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道德教育启示论文
论教养的读后感

论教养的读后感《论教养》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围绕着如何培养一个合适的人格,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展开论述。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首先,康德在《论教养》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素质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康德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自律的道德标准,他认为人应该根据理性的原则来行动,而不是受感情的驱使。
他强调道德的普适性和客观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同样的道德规范。
这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根据理性来判断和行动,而不是受情绪和个人愿望的左右。
其次,康德还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应该根据道德原则来行动,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普适的道德规范,为整个社会的福祉作出贡献。
康德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个人的自由和普遍律法是相互制约和共存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道德规则,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让我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整个社会。
此外,康德还强调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一个完善人格的关键要素。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教育在个人修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它们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康德的《论教养》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和道德规则的关系,以及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论教养》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指引人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指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自己个人素质的宝贵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作者:赵松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赵松涛(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普遍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意志自律的论述,分析了康德普遍道德法则形式上的重要性,指出了康德道德法则的意义: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要明确责任义务,强化道德自律,内化道德信念,发扬道德理性的作用。
关键词:康德;道德法则;意志自律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044-02现代社会日趋个体化和多元化,人们对利益中立化的追求,使其成员制定的目标具有自主性和个人特色,但对道德普遍性的要求一直没有停止,且更为强烈。
如何在这样一个“个人的目的”都被中立化的社会里,形成一种道德的共识,困扰着当代社会。
既然在今天人类一时或根本无法在多元化价值的道德规范上达成共识,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在形式上(理性上)达成一致呢?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就提示了这种理性,它是不带有任何目的的、无条件的、形式的,它尝试描绘出一种理性准则,根据这个准则人们可以检验:我的个人行为是否能和所有人的目标相互共存,普遍适用。
一、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排除了一切“质料”经验的内容,源于纯粹理性,所以它是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道德法则。
康德称它是适用于一切人的“绝对命令”,是隐含在一切道德行为中的道德律,是纯粹形式的法则。
道德法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表述形式。
1.绝对命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这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其意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这条黄金法则之所以要以定言的形式向有限理性者下达命令,因为康德深知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也是一个感性体,物质性诱惑时常干扰和限制着人类的道德信念。
如何使道德的行为贯彻下去,惟一的方法就是有限理性者必须限制内心私欲官能的干扰,听从理性下达的命令,遵循道德法则。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康德摘要:一、康德教育观的背景与意义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三、康德教育观在我国的启示与应用四、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康德教育观的背景与意义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观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在于,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和审美素养。
在这一背景下,康德的教育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感。
在这一目标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人的品格和综合素质。
2.教育方法康德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此外,康德还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教育内容康德的教育内容涵盖哲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他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在此基础上,康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基石,教育应该使人在道德上达到自律。
三、康德教育观在我国的启示与应用在我国,康德的教育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三方面取得均衡发展。
