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胸部CT表现及其定性诊断价值分析

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胸部CT表现及其定性诊断价值分析

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胸部CT表现及其定性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胸部CT表现及其在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10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观察分析其图像特征。

结果:100例患者中良性结节28例(28.0%),恶性结节72例(72.0%);两组结节直径、在肺叶中分布、出现钙化、空洞几率等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发生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或P<0.05)。

结论: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可尽早对其形态特征做出分析,进一步加以良恶性定性诊断,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

【关键词】胸部CT;孤立性肺小结节;定性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090-02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存在于肺实质内直径≤30mm且影像不透明的单一结节病变,无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可分作良性、恶性。

理想情况下最好是能通过临床特征和非侵入性诊断明确良恶性质,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实施。

但良性与恶性孤立性肺小结节各有多种病变类型,无临床症状或缺少特异性症状,影像学特征复杂多变,导致其定性诊断相对复杂。

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患者胸部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认为有助于该病的定性诊断,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018年间就诊的10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57.26±8.94)岁。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良性有28例,恶性有72例。

结节直径均小于30mm,平均为(20.33±6.65)mm。

在这些SPN病例中,无临床表现而于体检中发现的有24例,余76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但无特异性表现,行胸部CT检查发现病灶。

胸部CT的解读医学课件

胸部CT的解读医学课件
包括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
CT检查优势
明确出血部位、病因,评估出血量及活动性出血 情况。
3
诊断思路
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采用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等技术,全面评估咯血原因及病情严 重程度。
05
胸部CT新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 前景
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进展
技术原理
采用低剂量X射线进行螺旋扫描,降低辐射损伤, 提高图像质量。
学习纵隔病变的CT诊断
学习胸膜和胸壁的CT诊断
掌握纵隔病变的CT诊断要点,如纵隔肿瘤 、淋巴结肿大等。
熟悉胸膜和胸壁的CT诊断要点,如胸膜增 厚、胸腔积液、肋骨骨折等。
学习肺部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实践病例分析与讨论
了解肺部弥漫性疾病的CT表现,如肺纤维 化、肺结节病等。
参与实践病例分析与讨论,提高实际诊断 能力。
较传统CT具有更高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胸部CT中应用前景
技术原理
01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CT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识别,辅助医生
做出诊断。
应用前景
02
提高诊断效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有助于实现精准医疗。
挑战与问题
03
数据质量、算法泛化能力、伦理法律等问题待解决。
06
呼吸困难患者CT评估及诊断思路
呼吸困难常见病因
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间质性肺病等。
CT检查优势
明确病变范围、性质,评估肺功能受损程度。
诊断思路
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采用高分辨率CT成像技术,观察肺 组织、胸膜、纵隔等结构病变,综合分析呼吸困难原因。
咯血患者CT评估及诊断思路
1 2

胸部CT

胸部CT

侧胸腔积液并胸膜增厚粘连。

男性,65岁, 反复咳嗽、 咳痰、气促3 年,加重伴 发热10余天。 体检:呼吸 音粗,左中 下肺可闻湿 性罗音。
CT诊断: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主动脉弓动脉瘤
右位主动脉弓

病灶
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2.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突 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相邻增大的 淋巴结可融合成较大肿块,边缘分叶,增大淋 巴结内可有坏死性低密度区。增强检查,低密 度区无强化而更为明确。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及 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仅有心包和 后纵隔淋巴结增大,多见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③纵隔淋巴瘤可自前、后纵隔侵犯胸膜外和 胸壁而形成软组织肿块。 ④病变也可经淋巴沿支气管周围侵犯肺实质。 ⑤肺门淋巴结受累而增大。 ⑥心包受累出现心包积液和增厚。 ⑦胸膜下转移和胸腔积液。
恶性胸腺瘤
男性,54岁,因“脑梗塞”入院治疗,近2日出现咳嗽、胸痛。X线胸片示: 左上肺纵隔旁占位性病变。 CT平扫:中纵隔气管分杈前间隙内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最大径约 10.5×8.0cm,密度不均,CT值24-37HU。其后方左主支气管轻度受压,左外 侧穿过主动脉窗伸入主动脉弓左旁隙。上缘达胸锁关节水平,下缘达第七胸 椎水平。心包前缘见少量积液征。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一强化,CT值1765HU。其前缘可见细弧形强化影。肿块包绕右肺动脉干,侵犯上腔静脉,致 上腔静脉局部呈充盈缺损征。

