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闸管相控调速系统

晶闸管相控调速系统
晶闸管相控调速系统

晶闸管相控调速系统

1.设计任务及要求分析

由设计任务可知,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实现晶闸管相控整流直流电动机调速。其输入为单相交流电源,电压为220V,频率为50HZ。通过整流装置后,直流输出电压为0~100V可调,额定电流为50A的指标供给直流电动机。对于单相可控整流电路包括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相整流电路、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以及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等,本次课设采用单相桥式全控整流。因此,本系统主要分为整流电路,触发电路和保护电路。下面将分别具体设计。

2.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概述

2.1 转速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通过调节控制电压U c就可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当负载的生产工艺对运行时的静差率要求不高,采用开环系统就能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无级调速。但是,对静差率有较高要求时,开环调速系统往往不能满足要求。这时就要采用闭环调速系统。采用PI调节的单个转速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转速无静差。但是,如果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较高,例如:要求快速起制动,突加负载动态速降小等等,单闭环系统就难以满足需要。这是就要考虑采用转速、电流双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中设置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二者之间实行嵌套(串联)联接。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这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一般都采用PI调节器。两个调节器的输出都是带限幅作用的,转速调节器ASR的输出限幅电压U im *决定了电流给定电压的最大值,电流调节器ACR的输出限幅电压U cm限制了电力电子电换器的最大输出电压U dm。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1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ASR—转速调节器,ACR—电流调节器,TG—测速发电机,TA—电流互感器,UPE—电力电子变换器,U n*—转速给定电压,U n—转速反馈电压,U i*—电流给定电压,U i—电流反馈电压。

2.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在负载电流小于Idm时表现为转速无静差,这时转速负反馈起主要调节作用。当负载电流达到Idm时,对应于转速调节气的饱和输出U im*,这时电流调节器起主要调节作用,系统表现为电流无静差,得到过电流的自动保护。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如图2示:

图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

3.系统主电路及其元件参数计算

3.1 晶闸管相控整流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原理

晶闸管相控整流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晶闸管相控整流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系统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的控制结构。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两者之间实行串行连接,转速调节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晶闸管的触发电路。从闭环反馈的结构上看,电流调节环是内环,按典型I 型系统设计;速度调节环为外环,按典型Ⅱ型系统设计。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两个调节器都采用PI 调节器,这样组成的双闭环系统,在给定突加(含启动)的过程中表现为一个恒值电流调节系统,在稳态中又表现为无静差调速系统,可获得良好的动态及静态品质。

3.2 整流电路及器件参数计算

3.2.1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原理分析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中,晶闸管1VT 和4VT 组成一对桥臂,2VT 和3VT 组成另外一对桥臂。在变压器副边电压的正半周时,若四个晶闸管均不导通,负载电流d i 为零,d u 也为零,1VT 和4VT 串联承受变压器副边电压,设1VT 和4VT 的漏电

抗相等,则各承受副边电压的一半。若在触发角α处给1VT 和4VT 加触发脉冲,1VT 和4VT 导通,当副边电压过零时,1VT 和4VT 关断。在变压器副边电压的负半周时,仍在触发角α处给2VT 和3VT 加触发脉冲,2VT 和3VT 导通,当副边电压过零时,

2VT 和3VT 关断。此后又是1VT 和4VT 导通,如此循环的工作下去。晶闸管承受的最大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分别为20.707U 和21.414U 。

当负载为蓄电池、直流电动机的电枢(忽略其中的电感)等时,负载可看成一个直流电压源,对于整流电路,它们就是反电动势负载。副边电压大于E 时,才有晶闸管承受正电压,有导通的可能。电阻负载时相比,晶闸管提前了电角度

δ停止导电,δ称为停止导电角。当αδ<时,触发脉冲到来时,晶闸管承受负电压,不可能导通。触发脉冲有足够的宽度,保证当t ωδ=时刻有晶闸管开始承受正电压时,触发脉冲仍然存在。这样,相当于触发角被推迟为δ。δ称为停止导通角。其中

2

arcsin

2E

U δ= (1)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接反电动势—电阻负载时的电路及波形如图4所示

图4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接反电动势—电阻负载时的电路及波形

b) i d O E

u d

w t I

d O

w t

a

q

d

VT1

VT2

VT3

VT4

u1

u2

电流d i 波形在一个周期内有部分时间为0,为电流断续。当αδ<触发脉冲到来时,晶闸管承受负电压,不可能导通。触发脉冲有足够的宽度,保证当t ωδ=时刻有晶闸管开始承受正电压时,触发脉冲仍然存在。这样,相当于触发角被推迟为δ。为了克服此缺点,一般在主电路中直流输出侧串联一个平波电抗器。为保证电流连续所需的电感量L 可由式(2)求出,串联一个平波电抗器后的电压

d u 和电流d i 的波形如图5所示。

322min min

22 2.8710d d U U

L I I πω-=

=? (2)

图5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带反电动势负载串平波电抗器电流连续的临界情况

3.2.2器件参数计算

单相全控整流电路带反电动势负载时

2221

22

2sin ()cos 0.9cos d U U td t U U πα

α

ωωααππ

+=

=

=? (3)

所以,对于变压器T :

20.9cos d

U U α

=

(4)

当0α= 时,100d dm U U V ==,所以

2100

111.10.9cos 0.91d U U V α===? (5)

因此

t

w w O

u

d 0

E i

d t

p

d a q = p

21222111.10.50522050111.150 5.6d U K U I I A

S U I KVA

?===???

==???==?=?? (6) 对于晶闸管VT ,承受的最大正向电压max p VT 和最大反向电压max n VT 分别为

max 2max 20.7070.707111.178.61.414 1.414111.1157.1

p n VT U V VT U V

==?=???==?=?? (7)

流过晶闸管的平均电流

50

35.422

d dVT I I A =

== (8) 对于平波电抗器L ,其大小为:

3322min min 22111.1

2.8710 2.8710127500.05

d d U U L mH I I πω--=

=?=??=? (9)

其中,min d I 取额定电流电流的5%。

4.相控触发电路的设计

为保证相控电路的正常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应保证触发角α的大小在正确的时刻向电路中的晶闸管施加有效的触发脉冲。对于晶闸管的触发实现主要有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和由集成触发器组成的触发电路两种。下面分别进行介绍别进行方案比较选择。

4.1 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再由模拟电子电路构成的整流装置触发电路中,以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应用最多。图6所示为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此电路输出可为双窄脉冲,也可为单窄脉冲。电路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脉冲的形成与放大、锯齿波的形成和脉冲移相、同步环节。此外,还有强触发和双窄脉冲形成环节。

