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2018(一)

广播电视概论2018(一)
广播电视概论2018(一)

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观

1.人类第一次用无限电波听到自己声音:

1906年,圣诞节前夕,加拿大科学家费森登,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的实验电台

2.1920.11.2,世界最早广播,美国KDKA电台。

3.1936.11.2,世界最早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

4.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时期分别是?

(1)初步发展时期(1920年至“二战”结束前)

(2)飞速发展时期(“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

(3)变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5.电视的普及对广播造成的冲击该如何解决?(差异化战略)(1)是细节节目内容,按照节目类别设置不同的频率,如综合台、音乐台、新闻台、宗教台以及文艺台等

(2)是细分受众群体,按照不同的对象设置名称不同的频率,如老年台、青年台等;

(3)是利用收音机便携易带等特点,拓展服务范围,开办交通台,气象台等。

6.什么是广播电视体制?

(1)就广播电视机构本身而言,指所有制和经营管理机制

(2)就整个国家而言,指全国广播电视的格局以及国家进行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方式。

7.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业主要有哪几种体制类型?其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特点:向民间开放,允许自由经营、转让。广播电视机构的言论自由受到美国法律保护。

(2)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特点:承认广播电视可以由人民以商业方式经营,又主张广播电视事业应以公营为主,以商营为辅。

(3)以中国为代表的国有国营体制。

特点:势体现在节目的品位高、严肃,很少或根本没有刺激性内容;而广播电视在公共教育、文化普及等方面的社会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弊端则体现在由于不能按市场规律运作,未出现“优胜劣汰”或“优胜劣并”的结果。

8.举例说明目前世界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1)国家和地区经济带来的不平衡(欧美和第三世界)

(2)广播和电视

(3)举例:中国,湖南台和西部太

第二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一)

1.中国第一个中国人创办的电台,1926,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2.1958.5.1,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9.2正式播出,我国电视事业诞生。

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表现为?

(1)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主要适应党和政府的宣传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指令性发展

(2)广播电视传播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传者为中心的偏于政治化的倾向。

(3)把广播电视定位于宣传鼓动的重要工具和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认为广播电视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以传者为中心,重政治、轻经济、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服务。

4.从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的事业建设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粗放型数量增长方式转向媒介结构优化和科技进步并重的集约型效益增长方式。广播电视的传播局面已得到根本改观,以指令性、灌输性为主要特点的政治宣传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以舆论引导为主,以生活活泼、丰富多彩的节目栏目吸引受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得到身心愉悦与启迪,则成为当今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主流。

5.广播电视机构已经由过去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机关逐步过渡为自身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并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传媒产业。

四级办,广播电视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成为第三产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6.2000.12.27,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我国第一家省级广播影视集团。

7.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有何特征?1978年以来的广播电视体制改

革主要针对的是哪些层面?成效如何?

(1)国家所有单一国营体制,政府统一经营。

(2)管理体制,事业机关向传媒产业经营运作方式改变

(3)增加方式发生改变,带来了传播内容的形式的改变

(4)集团化发展,竞争力有待提高

(5)成效,活力增强,效率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章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二)(不符合时代主题,所以基本不会考察)

第四章传统广播电视技术概观

1.一个完整的广播电视系统由广播电视信号的产生和发送系统、信号传输通道、接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2.无线传输方式和有线传输方式的定义分别是?

(1)无线传输方式是指将射频电视信号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辐射方式来完成信号的传输,包括地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和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

(2)有线传输方式是指将视频信号通过电缆或光缆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传输。

3.一个标准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是由摄像机、摄像机控制单元、预演监视器、切换台、输出监视器、录像机及其他传输设备构成的。

4.一个标准的广播节目制作系统是由话筒、音频控制台、音频监视器及其他传输设备构成。

5.声音广播系统是由音频信号的产生与处理、信号传输通道、接收三部分构成。

6.广播节目的播出方式分为几种?其定义分别是什么?

