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剖析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日期:2007/03/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

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内容:

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

第二节我国北方的土壤

讲解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

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 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

H)

3、Al(OH)

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

Fe(OH)

3、Al(OH)

3

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

3

、Al(OH)

3

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

2O

3

和Al

2

O

3

,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

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

2O

3

不小于2%

6、土壤改良利用

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二、砖红壤

1、分布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2、形成过程

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特别快。

3、剖面特征

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B层为砖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B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

4、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1.75

(3)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

(4)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

三、赤红壤

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砖红壤的过渡地区。

二、黄壤

1、分布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

2、成土条件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

3、形成过程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

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

层为暗黄灰色,

1

腐殖质层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

(3)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

三、黄棕壤

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

第二节北方土壤

一、棕壤

1、分布

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

2、形成条件

气候:大小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在5—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无霜期160—230天。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栎蒙古栎,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

母岩: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

3、形成过程

淋溶作用: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

粘化过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层中有累积的趋势;

棕化过程: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

O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

A

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1

量高;

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为6—7,无碳酸钙反应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为主的2:1型粘土矿物

硅铝率在2.7—3之间,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

6、改良利用

棕壤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森林土壤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在我国北方的

山地棕壤适合发展林业,现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但有许多荒地未被充分利

用。绿化太行山作为三北防护林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宜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椴

树、栎类等。

另外,棕壤适合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桃、李等。

二、褐土

1、分布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

2、成土条件

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700mm。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

母岩: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

3、形成过程

(1)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

(2)粘化作用

(3)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征

O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块;A

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

1

明显;B层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淀积形

成,核状结构,动物活动频繁;Bc

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

a

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为7—8;剖面具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蛭石、蒙脱石较少;硅铝率>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

三、暗棕壤

1分布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

2、成土条件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1—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3、形成过程: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层为暗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A

1

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盐基饱和度50%—70%。

四、棕色针叶林土

1、分布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

2、成土条件年均温0到-5度,积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冻结深度为2.5—3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

3、成土过程

络合淋溶作用: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

;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产生络合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A

2

质在B层淀积,同时也有粘粒在层淀积。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A

1

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松;为棕黑色,团粒结构,疏松;动物活动明显; A

2

B层呈棕色,紧实;富含铁或腐殖质; C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

5、理化性状

剖面呈酸性反应,pH在5左右,淀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

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

铝石或腐殖质;在A

2

五、潮土

属非地带性土类。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饱和状态。

1、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冲积平原、沟谷阶地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

2、形成特点

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因此土壤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

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

三是耕熟化过程。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

3、剖面形态

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本章重点:主要是掌握具有代表性的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理化性状。其它土壤类型可以根据二者进行推算。

本章难点:主要是各类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的理解。这一点需要借助与土壤实习以及实地的土壤调查工作来加以认识。

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棕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

二、简述红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 40`25’~48`40’,东京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 公里,总面积约3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两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114 个县(市)。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松花江和嫩江冲击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一土壤类型分布 1)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图、沼泽土等,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 2) 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面积几乎占东北平原的三分之二。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 3) 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因多河曲和沙洲,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和潮土。 二土壤类型特点 1)黑土: 黑土是半湿润草原草甸下,具有深厚腐殖质层,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的黑色土壤。黑土质地黏重,结构良好,土壤密度 1.0~1.5,孔隙度大,持水量大,通气性较差,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 值 5.5~ 6.5 ,有机质含量3%~6%. 黑土的主要亚类有: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等。 2)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下,由腐殖质积累作用形成较厚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碳酸钙沉积层的土壤。黑钙土主要的成土作用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腐殖质的积累不如黑土多,钙积作用使碳酸钙淋移到土层下部聚积起来,形成明显的钙积层)。土壤多成中性至微碱反应。黑钙土主要亚类有: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等。 3) 潮土: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近代河流沉积物上,经过长期耕作影响形成的土壤。潮土成土作用:主要是潮化作用,土壤下部土体氧化还原两个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氧化还原层,潮土成土作用还有旱耕熟化过程。PH值8.0 左右,具有养分丰富等特性。潮土的主要亚类有:潮土、灰潮土、湿潮土和碱化潮土等。 4)白浆土: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有一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厚 20~4 0 厘米。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白浆土分3个亚类: ①白浆土,黑土层较薄,厚 12~17 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 ②草甸白浆土,黑土层厚14~23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类型; ③潜育白浆土,黑土层厚15~22厘米,地表有短期积水,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层,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 5)草甸土: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土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分

