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文献,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图谱乃至缩微胶片、电子声像资料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古典文献学指研究古典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古典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术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第一章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叫做文献的载体。

在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帛和纸张。

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上面刻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占卜的“卜辞”,故又称“殷墟卜辞”。

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是青灰色,所以成为青铜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2013汉文3班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的定义:“文献”最早见于《论语·八侑》,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将“文献”一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书面材料,即文章和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典籍的偏义结构,今天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名其书者的是1930年郑鹤春、郑鹤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的。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

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校雠学家。

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词典》古典文献: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是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王欣夫把目录、版本、校勘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和检索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研究目录学得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德尔专门学问。

校勘: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 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1、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P3)2、目录: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P71)3、善本: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的版本。

(P110)4、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典文献的渊源、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P4)5、版本:是指在雕刻印书发明以后为与写本相区别,专指雕版印刷的书。

(,105)6、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

(P73)7、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P42)8、总集:指的是汇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P55)9、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P57)10、金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P44)11、四部典籍: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P87)12、印本书的装订形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P116)13、按编撰工作来分群书目录类型:官传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

(P90)14、按出版者划分版本类型: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P110)15、校勘的主要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P154)16、纸书的装订形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

(P112)17、按目录内容划分群书目录类型:①综合目录,以满足多种情报需求为目的,收录的文献内容涉及到所有知识门类的目录,以内容的综合性和读者对象的广泛性为特征。

②专题和学科目录。

③个人著述目录,亦称个人著述考,在西方和苏联多称传记书目,是揭示与报道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有关该人物的文献的目录。

它又可细分为个人著述编年目录 (如丁景唐、文操合编《瞿秋白著译系年》)和个人著述研究目录(如北京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等。

④地方文献目录,揭示与报道有关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人物、山川、气候、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文献的目录。

18、写本的类型:手稿本、清稿本、抄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2篇

中国古典文献学2篇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阐释等方面。

古代文献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典、史书、文集、笔记、碑铭、古文等各类文献。

其中,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礼》、《论语》等,是研究古代思想、哲学和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

史书则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文集和笔记记录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见解,碑铭则是一种载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包括整理古代文献、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和背后的历史脉络。

整理古代文献是为了保护文献资源,准确记录原始文献的内容,为后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古代文献的来源、形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产生背景和特点,梳理古代文献的文本传承和版本演变,揭示文献中的隐含信息和思想内涵。

解读古代文献的意义和价值则是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和阐释,还原文献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文化渊源,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评析和文献解读等。

文献考证是指对文献的来源、撰写者、时代、版本和传承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寻找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评析则是针对文献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论,揭示文献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文献解读则是通过对文献的语言、形式和背景分析,揭示文献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还原文献的原意和作者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通过整理、研究和阐释古代文献,还原古代文献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篇: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201406】中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06】中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标点(翻译)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要求:请勿在试卷上作答,先将文字誊抄下来后标点,然后翻译为现代汉语。

第1小题标点翻译,第2小题请按照要求作答。

)1.臣等謹案周易註十卷魏王弼撰弼字輔嗣山陽髙平人官尚書郎年二十四而卒事蹟具三國志本傳所註惟周易上下經又别作周易略例傳明宗旨後東晉太常潁川韓康伯始續註繫辭説卦序卦雜卦四傳隋書經籍志以王韓之書各著録故易註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繫辭註作三卷新舊唐書載弼註七卷則合略例計之今本十卷則併韓書計之也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註十卷孔頴達周易正義亦合王韓為一書則其來已久矣(《四庫全書總目·易類一·周易註》)答:标点:臣等謹案:《周易註》十卷,魏王弼撰。

弼字輔嗣,山陽髙平人,官尚書郎,年二十四而卒。

事蹟具《三國志》本傳所註。

惟《周易》上下經又别作《周易略例》,傳明宗旨。

後東晉太常潁川韓康伯始續註《繫辭》《説卦》《序卦》《雜卦》四傳。

《隋書·經籍志》以王、韓之書各著録,故《易註》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繫辭註》作三卷。

新、舊《唐書》載弼註七卷,則合略例計之。

今本十卷,則併韓書計之也。

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註》十卷,孔頴達《周易正義》亦合王韓為一書,則其來已久矣。

(《四庫全書總目·易類一·周易註》)翻译:臣等谨慎查考:《周易注》十卷,魏国王弼撰写。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人,官任尚书郎,年仅二十四岁去世。

事迹依据《三国志》本传所著。

只有《周易》上下经又别作《周易略例》,传明宗旨。

后来,东晋太常颖川韩康伯开始续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

《随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著录,因此《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

新、旧《唐书》载王弼注七卷,则合略例计之。

根据王俭《七志》已称王弼《易注》十卷,孔颖达《周易正义》也和王弼、韩康伯为一书,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简要说明丛书和类书的区别。

类书是从群书中零散摘抄资料分类编排,而丛书则是汇编各种独立完整的单本书为一套出版物,其单本书仍然保持完整或相对完整,不似类书那样被分拆成片断。

2,试简要介绍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这四种校雠方法,是史学家陈垣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校雠经验概括出来的,得到校雠学界的公认,被称作“四种基本校法”。