一般分为录播、直播与转播。

(1)直播。是指节目形成的同时就直接播出的方式。

(2)录播。是指播出前事先制作好节目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并按照预先规定好的节目运行程序依次在放音机(或激光唱片)上播出。(3)转播。就是直接转发播出外来的节目信号。转播可分为实况转播和台际转播两种。

7.电视制式:NTSC,PAL,SECAM。

8.简述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录制站。录制站主要负责完成节目的录音和制作。

(2)编排工作站。编排工作站主要从各节目库中选取所需节目,并按播出时的顺序要求进行排序,编制播出节目单。

(3)播出工作站。播出工作站能够完成节目的实时播出。

9.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1)线性编辑系统。精确地控制两台录音机的伺服与同步,保证镜头间连接点的准确和稳定。

(2)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一提高了内容检索和编辑速度。

第二大大降低了因磁带复制产生的信号损耗。

第三提高了声音和画面质量。

第四储存容量大节省了保存磁带所需的空间。

第五章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电视新形态

1.从传媒学视角,审视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有哪些作用?

(1)新媒体技术促进传播艺术变现日益丰富。

(2)新媒体技术促进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元化。

(3)新媒体技术促进跨媒体整合为多媒介传播体。

2.新媒体技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而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体系。

3.数字广播是指什么: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各种数据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

1.意识形态基本特征

(1)首先并主要是一个政治术语

(2)包含了对现状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希望

(3)是行动导向的,不仅描述美好的未来,还提供达成目标必须实

行的明确步骤

(4)是群众导向的

(5)能以一般人能理解的简单语词来表述,语气常常是鼓动性的,鼓舞人们尽最大努力来达成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

2.我国广播电视意识形态属性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的广播电视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我国,广播电视被认为是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的“耳目喉舌。”我国广电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努力成为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力量。

3.坚持广播电视的喉舌性质要求其必须遵守几个原则?

(1)党性原则。就是“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的社会集团的观点上。”

(2)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是任何国家、阶级、政党和社会势力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3)社会效益第一原则。我国的广播电视还具有产业属性,这意味着广播电视在实际运营中要追求经济效益。

4.广播电视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原因

(1)广播电视向受众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无论是真实记录客观世界最新运动状态的新闻信息,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艺作品,都会对受众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国的广播电视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即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我国广播电视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典型的国营型。

6.“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理解)。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实行宣传工作、事业建设和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7.广播电视的党性原则:

(1)首先要求广播电视在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因为党的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广播电视要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8.广播电视的具体任务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因此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中心任务。

(2)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服务。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4)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服务。包括内政、外交、民主、党政自身建设等内容。

9.我国广播电视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1)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服务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

(3)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符的对外传播力量

10.主旋律:指一个发展的社会在一个时代具有的主流思想。

11.广播电视节目划分:新闻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服务节目。第七章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本论

1.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将广播电视视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产业。是传媒产业的子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征。

2.传媒产业:按照行业标准生产、存储、分配媒介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3.什么是广播电视产业?

广播电视产业是传媒产业的子概念,它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与广播电视相关、按照商品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分配和消费的所有节目及其他相关服务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和经济行为统称为广播电视产业。

4.广播电视产业的共性特征:

(1)必备的生产资料。广播电视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频率或频道资源,这是该行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根本前提。(生产资料是频率或频道资源)

(2)强烈的市场需求。广电业的市场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在接收广播电视产品时获知信息和娱乐身心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3)配套的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规范是产业协调运转、生产出符合

市场需求的产品的重要保证。(行业规范是产品的重要保证)

5.广播电视产业的个性特征:

(1)因为具有经济、文化双重属性,所以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社会效益表现为必须注重舆论导向和精神价值,经济效益指广播电视力争获得最大经济利润。

(2)产品经营的特殊性(要考虑到具备物质精神双重属性,时效性,消费者依赖性,消费群体多重复杂性)

(3)垄断性

6.为什么广播电视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具备文化属性?

