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介绍

合集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大全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大全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大全肠易激综合征是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胃肠道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症状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急状态有关,患者常伴有疲乏,头痛,心悸,尿频,呼吸不畅等胃肠外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腹泻,粘液性大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最为密切,精神抑郁为重要诱因,饮食不调为发病的重要环节,本病病位在肝,脾,大肠,以肝郁脾虚,大肠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缓慢,正状呈间歌性发作,有缓解期症状出现与精神因素、心理应教有关。

一、症状1、腹痛为主要主状,多诉中腹或下腹疼痛,常伴排便异常、腹胀。

腹痛易在进食后出现,热触、排便、排气成灌肠后缓解,不会在睡眠中发作。

疼痛的特点是在某一具体病人疼痛常是固定不变的,不会进行性加重。

2.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较多黏液,可有经常或间歇性腹泻,可因进食而诱发,无夜间腹泻;可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现象。

3.便秘大便如羊粪,质地坚硬,可带较多黏液,排便费力,排便未尽感明显,可为间歌性或持续性便秘,或间中与短期腹泻交替。

除上述症状外,部分患者尚有上腹不适、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则还有心悸、胸网、多汗、面红、多尿、尿频、尿急、痛经、性功能障碍、焦虑、失眼,却郁及皮肤表现如瘙痒、神经性皮炎等胃肠外表现。

胃肠外表现较器质性肠病多见。

二.体征可触及乙状结肠并有压痛,或结肠广泛压痛,或肛门指诊感觉括约肌张力增高,痛感明显,临床上依据大便特点的不同将本病分为三型,便秘为主型,腹泻为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血液血常规、血沉无异常。

二、大便粪便镜检大致正常,可含大量贴液或呈黏液管型,粪隐血、虫卵,细菌培养呈阴性三、胰腺功能疑有胰腺疾病时应做淀粉酶检测,还要做类便脂肪定量,排除慢性胰腺炎。

四、X线胃肠X线检查示胃肠运动加速,结肠袋碱少,袋形加深,张力增强,结肠痉挛显著时,降结肠以下呈线样阴影。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脑发-肠病轴相机互理作用
“脑肠对话”: 事实上,和大脑一样,胃肠道也是人 类的“情绪器官”,它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 枢神经,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人的消化功能会随着 情绪波动而出现“情绪化”反应。精神、情绪、心理 与胃肠道的功能如何互相影响,专业的讲法就是“脑肠轴”的理论。
发病机理
脑-肠轴相互作用
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 ❖ (7)心理精神异常: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
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等。
IBS分型
依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以下亚型: ❖ ①IBS便秘型(IBS-C):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 ≥25%,
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 ②IBS腹泻型(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
例≥25%,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 ❖ ③混合型IBS(IBS-M):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
(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 ④不确定型IBS(IBS-U):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
D,M之中的任一标准。
分型图解
1.胃肠道动力紊乱 IBS病因
IBS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 腹痛发作者中多数与之有关。
❖ (2)腹泻: 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大 量黏液。
❖ (3)便秘 :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 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
❖ (4)腹胀 :白天较重,尤其在午后,夜间睡眠后减轻。 ❖ (5)上胃肠道症状:近半数患者有胃灼热、恶心、呕吐等
上胃肠道症状。 ❖ (6)胃肠外表现:背痛、腰痛、骶尾部疼痛、头痛、心悸、
检查
❖ 大便常规菌培养均阴性,便隐血试验阴性,寄生虫检查。 ❖ 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 结肠镜检查并进行黏膜活检以排除肠道感染性、肿瘤性疾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研究表明,相对来讲,女性人群的发 病率高,比例大约为2:1,在我国, 这个比例是2.5:1。就年龄段而言, 20-80岁的人都可能得这个病,其中, 以20-29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
把这些数据归纳起来,成人发病率在 10-22%,其中,只有15-50%的 人会去看病。我们国家的成人发病率 为7.01%,儿童为13%。由于诊断标 准不同,每个地方的患病率也有所不 同,广州做出的患病率是5.6%。
我们都知道只要病因不明确,就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爱滋病、癌症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征服,就是因为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发病
原因,找不到有的放矢的治疗办法,特别是病因很多的疾病,更不容易治疗,针对上面所说的肠易激综合征那些发病原因,我们首先 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如经常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保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挫折。
3、精神心理异常:主要与情绪因素 有关。肠易激综合征根本问题可能在 于过多的钙离子流入,肠壁平滑肌细 胞导致平滑肌过度收缩。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主要表现归纳为ABCD四点: A:Abdominal pain(腹痛)、 B:Bloating(腹胀)、 C:Constipation(便秘)、 D:Diarrhea(腹泻)
说到这里,要提醒大家,要有这样一个概念,不要饮食过精,特别是对一些便秘者,建议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品或者杂粮,蔬菜绿的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非常普遍,在门诊 比黄的好,黄的比白的好。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特异性形态学、生化改变的综合征。
病人中,50%是这种病例。一般来说, 在肠道疾病痊愈,痢疾症状缓解,细菌学检查为阴性后,逐渐出现IBS症状,而反复的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
一般来说,发病人群中,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多,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文化层次高的比层次低的人多。 IBS的治疗应该遵循分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 ebowel syndrome)过去称过敏性结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肠道运动或分泌功能失调,而肠道无器质性病变。