脉冲形成环节由晶体管V4、V5组成,V7、V8起脉冲放大作用。控制电压uco 加在V4基极上,电路的触发脉冲由脉冲变压器TP 二次侧输出,其一次绕组接在V8集电极电路中。脉冲前沿由V4导通时刻确定,脉冲宽度与反向充电回路时间常数R11C3有关。

锯齿波电压形成的方案较多,如采用自举式电路、恒流源电路等,本电路采用恒流源电路。恒流源电路方案由V1、V2、V3和C2等元件组成,其中V1、VS、RP2和R3为一恒流源电路。触发电路与主电路的同步是指要求锯齿波的频率与主电路电源的频率相同且相位关系确定,锯齿波是由开关V2管来控制的。V2开关的频率就是锯齿波的频率——由同步变压器所接的交流电压决定。V2由导通变截止期间产生锯齿波——锯齿波起点基本就是同步电压由正变负的过零点。V2截止状态持续的时间就是锯齿波的宽度——取决于充电时间常数R1C1。

双窄脉冲形成环节的内双脉冲电路:每个触发单元的一个周期内输出两个间隔60°的脉冲的电路。V5、V6构成一个“或”门,当V5、V6都导通时,V7、V8都截止,没有脉冲输出。只要V5、V6有一个截止,都会使V7、V8导通,有脉冲输出。第一个脉冲由本相触发单元的uco对应的控制角 产生。隔60°的第二个脉冲是由滞后60°相位的后一相触发单元产生(通过V6)。

图6 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

4.2 集成触发器构成的触发电路

集成电路可靠性高,技术性能好,体积小,功耗低,调试方便,已逐步取代分立式电路。目前国内常用的由KJ 系列和KC 系列,2个KJ004集成块和1个KJ041集成块,可形成4路双脉冲,再由4个晶体管进行脉冲放大即可。 其电路连接图如图7

所示。

图7 集成触发器构成的触发电路

集成触发器KJ004各引脚说明如下表1所示

表1 KJ004引脚说明

功 能

锯齿波形成

-Vee (1kΩ) 地

同步输入 综合比较 微分 阻容 封锁 调制

+Vc c

引脚号

1、15

2、6、10

3、4 5

7

8

9

11、12 13、14 16

KJ041内部是由12个二极管构成的6个或门,其作用是将6路单脉冲输入转换为6路双脉冲输出。本课设只需4路脉冲,所以用它其中的4脉冲输出就可以了。该触发电路设计中,通过KJ004集成触发器控制晶闸管VT1 、VT2、VT3和VT4的导通与截止,使VT1和VT4同时导通,VT2和VT3同时导通,同时两路导通相差180°。KJ004 器件恰好输出两路相差180°的移相脉冲,可以方便地构成全控桥式触发器线路。本次课程设计采用KJ 系列构成单相桥整流电路的触发电路。

4.3 两种实现方案的特点

模拟触发电路,即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可靠;缺点是易受电网电压影响,触发脉冲不对称度较高,可达3°~4°,精度低。数字触发电路,即集成触发器构成的触发电路的脉冲对称度很好,如基于8位单片机的数字触发器精度可达0.7°~1.5°。其可靠性高,技术性能好,体积小,功耗低,调试方便。因此,综合考虑,本次课程设计采用集成触发器构成的触发电路。

5.保护电路的设计

相对于电机和继电器,接触器等控制器而言,电力电子器件承受过电流和过电压的能力较差,短时间的过电流和过电压就会把器件损坏。但又不能完全根据装置运行时可能出现的暂时过电流和过电压的数值来确定器件参数,必须充分发挥器件应有的过载能力。因此,保护就成为提高电力电子装置运行可靠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5.1直流侧过电压保护

当直流侧快速开关断开或桥臂快熔熔断时会产生过电压,用压敏电阻抑制过电压或用单相VTS 。此次设计中采用压敏电阻,压敏电阻的额定电压U 1mA 的选取可按下式计算

()101.8~2.2()mA d U U V ≥,U d0为晶闸管控制角α=00时直流输出电压。保护措施如图8所示。

()()101.8~2.2 1.8~2.2100180~220()mA d U U V ≥≥?= (10) 通常作为中小功率整流器操作过电压保护时,压敏电阻通流容量可选择(3~5)KA 。

图8 直流侧过电压保护

5.2关断缓冲电路

关断缓冲电路如图9所示:

图9 关断缓冲电路

关断缓冲电路即晶闸管换相保护电路。R、C值根据工程手册选取,此设计晶闸

μ,R可取20Ω。

管额定电流为15A,故C可取0.3F

5.3过电流保护

电力电子电路中的电流瞬时值超过设计的最大允许值,即为过电流。过电流有过载和短路两种情况。在该电路的过电流保护中均采用熔断器,给每个晶闸管串连一个熔断器。虽然这样所用熔断器较多,但由于流过晶闸管的电流有效值相对于负载电流有效值和电源二次侧电流有效值来说较小,等价条件下产生热量最少,同时熔断器价格很便宜,故这样设计过电流保护电路比较经济。电路原理图如下图10所示:

图10 过电流保护

5.4电流上升率di/dt 的抑制

晶闸管初开通时电流集中在靠近门极的阴极表面较小的区域,局部电流密很大,然后以0.1mm/μs 的扩展速度将电流扩展到整个阴极面,若晶闸管开通时电流上升率di/dt 过大,会导致PN 结击穿,必须限制晶闸管的电流上升率使其在合适的范围内。其有效办法是在晶闸管的阳极回路串联入电感。

5.5电压上升率du/dt 的抑制

加在晶闸管上的正向电压上升率du/dt 也应有所限制,如果du/dt 过大。由于晶闸管结电容的存在而产生较大的位移电流,该电流可以实际上起到触发电流的作用,使晶闸管正向阻断能力下降,严重时引起晶闸管误导通。该电路中采用进线电抗器,在输入交流侧串联电感来抑制电压变化率。

6.系统主电路的MATLAB 仿真

结合上各个部分的分析和计算,下面将运用MATLAB 的simulink 模型对系统的主电路进行仿真。在仿真过程中,对于触发电路的实现采用双脉冲产生器来实现,关键在于控制好脉冲产生的延迟触发时间,及延迟触发角α。工频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而触发角α的单位为度,因此要进行单位转换。每一度的时间为

501

5.6105650360

t s us -=

=?=? (11)

所以,当延迟触发角为α时的延迟时间为

05650360

t t us αα

αα==

=? (12)

所以对于1VT 和4VT 构成的桥臂,延迟56t us αα=后触发,对于2VT 和3VT 构成的桥臂,要多延迟半个周波触发,及

'(0.0156)2

T

t t us ααα=

+=+ (13) 当30α= 和60α= 时,30t 、'30t 和60t 、'

60

t 分别为 530'30305

60''

303030 5.610 1.670.0111.6760 5.610 3.34

0.0113.34

t ms t t ms t ms t t ms

--?=??=?=+=???=??=??=+=??

