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英汉构词法对比语言学综述

英汉构词法对比语言学综述
构词的主要方法,通过去掉名词词 汇中被误认为的后缀的方式来构成新的动词。比如: Editor(编辑人)—to edit(编辑) Peddler(小贩)—peddle(叫卖)


Beggar(乞丐)—to beg(乞讨)
二.汉语中特有的构词法
重叠法是汉语中最常见的构词法之一,在汉语中,各类 的实词都可以被重叠起来使用,在表达中一般外表说话 人的某种情感意义,主要起到了描写的作用。除此之外, 叠音的使用还可以使音韵更和谐,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 力。其中词汇的重叠分为部分重叠和完全重叠,其重叠 的类型也分为AA型,比如:慢慢、爸爸。ABB型,比如: 笑嘻嘻,阴森森等。AAB型,比如:毛毛雨、悄悄话。 ABAC型,比如:慌里慌张、傻里傻气等。AABB型,比如: 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在汉语中,形容词的词性虽未改变,但它确实可以充当名词的角色,作 句子的主语。比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谦受益


(3)穷则独善其身
四、缩合法

缩合法是把词或词组缩短,去掉词的某一部分来构成新词的构词法, 缩合后的词的含义一般不会发生变化。英语中常见的缩合形式为词 头字母的缩合,一般情况下,用大写形式。比如: 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在汉语中,这种构词形式被称为“补充式”合成词。比 如: 打开、推翻、改正、降低、完成、看透、推翻、淋湿 等
5.noun+adjective:worldwide,taxfree,waterproof,airtight,fire proof, bulletproof, airsick,

二、合成法

四、缩合法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推荐文章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热度: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热度: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发表热度:不同的语言文化不乏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不同的差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篇1浅议英汉语言对比人类的共性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但在明确两者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即二者之间的差异。

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点,对于更好地掌握英汉翻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一需求,从英汉构词法对比、英汉词类划分及特点对比、英汉词义对比三方面来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现将我任教以来的一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学习。

一、从英汉构词法对比来看汉语构造词语的方法可分为合成法、附加法两种。

1.合成法,也称复合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成新词的方法,其合成形式多样、主要有:(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如多少、是非、反正;(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加以修饰限制,如高楼、深夜、漆黑;(3)主谓式,前一语素为陈述对象,后一语素对之加以陈述,如心跳、胆小、地震;(4)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的对象,如讲理、操心、说谎;(5)补充式,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加以补充说明,如改正、打开、分明。

2.附加法,亦称加缀法,是指通过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在其后面加后缀构造新词的方法。

汉语词缀表达的意义不像英语那样丰富繁多,往往一缀一义,极为严格,如汉语当中“老”这个前缀,老家(hometown)、老师(teacher)、老虎 (tiger)、老鼠 (mouse)、老外 (foreigner),虽然汉语是同一个“老”字,但组成不同的词语后意思却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语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寻找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首先,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英语是主谓宾语结构,而汉语是主谓宾结构。

此外,两种语言的词汇也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

其次,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和教授英语和汉语。

通过对比研究,人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学习。

例如,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差异,人们可以找到学习英语的难点,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克服这些难点。

此外,英汉对比研究还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外语。

通过对比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加灵活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然而,英汉对比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这项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学知识和研究能力。

其次,由于英
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研究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英汉对比研究只是研究语言差异的一种方法,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两种语言之间的全部联系。

综上所述,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比较研究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促进语言学习和教学,以及跨文化交流。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这项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英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1.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语言的比较研究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时的研究旨在发现语言之间的历史演变和亲属关系。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有不少语言学家对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感兴趣。

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L.Whorf在《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

后来的语言学家进而从事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对比,旨在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相异之处,得出了规律性的理论。

我国语言学界目前谈论得比较热烈的英汉语比较的话题也是这种类型的研究。

据杨自俭、李瑞华1990年合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我国最早的英汉对比研究大概应从严复的《英文汉沽》算起。

