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及发展
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与进展

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药物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靶向药物是一种具有特异性作用的药物,能够更精确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靶向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与进展。
一、靶向药物的优势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信号通路之间密切相关。
而靶向药物正是一种能够直接作用于这些信号通路的药物。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药物具有以下优势:1. 靶向性强:靶向药物通过结合特定的分子靶点,能够更精确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治疗副作用小:由于靶向药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容易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
3. 治疗费用较低:由于靶向药物是根据特定的分子靶点设计而成,因此制备成本较低,治疗费用相对较低。
4. 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作用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因此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更容易实现个性化治疗。
二、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应用蛋白激酶抑制剂是一类靶向药物中的重要代表,能够抑制细胞内的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蛋白激酶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针对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蛋白激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已经在治疗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攻击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从而增强肿瘤免疫应答。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词,一直是医学界头疼的问题。
治疗癌症,传统的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打击肿瘤细胞,但同时也给患者身体带来不小的副作用。
想象一下,要是我们能有一种技术,像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样,专门针对癌细胞进行打击,而不伤害正常细胞,那该多好啊!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一、靶向递送系统的基础理论1.1 靶向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咱们先来简单说说靶向递送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想象一下你寄快递,如果地址准确无误,快递就能直接送到收件人手里,不会误送到别人家。
同样地,靶向递送系统就是利用特定的载体,比如纳米颗粒、脂质体等,把药物“打包”起来,然后通过修改这些“包裹”的表面,让它们能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的特定标记物上,从而实现精准投递。
1.2 关键技术要素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得聊聊。
一是“特异性”,就像寄快递的地址得准确一样,递送系统得能准确找到肿瘤细胞;二是“敏感性”,也就是说,一旦到达目的地,得能迅速释放药物,不能磨磨蹭蹭的;再有就是“稳定性”,路上可得保证药物别漏出来了,还得保证递送系统别在路上就解体了。
二、研发现状深度剖析2.1 现有技术手段概览目前市面上的靶向递送系统主要有这么几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就拿ADC来说吧,它就像是给药物装上了一个“导航仪”,这个“导航仪”就是抗体,它能带着药物直奔肿瘤细胞而去。
不过,ADC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且有时候抗体本身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
2.2 临床应用实例分析举几个例子吧,比如Herceptin(曲妥珠单抗),这是一种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这类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再比如Doxil (多柔比星脂质体),它通过将传统的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包裹在脂质体中,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药物传递系统研究

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药物的靶向递送和药物传递系统研究是药物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为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靶向递送和药物传递系统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的靶向递送药物的靶向递送是指将药物送达到特定病灶或组织,以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
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例如口服、静脉注射等,无法准确地将药物送达至目标位置,会导致药物在体内广泛分布,引起副作用并降低疗效。
因此,研发具有靶向递送功能的药物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
1.1 靶向递送的策略为了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策略。
