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鼻窦内窥镜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鼻窦内窥镜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鼻窦内窥镜手术在术中,术后均有发生并发症的危险,采取有效的预防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标签:鼻窦内窥镜术;并发症;措施1 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手术比较,内窥镜鼻窦手术风险/远期效果比明显下降,并发症的总的实际发生率并没有降低。
2 相关因素2.1术者的经验、心理素质:在影响并发症发生率的诸多因素中,术者的经验及窥镜下的操作技巧占首位。
一次严重不幸的发生常有许多次侥幸作为基础。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对连续300例FESS的术中并发症统计:前150例29%,后150例2.2%。
2.2鼻窦解剖复杂程度:先天因素:窦口狭窄、位置异常,鼻窦发育不良,过度气化使重要结构骨壁变薄(如Onodi气房)或缺如。
后天因素(1)陈旧外伤;(2)前期手术史;(3)骨纤维发育不良,或造成与眶或颅邻近的鼻窦骨壁吸收的囊肿、肿瘤或假性动脉瘤等。
上述重要解剖标志消失或毗邻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后,容易造成术者判断失误,从而加大手术的复杂程度。
2.3术中剧烈出血:(1)创面持续而弥漫的出血。
(2)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突然剧烈的出血。
2.4麻醉方式:与全麻相比,局麻手术更有利于对患者的观察,有利于避免术中的判断失误。
2.5右侧鼻腔手术:3 颅内并发症3.1造成颅内并发症的局部因素:3.1.1先天因素:骨壁先天性缺损呈裂隙状,影像检查很难检出。
3.2.2后天因素:既往鼻窦内手术中的颅骨骨壁撕脱或外伤后愈合的颅骨骨折都给再次手术造成隐患。
3.2颅内并发症的种类、预后及治疗颅内血肿。
颅内积气:严重的颅内感染。
治疗:积极抗感染。
脑脊液鼻漏、脑膜膨出及脑实质损伤:可修复,如果脑实质损伤很轻微,可不遗留后遗症。
治疗:前颅底修补。
4 眶及眶周并发症视力障碍取决于造成视力障碍的原因及程度。
1.视神经直接损伤:手术中误伤,或术后填塞造成,鼻腔内电凝止血也可造成视神经损伤。
鼻窦炎的手术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鼻窦炎的手术并发症及处理策略鼻窦炎是鼻腔粘膜及鼻窦黏膜的炎症,其症状包括鼻塞、鼻涕、面部压痛等。
在一些严重的鼻窦炎病例中,手术可能成为治疗的必要选项。
然而,就像其他手术一样,鼻窦炎手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本文将探讨鼻窦炎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相应的处理策略。
一、手术相关并发症1. 出血鼻窦炎手术后,由于手术部位靠近面部血管,患者可能出现鼻腔出血的情况。
出血可能是机械性引起的,也可能是手术后鼻黏膜血管破裂导致的。
处理策略包括鼻塞止血药物或局部药物涂抹、高位置休息、冷敷、必要时进行继续手术等。
2. 感染鼻窦炎手术后,由于手术创口、异物引入等原因,可能导致感染发生。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局部红肿、分泌物明显增多等。
处理策略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喷洒抗感染药物、排除异物等。
3. 粘连鼻窦炎手术中,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导致黏膜粘连。
粘连会影响鼻腔通气和分泌物排出,进而引发慢性鼻窦炎。
处理策略包括手术后定期清理、使用生物薄膜、生物组织修复等方法。
4. 流涎鼻窦炎手术后,因为改变了鼻腔解剖结构,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流涎现象。
处理策略包括观察是否自行缓解、调整饮食和姿势、必要时进行再手术等。
二、麻醉相关并发症1. 麻醉过敏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严重的麻醉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
处理策略包括立即停用过敏原药物、使用抗过敏药物、必要时进行急救等。
2. 呼吸系统并发症麻醉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气道梗阻等并发症。
处理策略包括监测呼吸状态、必要时进行辅助通气和气道管理等。
3. 循环系统并发症麻醉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循环系统并发症。
处理策略包括密切监测循环状态、及时处理引发因素、必要时进行抢救等。
三、其他并发症1. 面部软组织损伤鼻窦炎手术中,可能涉及到面部软组织的操作,因此一定程度上存在面部软组织损伤的风险。
处理策略包括冷敷、局部止痛药物、必要时进行缝合等。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得预防与处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50(11): 884-889、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5、11、002鼻内镜外科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所创立。
该技术就是在鼻腔鼻窦解剖与病理生理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它得出现彻底改变了鼻科学领域得治疗方式与治疗范围。
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得不断深入,加之影像技术特别就是螺旋CT得广泛应用,手术设备得不断改进,鼻科医生手术技巧得提高,其应用范围已不仅局限于鼻腔鼻窦疾病得治疗,业已向泪道系统、眶内、眶尖、翼腭窝、颞下窝及颅底甚至颅内等相邻区域拓宽,并取得了较之传统手术方式更好得疗效。
目前,鼻内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得治疗,并取得了良好得疗效,已成为慢性鼻-鼻窦炎得主要治疗手段[1,2]。
鼻内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慢性鼻-鼻窦炎得手术疗效,但另一方面,内镜鼻窦手术得并发症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增加得趋势,特别就是严重手术并发症报道得增加趋势更加明显。
有学者认为,手术范围得扩大,对过去不敢触及得危险区域(如蝶窦区域、眶尖、颅底)病变得处理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得机会,但更多得原因在于缺乏解剖训练、手术设备差、术前CT对解剖得评估不足、缺乏有效得控制术中术野出血得措施与良好得外科技巧等。
鼻窦毗邻复杂,与很多重要得解剖结构如眼眶、颅底、视神经、颈内动脉与海绵窦等关系密切。
术中对解剖结构辨认不清与错误得操作都可能造成严重得并发症。
