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开题报告
唐朝的送别诗

唐朝的送别诗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诗词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其中,送别诗是一种常见的诗体,用来表达离别之情。
唐朝的送别诗以其深情、含蓄和意境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唐代,送别诗的题材多种多样,既有以官员出征、辞官离京为背景的诗,也有以友谊、爱情和亲情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诗作流传至今,不仅展现了唐代人民的豪情壮志和感人情感,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极大的灵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说是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象和挥别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别离的伤感。
诗的开头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离别的
无奈和对友谊的深情。
另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牧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其中,《秋夕》一诗以孤寂的秋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末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出了诗人对兄弟之情的思念,令人动容。
除了以上两位大家外,李白、白居易等唐代众多诗人也留下了许多优
秀的送别诗作。
其中,李白的《送友人》以忧愁的离别情思令人动容;白居易的《金陵图》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别离时的忧伤情景。
唐朝的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启发了后世诗人对于离别情感的诠释和表达。
无论是现代的离别还是古代的别离,唐朝的送别诗都让人感同身受,真情实感地传达了人们对于离别的无尽思念与祝福。
李白 开题报告

李白开题报告李白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广泛传颂。
因此,对李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创作背后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进一步探索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具体问题包括:李白的创作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李白的诗歌风格与唐代文化的关系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系统的阅读和解析,从中提取出重要的意象、主题和艺术手法,并将其与其他唐代诗人进行比较,以揭示李白诗歌的独特之处。
研究步骤包括:收集李白诗歌文本;阅读和分析诗歌;整理和归纳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四、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李白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环境:探讨李白成长和创作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分析这些因素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象征,解读其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探索李白的诗歌世界。
3. 李白的诗歌风格与唐代文化的关系:比较李白与其他唐代诗人的诗歌风格,探讨李白在当时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
预期结果包括:对李白诗歌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唐代诗歌的认识。
五、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本研究也面临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李白的诗歌数量庞大,研究难度较大,需要对大量的诗歌进行筛选和分析。
其次,李白诗歌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最后,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可能无法对李白诗歌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六、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探索和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唐代的送别诗,其典型的精神特质体现着古人对待离别的态度、情感和思想,正是这类诗歌中深沉的思想内容,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情绪语言,使后人无法不叹服唐代诗人的送别诗之美。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初盛唐代的送别诗,本文将尝试从多种角度,探讨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演进过程,以及它们的影响力。
一、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思想特质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主要描述的是离别的情景、痴心的爱恋、难舍的情结以及抒发的情感。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特质就是抒情主义,它强调把情感抒发出来,表达作家的内心独白。
在离别的情景中,例如陆游《送梅峰兄至衡阳》中“满心欢乐无量,此恨绵绵无穷”,这句话中包含了他对离别的哀恸;而柳宗元《女冠子送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则是对未来期盼。
这些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情绪,也正是初盛唐代送别诗的重要精神特征之一。
二、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演进在演进的角度来看,初盛唐代的送别诗欣欣向荣,从短短的送别决赛,到长篇大论的壮美诗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单季的情思到整个思想的展开,从情思的喃喃细语到崇高的抒情表达。
例如,柳宗元的《登岘首度别马嵬》,由低迷深沉的思绪到超越天地的壮观抒发,以及蒋捷《送友人》中大气崇高的抒发,都透露出离别的惆怅,以及思绪的浩荡。
三、初盛唐代送别诗的影响力在影响力方面,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灵感,也影响了至今文人的思想感情。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英雄派”文学,其作品以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致敬古典诗歌,弘扬送别诗的精神。
此外,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一定的抒发情感以及慰藉心灵之作用,同时也激励每一个人在离别的时刻,也要勇敢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综上,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时期特征,更是抒发的情感和浩荡的思绪,这种精神特质在今日仍然是有效的,其影响力不可低估。
“送别”主题课外古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送别”主题课外古诗教学设计及反思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三首主题为“送别”的课外古诗教学湾里区第二中学曲凤霞【教材(文本)解读】这是三篇发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文,以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现的手法来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欣赏不同的文章,体验情感细微差别的好文本。
三首诗的不同创作情境,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故事,形象理解诗文。
因为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通过诗话对照,情景同现,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而且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八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八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加上这节课所选的三首诗歌均为课外古诗,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积极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
我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并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另外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教学目标:【教学预设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与朋友惜别时直抒胸臆。
【课件】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送别诗+课件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傍晚 与送别情
常用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
(景物特点)朦胧、苍茫、苍凉、凄清、渺 远、空旷 (情感类型)忧伤、苍凉、悲凉的离情
• 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酒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问人间, 谁管别离愁? 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慷慨豁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 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
