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2)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2)

质粒
羧酶体
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
气泡 伴孢晶体等
2)颗粒状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
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 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
(参见P21)
碳源及能源类
贮 藏 物
氮源类
糖原: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 芽孢杆菌和蓝细菌等
聚β-羟丁酸(PHB): 固氮菌、产碱菌和肠杆菌等
硫粒: 紫硫细菌、丝硫细菌、 贝氏硫杆菌等
藻青素:蓝细菌
藻青蛋白:蓝细菌
磷源(异染粒):迂回螺菌、白喉棒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① 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 (参见P21)
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 在含乙酸或丁酸的培养 基中生长时,细胞内贮 藏的PHB可达其干重的 60%。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新转
变常成为规营加养压态蒸细汽胞灭;产菌芽的孢条细件菌:的1保21藏℃多,用15其m芽in孢以。上
115℃,30 min以上 产芽孢的细菌多为杆菌,也有一些球菌。芽孢的有无、 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指标。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芽孢染色)
蓝细菌生长时依靠细胞内的气泡而漂浮于湖水表面,并随风聚集 成块,常使湖内出现“水花”。
气泡的膜只含蛋白质而无磷脂。二种蛋白质相互 交连,形成一个坚硬的结构,可耐受一定的压力。膜 的外表面亲水,而内侧绝对疏水,故气泡只能透气而 不能透过水和溶质。
6)载色体 (Chromatophore)
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

细菌的生理特性

细菌的生理特性

细菌的生理特性细菌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有机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虽然细菌与人类、其他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

本文将探讨细菌的生理特性,包括细菌的形态、代谢途径、运动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等方面。

一、细菌的形态特性细菌的形态特性多样,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将细菌分为不同类型。

最常见的细菌形态有球形(又称为球菌)、棒状(又称为杆菌)和螺旋形。

1. 球菌:球菌是一种圆形的细菌,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球菌通常存在于群体中,呈聚集状。

它们可以形成链状、堆状甚至团状的结构。

2. 杆菌:杆菌是一种长条状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和结核杆菌等。

杆菌通常呈直线状,具有一定的长度和直径。

杆菌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形成链状或斜链状。

3. 螺旋形:螺旋形细菌通常呈螺旋状,如梨形杆菌和螺旋菌等。

螺旋形细菌可以呈螺旋状扩展,也可以形成螺旋状的链状结构。

细菌的形态特性不仅与其生理特性相关,也与其分类和识别有关。

二、细菌的代谢途径细菌的代谢途径决定了它们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方式。

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利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细菌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1. 自养细菌:自养细菌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

自养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取能量,如光合细菌和化能细菌。

2. 异养细菌:异养细菌无法通过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

它们必须从外部环境中摄取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如厌氧细菌和好氧细菌。

细菌的代谢途径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细菌的运动方式细菌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

1. 纤毛运动:某些细菌具有纤毛结构,能够通过纤毛的摆动实现移动。

这种运动方式常见于肠道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

2. 鞭毛运动:某些细菌拥有鞭毛结构,鞭毛能够旋转推动细菌移动。

这种运动方式常见于水中的细菌,如弧菌。

3. 原形虫运动:某些细菌通过细胞质内的纤维蛋白束实现伸缩运动。

这种运动方式常见于原形虫细菌。

除了以上常见的运动方式,还有一些细菌由于缺乏运动结构而无法主动移动,它们依赖于外界环境的扩散来实现位置的改变。

细菌生理(共22张PPT)

细菌生理(共22张PPT)
一定数量的纯种细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其生长过程表现一定的规律性--细菌生长曲线。 toxins and invasive enzymes
特性 耐高热,高压蒸气灭菌(121.
代谢产物 products of metabolism 专性需氧菌 obligate aerobe
➢ (3)色素 pigment
(chemical test for bacteria)。生化试验大多利用化学
指示剂以便观察。
第11页,共22页。
常用的生化试验
❖ 糖发酵试验(sugar fermentation test)
❖ 吲哚试验 (indol test)
❖ 硫化氢试验 (H2S test ) ❖ 尿素酶试验 (urase test ) ❖ VP试验 (VP test)
细菌的生理 Physiology of Bacteria
细菌的理化性状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of Bacteria
1. 细菌的化学组成 2. 细菌的物理性状
半透明、表面积大、渗透压高等。
第1页,共22页。
比浊法
第2页,共22页。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Nutrition and Propagation of Bacteria
第3页,共22页。
细菌的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
Nutritional Type and Substance of Bacteria
自养菌 autotroph 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利用CO2等作为碳源, 利用 N2 、NH3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为自然界正常菌群。
异养菌 heterotroph 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合成
菌体成分获得能量。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的结构
1)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G+菌细胞壁是一层,厚约 20~80nm ,由肽聚糖网架 结构填充磷壁质和少量脂类 组成。其中肽聚糖含量高, 约占细胞壁重的40%~90%, 且网状结构致密。 肽聚糖(peptidoglycan): 由N-乙酰葡萄糖胺(NAG)、 N-乙酰胞壁酸(NAM)和短肽 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的 大分子化合物。
真正的核,有核膜、核仁 1至数条,与RNA、组蛋白合 80S(细胞质中),70S(细胞器中)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 线粒体、高基体、内质网等 线粒体上 多聚糖,几丁质 10~100μ m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原核微生物 “三菌”、“三体”和古生菌 真核微生物 真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非细胞生物 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在细胞结构上的区别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在细胞结构上的根本区别