一、内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得分类对并发症得分类目前仍存在着不同得方法。
按并发症得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并发症与严重并发症。
May等[3]认为,应将需要治疗以防止发展为严重后果与虽经治疗仍不可避免发展为严重后果者纳入严重并发症。
她强调,眶内损伤、颅内损伤与泪道损伤无论其治疗效果如何或就是否不治而愈亦均应划入严重并发症得范畴。
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近二十年来,鼻内镜手术治疗方法在国内获得了快速普及和发展,手术适应证和手术范围不断扩大,虽然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技巧也不断提高和娴熟,但手术部位常常涉及重要组织或危险区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本文主要对鼻内镜鼻窦手术出现的几种并发症做相应的阐述。
标签:鼻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防治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鼻腔、鼻窦手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有微创、精细、手术质量高的优点[1],但随着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手术范围的延伸及各级医院的普及开展,其并发症也有上升的危险。
现将鼻内镜手术常见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1 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1.1 眼眶部并发症1.1.1 筛骨纸样板损伤筛骨纸样板损伤是鼻内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2],发生率为0.3%[3]。
筛窦和中鼻道区域是鼻内镜手术的重要区域,也是最易发生变异的区域[4],其中钩突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需切除的第一板[5],如异常增生偏曲或发育不良或缺如,切除钩突时纸样板损伤的发生率更高,由于筛房发育范围小,气化差,筛窦切除时,易损伤纸样板;在眶内下壁与上颌窦口的之间距离有变异的情况下,扩大窦口的操作也易损伤纸样板[2,6]。
眶纸样板损伤的临床表现为:一般轻者出现眼睑水肿、眶周淤血或皮下气肿,重者则导致眼眶血肿,或有内直肌损伤,斜视或永久性复视。
李润汉等[7]报道2例出现复视,1例经皮质类固醇治疗3个月后行眼内肌纠正手术无效;1例治疗1周恢复。
故筛窦手术时为预防纸样板损伤必须做到:(1)切除钩突时切忌刀尖过深和过于向外。
(2)妥善止血,可视下手术,避免盲目操作。
(3)手术中注意辨清纸样板及垂直骨板,清理病变时,筛窦咬钳应与纸样板平行,不要与纸样板垂直。
(4)切忌油纱条填塞过紧。
1.1.2 眶内血肿或眼球后出血眼眶血肿曾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个轻微并发症,然而,经过观察眼眶血肿处理不当会导致失明[2]。
手术损伤筛前动脉和(或)筛后动脉,或损伤眼眶脂肪中的小血管,均可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眶内淤血[2,8-9]。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目的:本文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护理方法进行了介绍。
方法:某医院在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共收治了18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这些患者都进行了鼻内镜手术,将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人数分别为97例、90例,干预组采用的是干预护理,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种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了对比。
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干预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而且干预组患者遵医行为由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可以降低鼻窦炎复发的概率。
标签: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手术;并发症;护理鼻内镜手术是质量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护理工作,这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本文对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实践证明,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其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中大力推廣。
下面笔者结合真实的病例,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某医院在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共收治了18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性99例,女性88例,年龄在1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岁,病程在3个月-11年不等。
在手术前,医院首先对患者进行了CT检查,还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97例,采用的是护理干预的方式,对照组90例,采用的是常规护理的方式。
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所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分期分型护理。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全麻后根据术前鼻窦CT以及临床经验确定范围,而后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鼻腔填塞比血。
鼻窦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初探

鼻窦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初探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及预防性护理方法。
