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

二、《古诗十九首》艺术表现 1、言有尽意无穷 2、自然、不雕饰 3、情景交融
三、东汉末年其他五言古诗
第三节 两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概况 乐府:音乐机关——晋宋,歌诗称为乐府——诗体 名称
二、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1、题材承变:讥讽权贵、反对战争、讴歌爱情婚姻、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浪、人生哲理 2、艺术表现手法:叙事成分增多;感情真挚、直抒 胸臆 3、形式和语言: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质朴浅白, 使用对话和口语
第一章 秦汉政治及抒情、叙事文 第一节 秦汉散文和李斯
一、《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左右,吕不韦组织 编辑,表达变法思想,行文生动
二、李斯 奏议文《谏逐客书》
第二节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一、贾谊
贾谊,最具忧患意识。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 切直晓畅;铺排渲染战国纵横家遗风。 《论积贮疏》,说明积蓄重要 《过秦论》,以秦亡而劝柬 二、晁错 晁错,官至御史大夫,被腰斩于市。 《论贵粟疏》,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
2、《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
杨雄对大赋创作的拓展 《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 杨》
新拓展、成就 1、拓展题材领域 2、加强“劝”的色彩 3、艺术表现:描摹集中、“以美为讽”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一
西汉中后期的骚体赋
汉武帝:《李夫人赋》 刘歆:《遂初赋》;“纪行赋”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 班彪、班昭、蔡邕都有作品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诗经》少数片段或全章五言的诗句 春秋末期到战国,民歌中偶见五言 西汉的歌谣和乐府诗 东汉,乐府诗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简答题1.概述《吕氏春秋》简况。
2.概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3.概述《谏逐客书》创作缘由。
4.概述秦刻石文的特点。
5.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6.简述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7.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8.概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9.桓宽《盐铁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0.《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11.简述东汉散文大势。
12.简说王充概况。
13.简说仲长统概况。
二、论述题1.王充散文的特点。
2.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第二章汉赋一、简答题1.简述汉赋发展脉络。
2.汉赋溯源。
3.简说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4.简说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5.概述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6.简析《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7.概述扬雄生平及赋作。
8.简说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9.简说张衡的《二京赋》。
10.简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论述题1.试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2.论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论班固《两都赋》。
4.论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2.散体大赋3.抒情小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简答题1.简述班固生平。
2.概述《汉书》简况。
3.简析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4.简说《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5.简说《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6.简说《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论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2.论《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3.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一、简答题1.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2.简述乐府诗歌分类。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4.《孔雀东南飞》简说。
5.简说《古诗十九首》及作者。
6.简说旧题苏武、李陵诗。
二、论述题1.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论五言诗的起源与形式。
4.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今存篇目为()A.10篇B.8篇C.7篇D.4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刻石文。
秦刻石文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赞杨秦朝的统治和业绩的,今存7篇。
分值:1.02.下列汉代诸散文家中,文章带有纵横风气的是()A.董仲舒B.刘向C.贾谊D.桓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散文家的文风。
西汉初期,散文家受战国策士影响,其文章大多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A、B、D三项都是西汉中后期散文家。
分值:1.03.《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将其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汉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刘向编校的书籍。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
分值:1.05.《报孙会宗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刘向C.杨恽D.晁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报孙会宗书》。
《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
杨恽因得罪太仆戴长乐而遭谗入狱,罢为庶人,其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来信相劝,杨恽遂复此信。
分值:1.06.《盐铁论》采用的是()A.对话体B.语录体C.论辩体D.书信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分值:1.07.桓谭的代表作是()A.《新论》B.《论衡》C.《新序》D.《盐铁论》答案:A解析:无分值:1.08.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脾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名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无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特点是()A.四言为句B.多三句为韵C.铺叙颂夸E.韵律谐和解析:无分值:2.02.董仲舒散文的特点有()A.推衍阴阳灾异思想B.辽辑严密C.推衍《春秋》天人相感D.有纵横排宕之气E。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25~55 年
56~75 年
76~85 年
86~105 年
106年
107~ 125年
大赋:班固、张衡等。散文:班固、王充等。诗 歌:汉乐府诗、班固等。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东汉后期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刘保 刘炳 刘缵 刘志 刘宏 刘辩 刘协
126~ 144年
145年
146年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等篇。《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 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 的历史原因。
二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所谓 《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 就是这种文章。
三是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 《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 属于这一类。
147~ 165年
166~ 188年
189年
190~ 220年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 《淮南子》的独特成就。
–道家思想为主的理论性著作。 –追求巨丽之美。 –纵横家说辞之特点:广征博
引,反复论证。 –楚文化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其他西汉散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
露》。
– 刘向:编著《说苑》《新序》等。
秦汉文学——绪论
• 秦汉时期作家状况 • 秦汉时期文学基本态势 • 汉代经学影响文学
2023年4月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押题及答案汇总

2023年4月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押题及答案汇总(三)第二编秦汉文学(上)单选1.1.贾谊《过秦论》的创作特色是A.铺排渲染B.质直平实C.诙谐幽默D.含蓄委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贾谊文章的特点。
