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内结节病

合集下载

胸内结节病1例报告

胸内结节病1例报告

胸内结节病1例报告1病例介紹患者,女,38岁。

2009年2月11日查体时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无咳嗽、胸痛、咳血等临床症状。

查体:一般状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SACE44.1u/ml(<33μ/ml),碱性磷酸酶131.4u/L(正常值0~130u/L)。

胸部CT扫描示:双肺多发结节影伴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未见癌细胞。

未找到抗酸杆菌,气管刷片未查到抗酸杆菌,未见癌细胞。

病理诊断:①右下肺叶内黏膜慢性炎;②右下肺叶后基黏膜慢性炎。

67Ga核素扫描:可见双侧泪腺及鼻腔有明显放射性摄取,使面部似呈“熊猫样”改变;双侧肺门有大量异常放射性摄取,为典型“八”字样改变;双肺野无明显异常放射性摄取。

符合肺结节病表现。

2009年1月11日复查CT与2009年4月24日对比肺内结节灶明显减少,肺野清晰,纵隔内淋巴结变化不大,两肺门淋巴结稍缩小。

2009年6月10日再次复查胸部CT未见异常,病灶已完全吸收。

2讨论结节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多器官系统的良性肉芽肿疾病,以胸内结节病最多见,占90%以上。

该病多见于20~40岁女性,约40%患者无症状而由体检发现。

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胸部Χ线检查可分为:0期:无胸片异常所见;Ⅰ期: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肺内异常;ⅡA期:肺有弥漫性改变,伴肺门淋巴结肿大;ⅡB期:肺有弥漫性病变,无肺门淋巴结肿大;Ⅲ期:肺纤维化。

临床检验可有血钙、尿钙、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浆蛋白电泳球蛋白升高,以γ球蛋白升高更明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升高,经支气管镜支气管活检和肺活检病理检查为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改变;67Ga核素扫描呈“熊猫样”面容改变,双肺门呈“八”字样改变。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有自然缓解趋势,据统计约75%患者可自行缓解,仅约25%患者由于肺部病变(15%)和肺外病变(10%)的进展需要治疗,治疗结节病目前公认的一线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浅谈胸内结节病的影像学诊断

浅谈胸内结节病的影像学诊断

结节病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 , 病理缺乏特异性, 病理诊断必须和 临床 相结台。 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是结节病 的主要病理特征。 典型的病变分为 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两部分 。 中心 区由紧密团状的细胞形成 肉芽肿性结 节, 主要为上皮样细胞组成, 细胞体积小, 大小形态比较—致, 分布均匀, 境 界 清 楚 节病结 节 内无干 酪样 坏死 。 尔在 结节 中央可见 有小 灶 陛嗜酸 结 偶
在2 ~4岁之间, 5 5 女性稍多于男性。 临床上,0 9%以上的患者有肺的改变, 以双 肺 门 淋 巴结 肿 大 、 浸润 、 肺 眼及 皮 肤 损害 为 特征 。 、 、 巴结 、 肝 脾 淋 唾 液腺 脏 、 系统 、 肉 、 心 神经 肌 骨骼 和其 他器 官亦 可受 累 。 当患 者具 有典 型
48 1
《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Se ekMei l n s h Mein 2 1 年 第 9 d a A dA kT e dc e 0 1 c i 卷
第 1 期 2
2 疗效评定治疗组疗效优 于对照纽, . 2 总有效率包括: 治愈、 显效和好转. 见( ) 表2 。
3 讨 论
运走 , 从而解除肌 肉粘连 , 促进功能恢复 。 I 因此, 膝关节损伤后应尽早进 行康复治疗。
参 考 文献
术后膝关节粘连陛 僵直原因分析: ) ( 石膏固定期内, 1 关节不能 进行主
动活动, 肌肉不能进行收缩活动, 关节腔内滑液减少, 加之石膏固定时间较 长, 拆除石膏后, 急于功能恢复, 求愈心切, 往往强力屈曲膝关节, 结果适得 其反, 加重出血及粘连形局 () ;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2 特别是股骨下段
性 坏 死。 边 区由圈状 的疏 松排 列的 淋 巴细胞 、 核细 胞和成 纤维细 胞组 周 单 成。 结节 多时可 彼此 融合 , 但通常仍 保 留原有结 节轮廓 。 在类上 皮细胞 或多 核 巨细 胞胞 浆 内可 见 3 包 涵 体 : . 曼小 体 (c u n b de )呈 种 1舒 Sl ma n o is ,  ̄ 圆形 或卵 圆形 , 径约 10 直 0m嗜酸 陛, 大的小 体 呈同心 性环 层状 , 和 较 含铁

