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合集下载

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的判读

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的判读

12
表型药敏试验
V.S.
V.S.
13
固体罗氏培养基法与液体培养基法DST的比较
不同方法
药物种类
价格 (RMB)
从培养到获得DST 结果 2-3个月
罗氏培养基
多种(除PZA外) 15元/药
液体培养基
多种(包括PZA) >100元/药
2-4周
14
微孔板法药敏试验
板式药敏试验的技术特点:
1. 包含的药物种类较多,包括是包括了一些新型的抗结核药 物,如莫西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氯 法齐明。 2. 获得耐药浓度,发现中度敏感/低度耐药菌株。 3. 缩短报告结果时间。一般2周,特殊情况下3周报告结果。 4. 提高了标准化程度。药敏培养板的制备实现了标准化,结 果的读取依赖专业设备,有利于质量控制。
8
可能敏感株和可能耐药株的MIC分布情况 (1)
Clinically susceptible strains (PS)
Frequency of strains
Clinically resistant strains (PR)
Break Point MIC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
绝对浓度法
10-3 mg
IHN:1,10μg /ml SM:10,100μg /ml RFP:50,250μg /ml EMB:5,50μg /ml KM: 30μg /ml OFLX: 3μg /ml
报告结果时间
4-6周
4周
6
绝对浓度法和比例法药敏试验出现结果差异
用两种药敏试验方法测定了360株结核分枝杆菌对H、R、S、E的药敏性, 两种方法的符合率: H R S E 81.1% 92.5% 83.6% 98.6%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研究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研究

药物与临床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8.145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研究程维肖宜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宜兴2142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疾病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4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与价值。

方法方便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12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接诊治疗的104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52例,采取常规治疗)与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四药联合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疾病症状评分、治疗后结核分枝杆菌转阴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9,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疾病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疾病可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4种药物联合方式,具有确切疗效,能够快速改善症状,促进结核分枝杆菌转阴。

[关键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结核分枝杆菌[中图分类号]R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6(c)-0145-04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of Isoniazid, Rifampicin, Pyrazinamide and Eth⁃ambutol Hydrochlo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CHENG WeixiaoDepartment of Infection, Yixing People´s Hospital, Yixing, Jiangsu Province, 2142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value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iseas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four drugs: isoniazid, rifampicin, pyrazinamide and ethambutol hydrochloride. Methods104 patients with positiv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received and treated in Yixi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9 to December 2022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52 cases,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52 cas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Isoniazid, Rifampicin, Pyrazinamide, Ethambutol hydrochloride four drugs combined treat‐ment). Compared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disease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negative con‐vers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compar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1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029,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disease symptom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at 1 month, 2 month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isease can use the combination of four drugs: isoniazid, rifampicin, pyrazinamide and ethambutol hydrochloride, [作者简介] 程维肖(1983-),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目的研究吡嗪酰胺对结核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现况,为结核病的临床用药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对复活传代成功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抗酸染色后,采用绝对浓度法的间接法,选用含缓冲对的蛋黄琼脂培养基,对结核杆菌菌株进行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结果测定的60株结核分枝杆菌中有15株敏感,44株耐药,一株未生长。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敏感率为25.42%(15/59),耐药率为74.58%(44/59)。

结论随着吡嗪酰胺被广泛使用治疗,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性不断增高,目前耐药性比较高,临床用药时必须谨慎使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有效治疗。

标签: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药敏试验;耐药性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是现在世界上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人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全世界由单一致病菌致死最多的疾病之一。

由于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与传播、艾滋病的流行以及人口的频繁流动等原因,结核病疫情呈现全球性回升。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作为治疗结核病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之一,而被广泛应用于短程化疗方案中,最终导致耐吡嗪酰胺的结核菌也越来越多,因此进行PZA耐药性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及控制结核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吡嗪酰胺仅在pH为5.5~5.6的酸性条件下才能转化为杀菌的吡嗪酸,而结核菌在酸性条件下生长很差,甚至不生长,从而导致吡嗪酰胺的药敏试验一直是实验室中的一个难题[1]。