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2.《战国策叙录》的作者是A.刘向B.袁康C.班昭D.马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策叙录》。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3.3.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点是A.自然清丽,悠然自适B.反复诘难,富于激情C.结构严整,逻辑清晰D.气度宏伟,韵律谐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刘向的写作特点。
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点是:结构严整,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证,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所针对的时事之上。
4.4.王充散文的创作特色是A.纪行述志B.引经据典C.借景抒情D.崇实尚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充作品的特点。
王充在《论衡》的《对作》《自纪》《艺增》《超奇》《佚文》等篇中,提出疾虚妄而立实诚、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等写作主张。
勇于忤俗逆流而昭彰事实,行文明白畅达,这是王充散文的一般特点。
虽然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却不反对把文章写得漂亮。
他在崇实的同时,也主张独创,并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5.5.东汉散文家仲长统的代表作是A.《新序》B.《新论》C.《昌言》D.《论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仲长统的作品。
仲长统著论名曰《昌言》,今已不存。
《昌言》和东汉末年的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尚实用,讦直深刻,充满变革的思想。
6.6.【高频考点】《史记》的核心部分是A.本纪、世家、列传B.本纪、书、表C.世家、列传、书D.本纪、列传、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史记》的编撰体例。
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 《长门赋》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音晃)而外淫。浮云郁 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 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音掺) 襜。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 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 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音千)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 席荃兰而茞香。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 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3、抒情小赋 产生并盛行于东汉中期和后期。在内容上侧重于咏
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 弥衡的《鹦鹉赋》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二)作家群体、文化学术由藩国向宫廷集中,文学 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三)文学的浪漫性与经学的虚幻性。
(四)作家关注社会与人生,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共振,文学呈 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司马相如说: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贾谊的创作 第一类:专题政论文。他的政论散文代表了汉初政论
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是《过秦论》三篇。 第二类:针对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代表作是《陈
政事疏》、《论积贮疏》。 第三类:杂论
二、刘安与《淮南子》
赋是我国文学中较早自觉的一种重要文体。 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内容侧重叙事 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
二、汉赋的渊源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学常识1. 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李斯散文多具实用性特点,其散文代表作《谏逐客书》对偶句较多,故被称为“骈体初祖”。
2.汉赋按时间先后发生体制变化,依次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3.骚体赋作家作品主要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哀二世赋》、《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等。
4.汉散体大赋主要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四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河东赋》;东汉散体大赋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5.东汉抒情小赋主要有:张衡《归田赋》,它是汉代抒情小赋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千古田园赋之祖”;赵壹的政治抒情小赋《刺世疾邪赋》等。
6.汉代乐府民歌现存40余首,主要保留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
汉代乐府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它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特点。
7.汉代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是现存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秦嘉《赠妇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东汉中后期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8.汉代骚体诗主要作品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张衡《四愁诗》等。
9.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班固等著的《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跟《史记》富于情感性、尚奇尚神特点相比,《汉书》则节制喜怒哀乐,显得平实、谨严、整齐。
11.西汉前期的论说文主要有:陆贾的《新语》、淮南王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贾谊的《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枚乘《谏吴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等。
12.西汉中后期论说散文主要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东方朔《答客难》,董仲舒《春秋繁露》,扬雄《法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200余年,是汉赋的兴盛 时期,汉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 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 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 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 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 活。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 四大家。 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
二、汉赋的渊源
•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 《赋篇》 • 汉赋的第一来源《诗》, 第二来源是楚辞。 • 汉赋铺陈、夸饰的手法也 源于《战国策》。
《毛诗序》: 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曰赋,三日 比, 四日兴,五曰雅, 六日颂。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汉书· 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
第二节 汉代辞赋
一、赋的含义: 将赋作为文体始于刘歆《七略·诗赋略》。 第一个为赋下定义的是刘向:“不歌而诵谓之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文 心雕龙· 诠赋篇》)
赋是我国文学中较早自觉的一种 重要文体。其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 之间,内容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 情说理功能。
(二)汉赋的积极意义 1、时代意义: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旺盛昂扬的气象,有鲜 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作用。 2、丰富了汉字与词汇,锻练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 表现能力。 3 、从文学发展上看,促进了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 曹丕《典论· 论文》:“诗赋欲丽。”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贾谊的创作 第一类:专题政论文。他的政论散文代表了 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作是《过 秦论》三篇。
第二类:针对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代表 作是《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第三类:杂论
