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球给药系统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微球给药系统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微球给药系统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夏晓君;杨振磊;荆俊丽【摘要】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 ( OA) and microsphere delivery systems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linical research and osteoarthritis therapy.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n osteoarthritis have been reviewed in recent years, and pathogenesis and osteoarthritis therapy were summarized.ResuIts At present, the therapy of OA was gradually from symptoms relief to pathogenesis, and further revealed the inner regularity of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However, a variety of western medicines had its own limitations. ConcIusion In recent years,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therapy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clinical treatments,attracts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particularly the microsphere injection with superior prospects is researched more in the field of new formulations.%目的:总结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微球给药系统在骨关节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骨关节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药物制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交付系统,其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实现对药物的准确输送。

而微球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载体,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适合用于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

本文旨在研究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

一、微球制备方法为了制备微球,我们采用了(具体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可以确保微球的尺寸均匀,孔隙结构合适,并能够封装药物。

二、微球的形态和结构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微球呈现出(具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三、微球的药物载药性能为了研究药物在微球中的载药性能,我们选择了(具体的药物分子)。

通过荧光探针法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药物在微球中的负荷量和负荷率。

四、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将药物载药微球置于释放介质中。

通过不同时间点采集释放介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被释放的药物浓度。

通过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可以得到微球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特性。

五、影响微球药物释放行为的因素为了深入了解微球的释放行为,我们研究了以下因素对释放行为的影响:微球尺寸、孔隙结构、药物负荷量、pH值、温度等。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分析这些因素对微球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的影响程度。

六、释放机制的探讨针对微球的释放行为,我们提出了以下释放机制的探讨:扩散控制、溶解控制和反应控制。

通过分析释放数据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判断释放机制的主导因素。

七、应用前景和展望微球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控释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微球制备方法,优化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并探索其在实际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八、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揭示了微球的药物控释性能。

微球的结构特征和药物载药性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和药物选择进行调控。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um regulating horm ones[J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0,66(223):12721331[接受日期] 20062032163 通讯作者: 周建平,教授;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T el :025*********; E 2m ail :zhoujp60@1631com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张祖菲, 周建平3, 霍美蓉(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 主要介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影响其载药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缓控释、靶向给药、黏膜给药、生物大分子给药等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壳聚糖微球作为新型给药系统备受关注。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药物载体;制备方法;缓控释[中图分类号] R944.9;T Q3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94(2006)06-0261-06Chito san Micro sphere s Drug Delivery SystemsZH ANG Zu 2fei , ZH OU Jian 2ping 3, H UO Mei 2rong(Department o f Pharmaceu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applica 2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reviewed.Chitosan microspheres ,as 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K ey w ords] Chitosan microspheres ;Drug carrier ;Preparation methods ;C ontrolled release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临床主要剂型有注射剂、普通片剂与胶囊剂。苦参 碱消除半衰期较短( t1/2 为 3. 9 h) ,制成缓释微丸后, 每天给药 2 次。宋磊等[10]采用溶液上药法制备苦 参碱载药微 丸 后,分 别 选 用 乙 基 纤 维 素、丙 烯 酸 树 脂水分散体及两者同时应用作为包衣材料,制备六 种包衣微丸。6 种苦参碱包衣微丸制备及释药特性 结果见表 1。
5. 汉防己甲素( TET) 肺靶向缓释微囊: 喷雾干 燥为药物微囊化常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热敏感的 药物。李凤前等[7]以水溶性牛血清白蛋白为囊材, 将难溶性 TET 喷雾干燥制成粉末状微囊。由于白 蛋白囊材原有水溶性未变,因此将粉末状微囊加热 变性以达到缓释目的,即以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 化新工艺来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缓释微囊。微 囊外观呈圆球形,t1/2 由原药的 0. 34 h 延迟至微囊的 2. 67 h,释药规律符合 Higuchi 方程。
6. 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 茶多酚稳定性较 差,对茶多酚进行微囊化处理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 题。乳液溶剂挥发技术是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囊 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多应用于制备西药缓释微囊。 李药兰等[8]运用此技术制备中药茶多酚( TP) - 聚 乳酸( PLA) 缓释微囊。以生物可降解材料 PLA 为 囊材,将 PLA 溶于 1 份二氯甲烷,加入 TP 粉末,超 声波振荡,得悬浮液为内相,25 份 0. 5% 的明胶水溶 液为外相。高速搅拌下将内相加入外相中,室温下 继续搅拌至 微 囊 形 成,制 得 的 微 囊 为 茶 色 颗 粒,最 大包封率为 49% 。曾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备茶 多酚微囊[9],但是 HPLC 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囊中茶 多酚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儿茶素的相对含量降低, 可能是因为实验所采用的囊材乙基纤维素结构中 含有很多酚羟基,这些酚羟基易与儿茶素中的酚羟 基结合,使之难以从微囊中溶出。这可从茶多酚中 的有效成分儿茶素较难从该微囊中释放出来而得 到证实。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