2.CT表现: ①胸腺瘤表现为前纵隔升主动脉前方 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直 径1-10cm,与周围纵隔脂肪分界清楚。 ②胸腺瘤内可含钙化,部分胸腺瘤可 发生囊变,特别是放疗后的胸腺瘤。 ③增强检查,胸腺瘤发生轻至中度强 化。 ④提示恶性胸腺瘤征象是肿块边界不 清、纵隔淋巴结增大、心包积液和心包 增厚、邻近肺实质受侵出现肿块和胸膜 下转移结节。

胸部的CT诊断及治疗必学课件ppt

胸部的CT诊断及治疗必学课件ppt

近肺门处有一充气支气管进入,病理证实为肺泡
癌。
103
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左上肺尖(Jian)后段球形病灶略呈分叶密度不均内 有不规则囊泡状空气密度影,病理证实为肺泡癌。 104
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右上肺后段胸膜下小结 节影,边缘呈(Cheng)锯齿样 改变,内部密度不均, 有小泡征,肺泡癌。
分期,两种窗位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肺窗可发现肺内小结节,纵隔窗可观察纵隔结构的侵犯 情况,以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个别病例甚至需要骨窗以了解骨质有无侵蚀破坏。
第二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正常纵(Zong)隔CT解剖
头臂干动脉
上腔静脉
左头臂静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通过弓上(Shang)层 面
1
第三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胸 部CT诊断 (Xiong)
第一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肺(Fei)窗
纵(Zong)隔窗
胸部检查包括肺窗及纵隔窗(又称为软组织窗),这两种观察方法对肺部病变的观察 尤为重要。对肺弥漫性病变用单纯肺窗即可,而对孤立结节,肺窗和纵隔窗均需 要,前者有利于观察病灶—肺的界面,后者可仔细分析病灶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病人的
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53
左肺下叶背段肺不(Bu)张
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54
左下(Xia)叶支气管闭塞
左肺下叶肺不张并胸腔(Qiang)积液
55
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左肺上叶前段(Duan)肺不张
第四十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56
肺部结节性病 变 (Bing)
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二页。
40
右位降主动(Dong)脉

胸部各种影像学检查-常见病的CT诊断

胸部各种影像学检查-常见病的CT诊断
囊状支气管扩张亦属空腔。
编辑课件
空洞与空腔
编辑课件
肺肿瘤
↗原发性→良性,少见。 肺肿瘤 ↘恶性,多见→98%原发支气管肺癌。
↘转移性→均为恶性。 ↘2%为肺肉瘤。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上皮、腺体和细
支气管、肺泡上皮。组织学上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 小细胞肺癌(分为鳞癌、腺癌、复合癌和大细胞未 分化癌)。 鳞癌最常见,占肺癌40%;多发生在段以上支气管, 少数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男性多见(80%),生 长慢,转移晚,中心易坏死。
编辑课件
斑片与磨玻璃影
1、相同点:均为密度增高影。 2、不同点:密度增高的程度不同。
斑片影密度较高,内部的正常血管 被掩盖; 磨玻璃影密度较淡,内可见正常血 管影。
编辑课件
斑片与磨玻璃影
编辑课件
肿块与结节
肿块与结节是肺肿瘤的特征; 以大小来区分肿块与结节的最新标准: 大于3cm者为肿块,小于或等于3cm者为结节; 结节又分为: 2cm﹤大结节≦3cm;
编辑课件
淋巴瘤
4R、4L、5、6 7、8、10L、11L区淋巴肿
编辑课件
右上肺癌:
10R、4R、4L、3A、3P 5区淋巴结转移,符合
转移途径
编辑课件
纵隔淋巴肿的鉴别诊断
1、结节病 2、淋巴瘤 3、淋巴结转移瘤 4、淋巴结结核
编辑课件
纵隔淋巴肿的鉴别诊断
从以下几个方面鉴别: 1、淋巴结的分布。 2、淋巴结的形态和边缘。 3、淋巴结的密度。 4、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5、淋巴结的增强表现。 6、肺内表现。 7、胸外表现。 8、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互关系。
编辑课件
肺动脉栓塞与肺梗死
影象学表现:
在没有肺梗塞的肺动脉栓塞中, CT显示栓塞血管供应的肺区内CT 值减低,提示该区肺血量减少

