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

合集下载

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安阳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作者:杨逸飞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12期摘要:安阳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和更新刻不容缓。

安阳古城基本格局良好,但由于居民较多和商业发展的原因,其社会形态异质性特点也较为突出。

安阳古城存在着缺少相应保护措施和基本设施配备不全等问题,基于重视传统、在保护中谋发展和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从古城指标的控制与规划、用地面积的调整、道路交通的整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等方面予以保护和更新。

关键词:安阳古城;保护;更新安阳古城是位于我国河南省安阳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中的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我国古代文明和文化。

一条条巷子印着老一辈人的生活印记,那一砖一瓦也蕴含着古典的韵味。

安阳老城无疑是我国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独特的味道。

保护古城一直是我国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安阳古城也不例外。

随着年代越来越久远,古城的年龄越来越大,古城的破损也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赶快采取保护措施与更新措施,很有可能就会失去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

本文通过对安阳古城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分析,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以及更新方案。

一、安阳古城形态现状(一)安阳古城物质形态分析安阳古城最著名的莫过于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在安阳古城中,处处可见古代人的建筑艺术,雕刻、门廊、高阁寺、郭朴祠等都在向人们述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古城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古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不能单独的代表古城,但是古城却不能没有它们。

古城中的每一部分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而每一段历史中也会有着一段故事和人们对历史深厚的情感,人们走在古城中的道路上,看着古城中的建筑,就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感情。

最典型的就是古城中的文峰塔,文峰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安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文峰塔的保护下,古城里的人子子孙孙换了几十辈或者几百辈。

这种身后的情感促使着我们要对古城保护的坚定信念,虽然没有人明确规定,但是古城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起了保护古城的责任。

城市线型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初探——以安阳市为例

城市线型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初探——以安阳市为例

-130-城市线型绿色开放空间规划初探——以安阳市为例周晓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摘 要:文章以安阳洹河景观规划为例,阐述在这类项目规划中应重视城市安全、生态保护与开发、多元利益协调等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得到有效的规划思路和设计方法,形成多元化复合功能的城市线型绿色开放空间,以期对其他城市同类型规划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线型绿色开放空间;河道景观;生态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预愈来愈大,急剧推进的城市化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生态问题。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承载着较大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它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与带状公园、河道景观、滨河绿地不同,应在城市建设中全面综合考虑。

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提出,中国大多数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升级,也对中国城市规划提出更高的要作者简介:周晓男(1986-),女,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

求。

洹河作为安阳的母亲河,是展示安阳城市形象的窗口。

近年来,安阳城市转型为洹河两岸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 现实与机遇——项目背景洹河,全长约170…km。

本次规划西起漳南干渠,东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边界,规划用地面积约38…km 2…(见图1)。

图1 项目区位“城市的概念也是循时代而发展的。

进入现今的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城市的本质从来就是而现在更应强调的就是人类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1]。

”洹河作为流经安阳城区北部的重要河流,在城市环境改善、气候调节及市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洹河两岸的发展面临着城市安全、生态保护与开发、多元利益协调3个主要问题。

(1)城市安全问题。

洹河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给流域带来沉重的灾难。

因此,城市安全成为本次规划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2)生态保护与开发问题。

洹河两岸生态建设存在较多限制要素,包括河流蓝线控制、下游蓄滞洪区、南水北调保护范围、殷墟保护区范围等限制条件。

对安阳特色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考

对安阳特色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考

对安阳特色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考[摘要]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色建设的本质所在。

文章以安阳市为例,从城镇化建设中的特色危机入手,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了走特色城市建设之路基本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特色危机”,盲目模仿、千城一面现象十分普遍。

一些原本颇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正被模样一致的建筑所淹没。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缺失。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城市物质文化和城市精神文化的综合展现,是社会文明在城市的缩影。

包含了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城市精神文化等,是城市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

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历史,但不能没有文化。

城市文化能推动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

城市文化能产生凝聚力,文化同,情缘近,使人产生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城市文化也是促进城市特色形成的条件,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

正如我们说到“音乐之都”就会想到维也纳、说到“水上之都”就会提到威尼斯。

同时,城市文化也是向外展示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城市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源泉。