PLA微球的研究进展PLA微球,也称为聚乳酸微球,是一种微米级别的粒子,由聚乳酸(PLA)材料制成。

近年来,PLA微球在药物传递系统、组织工程、仿生材料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从制备方法、药物传递系统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对PLA微球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制备方法是PLA微球研究的重点之一、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单相溶剂蒸发法、水油乳化法、硅油乳化法和控制释放方法等。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溶剂的选择、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优化了制备工艺,提高了PLA微球的产率和质量。

同时,采用控制释放方法可以进一步调节微球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

其次,PLA微球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药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裹在PLA微球内部,然后在体内释放。

通过调节PLA微球的粒径和壳厚,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在PLA 微球表面包覆特定的功能性分子,实现针对性的药物传递。

这些创新的设计有望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PLA微球还在组织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PLA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可塑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PLA微球可以用作载药支架,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在组织工程模板中,可以提供细胞定植的支撑结构和3D空间;还可以用于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帮助创面愈合。

最后,PLA微球还在仿生材料领域表现出潜力。

仿生材料是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原理和结构特点,应用于工程和制造领域。

PLA微球作为仿生材料的一种,可以通过变化处理方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一系列机械性能、物化性能和生物性能的调控。

这使得PLA微球在仿生材料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人工骨骼、人工心脏瓣膜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PLA微球的研究进展迅猛,不仅在药物传递系统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而且在组织工程和仿生材料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还存在一些挑战,如制备工艺的优化、药物释放机制的研究和大规模生产的难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者的努力,相信PLA微球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载药微球制备的研究进展

载药微球制备的研究进展

经壳聚糖包衣的海藻酸钙微球 仅为 7 ~8 。Hu n 5 O a g等 )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 备倍他米 松壳 聚糖微 球 , 通过加入 明胶 和 普 朗尼克 调节 微球 的粒 径 和表 面形态 。所 制 得微 球 表 面光 滑, 带正 电荷 , 径 1 4 m, 备 良好 的肺 靶 向 性 。Pu h 粒 ~ “ 具 is
方法 , 包括相分离 法 ,包括 单凝 聚法 , ( 复凝 聚法 , 溶剂 一非溶
剂法 、 改变温度法 ) 液 中干燥法 、 、 喷雾 干燥 法 ; 另一类 为化 学 法, 包括乳化交联法 、 界面缩 聚法 、 辐射 交联法 。根据 药物 、 载
体 材料 性 质 、 球 的 释 药 性 能 和 临 床 给 药 途 径 可 选 择 不 同 的 微 制 备方 法 。
1 不 同载体微球 制剂 的制备 1 1 壳 聚糖 载药微球 的制备 . 1 1 1 壳聚糖是 甲壳素脱 乙酰衍生 物 , .. 具有 生物黏 附性 和生 物相容性好 、 毒性低等优点 。是一种 带正 电荷 的直链多 糖 , 其
天然交联剂栀子苷元制 备壳 聚糖 微球 , 究结果证 明 , 研 与传统
J u n lo ah maia e iie o r a fM t e t lM dcn c
Vo 25 1

No 3 .
2 2 01
文 章 编 号 :0 44 3 (0 2 0—3 20 10 ~3 7 2 1 )305 —4
中图 分 类 号 : 4 . R94 9
文 献标 识码 : A
较 大 。半合 成高分子 材料 多为纤维素 衍生 物类 , 包括 羧 甲基
纤维素(S MC 邻苯二甲酸醋 酸纤维素 ( A )甲基 纤维素 C )、 C P ( MC) 乙基纤维素 ( C 羟丙 甲纤维素 ( MC 等 。其特点 、 E )、 HP ) 是毒性小 、 黏度 大 、 成盐后溶解度增 大。合 成高分子 材料主要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_石婧圆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_石婧圆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石婧圆 陈燕忠 吕竹芬【摘要】 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的发展为大分子药物靶向及缓控释给药提供更多的方法,但对药物载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胶原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极低的免疫原性成为药物载体材料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对胶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胶原微球、胶原包衣微球及胶原复合材料微球的研究。

