国文学家、哲学家、 背景 对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反叛。 批评家呼吁颠覆以语言结构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秩序。 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 紧随欧洲结构主义运动,60年代兴 尔的语言学理论,其主要创始人 起于法国,70年代在欧美思想界盛 发展 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 斯特劳斯。行开来,逐渐发展成为八九十年代 过程 20世纪中叶从法国兴起,后席卷 欧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核之 欧美。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质疑无疑在是告诉我们,在一个文本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统帅所 有结构成分的中心,因而那个被结构主义认定的超然不变的结构以及在 这一结构规定下的文本终极意义,都是不存在的。由于中心的缺失,使 一切都变成了话语,“这里云集了无数的替代符号,在不断进行着相互 臵换”,由此也造成了“自由嬉戏的运动”。这一运动的结果,就是 “把这个系统的范围和其中的意义的相互作用无限地延伸扩展下去。” 用德里达创用的术语,即使文本意义的无休止地“异延”和“播散”。 德里达这里要说明的是任何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都是无中心的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就不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楚的稳固结构,而是更 象一个无限展开的“蛛网”,这张“蛛网”上的各个网结都相互联结, 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且不断变动游移,做着不断的循环和交换,因此, 一个符号需要保持自身的某种连续性,以使自己能够被理解。但在实际 运用中它又事实上被分裂着,它无法永远同自身保持一致。文学作品也 有同样的特点,它的意义总是超出文本范围而不断变化游移,在有限的 构成中不断地解构自己,而具有一种提供多重涵义的可能性,阅读的过 程,或者说对于某种意义的把握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文本的破坏过程, 解构过程。解构主义批评正是从这里找到了论证文本自我“消解”性质 的理论依据。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发现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异质性要素,在此基础上融
合了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精神,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解构主义思想的原产地是法国,却在美国得到了响应并迅速发展。1966年,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法国思想界名流,召开了一次理论研讨会,意图弥合
英美和欧陆思想传统上的差异,在美国迎接结构主义思想的到来。但是,德 里达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的演讲,其 理论批判锋芒直指结构主义宗师列维-斯特劳斯,对结构主义思想进行了解 构。在这篇演讲中,德里达明确宣告,存在着两种对结构、解释、符号等的 解释。结构主义是第一种解释,它试图回到中心,回到基础,回到起源,是 “一种追求破译,梦想破译某种逃脱了游戏和符号秩序的真理或源头,它将
新的理论决定以颠覆语言的既定结构来达成对政治 权力系统的解构,以纯理论的方式表达了颠覆现实 和传统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解构主义思想。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兴起,是 在结构主义阵营内部并以对结构主义理论的批判和拆解开始 的。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到末端,无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批评家将目光从作品的意义及其内涵或价值上移开,转向意 义之所以产生的结构,因而一味地追寻、阐发某种结构模式。 如我们在前一章中,后期罗兰•巴特的理论所指出的,结构主 义者从每个故事中,抽离出它特有的模型,然后经过众多不 同的模型,导引出一个包纳万有的大叙事结构,再反转来, 把这个大叙事结构施用于随便哪个大叙事。这样做的结果就 是忽视了文本自身内部存在的差异,同时,还有理论上的虚 设性和生硬牵强之嫌。换言之,当“结构”成为唯一的终极 目标时,结构 主义的同一性掩盖了差异性和矛盾性, 使世界同质化、同一化,除了孤零零 的结构,世界 还剩下什么呢? 意义是否还有可能?
对于“解构主义”,人们往往容易望文生义,仿佛解构 主义打倒一切,摧毁一切,事实上,“解构”并不代表摧 毁,而是颠覆,它也不是虚无主义和非理的反叛。 这一点我们会在这些思想家的具体论述中发现。鉴于每一 位解构主义思想家思想的复杂性,本章采取与前面各章不 同的体例,不对解构主义文学理论作一般性的特点的描述。 本章将在对各位思想家的理论的论述中,在对他们的文字 的“踪迹”的追溯中,充分展现他们各异的理论特色。
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自己的三部扛鼎之作:《声音与现象》、 《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正式宣告了解构主义的诞生。从 70年代初开始,德里达的著作开始在英语世界迅速传播,在德里达 对美国耶鲁大学的定期访学中,一些学者接受了德里达的思想,并 且将其应用到文学批评之中。这些学者之间的长期交流,形成了以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保罗· 德曼(Paul de Man)J· 希利斯· 米勒 (J. Hillis Miller)、哈罗德· 布鲁姆(Harold Bloom)以及杰弗里· 哈特 曼(Geoffrey Hartman)为代表的“耶鲁学派”(Yale School)。70年 代末之后,围绕解构主义引发了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为文学理论 的发展增加了活力,同时也激发了各个领域的研究。解构主义思想 同各种思想学说,如形式主义、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结 构主义、女权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后来更成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理 论基础之一。对于在结构主义之后所出现的具有“解构”倾向的文 学理论与批评,人们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但人们一般用“后 结构主义”专指在欧陆所出现的具有这种倾向的批评,主要代表人 物是德里达、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后期的罗兰· 巴特等;而用 “解构”批评专指美国所出现的以“耶鲁学派”为代表的批评理论。 当然,也有学者用“后结构主义”涵盖“解构”批评。
那么,作为“解构主义之父”,德里达和他的解构主义思 想究竟如何呢?