2. 英汉语言对比对比研究的发展现状自严复的《英文汉沽》后,1898年马建忠著成了《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以后有黎锦熙、赵元任、王力、高明凯、吕叔湘、林语堂等,他们都对汉外对比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赵元任和吕叔湘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吕叔湘(1942)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隔着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睛式比较”(王菊泉,1998)。

1977年他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第二年亲自招收了我国第一个英汉对比语言专业的硕士生,应该说,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语音、语法、语义还是语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注意到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语音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发音方式显然不同。

英语语音重音明显,音调跳跃大,说话方式较为生动,而汉语则是音调平稳,声调调值不强烈。

这使得在英语中,强调和重要的信息能够通过重音和语调来表达,而在汉语中往往需要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排列来表达。

在语音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应该是音调的问题,以免造成语义的混淆和误解。

在语法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突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强调语句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重视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英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并列句,汉语则有许多较为复杂的句式,例如长句和嵌套句。

此外,英文使用较为丰富的时态和语态,以表达不同时态和语态下的意思,汉语则采用了六个基本的时态和一个语态,语法相对较简单。

境外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被“主谓宾”和“时间状语位置在前”等语法要点所迷惑,在写作中常常出现字句不通或串行翻译等问题。

在语义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所指对象和词汇含义也有差异。

英语中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使得词汇的选择更为灵活,而汉语中则以单音多义较为突出,同一字或短语有多种词义,含义较为丰富。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两个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差异,需要特别注意译文的意义和意义的区别。

在语用方面,中英两个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场合也存在很多不同。

英语注重言辞优美、主题鲜明和说理严密,而汉语则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效果和表达的情感色彩。

英语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反问等,表达言简意赅的文字效果,而汉语则通过语言的细节表现情感。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文学性与口语性等语用差异也需要特别注意到。

总之,中英两个语言存在各种差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尽可能避免在翻译、写作等方面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各方面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篇1浅谈英汉文字差异对比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的文字个成体系、个具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两种语言无论是语言特点、书写形式,还是构词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进行英汉字词的差异性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字词差异性对比文字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

同母语学习一样,我们学习英语依然从字词着手,然后学句子乃至篇章。

在两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两种语言做比较。

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我们可以对两种语言词汇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

提到词汇,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同的表达。

在英语中,只有一词word,而在汉语中有两个关于词汇的名词:字和词。

那么这三个术语word、字、词之间有什么对应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英语中的词由字母构成,word与词对应。

汉语的词由汉字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单字大约相当于词素(morphme),它们是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

本文就是针对英汉文字、字词进行分析。

一、英汉语文字差异英语是线性一维的,写读英文是编码、解码的过程。

字母从前往后,依次排序就构成词。

词与词之间需用一空格隔开,才能使其明了。

汉语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

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每个字无论笔画多少,字本身的大小都不变,因此看起来紧凑美观[1]。

相对于英语的前后排序来说,汉字的上下左右,都可能存在,比较复杂,汉字字与字之间完全独立书写时无需其他符号分隔。

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表意文字是从表形文字发展起来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语言对比实验总结汇报

英汉语言对比实验总结汇报

英汉语言对比实验总结汇报
在英汉语言对比实验中,我们团队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的差异,对英汉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比较。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总结汇报。

首先,在语法方面,我们发现英语的语法结构较为规范和严谨,句子结构相对固定。

而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句子的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英语中有时态、语态等语法要素的变化,而汉语则通过词语的使用来表达时间、主语、动作等概念。

其次,在词汇方面,英语词汇量较大,词汇种类繁多。

英语中往往会使用多义词和同义词来丰富表达,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而汉语则更注重词语的精准和准确,通常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避免歧义。

此外,在发音方面,英语的发音规则相对统一,语音重音规律性强。

而汉语的发音相对复杂,存在四声、儿化音等独特的音韵特征。

因此,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学习汉语发音可能会更具挑战性。

另外,我们还发现英汉语言之间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英语包含了大量的习语、成语和文化引用,而汉语中则包含了大量的成语和文化典故。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的语法、词汇、发音以及文化等
方面的差异,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和特色。