(1)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属性产品,具有产业属性

(2)传媒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有创造性经济价值

(3)结合国内情况分析

7.广播电视产业经营

(1)节目经营

(2)广告经营

(3)技术经营

(4)网络经营

8.广播电视产业规则

(1)准入规则:通过许可证的颁发来实现。

(2)竞争规则:反信息垄断,确保社会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内在动力。

(3)内容规则:我国采取的是事先审查制度,重播之前还有二次审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及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及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A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说明了() A.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B.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一切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B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B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C 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A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A 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A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主义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A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B 1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11、下列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C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B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3、公众来信来稿;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

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11、硬新闻:所谓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重大信息的报道。这类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可以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它有两个严格要求:一是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二是报道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12、软新闻:所谓软新闻,多指关于社会、市井、风俗、民情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的报道,也包括带人情味的特写。软新闻往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其主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时间性不强,但特别讲究写作技巧。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 13、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 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的“五性”:一致性、针对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2、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3、辨析是要专才还是广学?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学好 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刻苦磨炼,从而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4、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 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第一章 1、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二、大众传播三、群体传播 第二章 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3、新闻的本源:即事实的变动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4、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5、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6、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7、导语:是相对于新消息而言的,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通常保留新闻中二个或几个要素。突出哪一些要素取决于新闻价值在哪,哪些要素最能引起读者、观众或网民兴趣。 8、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则具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第三章 1、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新”。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3、信息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异:①信息的范围外沿比新闻大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③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④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同: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都是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③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④都是可传递的

新闻学概论(大一上重点)

新闻学概论(大一上重点)

新闻学概论 导论 1.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历史 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 2.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第二章 3.新闻的定义及其特征p36特征:新鲜真实重要公开 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关系 区别:(事实与观点)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传播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第一,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沟通,宣传重劝服(控制)。 第五,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向 关系: 它们都是传播行为其边界有交叉。新闻中有宣传,宣传中也可以包含新闻信息。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

