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旅游特色 强势推进现代农业

立足生态旅游特色   强势推进现代农业
立足生态旅游特色   强势推进现代农业

立足生态旅游特色强势推进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围绕我乡的发展定位、生态旅游规划、现代农业“132”工程,对如何发展我乡现代农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乡农村、农业经济现状

二界岭乡总面积81平方公里,农村总人口15144人,耕地面积21832亩。主要种植有水稻、苗木、青梅等农作物。近年来,我乡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二界岭乡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主线,以培育发展区域性特色主导农业为重点,不断开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探索新的农业运行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樱桃发展1000亩,苗木发展15385亩,茶叶发展4125亩,毛竹发展11650亩,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8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15元。

二、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我乡属于山区丘陵地带,部分土地地势起伏较大,灌溉只能依靠山塘水库,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二)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品种仍然单一。

花卉苗木、茶叶、青梅等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有些产

业品种仍就单一,如花卉苗木,95%是种植香樟,市场抗风险力差。

(三)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

由于深加工水平低,发展滞后,使农作物的商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没有竞争优势,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四)村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还不够强。由于意识不强,思想还不够解放,不愿冒风险种植高新品种,使我乡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

三、今后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009年,乡党委、政府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打造长兴县生态建设示范窗口,建设生态旅游特色乡”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生态旅游规划、现代农业“132”工程,快速推进我乡现代农业发展。

(一)全力快速推进现代农业

1、坚定不移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

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基础上,2009年全乡集中力量强势推进毛竹和茶业产业发展,毛竹新种1200亩,提高升级2000亩,优质茶叶400亩,并加强无公害出口茶叶基地建设,增强效益,实现“一乡一业”的格局。各村根据实际,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强势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

2、调优结构,做大做强产业基地。

一是打造千、万亩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着力做好以下四大基地的建设目标:一是千亩优质樱桃基地;二是万亩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三是万亩特色苗木基地;四是万亩高效毛竹基地。

二是巩固原有以樱桃、澳洲龙虾、出口茶叶作为主要的特色产业,做大扶优扶强。一是继续推进毛家村樱桃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沿公路两侧集中连片发展樱桃300亩,建设好大棚设施樱桃基地,完善樱

桃园基础设施配套;二是高度重视澳洲龙虾这一特色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巩固原有养殖基地,着力开拓市场,形成省内最大养殖澳洲龙虾专业场;三是巩固发展原有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促进出口茶叶备案基地迅速扩面,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

三是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示范基地”的要求,选准农业特色产业,新建立以下特色产业基地,一是在云峰村建立500亩高效毛竹示范园,做好基地水、路等基础配套;二是在东村新建高效花卉苗木示范基地700亩,主要种植杜鹃、红梅、桂花等品种;三是在初康村土地复耕比较集中的地块上,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蓝莓种植示范基地70亩。四是继续依托长兴茶乾坤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在二界岭村强势推进茶园集中连片流转,新建高标准现代化茶业示范基地300亩。

3、扶强龙头,搞活流通。

进一步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力度,发展壮大以茶叶、板栗、竹笋等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而带动产业种养植面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积极鼓励、扶持长兴茶乾坤食品有限公司做大做强,进一步带动茶叶基地发展,不断开拓新市场;(2)、引导本地民资投资兴办小型农产品加工,拓宽加工能力;(3)、大力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毛竹、茶叶和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勇闯市场的农民经纪人,搞活流通,促进鲜活农产品销售。(4)、拓宽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力争在09年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一家,大型旅游项目一个,使之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农民增收的新产业、彰显魅力的新载体。

4、夯实基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发展新农村的机遇,扎实推进农业基

3

础设施建设,一是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加快推进,力争完成土地整理5000亩,建设用地复垦400亩、开发造地500亩;二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节水改造工程的扫尾工作、完成投资3000万元的二界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2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逃牛岭灌区6公里的农田水渠项目建设。

(二)强势倾力打造旅游特色乡

1、高标准规划。一是立足于我乡生态定位,着力于我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审定和编印《二界岭乡总体旅游规划》;二是以“山、水、林、人”和谐发展为原则,完成二界岭水库、逃牛岭森林公园等景区规划。指导并督促果圣农庄、赛梦山庄等招商项目完成各自的发展规划。

2、高品位推介。一是项目招商推介。策划、推出一批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性项目,并与旅游宣传和节庆活动相结合。2、旅游宣传推介。努力办好第三届樱桃节和第二届初康澳洲淡水龙虾节。