这将对我们的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和共同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同时,对于学习英语和汉语的人来说,了解两种语言的对比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作者:周振峰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

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

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

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

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内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该著作虽然被后来的许多学者贬斥为“模仿”之作,但作为第一部在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语法著作,拉开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序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刘重德把中国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3]第一时期从1898年到1949年。

这一时期,马建忠、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语言学家都曾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汉语有别于英语的特点。

“他们的对比研究虽有移植的成分,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已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

”[4]第二时期从1949年到1976年。

由于当时国内外政治和学术环境的影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一度陷于停滞状态。

第三时期从1977年至今,以吕叔湘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为标志,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得以复苏。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

据王菊泉、郑立信的统计,仅“1995年到2003年国内这方面的论文就已超过2100篇,专著和论文集有124部之多。

”[5]
三、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
综观中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其宗旨和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双方都渴望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而加深了解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于是国内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西方国家也出现了“汉语热”现象。

但是在学习外语时最容易受母语的干扰(负迁移的影响),因此,就需要通过对比弄清楚二者的异同,以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二)深化现代汉语的研究
我国最初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汉语自身的语法体系。

现代的语言学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对印欧语系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若要实现同西方语言学理论的接轨,就必须深化汉语自身的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三)推进翻译学理论的建设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形式的不同以及中西方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互译的不对等性,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然而,关于翻译的标准和方法,一直众说纷纭,翻译实践中的死译和乱译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通过对英汉两
种语言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二者结构形式的异同以及制约这些异同的深层机制,必将为翻译学理论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双语词典的编纂
英汉双语词典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英汉双语词典的质量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影响。

若能通过对比研究弄清楚两种语言的本质异同,找出两种语言中有无相对应的词形和意义,对于目的词的确定、词类的划分、意义的标注以及词汇空缺现象的处理等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必将提高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质量。

(五)推动普通语言学的发展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不仅要发掘出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还要分析和归纳出二者的共性,并探寻制约这些共性和差异的深层机制,进而总结出人类语言的一般规律,从而推动普通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
语言研究只有在一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现当代语言学有三种重要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

1.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组合关系(句段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语言结构。

语言结构是有层次性的,其从低到高的顺序为: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

结构主义理论框架下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结构层次上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解释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

2.普遍语法理论
Chomsky早期的普遍语法理论被称为“转换生成语法”。

该理论认为,人类语言都具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语义由深层结构决定,语音由表层结构决定,表层结构的转换不改变句子的深层结构和意义。

据此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在表达同样意义的深层结构时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也是不同的。

其后期的理论被称为“生成语法”,其中
最重要的是“原则与参数理论”,把语言机制描述为包含了对各种语言都适用的“原则”和有待不同语言具体赋值的“参数”,以此来解释不同语言中的共性和差异。

3.系统功能理论
系统功能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系统”与“功能”并重,既重视语言内部结构,又重视语言外部因素,尤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网络,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语言的使用要受到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交际双方的关系以及词语在语篇中的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也可以据此得到解释。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
正如杨自俭在《共性·个性·视角——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五个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描述与解释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
牛保义,徐盛桓提出一个英汉对比语言研究的新视角——语法化: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某一层面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和对比分析,解释二者在共时层面上的异同及产生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大多与宏观的语言外部因素有关。

[7]这恰好是上述五个结合的很好体现,因此将成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大趋势。

五、结语
我国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例如:汉语主体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套用西方理论多;英汉对比语言研究学科意识淡薄,理论体系不够严密;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对汉语本质特征的学习和研究,注重理论体系的建设,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推进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而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
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宗炎.广州外语科研界剪影[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3]刘重德.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序[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
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4]刘重德.关于英汉语比较研究[J].外语研究, 1995,(3).
[5]王菊泉,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
[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4.
[6]杨自俭.共性个性视角——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序
[A].潘文国,杨自俭(主编).共性·个性·视角——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牛保义,徐盛桓.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0,(9).
(周振峰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430079;河南周口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466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