目前,最常用于结核杆菌药敏试验的罗氏培养基的pH为6.5~6.8,将其调至pH为5.6则不适用结核菌良好生长,故难应用于PZA药敏试验[2]。

然而应用蛋黄琼脂培养基测定结核杆菌对PZA药物敏感程度与应用罗氏培养基相比,可保证培养基在5.50~6.65范围内,在此环境中结核菌可以生长,PZA也可以发挥抑菌作用[3]。

本试验运用罗氏培养基复活结核杆菌再用含有缓冲对的蛋黄琼脂培养基做药敏试验。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My c o b a c t e r l u m ub t e r c u l o s i s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
HU A NG Ha i b o
WANG Ba o g u o
P u b l i c He Mt h S c h o o l , Gu a n g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h a r ma c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0 0 6 , Ch i n a
2 0 1 3 年 1 月 第 3 卷 第 1 期
・ 基础医学 ・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黄海波 季 恒 周俊 立 钟龙生 李庭杰 邓凤仪 汪保国
广东药学院公共卫 生学 院, 广东广州 5 1 0 0 0 6
【 摘要 】目的 研究吡嗪酰胺对结核杆菌的药物敏感性,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现况, 为结核病的临床 用药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对复活传代成功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抗酸染色后, 采用绝对浓度法的间接法, 选 用含缓冲对的蛋黄琼脂培养基, 对结核杆菌菌株进行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结果 测定的 6 0 株结核分枝杆
me d i c i n e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M et ho ds S u c c e s s f u l p a s s a g e o f t h e r e s u r r e c t i o n o f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c o n t a i n i n g a g a r m e d i u m, s t r a i n s o f m y e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r u g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t o p y r a z i n a m i d e . R蜘 n l t s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评价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评价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评价袁苗【摘要】目的:观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的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分析。

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3年5月两年来80例住在我院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的联合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一般抗结核分枝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12%和88.1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V2=7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的联合治疗疗效显著,没有明显副作用,治疗方法经济、简便、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2页(P22-22,23)【关键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疗效评价【作者】袁苗【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传染病医院药剂科徐州 2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1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盐酸乙胺丁醇(EMB)均为临床治疗肺结核的一线药物,也是短程化疗的主要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之后迅速进入肝肠循环,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口服大剂量利福平后体内脱乙酰代谢有饱和现象[1]。

抗菌谱广,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抗菌活性,尤其是对其中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生长缓慢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浓度较高时对细胞内结核菌也有杀灭作用,其作用强于链霉素近600倍,但结核菌对异烟肼也容易产生耐药性,而合用其他药物则可以明显地延缓或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2]。

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两年多来,80例住在我院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运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联合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分析
1 3 2 1 T H、 K M、 C P M) 总耐 药 率 为 4 2 . 7 %, 其 中耐多 药 结核 分 枝杆 菌菌株 占 3 0 . 2 %。从结果看 出 , 在 国家 防痨规划 的抗结
公 司生产 。结核分枝 杆菌药 敏培养 基 ( 比例 法 ) 由广 州凯升 生物科 技有 限公 司生 产。
果 9 6例药敏试验 中, 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菌株为 4 1 例, 总耐药率为 4 2 . 7 %, 其 中耐多药菌株 2 9株 , 耐 药率为 3 0 . 2 % 。结论
复治 。
本市结核患者 已出现耐药趋势 , 且有向耐多药发展 , 而在 没有 出现更有 效新药替
代 已产生耐药 的药物前 , 必须坚 持科 学合理 的抗 结核病 药物 治疗原 则 , 从 而 减少传 染性 肺结 核患 者 的
培养基 , 接种完毕 置 3 7  ̄ C恒温培养箱 内培养 。
1 . 2 . 2 药 敏试验
将所有培养 出的 阳性 标本待 测菌液 制备
成1 0~ 2 g / L和 1 O一 4 g / L菌悬液 , 分 别用 2 2 S WG标 准接种 环蘸取 1 环( 即0 . 0 1 m 1 ) 的菌液 , 用划线法将 l O~2 g / L菌悬 液均 匀 接 种 分 别 含 异 烟 肼 ( I N H) 、 利福 平 ( R F P) 、 链 霉 素 ( S M) 、 吡 嗪酰 胺 ( P Z A) 、 乙胺 丁 醇 ( E M B) 、 对 氨 基 水 杨 酸 ( P A S ) 、 丙硫异烟胺 ( 1 3 2 1 T H) 、 卡那 霉 素 ( K M) 、 卷 曲霉 素 ( C P M) 药敏 培养基表面 , 将l 0— 4 g / L菌悬 液接种 于对 照培 养基表 面 , 应注意是 菌液尽 可能均匀 分散于培 养基斜 面。接