3、高效率推进项目。一是加快推进果圣农庄和赛梦庄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果圣农庄4月份正式对外营业,赛梦山庄年底之前主体建筑基本完工。二是争取新建5家农家乐,完成农家乐认定挂牌3家。三是重点完成青梅、板栗、澳洲龙虾、竹笋、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构筑富有本土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责任,加大发展现代农业宣传力度。

树立责任在我的理念,进一步增强乡村干部发展现代农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1、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其关键是要构建土地流转机制。而构建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一靠市场推动,二靠政府推动,三靠农户主动。三股绳拧成一股劲,共同推进土地流转。(1)积极消除农地流转的滞碍性因素:依据有关土地承包的法律法规,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在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产生平调,不影响每户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就流转概念、流转主体、流转形式、流转行为、流转的监管组织体系、流转的监管职能以及政府的扶持鼓励措施等加以明确规范,积极消除农地流转的滞碍性因素。(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农民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积极推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将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终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3)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地流转的供给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4)加强监管体系,建立依法流转农地制度:一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好农地流转总量、结构和动态平衡,

5

引导农地流向优质高效农业项目。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与法院配合,保证仲裁结果执行。三是建立农地流转制度。建立和实施农地流转的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建立和实施农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切实维护承包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2、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花卉苗木、水果、家禽等合作社和协会,逐步完善合作社、协会的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积极利用现代农业发展配套政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针对我乡农产品龙头企业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三资”开发现代农业,结合九大产业政策,重点建设一批茶叶、苗木、水果等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基地﹢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

业和个体经营户,重点扶持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辐射带动力。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4、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生态休闲农庄”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生态休闲农庄”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根据我乡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果圣庄园”为龙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几家集生产、生态、观光、就餐、娱乐、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农庄,有效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推动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精心打造浙北山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结合新农村建设,要通过争取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砌护工程,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新农村、逐步

7

缩减分散的小村庄、重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为方向,引导农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环境改造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村庄的人饮安全工程,实现村、组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360docs.net/doc/9f10025612.html,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现代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商业计划书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步入富裕,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渐取代观光型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经济发达,旅游业的山东省,早已进入了休闲度假旅游全面扩张时期。 作为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16 年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作为试点之一。其中以蔬菜、水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配置仓储、物流、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以形成了完善产业链的农业基地,财政资金补助比例最高40%。而针对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农业基地,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闲置房屋维修以及一村一品生产、加工等设备购置,财政资金补助比例可达30%。 而休闲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也正是我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契机。 有机农业既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发布的信息,自本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保持 20%以上的增幅,预测 2020 年,全球有机食品销量超过 1000 亿美元。在人们食品消费结构中,有机食品占比逐步提高,并保持不断上升势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销售目前己占食品总量的2-5%。尽管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迅猛,但是,有机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据 IFOAM 测算,目前有机食品销量,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 1%左右。这也说明,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越来越渴望利用闲暇时间寻求城市以外的休闲生活,体验农家乐趣并同时享受能够享受到有机农业的食品。但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端的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档次低,旅游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住宿和餐饮等旅游设施配套不足,而市场上有一定档次和特色的旅游型有机农庄的数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成功案例开发策略、盈利模式

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成功案例:开发策略、盈利 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跨产业、跨功能的综合体。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做到发展优势项,做出特色,保存长久生命力,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循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力图归纳总结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及对投资田园综合体的启示。 一、台湾清境农场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的成功转型,"三产"融合促进了台湾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红国际市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不断增多。 清境农场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经典项目之一,创建于1961年,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临近合欢山,面积700公顷,海拔1748米,有"雾上桃源"的美名,是台湾最优质的高山度假胜地。 清境乡村农场利用优质的草场和山地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农场和风情民宿,吸引游客远离城市,体验独特的山地田园风光。清境农场整体规划 ◆线:车行路、六大步道意境深远