11例胸内型结节病误诊分析

11例胸内型结节病误诊分析
为 结节 病 。 结节 病 常 易误 诊 为 肺 门淋 巴腺 结核 胸腔 内恶 性
咯血 、 胸闷 、 呼吸困难等 呼吸道 症状 体征 , 发热 、 汗 、 盗 食欲 减退 、 体重减轻等全身表现 , 同时累及其他器官可有其他 如
相 应 表 现 。 结 节 病 胸 部 X线及 C 肺 T显 示 : 侧 肺 门及 纵 隔 双
淋 巴结对称性增大 , 或不伴有 肺内网格 、 伴 结节状 、 片状 阴 影 ( )血管 紧张素转换酶(A E活性 增高 ; 2; SC ) 高血钙 、 高尿钙
等 ;P P D试 验 阴性 或 弱 阳性 。 内 型结 节 病 治疗 上 非 纤维 化 胸
肿瘤、 肝炎 、 甚至罕见的尿崩症 。 其实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器官受累的肉芽肿 性疾病。 常侵犯肺 、双侧肺门淋 巴结 ,也可 以侵犯几乎全身每个器 官。 结节病约 9%以上 的患者伴有胸片改变 ( ) 而胸片改 0 1。 变与肺 门淋 巴结核 、 肺门转移性肿瘤 、 其他 肉芽肿病鉴别较 困难 , 易造成误诊。现将我中心 19 — 0 6年收治 的 1 例 9 3 20 1 胸 内型结节病误诊患者进行 回顾性分析 , 报道如下。
中国中医药咨讯

21 0 O年 8月 上 第 2卷 第 1 期 5
Au u l g s 2 1 00 Vo。 l 2 No1 .5
1 4・ 2
J u n l fC iaT a iin l ieeMe iieIfr t n o r a o hn r dt a n s dcn nomai o Ch o
例 ( )3 ( ) 9例 血 沉 ( S 在 3 — 0 m/。血 、 常 规 一,例 +。 E R) 0 4 m h 尿
及生化检查无特殊异常。 例胸部 x线检查均呈现为两侧 1 1

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案

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案

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案第1篇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案一、背景乳腺结节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乳腺结节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健康,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临床实践,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结节性质、生育需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

2. 观察与监测:对无明显症状、病情稳定的患者,采取定期观察和监测。

3. 保守治疗:对有症状的患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4. 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或有恶变风险的患者,考虑手术治疗。

5. 心理干预: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三、治疗方案1. 观察与监测(1)定期乳腺超声检查:每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了解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特征。

(2)乳腺X线检查:根据患者年龄和超声检查结果,必要时进行乳腺X线检查。

(3)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疑似恶性结节或难以定性的结节,可进行乳腺MRI检查。

2. 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激素类药物、中成药等治疗。

(2)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热疗等,缓解疼痛、改善局部循环。

(3)中医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方法。

3. 手术治疗(1)开放手术:对明确诊断为良性结节、有症状的患者,可采用开放手术治疗。

(2)微创手术:对良性结节、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3)乳房重建:对需要切除乳房的患者,可根据患者意愿和条件,进行乳房重建。

4. 心理干预(1)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其心理需求。

(2)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3)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疗法等。

四、注意事项1.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饮食宜清淡,避免摄入过多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敖芳,袁璐1867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特异性与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15例结节病的临床、C T和M R/扫描资料。

结果15例患者中0期0例、I期4例、Ⅱ期8例、Ⅲ期3例。

本组纵隔淋巴结增大主要位于4R区。

其次为11、5、7、2R区。

肺内病变本组15例中12例表现为散在不规则小结节状影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

3例可见融合而成的大块致密影呈“假肿瘤”征象。

结论胸部结节病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为临床及时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胸部;结节病;体层摄影;H R C T【中图分类号】R65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5971(2010】12—1867一02结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可侵犯多个脏器川,其中以肺和胸内淋巴结多发,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p】。

本研究搜集了15例经临床大剂量泼尼松治疗及病理证实的胸部结节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年龄28—63岁,平均35.8岁。