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分析

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分析

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的分析(山西省汾阳医院药学部山西汾阳 032200)【摘要】目的:对吡嗪酰胺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使用吡嗪酰胺治疗后引发不良反应病例的相关情况,对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处理方式等内容进行整理,并且对患者转归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7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明显少于女性患者,统计有差异(P<0.05)。

年龄在20-30岁患者人数居多,其次为20岁以下、51-60岁、41-50岁。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最快者为用药后2h,最慢者为用药后27d,其中用药后1-7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患者不良表现累计系统以内分泌系统为主,占比例42.5%,患者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表现,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和泌尿系统。

73例有18例患者加强观察,35例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其余20例患者予以停药处理。

处理后痊愈的患者58例,其余患者病情好转,无治疗无效病例。

结论:吡嗪酰胺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也多有不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确定,因此临床中要重点加强监控和管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吡嗪酰胺;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115-01吡嗪酰胺能够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是结核病患者使用的治疗药物,也是现阶段临床中推荐使用的短程化疗药物之一。

吡嗪酰胺针对敏感初治、复发结核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能够针对多数耐药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因此临床中使用率较高[1]。

但吡嗪酰胺的副作用较为严重,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不仅会累及皮肤、肌肉和骨骼,同时也会累及多器官和系统,给患者带来痛苦,且现阶段临床针对吡嗪酰胺不良反应相关内容尚无统一认识和明确的管理规定,因此,本次研究将针对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吡嗪酰胺治疗不良反应病例,本次研究时间为2017年9月-2019年9月。