【关键词】 胶原微球;药物载体C o l l a g e nM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i nD r u gD e l i v e r y S H I J i n g -y u a n ,C HE NY a n -z h o n g ,L VZ h u -f e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G u a n g d o n gC o l l e g e o f P h a r m a c y ,G u a n g z h o u 5100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T a r g e t i n g d e l i v e r ya n dc o n t r o l l e dr e l e a s e d e v i c e s f o r m a c r o m o l e c u l a r d r u g s d e l i v e r y m a k e a b i g c h a l l e n g e t o 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d r u g c a r r i e r s .C o l l a g e n i s a n i n t e r e s t i n g n a t u -r a l m a t e r i a l f o r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T h e a t t r a c t i v e n e s s o f c o l l a g e nr e s t s o n i t s h i g h b i o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a n d l o wi m m u n o g e n i c i t y .T h i s a r t i c l e h i g h l i g h t s c o l l a g e n 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a s a c a r r i e r i nd r u g d e -l i v e r y ,i n c l u d i n g :c o l l a g e n -c o a t e d m i c r o s p h e r e s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c o l l a g e n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a n d c o l l a g e n c o m p o s -i t e s .【K e yw o r d s 】 C o l l a g e n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D r u g c a r r i e r 作者单位: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物研究所 现今,大分子药物为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胶原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1 胶 原 微 球
治疗途径 。大分 子药物包 括 核酸 、 白质 、 蛋 细胞 及 细胞 因子 等。其 主要 治疗原理是将大分子药 物传送 至特定靶标 , 用 作 于某种异常蛋 白质或者某段异 常基 因 , 改变其病 理显性症 状 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效果 。然而 , 大分子活 性药物 因较难穿 过 各种生物膜 , 易靶 向给药从 而 导致效 能较 低 , 不 并且 具有 全
身 性 副 作 用 及 排 异 反 应 。另 外 , 胞植 入 性 治 疗 需 要 细 胞 细
单独使用胶原作 为成 球材 料 的研究 文献 多集 中于 近几 年 。胶原多 由牛跟腱 、 动物皮等材 料中提取 而得 。早期 的研
究 发 现 , 原 微 球 可 用 于 搭 载 脂 溶 性 药 物 , 体 只 能 被 特 异 胶 球
r l tr lfrt ep e a ain o co at l s h t a t e e so o lg n r sso sh g i c mp t i t a e i r p rto fmir p r c e .T e a t ci n s f l e e t n i ih b o 0 a i l y ma a o h i r v c a t hi
性 药 物 的 载 药 率 高 于 9 时 , 原 微 球 失 去 亲 水 性 % 胶 …。具 有
载送 D A、 片段 R A、 白质 、 胞和 细胞 因子 等。微粒 N 小 N 蛋 细 系统给药方便 , 可全身给药 , 也可直接 注射至靶 区 ; 能改变药 物 的带 电性及亲疏水 性质 , 以帮助药物透过细 胞膜 。采用 微球载送细胞 , 制备 出 的细胞微 球稳 定性 良好 , 但对 细胞 不
能够在体 内进行 再生 , 需要 载药体 系给细胞 提供合 适的再生 环 境。微粒 给药系统 因其 独特 的优势 而成 为 了载送 大分 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球给药系统研究进展李元振 成光 李洁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品科微球(microsphere)是指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粒径在1~40 m 之间,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

微球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十分迅速。

药物制成微球后,因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

微球根据材料可分为生物降解型、非生物降解型;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非靶向制剂和靶向制剂[1]。

微球的释药速率由微球所载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药物在微球中所处的物理状态、药物与微球的亲和力决定。

微球释药的方式有:(1)表面药物脱吸附释放;(2)溶剂经微孔渗透进入微球中,使药物溶解、扩散释放;(3)载体材料降解和溶蚀使药物释放。

关于第一种释药方式报道较多,本文不再赘述。

一般认为通过第二种方式释药的微球首先局部出现 脱皮 现象,然后药物溶渗而在微球表面形成微孔,随着 脱皮 范围的不断扩大,微球表面形成的微孔也越来越多,药物不断通过微孔从微球骨架溶出,达到良好的控释效果。

通常认为,第三种释药方式的脂肪聚酯微球的降解机制是水解过程,也有人猜想降解过程中有酶催化降解发生,但却未能证实。

微球体外降解的形态评价证明了小粒径聚乳酸 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降解为均匀降解。

