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铜厂金矿控矿因素
云南省金平县中良铜镍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云南省金平县中良铜镍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收稿日期:20230426;修订日期:20230521;编辑:陶卫卫基金项目: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勘查项目(Y j k m y(2017)k c 003)作者简介:何正文(1988 ),男,云南大姚人,讲师,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和专业教学工作;E m a i l :708891815@q q.c o m 何正文1,李宁2,廉永彪2(1.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2.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金平县中良铜镍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哀牢山结晶基底断块东南端,为岩浆结晶分异和岩浆熔离矿床㊂为查明矿体特征,扩大找矿成果,通过地质㊁物探㊁化探及地表工程揭露等技术手段对矿体进行了查证,在沿NW 向F 1断层侵位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圈定出铜镍矿体和铁矿(化)体㊂通过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笔者认为研究区内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NW 向分布的断裂带,C u ㊁N i ㊁C o ㊁V ㊁T i 等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区,地表出露的皮壳状㊁蜂窝状铁帽是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㊂关键词:铜镍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金平中良;云南省中图分类号:P 618.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28/j.i s s n .16726979.2023.08.002引文格式:何正文,李宁,廉永彪.云南省金平县中良铜镍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山东国土资源,2023,39(8):816.H E Z h e n g w e n ,L I N i n g ,L I A N Y o n g b i a o .G e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P r o s p e c t i n g C r i t e r i ao f Z h o n g l i a n g C o p p e rN i c k e lP o l y m e t a l l i cD e p o s i t i nJ i n p i nC o u n t y i n 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 [J ].S h a n d o n g La n da n d R e -s o u r c e s ,2023,39(8):816.0 引言金平铜镍成矿研究区属哀牢山 三江 成矿带南延,位于大理元江金平镁铁质㊁超镁铁质岩带的南东段,整体上与云南墨江金厂㊁元江安定及越南板幅㊁塔布等铜镍矿床处于同一构造岩浆成矿带[1]㊂中良铜镍多金属矿床位于金平铜镍成矿研究区内,前人在研究区内进行了1ʒ1万的地质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该区的地层组合㊁构造格局㊁岩浆岩㊁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化特征,但由于对研究区内的成矿地质特征㊁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缺乏系统性研究,限制了对深部地质结构和进一步找矿方向的认识[2]㊂为此,笔者以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㊁矿石类型组合和围岩蚀变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为后续开展地质勘查任务提供依据㊂1 研究区地质概况云南省金平县中良铜镍多金属矿位于金平县城105ʎ方位,平距约50k m 处,地处云南哀牢山结晶基底断块东南端㊁哀牢山铁铜钒钛非金属稀有金属成矿亚区㊂区域上发育的NW 向深大断裂具多期活动特征,基性-超基性岩浆岩沿断裂带侵入,为铜镍多金属矿提供了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区域铜镍铁成矿带㊂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区内的主断裂㊁变质岩㊁矿化带等均呈NW 向分布(图1)㊂1.1 地层研究区出露地层较单一,主要为元古代阿龙组变质岩和新生代第四系㊂元古代哀牢山群阿龙组,出露于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总体呈NW S E 向展布㊂岩性主要为角闪斜长片麻岩㊁黑云斜长片麻岩㊁黑云母片麻岩㊁二长片麻岩等㊂由于受区域构造作用的影响,岩石已发㊃8㊃第39卷第8期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8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 阿龙组;2 黑云花岗岩;3 基性 超基性岩;4 断层;5 实测㊁推测地质界线;6 地层产状;7 铜镍矿点;8 铜矿化点;9 铁矿化点;10 勘查剖面位置及编号图1金平县中良铜镍多金属矿地质略图生不同程度的变质[3]㊂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沿NW向断层侵位于阿龙组中,并普遍具铜镍矿化和磁铁矿化㊂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山间凹地及沟谷地带,出露面积小,为残坡积㊁冲积物㊂残坡积物主要由黑色㊁褐黑色腐植土㊁褐色含砾砂质黏土组成;冲积物由浅灰色㊁灰色㊁紫红色黏土㊁砂㊁砂砾㊁砾石等组成㊂1.2构造研究区褶皱不发育,地层为总体倾向N E的单斜岩层,倾角一般25ʎ~50ʎ;局部地层发育揉皱构造㊂研究区主要发育NW向(F1)和N E向断层(F2㊁F3),其中以NW向断层(F1)最为发育,是研究区重要的控岩和控矿构造[4]㊂F1断层:位于研究区中部阿龙组地层中,总体走向为NW S E向㊁倾向N E㊁倾角44ʎ~50ʎ,为一断层破碎带,一般断层破碎带宽5~8m,由构造角砾岩及断层泥组成㊂构造角砾成分主要由角闪斜长片麻岩㊁石英㊁长石等组成,角砾大小为5~12c m,可见褐铁矿化㊁黄铁矿化㊁磁铁矿化㊁高岭土化㊁绿泥石化等矿化,具蚀变现象[5]㊂区内残坡积物较厚㊁植被覆盖严重,导致断层断续出露㊂沿断裂带有基性-超基性杂岩侵入,其中断续分布铜镍矿点和磁铁矿矿化点㊂F2㊁F3断层:走向N E向,该2条断层形成时间晚于F1断层,对主要控岩㊁控矿构造(F1)起破坏作用[6]㊂1.3岩浆岩研究区岩浆活动强烈,岩石类型主要有基性 超基性杂岩类和花岗岩类[7]㊂其中,花岗岩类分布最广泛,而基性 超基性杂岩类则与研究区铜镍矿㊁磁铁矿的形成密切相关㊂基性 超基性杂岩类主要沿F1断层侵入阿龙组地层中,呈岩脉㊁岩墙产出,走向与F1断层的走向一致㊂由于遭受强烈的变质作用,原岩的结构构造㊁矿物成分等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㊂岩石类型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少量为角闪辉石岩㊁辉绿岩㊂其中,斜长角闪岩中主要矿物有:角闪石(73%),多呈不规则状或集合体,少数为自形粒状,粒径0.1~2.0mm;斜长石(15%),呈他形粒状,粒径0.05~2.50mm;辉石(4%),多呈他形细粒状,粒径0.1~0.6mm;石英(4%),呈他形粒状,粒度0.05~0.50mm;榍石(1%),呈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粒径0.05~0.60mm;磁铁矿物呈细粒或粒状集合体均匀分散分布,粒度0.02~1.0mm㊂研究区内的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普遍发育铜镍矿化和磁铁矿化,呈现一定的分带性㊂铜镍矿化主要富集于岩体上部㊂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是区内铜镍矿㊁磁铁矿的成矿母岩㊂花岗岩类广泛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成岩时期为燕山晚期[8]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黑云花岗岩,灰白㊁浅灰色,局部肉红色;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可见伟晶岩脉穿插于其间;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0%~45%)㊁斜长石(25%~30%),石英(25% ~35%),黑云母(1%~5%)㊂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㊁锆石㊁褐帘石及少量钛铁矿等[9]㊂经岩石化学特征研究(表1)表明,该岩体属于铝过饱和的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糜棱岩化作用较强烈,经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化学成分具有不均一性特点,属板内花岗岩环境㊂1.4地球物理特征根据磁法测量数据分析,研究区共圈定6个异常,其中异常C04㊁C05和C06具有一定的找矿意义(图2)㊂㊃9㊃第39卷第8期地质与矿产2023年8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 04磁异常位于F 1主断裂两侧,异常以强磁正异常为主,两侧局部出现相对较低负磁异常,多个异常浓缩中心呈串珠状沿断裂构造分布,正异常值较高,规模较大,长约2900m ,宽约250~650m ,负极值达234n T ,正极值为305n T ㊂异常区出露地层为阿龙组,异常边缘发育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F 1断层从异常区通过㊂结合C 04异常所处的地层㊁岩性以及磁性特征,推测C 04磁异常可能为隐伏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引起[10],磁性体规模较大,埋藏深度较浅㊂表1 岩浆岩化学成分分析测试结果表 单位:%样品序号岩石名称S i O 2T i O 2A l 2O 3F e 2O 3F e OM n OM gO C