多见于青壮年,以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结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胸闷、心悸、失眠、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诊断提示】(1)结肠功能障碍表现为左下腹痉挛性痛、腹胀、便秘,有时便前腹痛,便后缓解。

小肠易激者脐周围痛、腹泻、肠鸣音活跃。

(2)结肠分泌功能紊乱者为间歇性腹泻,清晨或餐后发生,便量不多,便意感明显,大便含有大量黏液,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3)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暧气、厌食、上腹部不适及失眠、多汗、胸闷、心悸、乏力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4)可扪及乙状结肠或粪块,便后消失。

(5)粪便检查可见黏液,偶见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

(6)X线领剂及领灌肠检查有肠功能紊乱征象,无狭窄、黏膜破坏及溃疡。

(7)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消除患者顾虑,增强治疗信心,生活规律,适当文体活动,调节内脏神经功能。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便秘者增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2.药物治疗(1)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保证充足睡眠。

选用谷维素20mg,3次/d;谷氨酸1〜2g,3次/d;或地西泮2.5mg,3次/d;或多塞平(多虑平)25mg,3次/d。

(2)解痉止痛:阿托品0.3mg,3次/d;山葭若碱(654-2)IOmg,3次/d;硝苯地平IOIng,3次/d。

匹维澳铁片是一种选择性胃肠道钙离子拮抗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缓解肠道痉挛,使之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3)止泻:复方地芬诺酯1〜2片,3次/d;洛哌丁胺(易蒙停)2mg,3次/d;小剂量的可待因15mg,3〜4次/d,对控制腹泻有效。

(4)便秘者系痉挛引起,可给予镇静药。

尽量避免各种泻药。

西沙必利Ioing,4次/d,可加速胃排空和肠道的转运时间,使便秘解除。

肠易激综合征讲课PPT课件

肠易激综合征讲课PPT课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研究
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药物治疗:研发新型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非药物治疗:推广心理治疗、饮食调整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精准医疗: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实现个体化治疗
患者教育: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对患者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治疗和预防,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压力: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
食物过敏:某些食物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机制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肠道免疫功能异常:肠道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饮食调整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肉、鸡蛋、豆制品等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饮料
适量饮水,保持肠道湿润,有助于排便顺畅
分类: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等类型。
病因: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症状和表现
腹痛: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腹胀:腹部胀满,感觉不适
患者C,女性,28岁,经常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课件

肠易激综合征IBS课件
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力。
饮食建议
饮食调整是IBS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引发症状的食物,如过油、过辣 、过甜、过酸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
肠道感染。
精神心理问题
IBS患者容易出现焦虑、 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需 关注心理调适。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IBS可能与慢性胃炎、胆 囊炎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同时存在,需综合治疗。
05
IBS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诊断标准的完善
心理治疗探索
随着对IBS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诊断 标准逐步明确,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生活习惯, 减轻IBS症状。
患者教育与心理治疗
患者教育
患者应了解IBS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管理病情。医生或护士会向患者提供IBS的相关 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改善IBS症状。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 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
04
IBS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
避免食用可能引发症状 的食物,如过油、过辣 、过甜的食物,增加膳
食纤维摄入。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 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
动。
心理调适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 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
绪影响。
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肠 道感染。
日常护理与自我管理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①每七天排便<3次; 次;
② 天天排便>
③块状或硬便;
④稀烂便或水样
●便;秘为主型
①⑤③排或⑤便费项劲中;之一项或以上, 而无 ②⑥④排便⑥紧项迫感。
① ③ ⑤ 项中之二项或以上, 可伴有② ④ ⑥ 中之 一项
肠易激综合征ppt
第15页
表现分型
●分型依据症状: ①每七天排便<3次; ③块状或硬便;
B1: 功效性消化不良
C2: 功效性腹胀 C3: 功效性便秘
B1a: 餐后不适综合症
C4: 功效性腹泻
B1b: 上腹疼痛综合征 B2: 嗳气 B2a: 吞气征
B2b: 非特异性过分嗳
C5: 非特异性功效性胃肠道疾病 D: 功效性腹痛综合征 E: 功效性胆囊和Oddie’s括约肌疾病