6何为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看法。 7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是什么? (1)新闻引发并促成舆论 (2)新闻反映并放大舆论。 (3)新闻影响并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从而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舆论。 (4)新闻媒介借助舆论实行社会监督。 8新闻六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结果如何。 9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为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提供依据的新闻。 软新闻 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0 事件性新闻 报道的是事物处于质变时期的特殊反应。 非事件性新闻 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及倾向或经验等。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 第一节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 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 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 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二、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无定向) 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三、群体传播(集会、发布会、讲座……)(定向+无定向具体对待) 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 第二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新闻最核心、最基本的规律) 2.两钟新闻的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形式)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实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 一、概念题 1.社长负责制 答:社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社长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报社工作。一般地说,社长更多负责具体业务,党委书记分管党委、人事和纪律监督。总编辑负责每日的报纸出版;总经理负责广告和其他经营、财务收入;秘书长管理行政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对外联络。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三者分工明确,尤其突出经营地位。目前,各报业集团和南方(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多采用这一模式。 2.总编辑负责制 答:总编辑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总编辑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并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编委会,集体决定报社内一些重大事务。在总编辑下面,设若干副总编辑,分管各个部门。这一模式自建国以后,一直沿用下来。目前中国大多数报社还采用此种模式。 3.行政负责制 答:行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讲,广电局具体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二、简答题 1.简述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答: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的媒体有不同运行体制。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这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 ①以营利作为最终目标。 那些大的广告客户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电视台的成败命运,因此,电视台必须倾向、迎合甚至自觉地代表那些大企业、大银行的利益。 ②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收视率是美国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第一生命。 ③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这就必然使节目有媚俗、低级的倾向。美国各电视台娱乐性节目的比重大大高于严肃的时政节目。且新闻节目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 ④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长期以来,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全美广播公司有效地控制了美国70%以上的观众市场。这些大公司实力雄厚,人才荟萃,为追逐观众进行激烈竞争。 (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①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主要在西欧和日本。 ②欧洲各国允许甚至鼓励私营电视台的创办,同时继续保留、保护公营台的原因: a.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公私并存的双轨制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1. 新闻学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 从内容看新闻学分为:理论,历史,应用 3.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原则是:1)报刊独立自 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4.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1)对每日的事件给以真实、全面,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至于能显 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关系之中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5. 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 是w,故也称“五个w”。 6.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 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7.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 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8. 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区别 1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 宣传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 2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的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一定的观念并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是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 3 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需要新,宣传需要不断地重复 4 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 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9. 新闻媒介对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构成了一种天然,密切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新闻媒介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舆论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3)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10. 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 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11. 报纸定义及特点: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6) 不 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12. 广播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迅速及时, 时效性强;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13. 电视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现场 感2) 亲切感;3) 简洁明了;4)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14.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共性可以说是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新闻媒介的共性指的是包括各个时 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包括:1) 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 舆论机构,没有立法、司法、行政那样的强制性和指挥权。2) 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1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历史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Hiason 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 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 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 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 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 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 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杰弗逊:监督政府。后引申为: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它的要义指: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足信息。 “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引申出来的。 “自我修正”理论:约翰·斯亚伍特·穆勒: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不仅显而易见的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利,而且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假如被压制者的言论或思想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大家同样失去了让真理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因此,压制人们的言论或思想使之不能自由表达,必然是一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智慧力的掠夺。对正确意见与错误意见的辩证阐述,使得“意见自由市场”在理论上站稳了脚跟。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新闻学:是一门以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2.广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从实践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 它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可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3新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A、个案研究法,检验某一个受研究客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特征的方法。 B、比较研究法,将已有的新闻资料和新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分纵向、横向。综合式 比较。 C、调查研究法,以少数的访问调查面获得多数人态度资料的一种方法。 D、内容分析法,以语言方式表述转换为以数量方式表述。步骤为:选取样本、内容分类、 内容编码、统计资料。 4、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及其思想 A、《新闻学大纲》徐宝璜1922出版 B、《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1923出版 C、《中国报学史》戈公振1927出版 第二章新闻 1、概念 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宣传:是运用各种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迅速越快越好。尽可能准确、尽可能地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多属延缓性新闻,但它讲究写作技巧,必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要有明确时间。 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很难有明确时间。 2、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迅速 3、认识新闻定义的不同观点 定义一:新闻史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现在定义:随社会的发展,新近事实变动或正在发生的信息 4、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地区别 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讨论的是新闻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或者说,记者从哪里去发现新闻。 新闻来源:是指具体的某一条新闻是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新闻学概论期末总结重点 绪论 1、构筑中国新闻学基础框架的三本著作徐宝璜《新闻学大纲》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者标志着新闻学走向成熟。 2、新闻学的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新闻工作的基本特点。 3、新闻学与新闻工作的区别:前者仅仅是一门学科,后者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4、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的类别: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社会责任论。3、发展新闻学。4、党报理论。 5、社会主义报刊理论的观点: 一。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二。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三。“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四。对事实的信念。 6、社会责任论的观点: 一、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二、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三、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四、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 第一章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的渠道类型: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众传播 2、亲身传播的类型以及优点、缺点。 亲身传播分为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优点: 传播信息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3、大众传播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第三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迅速及时. 2、两种新闻的定义及两者间的关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发生变动的信息。关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的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作用: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中迅速的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观点。二、有助于记者迅速的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4、新闻的类别:一、以新闻内容分,分为政法、经济、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二、以新闻地点来分,分为国内、国际、地方。三以新闻时间性来分,分为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四、以新闻与读者间的关系来分,可分为硬新闻,软新闻。 5、硬新闻软新闻的定义: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信息的定义(掌握狭义的定义):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的东西。 2、信息的特点:一、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二、扩缩性。三、组合性。四、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五、相对性。 3、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区别:一、出发点不同。二、归宿点不同。三、传播方式不同。四、传播要求不同。 4、舆论定义及特点:定义,舆论是在特定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特点:1、公开性。2、公共性。3、急迫性。4、广泛性。 5、评价性。 5、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新闻媒介1、反应并代表舆论。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 第四章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及网络媒体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的类型。一、口头新闻。二、信号媒介。三、书信新闻。 四、印刷媒介。五、其他传播方法1、露布。2、牌报、旗报。3、悬书,揭帖。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试题-(精选)