本组主要症状:有呼吸系统症状13例,干咳l O例,胸闷5例。

胸痛4例;肺外表现9例,结节红斑3例,关节痛3例,眼部病变3例,心动过缓1例。

15例均有全身症状,为发热、乏力、消瘦。

15例患者中4例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4例经C T导向下肺活检病理证实,2例经纤支镜取活检证实,5例经C T、M R/诊断口服泼尼松后随访好转而证实。

1.2本组15例均摄全胸部正、侧位片;15例均使用美国Pi c ker公司PQ S螺旋C T扫描,层厚8m m,层距8m m,其中12例加做H R C T扫描,8例增强扫描;15例均采用G E公司Si gr m cont our l.5T超导磁共振检查,常规平扫sE T1W I和FSE T2v,r I,包括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2结果2.1胸部正、侧位平片表现15例中12例表现为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2例可疑右肺门淋巴结增大,1例表现为右上纵隔增宽;15例中10例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状、颗粒状阴影,3例可见融合而成的大块致密影,2例显示肺间质纤维化。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乳腺结节是常见的乳腺病变,可以通过乳腺X光检查发现。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是诊断乳腺结节的依据,由于其准确性,它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乳腺恶性肿瘤。

因此,乳腺结节分级标准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由美国贝克曼研究院提出,主要分为四个等级:等级0,等级1,等级2和等级3。

等级0是指仅有乳腺小叶增殖,结节通常为白色,没有强度改变。

这是最轻微的乳腺结节,但建议定期检查,以确保它的变化情况。

等级1指的是乳腺小叶增殖以及强回声,其强回声较少,颜色浅白色。

因此,这种结节属于正常结节,不会引发恶性肿瘤。

等级2指的是有强回声,结节局部强度增强,有一定的钙化,可以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来。

另一方面,等级3指的是乳腺结节的部分异常改变,其中可能含有恶性肿瘤。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有效地区分乳腺病变,因此,在诊断乳腺病变时,应根据乳腺结节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评估。

结合临床病史,目前技术水平,肿瘤标志物及内外科检查结果,综合结合分析,最终确定乳腺病变的类型及治疗方案。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不仅可以用于诊断恶性病变,还可以用于诊断良性病变。

由于良性乳腺病变的异常结构比较模糊,因此通过乳腺结节分级标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和临床病史,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良性乳腺病变,并且可以根据症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除去乳腺结节分级标准外,现在有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S)、乳腺电子体积摄影(EVI)和乳腺超声断层摄影(DUS)等,可以用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乳腺病变。

但是,无论使用哪种诊断方法,都必须按照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来对乳腺病变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乳腺病变。

总之,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是用来诊断乳腺病变的一种有效标准,无论使用哪种诊断方法,都应使用它来确定病变类型和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医生应该合理使用乳腺结节分级标准,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乳腺病变。

皮下及胸内结节病2例

皮下及胸内结节病2例

中国乡村医药皮下及胸内结节病2例顾倩倩 陈兰茜 颜双泉 吴小脉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病理表现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几乎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临床以肺和胸内淋巴结发病率最高,肺外表现以皮肤最常受累,其次为肝或胃肠道、眼、肾、神经系统、心脏、肌肉骨骼系统等。

多数患者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我院收治皮下及胸内结节病患者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患者,女,62岁,农民,因“咳嗽伴胸闷1月余”于2019年11月14日入院。

患者约1个月前出现咳嗽,干咳为主,无明显咳痰,遇冷明显,伴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无咯血,无胸痛,无畏寒、发热、声音嘶哑、夜间盗汗等症状,未重视未治疗,症状持续存在。

胸部增强CT检查:两肺多发斑片状、网格状及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粟粒、结节状高密度影,两肺门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后呈中度强化(图1)。

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左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副鼻窦炎、左侧副鼻窦囊肿、右甲状腺小结节病史,宫内切除术后状态。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心肺听诊无殊,四肢可触及多个活动性皮下结节,质韧,活动可,无压痛。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 7.44,PaO2 68mmHg,PaCO240mmHg;血常规中WBC 4.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2.1%,淋巴细胞百分率15.1%,淋巴细胞绝对值0.6×109/L,Hb 111g/L,ESR 33mm/h;免疫系列C:免疫球蛋白G 16.17g/L,补体C4 0.51g/L,超敏CRP 8.8mg/L,血免疫细胞亚群(TBNK)检测:CD3绝对值459.45/μL,CD4绝对值367.45/μL,CD8绝对值93.98/μL,CD4/CD83.91,肿瘤系列: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7ng/mL,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肌钙蛋白-Ⅰ、凝血功能+D-二聚体、T细胞斑点试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全套未见异常。