a ON a 2O K 2OP 2O 3Y P 01花岗糜棱岩74.740.08414.060.3360.960.020.001.094.004.700.015Y P 02花岗糜棱岩73.910.13714.440.6351.170.0460.611.193.583.880.004Y P 03黑云二长花岗岩73.480.1313.270.861.520.420.270.953.174.850.051 阿龙组;2 基性 超基性岩体;3 实(推)测断层及编号;4 磁铁矿化点及编号;5 铜镍矿点;6 铜矿化点及含量;7 异常编号图2 研究区磁法勘探等值线图C 05磁异常处于阿龙组和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的接触带上,主断裂F 1北东侧,北西端与C 04异常相接,呈带状,展布方向为NW S E 向;由3个正负交替异常组成,长约1.2k m ,宽约0.36k m ;正负极值接近,负极值达604n T ,正极值为628n T ;正负交界处梯度大,中间部分梯度变小㊂经分析,推测C 05大范围背景异常应为黑云二长片麻岩自身磁性矿物增多所引起的,而3个正㊁负交替异常是由于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內外接触带或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导致的磁铁矿富集引起的㊂C 06磁异常区处于研究区东南端,出露地层为阿龙组,F 1断层从附近通过㊂异常呈带状,沿NW S E 向展布,以正值为主,周围被负异常环绕㊂异常幅值强,规模大,正㊁负异常交替,呈串珠状分布㊂在异常周边分布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并已发现一个铜镍矿化点㊂1.5 地球化学特征1ʒ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C u ㊁N i ㊁C o 元素在变质岩㊁花岗岩地区含量较低,在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零星出露地段出现明显富集,说明C u ㊁N i ㊁C o 元素异常是由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引起的㊂通过化探测量,研究区共圈定C u ㊁N i 综合异常4个,编号Z 01~Z 04(图3)㊂Z 01综合异常位于研究区北西部,呈条带状分布,长轴方向158ʎ,与NW 向构造带一致,异常面积约0.2k m 2,铜元素含量50ˑ106~287ˑ106,镍元素含量52ˑ106~350ˑ106㊂镍异常出现三级分带,浓集中心明显,规模较大,铜㊁镍异常套合较好㊂异常区对应地质体为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其控制了异常分布㊂㊃01㊃第39卷第8期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8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Z 02综合异常位于研究区中部,由4个孤岛状异常组成,呈串珠状分布,长轴方向125ʎ,与NW 向构造带一致,异常面积约0.5k m 2,铜元素含量50ˑ106~352ˑ106,镍元素含量52ˑ106~322ˑ106㊂铜异常浓集中心明显,规模较大,铜㊁镍套合较好㊂异常区出露有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推测异常与隐伏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有关㊂Z 03综合异常位于研究区南东,由2个孤岛状异常组成(北西侧异常未圈闭),呈串珠状分布,长轴方向109ʎ,与NW 向构造带一致,异常面积约0.76k m 2,铜元素含量50ˑ106~5876ˑ106,镍元素含量52ˑ106~1159ˑ106㊂异常出现多级分带,浓集中心明显,规模大,峰值高,铜㊁镍套合好㊂异常区零星出露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经探矿工程查证为矿致异常㊂Z 04综合异常位于研究区东部(东侧未圈闭),铜元素含量50ˑ106~246ˑ106,镍元素含量52ˑ106~251ˑ106㊂铜异常浓集中心明显,铜㊁镍套合较好,异常区出露变质岩,推测异常与隐伏的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有关㊂1 阿龙组;2 燕山晚期花岗岩;3 断层及编号;4 探槽及编号;5 岩层产状;6 实(推)测含矿(铜㊁镍)变基性岩体;7 土壤化探铜元素异常及编号;8 勘探线位置及编号;9 铜镍矿化点;10 铜矿化点;11 铁矿化点图3 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C u 元素异常图2 矿床地质特征2.1 矿体特征研究区已发现的矿体主要为铜镍矿体和铁矿体㊂铜镍矿体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赋存于沿NW 向断层F 1侵位的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中(图4)㊂圈定的工业矿体主要有V 1,矿体埋深在地表至地下300m 的范围内,标高在1200~1400m 之间,矿体主要由6个浅部钻探工程控制,控制矿体长200m ㊁斜深193m ,矿体产状28ʎ~45ʎ(平均36ʎ)ø30ʎ~45ʎ(平均38ʎ)㊂控制矿体厚度11.02~46.07m ,平均22.58m ,厚度变化系数52.25%㊂C u 品位0.43%~0.75%,平均0.60%,品位变化系数21.61%;N i 0.160%~0.333%,平均0.240%,品位变化系数29.99%;C o0.014%~0.032%,平均0.020%,品位变化系数34.45%㊂㊃11㊃第39卷第8期 地质与矿产 2023年8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 第四系;2 阿龙组;3 黏土㊁砾石㊁砂;4 黑云母片麻岩;5 二长片麻岩;6 辉绿岩;7 伟晶岩岩脉;8 实测断裂及编号;9 钻孔位置及编号;10 铜镍矿体;11 铜镍矿化体图420号勘探线剖面图铁矿(化)体呈似层状㊁细脉状赋存于基性岩体与黑云斜长片麻岩接触带附近的斜长角闪岩中[11]㊂走向NW,倾向N E,层厚0.71~7.32m,含量T F e 20.21%~40.07%㊁m F e3.46%~31.28%㊂在钻孔及探槽中可见磁铁矿化体和钒钛磁铁矿体㊂2.2矿石类型2.2.1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分(1)铜镍矿: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硫化矿,在地表可见少量氧化矿(图5a)㊂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块状㊁斑杂状构造[12]㊂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㊁黄铁矿㊁磁黄铁矿㊁镍黄铁矿及白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辉石㊁斜长石㊁绿泥石㊁绢云母等㊂矿石矿物主要呈他形粒状㊁细脉状充填于岩石裂隙中,并在裂隙交叉处局部富集㊂其中,黄铜矿嵌布粒度大小差异悬殊,少数可达2~3mm(图6a),一般为0.02~0.15mm;黄铁矿呈不规则状(图6b),多沿裂隙分布,与黄铜矿㊁磁黄铁矿连生,大者可达2~3 mm,小者仅为0.011mm;磁黄铁矿多呈他形粒状集合体产出,星点状分布,磁黄铁矿单体粒度较细,粒径一般为0.02~0.10mm;白铁矿呈不规则粒状,沿孔洞㊁裂隙充填,内部具胶状环带结构,可见放射状集合体(图6c),为胶黄铁矿重结晶形成,粒径0.05 ~0.20mm,含量少㊂铜镍矿品位总体偏低,属贫 超贫铜镍矿,矿石工业类型为基性 超基性岩铜镍矿㊂(2)铁矿: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磁铁矿石㊁钒钛磁铁矿石(图5b),含少量镜铁矿石和褐铁矿石[13]㊂矿石结构构造主要为他形 半自形粒状结构,稀疏浸染状构造[14]㊂矿石矿物多为磁铁矿㊁钒钛磁铁矿(图6d),次为黄铁矿㊁锐钛矿㊁褐铁矿,偶见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角闪石㊁黑云母㊁斜长石㊂矿石矿物均呈他形 半自形细粒状㊁星散浸染状分布于非金属矿物粒间及裂隙中[15];磁铁矿分布不均,颗粒较细,粒径一般为0.05~0.20mm;锐钛矿粒径一般为0.03~0.10mm;褐铁矿多环绕黄铁矿分布,具胶状环带构造;黄铜矿多分布于非金属矿物粒间,具穿插交代黄铁矿现象,粒径0.01~0.05mm,黄铜矿穿插交代黄铁矿及磁铁矿,显示黄铜矿晚于黄铁矿及磁铁矿形成㊂铁矿石品位总体偏低,属贫超贫铁磁㊃21㊃第39卷第8期山东国土资源2023年8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铁矿,矿石工业类型均为需选磁性铁矿石㊂a 铜镍矿体野外形态;b磁铁矿带状分布野外形态图5矿石野外照片a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散分布;b 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及不规则状分布于磁铁矿中;c白铁矿呈片状集合体分布于胶结物的空洞及裂隙中;d钒钛磁铁矿呈板状集合体分布图6 研究区矿石类型镜下特征2.2.2 矿石化学成分铜镍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是C u ,含量为C u0.43%~0.75%,平均0.60%㊂可供综合利用的伴生有益组分为N i 和C o ,含量为N i0.160%~0.333%,平均0.240%;C o0.014%~0.032%,平均0.020%㊂有害组分为A s ㊁F ㊁Z n 等,含量甚微㊂铁矿石主要有益组分是F e ,其中T F e 13.74%,m F e 10.16%,磁性铁占全铁总量的73.95%㊂可供综合利用的伴生有益组分为V 2O 5㊁T i O 2㊁S ,含量为S4.94%~25.36%(普遍>8%),V 2O 50.22%~0.33%,T i O 24.61%~7.47%(普遍>5%)㊂有害组分为P ㊁A s 等,含量甚微㊂㊃31㊃第39卷第8期 地质与矿产 2023年8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3矿体围岩蚀变特征铜镍矿体主要赋存于辉绿 辉长基性岩体上部,近矿围岩普遍具蚀变现象㊂顶板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及铜镍矿化基性岩,呈侵入接触,界线清晰;底板为铜镍矿化基性岩,呈渐变过渡;近矿围岩发育硅化㊁褐铁矿化㊁混合岩化㊁黄铁矿化㊁绿泥石化㊁绿帘石化㊁绢云母化㊁铜镍矿化等蚀变,其中硅化㊁黄铁矿化(地表为褐铁矿化)与铜镍矿关系密切㊂铁矿体呈层状㊁似层状产于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基性 超基性侵入斜长角闪岩㊁辉石岩接触部位,顶板岩石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底板岩石为斜长角闪岩㊁辉石岩;近矿围岩发育硅化㊁褐铁矿化㊁混合岩化㊁黄铁矿化㊁绿泥石化㊁绿帘石化㊁绢云母化等蚀变,其中绿泥石化与铁矿关系密切[16],在矿体与围岩㊁矿体之间的夹层或矿体之中的夹石等接触处,均有明显的绿泥石化蚀变,其强烈程度与矿体的厚薄成正相关关系㊂3矿床A