四、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它强调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公民,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康德教育观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论文

道德认知开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论文道德认知内含这么几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思考、道德选择、道德创造。
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标准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根底层面。
道德思考包括产生推理、道德鉴别、道德批判、道德评价等方面。
它要求道德主体对面临的道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道德行为事实、是否符合道德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等进展思考。
道德选择是指在面临各种不同道德标准时,通过比拟鉴别,反思权衡后所作的认知上的取舍。
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它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标准的改良也包括道德标准的创新。
社会的飞速开展及由此带来的变动,使人们不得不对过时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进展改造。
因此人们在赞同而承受一种标准后,还“必须逐渐学会怎样用新的生命去调和、去除其中的陈腐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生存状况”。
总之,道德自我总是渴求着新的追求,智慧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历开放。
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气质,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性。
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自愿、自择行为。
由教师代学生作出的或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作出的无奈选择,即便是遵循了道德标准也不能充分表达该行为的道德品性。
主体进展积极的道德思考而后作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乃至道德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参与、着意渴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表达了道德行为的本质。
为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道德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开展理论及其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佐证。
认知开展理论的中心思想即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开展。
其主要代表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认为要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德素养。
然而,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类在道德上自由的决定,与道德事实的存在之间存在一种漏洞,这被称为道德教育悖论。
在此背景下,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应对。
首先,康德认为道德教育的悖论在于,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究竟什么是好的道德。
虽然我们可以依据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但这些准则并未经历严谨的理性推理,因此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有争议的。
因此,排序所有可能的道德准则是一个困难而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使得道德教育面临了矛盾的处境,即如何教育学生道德准则,而不将道德准则强加于学生之上。
康德认为,解决道德教育悖论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道德决策。
他认为,我们必须教育学生通过合理推理和道德感知来确定道德决策,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如何行动。
这意味着,在道德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授道德准则,而是需要将道德决策的能力纳入教学过程。
康德认为,引导学生遵循经验原则和纯粹原则是教育学生进行道德决策的关键。
经验原则是从我们经验中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而纯粹原则是由我们的理性推理出来的普遍原理。
康德主张,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学生关注概念上的原则,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各种情况,以合理地确定应采取的行动。
康德还提出了教育通过实践来达到道德培养的方法。
他的理论表明,在实践中采取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决策的行动可以改变和提高道德品质。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成长,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思考,并使学生成为问题解决的主动者。
在康德的观点中,道德教育应当成为一种过程,包括教授道德准则、培养道德决策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发展道德品质。
借助这些方法,康德相信我们可以有效地处理道德教育悖论并取得成功。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的内涵及其现代启示

在 康 德 “ 遍 立 法 ” “ 是 目的” “ 志 普 、 人 、 意
自律 ” 的道 德 法则 中 ,揭示 了人 之所 以为 人 的根
人 之 所 愿 望 的 、至 少 是 可 能愿 望 的 另一 目的 的手
的道 德 哲 学 在 近 现 代 西 方 思 想 界 始 终 占有 特 别 重
要 的地 位 。康 德 认 为 ,人 在 道 德 上 是 自主 的 ,人
的行 为 虽 然 受 客 观 因 果 的 限 制 ,但 是 人 之 所 以成
J OURNA OF F I NS I UT OC AL S UJAN I T T E OFS I I M
No5 2 09 . 0 s ra No 4 e i l .7
浅析康德厘德 哲学昀 内涵 及其 坝代启示
张 耀 3
普遍性 。
无 条件 的 ,即绝 对 的善 。相 对 的 善 是 为 了达 到 善 以外 的 目的 ,绝 对 的善 以 自身 为 目的 ,要 求 人 们 为 了 善而 善 。 “ 良意 志 ,并 不 因 它 所 促 成 的事 善
收 稿 日期 :20 - 8 2 09 0- 6
基金项 目:2 0 0 9年度福建省 党校 系统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研 究基地课题