28例胸内结节病临床分析

28例胸内结节病临床分析

收稿 日期 2 o —9 O O 80 一 6
( 辑 编
雪彤 )
2 例胸 内结节病临床分析 8
王桥 霞 山东 东 营 胜 利 油 田胜 利 医 院 2 7 0 500
摘要
目的 : 了解胸内结节病的临床特点 、 影像学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 , 提高 胸内结节病 的诊 断。方法 : 回顾性 分析病
理明确诊 断胸 内结节病 2 8例的临床表现 , 影像学特点 , 辅助检查 和病理诊 断。结果 : 内结节病临床表现缺 乏特 异 胸
性, 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 中年为高峰 , 影像学表现分别为双肺 门淋 巴结 肿大 , 纵隔淋 巴结肿 大 , 单侧肺 门淋 巴结肿大 ,
肺内表现则多样化 , 片状 、 斑 间质性、 条索状 、 小结节影 、 胸腔积液及胸膜肥 厚 , 血管 紧张素转换 酶 ( E , 查 AC ) 尿钙 , 血 沉, 肺功能等 , E 1 /8 、 钙( 32 ) E R升高( 82 )P D试验 阴性 (0 2 ) 通气储量 百分 比中度不 足( 5 AC (9 2 )尿 2/8、 S 1 / 8 ,P 2 /8 、 1/ 2) 8 。行 纤支镜检查 、 纵隔镜 、 开胸肺活检等明确诊 断, 病理表现为 : 非干酪样肉芽肿 。结论 : 胸内结节病 , I 床表现不
院医生对 S AS普遍认识 不足造成误诊 , 高层 医院分科 过细 ,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睡眠性疾病 , 无论病人 医生
非相关 专业科 室先人 为主 , 整体观念 , S S的专业 敏 缺乏 对 A
感性差 , 同样 造 成 误 诊 , 强 S S认 识 有 助 于 减少 误 诊 。 加 A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 部分手术矫正 有效 。本文 所列举的 4 例误诊病人 因为诊断不完整 , 治疗未照顾 到根 本 原发病 S S 故 而治疗效 果差 , A , 而按 修正诊 断行相 应治疗 效 果满意 , 实修 正诊 断正 确。经验 体会 : 1 对 中老 年高血 , 例 四肢关节肿瘤 3 , 例 有胸锁乳 头肌 肿物 2 , 例 右锁骨上肿物 1例。 12 X线表现 ( . 包括 C T) 双侧肺 门增 大 1 6例 (7 1 , 5. A)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 岁(233 例),男性年龄比女性明显为低(t=2.949, P<0.01)。
结节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据国外统计,结节病累及器官的情况为:肺 90%,淋巴结 75-90%,
肝 60-90%,脾 50-60%,关节 25-50%,骨髓 15-40%,皮肤 25%,眼睛 25%,鼻粘膜 20%,腮
c. 其他作用 z 降低微血管渗透性,减轻气道粘膜水肿和充血; z 抑制气道粘液腺分泌; z 免疫调节作用; z 诱导血管收缩。 (2) 治疗指征: z 绝对适应证:①眼结节病;②肥猪弥漫型结节病;③中枢神经系统结节病;④心肌结节病; ⑤脾功能亢进症;⑥顽固性高血钙症。 z 相对适应证:①进行型或有症状的肺门结节病,特别是在 6 个月内为自动缓解者;②破溃 的皮肤和淋巴结病变;③有自觉较明显的全身性症状;④关节、鼻、咽和支气管粘膜病变; ⑤持久性面神经麻痹。 (3) 治疗方案 a. 供参考用的口服强的松方案: 30~40mg 1/日×第一月; 20~30mg 1/日×第二月; 20 mg 1/日×第三月; 15 mg 1/日×第四~六月; 5~10mg 1/日,维持量一年以上。当剂量<15mg/日时, 可能会复发,重新加用原先剂 (20~30mg 1/日),可能会达到治疗效果。用药期限大致为:I 期患者 9~12 个月;II 期 12~18 个月;III 期 19~24 个月。停药后 1~2 个月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复发。 b. 为减少长期全身用激素的副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小剂量口服激素加局部吸入激素的 方法,治疗 II、III 期患者,副作用明显减少,而疗效不减,达到了预期目的。方法是(口服 强的松): 20~30mg 1/日×第一月,同时加局部吸入必酮碟或必可酮(0.6~0.8mg/日); 15~20mg 1/日×第 2 月,同时加局部吸入必酮碟或必可酮(0.4~0.6mg/日); 15 mg 1/日×第 3~6 月,同时加局部吸入必酮碟或必可酮(0.4~0.6mg/日);
结节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多年来,结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等 均被怀疑为结节病的病原体,但均未找到直接证据。因此,有人认为,结节病很可能是在某种 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机体产生的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和局部免疫反应过强的结果。在结节病的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闻及少许干湿性罗音。
胸内结节病合并胸外结节病的情况(国内统计资料): 浅表淋巴结肿大 占 37.7%
(385/1020), 皮肤病变占 19.7%, 其中皮下结节占 9.3%(74/798),皮损 10.4%(83/798)。肝脏
9.0%(46/512), 眼睛 19%(57/300), 腮腺 3.3%(24/729)。 胸内结节病大多有周围淋巴结受累。据国外学者研究,周围淋巴结的受累率达 71%[4]。周
节病。
5.镀银染色可见结节内及结节周围有大量网状纤维增生(结核结节中央的网状纤维大
多不完整)。
6.特殊染色未见结核菌(油镜多视野检查)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7.结节内可偶见薄壁小血管。
结节病与结核病理上鉴别较难,如下表所示。
表 4 结节病与结核病理区别
疾病 结节 大体 形态 疏 新旧 界 C 形 中心 包涵 钙化 结节融 嗜银纤 抗酸
z 抑制抗原引起的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效应,促进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并阻止其向 炎症区域移动、向血管外渗漏及中性粒细胞半衰期延长;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B 细 胞的抗体合成(主要是抑制 IgG 合成);
z 诱发气道上皮细胞中的中性肽链内切酶,减少速激肽受体,减轻神经原性炎症; z 稳定溶酶体,抑制组胺合成; z 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释放; z 增加腺苷酸环化酶的反应性。 b. 对支气管的作用 z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AHR); z 拮抗炎性介质的支气管痉挛效应;