(14)

下面将分别对30α= 和60α= 的时候进行仿真。 系统的MATLAB 的simulink 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系统的MATLAB 的simulink 模型

当30α= 是系统的仿真波形如图12所示。

图12 当30α=

时系统的仿真波形

当60α= 是系统的仿真波形如图13所示。

图13 当60α=

时系统的仿真波形

仿真图由上到下分别为变压器副边电压2u ,整流后的电压d u ,带反电动势

负载的负载电流d I ,1VT 和4VT 构成的桥臂的触发脉冲信号以及2VT 和3VT 构成的桥臂的触发脉冲信号。由仿真波形图可知,通过改变延迟触发角 的大小即可改变单相全桥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大小,从而实现电压1100V 可调,电流大小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其而定电压为50A 。由于平波电抗器的存在,电流的波形实现了连续。

7.心得体会

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作为我们的专业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的课程设计算是告一段落,虽然忙碌了一阵子,但是却感觉自己受益良多。在此,总结一下自己本次课程设计的几点体会。

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应战的准备,要肯下功夫,这样,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不会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本次课程设计也是如此,平时要学好基础知识,要为自己吸收新的知识打好基础,在课设遇到问题时,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积累去查阅资料,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课设过程中,一本良好的指导书和网络有用的资料都能给自己很大的帮组和提示。如果平时学的不扎实,也不利用空余时间补充自己头脑,那么,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便束手无策了。

要有战胜的困难的决心。每个人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刚开始拿到课设题目时,本以为还比较轻松,可没想到等到自己真的开始去分析时才发现很多东西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而且有的东西是平时学习中忽略的盲点,比如说对于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晶闸管的触发虽然知道实现它的原理,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却没有具体去思考该如何实现,以至于在simulink仿真时关于晶闸管的触发环节实现思考了很久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当自己坚定信心,不言放弃和加强与同学交流后,所有的困难也迎刃而解了。

通过本次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课设,夯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总的来说,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是比较难学的,实用性很强,也是我们专业的特色学科。因此,学好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然而,仅仅学好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课程设计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一次不择不扣的练兵。

当然在本次课设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功完成了本次电力系统分析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杨荫福、段善旭、朝泽云.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维平.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叶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及装置.北京:铁道出版社,1999

[5] Robert H.Bishop.Modern Contorl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Using MATLAB and Simulation[M].影印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转速电流双闭环的数字式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与设计(课程设计完整版)

湖南科技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转速电流双闭环的数字式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与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任务书 题 目 转速电流双闭环的数字式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与设计 时 间安排 2013年下学期17,18周 目 的: 应用所学的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基本知识与工程设计方法,结合生产实际,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与实现方案,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初步设计。 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在MATLAB 软件上建立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控制系统进行性能仿真研究,掌握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原理设计与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应用PROTEL 进行控制系统的印制板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综合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 求:电动机能够实现可逆运行。要求静态无静差。动态过渡过程时间s T s 1.0≤,电流超调量%5%≤i σ,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30%≤n σ。 总体方案实现:主电路选用直流脉宽调速系统,控制系统选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方案。主电路采用25JPF40电力二极管不可控整流,逆变器采用带续流二极管的功率开关管IGBT 构成H 型双极式控制可逆PWM 变换器。其中属于脉宽调速系统特有的部分主要是UPM 、逻辑延时环节DLD 、全控型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驱动器GD 和PWM 变换器。系统中设置了电流检测环节、电流调节器以及转速检测环节、转速调节器,构成了电流环和转速环,前者通过电流元件的反馈作用稳定电流,后者通过转速检测元件的反馈作用保持转速稳定,最终消除转速偏差。 从而使系统达到调节电流和转速的目的。该系统起动时,转速外环饱和不起作用,电流内环起主要作用,调节起动电流保持最大值,使转速线性变化,迅速达到给定值;稳态运行时,转速负反馈外环起主要作用,使转速随转速给定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电流内环跟随转速外环调节电机的电枢电流以平衡负载电流。 指导教师评语: 评分等级:( ) 指导教师签名:

直流电动机可逆调速系统设计 (1)要点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直流电机可逆调速系统利用的是双闭环调速系统,因其具有调速范围广、精度高、动态性能好和易于控制等优点,所以在电气传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设置了两个调节器, 即转速调节器(ASR)和电流调节器(ACR), 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本文对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对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原理进行了一些说明,介绍了其主电路、检测电路的设计,介绍了电流调节器和转速调节器的设计以及系统中一些参数的计算。 关键词:双闭环,可逆调速,参数计算,调速器。

目录 1. 设计概述 (1) 1.1 设计意义及要求 (1) 1.2 方案分析 (1) 1.2.1 可逆调速方案 (1) 1.2.2 控制方案的选择 (2) 2.系统组成及原理 (4) 3.1设计主电路图 (7) 3.2系统主电路设计 (8) 3.3 保护电路设计 (8) 3.3.1 过电压保护设计 (8) 3.3.2 过电流保护设计 (9) 3.4 转速、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9) 3.4.1电流调节器 (10) 3.4.2 转速调节器 (10) 3.5 检测电路设计 (11) 3.5.1 电流检测电路 (11) 3.5.2 转速检测电路 (11) 3.6 触发电路设计 (12) 4. 主要参数计算 (14) 4.1 变压器参数计算 (14) 4.2 电抗器参数计算 (14) 4.3 晶闸管参数 (14) 5设计心得 (15) 6参考文献 (16)

直流电动机可逆调速系统设计 1.设计概述 1.1设计意义及要求 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起、制动性能,宜于在大范围内实现平滑调速,在许多需要调速或快速正反向的电力拖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控制的角度来看,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又是交流拖动控制系统的基础,所以应该首先掌握直流拖动控制系统。本次设计最终的要求是能够是电机工作在电动和制动状态,并且能够对电机进行调速,通过一定的设计,对整个电路的各个器件参数进行一定的计算,由此得到各个器件的性质特性。 1.2 方案分析 1.2.1 可逆调速方案 使电机能够四象限运行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改变直流电机电枢两端电压的方向,可以改变直流电机励磁电流的方向等等,即电枢电压反接法和电枢励磁反接法。 电枢励磁反接方法需要的晶闸管功率小,适用于被控电机容量很小的情况,励磁电路中需要串接很大的电感,调速时,电机响应速度较慢,且需要设计很复杂的电路,故在设计中不采用这种方式。 电枢电压反接法可以应用在电机容量很的情况下,且控制电路相对简单,电枢反接反向过程很快,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本设计中采用该方法。 电枢电压反接电路可以采用两组晶闸管反并联的方式,两组晶闸管分别由不同的驱动电路驱动,可以做到互不干扰。 图1-1 两组晶闸管反并联示意图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创新设计创新设计名称: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

