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学案博苑 2011-10-09 0606 5d56b7b40102ds33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与内容 1.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方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 ——送别诗鉴赏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认识常见意象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6.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二、把握诗歌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2.豪迈型。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三、理解常抒感情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

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后来,这首诗成为送别的必唱之曲。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由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绝大多数离别之席演唱,后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关于唐人送别诗

关于唐人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别虽一绪事有万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唐代自然也是如此。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梓州李使君》、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

《古代送别诗高考诗歌鉴赏》学案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教学参考 1011 0948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与内容 1.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方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 ——送别诗鉴赏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认识常见意象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

唐代幕府送别诗的开题报告

唐代幕府送别诗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幕府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唐代幕制是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关于唐代幕府以及与唐代幕府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其他学科很少有涉及。但任何事情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拘虚守隅。我们应该打破固有的研究,已有的狭隘格局,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打通相邻学科的间隔。俗语言:“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现在有很多研究学者开始将唐代幕府与文学联系起来研究,不仅为唐代的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为史学界在唐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学这一课题,已经开始有人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大多从宏观上来把握幕府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唐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本文从诗歌的角度切入来考察唐代幕府与文学的关系。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多样,选取以幕府为中心的送别诗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是有原因的。 一、出行送别赋诗的民俗自古有之,送别诗的溯源是《诗经·邶风·燕燕》,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送别诗在唐代已经达到了鼎盛,有良好的历史传统。通过研究送别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幕府文士的交际与生活,对于研究唐代幕府与文学也有重大意义。二、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发现,幕府是仕途的中介,是文士仕途的的过渡,这就造成了幕府人员的流动,因此以幕府为中心的的送别诗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幕府送别诗的出现及其发展可以窥探整个有唐一代送别诗的发展状况,这对研究唐代送别诗以及整个唐代诗坛都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送别诗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以前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了一个新的局面,送别诗的内容、形式、诗题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入唐以后,随着唐人生活的日趋丰富,送别、离别活动频繁,送别诗大量涌现。送别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事研究的人必然很多,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对于唐代送别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有单一意象的研究和围绕离别意象展开的研究。例如杨帆的学位论文《论盛唐诗中的水

浅谈唐人送别诗

浅谈唐人送别诗 【内容摘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唐代“送别诗”内涵丰富,我们研究送别诗,不能一概而论。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唐人送别诗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唐代“送别诗”慷慨昂扬风格形成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社会和这种社会下诗人本身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的胸怀以及恢弘的气质,唐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按照送别的种类可以分为抒写亲情、爱情的,抒写同僚情、友情的和送上人的三类。 【关键词】唐人送别诗特点风格类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而唐代诗歌又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的特点、风格及类型进行探讨。 一、唐代送别诗的特点 (一)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别情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写落日之景,后两名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

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化无形的思念之情为有形的流水,诗中毫无悲伤之情。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城,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白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免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储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别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型的例子,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解读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送别在古人的生活中无疑是一件大事,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现对其有关知识粗略梳理如下: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 一、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心情): 寂寥孤单;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 (一)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 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四)移家①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浑:简直,几乎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古代送别诗

古代送別詩 古典诗文 2009-08-22 1615 古代送別詩 【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那些沾染或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被赋予某种思想或情感意义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清理与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意”属于主观的个人精神情感范畴,而“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象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难点,所以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做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之一。有关意象,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纵观中国古代的送别诗词,常见的意象很多,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将结合具体诗词对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剖析。 一、“柳”的意象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那么“柳”这一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成为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代表性意象,其原因主要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唐人送别诗赏析介绍

唐人送别诗赏析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送别诗意象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 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古代送别诗20首

古代送别诗二十首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6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 9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借物抒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 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前两句抒情。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后两句赋物。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再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 (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教 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 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实行总结,重申观点。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借景抒情 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而唐代诗歌又能够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仅想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因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别虽一绪事有万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很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唐代自然也是如此。这个中国封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