r同位素定年应用40A r/39A r法对研究区侵入岩(辉石岩㊁辉长岩)进行了全岩年龄测定,年龄测定由桂林地质矿产研究院进行㊂计算得出侵入岩体时间为(172.35ʃ2.5)~(163.63ʃ3.29)M a之间,相当于燕山期的中侏罗世,与A l i等[17]报道过的年龄值一致,这一年龄值可能反映了在177~135M a期间拉萨板块与羌塘印支板块之间的会聚碰撞事件㊂推测该区成矿是中侏罗世期间一次热事件作用的结果,该构造热事件以燕山造山期(190~90M a)的基性 超基性岩浆侵入作用为特征㊂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4.1矿床成因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㊁岩石薄片及矿石光片鉴定结果的分析表明,金属组分在岩浆初期,由于温度㊁压力较高,岩浆呈熔融状态,在重力作用和动力作用下,岩浆发生分异和聚集,挥发性组分易挥发,物质发生活化迁移和重新沉淀㊂绿泥石化㊁绿帘石化㊁绢云母化等蚀变矿物的出现说明岩浆在冷凝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卤素元素的活动十分强烈,容易形成物质迁移㊂金属硫化物与含水的硅酸盐矿物(如绿泥石㊁绿帘石和绢云母等)共生,同样也说明研究区岩浆热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化迁移与岩浆期后构造热事件有关㊂热液蚀变岩石及共生的蚀变改造硫化矿石的40A r/39A r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中良铜镍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液流体改造特征,该热液改造作用可能与侏罗纪作用于该地区构造热事件有关[18]㊂构造热事件的热液流体渗入到构造裂隙中对原有的基性 超基性侵入岩体及硫化矿物进行改造,加之受到区域变质作用㊁交代作用㊁混合岩化等变质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稀疏浸染状㊁块状㊁斑杂状充填的矿石类型㊂研究区主要含矿岩石原岩为辉长辉绿岩,岩矿体为复合岩体,岩浆多次侵位,含矿岩体与晚期基性 超基性岩体关系密切,分异程度越好,越容易成矿㊂通过化学分析显示该区基性程度越高的岩石铜镍含量越高,基性 超基性岩浆在沿NW向断层侵位过程中,温度㊁氧逸度㊁硫逸度的变化,对铜镍硫化物和钛铁氧化物的形成起控制作用[19]㊂随着温度㊁压力㊁浓度㊁氧逸度㊁硫逸度等条件的改变,岩浆开始发生结晶分异和熔离作用㊂在岩浆冷凝初期,岩浆高温㊁高的氧逸度条件下,岩浆通过氧化作用形成的钛铁氧化物先结晶分离出来,形成钒钛磁铁矿床,类似于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随着岩浆温度㊁氧逸度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硫逸度增大,挥发性组分减少,C u㊁N i㊁C o等元素与硫亲和形成的硫化物熔离出来,在重力作用下,硫化物向岩浆底部逐渐沉降,形成底部为铜矿化辉长辉绿岩㊁顶部为斜长角闪岩㊁侵入接触界线清晰的富含铜镍的粒状㊁块状铜镍矿床㊂在成矿以后,由于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岩体和矿体同时产生重组合结晶作用㊁变质交代作用㊁混合岩化和重结晶等变质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形成了现有铜镍矿床和磁铁矿床㊂因此,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岩浆结晶分异和熔离矿床[20]㊂4.2找矿标志(1)岩性标志:研究区内的铜镍矿体和磁铁矿体均赋存于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中,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是研究区内铜镍矿体和磁铁矿体的成矿母岩,可以为富矿熔浆提供部分硫质来源,促进铜镍硫化物分离富集㊁成矿㊂(2)构造标志:研究区NW向断裂带及沿断裂㊃41㊃第39卷第8期山东国土资源2023年8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带对铁质㊁超镁铁质基性 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起着明显控制作用,是控制本地区成岩㊁成矿的主要因素,侵入的变基性岩体是寻找铜镍矿体和磁铁矿体的有利地带㊂(3)围岩蚀变标志:研究区硅化㊁黄铁矿化(地表为褐铁矿化)与铜镍矿关系密切;绿泥石化与铁矿关系密切[21]㊂(4)物化探标志:研究区内的铜镍矿体和磁铁矿体均赋存于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中㊂研究区磁异常均与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关系密切,磁异常可大致指示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的位置和形状㊂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出露及隐伏地段,C u㊁N i㊁C o㊁V㊁T i等元素表现为土壤化探异常[22]㊂(5)矿化露头标志:风化后的含矿岩石,以其特有的黄褐色区别于一般岩体的黄绿色风化壳,在地表形成松散多孔的皮壳状㊁蜂窝状铁帽,为直接找矿标志㊂(6)植物标志:在研究区,凡 云南铜草 发育的地段,间接指示附近存在含铜变基性 超基性体㊂4.3找矿方向中良铜镍矿床为隐伏矿体,铜镍矿体品位较低,规模为小型,矿体沿走向㊁倾向尚未完全控制,在研究区西南部㊁东部与东北部无勘查工程控制,这些地区具有中小型铜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远景可观[23]㊂(1)沿NW向的F1断层是基性 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的通道,亦是岩浆结晶分异和熔离作用进行的有利场所,对成岩㊁成矿有决定性作用㊂在断裂构造产状由陡变缓地方㊁多组构造裂隙交叉处等有利的部位易形成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24]㊂因此,在断层㊁构造交会处要作为重点勘查的区域进行验证㊂(2)金平铜镍成矿研究区超基性岩显著富集C u㊁N i㊁C o㊁V㊁T i等元素,地球化学和岩石化学指标对超镁铁质岩中铜镍矿的成矿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要结合物化探靶区对C u㊁N i㊁C o㊁V㊁T i等元素表现出来的土壤化探异常进行深入勘查,特别是在研究区尚无工程控制的西南部㊁东部与东北部区域要作为下一步重点勘查的对象㊂(3)要整体研究研究区各类找矿标志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研究区外围及矿床深部岩带㊁超基性岩体特征及成矿性的认识,在有利的部位实施钻探工程查证㊂结合研究区矿体地质特征㊁围岩蚀变特征㊁物化探找矿标志和矿化露头标志等,在研究区和研究区外围的变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C u㊁N i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是铜镍矿体和磁铁矿体的重要地段,较为明显的硅化㊁黄铁矿化(地表为褐铁矿化)区域是寻找铜镍矿的重要地段;有明显绿泥石化蚀变现象,地表形成松散多孔的皮壳状㊁蜂窝状铁帽区域是寻找铁矿床的重要地段㊂5结论(1)F1断层是基性 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的通道,矿体主要沿F1断裂带分布,分为NW向构造带侵位的铜镍矿体和似层状㊁细脉状的铁矿(化)体㊂(2)研究区主要成矿岩石为辉长 辉绿岩,矿床的形成受燕山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成因为岩浆结晶分异和熔离矿床㊂(3)研究区及外围的基性 超基性杂岩体,NW 向分布的断裂带,C u㊁N i㊁C o㊁V㊁T i等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区,地表出露的皮壳状㊁蜂窝状铁帽是研究区重要的找矿标志㊂(4)研究区位于金平铜镍成矿研究区,在区内已有白马寨㊁牛栏冲㊁新安里等多个铜镍矿床存在,在地质勘查中发现低磁性混合铁矿体㊁磁铁矿化体及钒钛磁铁矿体等3种类型铁矿体,说明该区具有较好的铜镍矿和铁矿找矿远景㊂参考文献:[1]徐金祥,陈春.金平地区超基性岩铜镍矿床成矿作用类型及找矿方向[J].地球学报,2013,34(增刊1):101107. [2]李建华,陈旭,程双,等.吉林蛟河新安屯铜钼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J].世界地质,2022,41(1):8591. [3]于金辉.清原满族自治县北杂木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地球,2016(7):5758.[4]崔彬,李忠文.江西九瑞地区铜金矿系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156.[5]侯向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甘肃夏河娄七合贡玛一带找矿勘查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21(13):6667. [6]杜显彪,朱宁,王昌宁,等.山东兰陵会宝岭铁矿深部矿体特征及找矿方向[J].山东国土资源,2021,37(7):1925. [7]王祥林.云南罗平县杨梅山铁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云南地质,2016,35(3):340343.[8]聂飞,范文玉,董国臣,等.滇西新街岩体L A I C P M S锆石UP b年龄㊁H 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 2015,34(10):18371847.[9]夏斌,林清茶,张玉泉.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J].地质学报,2006,80(2):287293.[10]赵守仁,陈海霞.西羌塘勒玛擦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方向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2,36(3):329336.㊃51㊃第39卷第8期地质与矿产2023年8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金平地区金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

裂、层 间裂隙和不整合构造面 。含矿热液沿断裂带上升 ,在碳酸盐或碎屑岩断裂带 ,与 围岩反应 ,使成 矿元 素进 一步 富集成 矿 。