宽慰 。
送别习俗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
地名。
饮酒饯别 美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
• 参考答案:渺茫春江与一片征帆形成强烈对比, 阔大的背景衬托出征帆的渺小,由此引发作者对 征帆日暮之时找不到停泊处所的担心,表现了诗 人对朋友关心担忧之情。前三句写景,饱含感情, 末句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将依依惜 别的哀伤之情上升到顶点。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定义与特点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感情和思念。
送别诗常见于唐代诗人,其特点包括感情真挚,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等等。
二、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
送别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送别诗包括了君主送别臣子、朋友之间的离别、情侣分别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送别诗的分类
1、君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朝廷官员辞职或调动时,君主表达对臣子的感激之情和送别之意。
2、朋友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好友分别时,互相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彼此的祝福。
3、情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主要是情侣分别时,表达情感的离别之情和对对方的思念。
四、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及技巧
1、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起笔的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品味和赏析送别诗的含义。
2、研读诗歌语言:重点关注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技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探索诗歌主题:揭示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如离别之痛、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悲欢等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资源,供进一步了解和参考:
1、许多著名的送别诗例子。
2、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献。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送别:在古代文化中,送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仪式。
在诗歌中,送别表达了离别对象的祝福和思念。
七、全文结束。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5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前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偏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大体主题:恋恋不舍的迷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
(3)情感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难过;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朝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如何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别离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从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唐代幕府送别诗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幕府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唐代幕制是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关于唐代幕府以及与唐代幕府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其他学科很少有涉及。但任何事情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拘虚守隅。我们应该打破固有的研究,已有的狭隘格局,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打通相邻学科的间隔。俗语言:“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现在有很多研究学者开始将唐代幕府与文学联系起来研究,不仅为唐代的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为史学界在唐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学这一课题,已经开始有人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大多从宏观上来把握幕府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唐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本文从诗歌的角度切入来考察唐代幕府与文学的关系。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多样,选取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是有原因的。一、出行送别赋诗的民俗自古有之,送别诗的溯源是《诗经·邶风·燕燕》,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送别诗在唐代已经达到了鼎盛,有良好的历史传统。通过研究送别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幕府文士的交际与生活,对于研究唐代幕府与文学也有重大意义。二、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发现,幕府是仕途的中介,是文士仕途的的过渡,这就造成了幕府人员的流动,因此以幕府为中心的的送别诗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幕府送别诗的出现及其发展可以窥探整个有唐一代送别诗的发展状况,这对研究唐代送别诗以及整个唐代诗坛都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送别诗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以前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了一个新的局面,送别诗的内容、形式、诗题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入唐以后,随着唐人生活的日趋丰富,送别、离别活动频繁,送别诗大量涌现。送别诗是. .. 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事研究的人必然很多,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对于唐代送别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有单一意象的研究和围绕离别意象展开的研究。例如杨帆的学位论文《论盛唐诗中的水意象》、宋巧芸的学位论文《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谢晓霞《古典诗词中的离别原型杨柳意象》、韦梦雪《柳的原型意象初探》等等。二是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这其中有X垂明的《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浅析》、X吉美的《送别诗的多样情怀》等、三是唐代送别诗的审美特征。例如高春燕的《浅议唐代送别诗的审美追求》、蒙爱英的《略论唐代送别诗的美学特征》等。这些篇章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来把握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当然还有就某些作家的送别诗的研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是对于一种诗歌题材仅仅从文本本身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跨越学科,从各种角度来考察、研究。这样对于诗歌的研究才会更加深入,才会有新的发现。本文将从唐代幕府制度入手来研究唐代的送别诗,关于这个问题学界还很少有涉及,仅有戴伟华教授在XX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唐代方镇使府与文人送别诗》。此篇论文将幕府送别诗划分为两类:始于京城的送别和方镇的送别,然后又对幕府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功能做了详细论述。这篇论文为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开了先河,但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探索空间。本文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唐代幕府制度来解析唐代的送别诗,为其研究展开新的思路,使送别诗的研究更加完善、成熟。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如下: 绪论:主要是写幕府的溯源和唐代幕府制度与唐代送别诗的关系,以及文章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从幕府送别诗的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来论述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状况。 . .. 第二章:唐代送别诗的总体艺术风貌。