目录 目录 (1) 1 引言 (2) 1.1 设计背景 (2) 1.2 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2) 2 总体方案设计 (3) 2.1 单片机选型方案 (3) 2.2 转速测量方案选择 (4) 2.3直流电机驱动电路介绍 (5) 2.4 PWM调宽方式的选择 (6) 2.5键盘的选择 (6) 2.6整体方案设计框图 (6) 3 硬件电路设计 (7) 3.1 系统的整体硬件框图 (7) 3.2 按键模块电路设计 (7) 3.3数码管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8) 4系统软件设计 (10) 4.1 PWM输出程序设计 (10) 4.2 数字PID算法程序设计 (11) 4.3速度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12) 4.4 按键设定程序设计 (13) 4.5 速度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15) 5 总结 (16) 6参考文献 (17) 附录A系统原理图 (18)

1 引言 1.1 设计背景 现代工业生产中,电动机是主要的驱动设备,目前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中已大量采用晶闸管(即可控硅)装置向电动机供电的KZ—D拖动系统,取代了笨重的发电动一电动机的F—D系统,又伴随着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直流电机调速逐步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特别是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使直流电机调速技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智能化、高可靠性已成为它发展的趋势。直流电机调速基本原理是比较简单的(相对于交流电机),只要改变电机的电压就可以改变转速了。改变电压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一种PWM脉宽调制,调节电机的输入占空比就可以控制电机的平均电压,控制转速。本设计主要研究了利用MCS-51系列单片机,通过PWM方式控制直流电机调速的方法。PWM控制技术以其控制简单、灵活和动态响应好的优点而成为电力电子技术最广泛应用的控制方式,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思想或实现无谐振软开关技术将会成为PWM控制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1.2 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设计一个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要求系统具有如下功能:通过按键设定转速的大小,然后由单片机产生PWM控制信号,控制直流电机驱动器L298N,使电动机以一定的转速旋转,为实现闭环控制,通过外围器件为单片机提供测量转速的电平变化信号,单片机测得转速后,与设定的转速值相比较,通过数字PID算法产生控制信号,改变PWM输出的占空比,从而改变电动机转速,从而实现闭环控制,使电动机在一个转速值上较稳定的旋转。

晶闸管触发驱动电路设计-张晋远要点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电接口技术》 课程设计 题目晶闸管触发驱动电路设计 姓名张晋远学号1533101200119 指导教师李亚峰 学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日期2017 年 4 月20 摘要 晶闸管是一种开关元件,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为了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必须在控制级至阴极之间加上适当的触发信号(电压及电流),完成此任务的就是触发电路。本课题针对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进行设计,其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触发电路,交流电路,同步电路等电路环节组成。有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单结晶体触发电路、集成

UAA4002、KJ006触发电路。包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工作过程以及针对相关参数的计算。 关键词:晶闸管;触发电路;脉冲;KJ006; abstract Thyristor is a kind of switch components, can work under high voltage, high current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ntrol thyristor conduction, must be between control level to the cathode with appropriate trigger signal (voltage and current), complete the task is to trigger circuit. This topic in view of the thyristor trigger circuit design, the main part of the circuit by the trigger circuit, communication circuit, synchronous circuit and other circuit link. There is a blocking phase bridge trigger circuit, the sine wave synchronous trigger circuit, the single crystal trigger circuit, the integrated UAA4002, the KJ006 trigger circuit. This includ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circuit and the circuit working procedur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Keywords: thyristor; Trigger circuit; Pulse; KJ006;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设计背景与意义…………………………………… 1.2 晶闸管的现实应用……………………………………

晶闸管的触发电路

晶闸管TSC的触发电路 1. 介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原理和快速过零触发要求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关键技术是必须做到电流无冲击。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机理如图一所示,信息请登陆:输配电设备网 当电路的谐振次数n为2、3时,其值很大。 式(2)的第三项给出当触发角偏离最佳点时的振荡电流的幅值;式(2)中的第二项给出当偏离最佳予充电值时振荡电流的幅值。若使电容器电流ic=C*du/dt=0,则du/dt=0,即晶闸管必须在电源电压的正或负峰值触发导通投切电容器组,电容器预充电到峰值电压。 触发电路的功能是:电流无冲击触发;快速投切,20ms的动作。这个20ms不是得到投切命令到产生动作的时间,而是从停止到再投入动作的时间为20ms。快速反应时,在平衡补偿电路,不能出现不平衡动作,即有的相有电流,有的没有。

1. 两类晶闸管的触发电路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从同步信号的采集上,有两类晶闸管触发电路。一类为从电网电压取得同步信号,一类为从晶闸管两端取得同步信号。 从电网电压取得同步信号的电路框图如图二:信息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f13502670.html, 电路中包括同步变压器、同步信号处理电路和功率驱动电路、脉冲变压器隔离电路等。当得到触发命令后,在投切点产生触发脉冲列,经过脉冲变压器的隔离,推动晶闸管。同步信号处理电路有滤波处理功能,可以是CMOS等的电子电路组成,也可以是单片机、GAL电路等。电路中包括相序错判断功能。信息来自:输配电设备网 从电网电压取得同步信号的优点为在主回路没有送电时,给触发命令,可以测量晶闸管的触发脉冲幅度和相位,在主回路得电后,给触发命令,可以放心, TSC为正确的投入工作。对于TSC电路中的两只晶闸管+一只二极管的“2+1”电路、两只晶闸管+两只二极管的“2+2”电路、三只晶闸管+三只二极管的“3+3”电路,电容器有二极管预充电, 电容器上一直存在直流电压,晶闸管的交直流电压不变,电网电压取得同步信号触发适合。缺点为电路复杂,对于400V小容量的TSC电路造价高。如果TSC全部采用晶闸管不用二极管,由于晶闸管两端的电压随着电容器放电电压的减少逐渐小,意味着触发点在变动,上述电路不能跟随变化触发点,所以不适应了。信 图二: 电网电压取得同步信号的触发电路 从晶闸管两端取得过零信号比较困难,过零触发要求电压高时截止,电压最低低时导通触发。几乎找不出什么元件是这种特性.如稳压管,电压低截止,电压高维持电压不变.不满足要求。 目前,从晶闸管两端取得过零信号的典型触发电路是MOC3083,它的框图如图三:信 图三:MOC3083电路图 MOC3083芯片内部有过零触发判断电路,它是为220V电网电压设计的,芯片的双向可控硅耐压800V,在4、6两端电压低于12V时如果有输入触发电流,内部的双向可控硅就导通。 用在380V电网的TSC电路上要串联几只3083。在2控3的TSC电路应用如图四:

