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

姜夔的《扬州慢》是高中语文选修本《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的一篇。“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与北宋周邦彦并称“周姜”。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

“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而《扬州慢》在感时伤世上又具有代表性。它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

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

二、说学情

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通过对必修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的诗歌进行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境法——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

2、引导法——设问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在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分析词中所写今日之扬州时,教师设置了四个问题。

(二)说学法

诗歌鉴赏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以看不懂为理由,马虎作答,草草了事,严重缺乏独立理解分析

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学法上,我贯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

1、诵读法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词作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2、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介绍扬州,并结合图片与前人的诗让学生感受扬州,然后设置问题:三百年后,当姜夔来到扬州,扬州城是否一如从前?如果不是,那么,他清楚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由此想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便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其昔盛今衰的原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就不难了。

(二)知人论世

1、作者——多媒体展示,做到知人论世。

2、词序——学生课前预习自主了解大概词意,然后教师设置问题(词作时间,眼前实景,作者感慨,他人评价),学生用序中原话回答,这便让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三)诵读吟咏——把握主体感情基调

读,贯穿诗词学习始末。学生自由朗读、范读、齐读等相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本词感伤

..的感情

..悲凉

基调,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把握该词的朗读节奏。(四)整体把握

1、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2、下阕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3、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4、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把握理解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今昔对比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五)词句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示例赏析来鉴赏其他词句,在自由鉴赏中掌握鉴赏方法及其他的写作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六)拓展阅读(作业)

把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比较阅读,从内容、感情、风格、手法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感受豪放派与婉约

派诗歌的不同风格,感受南宋词的“极其变”。六、说板书

在整体把握环节让学生把握本词的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及所体现出的黍离之悲;在自由鉴赏环节则让学生把握其他的表达技巧。

七、不足之处

1、尽管认识到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但是还是低估了其难度系数;另外,学生预习的也不够充分,对词中所化用的诗句不甚了解,导致课堂上学生在自由鉴赏环节不能顺利进行。

2、教学方法单一,因为对学生学情认识不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设置单一,侧重自主思考而不是合作探究。

3、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这节课自由鉴赏环节应该是重难点,应安排较长时间,再加上这首词较长且有小序,因此知人论世和理解小序环节应安排在早自习进行预习,这样才能有充分时间诵读探讨,而不是仓促结束。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文章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问:扬州过去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课堂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词中主旨。 2、学习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引用前人诗句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巧妙引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及其作用 一、置身诗境。 1.在小序中,作者用的是哪些词来表达情感?在搜寻作者心情的关键词时,我们不要忘记了什么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能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什么是黍离之悲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你能用美的语言来描写这让你心动又心疼又心痛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得瑟改诗(小组讨论)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VS 忆.春风十里,有.荠麦青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尤.厌言兵...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VS 自金兵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高二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案 Ⅰ、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Ⅱ、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Ⅲ、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Ⅳ、教学课时:一课时 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

(完整版)扬州慢公开课课堂实录

扬州慢(教学实录) 执教者:宋志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词《扬州慢》。我们学到有关扬州的诗句都有哪些呢?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出扬州的温婉与可爱。今天,我再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大家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词相比多了什么? 生: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词前这段序言。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畅,从这段小序中你都读出了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了时间是在“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创作原因是“感慨今昔”;景物(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萧条” 师:刚刚我们一起还原了词的创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词人路过这座江南名城,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变得四顾萧条,词人心中怆然,于是把万千感慨写进了这首词中。这种感慨悲伤又被称为什么呢? 生:黍离之悲。 师:你能说说“黍离之悲”具体指什么吗? 生:注解上说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指故国之思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从看书下注释去寻找答案。《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幻灯片,“黍离之悲”介绍)。 师:“彼黍离离”,“离离”是指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的意思是说草木长得茂盛,而草木越茂盛往往也就暗示国事的衰败,可以联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用“黍离之悲”来形容昔盛今衰之悲、亡国失土之悲。 师: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下。 (生诵读课文) 师:同学们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谁能来品评一下。 生1:读的很流畅,但是情感还不够丰富。 生2:读的太快了,节奏感不太强。 师:你认为这首词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 生3:读时应该注意抑扬顿挫。 生4:应该注意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从《扬州慢》的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慢词,既然是慢词就要尽量读的慢一些,节奏舒缓一些,停顿要长一些,最好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声音洪亮)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备课研修 2013-01-06 09:55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扬州慢》学案

《扬州慢》学案 教学参考 1219 1315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最爱是扬州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难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人杰地灵。鉴真、秦少游、郑板桥、朱自清。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扬州几度变迁,几度轮回) 二、词人零距离 姜夔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这一感人的历史瞬间(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正音正字。 霁荠怆度窥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是两种农作物。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四、含英咀华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精品】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 改!) 导入:齐读《菩萨蛮》 江南人美、物美、风光美。所以“人人都道江南好”。扬州地处江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但在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词人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扬州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注释 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学生看注释,诵读诗歌,感受诗情。学生谈能否感受到黍离之悲。 昔盛: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青楼梦好。 今衰: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学生看示例,然后任选一句鉴赏。 1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满城的“废池乔木”都不愿再回忆昔日的惨烈的战祸。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侧面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目击了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空荡荡的城中寒意弥漫。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扬州慢》 姜夔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案 执教人:洪秀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理解诗作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解读词句,品味作品的内涵。 【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诵读、研读、赏析)、讨论探究、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演唱的《烟花三月》MTV,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历史名城,走进扬州 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词意。 2、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四、置身诗境,品味扬州 1、思考:这一路上词人姜夔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扬州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名都——繁华热闹 4、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等。 五、体察诗情,重游扬州(精讲点拨)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小结 六、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 七、拓展延伸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1)此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2)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扬州慢·淮左名都》三维目标教案