胸部CT基础知识ppt

胸部CT基础知识ppt

异常时发现肿瘤。
03
判断分期
CT检查可以判断肺癌的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
胸部ctHale Waihona Puke 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诊断准确性高
CT检查能够准确地诊断肺结核,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 、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早期发现
胸部CT能够发现较早期的肺结核,有时甚至在X线胸片上尚未 发现异常时发现病灶。
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扫描层厚、重建间隔、螺距 等。这些参数需要根据检查目的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值。 例如,管电压决定了X射线的能量,管电流决定了X射线的数 量,而重建间隔则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
胸部ct的扫描流程及注意事项
胸部CT的扫描流程包括患者登记、摆位、扫描、后处 理和报告撰写等环节。在登记环节,患者需要提供基 本信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摆位时,患者需要按照技 师的要求躺好并固定体位。扫描时,技师会操作CT机 进行扫描,并实时监控图像质量。后处理环节中,医 生会根据扫描的原始图像进行图像重建和诊断。最后 ,报告撰写环节中,医生会根据诊断结果撰写报告并 提交给临床医生或患者。
在进行胸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患 者需要移除金属饰品、磁卡等物品;其次,患者需要 按照技师的要求躺好并固定体位;此外,对于孕妇和 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最后, 对于增强扫描的患者,需要确认无过敏反应后方可进 行注射造影剂。
03
胸部ct图像解读
胸部ct图像的特点及判读原则
它能够提供胸部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包括肺、纵隔、胸膜 和胸骨等。
胸部ct的发展历程
胸部ct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技术革 新和升级。
从早期的单排CT到现在的多排CT和超高端CT,图像质量 和分辨率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各种胸部疾病。

结节病的CT表现

结节病的CT表现

上腔静脉后气管 前、气管隆突下 淋巴结肿大
胸膜病变
少数病例可见沿胸廓内壁凹凸不平胸膜增 厚,叶间胸膜也可增厚 胸腔积液:多为少量积液
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 胸腔积液
不典型结节病的CT表现
仅见纵隔淋巴结肿大者而无肺门淋巴结肿大 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一侧肺门淋巴结肿大 无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一侧肺门淋巴结肿大 仅见肺部异常,而无胸部淋巴结肿大 孤立性肺结节 有或无霉菌球空洞的结节; 支气管阻塞等较少见的不典型表现
由于对其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 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不典型的影像学表 现认识不足,常易误诊 为了提高结节病的诊断水平,在这里复习 有关结节病的CT表现、病理学基础,以及 诊断及鉴别诊断
结节病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
形成肉芽肿并继发各种病理变化
肺内结节病的病理特征为:沿淋巴管或其周围分 布的非干酪性肉芽肿。肉芽肿结节的中心为组织 细胞,外围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结节病的肉芽肿很小,肉眼不能分辨,它们可以 互相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肉眼可见的结节。这 些结节可自行吸收,也可进展为纤维化 因为淋巴管广泛分布在肺间质内,主要沿肺门周 围支气管血管束的中间轴与胸膜、小叶间隔等周 围间质分布,所以形成了结节病影像学表现的多 样性
F/74,渐进性呼吸 气短6个月 主要的异常表现:蜂窝肺
最可能的诊断: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
磨玻璃密度:肺野周围—活动性肺泡炎症。 网状改变:小叶间隔、小叶中心结构增厚—蜂窝 状改变的前期。 蜂窝状改变: 胸膜下间质纤维化:胸膜下弧线状影、脏层胸膜 及叶间胸膜增厚。 肺气肿:小叶中心型肺气肿。 肺实变: 支扩:
胶原血管性病变CT表现与特发性间质性纤 维化相似,有胶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M/81有石棉职业史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引言影像学诊断方法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肺结节的筛查方法。