金平地 区位于哀牢山深大断裂南部地区,断裂构造 以 N W 向为主 ,哀牢山深大断裂为本区的主导和 控制性主干断裂 ,三家河断裂和甘河断裂为次一级断裂 ,它们共 同控制着区内一系列构造岩浆岩活动 , 为本 区主要 控矿及 运 矿构造 。N N w 向 、N W 向及 N E 向断裂 交汇部 位及 更次 一级 断裂破 碎 带则控 制 着金 矿床 ( 点) 的分布 ( 图I ) , 如大坪金矿主要产于 N W 向哀牢山逆冲一 走滑断裂带 内, 长安金矿产于 N W向 逆 冲断裂的构造破碎带中 ( 图2 、3 ) 。 3 _ 3 岩浆岩 区 内岩浆 活动频 繁 ,具 多期次 性 ,各类 侵 入岩 发育 齐全 ,超 基性 一 基性一 中性一 酸性 一 碱性 侵入 岩 和 中 基 性 喷 出岩均 有 出露 ,岩浆 活 动从元 古 宙 、华力 西 期 、印 支期 、燕 山期 一直 延续 到喜 马 拉雅 期 。 区 内常 见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 、辉长辉绿岩和辉绿玢岩等 ,其 中矿体大部赋存于辉绿岩体内,不依岩体 的产状 而变化 ,主要受岩体内部的原生和次生裂隙控制 。喜马拉雅早期富碱斑岩体 ( 脉) 对 区内金的成矿具有 控制作用 ,富碱正长斑岩、辉绿岩和煌斑岩在空间和时间上与红土型金矿有密切关系闱 。
2 0 1 4 年9 月第 3 4 卷第 3 期
四川地质学报
V o 1 . 3 4 N o . 3 S e p . ,2 0 1 4
蚀变 岩 型金 矿 常 与石 英脉 型金 矿 常 相伴 产 出 ,特别 是 在 岩体 与 围岩 接触 带 附近 。石 英脉 常位 于破 碎 带 中部 ,两侧为蚀变岩带 。区内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分布于铜厂一带 ,典型代表是长安金矿床 。目前矿区 内共圈定矿体 9 条 ,其 中 V s 号矿体是主矿体 ,主要分布于脆性破碎带中,受 N W 向的逆冲断裂及其脆性 破碎带控制 ( 图3 ) 。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部分呈突变。矿石 A u品位介于 1 . 0 ~ 8 2 . 4 X 1 0 。蚀变岩型金 矿在矿石类型 、矿物组合及围岩蚀变上与石英脉型金矿基本一致 。矿石矿物主要 为黄铁矿 、毒砂 、褐铁 矿 、黄铜矿 、闪锌矿 、方铅矿 自然金 等 ,次为赤铁矿 、铜蓝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 、长石 、白云石 、 绢 云母 等 ,次 为方 解 石 、白云母 等 ,以及 少量 绿 泥石 、沸石 、葡萄 石 等 。矿石 中的金 主要 以微 细粒 状产 于石英 、毒砂 、 黄铜矿裂隙及胶结物碎屑内 ,或者与黄铜矿连生。围岩蚀变分带性不明显 ,主要有硅化 、 碳酸盐化 、绢云母化 、绿泥石化 、绿帘石化 q 。
金矿污染的因素

金矿污染的因素
金矿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礦石中的有毒物質:金礦中常含有铜、铅、汞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毒性,通过开采、提取金矿的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来,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2. 废石堆积:金矿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废石和探矿尾矿会被挖掘出来并堆放在采场附近,这些废石中富含金属元素和有害物质,会被雨水冲刷,使周围土壤和地下水遭到污染。
3. 爆破震动:金矿开采通常需要进行爆破作业,这些爆破导致的震动会造成地表和地下岩石的破碎和塌陷,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混合和污染。
4. 养殖池废水:金矿开采中的金矿选矿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而选矿过程中的养殖池里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和化学物质,直接排放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5. 工艺流程废水:金矿提取过程中,为了提高金属的提取率,常采用氰化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提取剂和废弃物副产物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总之,金矿开采过程中的有毒物质释放、废石堆积、爆破震动、养殖池废水和工艺流程废水等因素都会导致金矿污染。
浅析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浅析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文章通过对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该金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含矿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碳酸盐岩、碎屑岩为矿区主要含矿层,矿石主要为变余花岗斑状结构,角砾状构造。
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水溶滤金矿床。
关键词:金平县,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1 区域地质本区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了长期演变发展过程,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复杂而持久,褶皱、断裂等低压带发育,为矿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低压空间;岩浆活动频繁,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热源和丰富的物质,成矿地质背景好。
与成矿有关的区域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部分地层。
本区因地壳活动的差异,各地又有较大的不同。
1.1地层(1)前震旦系碧口群主要岩性为巨厚层正常沉积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
按岩性组合和韵律特征,本区为下亚群和中亚群。
各组岩性为:下亚群:本区分布最宽,为类复理石沉积。
分下、中、上三个碎屑岩组。
岩性特征:下部以粗碎屑为主,往上碎屑岩变细;中部以泥质物为主夹细碎屑岩,往上碎屑物增多;上部又以碎屑岩为主夹泥质岩,韵律性明显。
中亚群:包括下部和中部两个碎屑岩组。
主要岩性为正常沉积碎屑岩及泥质岩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
下岩组和中岩组出露部分岩性段。
上与泥盆系地层不整合。
岩性、岩相变化大,在变火山岩分布区有较强金矿化。
(2)中泥盆统三河口组此套地层在区域上分布宽,各岩性段为断裂接触,本区出露四段:第一、二岩性段:本段在大区域上相当于石坊组。
岩性为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砂质板岩、炭质板岩互层夹硅质砾岩层及硅质岩、灰岩透镜体。
含无烟煤。
厚度大于1200m。
第三岩性段:上部为灰色灰岩夹泥灰岩,偶含假砾或燧石团块;下部为灰色砂质板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石英岩;底部为薄层灰岩。
此套地层化石丰富,是本区Au、As、Hg、Sb矿化的主要含矿层。
第五、七岩性段:仅在邻区甘肃境内零星出露,前者为绢云板岩及砂质千枚岩夹薄层灰岩及紫色石英砂岩;后者为厚层灰岩及泥灰岩,中部夹黑色含炭千枚岩、钙质千枚岩。
探析吉林金银别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探析吉林金银别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张 岐,杨 柳摘要:吉林金银别地区所处位置在华北地台北缘地带的东部区段上,是夹皮沟金矿带延伸向南东方向的重要区域。
该区有着相对复杂的断裂构造,清茶馆白水滩断裂在该区较为发育,同时,还发育展布方向为北东向的溜河构造带。
以上这些断裂构造带彼此相交接的部位是此次研究的重点区域,通过系统的开展调查研究,该区金矿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有多个金矿床(点)在该区被发现。
区域上主要发育太古宙地层,同时,还发育古生宙表壳岩,以研究区的中部区域上较为广泛,其岩性主要包括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以及斜长角闪岩等,是赋存金矿的主要部位。
除发育上述地层之外,在该区还零星分布有中原古界老岭群青白口系以及震旦系地层。
该区的侵入岩较为发育,以燕山期为主,主要包括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产出特点为小岩株状,区内零星发育一些岩脉,主要以花岗闪长岩、中细粒与粗粒钾长花岗岩为主,和珍珠门组表现为彼此侵入的接触特点。
该区的断裂构造展布方向主要为NE向以及NW向,严格控制着矿体的形态与其分布,并控制着矿体的规模大小。
文中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并与自身实践充分结合,系统分析和研究吉林金银别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同时论述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找矿标志,最后对该区找矿方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金银别地区;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吉林省地下蕴藏的金主要以沙金或岩金的形式存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为伴生金。
太古代时期即26亿年前,在火山喷发因素影响之下,很多金元素从地核当中随裂隙逐渐被带至地幔和地壳,并在海洋沉积作用影响之下以及区域变质影响因素之下,对于形成金矿资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在前中生代时期即1亿年前,由于地壳作用影响,很多金成矿物质在强烈的外力作用之下,逐渐的被活化迁移并富集下来,成为金矿田,也就是岩金。
同时,有些岩金分布在浅层地表,受到持续性风化剥蚀因素影响,岩石(含金元素)慢慢的变成沙土,在河流稳水处不断沉积成为沙金矿。
云南省金平县白虎山铅锌矿进行详查设计报告

云南省金平县白虎山铅锌矿进行详查设计报告第1章前言一、目的和任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对铁、铅、锌等各种金属的需求逐年增长,且各种矿产资源越来越紧缺,因此,为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云南恒达炉料有限公司将对云南省金平县白虎山铅锌矿进行详查工作。