土壤的种类

2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手握一握? ④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 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 观察方法: 用放大镜看 用手捻 在纸上涂抹 放进水里搅动后 汇报观察的结果。 三、练习: 提问:土壤分为哪三种?它们有什么性质? 四、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 五、评价 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拓展性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园林土壤矿物质题库

1.概念:土壤矿物质、吸湿水、矿质化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元素组成) 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作用(矿质化和腐殖化) 4.土壤水分类型、特点及作用,哪些是植物能利用的(毛管水),养分靠哪类水运输(重力水0 5.问答题:园林管理以什么措施来提高有机质 6.土壤徒手判断方法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体物质,它是土壤的“骨骼”,一般占土壤固相部分重量的95%~98%。(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卡庆斯基制的土壤粒级分级标准(P35) 卡庆斯基制的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土壤质地分类方法 表4-6 卡钦斯基土壤质地基本分类(简制) 1、石砾及砂粒:粒级大,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附性。无收缩性和膨胀性。 SiO2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2、粉粒:颗粒较小,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 SiO2含量在60%—80%之间。 3、粘粒: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吸水易膨胀,毛管水上升极慢。可塑性、粘着性、粘结性极强, 保水保肥性强,SiO2含量在40%—60%之间。 熟悉土壤质地改良的措施

土壤质地: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1、砂土类2.粘土类3.壤土类) 不同质地土壤的改良 1.客土法客土是改良土壤质地的较有效的方法。一般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2.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有机质的粘结力和粘着力都比砂粒强,而比粘粒弱 3.耕翻法把表土翻到一边,然后把下层的砂土或粘土翻到表层来,上下砂粘土层搅棍掺和,调剂土质。 4.引洪放淤,引洪漫砂在洪水地区可以引洪放淤,引洪漫砂,这是改良土壤质地行之有效的办法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根系等;其次是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及人为施用的有机肥料。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土壤中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 (1)动植物残体;(2)微生物体(生物量占土壤有机质的2%—5%); (3)中间分解物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4)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 (一)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组成是C、H、O、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S。(P44) (二)化学组成 1.糖类、有机酸、醛、醇、铜类以及相近的化合物。 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3.木质素 4.脂肪、蜡脂、树脂和单宁 熟记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措施 (一)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二)保留树木凋落物(三)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四)调节C/N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一、土壤微生物在有机质转化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原始的活有机体。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转化土壤中难溶性的矿质养分及固氮。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的作用(矿质化和腐殖化) 矿质化过程:就是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1.含碳有机物质的转化:单糖 2.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氨基酸 3.含磷有机物质的转化:磷化氢 4.含硫有机物质的转化:硫化氢 腐殖化过程: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第一阶段:有机残体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其中一部分彻底矿化,最终生成CO2、H2O、NH3、H2S 等无机化合物。另一部分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 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肽等), 提供了形成腐殖质的材料。 第二阶段:上述土壤腐殖质的组成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缩合形成腐殖质的基本单元。先是多元酚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 合物缩合成原始腐殖质。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分类表 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暗棕壤灰化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黑土 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塿土 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石灰土沼泽土滨海盐土盐土漠境盐土碱土白碱土风沙土 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 酸性硫酸盐土火山灰土磷质石灰土新积土粗骨土寒钙土冷漠土草毡土 冷钙土 黑毡土寒冻土棕冷钙土红粘土寒原盐土黄褐土林灌草甸土寒漠土灰棕漠土 灌漠土栗褐土石质土龟裂土泥炭土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草甸土 暗棕壤 土壤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所以土色深暗,呈暗棕色,微酸性,肥力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暗棕壤是温带湿润地区具明显腐殖质累积和弱酸性淋溶的森林土壤。Ao-A-B-C构型。A层厚15-2Ocm,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29%左右。铁铝轻度下移,B层弱粘化,结构面有铁锰胶膜。全剖面弱酸性。暗棕壤土类划分6个亚类。暗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灰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弱发育的灰化层和铁铝淀积层;白浆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白浆土化土层和铁锰明显淀积的B层;潜育暗棕壤亚类分布于排水不良的低平地,表层显泥炭化特征,以下土层常有潜育斑块,全剖面酸性反应;草甸暗棕壤亚类分布于疏林草甸植被下,Ao 层不显,A1层厚,盐基饱和度高,底土有锈色斑纹;暗棕壤性土亚类为A-(B)-C 型土壤,多含石砾。 棕壤 这类土壤集中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一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剖面呈鲜艳的棕色,心土粘粒聚集明显,棱块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呈中性,肥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基地,山区多生长果木。 棕壤发育于暖温带湿满气候区的草叶阔叶林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面积