Table2-1
原核微生物
拟核,无核膜、核仁 1条 70S 二分裂 无 无 细胞膜上 肽聚糖、磷壁质 1~10μ m
生物性状
核 DNA 核糖体 细胞分裂 有性生殖 细胞器 呼吸链 细胞壁成分 大小
真核微生物

三、细菌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细菌的结构可分为一般 结构和特殊结构两部分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拟核 细胞质 内含物 特殊结构: 荚膜、芽孢、鞭毛和纤毛 等部分。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层的一层坚韧而略具弹性 的结构。约占细胞干重的10%~25%;在一般光学显微 镜下不易观察到。
(二)杆菌(Bacillus)

细菌的生理特征

细菌的生理特征
如:蓝细菌、藻类 光能 [CH2O] + O2 ↑
CO2 + H2O
叶绿素
2 化能无机营养型(chemolithotroph)
又叫自养微生物。又称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如:氢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分布在土壤、 水域中,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作用重大。
碳源——以 CO2为惟一碳源。 能源——无机物氧化产生能量。
3 基质浓度 [S] ★
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随基质浓度的提高而加快,但 当基质浓度很大时,反应速度就与基质浓度无关了。
3 基质浓度 [S] ★
米-门公式: υ=
V最大S Km+S
υ: 反应速度 V最大: 最大反应速度 Km : 米氏常数 (酶催化反应中中间复合物ES分解 速度与生成速度之比)
3 能源
(提供能量来源的营养物质和辐射能)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同碳源) 化学物质 (化能营养型) 能源 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 (不同于碳源)
辐射能: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光能营养型)
4 生长因子
概念:某些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不能利用简单的碳、氮 源自身合成,同时又是生长必需的有机物。 维生素类 碱基、卟啉等
(2)酶的活性中心
•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蛋白肽链中由少数几个氨基酸残 基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构象的与催化作用密切相关的 区域。 • 酶的活性中心分2个功能部位: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 “诱导楔合”假说:当酶分子与基质分子接近时,酶 蛋白受基质分子的的诱导,构象发生有利于基质结合 的变化,并形成酶 —基质中间复合物,在此基础上互 补楔合进行反应,最终生成反应产物。
三 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 酶及其命名和分类
1 酶的概念:生物细胞自己合成的一种催化剂,其基 本成分是蛋白质,催化效率比一般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可分为:蛋白酶、核酸酶及抗体酶等。

植物学(下)第二章 菌类

植物学(下)第二章 菌类

第二章菌类(Fungi)林奈(Linneaus)于1735年把生物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此二界系统长期被大多数生物学家所接受,至今还传统地采用着。

真菌通常具有丝状体分枝的营养结构,有细胞壁和细胞核,没有叶绿素,是典型地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的异养生物。

把它们划为植物界中的异养植物。

魏泰克(Whittaker)于1969年提出五界系统。

将多细胞真核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划分为三大界,即营光合作用自制营养的植物界(Plantae)、吞食营养的动物界(Animalia)和吸收营养(异养)的真菌界(Fungi)。

安兹沃斯(Ainsworth)于1973年主张“真菌”必须成为独立的一界——“真菌界”(Fungikingdom),是革新的、向前看的。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生物学家均赞成把真菌提升为一个独立界,是与动物界和植物界平行的三大界。

真菌界的基本特征为异养有机体,无光合作用,由吸收作用摄取营养,菌体在基物内外呈阿米巴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或在基物内外呈单细胞或菌丝状。

典型的不动有机体,但可以出现游动时期的游动抱子。

有明显的细胞壁,有细胞核,典型地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

真菌界分两门,即粘菌门和真菌门。

细菌(Bacteria)是微小的单细胞原核有机体,有明显的细胞壁,除少数含有细菌叶绿素的细菌如红硫菌属和绿菌属等细菌外皆为异养(寄生、腐生)有机体,其营养方式与真菌基本相同,因此,将细菌和真菌放在同一章中。