直流PWMM可逆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基础课程设计(论文) 直流PWM-M可逆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刘雨楠 小组成员:陈慧婷(20114073166) 石文强(20114073113) 刘志鹏(20114073134) 张华国(20114073151) 信息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2014年10月20日

摘要 当今,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而直流调速控制作为电气传动的主流在现代化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直流调速系统,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控制部分、功率部分、直流电动机。长期以来,直流电动机因其具有调节转速比较灵活、方法简单、易于大范围内平滑调速、控制性能好等特点,一直在传动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基于微机控制的双闭环可逆直流PWM调速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出发,逐步建立了双闭环直流PWM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用微机硬件和软件发展的最新成果,探讨一个将微机和电力拖动控制相结合的新的控制方法,研究工作在对控制对象全面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控制部分展开研究,它包括对实现控制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的探讨,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的探讨等内容。在硬件方面充分利用微机外设接口丰富,运算速度快的特点,采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措施,实现对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控制。论文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和提高调速性能的方法,研究了IGBT模块应用中驱动、吸收、保护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微机控制方面,讨论了数字触发、数字测速、数字PWM调制器、双极式H型PWM变换电路、转速与电流控制器的原理,并给出了软、硬件实现方案。 关键词:直流可逆调速数字触发PWM 数字控制器

α_=_β__配合控制的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目录 1α= β配合控制的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2 α =β配合控制的有环流直流可逆调速 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参数 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 心得体会 5 参考文献

摘要: 针对面向系统传递函数结构图仿真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MATLAB的Simulink和 Power System工具箱、面向系统电气原理结构图的仿真新方法,实现了转速与电流双闭环α= β 配合控制的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别介绍了同步脉冲触发器、移相器控制器和PI调节器的建模,给出了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和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了仿真算法可信度较高。 关键词: α= β 配合控制;直流电机;MATLAB仿真;移项控制器 Abstract: Anovelmethod ofconstruction& simulation was put forward forthe modelofα =βmoderating controlDC SR system basedon Matlab Simulink &Power SystemBlockset,beca use it was shortagefor facing system transferfunction construction drawingto simulate.Themodel of synchronized6-pulsegenerator, shifter and PI controller were introduced, andthe simulationresults&models for theα= βmoderating cont rol DC SRsystem were provid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ion methodis correct withhighcredibility. Key words:α =β moderating control; DC motor; MATLAB simulation;shifter 引言 晶闸管反并联的电枢可逆线路是可逆调速系统的典型线路之一。这种线路有能实现可逆运行、回馈制动等优点,同时正转制动和反转启动完全衔接起来,没有间断或死区,这是有环流调速系统的优点,特别是用于要求快速正反转的中小容量的系统。为保证系统安全,必须增加环流电抗器以消除其中的环流[1-2]。本文采用MATLAB的Simulink和PowerS ystem工具箱,介绍如何实现α=β配合控制的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α= β配合控制的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建模 控制系统传统的计算机仿真是用传递函数方法来完成的,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将实际模型经过一定的简化而得到的,很多重要细节会被忽略[3]。PowerSystem 工具箱提供了利用物理模型仿真的可能,其仿真建模方法与构建实际电路相似,仿真结果非常接近于实际。 1 α =β 配合控制的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α=β配合控制的有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电气原理图如图1所示。图中,主电路由两组三相桥式晶闸管全控型整流器反并联组成,并共用同一路三相电惊。由于采用α= 卢配合控制方式,在两组整流器之间没有直流环流,但还存在脉动环流,为了限制脉动环流的大小,在主电路中串入了四个均衡电抗器Lc1-Lc4,用于限制脉动环流。平波电抗器L d 用于减小电动机电枢电流的脉动,减小电枢电流的断续区,改善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系统的控制部分采用F 转速和电流的双闭环控制。由于可逆调速电流的反馈信号不仅要反映电枢电流的大小还需要反映电枢电流的方向,因此电流反馈一般用直流电流互感器或霍尔电流检测器,在电枢端取电流信号。为了确保两组整流器的工作状态相反,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分两路,一路经正组桥触发器GTF 控制正组桥 整流器,另一路经倒相器AR 、反组桥触发器GTR 控制反组桥整流器。

单向双向可控硅触发电路设计原理

单向/双向可控硅触发电路设计原理 1,可以用直流触发可控硅装置。 2,电压有效值等于U等于开方{(电流有效值除以2派的值乘以SIN二倍电阻)加上(派减去电阻的差除以派)}。 3,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压波形的非正弦波幅值半波整流的两倍值)。 4,回答完毕。 触摸式台灯的控制原理 这种台灯的主要优点是没有开关,使用时通过人体触摸,完成开启、调光、关闭动作,给使用带来方便。 一、电路设计原理 人体感应的信号加在电源电路可控硅的触发极,使电路导通,并给负载——灯泡或灯管供电,使灯按弱光、中光、强光、关闭4个状态动作,达到调光的目的。电路见图1,该电路的关键器件是采用CMOS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BA210l。 二、降压稳压电路 由R3、VDl、VD4、C4组成。输出9V直流电,供给BA2101,由③⑦脚引入。 三、触发电路 由触发电极M将人体的感应信号,经c3、R8、R7送至④脚的sP端,经处理后,由⑥脚输出触发信号,经cl、R1加至可控硅VS的G极,VS导通,电灯H点亮。第二次触摸,可改变触发脉冲前沿的到达时间,而使电灯亮度改变。反复触摸,可按弱光、中光、强光和关闭四个动作状态循环,达到调节亮度的目的。可控硅VS在动作中其导通角分别为120度、86度、17度。 四、辅助电路 VD2和vD3为保护集成电路而设。防止触摸信号过大而遭破坏。C3为隔离安全电容。R4为取得同步交流信号而设。R5为外接振荡电阻。 五、使用中经常出现的故障 (1)由震动引发的故障。触摸只需轻轻触及即可。但在家庭使用中触击的强度因人而异,小孩去触摸可能是重重的一拳。性格刚烈的人去触摸,可能引起剧烈震动。因此经常出现灯泡断丝。 (2)集成块焊脚由震动而产生脱焊。如③脚脱焊,使电源切断而停止工作;④、⑥脚脱焊,使触摸信号中断,都会引起灯泡不亮。因此要检查集成块各脚是否脱焊。 (3)可控硅VS一般采用MAC94A4型双向可控硅,由于反复触发,或意外大信号触发,会引起可控硅击穿而停止工作。 触摸式台灯的控制原理 这种台灯的主要优点是没有开关,使用时通过人体触摸,完成开启、调光、关闭动作,给使用带来方便。 一、电路设计原理 人体感应的信号加在电源电路可控硅的触发极,使电路导通,并给负载——灯泡或灯管供电,使灯按弱光、中光、强光、关闭4个状态动作,达到调光的目的。电路见图1,该电路的关键器件是采用CMOS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BA210l。 二、降压稳压电路 由R3、VDl、VD4、C4组成。输出9V直流电,供给BA2101,由③⑦脚引入。 三、触发电路 由触发电极M将人体的感应信号,经c3、R8、R7送至④脚的sP端,经处理后,由⑥脚输出触发信号,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摘要 为了控制晶闸管的导通,必须在控制级至阴极之间加上适当的触发信号(电压及电