胸内结节病
王洪武
北京煤炭总医院呼吸科
Email:whw@
摘 要:胸内结节病是一种原因未名的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肺。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有咳嗽、 咯痰、发热等,查体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等。胸片主要表现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确诊需 靠病理活检中典型的类上皮样肉芽肿诊断。治疗仍以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辅以免疫抑制 剂。对肺内有病变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 关键词:肺 结节病 X 线胸片 糖皮质激素
结节病性肉芽肿主要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T、B 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 等。肺泡内 T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一系列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又可释放白介素-1,2、单核细 胞趋化因子、单核细胞移行因子等,促使多种炎性细胞在肺泡内集聚、增生,形成早期肺泡炎 阶段,并进而使肺泡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增生等,形成肉芽肿和肺间质纤维化等。
a.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z 皮质激素是一种高亲脂性物质,能迅速进入细胞内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受体(GR)
结合,增加脂皮质素的合成,抑制磷酯酶 A2 的产生,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 血细胞活化因子等的产生;
-3-

z 抑制细胞活素基因的转录,使 IL-3、IL-4、IL-5 产生减少,抑制气管内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的游走,减轻炎症反应;
三、临床诊断(1993 年我国结节病制定的诊断标准[1]): 1.胸片显示双侧肺门及纵隔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偶见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
肺内网状、结节状、片状阴影,必要时参考胸部 CT 进行分期。 2.组织活检证实或符合结节病(注:取材部位可为表浅肿大的淋巴结、纵隔肿大的淋巴结、
支气管内膜的结节、前斜角肌脂肪垫淋巴结活检、肝脏穿刺或肺活检等)。 3.Kveim 试验阳性反应。 4.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活性升高(接受激素治疗或无活动性的结节病患者可在
的结节病病例以达 768 例,并于 1993 年通过了“结节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第三次修订稿草案。
近年来国内外结节病人数均有增加趋势。
一、临床特征
结节病多见于中年人,作者统计的国内 1842 例患者中可见,男 6 1:1.7。平均年龄为 44.0±0.6 岁(361 例), 其中男为 41.7±1.0 岁(128 例), 女为 45.3
3.结节内常有多核巨细胞(异物巨细胞、郎罕氏巨细胞)以及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周
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后期为纤维组织包绕。结节多时可彼此融合,但通常仍保
留原有结节轮廓。
4.巨细胞内出现包涵物舒曼(Schaumann)小体,双折光结晶,星状体的机会较结核
结节为多,尤其是见较多舒曼小体,或偏光显微镜下见较多双折光结晶时,提示结
正常范围)。
-2-