清境六大步道最能让人深刻感受清境真实面貌。坐落在青青草原四周的六大步道:大片的茶园,碧绿青翠就像是湖泊般的[翠湖步道]、近距离接触羊群牛群是农场畜牧中心[畜牧步道]、柳杉群林,寻幽静谧,享受森林浴最佳去处的是[柳杉步道]、最佳观落日美景的[落日步道]、拾阶而上的[步步高升步道],最具人气指数遍布白色法国菊玛格丽特,十分具有欧洲风情的[玛格丽特步道]。一路由北到南相互连接的步道群,是踏青、健行、赏景的连接网脉。 ◆点:游客中心、休闲中心、特色民宿相辅相成 ◆面:草场、牧场、花园、茶园浑然一体 将景区节点离散化,在草场、牧场、花园和茶园等各个片区打造不同主题的景观和休闲娱乐活动。 在这片偌大的仙境之中,最受欢迎的景点莫过于清境农场的青青草原以招牌"羊咩咩脱衣秀"最负盛名,深得大众喜爱。绵延不尽的草地上有着成群的牛羊不时穿梭其中,山林田野的纯净之美,徜徉其中不但可近距离地接触到牛羊,还能欣赏到可爱的"绵羊秀"。 创意文化植入 以本地摆夷族文化为主题,打造包括节庆、美食等多重参与性文化体验,挖掘当地文化潜在价值。 清境农场模式 主题个性化:个性定制化旅游服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科技推动宜良县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推动宜良县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代玉玲王智勇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6期 代玉玲王智勇 宜良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突出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通过不断强化农 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职业农民培育,农产品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检测,农药兽药GSP追踪管理 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一、加强实施农业科技试验项目、成果示范推广 通过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等优良品种选育,良好耕作,养殖系统的试验示范推广,提 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018年以来,开展了35个彩色水稻新品种(系)引种观察试验;不同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旱直播稻产量的影响试验;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 范面积2000 hm2,示范带动全县25 800 hm2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现平均每亩粮食产 量增加20 kg以上,产值亩增45元,化肥用量(折纯)亩减2 kg左右;开展了10个特色优质稻新品系引种示范,通过试验发现2个特色稻新品系较适宜九乡等高海拔地区种植;完成辣椒、甘蓝、大白菜等11个新品种引种试验;组织推广宜良县多年探索总结的蔬菜生物多样性高效种植技术2666.67 hm2;引进黄金草鱼、南美白对虾、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大理弓鱼、江 川大头鲤等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养殖;向150户养殖户推广微生物制剂水质调控高效健康养殖 技术;开展20 hm2稻田养鱼试验;3.33 hm2鱼菜共生实验示范项目。 二、推行“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技术 推行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种养殖技术。制定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种植规范,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农业绿色防控“三品一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和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目前,全县制定了鸭子、生猪、水产、 蔬菜、花卉等10来套种养殖标准。建设14 933.33 hm2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推广了甜椒、洋葱、茭白、甘蓝等无公害标准化技术2666.67 hm2。宜良县有“三品一标” 企业10家,29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8家,21个产品,无公害企业2家,8个产品;绿色食品累计认证 1886.66 hm2,核准产量11 578 t;畜禽养殖规模20万只,年总产量450 t;无公害渔业规模1100 hm2,年总产量1350 t;无公害畜禽养殖规模10万羽,年总产量1350 t。 三、引进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加大农膜回收力度,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2018年,秸秆总产生量为27.74万 t,按秸秆去向划分,用作堆腐还田、覆盖直接还田、 粉碎翻压还田、留高茬还田等综合利用25.1万 t,共计综合利用率90.5%以上,高于85%目标 值10.5个百分点。完成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10 320 hm2, 完成计划面积9333.33 hm2的 110.57%,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推广使用高效生物农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的实施推广,达到每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减少化肥用量3~5个百分点,提高农业生产产 地环境。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高山区委高山区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 (送审稿) 2014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按照“双核引领、三带驱动、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早日实现“高山梦”夯实基础。 一、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1、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狠抓提档升级,持续推进西部“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大318国道沿线、张湾蔬菜长廊等结构调整力度,压缩棉花等传统低效作物。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新增瓜菜、水生菜基地1万亩,建设鲜食杂粮健康食品基地5000亩,新建名特水产标准化基地6500亩、精品水果基地2000亩。实施张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示范园区。推进洪北万亩果蔬基地、成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永安东跃万亩蔬菜基地等建设。完善1.3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配套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2、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城市居民慢生活空间。积极创建索河省级旅游名镇,打造旅游特色村。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桃花源景区、索河十里荷花长廊、汉阳河三十里竹海花溪等建设。推进万顷芦苇海、万顷野莲花海、万顷油菜花海、万亩彩叶园、万亩花卉产业园等生态观赏项目建设。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宣传推介平台,举办油菜花节、西甜瓜节、莲花节、葡萄节等节会活动,扩大高山休闲旅游知名度。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户与农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划建设张湾农产品加工园。努力引进2家投资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打造新农牛肉、高山莲藕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90亿元。加强农业品牌深度开发,新增省级著名商标2-5件。 4、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新一轮“三万”活动,扎实开展“清万渠、灌万塘”行动,启动实施农村排灌港渠整治工程,完成干支渠整治257公里,推进解决水利设施“最后一米”问题。提升侏儒、消泗、成功、桐湖等西部地区排渍抗旱能力。加快侏儒街旱涝保收高标准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摘要】近年来有个词在云南很热――高原特色农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云南的优势。”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再一次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哪一个产业会像农业一样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毫不动摇的;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会像农民一样关系民生根基,时刻牵动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弦;同样没有哪一个变革领域会像农村那样总是充满优势,同时又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难题。在云南省,作为一个农业优势大省,80%的轻工业原料,75%的国民收入、60%的创汇收入全部来自于农业。因此,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今年,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规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努力将高原特色农业变成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措施,同时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了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使得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标志性而没有先进性的农业,不叫现代农业。同样,停留在原始阶段的高原农业,也不是特色农业。只有加上现代科技这个内核,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才有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的思考很深刻。高原特色农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翻新的定义,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跨越式发展,是人工产业像机械化产业过度的一个跨越式发展,也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是云南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谋划跨越发展作出的科学决断,更是立足4600万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定的民本取向。因此,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地区,我们将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生态旅游项目实施方案

