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思维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能力影响的研究

我认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原文理解和译
文 内容及表 达方式有很大影响作用。
我认为汉语 注重话题 . 在翻译 时. 句子主题/ 速题 40 .6 关 系不能完全与英语的主谓语结构等同起 来。 我认为语篇逻辑连接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高低密 切相关。 4 1 .7 .4 5 3 .0 7 0
思 维 模 式 差异 成 为 影 响 翻 译 能力 、 翻译 方 法 和 质 量 的 重要 因素 。
种 提 高 外语 能力 的手 段 ,导 致 学 生对 自身 翻 译 能力 缺乏 正 确 的
认 识 和 评估 。然 而 , 查 数 据 ( 下 表 ) 调 见
i 问卷题项 平均值 标准差
必须 深 入 研究 与语 言 与 文 化 均 有密 切 关 系 的 思维 方 式 。”1 决 f l 它
定着 人 们 “ 待 问 题 ” 方 式 和方 法 。 翻译 实 践 中 , 为翻 译 的 看 的 在 作
基本 单 位 ,语 篇 所 体 现 的 思 维 特征 对 于 学 习 者 的英 汉 互 译 能 力 往 往 会 产 生 干 扰 和 负 迁 移影 响,如 果 忽 视 两 种 语 言 的 思 维 模 式 差 异 ,会 使译 文 受 众 对 于 译 文 的反 应 无 法 达 到原 文 受 众 对 原 文 的反 应 的对 等 , 阻 碍 了文 化 的传 播 , 影 响 了译 文 的可 读 性 。 这 也
摘 要 : 汉语 篇 在 结 构 上存 在 差 异 , 英 而这 种 差 异 则反 映 了英语 的直 线 性 思 维模 式和 汉 语 的 非 直 线 性 思 维模 式 。 在 翻 译 中 . 如 果 忽视 了这 种 差异 , 会影 响译 文 的 可读 性 。 维模 式 是 影响 翻 译 能 力 的 重要 因素 。 文 对 中 国地 质 大 学英 语 专 业 学 生 则 思 本
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四、结论
总之,英汉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 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义,以找到最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还 需要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灵活应对文化差异,注重运用目标文化的元素和符号, 以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广告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参考内容
1、深入了解目标文化
在广告翻译中,译者需要对目标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包括对目标语言 的掌握,还包括对目标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目标 文化,才能更好地把握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翻 译策略。
2、灵活应对文化差异
在广告翻译中,面对英汉两国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灵活应对。一方面,要 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并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灵 活调整翻译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例如,在翻译含有动物形象的 广告时,需要考虑目标文化中对动物的喜好和禁忌,以确保广告的宣传效果。
四、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广告翻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在 广告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两种文化的差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灵活采用不 同的翻译方法,注重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告翻译更加准确、 流畅,从而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未来,随着全球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广告翻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 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便在广告翻译中更好地应对各 种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和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也将为广告翻译提供更 多的可能性和帮助。让我们期待广告翻译在未来的表现将更加出色,为全球的商 业交流和文化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3、价值观差异
英汉两国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英国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和自由,而中 国文化更注重群体和社会。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影响广告中的说服策略和表 达方式。例如,西方广告往往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而中国广告则更注重家 庭、社会和国家等因素。因此,在广告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价值观, 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说服策略。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前言: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正是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又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所以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语言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社会现象,从某种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个人价值和行为准则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了翻译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
由于中西文化源流传统的差异,使得文字转换的过程更加艰难,对译文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
是否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会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我将从汉英词义关系、中英思维方式对比两方面对论题进行阐述。
正文:一、汉英词义关系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英词义的把握将对翻译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汉英词义关系比较复杂,这是语言和文化的异同造成的。
我们可大致将其归纳为三类:词义相符、词义相异、词义空缺。
1、词义相符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所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的大脑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词义相符的关系。
因此,对于词义相符的译文翻译,我们常常选择直译法。
它既可使译文简洁明快,又能保留汉语文化词语的原汁原味。
例如:例文中将京剧脸谱的“红脸”“黑脸”“白脸”直接翻译为:‘red face’‘black face’‘white face’。
2、词义相异词义相异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指称意义相符,蕴涵意译相异。
汉语有些词所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彩,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如:松、梅、竹在汉文化中称为“岁寒三友”,人们赞誉它们不畏严寒、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品德,然而pine trees/plum blossoms/bamboo却不能引起英美人这样的联想,也就是说,这三个词在英语中不具备松、梅、竹在汉文化中的蕴涵意义。
第二种情况是指称意义和蕴涵意译相异。
如:例文中“花脸”和“丑角”的翻译。
“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作者将其意译为‘male character’。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
当我们用英语结结巴巴说话时,我们明显能感到自己先用汉语把意思想好,然后翻译成英语说出来。
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时,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翻译,下面我们将从英汉思维差异四个方面来分析。
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和较为灵活的语序结构,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无词形的变化,语序比较固定。
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如:take、takes、took、taken。
同样一句汉语却可以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性,用不同英语的句子表达出来。
如:He passed the exam successfully./He made success of passing the exam.这两个英语句子同样表达了“我成功地通过了考试”的意思,但词形都有变化。
中国学生往往把词形混淆,活用动词时用成名词,活用名词时又用成形容词。
所以词形转换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方面之一,翻译中的此类错误更是屡见不鲜。
归根结底,是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没有词形变化。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总的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抽象思维,从英汉两种文字的发展和意义就可见一斑。
汉字从原始图画而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后又发展为会意字,这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西方字母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从具体物象中抽象概括的过程,因而字母不像汉语文字那么直观形象。
英汉民族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有直接的反映,尤其是在用词方面。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往往有一种“虚”、“范”、“略”、“曲”和“隐”的味道,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因而显得“实”、“明”、“直”、“显”、“性”、“象”,往往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多用比喻。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其所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语言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使用助词表示时态。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英文句子可能需要在语法和逻辑层面做出调整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文原意。
同时,两种语言的词汇中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中通常使用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实用性。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注意不能只字翻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二、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差异之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首先,英汉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将一个英语句子中的个体主义理解为中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原意产生严重误解。