扬州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本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其情感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扬州,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姜夔,南宋词人,有《白石道诗集》、《白石道歌曲》,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的风格: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属于婉约派词人。人称“江湖雅士”。 词人生活的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攻破扬州,大肆掳掠,导致“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严重。15年后,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满目疮痍。 2、创作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本词的小序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4、什么是“黍离之悲”?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扬州慢》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扬州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扬州慢》选自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体会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而《扬州慢》是一篇经典篇目,需要重点研读。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高一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使他们能够对本课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词句,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本词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 五、说教法 通过创设情境,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通过问题引领和拓展延伸,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把握本词。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词和诗都是抒情的文学,姜夔来到了荒凉的扬州城,他会有哪些感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通过这些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 介绍作者这一学习任务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然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补充。 (三)背景介绍 对扬州城昔日繁华的了解有利于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朗读课文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这是诗歌鉴赏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再由教师范读。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便更好地体会本词情感。 (五)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 (1)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所见所闻,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扬州慢》说课稿

《扬州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 姜夔的《扬州慢》是高中语文选修本《唐诗宋词选读》中“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的一篇。“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与北宋周邦彦并称“周姜”。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 “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而《扬州慢》在感时伤世上又具有代表性。它上片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感慨万千。 二、说学情 1、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考试中难啃的“骨头”。

2、高二年级学生已有诗歌鉴赏基础知识,通过对必修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的诗歌进行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3、培养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本班学情和教材分析,同时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要求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教学难点:通过对名句的赏析掌握本词的表达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境法——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了解词中扬州城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原由。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 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 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法 2. 诵读法 3. 比较法 4. 讨论法 5. 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导读 1. 作者生平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哪位同学愿意再为大家朗诵一遍?(某学生朗诵)很好!诗中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被誉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说来也巧,老师就在扬州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把她视为生命里的“第二故乡”,对她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下面就让大家看一看扬州的美景。(播放课件展示扬州景物)大家谈一谈,看了照片以后你对扬州这座古城有什么印象。(学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

扬州慢教案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主备人张江华成员吴国生张良生蔡晶晶林墨群林丽玙 班级高二(9 )授课时间2014年2月 27 课时 1 课题扬州慢课型讲读 教学目的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内容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通过反复诵读和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和对比手法运用,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加深练习强化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内容(3分钟) 检查背诵《旅夜抒怀》情况。 二、导入新课、知人论世(4分钟) 1、导入: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2、作者简介: 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 3、创作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三、检查预习(4分钟) 1.阅读创新设计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人教版《扬州慢》说课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姜夔《扬州慢》说课稿 秭归一中姜建发443600 一,说教材 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扬州慢》,过去被编选在语文人教版老教材第三册第8课《词七首》,新课改后调整到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第二单元,丛属于“推荐作品”这一板块。诗歌第二单元的整体指导思想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把握,发挥个体性想象,体会并品味古典诗词特有的意境美。《扬州慢》这首词,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昔盛今衰之感慨溢于言表。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二、说学情 1、巩固已有的诗歌鉴赏知识 高中生经过语文教材必修三诗歌单元与选修教材诗歌部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因而,在学习本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丰富意蕴与艺术魅力进行更深一层的解读。 2、提升学生对词的认知水平与欣赏水平 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上全是唐诗,而选修教材三个单元也以唐诗为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对词这一诗歌体裁有更进一步的关注,二是让学生辨析婉约和豪放这两种词作风格,在语言风格角度上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有以下三点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基于以上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通过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把握怀古类诗作的共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忧国伤时的情感,加强对怀古诗的认知。 四、说教法 1、回溯历史,创设情境 由于学生对扬州这一历史名城普遍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古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展示一定的扬州城的图片,拉近学生

扬州慢姜夔 姜夔《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姜夔姜夔《扬州慢》教案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 教学目标: 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 重点难点: 1.诵读、想象,感受词作意境、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2.了解词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曾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另一位唐代诗人徐凝也曾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吟诵。看来扬州自古繁华,更是诗人笔端的常客,今天我们就随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一起走进唐代500年后的扬州。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句 指导诵读 2.预习展示 (1)积累重点字词: 维扬霁弥望顾怆然度少驻乔郎算纵赋念 (2)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师生合作明确:交代时间、地点、见闻、创作缘由、他人评价等内容。 活动3【活动】置身诗境吟咏诗韵 听读名家朗诵录音,学习该词朗诵技巧: 题为《扬州慢》, 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活动4【活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试以一个字概括特点?特点是怎么反映出来的?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词人心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作者借助什么表现昔日扬州的? 学生代表作答,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繁华热闹。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3.目睹了今日的扬州,作者是什么心情?哪一个字突出了他的感受?词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代表作答,教师相机点拨:“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加以赏析。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