一
、
对 康德 道德 哲学 的阐释
段 。定 言 命 令 ,即 绝 对 命 令则 把 行 为 本 身 看 作 是 自为地 客 观 必 然 的 ,和 另 外 目的无 关 。 假 言 命 ”
令 是 为 了其 他 目的 而 做某 事 ,是 有 条 件 的 。而 定
( 一) 关 于善 良意 志 、责任 、规 律 的先验 性 康 德从 道 德 动机 着 手 ,认 为人 们 行 为 的道 德 与否 ,只能 从 行 为 的 动 机 来 考 察 判 断 ,决 不 能 掺 杂情 感 的爱 好 、同情 等 因素 以及 对 行 为 效 果 的任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康德是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道德教育悖论的核心是如何在尊重个体自由的同时培养其道德品质,康德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康德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通过自由意志来决定的。
他主张道德行为应该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道德法则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命令或者利益驱使。
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其能够自主地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
康德也认识到道德教育面临的悖论。
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对个体进行规范和引导;个体的道德品质必须是自发的和自主的。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悖论。
如果道德教育过于强调规范和引导,就可能压制个体的自由意志,使其变成机械地遵循道德法则的行为者。
如果道德教育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就可能导致个体无视道德法则和他人利益,成为道德自由主义者。
面对这一悖论,康德提出了他的思考和应对。
他主张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法则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
“我可以”,即我有能力按照道德法则自主地行动,“我应该”,即我应当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
个体在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意志的应当意识到这个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受到道德法则的限制和规范。
个体在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道德法则的要求。
为了解决道德教育悖论,康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道德自律。
他认为,个体应当通过自我规定和自律来实现道德行为。
道德自律是个体按照道德法则来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个体在道德自律的引导下,可以自主地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而不是被外部规范和命令所束缚。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和方法。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法则的统一,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自律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康德的思想对于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独立判断能力,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自律来引导其进行道德决策和实践。
康德与杜威道德教育理论之比较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壹、前言-倫理學的範疇倫理一詞,依希臘文及拉丁文的原意有二,一指社會的風俗習慣,一指個人的品行氣質。
近代,倫理的意義則不止於此,包含對品行氣質和風俗習慣作是非善惡的判斷,並指示人應守的原則(林有土,民72),倫理可說是人群生活中範定行為的道德法則,其關心的是「應然」的問題,即行為應遵循的律則,訴之於理性(黃建中,民58;陳特,民83)。
總之,倫理即是「人與人相處所應遵守道德標準的道理」,其原則約為(葉學志,民85): l、確立一套普遍的道德標準,作為人與人間相處的規範二、指引人類具有高贵至善的理想,作為個人修養的目標3、採取科學觀點分析人類的行為,成為一種有系統的知識和學問4、提供道德修養的原則和方式,俾有效實踐倫理學是理論和實踐並兼之學,理論屬於學,因此致其知,實踐近乎術,因此導其行(范錡,民58)。
其在哲學上所探討的範疇多為(葉學志,民85;伍振,民81): l、判斷行為的標準為何?係動動,抑或結果?二、何謂善惡?3、善惡如何認知?4、如何有效實踐道德?貳、康德的倫理學與道德教育康德在構造「批判哲學」時,雖然先著手認識論,但已經把倫理學擺在高於認識論的地位(李澤厚,民76)。
其要紧觀點如下:一、人性觀二、康德認為人性本身屬自然律,是敘述的,自由意志末作善惡的行為判斷,人性中有向善的本原素質,也有對惡的傾向(歐陽教,民53)。
康德主張無善無惡說,他認為人在道德上之善惡決定於意志的選擇,若其意志採取道德律之動力為準則而決定行動,則他便是道德的善。
相對的,則為惡。
二、道德哲學思想康德認為道德哲學依循以下大体原則(葉學志,民85):l、以善意為道德性為的必要條件二、道德性為必出自義務3、道德律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與先本性4、自由概念為道德律的先決條件綜上所述,康德認為理性是道德律的來源,而否認神為道德律的來源,唯一道德價值是良意志(葉學志,民81),可知所倡的是自律的「形式道德」,不是他律的實質道德,此種實踐理性的形式道德,也如純理性的直觀或悟性形式,是先天的,非由經驗而得,因此有普遍必然性,康德所強調的「善意」、「自由」、「自律」、「無上命令」等,都是此形式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 要】康德文化哲学是一部经典性著作,对我们后世都有很
大的启示,特别是他关于的道德方面的论述,对我的启示就更大。
结合康德与杜威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以及我国道德教育的实际情
况,本文主要谈了一下二者对我国今后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文化哲学;道德;启示
最近仔细的拜读了《康德的文化哲学》这本书,起初这本书读起
来令人费解,但是当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思路较清晰,而且结合康德
自己所分得几个部分来学习这本书就更加方便。其实这本书有很多
我令我震撼的地方,特别是道德方面。结合实践,通过对康德的伦
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的阐述与论证,希望能对今后我国的道德教育
有一定的启示。由于读这本书之后紧接着拜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
与教育》,在此书中杜威也论述了他的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而
且他的理论与康德的很多理论对应,所以在具体论述中有意将二者
相对比。
一、康德的伦理学与教育理论
(一)康德的人性观