园林土壤肥料试卷及答案

园林土壤肥料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 1.()土壤肥力是指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条件和 调节这些条件的能力。 2.()土壤“三相比”是指土壤中固相、气相、液相容积的百分比。 3.()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的五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4.()土壤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粗细颗粒组成的。 5.()土粒基本粒级中最小的是粉粒。 6.()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是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之一。 7.()真菌在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繁殖较快。 8.()随着土粒由大变小,它的黏着性、可塑性、吸附性等性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9.()在通气条件下,植物根系短粗、色暗、根毛少、植物停止生长;在缺氧时,植 物根系长,色浅而形象新鲜发达。 10.()有机肥一般用做植物的追肥。 11.()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是属于必需的元素,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是属于可有可无 的元素。 12.()园林土壤的主要特点有自然土壤层次混乱、污染物理性状差等。 13.()由单粒结构土粒胶结成复粒近球形的土团,称团粒结构。 14.()在蒸发强烈时,降水或灌溉之后进行中耕,可以切断毛管,使蒸发减少,对于 保水有改善作用。 15.()一般来说砂质土紧实,黏质土疏松;团粒结构的土壤紧实,块状结构的土壤疏松。 16.()土壤胶体可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胶体。 17.()土壤胶体性能越强,土壤保肥能力越强。 18.()当土壤溶液浓度超过植物液时,植物表现为失水、萎缩、最终死亡。 19.()重壤土的通气孔隙度最小。 20.()砂土的缺点之一是砂粒中有机质分解快、养分容易流失,因而养分积累困难、 肥劲不长。 21.()观叶植物施磷、钾肥要比氮肥多。 22.()土壤中热状况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显著的影响。 23.()尿素是氮肥中最容易挥发的肥料。 24.()河泥、沟泥、湖泥等泥土肥料属于有机肥料。 25.()不同植物对“三要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26.()为提高植物抗寒能力,应多施磷、钾肥。 27.()草木灰与过磷酸钙可以混合使用。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________而言,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而言。 A、所有植物 B、具体植物 C、多数植物 D、少数植物 ()2、土壤是在以________为主导的多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A、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变化 ()3、在土壤的三相物质中,固相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约占总体积的________ A、50% B、90% C、75% D、25% ()4、含有机质较少的砂土,其特点为________ A、固相和气相比例较大 B、固相和液相比例较大 C、液相和气相比例较大 D、固相和气相比例较小