E1: 功效性胆囊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ppt
Douglas A.Drossman.Gastroenterology ;130:1377-1390.
第22页
A: 功效性表食管1疾.病ROMEⅢ 功效性胃肠病
A1: 功效性烧心
A2: 食管源性功效性胸痛 C: 功效性肠道疾病
A3: 功效性吞咽困难
C1: 肠易激综合征
A4: 癔球症 B: 功效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2)以下症状不是 诊疗所必备,但属常
见症状,这些症状越 多越支持IBS诊疗: ① 排便频率异常(天天 >3次或每七天<3次) ;②粪便性状异常( 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③粪便排出过程
异常(费劲、紧迫感 、排便不尽感);④
黏液便;⑤胃肠胀气 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 可解释症状
形态学改变 和生化异常
A
一些介质参加内脏感觉与过敏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张亚历(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功能紊乱,以肚子痛为主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

过去这种病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

西医学名:肠易激综合征其他名称:简称IBS,胃肠神经官能症所属科室:内科 - 消化内科发病部位:胃肠部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失眠,焦虑主要病因: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高敏感性多发群体: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简介这种腹痛部位多不定,可以移动,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无症状。

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

粪便多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

也有患者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

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无固定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硬硬的“肿块”,部分还有压痛。

造成患者很紧张,以为长了肿瘤。

但与真正的肿块不同,这种肿块可消失,其实多为痉挛的肠管,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患者常反复检查又抱诉医生查不出病。

[1]发病原因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发病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或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有关。

人体肠管有5-6米长,盘曲于腹腔内,正常的肠管运动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节律的蠕动。

如果肠管蠕动太慢或不蠕动,肠管就会胀气,患者就会腹胀难受,甚至容易便秘,数天都解不出大便;如果有一段肠管绷得太紧,患者就会感觉腹痛难受或腹部不适,甚至可摸到绷紧的肠管以为是肿块。

如果肠管蠕动太快,患者就会表现为肚子咕咕叫,排便次数及肛门放屁较多。

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表现判断是哪种肠功能紊乱。

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也就是有些人胃肠道比较“娇气”,肠管稍有蠕动异常容易引起不适的症状,也就是耐受性较差。