二、安阳市在走特色城市建设之路的规划实践长期以来,安阳市非常重视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以弘扬殷商文化为主线,针对老城,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下,坚持把古城保护与改造建设相结合、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编制了7条街巷的详细规划,先后完成文物保护单位如城隍庙、高阁寺等八处古建筑的修复、修缮工作,完成北大街传统商业街、东大街住宅组团、北门东地段等改造建设,完成护城河的疏挖、坑塘的护砌和古树名木的挂牌保护工作,开展了小街小巷整治,为古城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和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严把建筑设计关,保护风貌。

制订《建筑设计原则》,明确“绿树蓝天原街道,改造之中留风貌,坡顶硬山搏风砖,白墙灰瓦用符号”的总体建筑设计原则,提炼了安阳古城明清建筑的神韵。

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浅析

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浅析

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浅析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浅析摘要: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是甲骨文的故土,?周易?的发源地,本文探讨了我市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构思,重点对安阳古城、殷墟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规划进行论证,提出了以历史为依据,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可持续开展的改造文化古都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研究,将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Abstract: Anyang is one of the eight ancient capitals of China,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hina Excellent Tourism City, National Garden City, is the hometown of Oracle, "the birthplace of book of cha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concep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our city, the ancient city of Anyang, such as emphasis on Yin Ruin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and planning to demonstrate, proposes a historical basis, effective method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step by step,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apit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Anyang protection research, it will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and renewal; 中图分类号:K928.71河南安阳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国最早的古都。

在城垣地表不存的情况下利用景观手法勾勒古城轮廓——以安阳环古城水系区域规划设计为例

在城垣地表不存的情况下利用景观手法勾勒古城轮廓——以安阳环古城水系区域规划设计为例

展示与利用 / Display and Utilization104在城垣地表不存的情况下利用景观手法勾勒古城轮廓——以安阳环古城水系区域规划设计为例满 新(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摘 要: 文章总结了古城在绝大部分城墙遗址地表不存的情况下展示古城轮廓及风貌格局的传统方法与局限,探索突破这一传统方法的路径,并以历史文化名城安阳环古城水系区域为例,以扎实的价值特色研究为根基,在对现有特色要素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塑造古城提升发展结构。

通过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景观意向再现等手法,形成带动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公共空间的项目实践。

关键词:环古城水系区域;地表不存;复合型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志码:AUsing Landscape T echniques to Sketch Outline of AncientCity When the Surface of City Wall Does Not Exist ——Taking the Pratial of Anyang Around the Ancient City Moat as an Example MAN Xin(Beijing Tsinghua Tongheng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Beijing 100085,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limitations of sketching the outline of an ancient city when the surface of city wall does not Exist, and explores the way to break through this traditional method. Take the pratial of Anyang around the ancient city as an exampl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ancient city should be shaped to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strict protection of existing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and solid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foundation. By activa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landscape image reproduction, the project of compound public space can be establish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Keywords: around the ancient city moat; the surface of city wall does not exist; compound public space作者简介:满新(1987-),女,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