第一节细菌门(Bacteriophyta)一、细菌的特征细菌是微小的单细胞植物,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够观察清楚。

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结构,与蓝绿藻相似,都属于原核生物。

绝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植物。

其繁殖方法为细胞分裂,不进行有性生殖。

某些杆菌在不良的环境下。

每个细胞形成1个内生芽孢,在环境适宜的时候,芽孢(spore)再发育成1个细菌,芽孢是渡过不良环境的适应结构,并不是繁殖的。

细菌分布极广,几乎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中、生物体的内外和一切物体的表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章-原核微生物(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章-原核微生物(2)

(三)细胞的结构
3、细胞质和内含物
5)气泡(gas vocuoles)
(三)细胞的结构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胞质和内含物
6)核糖体(ribosome)

(三)细胞的结构
4、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
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三)细胞的结构
4、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
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 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6)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三)细胞的结构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 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 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特点:不溶于水,对蛋白酶类不敏感;容易溶于碱性溶剂。
专性好氧的盐杆菌属(Halobacterium)的细菌,却生活在含氧极少的饱 和盐水中,它们细胞中气泡显著,其作用被认为是使菌体浮于盐水表面, 以保证细胞更接近空气。 有些厌氧性光和细菌利用气泡集中在水下10-30米深处,这样既能吸收适宜 的光线和营养进行光和作用,又可以避免直接与氧接触。
蓝细菌生长时依靠细胞内的气泡而漂浮于湖水表面,并随风聚集成块,常使 湖内出现“水花”。
一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同时还兼有贮存能源的作用。
通常存在于蓝细菌中。
由含精氨酸和天冬氨 酸残基(1:1)的分枝 多肽所构成,分子量 在25000~125000。
3、细胞质和内含物
2)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
⑤硫粒(sulfur globules) 很多真细菌在进行产能代谢或生物合成时,常涉及对还原性 的硫化物如H2S,硫代硫酸 盐等的氧化。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 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 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 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 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地衣芽孢杆菌
26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皮肤感染
20:25:08
27
炭疽芽孢杆菌感染后引起的 病症
20:25:08
28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
通过伤口感染进入体内,毒素作 用于脊髓,引起肌肉强直性痉挛
20:25:08
29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螺旋体
20:25:08
霍乱弧菌
20:25:08
球菌(coccus)
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葡萄球菌是一群革兰氏阳性 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 故名。
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 致疾病。
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 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 来源。
20:25:08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鼻 腔、咽喉、肠胃、痈、化脓疮口中,空气、污 水等环境中也无处不在。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 菌,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产生肠毒素,引起 食物中毒,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占食源性微生 物食物中毒事件的25%左右,成为仅次于沙门氏 菌和副溶血杆菌的第三大微生物致病菌。
细胞膜是在细胞壁里面的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半透膜
20:25:08
20:25:08
20:25:08
57
20:25:08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与真 核细胞的相似,只是原核的细胞膜
一般不含有固醇。真核细胞膜含固 醇,使得细胞膜较坚韧。
原核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里面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比真核生
物多,使得细胞膜的流动性更强。
2.渗透压 细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其渗透压比其他生物细胞为
高;革蓝氏阳性菌的渗透压高达20 25个大气压,革蓝氏阴性菌较低,也 有5 6个大气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教学进程 提问、演示、重点、难点、 教具、时间分配、教法等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知识要点: 细菌的理化性状 光学性质 表面积 带电现象 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生化反应 合成代谢产物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特有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等。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光学性质 细菌为半透明体。可用比浊法或分光光度计计数。相差显微镜观察。 2.表面积 生物体代谢与表面积/体积比有关系。 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3. 电现象 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前者所带电荷更多。细菌的带电现象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 4. 半透性 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 5. 渗透压 一般革兰阳性菌的渗透压高达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为5~6个大气压。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养菌(autotroph): 以无机物为原料,如利用CO2、CO32―作为碳源,利用N2、NH3、NO2―、NO3―等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成分。 2.异养菌(heterotroph): 以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 3.腐生菌(saprophyte);寄生菌(parasite)。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

时间:20分钟 了解细菌特性

时间:15分钟 重点: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1.被动扩散: 营养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驱动力是浓度梯度,不需要提供能量。 2.主动转运系统: 营养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并需要提供能量。 第三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 1.氢离子浓度(pH) 2.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37℃。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Hsp):有耐热性,对菌细胞内的热敏感蛋白质起稳定作用。 3.渗透压 4.气体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如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在低氧压(~5%)下生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原因: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呼吸酶,只能在120mV以下的Eh时生长,有氧时Eh 高于此值,故不能生长。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时,常产生具有强烈杀菌作用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需氧菌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触酶(catalase) SOD 2O 2- + 2H+ —————→ H2O2 + O2 触酶 2H2O2 —————→ 2H2O + O2 病原菌多属哪种营养类型?