根据该区域相关地质、矿产及物探、化探资料,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通过1:10000地质修测和1:2000地质简测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基本查明岩浆岩种类、规模、形态产状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基本查明主要构造性质、产状,基本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与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基本查明区内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量,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公司对该矿山的开发决策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工作时间: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二、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1、工作区范围工作区位于云南省金平县东侧,平距24公里。
工作区隶属于云南省金平县铜厂乡所辖。
探矿权登记区块编号为F48E008005。
工作范围:北起白虎山北,南至李家湾以北,东抵牛卡肚,西至红泥巴寨。
地理坐标:东经103°03′00″—103°06′00″,北纬22°44′00″—22°45′45″,面积16.03Km2。
2、自然地理条件工作区属中切割中山地形,地形总体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575米,最低海拔305米。
区内属亚热带气候,旱、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雨量充沛,水系发育,河谷两岸坝子气候炎热,山区则潮湿凉爽。
区内资源丰富,除盛产稻米外,苹果、茶叶、香蕉、甘蔗、八角、橡胶等经济作物,已成为金平县的主要经济来源。
基于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

基于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发表时间:2019-01-03T15:16:35.1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万海辉向东[导读] 摘要:湘东北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呈典型的盆岭构造格局。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一一大队湖南长沙 410199摘要:湘东北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呈典型的盆岭构造格局。
该盆岭省由北东向深大走滑断裂、花岗岩山岭和红层盆地组成,其中产有大型-超大型规模的万古金矿。
关键词:湘东北;万古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控矿规律 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1.1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湘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东部,处于扬子板块的东南部。
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冷家溪群和上覆板溪群,还有少量的泥盆系、白垩系和第四系。
其中,冷家溪群为一套灰-灰绿色绢云母板岩、条带状板岩、粉砂质板岩、岩屑杂砂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局部夹火山岩,与上覆的板溪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湘东北地区发育有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岩,其中燕山期的岩浆分布最为广泛,代表性的岩体有连云山岩体、金井岩体、幕阜山岩体和望湘岩体。
湘东北地区的构造特征主要反映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加里东期-印支期的构造主要为贯穿基底的三条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图1)。
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对研究区影响最为明显,形成了醒目的北东向“盆-岭”构造格局(图1)。
湘东北地区的矿产以金为主,还有铜、钴和铅锌等。
图1湘东北地区区域地质图1.2构造特征1.2.1褶皱构造。
湘东北地区褶皱构造发育,主要有东西向的大云山背斜、钟洞向斜、邓里坪向斜、福寿山背斜、石柱峰倒转向斜、枫树坑倒转背斜和跃龙向斜;北西向的雷神庙-笔管冲复背斜和七里冲向斜;北东向的黄花向斜、思村向斜、官渡向斜、澄潭江-文家市向斜等。
其中,轴向近东西向的褶皱形成时代可能与区域上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一致,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轴向为北东向的褶皱则形成于燕山期SE-NW向应力场的作用下。
哀牢山成矿带南段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

哀牢山成矿带南段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郭晓东1,2,邹依林2,张勇2,张玉杰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摘要:哀牢山成矿带是西南地区最有利金矿带.该带金矿成矿与断裂构造、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带空间展布及矿体定位严格受构造控制.在分析区域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基础上,结合各种综合信息开展成矿预测,圈定了4个金找矿远景区,进一步指出2个A 级远景区找矿类型、找矿标志及找矿的重点地区.关键词:哀牢山成矿带南段;金矿;控矿特征;找矿方向;云南哀牢山成矿带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接合部位,同时处在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衔接部位.宏观上呈NW-SE 走向,北东、南西两侧以红河深大断裂和九甲-安定深大断裂为界[1~3].自晚古生代以来,哀牢山成矿带构造变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和多期次的成矿作用,这奠定了哀牢山构造带良好的成矿条件(图1).习惯上把元江-墨江公路以北称为哀牢山成矿带北段,以南称为哀牢山成矿带南段[1,2].1区域成矿特征哀牢山成矿带南段是我国重要黄金生产勘查基地.墨江金厂和元阳大坪是云南历史上两大著名的金矿,具有近千年开采历史.沿红河流域分布数量众多砂金矿床,如老么多、干沟冲、牛栏冲、龙潭坝、老勐等.随着该区找矿工作不断深入,不但老矿山(金厂、大坪、铜厂)找矿又取得一定的突破,还新发现哈播、龙潭、双沟、虾洞、大马尖山等一大批“红土型”及伴生金矿床点,逐渐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金矿资源开发基地.1.1矿床(点)分布区域上呈NW-SE 展布的红河、哀牢山和九甲-安定3条深大断裂以及3条断裂所夹的深、浅2个变质单元组成哀牢山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架.该带目前发现金矿床点几乎都分布在哀牢山浅变质岩带中[1,2],受九甲-安定深大断裂带上盘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发现金矿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金平滑移体(或金平断凹)内和哈播南山富碱斑岩岩体的周围[4].由于地表覆盖严重,地形切割很深,交通不便,该区探矿工作除大坪、老金山、铜厂、哈播等金矿具相当规模外,已知金矿床(点)大都集中于县、乡级公路可以到达地区,从而造成区内矿床(点)沿大断裂和主干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而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工作程度很低地区少有矿床发现的报道.1.2矿床类型金是哀牢山成矿带主要成矿元素,区内发现了元阳大坪、老金山、哈播和金平铜厂等大中型金矿床,以及众多矿床点.主要矿床类型有岩浆热液型、红土型、复合成因型及共伴生金矿床.1.2.1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产于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南侧浅变质带南端,受岩体及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浅变质岩石和中酸性、碱性岩浆岩是主要赋矿围岩.可进一步划分成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石英脉型是区内主要金矿类型,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主,石英脉常成群成带发育,矿体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主要受断裂构造和裂隙控制.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黄铁矿.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蚀变岩型金矿常与石英脉型金矿相伴产出,特别是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破碎带中部是石英脉,两侧是蚀变岩带.蚀变岩型在矿石类型、矿物组合及围岩蚀变上与石英脉型金矿基本一致.除大坪矿集区石英脉型金矿相伴产出蚀变岩型金矿外,在哀牢山韧性剪切带西侧和九甲-安定韧性剪切带两侧次级断裂构造收稿日期:2008-01-08;修回日期:2008-04-17.张哲编辑.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2004]041-04)资助.