孤立性肺结节在X线胸片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致密阴影,边缘清晰。

但X线胸片无法提供关于结节的组织学信息,无法准确诊断肺结节的良恶性。

2. 胸部CT:胸部CT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金标准。

通过CT扫描可以提供结节的形态、大小、密度等详细信息。

对于密度较高的结节,可考虑增加肺窗和骨窗观察有无钙化和骨膜突入。

还可进行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技术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3.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高级影像学检查。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可以识别肺结节的代谢活性,判断其良恶性。

PET-CT对于低密度结节的诊断更具有优势。

鉴别诊断当发现孤立性肺结节后,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其良恶性。

以下是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吸烟史、免疫功能、家族病史等。

综合判断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助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2. 结节大小:通常情况下,良性结节的直径不超过1cm,而恶性结节的直径往往大于1cm。

结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

3. 结节的形态:良性结节通常有规则的形态,边缘清晰光滑;恶性结节则往往具有不规则的形态,边缘模糊或有毛刺。

4. 结节的密度:良性结节常呈均匀致密影,而恶性结节则常伴有坏死、渗出等改变,呈混杂密度影。

5. 结节的增强特点:CT增强扫描可以观察结节的强化情况。

良性结节常无或轻度强化,而恶性结节则通常呈现明显强化。

6. 组织学检查:对于不能确定的结节,还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如经皮穿刺活检、内窥镜活检等。

组织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结论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

准确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X线胸片、胸部CT、PET-C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
目的:关于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学诊断情况和临床应用情况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本院经过临
床病理确诊为胸部结节的患者,本研究选择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
为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对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患者选择采用CT影像进行诊断,了解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情况。结果:肺
门以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在CT影像上显示患者胸部淋巴结的短径超过1cm可定
为淋巴结肿大,如患者肺实质和胸膜改变肺实质显示存在多发结节改变,一般存
在有较大的结节影,而且大部分结节边缘清楚,但表现不规则。结论:对于胸部
结节病患者,选择采用CT影像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诊断方式,它能够有效提升对
于患者胸部结节病的诊断效率,可以准确地对于患者相关病情特点进行判断,可
以为临床的治疗进行指点。

标签: 胸部结节病;CT影像;临床诊断
胸部结节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主要以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为特征的一
个多发系统疾病,这种病情会累及患者的全身各处,主要以呼吸道最为显著,患
者的胸内淋巴结和肺是主要累及的器官。最近这几年,胸部结节病的发病率逐年
上升,因为对于这种病症不具备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也不明显,因此影像学表现
往往是提示患者结节病的一个主要依据。CT影像诊断能够提高对于患者诊断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针对于此本研究收集本院的胸部结节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分析,总结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的价值,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的调查时间均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选择
2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被研究的患者当中所有患者最终经过临床病
理证实为胸部结节病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
(48.8±13.4)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低热,并且存在有胸闷和气
短等相关症状。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
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经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批准进行此次调查研究。本研
究当中排除存在有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对于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肺间到隔顶的扫描工作,设置层厚为10mm,设
置间隔为10mm,为患者进行常规的平扫。对患者的肺门以及纵膈淋巴进行扫描,
设置层厚为5mm,设置层距为5mm,对患者进行薄层扫描。本研究18例患者
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以2.5mL/s的速率进行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
剂,并且分别在30s、1min以及3min对于患者的肺门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进行
快速的连续扫描。
2 结果
对于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的患者,在CT片上進行分析,患者的胸部淋巴
结的短径均超过1cm,并将其定义为患者存在淋巴结肿大。本研究20例患者,
其中有18例患者存在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的表现,仅仅2例患者存在有纵隔
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表现为中纵隔淋巴结增大,这种情况在临床较为常
见。肺门淋巴结增大,表现为双侧肺门存在有对称性增大的情况,增大的淋巴结
表现为广泛分布、内部存在有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情况,而且一般表现为分叶
状、淋巴结之间不存在融合、也没有浸润性改变。