了解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时间:30分钟 重点掌握: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难点: 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过氧化物酶 H2O2 + AH2 —————→ 2H2O +A(某种有机物) 专性厌氧菌缺乏这三种酶,故在有氧时受到有毒氧基团的影响而不能生长繁殖。 二、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二分裂方式(binary fission)进行无性繁殖。 代时(generation time):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多数细菌为20~30分钟。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如下图)。 根据细菌浓度,生长曲线可分为六期,即A~F,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菌。在培养后的 8~18小时。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细胞内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显著特点是代谢旺盛和代谢类型多样化。 分解代谢是底物分解和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合成代谢是指所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组分的合成过程。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 细菌的有机物分解或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底物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生化反应是生物氧化。 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称为发酵;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称为呼吸,其中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是需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硝酸盐、硫酸盐等)为受氢体的是厌氧呼吸。 现以葡萄糖为例,简述细菌的能量代谢。 境中发酵的原因。

二分裂 重点: 细菌繁殖方式。 生长曲线。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发酵 糖酵解 大多数细菌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专性厌氧菌产能的唯一途径。反应最终的受氢体为未彻底氧化的中间代谢产物,产生能量远比需氧呼吸少。1 分子葡萄糖可生成2 分子丙酮酸,产生2 分子ATP 和2 分子NADH + H+。 关于丙酮酸以后的代谢随细菌的种类不同而异。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途径的分支,由己糖生成戊糖的循环途径。其主要功能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前体和还原能,不是产能的主要途径。 需氧呼吸 1分子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CO2 、H2O,并产生38分子ATP。分子氧为受氢体。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进行需氧呼吸。 厌氧呼吸 专性厌氧菌没有需氧电子传递链和完整的三羧酸循环,1 分子葡萄糖经厌氧糖酵解只能产生2 分子ATP, 最终以外源的无机氧化物(CO2 、SO42- 、NO3—) 作为受氢体的一类产能效率低的特殊呼吸。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1.糖发酵试验 不同细菌分解糖类的能力和代谢产物不同。 2.VP(Voges-Proskauer)试验 大肠埃希菌和产气肠杆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两者不能区别。但产气肠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生成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碱性溶液中被氧化生成二乙酰,二乙酰与含胍基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是为VP试验阳性。大肠埃希菌VP试验阴性。 3.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产气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再经脱羧后生成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甲基红呈桔黄色,为阴性。大肠埃希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pH ≤4.5,甲基红呈红色,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4.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试验 如产气肠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可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分解铵盐生成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是为该试验阳性。大肠埃希菌为阴性。 5.吲哚(indol)试验 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经与试剂中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为吲哚试验阳性。 6.硫化氢试验 如沙门菌、变形杆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生成硫化氢,硫化氢遇铅或铁离子生成黑色的硫化物。 7.尿素酶试验 变形杆菌有尿素酶,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变碱,以酚红为指示剂检测为红色,是为尿素酶试验阳性。 时间:20分钟

问题: 可用于细菌鉴定的生化发应有哪些?原理是什么?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称为IMViC试验。例如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1.热原质(pyrogen) 或称致热原,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气灭菌(121℃、20分钟)不被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制备和使用注射药品过程中应严格防止细菌污染。 2.毒素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如产气荚膜梭菌的卵磷脂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3.色素(pigment) 一类为水溶性,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色素使培养基或感染的脓汁呈绿色。另一类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色素。 4.抗生素(antibiotic) 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少,只有多粘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等。 5.细菌素(bacteriocin) 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如大肠埃希菌产生的细菌素称大肠菌素(colicin),其编码基因位于Col质粒上。 6.维生素(vitamin) 如人体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合成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第五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根据不同标本及不同培养目的,可选用不同的接种和培养方法,常用细菌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 病原菌的人工培养一般采用 35℃~37℃,培养18~24小时。 二、培养基 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按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 基础培养基 (basic medium): 含有基本营养成分如营养肉汤(nutrient broth)、营养琼脂(nutrient agar)、蛋白胨水等。 增菌培养基 (enrichment medium): 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的是营养要求相同的细菌群。

重点: 应用检测代谢产物细菌鉴定。

重点: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主要有哪些?有何医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