文章编号:1671-1947(2008)04-0264-09中图分类号:P618.51;P612文献标识码:A地质与资源GEOLOGY AND RESOURCES第17卷第4期2008年12月Vol.17No.4Dec.2008图1哀牢山主要构造单元图(据李定谋等,1998)Fig.1Tectonic map of Ailaoshan region(after LI Ding-mou et al.,1998)1—古元古代哀牢山群(Paleoproterozoic Ailaoshan group);2—古生代浅变质岩(Paleozoic epimetamorphic rock);3—泥盆-石炭系构造混杂岩(Devonian-Carboniferous tectonic melange);4—古生代浅变质地层(Paleozoic epimetamorphic stratum);5—古生界-上三叠统(Paleozoic-Upper Triassic);6—上三叠统一碗水组(Upper TriassicYiwanshui fm.);7—冲断带(thrust belt);8—金矿床(gold deposit);Ⅰ—前陆磨拉石建造带(foreland molasse formational belt);Ⅱ—前缘冲断带(frontal thrust belt);Ⅲ—中央冲断带(central thrust belt);Ⅳ—后缘韧性变形带(back edge ductile deformational belt);A—哀牢山前缘推覆体(Ailaoshan frontal nappe);B—金山丫口推覆体(Jinshan Yakou nappe);C—三猛推覆体(Sanmeng nappe);D—金平推覆体(Jinping nappe);E—绿春推覆体(Lvchun nappe);F—哀牢山基底推覆体(Ailaoshan basement nappe);①—红河断裂带(Honghe fault zone);②—哀牢山断裂带(Ailaoshan fault zone);③—九甲-安定断裂带(Jiujia-Anding fault zone)中也发现了多个蚀变岩型金矿床(点)[1,5~7].成矿作用开始于加里东期,燕山期得到进一步加强,最后定型于喜马拉雅期[3,8~10].1.2.2红土型红土型金矿多在低山丘岭、山间盆地、高切山区缓坡及灰岩“喀斯特漏斗”中相对富集,成矿时间集中在第四纪中-晚更新世.这种金矿类型已成为哀牢山成矿带上重要金矿类型之一.金矿物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多呈显微-次显微状,偶有少量粒状、片状明金.红土型矿化体多发育于奥陶、志留、泥盆系不同岩性接触部位或风化层中.NNW、NW及NE向断裂交汇部位控制了矿床空间分布,次一级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化)体定位.富碱斑岩、辉绿岩和煌斑岩与红土型金矿在空间上、时间密切相关.杨玉华通过对铜厂红土型金矿研究,认为红土型金矿最优控矿因素组合为中志留统与下奥陶统地层被NNW向构造切割,有富碱正长斑岩侵入、穿插后期煌斑岩脉及山前丘陵是红土型金矿理想找矿模式.不整合面、反“S”型NNW向构造带、有后期岩脉特别是煌斑岩脉穿插的富碱斑岩体、山前丘陵以及金化探异常,是红土型金矿宏观找矿标志[1,2,11].1.2.3复合成因型郭晓东等:哀牢山成矿带南段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第4期265由于多种成矿地质环境和多期次成矿作用复合叠加,区内矿床大多属于上述矿化类型的复合类型,不仅表现在区域成矿带、成矿集中区等较大范围内复合,而且在矿区或矿床范围内也有明显反映.如大坪矿集区以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为主,成矿与闪长岩关系密切,又具有叠加改造的特点,喜马拉雅期煌斑岩和辉绿岩脉侵入对金进一步富集,原生金矿在第四纪构造作用下在地表浅部形成红土型金矿.这种多种成矿作用的叠加是本区金矿床类型复杂、共伴生矿种较多、成矿元素组合丰富多样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坪金矿形成大型矿床的决定因素[1,2,12~14].1.2.4共伴生金矿共伴生金矿是该区重要的金矿化类型,主要表现在:①在哀牢山韧性剪切带中,金与石英脉型或石英网脉型铜矿化相伴生,如牛角寨铜金矿;②在哈播南山岩体周围,金与斑岩型铜矿及热液充填型铁矿相伴生,如哈播铜伴生金矿床;③在勐腊农场一带,金与产于二叠系玄武岩中的铜矿化相伴生,如勐拉铜矿点.因此,在区内找矿不能局限于某一矿种或某一矿床类型,要分析具体成矿地质条件内可能出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建立比较完善的找矿标志,开展矿产资源综合评价.1.3金的成矿时代关于哀牢山成矿带金矿成矿时代问题,前人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认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均有金矿化发生,表现出多期矿化叠加特征.但从整个成矿带上看,哀牢山地区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较为强烈,喜马拉雅期内生成矿作用是此地区最后且最重要的一期成矿事件[3].胡云忠等报道哀牢山金矿带矿石铅单阶段模式年龄在20~80Ma存在明显峰值,并认为是金矿的成矿年龄[1].哀牢山构造带富碱侵入岩K-Ar年龄为33~49Ma、Rb-Sr年龄为36~52Ma,表明哀牢山断裂带上富碱侵入岩(煌斑岩)具有相对统一的形成时代[15~17].值得注意的是,大坪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形成的酸性斑岩类在形成时代、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可与哀牢山富碱侵入岩(煌斑岩)进行对比,应属富碱侵入岩的一部分[18].镇源金矿和大坪金矿的成矿时代相近,约为50~65Ma,相当于喜马拉雅早期.根据野外调查各岩脉之间的相互穿插关系,墨江金矿的成矿时代应在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毕献武选用成矿期的石英作为测定对象,对老王寨、金厂和大坪3个主要金矿床进行了ESR年龄测定(分别为46.5、50.8和51.9Ma),显示3个金矿床主成矿期的顺磁共振年龄较为一致,认为它们的成矿年龄(50Ma)相当于喜马拉雅早期[9,10,19].孙晓明等对大坪金矿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周围绢英岩化蚀变岩中的绢云母进行40Ar-39Ar定年,得出大坪金矿成矿年龄为33.76±0.65Ma,显示大坪金矿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20].大坪矿区煌斑岩脉常与含金石英脉伴生,当其与石英脉占据同一断裂时,石英脉宽处,煌斑岩脉较窄,煌斑岩脉较多切断石英脉,说明煌斑岩脉与石英脉同时或晚于石英脉形成[21],表明金成矿与煌斑岩脉的形成在时间、空间上存在某种联系.从区域上来看,大坪金矿区发育的煌斑岩脉属于哀牢山金矿带中普遍出现的新生代煌斑岩脉体群的一部分,其形成时代多为30~34Ma[22].胥颐等根据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对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进行了较为精细的研究,发现红河-哀牢山一带地壳厚度为40km左右,在Moho面附近出现明显的低速异常带,推测是本区下地壳在大规模韧性剪切作用下受到上地幔的热扰动引起的[23].沿着该断裂带发育大量新生代基性岩脉,表明从古近纪以来一直存在壳幔的相互作用,大量新生代煌斑岩脉的出现表明上地幔物质的上涌.因此,哀牢山金矿带金的成矿作用与区域上广泛出现的煌斑岩脉基本同时形成,其间可能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在距今约33.5Ma的喜马拉雅早期,在地壳拉张和强烈韧性剪切条件下,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发生大规模的走滑剪切作用,导致Moho面上升,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并上涌,形成大量煌斑岩等基性岩脉,同时伴随大规模金的成矿作用[20].综上所述,虽然哀牢山成矿带金矿在赋矿围岩、矿化类型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金的主要成矿期在整个带上基本上是同时的(喜马拉雅期以前可能存在金的成矿作用,但以矿化为主),即与区域上煌斑岩脉、酸性斑岩脉等富碱斑岩侵入时代一致,喜马拉雅早期是哀牢山成矿带大中型金矿床主要形成时期.从区域演化来看,喜马拉雅期正是哀牢山断裂带发生拉张构造运动并伴随大量幔源富碱岩浆的侵位时期,反映喜马拉雅期发生的拉张构造运动及幔源岩浆活动与金矿床形成密切相关,制约着金矿床形成,导致金矿最终定型[3,8,19,20,24].1.4成矿构造特征与金矿床分布的关系哀牢山成矿带经历了挤压碰撞、洋盆扩张、板块俯冲、逆冲推覆和左行走滑剪切等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伴随逆冲推覆和走滑剪地质与资源2008年266切发生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是最强烈的一次构造-岩浆-成矿作用.该带大中型金矿床的形成都与这次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有关[5,6,15].从区域大中型金矿床分布分析,哀牢山成矿带在空间上与哀牢山浅变质岩带或基性-超基性混杂岩带相吻合,区域性九甲-安定深大断裂控制着金矿化带的空间展布,是区域成矿导矿构造.该断裂上盘发育的NW向次级脆-韧性剪切带是主要的控矿构造[6,7,24].九甲-安定深大断裂作为区域上一条重要的推覆构造带,对哀牢山成矿带成矿作用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也表明该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矿背景.对哀牢山构造带构造特征、金矿分布以及矿化类型的研究表明,哀牢山构造带具有向NW端收敛,向SE端撒开的帚状构造特征,这主要与哀牢山构造带曾发生大规模推覆作用以及受区域抬升速率的影响有关.构造带北段抬升速率较大,剥蚀较深,接近推覆体根部的收敛部位,显得比较窄;南段抬升速率相对较小,剥蚀相对较浅,推覆体保存完整,显得比较宽,决定了哀牢山成矿带具有向SE侧伏的特点.区域上自北向南分布的老王寨金矿、金厂金矿和大坪金矿矿化类型的变化也显示出北部剥蚀较深,南部剥蚀较浅的具有向SE侧伏的特点.老王寨以蚀变岩型为主,反映老王寨一带剥蚀程度较深,出露推覆构造深部蚀变岩型矿化;金厂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组成的混合型为主,反映金厂一带剥蚀程度中等,出露混合型矿化;大坪以石英脉型为主,反映大坪一带剥蚀较浅,出露石英脉型矿化.对金厂5个矿段和大坪多条矿脉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矿化脉体都具有向SE侧伏的特点.从区域上元素地球化学的分布上也可以看出,成矿带北段以W、Mo、Co等高温元素组合为主,显示矿体尾晕元素特征,预示区域剥蚀程度较深的构造环境;而南段则以As、Sb、Bi、Hg等低温元素组合为主,显示矿体前缘晕特征,预示剥蚀程度较浅的构造环境.