其中,靶向发酵途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过调整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粒径、表面电荷等,使药物能够适应特定递送途径的需求,如通过细胞膜主动转运、避免吞噬细胞的摄取等,进而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1.2 靶向递送的应用靶向递送在多个疾病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癌症治疗领域,通过将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组织,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另外,靶向递送还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通过将药物靶向递送至神经系统,可以有效改善病情,减轻症状。
二、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与载体相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并通过载体的功能,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
传统的药物传递系统主要有微粒和纳米粒。
然而,这些系统存在稳定性差、药物释放不均匀等问题。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2.1 脂质体传递系统脂质体是一种由人工制备的类胆固醇的微粒体系,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脂质体传递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药物释放性质,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并实现靶向递送。
2.2 聚合物传递系统聚合物传递系统是一种以聚合物为载体的药物传递系统,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递送领域。
通过调整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例如PEGylated聚合物纳米颗粒等。
关于靶向给药的研究

关于靶向给药的研究摘要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从靶向给药系统(TDDS)分类、作用特点等方面做探讨,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发展现状,发现靶向给药系统潜力巨大,具有较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靶向给药药剂学药物载体化学传递系统TDDS的分类与作用特点分类:①按载体的形态和类型可分为微球剂、毫微球剂、脂质体、包合物、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等;②按靶向源动力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前体靶向制剂等。
被动靶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多、最主要的一类靶向制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脂质体、毫微胶囊、毫微粒和微球制剂;③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等;④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眼部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及皮肤给药系统等;⑤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物理靶向制剂、化学靶向制剂、免疫靶向制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
作用特点:被动靶向即自然靶向,药物以微粒(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为载体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1]。
被动靶向制剂的作用机制为:网状内皮系统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直径27μm)的微粒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直径730μm)的微粒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直径<50nm的微粒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
一般的微粒给药系统都具有被动靶向给药的性能。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球和纳米囊、微球或微囊细胞和乳剂等药物载体。
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
因以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为膜材,具有类细胞膜结构,故能作为药物的载体,并能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增加药物对淋巴组织的指向性和靶组织的滞留性。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研制出更新类型的脂质体-空间稳定脂质体,它是表面含有棕榈酰葡萄糖苷酸或聚乙二醇的类脂衍生物,其特点是在血液循环中存在时间更长,故又被称为长循环脂质体。
纳米粒也被称为毫微粒,是作为一种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并将药物溶解,夹嵌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靶向传输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靶向传输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物递送系统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有效地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区域,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副作用,提高疗效。
其中的靶向传输技术更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就药物递送系统中的靶向传输研究进行探讨。
一、靶向传输的概念与原理靶向传输是指将药物送达靶点的递送方式。
它通过合理设计药物递送系统,使药物能够更精准地抵达病变组织或细胞,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
靶向传输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特异性配体与病变组织或细胞上表达的靶蛋白结合,实现靶向递送;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改变递送系统的性质,使其在体内呈现出靶向性。