浅析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在安阳城市发展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在安阳城市发展中的体现
区向外转移 ,城市 向外逐步生长。
扩 大与城市用地 之间的矛盾 日 益 突出。安 阳城 区只有南部 地 区用地较充裕 ,且临近城 市主要 区域经 济联 系 ,具有 区域 交 通优势 ,因此城 市空 间发展采用跳跃式拓展模式 ,城 市空 间
向南扩 张 。以此为 契机 ,2 0 0 7 —— 2 O 2 O年安 阳城市 总体 规 划进 一步明确安阳城 市空 间发展 的方向 : 完善文 峰大道东 侧 行 政中心建设 ,加快 旧区其他行政单位 向新 区搬迁 ,拉动城 市向东发展 ,缓解对 旧区的压力 ,初步构建 南北 方向的城市 功能发 展轴 。安 阳城 市空 间拓展模式正逐 步转 型为跳 跃发展 新城区 、乃 至由极核城市走 向区域性城市的空间发展方 式。 安 阳新 区的生成与拓展也是城 市空间发 展基本原 理中区
青年 与社会
2 0 1 5 年2 l下 第6 f 期 总; g 5 8 8 期
浅析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在安阳城市发展中的体现
贺 栋 马 珂
新乡 4 5 3要】 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安阳的城市空间发展从解放 以来至今经历了许多时期,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 段 ,城市的发展呈现 出该 时期特 有的时代 背景和科 学规律 。文章 以时间为线索 ,从建 国以来安 阳不同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城 市 规划来分析其所蕴含 的城 市空间发展的规律 。 【 关键词 】 空 间发展 规律 ;安 阳;城 市发展
新 中国成立前 ,安 阳城区发展基本 局限于城墙 内,城市 发展缓慢。由于历史原因,安阳的城市受到严重破坏 ,发展 受到极大的限制 。 在古城墙 内的发展是 出于城市安全的考虑 , 是为 了适应连年战乱和提高资源利用 而形成 的城 市紧凑型发 展模式 , 是城市空间发展基本规律中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体现。 此时安阳的城市发展阶段处在一个 自 组 织演化 的时期 ,缺乏 合理的城市 规划 。 直至 1 9 5 8 年 ,安 阳依 托传统商业街 中山街 的北延 ,在 古城北部形 成新 的发展 区, 城市依托古城 中心 向外蔓延发展。 第一 个五 年计划 时期 ,以安 阳钢铁股份 有 限公 司 ( 后 简称 “ 安钢 ” )为代表的重大项 目建设改变城 市沿 古城 向东北发展 的蔓延态势 ,城市向西依 托工矿点跨越铁路 发展 。这种城市 发展 已经带有明显的人为规划特征 , 城 市发展渐浙 由 自 组织 演化 向人为规划转型。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现象 又展现 了城 市空间发展基本规律规律中的不平衡发展规律 。当时中国经 济刚刚开始恢复 ,安阳老城区必然是商业发展最具有优势 的 地理 区位 。但是 由于城市的发展 ,老城 区无论人 口还是土地 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 求。因此新兴商业在传统商业 街—— 中山街的北部逐渐扩张 、聚集 , 形成 了安 阳城市 的新 的生长点。不久后安 阳市政府在 附近落成 ,城市 中心 由老城

旧城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研究—以安阳市老城区为例

旧城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研究—以安阳市老城区为例

式 中 :A 表示 顶 点 i在 网络 中 的通 达 度 指 数 :
D 。 表示顶点 i到顶点 j的最短距离;累计和表示顶 点 i到所有顶点 的距离。明显地 ,如果 A 所得值越 小,则说明该点的通达度越高 。将安阳市老城 区内 的通达度进行计算处理后得到的通达度指数按升序 进行排列,这里所说的指数并不代表实际距离 。我 们仅是从交通通达性进行分析老城区交通状况 ,并
来衡量。
主干道为东、西 、 南、 北大街 ,南北大街共 1 8 条分 支街道 ,谓十八罗汉街 。大街小巷纵横交错 ,有九
府 、 十 八 巷 、七 十 二胡 同之 誉 。 2 . 安 阳 市 老城 区 的现 状 分 析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的保 护 研 究 不 同于 一 般 的对 象研
效应 。其 中,城市交通贯 穿于历史街 区之 中,并与
其功能的实现、保护过程 中,考虑交通 因素 很有必要 。建筑物 的式样和历史风貌 、住宅 的形态
与格局是构成历史文化街 区的文化 因素 ;而人 口则 是历史文化街区 中最为活跃 的因子,原住居 民在历 史文化街 区的居住 已经成为一个 重要取 向。交通流 量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人员流动及 其附带的信 息流 , 交通流量关系到庞大 的人 流与信 息流 。随着人 口流 动 ,历史文化街 区的格 局、规制 的印象无形中在流
e x p l o e r he t o r g a n i c on c n e c i t o s n o f e on c o mi c a n d s o c i e t y . Th e
究 ,它是 由多种因素构成 的复合体 。街 区的历史意 义、交通条件、住宅设施 以及人 口状况等是构成历 史文化街区 的重要 因子 ,历史街 区有什么样 的历史 意义 以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取决于相关 因子 的复合