对该带上主要矿床研究发现,老王寨金矿体以尾晕元素为主,显示矿体剥蚀较深;金厂金矿头尾晕并列出现,显示矿体剥蚀中等;而大坪金矿则以头晕元素为主,显示矿体剥蚀较浅,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前景.这一点对于哀牢山成矿带深部找矿,尤其是成矿带南端的大坪金矿深部找矿具有指导意义.2区域控矿因素2.1区域构造活动与金矿成矿哀牢山构造带经历了挤压碰撞、洋盆扩张、板块俯冲、左行走滑剪切等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和成矿作用,表现出板块缝合带和大型逆冲-推覆、走滑剪切等构造运动,长期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叠加,奠定了哀牢山成矿带的矿化特点[5~7,15,20].该带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经历后期强烈改造的南段构造区,表现出构造叠加对金成矿的积极影响.哀牢山成矿带的岩浆活动时间早,其活动频率、形式、强度、规模、种类都较强,是基性、超基性岩最为集中的地带,备受广大地质学家的关注.始于元古宙的玄武质岩浆活动一直持续到新生代,华力西期、印支期有规模不等的酸性岩浆活动的叠加,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中酸性-酸性斑岩、辉绿岩脉和煌斑岩脉的形成,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热动力条件[1,2,13,17,19].哀牢山构造带具有延深大的特点,与深部上地幔相沟通,断裂构造长期活动为深部热液流体和成矿元素上移提供了动力条件,一方面使流体从深部洋壳残片萃取成矿物质至浅部矿化蚀变叠加,另一方面对前期矿化进行改造叠加,使成矿进一步富集.金矿成矿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矿化叠加富集的特点,每期成矿作用都使金元素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这些部位往往又是下一期构造活动阶段成矿元素最易活化并具最大迁移量的部位.哀牢山地区最晚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推定喜马拉雅早期是哀牢山成矿带大中型金矿床主要形成时期,同位素资料也表明大型金矿都是在喜马拉雅早期定型的[1~3,24,25].毕献武等认为哀牢山成矿带金的成矿作用之所以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早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喜马拉雅早期以前存在于成矿带内的流体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制约,不能充分浸取和迁移金的流体,而喜马拉雅早期形成的流体富含矿化剂并能浸取和迁移携带金等成矿物质,加上喜马拉雅早期该区处于地壳拉张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量的富含矿化剂的深源流体不断上升,导致物理化学环境条件的改变,大量的金等成矿物质沉淀下来,这可能是金成矿都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关键因素所在[19,20,26].2.2构造控矿作用哀牢山金矿带成矿作用明显地受控于构造-热动力条件,无论是大、中型金矿床,或是小型金矿床、矿化点,都明显地与构造-热动力事件有关.主要表现在:经过长期多阶段大地构造演化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大地构造单元,与金成矿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一致性,不同级别的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着不同级别金成矿区(带);不同尺度断裂构造系统控制着金矿床空间定位;第4期267郭晓东等:哀牢山成矿带南段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构造-岩浆活动强度控制着金的矿化集中区的发育;九甲-安定断裂上盘发育的次级韧性剪切断裂构造则控制着金矿床和金矿体的空间定位.2.3浅变质岩带控矿作用哀牢山成矿带自北而南已发现镇源老王寨、墨江金厂和元阳大坪、金平铜厂等金矿床和许多金矿点,几乎所有的金矿床点都集中在哀牢山浅变质带内,通称哀牢山金矿带.浅变质岩带SW侧的九甲-安定断裂是区域成矿的导矿构造,该断裂上盘发育的次级断裂、韧性剪切带是主要的控矿构造,近NW向构造与近EW向构造相交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1,2].另外,在浅变质岩带形成过程中,变质作用使存在于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活化,在后期构造-岩浆等动力条件作用下,成矿元素易于溶解于成矿热液流体中,并在构造有利部位(如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裂隙发育区)富集、沉淀、成矿.2.3喜马拉雅期岩体控矿作用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哀牢山成矿带成矿作用虽然具有多期次矿化叠加特征,但金的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早期,并与该期富碱斑岩活动有关,即富碱斑岩为该期金矿形成提供了成矿的流体、动力以及部分成矿物质.这一期构造岩浆活动导致了哀牢山成矿带金矿最后定型,形成该区具有工业意义的金矿床,也最具有找矿价值[15,17].因此,喜马拉雅早期富碱斑岩体(脉)对金的成矿具有控制作用,是找矿的主攻地区.3区域找矿方向在总结区域成矿条件、成矿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以地层、构造、岩浆岩、物探化探异常、矿产及遥感地质等各种要素为综合预测变量,以GIS 空间分析技术平台,根据区域矿产资源综合信息预测成果,圈定2个金找矿远景区:大坪-金平-铜厂找矿远景区和哈播找矿远景区(图2).3.1大坪-金平-铜厂找矿远景区该远景区位于哀牢山成矿带南段大坪街-金平县-铜厂-勐腊农场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哀牢山深大断裂由NWW向NW向转折的部位,夹持于哀牢山深大断裂和藤条江断裂之间,即金坪滑移体.区内地层主要有奥陶系、志留系中统、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二叠系中下统、三叠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呈NW-SE向展布,片状、断块状产出,分布零星,受断裂及岩浆活动影响明显.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侵入岩和中基性喷出岩均有,岩浆活动从元古宙、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一直延续到喜马拉雅期,反映了该区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侵入岩主要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角闪二辉岩,呈岩株、岩枝、不规则状、长条状产出,其与围岩接触部位具有不同程度的角岩化、大理岩化现象.中酸性侵入体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具硅化蚀变作用和角岩化现象.碱性侵入体主要为中粒黑云石英正长岩,分布于铜厂一带,由多个侵入体组成,围岩热变质作用强烈.喷出岩主要由一套火山碎屑岩类、向熔岩过渡的火山碎屑岩类和中基性熔岩组成,岩石类型主要为玄武岩类,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大面积出露于铜厂以西至勐拉河以东地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区内构造以脆性变形为主,主要呈NW、NNW向,断裂、剪切带旁侧局部岩石具动力变质特点.小寨-金平断裂、三家河断裂、冉家寨-新安寨断裂、金子河断裂、小新街断裂和大坪-马店街-大寨断裂等构成区域构造格架,控制远景区空间展布,NW、NNW、NNE向构造是主要的控矿和赋矿构造,控制着含金石英脉的发育(图3).该区是一个Au的高丰度区,这与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火山喷发活动和金矿化作用有关,发育1:20万地球化学异常多处.异常沿断裂分布,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清晰.异常主要与泥盆系地层及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密切联系.区内矿床(点)、矿化点较为集中,且主要产于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地层中,受次一级断裂构造以图2哀牢山成矿带南段金矿资源综合信息量等值线及找矿远景区分布图Fig.2Isoline of th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of gold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prospecting potential areas in the south section ofAilaoshan metallogenic belt1—A类预测远景区及编号(A-type of forecast potential area and serial number);2—B类预测远景区及编号(B-type of forecast potential areaand serial number)地质与资源2008年268及岩浆侵入、喷出岩控制,矿化类型与岩浆类型具有成因联系.区内已发现大坪、老金山、铜厂大型金矿,以及芭蕉林、马店、十八塘、金竹林山、老么多、长安、长安冲等多处金矿床(点).该区构造-岩浆的多期活动特点,导致金成矿具有多期次矿化叠加特征,由于叠加方式、强度不同,形成规模不一、类型差别较大、金品位变化明显、矿化元素组合等各具特色的矿化体.金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如大坪、老金山、芭蕉林等、金竹林山、长岭岗)、蚀变岩型(如十八塘、大坪、马店、老么多芦山村、马鹿塘、铜厂)、红土型(如铜厂、马鹿塘1、2号脉、新发寨、路坎脚、三棵树、马鹿洞、金厂堡、大塘子、狮子头等矿(化)点)和铜伴生金矿(如勐腊农场一带).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显示出较好找矿前景.主攻金矿类型: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赋存于灰岩、白云质灰岩风化形成的“喀斯特漏斗”中或构造裂隙中的“红土型”.