流),完成此任务的就是触发电路。 本课题针对晶闸管的触发电路进行设计,其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触发电路,交流电路,同步电路等电路环节组成。有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单结晶体触发电路、集成UAA4002、KJ004触发电路。包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工作过程以及针对相关参数的计算。 关键词:晶闸管;触发电路;脉冲;KJ004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课程设计的方案 (1) 2.1 概述 (1) 2.2 系统组成整体结构 (2) 2.3 设计方案 (2) 第3章电路设计 (4) 3.1 UAA4002集成芯片构成的触发器 (4) 3.2 阻容移相桥触发电路 (5) 3.3正弦波同步触发电路 (6) 3.4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8) 3.5集成KJ004触发电路 (9) 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2) 参考文献 (14)

绪论晶闸管是晶体闸流管的简称,又称为可控硅整流器,以前被简称为可控硅。在电力二极管开始得到应用后不久,195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闸管,到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只晶闸管产品,并在1958年达到商业化。由于其开通时刻可以控制,而且各方面性能均明显胜过以前的汞弧整流器,因而立即受到普遍欢迎,从此开辟了电力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崭新时代,其标志就是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有人称之为继晶体管发明和应用之后的又一次电子技术革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晶闸管的地位开始被各种性能更好的全控型器件取代,但是由于其所能承受的电压和电流容量仍然是目前电力电子器件中最高的,而且工作可靠,因此在大容量的应用场合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代高频化、全控型、采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电力电子器件,从而将电力电子技术又带入一个崭新时代。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体管、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就是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典型代表。晶闸管的种类较多,有单向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直流开关晶闸管(即门级可关断晶闸管)、寄生晶闸管(即功率场效应管IGBT)、无控制极晶闸管等。 晶闸管在电力电子技术上有很广泛的应用,整流电路(交流变直流)、逆变电路(直流变交流)、交频电路(交流变交流)、斩波电路(直流变直流),此外,还可用作无触点开关。 又晶闸管是半控型器件,因此在控制极和阴极间的触发信号是必不可少的。而触发电路的作用是产生符合要求的门级触发脉冲,保证在需要是晶闸管立即由阻断状态变为导通状态。广义上讲,触发电路包括对其触发时刻进行控制的相位控制环节、放大和输出环节。而触发电路的形成又有许多种形式。 本课程设计研究的是基于螺旋式晶闸管KP50的触发电路。 课程设计的方案 概述要使晶闸管开始导通,必须施加触发脉冲,在晶闸管触发电路中必须有触 发电路,触发电路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晶闸管电路工作的可靠性,也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正确设计触发电路是晶闸管电路应用的重要环节。

H桥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与实验(1)

燕山大学 CDIO课程项目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H桥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设计与实验 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日期: 2014年6月3日

目录 前言 (1) 摘要 (2) 第一章调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 1.1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 (3) 1.2.稳态结构图和静特 (4) 1.2.1各变量的稳态工作点和稳态参数计算 (6) 1.3双闭环脉宽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 (7) 1.3.1动态数学模型 (7) 1.3.2起动过程分析 (7) 1.3.3 动态性能和两个调节器的作用 (8) 第二章 H桥可逆直流调速电源及保护系统设计 (11) 第三章调节器的选型及参数设计 (13) 3.1电流环的设计 (13) 3.2速度环的设计 (15) 第四章Matlab/Simulink仿真 (17) 第五章实物制作 (20) 第六章性能测试 (22) 6.1 SG3525性能测试 (22) 6.2 开环系统调试 (23) 总结 (26) 参考文献 (26)

前言 随着交流调速的迅速发展,交流调速技术越趋成熟,以及交流电动机的经济性和易维护性,使交流调速广泛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以其优良的调速性能仍有广阔的市场,并且建立在反馈控制理论基础上的直流调速原理也是交流调速控制的基础。采用转速负反馈和PI调节器的单闭环调速系统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条件下实现转速无静差。但如果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较高,如要求快速起制动、突加负载动态速降时,单闭环系统就难以满足。这主要是因为在单闭环系统中不能完全按照需要来控制动态过程中的电流或转矩。在单闭环系统中,只有电流截至负反馈环节是专门用来控制电流的,但它只是在超过临界电流值以后,靠强烈的负反馈作用限制电流的冲击,并不能很理想的控制电流的动态波形。实际工作中,在电机最大电流受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电机的允许过载能力,最好是在过渡过程中始终保持电流转矩为允许最大值,使电力拖动系统尽可能用最大的加速度启动,到达稳定转速后,又让电流立即降下来,使转矩马上与负载相平衡,从而转入稳态运行。实际上,由于主电路电感的作用,电流不能突跳,为了实现在允许条件下最快启动,关键是要获得一段使电流保持为最大值的恒流过程,按照反馈控制规律,电流负反馈就能得到近似的恒流过程。问题是希望在启动过程中只有电流负反馈,而不能让它和转速负反馈同时加到一个调节器的输入端,到达稳态转速后,又希望只要转速负反馈,不要电流负反馈发挥主作用,因此需采用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这样就能做到既存在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作用又能使它们作用在不同的阶段。 项目预期成果: 设计一个双闭环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实现电流超调量小于等于5%;转速超调量小于等于5%;过渡过程时间小于等于0.1s的无静差调速系统。 项目分工:参数计算: 仿真: 电路设计: 电路焊接: PPT答辩: 摘要

直流小电动机调速系统

题目直流小电机测速系统 一.题目要求 设计题目:直流小电动机调速系统 描述:采用单片机、uln2003为主要器件,设计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实现电机速度开环可调。 具体要求:1、电机速度分30r/m、60r/m、100r/m共3档; 2、通过按选择速度; 3、检测并显示各档速度。 实验器件: 实验板、STC89C52、直流电机、晶振(12MHz)、电容(30pFⅹ2、10uFⅹ2)、)uln2003、小按键、按键(4个)、、数码管、以及 电阻等 二.组分工