考生信息:(学号,专业,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6分) 1、谈话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以及() a、节目的前期策划 b、谈话现场的氛围 c、主持人驾驭现场的能力 d、节目导演对现场的控制 2、深度报道是() a、一种新闻体裁 b、一种报道方式 c、一种评论形式 d、一种报道理念 3、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和() a、新闻事件结束的地方 b、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c、新闻人物出现的现场 d、广播电视记者所在的地方 4、民间的谚语、民谣等在新闻评论中经常作为()论据来使用 a、概括性论据 b、事实性论据

c、理论性论据 d、规律性论据 5、最为常见的广播消息结构形式是() a、倒金字塔结构 b、时序结构 c、引导结构 d、逻辑结构 6、无论哪篇消息,绝不能缺少的部分是() a、导语 b、主体 c、背景 d、结尾 7、述评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即事明理,所以讲道理要() a、实事求是 b、观点鲜明 c、缘事而发,注重分析 d、有丰富的材料 8、以下哪种景别方式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 a、近景 b、特写 c、中景 d、全景 9、在广播中,音响包括() a、节目音乐 b、实况音乐 c、实况语言 d、实况音响

10、在新闻五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 a、何时 b、何人 c、何事 d、何地 11、新闻采访的难点尤其体现在() a、求新性 b、突击性 c、灵活性 d、持续性 12、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还包括() a、现场参与者 b、现场解说者 c、现场引导者 d、现场目击者 13、为获得最佳效果,记者在采访中应如何提问() a、多提开放型问题 b、多提闭合型问题 c、尽量减少提问,由被访者主动阐述 d、根据采访对象和采访阶段选择 14、广播电视评论中最富有依附性的一种评论类型是()

广播电视新闻学 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广播电视新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新闻传播泛化 新闻传播泛化是指传播者——信息发布者的非专业化、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权威性弱化和信息载体超长链接。 2、媒介的公信力 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作为负有社会责任的实体在公众中所树立的信任度和可信赖性,是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 3、时效性 时效性包括时间性、时新性和时宜性。新闻的时间性是指从新闻根据成立到新闻发布之间,所耗时间的多少;新闻的时新性,是指如何在新闻根据时限内实现新闻本体所规定的对新闻质的要求,以赢得更多的受众;新闻的时宜性,是指新闻发布的最佳时机。 4、广播谈话 广播谈话是公共论坛的一种形式,它以谈话的方式论述对问题的看法。其参与人数可多可少,可安排专家与听众谈论,也可由记者与听众谈话。 5、特技语言 这里的特技语言是指电视新闻镜头的转换技巧,有些著作中称为纯技巧转换——是指这样的一些镜头转换方式:它们并不完全依靠镜头的内部因素,如事物发展变化的连贯性,事物间的相似性,或者一些过渡缓冲因素等来承启镜头。在外在特征上,它与切换的区别在于,它不是瞬间转换镜头,而是存在一个延时的过程。其主要职能就是使观众明确意识到镜头与镜头间、场景与场景间、节目与节目间的间隔、转换或停顿,以及使转换平滑并制造一些切换不能用的效果。 6、动漫语言 当代新闻工作者在传承新闻漫画的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当代计算机动漫传播的形式成果,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运用“动漫”能指图形叙事,以虚拟情境还原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的新格局。动漫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叙事的叙事形式被吸引到电视新闻叙事当中,其信息含量和叙事模式都呈现出暂新的传播叙事价值。 7、现场实况直播 是指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同时空传播的语言图像报道,是在新闻现场对观众作共时空的直接播送。代表作是人民早已稔知的各类政治、体育、文艺活动的现场直播节目。8、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有背景的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 9、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所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述评,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 10、甩镜头 速度极快的摇摄镜头。又称“闪摇”、“甩”。甩这一技巧用在表示内容的突然过渡和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场景所发生的并列情景;这一技巧还用来代替人物主观线条,表示晕眩效果。填空、单选 1、“肥皂剧”源于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广播连续剧《彩色的梦》。 2、爱德华、B、默罗在二战期间因《这里是伦敦》一炮走红。 2、世界上用于广播的彩色电视制式主要有三种:NTSC制式、PAL制式、SECAM制式。 3、1953年NBC的“骆驼新闻大篷车”诞生,该节目每次有6至8个节目,模仿电视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