5.5 TU PPD 试验或 5 TU 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6.高血钙症、高尿钙症、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浆免疫球蛋白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 T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查结果可作为诊断结节病活动性的参考。有条件的单位可作 67
镓同位素注射后,应用 SPECT 显像或γ照相,以了解病变侵犯的程度和范围。
血液系统 肾功能衰竭,肾结石
肌肉
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
淋巴结 疼痛,结节。表浅及深部淋巴结均肿大,无痛
胸内结节病特点 胸内结节病临床最常见。多数患者诉咳嗽、咯少量粘痰,偶有咯血、胸
-1-

痛等,可有低热、纳差、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皮肤病损、眼部病变等。也可无
围淋巴结受累以颈前、颈后、锁骨上多见,腹股沟、腋窝、肘窝次之。肿大淋巴结直径有绿豆
大、李子大、胡桃大不等。硬度坚实,有弹性,能活动,不痛、与皮下组织无粘连,一般不软
化,因而不形成溃疡。
早期由于认识不足,肺结节病可被误诊为肺癌、淋巴瘤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由于这几种疾
病治疗和预后绝然不同,临床上需仔细鉴别。
系统性疾病,于 1917 年建议将本病命名为良性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 benigna)。但直
至 1940 年以后,才正式命名为结节病。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发现了大量的结节病患者,美
欧等国发病率较高, 而亚非国家较低。我国正式研究始于 80 年代初, 至 1990 年我国公开报道
结节病最早于 1869 年 Besneir 和 1872 年 Tennoson 分别对伴有冻疮样狼疮的皮肤表现进行
了详细描述。1877 年英国医生 Hutchingson 报道了首例皮肤结节病患者。1899 年 Boeck C. 首
次描述该类病人皮肤的病理改变,称之为类肉瘤病(Sarcoid)。1914 年 Schaumann 提出本病为
症状,在 X 线检查时偶被发现。据国内 1221 例结节病分析,临床呼吸道症状为咳嗽占 73.7%,
咯痰 21.1%, 胸痛 16.3%, 胸闷气短 38.0%,咯血 3.0%, 呼吸困难 2.9%。全身症状为:发热 39.0%,
盗汗 5.4%(66/1221), 乏力 34.6%, 消瘦 10.5%, 关节痛 8.9%, 肌痛 1.8%。肺部体征多不明显,
腺 10%,喉部、神经系统、骨、心脏各 5%,胸膜 1-5%,肾、内分泌腺及胃肠系统少见。因此,
其临床特征复杂多样,无明显特征性,如表 1 所示。
表 1 结节病的临床特征
受累器官
症状及表现
上呼吸道 气短, 鼻塞, 息肉,声音嘶哑
肺脏
咳嗽,气短,喘鸣,咯血,肺间质改变及肺内结节,胸腔
皮肤
积液
眼睛
斑块,结节,丘疹
癌,尘肺,结缔组织病肺侵害,隐源性致纤维化性肺泡炎

15%
隐源性致纤维化性肺泡炎,结缔组织病肺侵害,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
肺大疱性肺气肿,类鼻疽,支气管扩张症,组织细胞病 X,弥漫性泛细
支气管炎,闭塞性机化性肺炎
二、发病机制: 结节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研究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 关。表现为周围血淋巴细胞数减少,对各种延迟型皮肤试验的反应减弱或消失,结核菌素试验 成阴性或弱阳性反应。但肺泡病变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肺泡灌洗液中 T 辅助性淋巴细胞(CD4) 明显增高,而抑制性淋巴细胞(CD8)明显降低,CD4/ CD8 比值明显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