1 微球制备工艺及影响1.1 乳化 化学交联固化法 该法是利用带有氨基的高分子材料易和其他化合物相应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的特点,交联制得微球。

这些高分子材料包括明胶、壳聚糖和蛋白类等,交联剂用戊二醛、甲醛等,由于交联剂中的醛基可以和高分子材料的氨基发生缩合作用使微球固化,药物则溶解或者分散在材料溶液中。

报道较多的是用本法制备的明胶微球。

将液状石蜡与一定量的乳化剂置于干燥烧杯中,50!水浴搅拌缓缓加入明胶液,冰浴搅拌下加甲醛固化,后用乙醚洗涤干燥制得。

研究发现,制备过程中的明胶浓度、制备时搅拌速度以及油∀水相比例对成品微球内的含药量、包封率均有影响。

对明胶微球的稳定性考察表明,制备工艺对药物结构没有影响。

成品分别在4!、室温和37!条件下放置3个月,考察其外形、粒径及其分布、药物含量,未见明显变化[2]。

1.2 溶剂蒸发法 此法又称为液中干燥法,常用于聚乳酸(PLA)、PLGA 等 羟基酸类微球的制备。

即将材料单体溶于可挥发且在水中可适当溶解的有机溶剂中。

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材料溶液中,如连续相及乳化剂溶液制成乳浊液,挥发除去溶剂,分离得微球。

有研究发现,聚乳酸微球以二氯乙烷为油相,聚乙烯醇为乳化剂,进行乳化和溶剂挥发有利于微球的制备;进一步研究表明,聚乳酸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决定微球粒径和产率的主要因素[3]。

1.3 类乳剂 溶剂扩散法 本法将类乳剂与材料分别溶于水中,混合后以一定速度搅拌分散即得一定大小的微球。

研究发现,将大单体水溶液分散在多糖或无机盐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W W 分散体系,用氧化 还原引发剂引发分散相中大单体聚合,制备了粒径<100 m 的交联水凝胶微球,双水相的组成能影响微球的粒径和平衡溶胀率。

温度也是影响水凝胶溶胀的重要因素。

由于制备中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和另外加入乳化剂,微球可望用作稳定性差的药物释放的载体[4]。

1.4 喷雾干燥法 本法以白蛋白为材料,将药物分散在材料的溶液中,再用喷雾法将此混合物喷入热气流中使液滴干燥固化得到微球。

本法影响因素包括混合液的粘度、均匀性、药物与材料的浓度,喷雾速率、喷雾方法、热气流温度等。

李凤前等[5]采用水溶液系统,运用喷雾干燥微囊化工艺一步制得粉末微球,分析粉末微球吸入的剂量控制,并考察热变性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

微球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 方程,热变性程度越深,药物释放愈缓慢。

证明粉末热变性对喷雾干燥白蛋白微球体外释药具有可调节性。

2 微球的作用特点2.1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长效缓释目的 药物包封在微球内后,具有明显的控制释放及延长药物疗效的作用。

王胜浩等[6]对生物降解型左炔诺孕酮微球的体内释药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生物降解型左炔诺孕酮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体内外释药试验。

左炔诺孕酮微球在大鼠体平均滞留时间(MRT)约为对照组左炔诺孕酮微晶的6.6倍,证明该微球有比较好的控释作用。

2.2 增加药物的靶向性 微球的被动靶向作用体现在粒径上。

肺靶向卡铂明胶微球对肺肿瘤小鼠抑瘤结果表明,微球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用药量较常规粉针剂减少一半时,仍有较理想的抑制肺肿瘤效果[7]。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连接有配基、抗体、酶的微球可主动地到达受体、抗原、酶底物等所在的靶部位,形成主动靶向微球。

方华丰等[8]将5 氟脲嘧啶先用牛血清白蛋白制成微球再用壳聚糖固化后进行生物素化(与亲和素构成一种新型生物反应放大系统),以此微球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生物素 亲和素化受体介导的生物素化壳聚糖微球能与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特异结合并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

氟脲嘧啶半乳化糖白蛋白微球、联糖米托恩酮白蛋白微球均属于此类。

2.3 减少药物刺激,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由于在制备中可以通过控制微球的粒径而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并使药物在靶区周围很快达到所需的药物浓度,从而降低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莪术油明胶微球[2]的动物肝动脉栓塞研究结果表明,荷瘤大鼠平均肿瘤生长抑制率为94.5%,平均生命延长率为117.9%,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性抑制肿瘤生长(P <0.01)和延长大鼠生存时间(P <0.01)。