肺实质以及胸膜改变实质,主要显示存在多发结节状改变,本研究存在9
例患者,其直径一般为2.0~10.0mm之间的结节。本研究存在3例有较大结节影
的情况,而且大部分结节边缘比较清楚,但具体表现并不规则。患者肺内见斑片
状的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患者4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双
肺存在网格状的改变,1例患者可见胸膜增厚的情况。

3 讨论
结节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原因并不明确的系统性疾病,患者的全身多个器官会
受到累及。患者病变部位存在非干酪状的上皮细胞肉芽肿,这是主要的临床特征。
胸内淋巴结和肺部是最常累及的器官,有90%以上的胸部存在变化[1]。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导致患者胸内结节最为常见的CT表现,从分布角
度来说,以往的研究表明患者结节病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双肺门淋巴结肿大,而
且存在有土豆一样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纵隔淋巴结增大,这种情况发生在主动脉
弓旁边,也发生在患者的上腔静脉后和支气管的分差的上下间隙当中。从本研究
的结果来看,存在有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会伴随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而且
存在3例患者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所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对于胸部结
节病的诊断存在有重大的价值。CT对于淋巴结内密度进行分析并不存在坏死,
淋巴结之间也没有融合不存在浸润性改变,这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肿大的纵
隔肺门淋巴结,常常会导致患者肺门周围的支气管受到压迫和移位。

胸部结节病的CT主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肉芽结节是最为常见的肺部表现,
结节多存在于有淋巴管周围分布的情况,会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以及叶
间裂存在膜下的淋巴管周围,它会使得患者的支气管血管束出现增粗的表现,而
且患者的小叶间隔、胸膜以及叶间裂存在不规则的情况,表现为串珠样的病变
[2]。患者的双肺存在散在分布的特点,大小为5~10mm,以5~6mm多见,也
可融合成为直径>10mm的大结节,但较少见。

对于病理基础进行分析,是患者的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同时存在有淋
巴结浸润的肉芽肿,患者一般不存在干酪性坏死,而且网织结界周围存在纤维。
本研究组当中有9例患者存在有肺内多发结节改变情况,一般有微小的结节,而
且结节周边多不规则,表现为颗粒状,还有大结节患者2例,边缘虽然清楚,但
周围存在密集可见的小结节,微小结节融合成为大结节。

患者的肺内斑片状的磨玻璃影能够累及1个或多个小叶,会反映出局灶肺泡
炎情况,这是患者出现结节的先兆。本研究组当中磨玻璃影患者在激素治疗之下
消失,肺间质纤维化经过激素治疗,没有明显的改变[3]。除此以外,胸部结节
病的CT表现,提示患者的肺实质存在病变,而且小叶间存在增厚、存在有长的
不规则瘢痕,而且患者肺大包和胸膜存在增厚[4]。

综上所述,对于胸部结节病患者,选择采用CT影像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诊断
方式,它能够有效提升对于患者胸部结节病的诊断效率,可以准确的对于患者相
关病情特点进行判断,可以为临床的治疗进行指点。

参考文献
[1] 杨林根.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
(09):87-89.

[2] 彭志强.胸部创伤诊断中16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
术版),2013,20(03):95.

[3] 陈荔川.数字化成像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0,32(04):75-76.

[4] 周晟.DR结合64排螺旋CT扫描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05(06):118-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