一种新型、快速的吡嗪酰胺药敏试验新方法——吡嗪酰胺水解酶分析法

一种新型、快速的吡嗪酰胺药敏试验新方法——吡嗪酰胺水解酶分析法
试 验 ,分 枝 杆 菌 在 酸 性 匡 氏培 基 上 较 酸 罗 氏 培 基 上
3 匡 氏琼脂培 养基及 匡氏液体 培养基 的制备 : . 分 别制作匡 氏琼脂培养基 ( T ) D 1 ,含 P A匡氏酸性 Z
琼 脂培 养 基 Z) Z
1r,m 菌悬液 ,各取 0 1 0,/ L e . 分别接种于 z 和 Z l o上 ,
观 察结 果 同上 。
6 酸 罗氏法 吡嗪酰胺敏感试验 :酸罗 氏法对照 .
和含吡嗪酰胺培基 的制备 及有关操作 ,详 见早 先报
道。
快速 。本研究应用匡氏基础 固体 培养及匡 氏液 体培 养进行吡嗪酰胺水解酶分析 ,并 以匡氏琼脂培 基法 的吡嗪酰胺药敏试验结果作为标 准 ,并同时做 了酸 罗 氏法 的吡 嗪酰 胺 药敏 试 验 ,对 比它们之 间的 效
置4 ℃冰箱保存。 2 结核杆 菌 临床 分离 株 :4 . o株结 核 菌临 床分 离物来 自本 实验 室保存 的于 19 99年 2月 ~1 9 4 9 年 9
月 从 住 院 肺 结 核 病 人 痰标 本 中 分 离 并 做 过 菌 型 鉴 定 的 结核 杆菌 分 离 株 。
菌在酸性条 件下生 长很 差 ,导致 药敏 结果 不稳 定 , 甚至无结果 。 J 我 院匡铁吉 教授 在 8 代研 制 的匡 氏琼脂 培 0年 养基 及琼脂培养敏感试验 法 ,可进行各种抗结 核药 物的敏感试验 ,可靠 性及重 复性可 达 9 %,平 均 3 9 周报告结果 ,且不 需 c 2 箱 ,结核 菌生 长 良好 , 0孵 在 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好 评。用于吡嗪酰胺 敏感
维普资讯
医 学研究通讯 2 2 第3 卷 第9 0 年 0 l 期
・ 技 市・ 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摘要] 目的研究吡嗪酰胺对结核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现况,为结核病的临床用药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对复活传代成功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抗酸染色后,采用绝对浓度法的间接法,选用含缓冲对的蛋黄琼脂培养基,对结核杆菌菌株进行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结果测定的60株结核分枝杆菌中有15株敏感,44株耐药,一株未生长。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敏感率为25.42%(15/59),耐药率为74.58%(44/59)。

结论随着吡嗪酰胺被广泛使用治疗,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性不断增高,目前耐药性比较高,临床用药时必须谨慎使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有效治疗。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药敏试验;耐药性[中图分类号] r9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31-03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是现在世界上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人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全世界由单一致病菌致死最多的疾病之一。

由于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与传播、艾滋病的流行以及人口的频繁流动等原因,结核病疫情呈现全球性回升。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作为治疗结核病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之一,而被广泛应用于短程化疗方案中,最终导致耐吡嗪酰胺的结核菌也越来越多,因此进行pza耐药性的检测,对临床治疗及控制结核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吡嗪酰胺仅在ph为5.5~5.6的酸性条件下才能转化为杀菌的吡嗪酸,而结核菌在酸性条件下生长很差,甚至不生长,从而导致吡嗪酰胺的药敏试验一直是实验室中的一个难题[1]。

目前,最常用于结核杆菌药敏试验的罗氏培养基的ph为6.5~6.8,将其调至ph为5.6则不适用结核菌良好生长,故难应用于pza药敏试验[2]。

然而应用蛋黄琼脂培养基测定结核杆菌对pza药物敏感程度与应用罗氏培养基相比,可保证培养基在5.50~6.65范围内,在此环境中结核菌可以生长,pza也可以发挥抑菌作用[3]。

本试验运用罗氏培养基复活结核杆菌再用含有缓冲对的蛋黄琼脂培养基做药敏试验。

由于吡嗪酰胺在体内抑菌浓度为12.5μg/ml,达到50μg/ml可杀灭结核杆菌,且本品在细胞内抑制结核杆菌的浓度比在细胞外低10倍,再参照文献[3],最后对60株传代复活的结核菌株进行含吡嗪酰胺浓度为50μg/ml的药敏试验,进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2005年11~12月中旬和2006年3~5月中旬,在广州市黄石医院检查为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接种于罗氏培养基培养并保存于4℃冰箱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当时病例发病前均无服用过抗结核药物,或接受抗结核治疗不足1个月。

结核参考菌株(h37rv敏感株)由广州市胸科医院提供,在4℃冰箱保存。

1.2 结核分枝杆菌的复活1.2.1 培养基的成分配制酸性罗氏培养基。

成分:谷氨酸纳(纯度95%以上)3.6 g, kh2po4 7 g,mgso4·7h2o 0.12 g,枸椽酸镁 0.3 g,甘油6 ml,蒸馏水300 ml,马铃薯淀粉15 g,新鲜鸡卵液500 ml,2%孔雀绿水溶液10 ml。