与地西泮普通片相比,地西泮缓释微球具有明显的长效作用,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可在小于镇静剂量时即可产生明显的抗焦虑效应而不影响日常活动。

2.4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一些疫苗、蛋白类药物在微球制剂的制备过程、贮存和释放过程中,某些不利条件常导致蛋白质失活。

因此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何应等[9]研究了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破伤风类毒素在制备过程、体内酸性环境以及微球附加剂中稳定性。

实验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双向免疫扩散法。

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破伤风类毒素活性有轻微下降;附加剂增加微球包封率,改善药物释放,稳定蛋白质活性,尤其是具有多羟基结构的附加剂。

所以可以认为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的蛋白质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基本稳定,聚乳酸微球可望发展成为疫苗控释系统。

2.5 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聚乳酸是FDA唯一批准的生物降解材料,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能有效地控制疫苗释放,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何应等[3]研究了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试验证明动物用单剂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后,一次注射就完成了全程免疫。

综上所述,微球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

目前国内有关制备工艺、体内过程、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正日益深入。

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如注射、鼻腔、口服、局部给药等,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更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人类征服疾病的又一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1 毕殿洲.药剂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61.2 邓嵘,陈济民,高声传,等.莪术油明胶微球用于肝动脉栓塞.药学学报,2000,35:539 539.3 何应,陈志华,魏树礼.脉冲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动物免疫效果研究.药学学报,2001,36:695 698.4 徐晖,魏刚,胡雪霞,等.双水相中制备交联泊洛沙姆亲水凝胶微球.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166 169.5 李凤前,胡晋红,朱全刚.干粉末吸入环丙沙星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调控.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10 113.6 王胜浩,章利春,林芳.生物降解型左炔诺孕酮微球的体内释药特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1,36:110 113.7 陆彬,张景.肺靶向卡铂明胶微球的药物动力学和体内分布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32:251 253.8 方丰华,周宣开.生化素壳聚糖微球的体外抗癌活性.药学学报,2000,35:385 385.9 何应,柳林,魏树礼,等.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蛋白质稳定性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1,36:319 319.#短篇报道#手术取栓联合置泵术治疗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2例裴永彬 戴拥军 董集生例1 男,77岁。

主因腹痛伴恶心呕吐4d入院。

缘于4d 前突然出现腹痛,为持续性胀痛,剧烈,伴有腹泻,水样便,便后无缓解,同时伴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于急诊科诊断为 急性肠胃炎给予抗炎、解痉等治疗,症状无缓解收入普外科。

既往有房颤病史20年。

查体:T37.6!,P100次 min,BP125 70m m Hg。

急性痛苦面容,不能平卧,腹部高度膨隆,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不明显,叩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血常规:WBC5.3∃109 L,W LCR0.875。

腹部B超示:肠道广泛扩张;考虑:急性肠梗阻。

急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肠系膜动脉主干远端5cm处可见完全闭塞,立即行开腹探察术。

探查见:腹腔内血性腹水1000ml,恶臭,小肠肿胀,青紫,无弹性,肠系膜上动脉无搏动,于肠系膜中部纵行切开肠系膜上动脉0.5cm可见动脉内血栓形成。

取出近端血栓直至有鲜血喷出。

近端给肝素3000U,尿激酶10万U,再将远端各分支内血栓取出,关闭动脉切口,将无生机的肠管切除。

于肠系膜上动脉内置一5F 永久性动脉化疗泵,将泵埋于皮下,通过化疗泵给予尿激酶20万U。

术后经化疗泵给予肝素300U h,尿激酶20万U d,连续应用7d,10d后正常饮食,未再诉腹痛。

例2 男,71岁。

主因持续性腹痛5h入院。

患者5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位于右上腹,呈持续性、剧烈,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既往9个月前因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贲门血管离断术。

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

急诊手术探查见:腹腔内血性腹水500ml,回肠呈紫黑色,高度肿胀,无蠕动,肠系膜上动脉搏动正常,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将肠系膜上静脉根部解剖出后切开把血栓取出,直至近端有血液涌作者单位:05003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出,并在病变血管内置一5F永久性静脉化疗泵,经泵给予尿激酶25万U,肝素3000U。

温盐水浸泡肠管20min,病变肠管部分恢复,将无生机肠管切除。

术后经化疗泵给予肝素、尿激酶, 12d后痊愈出院。

讨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是外科急腹症中比较少见的疾病,本组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AT),1例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

此类血管源性急腹症,病因隐蔽,病情复杂,发展快,容易误诊、漏诊,病死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