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生态旅游 -----项目实施方案 一、龙泉村概况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武口区龙泉村位于贺兰山脚下,东临石嘴山市经济开发区,西连大武口区煤炭加工区,南接平罗县崇岗镇,北邻煤机二厂。 2、丰厚的自然条件 本项目地处内陆,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由于贺兰山的屏障作用,西北来的冷空气难以长驱直入,热量丰富,照充足,干旱少雨,蒸发强,春明快,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特点。路线所经地区年平均气温为8.10C—8.40C,最冷月平均气温-240C,昼夜气温相差110C—160C,极端最低气温-28.20C,级端最高气温37.90C;年平均降水量180mm左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6.9%,年平均蒸发量1757mm左右,为降雨量的9.8倍;项目区全年多风,四级风多,八级大风次之且多出现在一年的3、4、5月份。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3、社会经济 全村占地面积平方公里,355户,总人口1154人,2010年,集体收入48万元,人均纯收入5891元。 4、便捷的区位交通 项目地距大武口区13公里,距省会银川60多公里,距平罗火车站16公里,紧邻110国道,距西线高速公路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二、项目提出依据 花卉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近几年来,其丰厚的利润、巨大的生产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传统的粮、果、菜、棉业向花卉产业转轨,我国素有“种粮不如种菜,种菜不如种花”、“一亩花十亩粮”的说法。花卉是一项高效林业产业,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广大地区对花卉苗木有很大的需求,这为我国花卉业,特别是我国西部花卉产业提供了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从情人节俏卖的玫瑰,到春节红火的花市,从母亲节的康乃馨,到病房里的花香一束,美化居室,礼仪交往,陶冶情趣……作为社会文明的一种象征,鲜花已成了国人生活中一道掩不去的风景。花卉业正是由此步步攀高,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和企业、社会投资的一大“热点”。 1、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花卉供不应求,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花卉也日益喜爱,市场潜力很大,建设花卉种植繁育基地,市场前景广阔。 2、目前,石嘴山市没有鲜切花种植基地,市场上的鲜花只能从外地引进,这样就增加了成本,而商品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是成本,而我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气候、土地、水利、劳动力等优势和条件,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3、从事鲜切花种植的兴庆区睿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销售经验,公司在北京、乌鲁木齐等地设有鲜花销售点,形成了一定的销售网络。 4、龙泉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果能够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花卉繁育种植基地,可以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成本,增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农业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农业特色小镇经典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跨产业、跨功能的综合体。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做到发展优势项,做出特色,保存长久生命力,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循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力图归纳总结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及对投资田园综合体的启示。 一、台湾清境农场——“小瑞士”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的成功转型,甚至可以说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产”融合促进了台湾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红国际市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不断增多。 清境农场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经典项目之一,创建于1961年,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临近合欢山,面积700公顷,海拔1748米,有“雾上桃源”的美名,是台湾最优质的高山度假胜地。 清境乡村农场利用优质的草场和山地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农场和风情民宿,吸引游客远离城市,体验独特的山地田园风光。 清境乡村花园--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花草草所交织成的百花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世界,清境农场也因此而有“小瑞士”之美名。登高远眺清境云雾,山岚徐徐弥漫,如梦如幻,小瑞士花国又有了“雾上桃源”这一美称。 “挪威森林广场”、“阿尔卑斯双塔”、“落羽松步道”、“主题花园”等,皆环绕着“天鹅湖”而建,欧洲花园般的景色让民众可以放松身心,别有洞天的景色,辽阔的绿意,遍洒的花海,使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清境乡村亲子体验—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上,小朋友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更可以和羊咩咩合影,分队表演令人赞叹,工作人员会给小朋友讲解羊咩咩的趣事,讲述清境农场的历史。大溪花海农庄是春天常在的地方,台湾人气剧《流星花园》里面的薰衣草花海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徜徉花海中,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 意见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郑政文[2013]100号 【发布部门】郑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6 【实施日期】2013.05.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郑政文〔2013〕10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4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推进方案(2012-2016年)〉和〈郑州市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郑文〔2012〕91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以转变农业