(一)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中,德里达 认为,被结构主义所神圣化的“结构”,或者说“结构的结构性”,总 是被赋予一个中心,要将它与某种固定的源点联系起来,进而被中性化。 但是问题在于,既然中心作为本原,它就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在那里, 内容、组成成分、术语的替换都已不再可能。但是“中心乃是整体的中 心。可是,既然中心不隶属于整体,整体就应在别处有它的中心”。所 以,人们所认为的本质上的中心成为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它既在结构之 中又在结构之外,所以它也就是不存在的,整体化也就是不可能的。人 们认识中的中心还不仅仅是“结构”,它应当“被当作某种中心臵换的 系列、某种中心确定的链条来思考。这个中心连续地以某种规范了的方 式接纳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名称”。这个中心就是发源地、基础或原则, 是存在的理由和内在的根据,它包括终极目的、本质、实体、主体、意 识、上帝、人,等等。既然中心是不存在的,中心就不能够被以这种形 式被思考,中心没有固定的场所,它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 在这个非场所之中,符号在无止境地替换,相互游戏。这就是一种非整 体化的思想。事实上,通过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已经初步展示了德里达 解构主义理论的思想面貌。
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 学的批判开始的。在西方哲学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逻各斯是希腊哲学、神学用语,本义是指隐藏于宇 宙之中,支配宇宙并使字宙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绝对神圣之理。 这是一种超然存在于万物之上的上帝之“道”。就语言与思维 的关系看,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认为在 诉诸语言之前即存在一个明确的意义或中心,语言只是这一意 义的外在特征和服饰。因此,在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那里, 意义、口头语、书面语三者是有等级的:意义是中心,口头语是 意义的表征,而书面语(文字符号)则只是口头语的记录。索绪 尔语言学显然并没有脱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他关于语言符 号能指与所指的确定就是建立在声音意象与概念完全吻合的前 提下的。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使我们可以借助它传达 某种意义,或者说,在我们没说或没写之前就存在的那个意义 (所指),可以借助与其相统一的能指加以表达。这种思想与逻 各斯中心主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德里达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
就在于坚信有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原、本质、绝对 真理,即某种终极之“道”或者意义,而仅仅将语言看成是 表达“道”或者意义的工具。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导致西方 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一种以言语压制文字的传统,将声音 (口头语)看成最接近思想或事件的媒介,而将书写记号 (文字)仅仅看成是声音的派生物。德里达指出,这实际上 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索绪尔语言学也是建立在这种 “语音中心主义”之上的。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 同的符号系统,而文字存在的惟一理由就在于它表现语言, 是语言这种声音符号的代表。据此,索绪尔指出,我们不能 把文字和语言同等看待,甚至把文字看得比语言还重要,否 则就会好像“要认识一个人,与其看他的面貌,不如看他的 照片”那样的荒谬。
德里达认为,这种“语音中心主义”本身不能成立。首先,文字应该被 看成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当然,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否认这种说法, 比如即使在当今世界上也有许多民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从人类语言习得 过程来看,也是先学会听和说,然后再学会写。但是——德里达指出—— 问题不在于发生学上语言和文字产生的先后,而在于文字是如何体现着语 言的特征。实际上,被索绪尔看做是文字专有而非语言所有的那些特性, 如距离性、间接性、含混性等,恰好体现着语言的本质特性。文字不是像 索绪尔所定义的,是语言的“表现”或者“形相”,或者是符号的符号。 相反,符号、媒介、语言等一系列概念都只有在文字中才成为可能。而且, 文字所具有的距离性、间接性、含混性也标志出语言本身的非透明性。语 言并不是可以被自由支配的工具,语言所表达的就是文字而非那个存在于 语言之外的先在的意义或看本质(即逻各斯)。其次,也是更重要的,符号 活动的领域“实际上是自由嬉戏的领域,也就是说,一个在由有限构成的 封闭体中进行着无限的臵换替代的领域”。由于语言符号总是借助别的符 号在差异中确定自己的意义,因此,它总是带有别的符号的“印迹”,使 这一文本与别一文本相交织而形成互文性——文本总是在相互说明、相互 替代。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先在的明确的意义和中心,这个意义和 中心只是流注于语言中的“此在”。在文本中,“中心此在永远不可能是 它本身,它总是早已在它自身以外的替身中被转化了。”
(二)对于文本中心的质疑及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从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德里达进入对于结构和结构性概 念的质疑,由此开始了他对于结构的解构。 德里达认为,结构观念本身就具有一种奇特性。它的奇特性在于, 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存在一个结构中心的前提,因为必须有这样 一个中心来“引导、平衡和组织结构——人们其实无法想象一个 无组织的结构”。但是另一方面,“中心并不是中心”,这是因 为“结构的中心通过引导和组织该结构的内在一致性,会允许其 构成成分在总体形式的内部自由嬉戏”。同时中心又必须“将它 自己开放,并使之成为可能的自由嬉戏封闭起来。既作为中心, 它就成为一个点,一切内容,构成成分,或者条件项的替换在这 里都不再可能。在中心点上,构成成分的变更或转化是被禁止的, 至少这种变更一向是被阻断的。”这样,按定义应该是独一无二 的中心,便在一个结构中变成了“那种既主宰结构,同时又逃避 了结构性的东西”,它既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中心并 不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