摘要 在电气时代的今天,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流电机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电机,具有非常优秀的线性机械特性、较宽的调速围、良好的起动性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优点,因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本文设计了直流电机测速系统的基本方案,阐述了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运行特性及其设计方法。本系统采用PWM 测量电动机的转速,用MCS-51单片机对直流电机的转速进行控制。本设计主要研究直流电机的控制和测量方法,从而对电机的控制精度、响应速度以及节约能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直流电机单片机 PWM 转速控制 硬件部分 1.时钟电路 系统采用12M晶振与两个30pF电容组成震荡电路,接STC89C52的XTAL1与XTAL2引脚

2.按键电路 三个按键分别控制电机的不同转速,采用开环控制方法 3.电机控制与驱动部分 电机的运行通过PWM波控制。PWM波通过STC89C52的P2.4口输出。

显示部分 采用4位共阳极数码管实现转速显示。数码管的位选端1~4分别接STC89C52的P2.0~P2.3管脚。 完整仿真电路图

晶闸管过零触发电路

精心整理 TSC 的触发电路 1.介绍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原理和快速过零触发要求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关键技术是必须做到电流无冲击。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组的机理如图一所示,信息请登陆:输配电设备网 当电路的谐振次数n 为2、3时,其值很大。 式(2)的第三项给出当触发角偏离最佳点时的振荡电流的幅值;式(2)中的第二项给出当偏离最佳予充电值时振荡电流的幅值。若使电容器电流ic=C*du/dt=0,则du/dt=0,即晶闸管必须在电源电压的正或负峰值触发导通投切电容器组,电容器预充电到峰值电压。 1. 当得到TSC 电管+高。如果 MOC3083芯片内部有过零触发判断电路,它是为220V 电网电压设计的,芯片的双向可控硅耐压800V ,在4、6两端电压低于12V 时如果有输入触发电流,内部的双向可控硅就导通。 用在380V 电网的TSC 电路上要串联几只3083。在2控3的TSC 电路应用如图四: 图四2控3的TSC 电路 用2对晶闸管开关控制3相电路,电路简单了,控制机理复杂了。这种触发电路随机给触发命令要出现下面的许多麻烦问题。 快速动作时,有触发命令,一对晶闸管导通另一对晶闸管不通电压反而升高了,限于篇幅和重点,本文不分析为什么电压反而高了,只是从测量的2控3电路中看到了确实存在电压升高的现象和危险,这种现象如同倍压整流电路直流电压升高了一样。图五测量不正常工作的两对晶闸管的电压波形。此试验晶闸管存在高压击穿的可能,所以用调压器将电网电压调低。晶闸管导通时两端电压

为零,不导通,晶闸管有电容器的直流电压和电网的交流电压。测量C相停止时峰峰值电压为540V,其有效值=,图中C相升高的电压峰值为810V,升高电压约为电网电压有效值的倍数:。推算,400V 电压下工作,晶闸管有可能承受的电压,400V电网的TSC电路多数是采用模块式的晶闸管,模块的耐压不高,常规为1800V,升高的管压降很容易击穿晶闸管元件。信息请登陆:输配电设备网图五不正常的两对晶闸管的电压波形信息来自:输配电设备网*在晶闸管电压波形过零点,串联的MOC3083由于分压不均匀,使得3083有的导通有的停止。电网电压升高时,原先导通的依然导通,不同的要承受更高的电压,3083有可能击穿。信息请登陆:输配电设备网 *在初次投切时有一定的冲击。下面是国外着名产品的首次投切的电流波形。 图六:国外公司产品的第一次触发冲击波形 记录C相晶闸管两端电压,A相电流。电流投切冲击很大,使得电网电压都产生了变形。信息来自: * * * * 3. 努力, 源: 切停止后,电容器上有电网峰值电压,晶闸管在电网电压和电容器直流电压的合成下,存在着过零电压,在过零点触发晶闸管是理想状态,应该没有冲击电流。 新触发电路达到了快速20ms动作,两路晶闸管都动作,无电流冲击,晶闸管在停止时的承受电压低,最大为3倍的有效值电压。 用双踪示波器测试波形.一只表笔测量晶闸管两端的电压和另一只测量晶闸管的电流波形,这样,可以看出晶闸管是否在过零点投入,又可以看出投入时的电流冲击。由于使用两个开关控制三相电路,用双踪示波器分别测量两路的电压电流,就可以完整的观察到触发器运行的效果。A探头为电压,B探头为电流。 图十二为:连续投切的A相晶闸管电压和C相电流的动作波形。 横轴为时间200ms/格,纵轴电压500V/格,电流20A/格。可控硅工作时两端的电压零,线路中有电流,停止时可控硅两端有电压,电流为零。在连续动作中,电流没有冲击。

逻辑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设计

;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苌城专业班级:自动化0706 指导教师:饶浩彬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 题目: 逻辑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设计 初始条件: 1.技术数据: 晶闸管整流装置:R rec=Ω,K s=40。 / 负载电机额定数据:P N=,U N=230V,I N=37A,n N=1450r/min,R a=Ω,I fn=1.14A, GD2= 系统主电路:T m=,T l= 2.技术指标 稳态指标:无静差(静差率s≤2, 调速范围D≥10) 动态指标:电流超调量:≤5%,起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超调量:≤8%,(按退饱和方式计算)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 1.技术要求: (1) 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的速度调节,负载电机可逆运行,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D≥10),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 (2) 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s≤2) (3) 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8%,电流超调量δi<5%,动态速降Δn≤10%,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 s≤1s (4) 系统在5%负载以上变化的运行范围内电流连续 (5) 调速系统中设置有过电压、过电流等保护,并且有制动措施

2.设计内容: ! (1) 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论证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型式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 (2) 调速系统主电路元部件的确定及其参数计算(包括有变压器、电力电子器件、平波电抗器与保护电路等) (3) 动态设计计算:根据技术要求,对系统进行动态校正,确定ASR调节器与ACR调节器的结构型式及进行参数计算,使调速系统工作稳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4) 绘制逻辑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电气原理总图(要求计算机绘图) (5) 整理设计数据资料,课程设计总结,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半,共分为三个阶段: (1): (2)复习有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确定设计方案。约占总时间的20% (3)根据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完成设计计算。约占总时间的40% (4)完成设计和文档整理。约占总时间的40%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