其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狗尾巴草”就有“愚弄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dog's tail grass”则只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背景、习惯和风俗也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United Nations”通称为“UN”,而在中文中则通常直接称为“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文中通常不使用缩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直接将英语缩写翻译成中文。
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国,男女年龄相差较大的情侣被称为“couple”,而在中国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老少配”。
在翻译过程中,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区别进行注意和把握。
结论总的来说,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避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17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乔蔚薇【摘要】文化的多样性使各民族语言差异十分复杂。
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从价值标准、宗教信仰、历史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几个方面的探讨可见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文化差异 语言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什么是翻译。
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
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则比较片面。
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
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
但比较公认的解释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载体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2.什么是文化。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
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使语言也具有了某些共性的成分,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又存在着差别,在语言方面表现为词语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这些就是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个性,它给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设置了障碍,正如汉语和英语,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主制度 、 民族心理 、 风土人情、 宗教信仰 、 地理条件 、 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在不 同程度上影响语言的形成和 演变 , 从而形成了每个 民族特有的语言体 系和思维方式。正是这种特殊性 的存在 , 构成 了不 同的文化类
间的“ 文化对等” 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拟从地理环境 、 风俗习惯 、 宗教文化 、 思维方式 以及 民族心理或
价 值 观等方 面人 手 , 过实 例分 析 , 通 阐述英 汉文 化差 异对 翻译 造成 的影 响。 2 不 同文 化 因素 对英 汉翻 译 的影响 2 1 地 理 环境 的差异 .
谷 ” 而英 国人 则会 说 “ e entedv n ede e” 由此 可见 , , B t e eiadt epsa 。 w h l h 中西 方人 们在 描述 E常生 活时 的角 t 度大 相径 庭 , 以要想成 为 一名 好 的翻译 家 , 须 至少 通 晓两 种语 言 , 且要 对 两 种文 化 所处 的地理 环 境 所 必 并 了如 指掌 , 运用 各 种 翻译 技 巧和理 论使 翻译 在 最大 程度 上实 现对 等 。 2 2 风俗 习惯 差异 .
摘
要: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 ,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 而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 。因此 , 翻译 不仅 仅是 两种 语言 的相 互
转换 。 同时也是 两种文化 间的 交流。本文主要从 地理环境 、 风俗 习惯 、 宗教信 仰、 思维方式等 四个方面来说 明 中西方 文化 差
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和文化进步 , 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 , 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 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 包惠南在他 的著作中也曾指出: 翻译不仅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化 , ”2 “ 更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文化思维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出发。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
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英汉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
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
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
像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make water、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
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
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
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
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
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
“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
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了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英汉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极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
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
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
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
不光如此,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
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的科学理论化进程,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展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面貌。
在我国,翻译的对象领域被人为的划分为“非文学”的和“文学”的。
“非文学”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实用性文体,如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等,其中最主要的要数“科技翻译”;“文学翻译”则是与科技翻译并行的翻译的门类和方法论。
随之也便产生了“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
“非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这一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
”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
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
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是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它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
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而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系。
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
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
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句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
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
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集合。
西方人的表达是:We will meet at the courtyard gate at 7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in order to visit our aunt.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
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
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
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
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
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
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
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的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夫才能真正学到手。
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无论什么翻译,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交流的目的。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在中国与国际各领域接轨日益加速的时代,为使翻译学得以更好的发展,在注意到中西语言文化思维差异性的同时,必须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在译学领域加强交流,跨越不同的传统与体系,进行中西译论体系间的双向互补、借鉴和相互渗透,以达到中西译学的交融与共生。
参考文献[1]Nida Eugene 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115。
[2]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42-345。
[3]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