安阳老城里的九府_安民

安阳老城里的九府_安民

□文 / 安 民 图 / 安 民 胡 成安阳老城里的九府胡同,可见“府”是后来开通的。

老城里的“府”一般是连接大街的小街巷。

分布于安阳老城里的九府,分别为平府、六府、铁拐府,林府、西府、洛阳府,学儒府、老府、娘娘府。

“府”的形成与冠名,当在清末及民国初年时期。

那么,九府又都是缘何命名的呢?平府,又名“平府胡同”,是位于老城区二道街路东的一条巷道,与梯家胡同斜对过儿。

平府内原来有一座菩萨奶奶庙,香火缕缕不绝,庙宇的近旁生长着一株枝叶茂盛的古槐。

奶奶庙终年护佑着百姓的平安,这条巷道因而称作“平府”,寓平安吉祥意。

平府内的地势较周边稍为低洼,南侧有两个坑塘叫做平府坑。

六府,位于东大街中段路南,南端与铁拐府汇合通向东南营街。

相传古代曾经有六个官吏的府第位于这条巷道之中,因而得名。

铁拐府也位于东大街中段的路南,与六府平行,南端二府汇合通向东南营街。

铁拐府得名于旧时这里曾老城街道地名的传统称谓通常有街、巷、胡同、夹道,可在咱河南彰德府,还有一种独特的街巷地名通名—“府”。

一般说到府,中国古代有府城、府衙、王府,还有一些达官显贵的宅邸也称为府。

但把街巷称之为府,兴许是安阳所独有的。

其他地方也很少有“府”这个街道地名称谓。

“府”的建筑规制和胡同差不多,虽然比不上街道,但却排在了安阳老城里诸多街巷的首位,九府十八巷,府占据首位。

在明清时期时的安阳旧方志中,只有十八巷的记载,并没有提及九府和七十二1930年代的安阳县城地图。

昔日的安阳老城有着“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街道地名称谓12掠影・SKETCH・2014年第2期有几家铁匠铺,而小巷的形状又正好如同一根拐棍儿,南段弯曲,北段笔直。

于是便被称作铁拐府。

林府,位于南门东街北侧,向北不通,昔日巷内有林府粮店。

这一府得名于昔日有一家林姓大户曾经居住于此。

林府是以姓氏命名的一府。

西府,在南大街北段路西,巷口狭窄,里面稍为开阔,向西不通。

因其位于城内南北中轴线南大街的西侧,因名西府,是依方位命名的一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
摘要:安阳老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本文通过分析安阳老城的历史沿革、古代城池的空间格局构成及当前老城区空间格局构成,初步提出了老城区保护建议,对安阳老城区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安阳市、老城区、空间格局
Abstract: Anyang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is the country of the second batc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old city of Anyang, ancient city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 old structur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old, old of Anyang protection and update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Anyang city, old city, space pattern
历史沿革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国王盘庚在洹水岸畔建立了都城,称殷。

周灭殷后,殷都旧地属卫。

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

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秦派大将攻克宁新中,将其改名为“安阳”,从此,“安阳”始见于史册。

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阁王朝的都城。

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焚烧邺城,邺民迁安阳,安阳故称邺郡(相州)。

公元1192年(金代),相州升为彰德府,明清沿用到民国初年。

1913年,废彰德府,置安阳县。

民国以后,在预备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治所安阳。

1949年置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仍保留邺县。

1952年,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化为平原省,仍为省辖市。

古代城池形态
安阳老城区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宋景德三年增筑(公元1006年),周19里。

“明洪武初改筑,周围9里113步,裁(才)得旧城之半,……各门建楼,又建角楼四,敌楼四十,警铺六十有三,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知府曹隆重修”。

【1】几经变迁,安阳老城呈现出现在的规模和形制。

老城形制规整,东西长,南北短。

城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4座城门,分别为永和门、大定门、镇远门、拱辰门,南北门偏西正对,东西门均不正对,并且在每座城门的洞口处建圆形瓮城。

各个城门在城台上建两层城楼歇山式顶。

城墙垛口
整齐,但在城墙的拐角处未建角楼,全城的城墙上不建楼阁。

老城的南城门外建有一个方形小土城,正门朝南,小土城南面又建有一座土城墙,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城门的防御能力,小土城的四个城角均建为圆弧形。

其他三个城门均未加建小土城。

由于安阳地处南北大道,战略地位很重要,为了加强安阳老成的防御力量,老城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

安阳古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呈龟背形,鼓楼广场为全城地势最高处。

南北大街构成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也是古城的中轴线,东大街、西大街与南北大街呈丁字相交。

安阳古城街道布局严谨,呈“片”字形,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

南北大街与西大街相交处建立鼓楼,鼓楼北面建立钟楼,这两座楼均在南北中轴线上。

据《彰德府志》记载,鼓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筑土为台,周围用青砖垒砌,台高约10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

高台上建有三间重楼,楼外面四面环绕走廊。

高台下有拱形门洞,连通南北大街。

钟楼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据史料记载,钟楼台高约7米,上建重檐歇山式楼阁,台下四面均有拱形门洞,可以连通东南西北,方便出行。