课程设计:直流PWM-M可逆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直流PWM-M可逆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摘要 当今,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而直流调速控制作为电气传动的主流在现代化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直流调速系统,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控制部分、功率部分、直流电动机。长期以来,直流电动机因其具有调节转速比较灵活、方法简单、易于大范围内平滑调速、控制性能好等特点,一直在传动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基于微机控制的双闭环可逆直流PWM 调速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出发,逐步建立了双闭环直流PWM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用微机硬件和软件发展的最新成果,探讨一个将微机和电力拖动控制相结合的新的控制方法,研究工作在对控制对象全面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控制部分展开研究,它包括对实现控制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的探讨,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的探讨等内容。在硬件方面充分利用微机外设接口丰富,运算速度快的特点,采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措施,实现对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控制。 论文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和提高调速性能的方法,研究了IGBT模块应用中驱动、吸收、保护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微机控制方面,讨论了数字触发、数字测速、数字PWM调制器、双极式H型PWM变换电路、转速与电流控制器的原理,并给出了软、硬件实现方案。 关键词:PWM调速、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

目录 前言 (1) 第1章直流PWM-M调速系统 (2) 第2章UPE环节的电路波形分析 (4) 第3章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6) 3.1 电流环结构框图的化简 (6) 3.2 电流调节器参数计算 (7) 3.3 参数校验 (8) 3.3.1 检查对电源电压的抗扰性能: (8) 3.3.2 晶闸管整流装置传递函数的近似条件 (9) 3.3.3 忽略反电动势变化对电流环动态影响的条件 (9) 3.3.4 电流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 (9) 3.4 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9) 第4章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11) 4.1 电流环的等效闭环传递函数 (11) 4.2 转速环结构的化简和转速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11) 4.3 转速调节器的参数的计算 (14) 4.4 参数校验 (14) 4.4.1 电流环传递函数化简条件 (15) 4.4.2 转速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 (15) 4.5 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15) 4.6 调速范围静差率的计算 (16) 第5章系统仿真 (17) 5.1 仿真软件Simulink介绍 (17) 5.2 Simulink仿真步骤 (17) 5.3 双闭环仿真模型 (17) 5.4 双闭环系统仿真波形图 (18)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精)

Anhui Vocac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 Trade 毕业论文 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 Three-phase asynchronous motor drive system design 所在系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班级:、 机电一体技术 学生学号:43 学生姓名:叶海英 指导教师:王琳 ; 2013年3月23日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系(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一、题目: 二、内容与要求: 》 三、设计(论文)起止日期: 任务下达日期:年月日 完成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四、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 摘要

本文所讨论的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串级调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对于一般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我们都是从电动机的定子侧引入控制变量(改变定子供电电压、频率)来实现的,这对于转子处于短路状态的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是唯一的途径。但是,对于绕线式异步电动机来说,其转子绕组能够通过变量以实现调速。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侧的控制变量有电流、电动势、电阻等。通常转子电流随负载的大小决定,不能任意调节;而转子回路阻抗的调节属于耗能型调速,缺点较多,所以转子侧的控制变量只能是电动势。在发挥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的可控性优势的基础上,提高调速性能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1从节能角度考虑,应将损耗在转子附加电阻上的能量吸收,转化成别的有用的能量或反馈到电网,以提高传动系统的效率 2从高性能调速要求考虑,应用控制理论,将其组成闭环调速控制系统,满足调速精度、动态响应等指标的要求。 综合所述,利用串级调速系统,是使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实现高性能调速的有效办法。用转子串反电动势来代替电阻,吸收转差功率;用双闭环控制提高系统的静、动态性能。把这种用附加电动势的方法将转差功率回收利用的调速称为双闭环串级调速。

双向可控硅及其触发电路

双向可控硅及其触发电路 双向可控硅是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也称双向晶闸管,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可作为功率驱动器件,由于双向可控硅没有反向耐压问题,控制电路简单,因此特别适合做交流无触点开关使用。双向可控硅接通的一般都是一些功率较大的用电器,且连接在强电网络中,其触发电路的抗干扰问题很重要,通常都是通过光电耦合器将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的触发信号加载到可控硅的控制极。为减小驱动功率和可控硅触发时产生的干扰,交流电路双向可控硅的触发常采用过零触发电路。(过零触发是指在电压为零或零附近的瞬间接通,由于采用过零触发,因此需要正弦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 双向可控硅分为三象限、四象限可控硅,四象限可控硅其导通条件如下图: 总的来说导通的条件就是:G极与T1之间存在一个足够的电压时并能够提供足够的导通电流就可以使可控硅导通,这个电压可以是正、负,和T1、T2之间的电流方向也没有关系。因为双向可控硅可以双向导通,所以没有正极负极,但是有T1、T2之分 再看看BT134-600E的简介:(飞利浦公司的,双向四象限可控硅,最大电流4A)

推荐电路: 为了提高效率,使触发脉冲与交流电压同步,要求每隔半个交流电的周期输出一个触发脉冲,且触发脉冲电压应大于4V ,脉冲宽度应大于20us.图中BT 为变压器,TPL521 - 2 为光电耦合器,起隔离作用。当正弦交流电压接近零时,光电耦合器的两个发光二极管截止,三极管T1基极的偏置电阻电位使之导通,产生负脉冲信号,T1的输出端接到单片机80C51 的外部中断0 的输入引脚,以引起中断。在中断服务子程序中使用定时器累计移相时间,然后发出双向可控硅的同步触发信号。过零检测电路A、B 两点电压输出波形如图2 所示。

数字式PWM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一、设计要求: 1、调速范围D=20,静差率S ≤5%。再整个调速范围内要求转速无极、平滑可调; 2、动态性能指标:电流环超调量 δ≤5%: 空载启动到额定转速时转速超量δ≤10% 直流电动机的参数: 直流电动机 型号(KW ) Z2—32 额定容量(KW ) 2.2 额定电压(V ) 220 额定电流(A ) 12.5 最大电流(A ) 18.75 额定转速(rpm ) 1500 额定励磁(A ) 0.61 GD 2 (kg m 2 ) 0.105 电动机电枢电阻RA () 1.3 电动机电枢电感la (Mh ) 10 名称 数值 整流侧内阻Rn (Ω) 0.037 整流变压器漏感Lt (mH ) 0.24 电抗器直流电阻Rh (Ω) 0.024 电抗器电感Lh (mh ) 3.2 2.1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 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转速调节器与电流调节器串极联结,转速调节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PWM 装置。其中脉宽调制变换器的作用是:用脉冲宽度调制的方法,把恒定的直流电源电压调制成频率一定、宽度可变的脉冲电压序列,从而可以改变平均输出电压的大小,以调节电机转速,达到设计要求。总体方案简化图如图1所示。 ASR ACR U *n + - U U i U * i + - U c TA V M + U d I d UPE L - M

2.2桥式可逆PWM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脉宽调制器的作用是:用脉冲宽度调制的方法,把恒定的直流电源电压调制成频率一定宽度可变的脉冲电压序列,从而平均输出电压的大小,以调节电机转速。桥式可逆PWM 变换器电路如图2所示。这是电动机M两端电压的极性随开关器件驱动电压的极性变化而变化。 图2 桥式可逆PWM变换器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