方法将在我院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138例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两组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观察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 AS)评分为(2.15±0.29)分,对照组V AS量表评分为(4.92±0.2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77/8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4%(4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鼻窦内窥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标签:鼻窦内窥镜;术后并发症;临床处理;护理预防鼻窦内窥镜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克服了传统手術的盲目性,而且术后患者鼻腔生理功能保存较好,但鼻窦内窥镜手术会并发纸样板损伤、眼周血肿及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通过观察其对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共138例患者行鼻窦内窥镜手术,年龄18~62岁,按照患者年龄、性别及原发病等临床资料,随机将13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82例,男5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5.9±2.7)年,平均住院时间(11.3±1.5)d,原发病中慢性鼻窦炎34例,鼻窦囊肿15例,鼻窦肿瘤10例,鼻息肉19例,其他4例;对照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1±2.8)年,平均住院时间(10.8±1.6)d,原发病中慢性鼻窦炎25例,鼻窦囊肿12例,鼻窦肿瘤8例,鼻息肉8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鼻内镜下鼻窦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鼻内镜下鼻窦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分析骆宝民【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00)026【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asal endoscopic sinusitis surgery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MethodsSelected 415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after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5 in our hospital.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omplications of situation in 19 patients. ResultsThe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9 cases, accounting was 4.6%.Conclusio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can guarante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Careful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intraoperative careful validation sinus and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tissue, master certain surgical skills, strengthening postoperative follow-up.%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窦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窦炎患者415例。
对出现并发症的19例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在我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后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诊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从中抽取了70例,将这些患者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服务予以干预,之后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组间术后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对比,研究组明显更低(P<0.05)。
结论:在我院接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实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可以充分降低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概率,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并发症;预防护理在临床上,慢性鼻窦炎与鼻息肉病症属于极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病症,目前,对于这类疾病常采用鼻内镜手术实施治疗,该手术方式不但可以保留患者正常的鼻部结构,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虽然患者所接受的鼻内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但也会对患者的鼻腔黏膜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所以患者在术后一旦没有得到有效护理,便很容易发生一些不良炎症,例如鼻腔粘连,因此在术后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样本来源于为2020年10月-2021年7月该时间段内到我院耳鼻喉科接受诊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从中抽取70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34:36,平均年龄为43岁左右,平均病程为8个月左右,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法,将这些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中的患者各有35例;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我院病理和CT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且均在我院接受鼻内镜手术,能够配合回访的患者;但会排除颌面部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精神异常的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50(11): 884-889.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5.11.002鼻内镜外科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所创立。