二、靶向传输的递送系统靶向传输涉及到多种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常见的靶向递送系统有脂质体、纳米粒子、聚合物以及病毒载体等。
这些递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在靶向传输研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微小空泡,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
脂质体的结构可通过改变脂质的种类、比例和添加其他辅助物质来调整。
在靶向递送系统中,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表面的配体,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2. 纳米粒子纳米粒子是指粒径在1-1000纳米之间的微小颗粒。
由于其特殊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物,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靶向传输。
3. 聚合物聚合物是由多个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聚合物在药物递送系统中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靶向传输提供了多种设计思路。
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调控药物的递送速度和靶向性。
4. 病毒载体病毒载体是利用病毒的自我复制、自我传递和靶向感染等特性,将药物包裹在病毒颗粒中,并具有较好的递送效果。
研究表明,病毒载体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高递送效率。
三、靶向传输的应用领域靶向传输技术在各个医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在体内的非特异性分布、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以及较低的治疗效果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旨在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靶向递送系统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药物装上“导航仪”,使其能够准确找到肿瘤这个“目的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更容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这一现象被称为“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利用这一效应,科学家们设计了纳米级的药物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这些载体可以在血液循环中长时间存在,并通过 EPR 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
除了利用 EPR 效应,还可以通过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实现更精准的靶向递送。
常见的靶向分子包括抗体、肽类、适配体等。
以抗体为例,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特定抗原,如 HER2 等,制备相应的抗体并连接到药物载体上,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从而将药物递送到肿瘤内部。
在众多的靶向递送系统中,脂质体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节其药物释放特性和体内分布。
例如,长循环脂质体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延长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有潜力的靶向递送载体。
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控,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同时,聚合物纳米粒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以增加其靶向性和稳定性。
除了纳米载体,还有一些其他的靶向递送策略。
例如,基于细胞的载体,如红细胞、巨噬细胞等,可以利用细胞自身的特性将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及递送策略开发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及递送策略开发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及递送策略的开发是药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种系统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到病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的定义、优势以及常用的递送策略。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是一种精确递送药物至病灶部位的技术,它通过特定的载体将药物运送至目标组织或细胞。
相比传统的全身给药方式,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将药物直接送达到病变组织,可以提高药物在病变组织内的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相比全身给药,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能够更好地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分布,从而提高疗效。
其次,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能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传统的全身给药方式往往会导致药物泛在体内,影响正常细胞和组织。
而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将药物输送至目标组织或细胞,减少了对非靶向组织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毒副作用。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的开发离不开递送策略的研究与创新。