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的、景观的、生态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围绕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农业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示范区,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景观农业的样板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引领带动我市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2.基本原则。一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示范区建设要与郑州都市区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高标准规划,分步分区推进实施。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完善示范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工商资本等参与示范区建设,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示范区经营管理机制。三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统筹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形成建设合力,集中用于示范区建设。四要坚持科技领先、示范带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积极研究应用工程、生物、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等现代农艺技术,努力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通过加快示范区内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推广,辐射带动区域农业整体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从2013年起,通过3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10个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管理经营机制完善、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的示范区,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区3-5个,引领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总体布局 按照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结合郑州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

#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旅游规划内容

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旅游规划内容 一、生态观光庄园 在园区覆盖的白沙、慈云、李市、龙华、永兴、先锋6个镇选择交通条件好、生态环境好、有自然和人文景观基础的地点规划10个不同特色的生态观光庄园。如重庆君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白沙规划的“重庆耍村”;德国亨嘉国际公司在先锋镇夹滩社区和永丰村规划的“德国.巴渝风情新农庄”;重庆瑞恩农业有限公司在慈云镇刁家规划的“瑞恩生态观光农业园”等。每个生态观光庄园规划面积300—1000亩,采取引进一个业主,建设一个庄园,示范一片产业(200—800亩产业示范园),拉动一方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发展生态农家乐(5—10个),总计发展100家以上生态农家乐,以大带小、以示范带一片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经过3—5年的努力,把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旅游区。 二、农业科普温室 农业科普温室规划在白沙组团。展览温室总面积为1584㎡。设计为简单异型温室,温室区分为科普展示区及种植栽培区,其中科普展示区配备有展柜、触摸屏等展示性配置;种植栽培区分为立体栽培区、水培区、观赏蔬菜种植区。 种植栽培区采用LB120Ss4南方型玻璃温室,一跨三屋脊文洛式结构,天沟高4.0m,顶高5.1m。东西排跨,南北排开间。温室跨度12.0m,跨数5个;开间4.0m,共6个开间。 科普展示区中间为12米跨拱顶,肩高6.5米,顶高9.5;两侧为8米跨尖顶,肩高6.5米,顶高8.9米;前面为斜顶,肩高4.5米,顶高6.5米。 种植栽培区顶部及四周采用4㎜厚浮法玻璃覆盖。科普展示区顶部采用固莱尔8㎜后中空PC板覆盖,四周采用单层钢化玻璃覆盖。包括齿轮齿条电动开窗自然通风系统、齿轮齿条传动外遮阳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等。参观者既可从室外隔着玻璃观光,又可进入室内和展示环境充分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享受匠心巧作的自然风光。 游客到科普温室可参观体验、学习现代园艺科学技术: 1、水培区:主要是展示各种无土栽培的形式和蔬果水培方法。 2、立体栽培区:除了发展蔬果墙体栽培外,还要打造蔬菜“树”的景观。如西红柿树、黄瓜树、彩椒树等多种瓜果蔬菜树。结合立柱形无土栽培和蔬菜树,将园林艺术融入蔬菜种植打造蔬菜景观,实现温室立体利用和观赏性的结合。 3、观赏蔬菜种植区:重点营造温室奇观,种植瓜果蔬菜和观赏类植物等。 三、四季花果园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孔祥智 Xiangzhi-Kong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 100872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 Abstract: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outcom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e developing keystones of Beijing’s modernistic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clude: high-tech agriculture,brand agriculture, safety agriculture, tourism agriculture,organizing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ort work about developing Beijing’s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 Keywords: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Peri-urban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京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于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对比看,这一比例是最高的。当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中,生产发展始终占居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发展是“本”,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而就京郊而言,由于常规农业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解 尽管都市农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早在50、6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做法。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比较公认的理解是“地处城市郊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