该技术是在鼻腔鼻窦解剖和病理生理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鼻科学领域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范围。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加之影像技术特别是螺旋CT的广泛应用,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鼻科医生手术技巧的提高,其应用范围已不仅局限于鼻腔鼻窦疾病的治疗,业已向泪道系统、眶内、眶尖、翼腭窝、颞下窝及颅底甚至颅内等相邻区域拓宽,并取得了较之传统手术方式更好的疗效。
目前,鼻内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已成为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手段[1,2]。
鼻内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疗效,但另一方面,内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严重手术并发症报道的增加趋势更加明显。
有学者认为,手术范围的扩大,对过去不敢触及的危险区域(如蝶窦区域、眶尖、颅底)病变的处理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但更多的原因在于缺乏解剖训练、手术设备差、术前CT对解剖的评估不足、缺乏有效的控制术中术野出血的措施和良好的外科技巧等。
鼻窦毗邻复杂,与很多重要的解剖结构如眼眶、颅底、视神经、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等关系密切。
术中对解剖结构辨认不清和错误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一、内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分类对并发症的分类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方法。
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
May 等[3]认为,应将需要治疗以防止发展为严重后果和虽经治疗仍不可避免发展为严重后果者纳入严重并发症。
他强调,眶内损伤、颅内损伤和泪道损伤无论其治疗效果如何或是否不治而愈亦均应划入严重并发症的范畴。
按并发症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两类。
局部并发症又可分为鼻部并发症、血管损伤、眼部并发症、颅底颅内并发症等。
常见的全身并发症有哮喘发作、麻醉意外、下肢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偏瘫、植物人、死亡等。
鼻部并发症包括大出血、鼻中隔穿孔、嗅觉减退、鼻腔粘连、鼻窦黏液囊肿等。
眼部并发症包括:眶周淤血、眶周气肿、眶内血肿、内直肌损伤、鼻泪管损伤、视神经损伤、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底动脉痉挛或栓塞、眶内感染、眼睑或眶内脂质肉芽肿等。
血管损伤包括筛前、筛后动脉、蝶腭动脉和颈内动脉损伤。
颅内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脑膜炎、脑脓肿、颅内出血、脑实质损伤、气脑、海绵窦损伤等。
二、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文献报道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统计报道的年代不同,术者的手术技术不同,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对并发症的定义存在不同认识,特别是对严重并发症的纳入标准存在差异等。
部分文献中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见表1[4,5,6,7,8,9,10,11]。
三、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鼻窦解剖关系复杂,结构变异较大,与很多重要的解剖结构如眼眶、颅底毗邻,是造成并发症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即使是手术技术很高的鼻科医生,术中虽然小心仔细操作,仍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经验、手术技巧和有关知识的掌握有关,存在着'学习曲线',即初学者容易发生并发症[8]。
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多发生于右侧即'右侧现象',这可能与多数术者为右手优势有关[12]。
鼻内镜手术的麻醉方式对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即采用局部麻醉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低于采用全身麻醉者。
局部麻醉下手术在避免眼部并发症,尤其是避免眼部严重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如果损伤眶壁或挤压眶内壁造成眶内压增高时,患者会立即做出反应,提示术者停止手术、避免继续操作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而全身麻醉手术时患者则没有这种'报警'能力[9]。
在手术中,关注患者的体位和麻醉状态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并发症的发生与疾病的病程和病变范围、CT的Lund-Mackay评分、前期手术史相关。
在鼻窦修正手术中,由于解剖标志的缺失,容易迷失方向,误入眶内和损伤颅底[13]。
瘢痕形成和骨质增生硬化使得术中出血增加,视野不清,而且也会对术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四、内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眼部并发症从解剖上看,鼻窦和眼眶关系非常密切,眼眶2/3被鼻窦包绕,眼眶的内上方、内侧、下方及眶尖部均被鼻窦包绕,而两者相邻的骨壁却非常菲薄,最薄处筛骨纸样板的厚度仅为0.2~0.4 mm。