为了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策略,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首先,基于生物靶向的递送策略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这种策略依赖于某种目标特异性的生物分子,如抗体、蛋白质或肽段,作为药物的载体。
这种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可以针对特定的受体或表面分子,实现高度的选择性。
其次,基于物理靶向的递送策略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种策略利用物理性质的差异,如大小、形状或电荷等,使药物及其载体能够选择性积累在目标组织或细胞中。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粒子大小或表面电荷来实现在靶向组织中的富集。
此外,基于化学靶向的递送策略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这种策略依赖于化学修饰物或功能分子的引入,使药物及其载体能够选择性与目标组织或细胞发生特定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引入特定的配体或化学反应基团,药物载体可以选择性地与特定的目标结合,实现靶向输送。
同时,还有一些组合策略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如双靶向策略和响应性递送策略。
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药物传输研究

药物的靶向递送与药物传输研究在药物研发领域,药物的靶向递送和药物传输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靶向递送旨在将药物准确地送达到疾病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而药物传输则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和释放过程,以确保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和位置发挥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的靶向递送和药物传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药物的靶向递送研究1. 靶向递送的概念和意义药物的靶向递送是指将药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载体送达到靶标组织或细胞,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的非靶向递送方式,靶向递送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非特异性分布,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并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靶向递送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药物的用量和频次,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2. 靶向递送的途径和载体靶向递送的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肽质递体、纳米颗粒、磁性纳米粒子等。
肽质递体是一种将药物与特定的肽序列结合的递体,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纳米颗粒是一种通过调控药物-载体的相互作用来控制药物释放的递体,其尺寸通常在10-100纳米之间,可通过靶向修饰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递送。
磁性纳米粒子通过外加磁场来引导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和释放,可实现对特定部位的靶向递送。
3. 靶向递送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近年来,在药物的靶向递送方向上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通过改变递体的结构和表面修饰,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递送。
基于纳米技术的递体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还可以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和靶向积累。
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构建具有特异性靶向和自组装能力的药物递体。
靶向递送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药物的传输研究1. 药物的传输过程药物的传输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的过程,主要通过肠道和皮肤进行。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受到血液循环、组织的亲和性和药物本身性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工艺的影响
超滤: 超滤膜能截流脂质体能将外水相小分子如硫酸铵等 物快速除去,是工业化生产梯度形成的常用工艺。
葡聚糖层析:根据分子大小洗脱过程中将胶体系统的脂质 体与分子系统的硫酸铵快速分离。可能造成脂质体悬液的 稀释,需要提高脂质与药物比例时受到限制
L-HCPT和S-HCPT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特征有显著不同。S-HCPT体内代谢极快,其 消除半衰期仅为99.69min。由于S-HCPT代谢 快,故静注S-HCPT 6小时后即未检出HCPT。 L-HCPT静注给药后t1/2α、t1/2β较S-HCPT组明 显延长,其中t1/2α有显著性差异;AUC显著增 高,K12、K10、Vd均著减小,血药浓度也可维 持至18小时。
S-HCPT 3.52±1.97 99.69±29.16 0.1736±0.1134 0.0479±0.0208 0.0731±0.0325 0.00296±0.00061 2934±564
Note:compared to S-HCPT,* P<0.05、 ** P<0.01、*** P<0.001。
PEG-磷脂修饰脂质体实现长循环原理
(三)脂质体的制备和生产
1、制备技术
薄膜超声法 逆相蒸发法 乙醇注入法 化学梯度法( pH梯度法、硫酸铵梯
度法、醋酸铵梯度法) 冻融法 前体脂质体法 高压均质、挤出技术
(1) 薄 膜 蒸 发 法
脂质氯仿溶液 (脂溶性药物) 旋转蒸发和真空干燥
10
1
0
5
10
15
20
Time(hour)
同等剂量的L-HPCT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显著高于 S-HCPT组,其中2、5、10、15、30、60、120min时分别为 S-HCPT组的7.5、5.9、6.2、5.1、4.3、2.7、1.6倍,且 可测得的血药时间点多于S-HCPT组。本身的性 质,改变羟喜树碱的体内分布,使其具有组 织靶向性。