四、阐述题试以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其版本系统及流变过程可以《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也可以是其它作品,只要线索清晰,观点正确即可。

1,试简述古典文献的基本载体形式。

要点: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电子2,试简要介绍《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要点:《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

(2)《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

(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2001年。

1,试简述总集和别集的关系。

总集可以是几种别集的汇编,有时也为别集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基本失传,元刊本有少量流传,多数则为明清以来翻刻本。

因翻刻而出现讹、脱、衍、倒等文体较多,选择善本、精校本可减少讹误。

别集数量多,价值大。

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

反之,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等编纂的基础。

2,试简述版本鉴别的基本方法。

要点: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

1,试简述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的区别。

一书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

一书目录多是一书的组成部分,附本书以行。

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

群书目录为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无叙录者)。

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群书目录因著录众多文献,比一书目录作用与意义更大,其编排、著录也往往复杂和艰难。

因之群书目录为目录学研究之主要对象。

2,试简述判别善本不主要方法。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一)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含残本与零页)。

(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含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不含印版模糊、流传尚多者。

(三)清乾隆以前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

(四)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之稿本,以及流传很少之刻本、抄本。

(五)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六)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

(七)印刷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的刻本。

(八)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行的图书。

(九)明代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者。

试以《汉书·艺文志》为例阐述目录学著作的文献学意义。

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极大的便利。

各类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代官藏文献典籍状况,并大致反映了一代学术盛衰情况。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荀况以来至西汉时期诗歌辞赋作品共106家,1318篇,其中1254篇为西汉之作。

据此可知西汉诗赋创作之发展状况,而秦代仅有“杂赋九篇”,没有诗歌,又可见秦代无文的状况。

1,试简述文献辨伪的原则要点。

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

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文献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甚至真伪混杂,乃必然之规律。

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面鉴别,方能更加接近真理。

要之,辨伪必须对文献作历史的、综合的、全面的考察,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因局部有伪而否定主体,不以一般原则代替特殊情况。

三是关注考古新发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

考古出土各种文献、文物无疑是证明古籍真伪及其年代的最可靠资料,考古新发现不断改变人们对历史文献以至历史的认识。

2,试简述标点致误的主要原因。

要点:不明词义(古词、通假、典故、方言等)致误;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称谓等)致误;不明文献名称致误;不明文献名称致误;不明语法致误;不明文体致误;不明文意致误;因文献错误而致误等。

1,试简述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

文献亡佚原因,约有六点:一是书厄造成。

各种战乱兵祸、自然灾害以及管理不善均导致大量文献被毁。

二是历代对某些文献重视不足致使其难以流传以至“自然消亡”。

三是雕版印书之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流传,对一般书籍抄录极少,因而也就逐渐被淘汰以至消亡。

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之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广泛流行,其余逐渐被淹没不闻。

五是规模过大之书不易流传。

六是某些官书只存于宫廷秘府,视为秘籍,一旦亡失,即无法恢复。

2,研究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试简述之。

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事学习研究必须要掌握处理各种文献的能力。

学习古典文献学不仅是更好地接受、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工作、研究的需要。

文献学是方法之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好文献学,必将大有裨益。

古典文献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当代意义。

传统文化研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古典文献学承担着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本的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因之,文献学的重要性可谓显而易见。

1,试简述校勘中轻改古书之危害。

校勘之成果最好以校勘记等形式,而不宜径改文献。

因文献版本流传情况复杂,对文献理解的分歧等,致文献疑误之处往往比比皆是,如确非文献讹误而轻率改动,则会导致错上加错,乃至使文献面目全非。

陈垣《校勘学释例》论理校法曰:“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

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2,试以一种古籍为例说明文献版本的重要性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不同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读书能获得好的版本,意义十分重大。

张之洞《书目答问》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四部丛刊》编辑者则称:“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

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

兹编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

……若仅以时代先后论之,则不免于盲人道黑白矣。

兹编于此类,颇用苦心,非泛泛侈言存古也。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选择版本,是出版高质量文献的保证,也是文史研究者高质量研究的基础。

具体作品可举《诗经》、《楚辞》、《史记》等任一种熟悉的文献。

1,试简述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1)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的意义。

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极大的便利。

各类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代官藏文献典籍状况,并大致反映了一代学术盛衰情况。

(2)对把握学术流变的意义。

刘、班目录学著述,均具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之功,并成为目录学之重要特色与优良传统,目录学因此也被称为“流略之学”。

(3)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意义。

古典目录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

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察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

2,试简述版本鉴别的主要依据。

(1)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含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查讳字、看字体、看纸墨、看装帧、审书名等。

(2)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包括读序跋、审人名、地名、官名、年代等内容。

(3)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如读题识、审藏印、查著录等。

鉴别版本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工作,各种方法应参互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注意文献的每一方面特点,仔细比勘,不可轻下断言。

三、九流十家是什么?各家主张是什么?(20)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

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道家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道」亦是循环不息。

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墨家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

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

很多礼法名存实亡。

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纵横家「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杂家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