眶内侧汇集了血管、神经和眼外肌等众多重要的组织结构,这些结构或与鼻窦仅相隔菲薄的骨壁,或附着于骨壁之上,或在骨壁内穿行。
这种毗邻关系是发生眼眶并发症的解剖学基础。
根据眼眶解剖特点与内镜鼻窦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关系,将眼眶内壁分为A、B、C 3个带。
分别相当于眶内眼球、球后和眶尖3个区域。
A带为眶纸样板前部,B带为后筛薄层骨质,与球后软组织特别是内直肌相邻。
C带包括Onodi气房和蝶窦外侧壁,紧邻视神经[14]。
由于鼻窦与眼眶关系极为密切,眶并发症在各类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
2眶纸样板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眶纸样板损伤是内镜鼻窦手术最常见也是最轻微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8 %~2.1%[15]。
钩突外移导致与纸样板过于靠近,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时过于向上,纸样板过薄和内移,筛窦向眶上和眶下气化致使纸样板位置发生变异,额隐窝前部开放时过于向外用力操作,这些都容易造成眶纸样板的损伤。
在筛窦开放中,避免纸样板损伤的最好办法是首先识别纸样板,而不是躲避它。
这样眶纸样板才能被关注和加以保护。
这和腮腺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的道理是一样的,即先识别才能保护,而不是盲目地躲避。
纸样板的解剖标志有二个,一个是筛泡外侧壁,另一个则是上颌窦口。
一般情况下,上颌窦口与纸样板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暴露上颌窦口可以帮助辨认眶下壁,进而识别纸样板。
术中如怀疑纸样板损伤,可挤压眼球确认是否损伤和损伤的部位,术中最好不要遮盖双眼以便观察眼部的情况。
术中如确认发生了眶纸样板的损伤或眶脂肪暴露,应避免过度吸引和谨慎使用动力系统。
手术结束后应尽量不填塞或少填塞。
术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减轻眶内水肿。
嘱患者避免用力擤鼻,延缓鼻腔冲洗。
虽然损伤眶纸样板并不总是出现眶周淤血和气肿,而且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内直肌损伤和其他一些眶内并发症的发生都是在损伤纸样板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对眶纸样板损伤仍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鼻泪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由于泪道、泪囊与钩突在解剖结构上联系紧密,避免鼻泪管损伤的最好方法就是全面了解鼻泪管与钩突以及上颌窦前内壁的关系。
鼻泪管距离其后的钩突1~8 mm,与上颌窦自然开口之间的距离为0.5~18.0 mm。
泪囊位于泪囊窝内,泪囊窝是由前方的上颌骨额突和后方的泪骨构成,向下延伸到达鼻泪管。
鼻泪管位于骨管内,这个骨管由前方的上颌骨和后方的泪骨组成,其骨管沿上颌窦前内侧走行,开口于下鼻道末端形成Hasner瓣,距离下鼻甲前端附着处3.5~10.0 mm处。
在鼻内,鼻泪管的标志为上颌线,即从上方的中鼻甲附着处最前端到下方的下鼻甲根部的连线。
在行钩突切除、上颌窦窦口开放(特别是使用反咬钳)时,对鼻泪管隐匿性的损伤是非常常见的。
行上颌窦自然口开放时,如果用反咬钳扩大窦口前缘,很容易损伤到鼻泪管。
向后囟扩大,保留前囟边缘作为手术的前界,不仅可以保留窦口黏膜缘的完整,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狭窄,还可以避免损伤鼻泪管。
目前,下鼻道开窗造成鼻泪管损伤已较为少见。
鼻泪管损伤并不一定都会产生临床症状,大多数可以自愈或者引流于中鼻道。
一旦损伤鼻泪管而引起临床表现,通常即刻或在术后2~3周内出现临床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在数周内随着鼻腔内炎症的消失而缓解[16]。
损伤鼻泪管后持续性溢泪的发生率为0.1%~1.7%[16,17]。
对于持续性的溢泪,判断鼻泪管阻塞部位是决定治疗的关键。
如果阻塞在鼻泪管,可行鼻腔泪囊造口手术。
4眶内血肿的预防和处理眼眶是一个约为4 cm×5 cm大小的圆锥形腔,由7块骨构成,分别是上颌骨、泪骨、筛骨、额骨、颧骨、蝶骨和颚骨。
眼球除了前方以外,四周均被骨壁包绕,眶筋膜层使眼球固定在其位置上。
眼球被眼外肌所支持,由附着在眶壁上的几条韧带所悬吊。
眶内压力增加会引起眼球突出,但是由于这些筋膜和韧带的作用,其向前突出的程度是有限的。
眶内血肿的主要危害是使眶内压力增加,一旦发生眶内出血,形成血肿会导致眶内压力快速升高,眶内压力增加可引起视网膜缺血或视神经缺血导致失明,永久性失明发生在缺血后1 h内。
筛前动脉多数位于额隐窝后缘附近。
前筛孔位于眶内侧壁上眶前缘向后24 mm处,而后筛孔在其后12 mm,视神经孔在后筛孔后方6 mm。
视神经孔内有眼动脉和视神经穿过,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下外侧。
尸体标本研究显示,91%的筛前动脉位于颅底或低于颅底1~2 mm,9%的筛前动脉明显低于颅底悬于筛窦气房内。
在冠状位CT扫描中可观察到筛前动脉的准确位置,呈鸟嘴状,位于内直肌和上斜肌之间。
筛后动脉往往穿行于颅底的骨管内。
临床上有两种类型的眶内血肿[18]。
第一种是动脉性出血导致的急性眶内血肿,是由FESS术中切断筛前动脉或筛后动脉而血管断端回缩至眶内所引发的,也是引起眶内血肿最常见的原因。
由于这种出血是快速的,术中即刻就可以出现眶内血肿和眼球突出。
第二种是静脉性出血导致的延迟性眶内血肿,原因是损伤眶内侧壁进而损伤眶内脂肪中的小静脉或眼外肌,造成眶内出血,导致术后延迟发生的眶内血肿。
术前仔细阅读CT片,辨别和确认筛前动脉的位置和与颅底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手术中,如果出现眶内侧壁破损,眶内脂肪暴露,或沿着颅底或额隐窝后部有明显出血时术者应提高警惕。
为避免损伤筛前动脉,术中可先确定蝶窦和后筛的颅底结构,然后逆向沿着颅底向前切除,以便仔细辨认和保护筛前和筛后动脉。
一旦损伤筛前动脉,应即刻使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
如果持续出血则有必要行筛前动脉结扎。
一旦出现眶内出血或血肿,患者会出现眼疼、结膜水肿或出血、眼睑肿胀或淤血、复视、眼球突出或者视力下降,应该立即去除或减少鼻腔填塞并请眼科医师紧急会诊。
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及视网膜检查。
因为眶内出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以上检查应该重复进行。
使用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眶内压力。
甘露醇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可以快速起效。
乙酰唑胺(500 mg,静脉给药)缓慢起效,可以降低眼房水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