从内容、意象、诗体、情感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唐代幕府送别诗。 第三章:唐代幕府送别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经过以上对幕府送别诗的分析与研究,我们看到唐代幕府送别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此章主要来分析这一点。 四、论文提纲 绪论 幕府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唐代幕制时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文学活动及文学现象。唐朝是诗的国度,各种题材的诗歌在这里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显然唐代幕制必定与唐诗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这者联系起来,从史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着重研究唐代送别诗的全貌。 “幕府”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而记载之事早在战国就已经存在。《史记·李牧转》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据注家们解释,“莫”为“幕”之讹;或者“莫”与“幕”古字相通。可见幕府是将帅的军府,作为军事行动机构必与战事有关有战事必有统帅。统帅不能专断独虑,事事躬亲,必有佐戎参谋之士,则幕府兴焉。①幕府制度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在唐代达到了兴盛。唐代各个时期的行军幕府、边镇幕府、藩镇幕府等都成为错综复杂的封建政权中呼风唤雨、参议谋划、运筹帷幄的重要力量。唐代文人作为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的特殊阶层自然与时事政治脱不了干系,他们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道路受阻后,幕府变成了补充和入仕捷径。他们受辟入幕,伺机入朝,因此就有了出幕、入幕的活动。以幕府为中心的的送别诗也应运而生。
① 石云涛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 .. 依据唐代幕府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也将送别诗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发展时期。在幕府制度影响下的送别诗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可以说唐代送别诗与唐代幕府制度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把唐代幕府制度与唐代送别诗结合起来研究的仅有戴伟华教授在XX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唐代方镇使府与文人送别诗》。在这篇文章中他将幕府送别诗划分为两类:始于京城的送别和方镇的送别,然后又对幕府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功能做了详细论述。这篇论文为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开了先河,但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探索空间。同时戴伟华教授的《唐代幕府与文学》、《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都为我们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其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送别诗这一题材的文本上。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有单一意象的研究和围绕离别意象展开的研究。例如杨帆的学位论文《论盛唐诗中的水意象》、宋巧芸的学位论文《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谢晓霞《古典诗词中的离别原型杨柳意象》、韦梦雪《柳的原型意象初探》等等。二是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这其中有X垂明的《唐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浅析》、X吉美的《送别诗的多样情怀》等、三是唐代送别诗的审美特征。例如高春燕的《浅议唐代送别诗的审美追求》、蒙爱英的《略论唐代送别诗的美学特征》等。这些篇章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来把握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当然还有就某些作家的送别诗的研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对于研究唐代幕府送别诗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将从中有选择的借鉴。 唐代幕府送别诗数量相当可观,艺术形式多样,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首先,幕府送别诗在唐代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对于还原整个唐代送别诗的真是原貌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梳理整个唐代送别诗的发展脉络。其次,将史学的研. .. 究成果运用到诗歌研究中,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诗歌研究的思路,丰富研究内容。同时能为唐史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希望借此次唐代幕府送别诗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发展嬗变的轨迹及各个阶段的文学思潮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成果,从而丰富中国古典诗歌专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因为参考资料相对缺乏,笔者的能力也有限。在摘录幕府送别诗的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或遗漏,行文在论述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提出的观点难免会出现谬误。希望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第一章、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唐代幕府送别诗概念的界定 一、唐代幕府送别诗的概念 我国自古就有赋诗送别的传统,用诗歌来抒发人们的别离之情。任何诗歌的题材都可以在《诗经》那里寻找到源头,送别诗也不例外。传统的送别诗可以追溯到《诗经·邶风·燕燕》。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曰:“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祖。”“万古送别诗之祖”明确了《燕燕》在送别诗史上的开山意义。本文所说的幕府送别诗是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幕府是仕途的中介,于是就构成了特定内容的幕府送别诗。 二、唐代幕府送别诗的类型 将幕府制度与送别诗的分类结合起来考察,幕府送别诗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入幕送别和出幕送别。这里的送别是采用的是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费洪根所作的《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中的观点。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或者说是从叙事角度和说话口吻,将送别诗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 第二节、唐代幕府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 .. 唐代幕府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向去考察。一是从送别诗的发生学来看。首先,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以及古人的怨别和安土重迁的情节为送别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在远古时代有祖饯礼制和礼乐制度,一些祭祀过程中吟诵的诗歌被记录下来,祖饯活动中的“赋诗送别”成为送别诗的滥觞。最后,分别时主客观情感的郁结为送别诗的发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唐诗以情韵取胜②,唐代人用诗歌这一体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离别时这种浓浓的情谊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来。 二是从幕府制度的角度去考察。之所以会有入幕和出幕时的送别活动这与幕府制度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文人是不同与前代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他们有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他们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他们在获取功名的路上受阻时,他们就转向从而投靠幕府,因此就有了入幕的送别。根据唐代幕府僚佐辟署制度,进入幕府的文人还可以有机会入京为官,幕府只是他们短暂的栖息地。当他们受聘回京,就有了出幕的的送别。当然这其中还有不同幕府之间的送别以及送友入地方政府的送别。 第三节、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发展概况 这一章节主要依据唐代幕府制度的三个发展时期来考察送别诗的一个发展状况。这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来看就是初唐幕府送别诗、盛唐幕府送别诗、中晚唐幕府送别诗。在各个时期的幕府制度影响下,送别诗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 第二章、唐代幕府送别诗的总体艺术风貌
幕府送别诗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其他的送别诗。本章拟从总体上对唐代幕府送别诗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类型 一、劝勉安慰 二、激励鼓舞 三、揭露时弊 四、自我表白 五、离别愁思
② 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