羟喜树碱脂质体外观为圆整 的球粒,在图中可清晰的看 到一圈圈指纹状的磷脂双分 子层。
相变温度Tm
不同药脂比的羟喜树碱脂质体(1:10、 1:20、1:30) Tm 随着药脂比提高而增加,当 药脂比达到1:30时,羟喜树碱脂质体的Tm达 44.1℃,从而使得其进入体内后不会因为温 度的升高而出现突释。
由结果可见给药5min时,L-HCPT在小鼠组织中 分布的浓度顺序为脾>肝>肠>肾>血>肺>心>胃>脑, 脑中含量极低,接近检测最低限量;与S-HCPT组比 较,除肠中药物含量相近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各组 织脏器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脾、血、 心、肺、肝、肾、胃、脑组织中羟喜树碱含量分别 是羟喜树碱注射剂组的131.7、53.4、36.9、25.5、 10.1、8.3、3.6和2.8倍。
(二)普通脂质体和长循环脂质体
天然卵磷脂 合成磷脂
O
O
CH3
C-O-CH2-CH-CH2-O-P-O-CH2-CH2-N-CH3
O
CH3
C-O
O
PEG-磷脂 HO-[O-CH2-CH2]n-[o-CH2-CH2]n-[O-CH2-CH2]n-OH
长循环脂质体(隐形脂质体、空间立体脂质体) Long circulation liposome; Stealth liposome
HCPT injection (blood:μg/ml;
Tissue:μg/g)
0.2197 0.1066 3.296 0.3621 0.3510 2.242 22.85 0.7341 0.1283
liposome / injection
53.4 36.9 10.1 131.7 25.5 8.3 1.0 3.6 2.8
4、控制粒子大小 一般采用挤出或高压均质法;例如微流化机 Microfluidizer (Microfluidics Corp.),均质室 需用冰浴冷却以降低均质产生的热。
5、灭菌
脂质体不能耐受热压灭菌及幅射灭菌,小于 150nm的脂质体可以适合于过滤除菌,但更大 的粒子只能用无菌操作,最好的方案是除菌过 滤结合全程的100级的无菌操作环境。但从生 产实际及成本上考虑有较大困难。
阿霉素
1995
– Daunoxome 阿霉素
1996
– Ambisome 两性霉素 B
1997
– Depocyt 阿糖胞苷
1999
美国FDA批准的脂质复合物产品
– Ambelcet 两性霉素 B
1995
– Amphotec 两性霉素 B
1997
国内研究的脂质体
紫杉醇 硫酸长春新胺 羟基喜树碱 硝基喜树碱 盐酸拓扑替康 灯盏花素 环孢素 反维A酸
羟喜树碱羧酸盐在全血环 境下因为pH变化的原因逐
步闭环,闭环率随时间有
100
HCPT carboxylate solution
所增加,至22%左右达平
Lactone rate(%)
80
HCPT lactone solution HCPT liposome
衡;
60
羟喜树碱内酯在全血环境
40
下开环迅速,10min闭环
注射脂质体及注射液后的组织分布(5min)
Tissue
Blood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Intestine Stomach Brain
HCPT liposome (blood:μg/ml;
Tissue:μg/g)
11.74** 3.930** 33.25** 47.69** 8.936** 18.58** 23.25 2.630** 0.3543*
除热原或内毒素:一般可过滤可去除热原,滤膜 表面可以吸附内毒素,但脂质材料也可能携带微 生物透过滤膜。
选用纯度高、无热原污染的磷脂更为重要,在生 产过程中均应保证无菌环境,
3、移除游离药物
必须移除未包封进入脂质体的游离药物,可 以采用凝胶柱分离或超滤,后者特别适合分 离未包封的水溶性药物。
C-EN% curve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0 0.1 0.2 0.3 0.4 0.5 0.6 C of sulfate ammonium(mol/L)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包封率与硫酸铵浓度的增加而 增加,
当浓度高于0.35M后包封率反而有所下降
温度的影响
因为脂膜在相转变温度时的流动性变大,使得药 物易于穿透脂膜,加热供给了药物跨越脂膜足够 的活化能,使得跨膜反应快速完成
水合(水溶性药物)
多室脂质体 (MLVs) 超声 挤出
小单室脂质体(SUV)
脂质氯仿溶液/水溶液 (药物)
旋转蒸发和真空干燥
(
胶态
2
水合(药物)
)
逆
相
超声
蒸
发
挤出
法
小单室脂质体(SUV)
脂质氯仿溶液
(
旋转蒸发和真空干燥
4 )
干膜
空
白
水合(硫酸铵)
脂
质
挤出
体
及
化 学 空白脂质体(NaCl透析,调整pH,解离药物)
梯
含药脂质体
度
法
对水溶性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实现高效包封;
PH梯度法:调节酸碱度使内水相药物以离子型、 外水相药 物以分子型存在,外水相△pH>3.7
硫酸铵梯度法:弱碱性药物 (PNH3= 0.13 cm.s-1, PSO4= < 0.01 cm.s-1) 醋酸根梯度法:弱酸性药物 (PAC- = 6.6 x 10-4 cm.s-1, Pca+ < 2.5 x 10-11 cm.s-1) 金属离子梯度法:Mn
Lactone rate (%)
100 80 60 40 20 0 0
HCPT solution HCPT liposome
5 10 15 20 25 Time(hours)
羟喜树碱在模拟生理pH 环境下开环迅速,10min 闭环率即降至84.53℅, 4h下降至50%,4h~8h趋于 平衡。
而羟喜树碱脂质体在模 拟生理pH环境下24h羟喜 树碱的闭环率仍大于90%。
20
率即降至73.38℅,30min
0
闭环率下降至50%,1h后
0 2 4 6 8 10 12 趋于平衡,达30%左右;
Time(hours)
而羟喜树碱脂质体在全血 环境下闭环率下降速度较
慢,至12h羟喜树碱的闭
环率仍大于60%。
Concertration(ng/ml)
1000 100
HCPT liposome HCPT injection
靶向给药系统的进展和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 平其能
一、脂质体制备技术
(一)组成与结构
由磷脂及胆固醇等组成 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微 小泡囊(vesicles);
单层脂质体(SUV) 20~100nm
大单层脂质体(LUV) 100nm~1000nm
多层脂质体(MLV) 1~5um
美国FDA批准的脂质体产品
– Doxil
混合速度可达1500-20000rpm,注入压力为0.11000bar, 流速从0.1ml/min至1000ml/min,依批量而定。
水相溶液的流速是有机溶液的至少50倍;
注入过程中保证溶液的充氮以避免磷脂的氧化。
乙醇注入法生产脂质体基本装备
(四)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微量有机溶剂的驱除 建议应用无毒或低毒有机溶剂如乙醇、聚乙二
醇、乙醚等,并考虑其用量、纯度、溶解度、 残留限度等。溶剂可以从通过挥干、透析等手 段去除。 乙醇的优点是安全,缺点是不易清除,引起脂 质双层结构不稳定; 批量越小、温度越高的蒸发越有效地逐除溶剂。 批量大小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