1.2.2 制备方法各盐类成分溶解后,加马铃薯淀粉,混匀,沸水浴煮沸1 h呈糊状(不时摇动,防凝块),待冷后,加经消毒纱布过滤的新鲜鸡卵液,混匀,再加入2%孔雀绿水溶液,混匀,分装于经121℃高压灭菌的中型试管,每管加培养基7 ml,斜置血清凝固器内1~2层,斜面高度占试管2/3,90℃ 1.5 h或85℃ 1 h间歇两次(加热使培养基凝固)。

冷却后,37℃无菌试验24 h。

培养基斜面颜色鲜艳,表面光滑无泡,有一定韧性和酸碱缓冲能力,4℃保存,1个月内使用。

1.2.3 接种方法用接种环挑取1~2环保存于4℃冰箱的结核菌菌株,转接于酸性罗氏培养基,在斜面密集接种。

每株结核菌同时接种两支酸性改良罗氏培养基,每管要做好标记。

此转接过程需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注意无菌操作及个人防护措施。

然后放于37℃恒温箱培养。

每周观察1次,记录细菌生长情况,2~3周为止(视结核菌生长情况而定)。

1.3 抗酸染色试验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为抗酸菌,用接种环取复活的结核杆菌1~2环,均匀涂于含有少量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微火焰固定,抗酸染色镜检。

在蓝色背景上呈红色的为抗酸菌,确证为结核分枝杆菌。

1.4 药敏试验具体操作参照文献[3]及一种新的吡嗪酰胺耐药测定培养基的研制及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4]。

1.4.1 药品吡嗪酰胺(广东华南药物有限公司,h51020878),纯品,片状。

1.4.2 培养基蛋黄琼脂培养基。

配制方法如下:(1)基础液配制。

磷酸氢二钠5.0 g,枸橼酸2.1 g,磷酸二氢钾2.4 g,枸橼酸镁0.6 g,天门冬素(味精)3.6(7.2)g,甘油12 ml,2%孔雀绿20 ml,琼脂27.0 g,蒸馏水600 ml。

将上述成分高压灭菌后保持在60~65℃水浴待用。

(2)稀释蛋黄液。

用新鲜鸡蛋,在无菌条件下将蛋清除净,留蛋黄。

350 ml蛋黄加灭菌蒸馏水(60~65℃)1 000 ml摇匀,置60~65℃水浴待用。

(3)含吡嗪酰胺培养基的配制。

无菌条件下,将基础液与蛋黄稀释液按6 : 10的比例混合摇匀,用精密到5.4的ph试纸测定其ph值,固定磷酸氢二钠的量,加入枸橼酸调节凝固前培养基的ph值为5.4左右,结果多加枸橼酸0.1 g。

根据文献[3]介绍,按照上述比例配制,培养基凝固前(50℃)ph值为5.41,凝固后(室温)ph为5.63,符合吡嗪酰胺药敏试验要求。

然后取部分上述蛋黄培养基分装于经高压灭菌的中型试管,每管6 ml,置于斜面凝固,用作不含药的对照培养基。

按剩余培养基的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粉状pza,制成浓度为50μg/ml 的含吡嗪酰胺药物培养基。

同样每管6 ml分装于经高压灭菌的中型试管,置于斜面,凝固后待用。

1.4.3 菌悬液的制备刮取初生长2周的培养物或经2次传代后生长2~3周的亚培养物(刮取斜面各个部分的培养物),置于装有少量0.5%tween-80生理盐水的试管壁上,用玻璃棒研磨成乳酪状并混于0.5%tween-80生理盐水内,与麦氏标准比浊管比浊,配成1 mg/ml菌悬液。

1.4.4 接种方法将1 mg/ml的菌悬液10倍稀释至10~2 mg/ml,以灭菌吸管准确吸取0.1 ml分别接种于含药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的斜面上,各管的接种量均为3~10 mg。

