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建国伊始,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军事上,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负隅顽抗。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此外,党也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截至1950年10月,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实现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的解放。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新解放地区迅即建立临时的过渡性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帮助各地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地方人民政府。

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各级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转,使建国初期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功进行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针对不法投机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粮食、棉纱、棉布、煤炭的集中调运,保证了市场供应,同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纷纷破产。

正当中国人民全面落实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在这个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党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根据增产节约运动中暴露出来的贪污腐化问题,1951年12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随着“三反”运动的深入,揭露出许多资本家的行贿偷税等严重违法行为。于是,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

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五反”运动的开展,有力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五毒”行为,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使党在同资产阶级的限制和反限制斗争中取得又一个胜利。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大力向前推进。1953年,党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急剧扩大了商品粮食的需求量,出现了粮食供应不足、农民待价惜售和私人粮商粮贩操纵粮食市场的局面。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时说:“有了三年多的经验,已经可以肯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私营工业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逐步改造其生产关系和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

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经受实践检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曲折。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但由于各级干部、党员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的抵制、抗争和斗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也由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频繁的政治运动的重重干扰而顽强努力,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进展,科学技术取得若干重要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3.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4.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5.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6.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7.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8.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邓小平理论。 9.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2016考研政治:毛概“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考点总结

2016考研政治:毛概“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考点总结 (四)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事后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任务”。 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强调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又不忘记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前途,在各种条件具备时,不失时机的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的物质基础和最初开端。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 治保证。 4.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第一个五年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2019届二轮:专题四 第10讲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

第10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高三二模)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对1949—1952年全国4亿农民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单位:元),据此可以推知( ) A.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B.落后的农业面貌发生转变 C.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 D.富裕农民的比重显著增加 2.(2018辽宁大连高三二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医疗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产物——赤脚医生,即乡村中没有被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病。据此推知( ) A.赤脚医生为当时农村医疗解燃眉之急 B.医疗问题是当时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C.我国赤脚医生群体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D.当时我国农村医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据调查,山西忻县143个村1949—1952年有8 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 912亩,出卖房屋5 162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 A.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 B.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 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D.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基础 4.(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克服“大跃进”运动的弊端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5.(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持久与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 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时(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第一届全国人大即将召开 C.《论十大关系》发表 D.“双百”方针开始实行 6.(2018天津河西高三一模)下表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产量表(部分),此表说明( )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C.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 D.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7.(2018重庆高三二诊)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 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国共产党成员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代表,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代表。这一举措( ) A.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2.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其中毛泽东同志1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 A.政党和政府的不同 B.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执政理念的更新 D.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 3.对1950~1956年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的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4.(2017江苏单科,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但1950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5955806.html,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作者:陈晋 来源:《湘潮》2019年第06期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中国。在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主 要历史任务是搞建设,因而从1949年到1976年,又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的目标,是搞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赶上世界的现代化潮流。 但是,怎样搞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怎样才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全新的时代要求,全新的时代课题。由于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尽最大努力去问、去学、去试、去做。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称之为探索。 探索从学习开始 新中国的探索,是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呢? 新中国的治国理政,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一个国家的利益,还包括尊严。如果失去了尊严,这个国家的其他利益都可能被强大的敌视者按自己的愿望作最大限度地索取。这些,便成为新中国在探索建设道路的起点上一种基础性的情结。 那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1960年5月27日,英国皇家元帅蒙哥马利在上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着重询问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看法。毛泽东在回答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我们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继续冷战,另一个是把冷战转为和平共处。所以你做转化工作,我们欢迎。”蒙哥马利说:“西方世界的领袖是美国,现在西方国家怕被这个领袖领到战争中去。我们必须把这样一种情况改过来,即西方集团的领袖跟东方集团两个最大的国家根本谈不拢。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受到怀疑。”毛泽东说:“只要美国的领导不削弱,就不可能改变局势。” “冷战共处”这个看法很独到,属于毛泽东对新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和走势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如何处理中苏和中美关系,始终摆在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

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最新)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能力卷

专题十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能力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潍坊高三期末]《共同纲领》第31条规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第34条规定,“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据此可知《共同纲领》(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C.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 2.[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3.[2018·天津十二重点中学高三联考]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4.[2018·天津市和平区高三期末]毛泽东、周恩来一再告诫,中国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周恩来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外援如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段话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5.[2018·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6.[2018·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国际风云变幻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一根“定海神针”,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被喻为“神针”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7.[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据调查,山西忻县143个村1949~1952年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出卖房屋5162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 A.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 B.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 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D.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础 8.[2018·河南六市高三联考]截至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畜牧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力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9.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

第10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高三二模)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对1949—1952年全国4亿农民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单位:元),据此可以推知( ) A.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B.落后的农业面貌发生转变 C.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 D.富裕农民的比重显著增加 2.(2018辽宁大连高三二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医疗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产物——赤脚医生,即乡村中没有被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病。据此推知( ) A.赤脚医生为当时农村医疗解燃眉之急 B.医疗问题是当时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C.我国赤脚医生群体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D.当时我国农村医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据调查,山西忻县143个村1949—1952年有8 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 912亩,出卖房屋5 162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 A.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 B.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 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D.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基础 4.(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克服“大跃进”运动的弊端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5.(2018天津和平高三一模)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持久与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时(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第一届全国人大即将召开 C.《论十大关系》发表 D.“双百”方针开始实行 6.(2018天津河西高三一模)下表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产量表(部分),此表说明( )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C.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 D.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7.(2018重庆高三二诊)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 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D.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8.(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下面为1952—1978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别.doc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帅哥靓女评委团,大家下午好!(鞠躬)咱们伟大的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苦社会走到了现代富强与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必然经历了许多奋斗与革命!我们小组讨论的题目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与我分享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一.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我们小组先讨论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即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第二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1.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分“两步走”的原因,主要分以下三点: (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 A、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B、政治保证。 C、国际因素。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专题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七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备课组 【教学目标】 1. 理清新中国成立后五个阶段的基本史实。 2. 结合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过程; 3. 结合国际环境的变化,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难点: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复习记忆、讨论法 【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知识重组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1.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 奠定牢固的基石。 2.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双重职能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组织)制订《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 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③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①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它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 ②实施: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自治区(1965) 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①内容:“一化三改造” ②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③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提前完成) ①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①方式:农业、手工业: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政策是我国的创举。 ②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③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专题训练(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训练(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原设计者是 A.田汉 B.聂耳 C.张澜 D.曾联松 答案:D 2.与1950年中国面临的边境形势无关的是 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B.美军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C.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答案:C 3.解放后,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 B.没收私人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由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答案:A 4.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原则是 A.稳步前进 B.自愿互利 C.积极发展 D.逐步推进 答案:B 5.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产量增长最快的是 A.粮 B.棉 C.煤 D.钢 答案:D 6.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5年 D.1956年 答案:D 7.“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这是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名言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李四光 答案:A 8.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A.赎买政策 B.没收归国有 C.公私合营 D.建立生产合作社 答案:A(资本主义工商业指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业,该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是革命的对象,而且在经济恢复时的过渡时期作出过重要贡献,故不能等同于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所以B项不成立,而C、D两项与题意不符)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出自下列哪一时期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2019届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含答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湖北传出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喜报是 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 3.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确立土地改革的路线 4.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图表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丁同学:制订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84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3.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B.和平 C.保持现状 D.赶英超美 4.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5.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6.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7.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8.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