四年级《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的信息源;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并掌握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 4.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种类 难点:掌握三种土壤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去底的塑料瓶、沙布、玻璃杯、支架。 学生: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搜集、查阅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壤的作用,我们就要更多的去研究土壤。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的成分,都有什么?其中,砂和黏土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质疑: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种类。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特点。 预测: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 ,,,, 质疑:同学们,你们玩过土,摔过泥吧?那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土或泥? 预测:沙土、黄胶泥, 谈话:同学想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读书,上网来研究,我会支持你们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采集来了许多土壤,那么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呢?我们可以运 用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 1.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猜测,然后让学生汇报猜想结果。 2.制定方案。 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鼓励学生想方法去比较土壤的不同,学生想的方法越多越好:如 用眼睛看、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摸、捏、捻、在纸上涂抹、加水搅拌后沉淀、用滤网过滤,, 3.课件出示操作提示: ①分组观察桌上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鼻子闻一闻? ④用手捏一捏? ⑤加水沉淀后看一看? ⑥用滤网过滤后看一看? ,,, 4.实施探究。 小组同学分别采用一到两种方法探究土壤的特点,引导不同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探 究土壤的特点。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土壤的特点 质疑:同学们分别用什么方法,探究到土壤有什么特点? 预测1:用手捻一捻,感觉有些土壤颗粒大,粗糙,疏散;有些土壤颗粒小,细滑,黏重。 预测2:用眼睛看,颜色不同。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腐殖质含量不同。 预测3:用鼻子闻,泥土的味道不同。 预测4:用手捏,有些土壤容易捏成团,有些无法捏成团。 预测5:加水沉淀,有的土含沙多,有的土含沙少。 预测6:用滤网过滤,有的土壤颗粒大含沙多,有的土壤颗粒小含沙少。 2.给土壤分类 (1)依据土壤的性质对不同的土壤进行分类。

最新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知识分享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 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大致水平分布在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梯上、垂直分布在450m以下,原生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基本特征:砖红壤颜色类似烧红的红砖而得名。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雷州半岛的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色呈暗红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肥力较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砖红壤表层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广东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因人为因素,自然植被破坏较甚,水土流失亦较严重。所以更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才能更好保护自然又造福人类。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

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

园林树木及栽培自考复习题库含答案

园林树木及栽培自考复习题库含答案

园林树木及栽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树木阶段发育的特点,成年实生树体的下列部位中,阶段发育最老的是A A.外围结果枝 B.内部侧枝 C.主枝 D.根颈部 2.栽培技术中,轻剪重肥是主要措施,同时要缓和树势,此时的园林树木处于B A.幼年期 B.结果初期 C.结果盛期 D.结果后期 3.栽培技术以大量疏花蔬果为主,加强土壤管理,增施肥水,促发新根,适当重剪回缩更新枝条,此时园林树木处于C A.结果初期 B.结果盛期 C.结果后期 D.衰老期

4.树木裸根栽植应在下列哪个物候期结束之前进行D A.开花期 B.枝梢生长期 C.果实成熟期 D.萌芽期 5.树木进入休眠最迟、解除休眠最早的部位是C A.小枝 B.主干 C.根颈 D.根系 6.即使环境条件适合树体活动,树木仍不能萌发生长的状态称为C A.短期休眠 B.被迫休眠 C.生理休眠 D.过渡休眠 7.云杉、铁杉以及一些耐水湿树种的根系分布较浅这类根系属于A A.水平根型 B.侧根型

C.须根型 D.主根型 8.树木栽培中应注意排水、松土、迅速提高土温,并施以腐熟肥料为主的时期是A A.早春 B.夏季 C.秋季 D.初冬 9.“东家种竹西家有”应用的是植物根系的D A.向地性 B.可塑性 C.再生性 D.趋适性 10.下列树木中属于多歧式分枝的是D A.水杉 B.悬铃木 C.女贞 D.苦楝 11.下列树种中属于合轴分枝的是A A.樟树 B.龙柏 C.桂花 D.结香

12.下列树种中可采用大树去冠移栽的是A A.悬铃木 B.银杏 C.雪松 D.广玉兰 13.下列树种中只有离心生长和离心秃裸,没有或几乎没有向心更新的是A A.桃树 B.棕榈 C.悬铃木 D.广玉兰 14.下列树种中只有短枝和叶片的更新,没有离心生长、离心秃裸和向心更新的是B A.桃树 B.竹类 C.悬铃木 D.雪松 15.下列树种中离心生长时间短,地上部枝条衰亡较快,向心更新不明显,仅靠干基部发出萌条更新的是B