置37℃孵育,4周观察结果。

1.4.5 质控每批药敏试验应以结核分枝杆菌参考菌株(h37rv)检测含药培养基质量。

1.4.6 结果判定标准根据结核分枝杆菌的菌落特点,在酸性罗氏培养基中形成颗粒状或菜花形的乳酪色的粗糙型菌落,数量大时则是巧克力色判断结核杆菌生长情况。

对照培养基菌落数必须在200以上且无融合。

若菌落数低于50时,重新做药物敏感性测定。

(-):培养基斜面上无分枝杆菌菌落生长。

(+):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的1/4。

(2+):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的1/2。

(3+):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的3/4。

(4+):菌落呈菌苔样生长。

菌落数少于20个时,报告菌落数。

含药培养基菌落数少于20个时,当作不生长。

低浓度含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多于20个时,即可判定为耐药。

低浓度生长、高浓度不生长为中度耐药;高、低浓度均生长为高度耐药。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实验组与对照组菌株培养情况60株培养结核菌株,对照培养基中有1株没有生长,其余59株均生长,结果为4+,长满整个斜面。

菌落数均在200以上无融合。

浓度50μg/ml的含药培养基中,除了对照中没有生长的1株外,其余59株中有15株生长,长满整个斜面(4+),为敏感株;有44株一样长出结核杆菌菌落(4+),为耐药株。

可见,药敏试验是有意义的。

见表1。

2.2 59株结核杆菌菌株对吡嗪酰胺敏感性测定结果测定的60株结核分枝杆菌中有15株敏感,44株耐药,1株未生长。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敏感率为25.42%(15/59),耐药率为74.58%(44/59)。

3 结论吡嗪酰胺于zhang y等[5]在1940年由在合成氨基吡啶过程中作为一种中间化合物首次被合成的,它的抗结核菌活性于1952 年被yeager等发现。

但其与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治疗结核病显著缩短化疗时间的独特作用是在其用于治疗结核病29年之后的1981年才见报道[6]。

往后,吡嗪酰胺在临床用药时常与其他抗结核药(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联合,用于治疗结核病。

pza 是一种烟酰胺类似物,与异烟肼相似也是一种抗mtb的原药,但其发挥作用所要求的环境不同,吡嗪酰胺需要在酸性环境才表现抗菌活性且最低抑菌浓度(mic)与ph值在7.0以下存在好的正相关性[7]。

吡嗪酰胺通过被动扩散进入mtb细胞内,在mtb细胞内由吡嗪酰胺酶(pzase)将其转化为具有抗mtb活性形式的吡嗪酸,所以pzase活性对吡嗪酰胺表现抗mtb活性是必需的。

目前,随着临床上广泛应用吡嗪酰胺,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性不断升高。

敖军平等[8-9]在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性的噬菌体检测技术与耐药基因突变研究中对109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pza耐药性测定,常规绝对浓度药敏法检测结果为敏感35株,耐药74株;phab法检测结果为敏感34株,耐药75株,与绝对浓度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1.7%。

两种方法测得结核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率分别为67.89%,68.81%。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率高达74.58%。

相对于以往2.4%[3]的耐药率,可见结核杆菌对吡嗪酰胺的敏感性大幅度下降,在未来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一定要对吡嗪酰胺的耐药性加以监控并且在临床用药治疗时一定先谨慎检测患者结核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程度,合理用药。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大幅度下降也使得结核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机制研究受到关注。

由于编码吡嗪酰胺酸的pnca基因突变而引起吡嗪酰胺酶活性下降是导致对吡嗪酰胺天然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继发性耐药的主要原因,牛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均对吡嗪酰胺天然耐药,其机制各不相同[10]。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间断用药、不执行归口管理与治疗等。

所以在今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中,重点为社会性综合防治措施,抓好结核患者的发现、登记、管理和合理治疗,定期做好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检测,了解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降低其耐药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