城内其他的公共建筑:西南城区有乡村训导署,西北城区有府学、贡院,东北城有县政府、县学、守备署、东新仓、常平仓、旧县棂仓、赵俯学院、彰德府、镇守署、诃厅、七圣庙,东南城区中有画锦堂、商王庙、韩王庙、旗毒庙、关帝庙……在南城之外有风雨雷坛、社稷坛,在西南角城外有演武场,在东城门外有外先坛。

【2】
图1 安阳城廓图图2 当前老城区范围
当前老城空间格局
尽管城市在不断发展,安阳老城区依然保持了古城风貌,古城整体空间格局、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

1949年5月16日安阳解放时,于今辉府胡同和小东门两处炸开城墙,形成通道。

解放后,城墙逐渐被拆除,直至1960年代初,只剩下东南、西南两个城角。

【3】老城区外围的护城河仍然保存完整,北面的一段护城河改为地下。

护城河依然肩负着城内的防洪排涝,同时还承担着老城区内生活污水的排放。

20世纪末,文峰大道的修建严重破坏了古城的道路格局,将古城分割为南北两部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中轴线——南北大街。

目前古城内仍保留有天宁寺、文峰塔、城隍庙、高阁寺、韩王庙等文物古迹及大量的传统民居。

庙、塔、楼的黄、绿、蓝等多种色彩的屋顶与大面积民居的青灰色屋顶高低错落,使古城的空间轮廓在色彩上富于变化。

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鼓楼如今已不复存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鼓楼失火,有着560多年历史的鼓楼葬身火海。

1953年安阳市整修道路时,把鼓楼基座完全拆除,开辟成鼓楼广场。

现存钟楼并非古建筑,原来的钟楼毁于战乱。

这座钟楼是1988年整治老城时在原址上按照原有规模重建的。

天宁寺位于老城中部偏西,是一座建于五代的佛教寺院。

寺院中现存文峰塔(天宁寺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距今一千多年。

高阁寺位于古城东大街北侧,是一座高台阁楼式建筑,现存
高阁寺为明成化六年重建。

城隍庙位于鼓楼东街,坐北朝南,南北长120米,东西宽50米,始建于宋代,明洪武二年重建,最近一次重修于1982年。

昼锦堂位于古城东南营街,是宋代宰相韩琦在州署后院建德一座堂舍。

郭朴祠位于钟楼东南侧,祠堂为两进院落,建有大门,正殿,后有寝殿。

小白塔位于冠带巷,高12米,是一座建于元代的喇嘛塔,其八角形的底座各面都嵌有浮雕画,每个角上都有一个托塔力士。

安阳老城现存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具有共同的特点:灰砖砌墙,灰瓦覆顶,硬山建筑。

安阳老城的现存民居有四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二进四合院和单进四合院,四进四合院的数量不是太多,二进院落和单进院落居多。

安阳老城现存的四合院也并非均匀的分布在各个街巷,由于保护不力,好多四合院都已经被破坏了,现存四合院多集中分布在仓巷街、唐子巷、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鱼市街、东西冠带巷等。

老城区空间格局保护建议
目前,对于老城的保护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跳出旧城,另辟新区”;另一种是新旧融合。

对于安阳古城区而言,建议采取第二种方式,但是新的建筑在风格、色彩、体量上要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以保护老城的整体风貌。

古城区内有很多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城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的体现,要积极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坚持“保护为主,抢修第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

老城区内除文峰大道的修建外,其余的道路骨架基本未改变,要保持老城的道路格局,如有必要可适当拓宽道路宽度。

灰砖灰瓦是安阳老城传统民居的特色,要积极维修传统民居,在修建过程中要保持建筑外观的原有风貌,内部可以调整,但是禁止在院内增建建筑,破坏四合院的整体布局。

老城区形制规整,护城河保存完整,但也要适时疏通河流,保护护城河的清洁,使护城河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

对于已经消失的城墙、城门,建议保护城墙、城门遗址,建立遗址公园,从而保护老城区的边界形态。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安阳老城区逐渐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老城区记载了古都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保护老城区空间格局对安阳老城区历史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

面对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老城区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安阳老城区空间格局分析对老城区的整体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2] 张权寰.中国古代县城规划图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勇.安阳古城保护与更新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