找矿标志:含金石英脉、闪长岩体和花岗岩体外接触带;S 2/O 1界线、大断裂及其旁侧蚀变辉绿岩;夕卡岩及其铁帽,NNW 向构造带、有后期岩脉特别是煌斑岩脉穿插的富碱正长斑岩体、山前丘陵地貌以及金化探异常,二叠纪玄武岩中凝灰岩透镜体内裂隙构造.找矿重点地区:大坪-老金山一带以石英脉型、蚀变岩型为主,铜厂一带以蚀变岩型和“红土型”为主,勐腊河沿线以“红土型”为主,勐腊农场一带以铜伴生金为主.另外,应加强大坪已知矿化脉体深部找矿工作.3.2哈播找矿远景区该远景区位于黄草岭乡哈播南山岩体一带,受图3金平-大坪-铜厂金找矿远景区地质图Fig.3Geologic map of the Jinping -Daping -Tongchang gold prospecting potential area1—哀牢山群阿龙组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岩、大理岩(biotite -plagiogneiss,amphibolite and marble of Along formation,Ailaoshan group );2—下奥陶统下组板岩、砂岩(slate and sandstone of the lower formation,Lower Ordovician );3—下奥陶统中组砂岩、砾岩、板岩(sandstone,conglomerate and slate of the middle formation,Lower Ordovician);4—下奥陶统上组砂岩(sandstone of the upper formation,Lower Ordovician );5—中志留统白云岩、灰岩、页岩(Middle Silurian dolostone,limestone and shale );6—中泥盆统马鹿洞组灰岩(limestone of M aludong formation,Middle Devonian );7—中泥盆统宋家寨组页岩、灰岩(shale and limestone of Songjiazhai formation,M iddle Devonian );8—中泥盆统老阱寨组灰岩、白云岩(limestone and dolostone of Laojingzhai formation,Middle Devonian );9—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板岩、砾岩、片岩(limestone,slate,sandstone and schist of the Xixia formation,Lower Permian );10—玄武岩(basalt );11—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iotite -monzogranite );12—花岗斑岩脉(granite -porphyry dyke );13—黑云石英二长岩(biotite -quartz -monzonite );14—闪长岩(diorite);15—花岗岩(granite );16—黑云花岗岩(biotite -granite );17—基性-超基性侵入岩(basic -ultrabasic rock ):18一含霞石霓辉正长岩(nepheline -acmiteaugite -bearingsyenite );19—正长斑岩脉(syenite -porphyrydyke );20—金矿床(gold deposit );21—铜矿床(copper deposit );22—铅锌矿床(lead -zinc deposit )第4期269郭晓东等:哀牢山成矿带南段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平县铜厂金矿控矿因素浅析
【摘要】铜厂金矿区位于哀牢山大断裂的西南侧。
该区1/20万地球化学测量有金、铜、镍、钼、铅、锌、银等异常,异常展布与岩体分布基本一致,且多为组合异常。
本文从采用红土中微细粒金的找矿方法,发现了“土型”金矿,并从该类型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对铜厂金矿的矿床特征、矿石组构组构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矿床的控矿因素,以指导区内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
【关键词】“土型”金矿;特征
1.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滇西准地槽,墨江-金平复背斜,金平褶皱系的东南隅,哀牢山深大断裂的西南侧、白马寨倒转背斜的倾没转折端。
白马寨倒转背斜以奥陶系地层为轴,轴的北翼被哀牢山深大断裂所切割,地层出露不全;南翼出露中志留统,中上泥盆统、石炭系、下二叠统以及第三系地层。
区内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印支期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及喜山期中-碱性杂岩体、基性岩脉分布。
岩体的形态、产状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呈岩床、岩株、岩脉(墙)、岩被呈北西-南东向或近东西向展布。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2.1.1第四系(q)
黄色、褐黄色、褐黑色、灰色砂质粘土、泥质粘土及含砾砂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沟谷中及缓坡地带,是区内“土型”金矿的赋矿层
位。
厚度0-40米。
2.1.2中志留统(s2)
中志留统在区内未分组,但按其岩性特征划分为五个岩性段,由新到老为:
第五段(s52):由灰色巨厚层状灰岩组成,厚度不祥。
第四段(s42):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砂岩,矿区出露不全。
第三段(s32):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厚100米。
第二段(s22):浅灰色巨厚层含灰质白云岩,靠近岩体大理岩化,局部见矽卡岩化,厚约400米。
第一段(s12):上部为深灰色灰岩夹薄层燧石灰岩或燧石结核,中部为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下部厚层砂泥质条带状灰岩,底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厚约140米,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1.3下奥陶统(o1)
下奥陶统在区域上分三个组,矿区仅出露上组(o1c)和中组
(o1b)。
各组岩性为:
上组(o1b):灰色,深灰色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中粒石英砂岩,具薄层状构造,厚368米。
中组(o1b):上部灰色,中粗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黑色板岩互层,顶部砂岩含砾石;下部灰、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粗粒长石砂岩夹黑色条纹板岩,厚1623米。
2.2构造
矿区位于白马寨倒转背斜的倾没端与f5逆冲断层的交接处,且
位于f5逆冲断层的上盘。
在f5以南,岩层产状正常,倾向南西,倾角约60°-77°,主要构造线的方向为北西—南东向;而f5断层以北,岩层产状倒转,随着背斜的倾没和岩层产状的转弯,主要构造线的方向变化较大。
从总体上看:矿区为一向南凸出的倒转弧形构造,其西段在长安冲一带,岩层倾向北东,倾角55°-75°;中段茶叶坪一带岩层倾向近正北,倾角56°-80°;东段铜厂以东,岩层倾向北西,倾角34°-73°,该倒转弧形构造又被后期近南北向的平移断层错断而复杂化,但其断距不大。
2.3岩浆岩
铜厂-长安冲中碱性杂岩带,主要侵入于中志留统地层中,为一多次侵入的复合岩体。
岩体长7千米,平均宽约1千米,形态不规则,接触带呈凸凹不平的港湾状,产状变化也较复杂。
系—中等深度形成的侵入体,其上部残留有较多的围岩顶盖。
按其侵入的先后可分为三期:早期侵入的为灰白色细粒正长岩,构成岩体的主体,中期侵入的为肉红色的斑状正长岩,成弧岛状侵入于岩体的东西两端,与铜钼矿化有成因关系;晚期侵入的正长斑岩、煌班岩、辉绿岩等呈脉状产出,与金矿关系密切。
2.4蚀变
矿区主要蚀变是正长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上形成的矽卡岩化和大理岩化,前者与该区的铜钼矿化关系密切,后者与铅锌矿关系较大。
2.5地球化学特征
区内开展了1/万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其地球化学特征如下:
为了进一步确定异常中心,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6平方千米。
其中铜厂金矿所处范围内的金异常(16号)描述如下: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铜厂金矿产于第四系残坡积层中,为残坡积“土型”金矿,矿区由v1、v2两个矿体组成,各矿体特征为:
3.1.1 v1矿体
3.1.2 v2矿体
3.2矿石质量
3.3矿石类型
矿区除少量辉绿岩和煌斑岩中含金大于1克/吨外,矿石均产于残坡积层中。
据此,矿石按自然类型划分为氧化金矿,按结构特征划分为“土型”金矿。
4.控矿因素
4.1构造
矿区处于哀牢山大断裂的西南侧,白马寨倒转背斜的南西翼,主要构造及地层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次级构造与之垂直呈北东-南西向、北西向的构造控制了该区“土型”金矿的展布,另外在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金矿化较强。
4.2岩浆岩
从元阳马鹿塘至金平铜厂一带,中—基性岩浆沿断裂构造成群、成带出现,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金、铜、镍、钼、铅、锌、银等矿产。
“土型”金矿产于辉绿岩、煌斑岩、正长岩脉之上的残坡积层中,一般三者共存地带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
5.找矿标志
出露正长岩、辉绿岩(辉长岩)、煌斑岩,并有金异常显示是寻找“土型”金矿的有利地段。
岩体种类多,产状复杂时,见矿概率大。
6.矿床成因
7.结论
采用红土中微细粒金的找矿方法对具化学异常区进行评价,结合该区构造及岩浆岩两大探矿条件,发现了铜厂金矿,随后发现了长安金矿、铜厂金矿、老卡新寨金矿、亚拉坡金矿及长安冲、马鹿塘等多个金矿点,找金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工作中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圈定金异常,缩短了找矿周期,提高了找矿命中率。
“土型”金矿埋藏浅,组构简单、易选冶。
据近年的开发,经济效益好,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优先勘查评价的矿床类型。
[科]
【参考文献】
[1]李有云,杨聪.云南省金平县铜厂金矿点检查地质报告,1997,10.
[2]杨聪等.云南省金平县铜厂金矿区详查地质报告,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