康德主张人性的无善无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是属自然律的,是
叙述的,自由意志未作善恶的行为判断标准,人性中有向善的本源
素质,也有对恶的倾向。人在道德上是采取善恶主要决定于自由意
志的选择,若其意志采取道德律之动力为准则,其行动为善,反之
为恶。杜威的人性观也反对人性的善恶论,反对身心二元论,他重
视后天对人性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
康德提出理性是道德的来源,而反对神是道德的来源。提出道德
的自律即形式道德,而反对道德的他律即实质道德。形式的道德如
理性的纯直观,是先天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具有永恒
性与普遍性。善意是善良的意志,也就是良心,是永无止境善的源
泉,它是自由自律,不受任何外界物质与目的的影响,是自为立法
而立法,是义务的。康德还认为自由是道德存在的根据,自由有积
极和消极两方面,在消极方面,自由不受外界影响,自因自果。但
在积极方面自由自己立法和自律,自决。意志离不开自由,但是自
由不是放任自流,必须要有理性的自由意志。杜威在道德哲学思想
方面与康德有很大的区别,杜威认为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道
德是发展的,必须创设一定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三)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首先在道德教育的目的,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的目
的,教育最终要培养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康德认为就像是宇宙规
律一样在道德上人要遵守永恒的道德理想,所以道德教育要着重培
养人格。同时一个人做善事是不具有私利的,而是出于义务,所以
教育还要培养人的义务心与利他性。杜威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而
且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且目的是用来调和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其次在课程上康德与杜威都注重课程来源于生
活,不同的是康德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名著,学习经典性的东西。而
杜威则认为课程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
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最后教学方法方面,康德强调人的
善良意志,所以他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更强调学生自动遵守纪
律,他反对学生进行惩罚或奖赏,认为对学生进行奖赏是一种受贿,
学生可能针对的是奖赏而非事情本身。但是对于那些缺乏责任心和
不负责任的学生也可以给与适当的责罚,但是应该是自然责罚。而
杜威更注重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学习,使学生能亲身参与活动。而
且他也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反思,学生并不是学习的机器,被动的
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应该在学习中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反思性的学
习。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与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我国教育只重视智
育的发展。分数万能,而道德教育被束之高阁。这些情况在实际生
活中也造成很多不良的社会后果,人心冷漠,互不关心,事不关己 ,
高高挂起。而康德和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观点可以对我国道德教育
有很大的启示。
(一)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启示
1.培养学生的人格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永恒的,就像是遵守宇宙的规律一样。每
个人必须要具有义务心,培养善良的意志,所以道德教育要注重培
养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熏陶学生的人格。目前我
们的教育往往很重视学生通过学习几次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既定道
德规则。教师晦涩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最后的考核,只是通
过学生书面考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看学生的对道德原则的掌握
程度。这是不合理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
2.培养道德的利他性
康德提出道德发展的至善,培养人们的义务心与利他性。而杜威
也提出了道德教育要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每个人都生活在
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彼此之间应互相帮助。但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
烈的社会里,人们各忙自己的事,可以说世态炎凉,各扫门前雪。
道德教育必须要对这一社会问题给与高度的重视。
(二)德育内容上的启示
1.教材来源于生活
康德与杜威都重视教材来源于生活。康德以名著、名人传记为教
材。杜威则以具体的生活实践作为德育的内容。目前我们的德育内
容主要是各种统遍教材,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各种道德理论,完全
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德育内容不能停留在抽象理论的学习,而应该
结合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或直接参加社会实践
活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康德认为道德具有永恒性,持久的,道德理想具有普遍性。而杜
威则认为人们道德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结合而者的观点以及
社会日益激烈变化的现实,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材的设置上,要注意结构的严密逻辑,以培养学生的严密逻辑,
从而去对付变化万千的世界。
(三)德育方法上的启示
1.启发性的教学
康德与杜威都反对道德教育中过分重视对学生施以外部手段,即
指奖励或惩罚。因为道德是一个“应然”问题,而不是对学生的引
诱和强迫所能解决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迁移
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学。
2.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康德较注重道德教育的自律。杜威认为自律与他律同时重要。在
具体德育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情况下自己约束自己。但
是也不能放任自流,毕竟学生自身的特点还决定他们不能完全自觉
的处理问题,必须要给与合理的外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