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之唐人送别诗[论文]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实行总结,重申观点。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借景抒情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能够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仅想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因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很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持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王维《送别》古诗鉴赏《送别》古诗赏析详解

王维《送别》古诗鉴赏《送别》古诗赏析详解送别》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送别》作者: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注解】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送别》【韵译】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送别》【评析】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浅谈唐人送别诗

浅谈唐人送别诗汉语言专业:余晓玲学号:081060235【内容摘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唐代“送别诗”内涵丰富,我们研究送别诗,不能一概而论。
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唐人送别诗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
唐代“送别诗”慷慨昂扬风格形成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社会和这种社会下诗人本身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的胸怀以及恢弘的气质,唐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按照送别的种类可以分为抒写亲情、爱情的,抒写同僚情、友情的和送上人的三类。
【关键词】唐人送别诗特点风格类型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的特点、风格及类型进行探讨。
一、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一)手法多样,情深意长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别情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落日之景,后两名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化无形的思念之情为有形的流水,诗中毫无悲伤之情。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城,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唐诗鉴赏之唐人送别诗浅析

分别 时当有干言万语要说 , 但 因离别伤怀 , 满腔情绪 一时无从 可谓是 “ 此 时无声胜有声 ” 。 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 。 在饯别 的酒 筵上 , 别人是欢声笑语 , 只有 自己情绪 黯然 , 更难强作 欢 笑, 而分别 在即 , 与对 方相对枯 坐 , 无 限情 意 , 无从说起 , 只有 照明的蜡烛好像还有惜别之情 而“ 垂泪到天 明” 。诗的后两句 是借 物抒情 , 而涉想奇特 。从 以上分析可 以看 出 , 初盛唐时期 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 时期 , 所 以表现在送别诗 中 , 就普遍具 有一种 昂扬 向上 、 积极进 取的精神 ; 而 到了 中晚唐 , 由于唐朝 社会 由盛转衰 ,所 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 中不但失去 了初盛唐 时期的感情色彩 , 而且显 出了低沉 、 悲伤 的情调 。 在唐代送别诗中 , 运用 的艺术 表现手法 也是多种多样 的。
俗话说“ 人生得一 知己足矣” , 漫漫人生路 , 正是 因为有了 好友 的鼓励和安慰 , 才使我们有 勇气有信心去迎接各种挑 战。 同样是送别诗 ,李 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 黄 鹤楼 送孟 浩然之广
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 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 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 。李 白 目送 友人 的一 片孤 帆渐行渐远 , 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 的尽头 , 李 白 仍向友人 离去 的方 向眺望着 ,似 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 的深情伴随着友人 而去。李 白送 孟浩然之广陵时 , 初 居安陆 , 风华正茂 , 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 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 采飞扬 。 而另一首晚唐时期诗 人杜牧 的《 赠别》 “ 多情 却似 总无 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 替人垂 泪到天 明。” 却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送别诗》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别诗》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本报告旨在对《唐人送别》的情感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情感的背景
《唐人送别》是王之涣在临行前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时的感慨和伤感情绪。
离别一向是人们难以抑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唐代时尤为深刻,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是永别的象征。
2. 情感的描绘
诗中通过对“故乡”、“远道”、“离情”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词句秀丽凄婉,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感伤。
3. 情感的转变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深情厚意中走出,用“腾蛇乘雾”、“驾长车”等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情感由哀伤转向了希望和祝福。
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
4. 情感的共鸣
《唐人送别》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因此这首诗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唐人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感的诗歌,通过诗
人的笔触和情感描写,深入人心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大多数人的离别经历相契合,因此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唐诗论文:浅析唐人送别诗的特点

唐诗论文:浅析唐人送别诗的特点摘要:文章通过案例将唐代送别诗分四大类,并分析写作时几种表现手法及送别时表现的不同主题。
关键词:唐诗;送别诗;特点一、种类多,涉及的范围广。
唐人的送别诗现存较多,纵观唐人送别诗,其种类较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亲人离别诗,主要写夫妻或兄弟离别的。
如杜甫的《新婚别》,婚礼刚刚结束,新婚的新郎却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给人以悲壮的离别场景。
又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全诗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情真意切,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2.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
唐人的送别诗,多数是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其中有的是送友人升迁的,有的是送友人被贬的。
诗中寄托的感情不一。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写景色调清新,轻快而富于情调,其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写好友或同僚被贬去外地做官的,其感情又有所不同。
3.写送友人远征的。
这类诗多数抒发作者的慷慨壮志,或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抒发作者的壮志,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又如岑参的《送立副使赴西官军》,诗中既不写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
4.写送友人远游或归家的。
唐人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写送友人回家或远游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做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抒发心中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也就是说,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描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抒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鉴赏之唐人送别诗浅析
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诵。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谊;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这些送别诗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并且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唐诗;送别诗;时代精神;艺术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4-01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
唐人和朋友离别时喜欢作诗相赠酬,按照习惯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但是不同的送别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风格。
下面就从几首比较典型的唐人送别诗入手,探讨不同的风格与感情色彩。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漫漫人生路,正是因为有了好友的鼓励和安慰,才使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去迎接各种挑战。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李白仍向友人离去的方向眺望着,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初居安陆,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
而另一首晚唐时期诗人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却写的是难分难舍的感伤离别情绪。
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
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而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像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
诗的后两句是借物抒情,而涉想奇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情色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在唐代送别诗中,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内心深情真挚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的借助比喻、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唐人送别诗有很多事直抒胸臆的作品。
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谊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里会因人的情绪不同而变得不同。
唐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诗人在表现“情”和“意”的时候,往往要借助“景”或“境”,在送别诗中眼前的景物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是唐代送别诗的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颈联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唐代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俯拾即是,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但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这首诗情在
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竹林寺远,钟声触发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
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这两种情怀全融在意境之中,教人领会其中深意。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白或蕴藉,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等.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3]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扬州诗局刻本.
[4]贺新辉主编.唐诗精品鉴赏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