比如说有些人喝了10杯啤酒,肚子胀得象个球,但他还说不涨,还能继续喝几杯,这些人肠管敏感性低,能耐受;有些人只喝了1-2杯,就说肚子胀得厉害,不能再喝,这些人就是高敏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
肠道动力异常
脑肠相互作用
内脏感觉异常
其他
精神心理因素 肠道感染
肠道动力异常
多年来, 许多研究均证实胃肠动力变化是IBS症状发生的 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主要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 广泛性, 即可涉及到全胃肠道; 第二, 高反应性, 即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的动力 反应过强。
内脏感觉异常
• 内脏感觉过敏是IB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特别是以腹 痛为主的IBS患者,其直肠感觉过敏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的严 重性密切相关,但其躯体感觉则正常。
其他消化道症状 腹胀、排便不尽感、排便 窘迫感
全身症状 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 等精神症状
分型
腹泻型 便秘型 腹泻便秘交替型
表现分型
分型依据的症状:
①每周排便<3次; ② 每天排便>3次; ③块状或硬便; ④稀烂便或水样便; ⑤排便费力; ⑥排便急迫感。
便秘为主型
① ③ ⑤ 项中之一项或以上,而无 ② ④ ⑥ 项或① ③ ⑤ 项中之二项或以上,可伴有② ④ ⑥ 中之一项
腹痛/腹部不适、腹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
<40 岁; 无报警症状
>40 岁, 或有报警症状
治疗,随访
检查
阴性
器质性疾病
治疗,随访
治疗
报警症状: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粪、贫血、腹部包块以及其它不能用功能 性疾病解释的症状和体征。
肠易激综合症的护理
①少食多餐。腹泻患者应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 高蛋白食物;便秘者应食多纤维蔬菜、粗粮等,建立定 时排便习惯。避免过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肥大细胞的作用
细胞因子对肠粘膜 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
其他
大量研究表明, IBS的发生还与 胃肠激素及神经肽、 遗传、环境、饮食等 多种因素有关, 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临床症状
特征性症状为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的改变 腹痛 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 便或排气后缓解。 腹泻 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 便秘 表面可附黏液。
②一般无需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劳逸结合,可参加 适当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本病精神护理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必须与家属互 相配合,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根据检查结果,让患者了 解本病的起因,性质及良好的预后,以解除紧张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④本病一般不危及生命。但重要的是这些患者的慢 性病症状,很易掩盖新发生的肠道恶性病变。为此,医 者应随时提高警惕,注意对并发器质病变的早期发现。
肠易激综合征介绍
内容
1
概况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及断标准
4
治疗
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 主要特征,并伴随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 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可 解释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已被公认为一类具有 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
步。
3
再次,教育患者建立 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 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 ,如腹胀患者应避免使 用产气的食物;便秘患 者应多食粗纤维食物及 蔬菜瓜果,养成定期排
便的习惯等。
药物治疗
胃肠解痉药 止泻药 泻药 抗抑郁药 肠道菌群调节药 胃肠动力双向调节剂
心理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 催眠术 生物反馈疗法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
传入性动力敏感通道
致敏的脊髓回路
神经节
反复刺激
结肠
蓝斑
丘脑
尾状核
导水管灰质
杏仁核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阿片肽神经
5-羟色胺能神经
精神心理因素
①精神病
IBS患者常有神经质、情 绪激动、焦虑和抑郁等心 理异常,而这些异常对胃 肠道运动有明显影响。精 神心理因素可概括为3种:
②心理异常(如焦虑、 抑郁等)
③不良的环境因素
Company Logo
精神心理因素
慢性的应激对个体所产生的功能紊乱,会延缓疾 病的恢复过程。且IBS患者对应激的反应比正常人更 敏感、强烈且持久。应激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或应激 情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促使 IBS症状的发生和加重。另外,心理因素还通过植物 神经系统和脑—肠轴影响肠道功能,脑功能显像技 术可以证实IBS患者脑功能的异常变化。
在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50%。患者年龄 多在20~50岁,老年后初次发病者极少,女性多见 (女:男月2~5:1),有家族聚集倾向。国人出 现IBS症状者的比率与国外相仿。
病因及发病机制
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对IBS发病机制认识的基本 过程,IBS的发生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 感觉异常、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等多因素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
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 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3 次或每周<3次); 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 便或稀水样便); 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 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④黏液便; 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
症状的形态学改变 和生化异常
肠道感染
约1/4 IBS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肠道寄生虫 感染或菌痢及炎症性肠病等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 病。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及应用抗生素时间均有 一定关系。
肠道感染及肠粘膜炎症能破坏肠粘膜屏障,使 肠上皮通透性增高:
肠道感染
其他
病原体的侵袭
CRF的作用
肠道感染
细菌的内毒素可使 肠道通透性增高
诊断流程
问诊+查体
发热、消瘦、便血、腹部包块

彻底检查
近期排便习惯改变、肿瘤 家族史、>40岁


肠镜或钡灌肠
大便常规+OB
一般治疗
1
首先,详细询 问病史以求发 现促发因素, 并设法予以去
除。
治疗
2
其次,患者进行 耐心的解释,说明 疾病的性质、病因 、发病机制、病程 和预后,以提高患 者的治疗信心,更 好地配合治疗。这 是治疗最重要的一
腹泻为主型
② ④ ⑥项中之一项或以上,而无 ① ③ ⑤ 项或② ④ ⑥项中之二项或以上,可伴有① ⑤中一项,但无③项
腹泻便秘交替型 ①②③④⑤⑥
诊断标准
IBS 的特征性症状为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的改变。2006 年,罗马委员会推出了IBS 的RomeⅢ诊断标准,具体内容为:
(1)病程半年以 上且近3个月来持 续存在腹部不适或 腹痛,并伴有下列 特点中至少2项: ①症状在排便后改 善; ②症状发生伴随排 便次数改变; ③症状发生伴随粪 便性状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