土壤分类

試驗五土壤分類 (一)試驗目的 由粒徑大小分佈曲線、液性限度及塑性指數等試驗結果,做土壤分類,以作為工程之參考。 (二)試驗說明 土壤分類法包括: (1)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USDA)。 (2)美國州際公路官員與運輸協會土壤分類法(AASHTO)。 (3)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USCS)。 (A)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其步驟如下: (1)經土粒大小分析試驗可得: 礫石百分比 G = 100-通過4號篩百分比。 砂土百分比 S = 100-G-通過200號篩百分比。 粘土百分比 C = 粒徑小於0.002mm之百分比。 沉泥百分比 M = 100-G-S-M 有礫石(G>0.00%)之情況應修正成三個量: S = S/(S + M + C) M = M/(S + M + C) C = C/(S + M + C) (2)以砂土百分比為左上方之座標繪左上到右下之直線。(↘) (3)以沉泥百分比為下方之座標繪左下到右上之直線。 (↗) (4)以粘土百分比為右上方之座標繪左到右之水平線。 (←) 在三角座標圖上繪出交於一點,即可知此試樣土壤為何類土壤。註: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礫石>50%需加註高礫石質。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礫石>=15%需加註礫石質。 本分類法適合農業土壤之分類用。

圖 5-1 三角座標土壤分類法 (B)美國州際公路官員與運輸協會土壤分類法: AASHTO土壤分類法其步驟如下: (1)由土粒大小分析試驗蒐集: 通過10篩百分比,通過40篩百分比,通過200篩百分比 n (2)由阿太堡限度試驗蒐集: 液性限度LL,塑性指數PI 依AASHTO土壤分類表,即可查出土樣初步為何種分類符號。 (3)另需計算分組指數(Group Index)GI: a = n - 35 b = n - 15 c = LL - 40 d = PI - 10 GI = 0.2 a + 0.005 a c + 0.01 b d (4)一般AASHTO土壤分類法之分類符號以A-X-Y(GI)表示之。 本分類法適合公路工程路基、基層及底層土壤之分類用。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土壤类型分布区及特征

土壤类型分布区及特征 A.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 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B.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 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C.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D.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 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E.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 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F.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G.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 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H.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 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I.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 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土壤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5.土壤的类型

土壤的类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沙土、黏土和壤土所含颗粒大小不同。 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科学探究: 1.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土与黏土的差异。 3.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态度: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沙土、黏土、壤土各若干,每组白纸3张、放大镜1个、漏杯3个、烧杯3个、搅拌棒1根、纸巾若干、水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很开心,小象也很开心,因为周末大象爸爸想带小象去植物园玩。出门旅游需要做攻略,去植物园也需要知道植物分别适合什么样的土壤。所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吗? 2.生:仙人掌干旱的,西瓜比较湿润的,荷花很湿润的。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刚刚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的土壤都是不同的,可以把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激趣导入、产生学生对探究土壤的兴趣。] 二、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不同 1.师:既然土壤有这么多的类型,那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这些土壤呢? 2.学生回答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用手捻、加水搓一搓) 3.老师归纳学生的观察方法。师:你们帮小象想出了这么多观察土壤的方法,那老师也帮你们找了一些办法。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捻,和水握一握,加水搓一搓。 4.老师演示实验,讲解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6.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完这些土壤了,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师:你们都做的很棒,老师其实也事先做了实验填写了记录单。(贴土壤的特点)同学们,那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1号容易搓成团而3号不容易搓成团呢?生回答。 9.师小结:1号容易成团的原因是因为一号颗粒小,孔隙小,加了水之后就容易黏在一起,而3号颗粒大,孔隙大,比较疏松,所以不容易成团。 10.师总结:那同学们,我们刚刚摸到的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土壤都是有名字的,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土壤中有些大颗粒的摸起来比较粗糙的是沙粒,中等颗粒的是粉粒,而一些比较细小颗粒摸起来比较细腻还会沾在手上的叫做黏粒。大象爸爸为我们准备的这三种土壤也是按照他们含量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师:我们和小象一起了解了土壤的类型了,但小象还是没有办法知道怎么去种植这些植物,于是小象想到了一个办法,它把这些植物分别种植在这些土壤里。并往土壤中浇水,发现奇怪了,为什么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快,而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慢。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流的快的是什么土?流的慢的又是什么土呢? 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3.师:为了更好的验证自己的想法。小象准备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等量的水和过滤器。同学们待会要和小象一样来进行这个实验。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沙质土下面的水最多,壤土次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