二、刘安与《淮南子》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鸿” 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 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 理。 《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 部重要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3、抒情小赋 产生并盛行于东汉中期和后期。在内容 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 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 语 。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
弥衡的《鹦鹉赋》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四、汉赋的地位与影响
(一)汉赋的局限性
作为汉赋正宗的大赋,在思想和形式上表现 出许多局限性:题材单一,竞相写作一些宏丽浮 夸之词,以炫博斗奇为能事。
——《报任安书》
《史记》中悲剧人物类型
1、他们是新生事物的代表,是与强大的反动势力作斗 争中被杀害的。(商鞅、晁错) 2、他们曾经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由于自身 的某种过错,导致了最后的失败。(齐桓公,吴王夫 差,项羽) 3、他们功大于世,但受到统治者嫉恨,结局十分悲 惨。(信陵君、韩信) 4、他们忠于国家,坚守节操,或者为某种道德信念而 死。(屈原)
•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专史。 • 世家: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 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 背沾衣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赋出于‚楚辞‛:
《汉书· 艺文志》: 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 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 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罹谗忧国,皆 作赋以风,成有恻隐古诗之义。
三、汉赋的发展 •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 衰微三个阶段。 •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赋又可以分为骚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 值取向。 3、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4、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第二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
一、贾谊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 和文学家。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 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作梁怀王 太傅。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前145-前87年), 字子长,夏阳龙门 (今陕西韩城)人。 其一生大约‚与武帝 相始终‛。
司马迁像
陕西韩城芝川镇华池村
(二)《史记》的成书
1、客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
(1)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 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 要求出现一部通史。 (2)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 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一)汉赋的形成期。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70 余年,是汉赋的形成时期。这 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骚体赋。 这种赋形式同于楚辞,长 于抒情,内容多表现作者个人 的悲叹和生不逢时之感。 代表作:贾谊的《吊屈原 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 的《招隐士》。
贾谊《吊屈原赋》
三、刘向 刘向(前77~前6), 原名更生,成帝时更为向, 字子政,沛人。是西汉后 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 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 多种。 《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大量故事传说、寓言:如
四、西汉后期其他散文
• • • • •
桓宽的《盐铁论》 王充《论衡》 王符散文集《潜夫论》 崔寔散文集《政论》 仲长统散文集《昌言》
• 《汉书· 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 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藏书 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 秘府。‛ • 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 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且按照 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 史公‛。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 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包括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和东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况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 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 与同罪。(秦始皇34年)
一、秦代文学概况
陕西秦‚坑儒谷‛遗址
1、散文家李斯
散文以代表作《谏逐客书》,后人称 “骈体初祖”。鲁迅称“秦之文章,李斯一 人而已。”
二、
《史记》的名称与体例
(一)《史记》的名称
“史记”一词,原本泛指历史书。司马迁自 定原名为《太史公书》。
(二)《史记》的体例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 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 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万字,130篇, 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由五个部分组成。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 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 愁思之不可长。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 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 昔日之諐(音千)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 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忽寝寐而梦想兮,魄 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李 陵
(3)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 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年,遭受宫刑。太始 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 令。
李 陵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 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 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二)作家群体、文化学术由藩国向宫廷 集中,文学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 的重要工具。 (三)文学的浪漫性与经学的虚幻性。
(四)作家关注社会与人生,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共 振,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 求。
司马相如说: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 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 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 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琴歌(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 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艳淑女在 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胡颉颃兮共翱翔。
5、他们是一群下层人物,他们见义勇为,重诺 守信,为人排忧解难从容赴死。(荆轲、豫让)
6、他们是一批在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权 夺利的斗争中被无辜害死的悲惨人物。
7、有一些帝王,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功成名就, 得意非凡,实际上晚景凄凉,惶恐不安。(秦始 皇,汉高祖)
总结: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 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 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 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 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第 三 章 史 传 文 学
正史(二十六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 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 史》、《元史》、《新元史》、《明史》、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