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先生眼中k的死因
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1篇)夏目漱石心读书篇1暑假回到家里呆了两个礼拜,在家的时间是相对轻松的。
如果把心情放开,应该就能吃得好睡得香。
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
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晨一点多我写完了才安心地合眼睡下。
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
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
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
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
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
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
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没有雕琢的痕迹。
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
好书推荐:夏目漱石《心》

4.运用手法
从整部小说创作风格来看首先作者实现了把社会学同心理学 结合起来的创作意图。心理描写与社会、宗教、伦理和道德等问 题的穿插、结合是他文艺思想的明显特色。
其次小说的意识流程是通过暗示法来支配的:K的死暗示了 先生的未来;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 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一部 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 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此外小说中还大量出现 暗示性的描写。
5.推荐理由
首先这本书观看门槛比较低,没接触过其他日本文学 作品看完一遍也能读懂这本书在讲什么,也能对作者所表 达的观点有一定了解,没有太多让读者不知所云的文字, 其次就是文中作者所探讨的内容是比较多元化的,可以让 每个人读完都能有不同的感悟,最后一点就是书的剧情设 计得非常好,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慢慢发掘整个事件,期间 埋下许许多多伏笔和线索,最后发现真相。
在强烈的外来文化冲击下的自我定位,现代化背后传 统的丢失以及现代化社会不可避免的两面性随之而来,摆 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心》正是暴 露在时代的巨变下不可避免的人性的阴暗与孤独,它是一 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深刻揭露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 的冲突,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心》
夏目漱石(竺家荣译)
目录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故事梗概 4.运用手法 5.推荐理由 6.总结
1.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晋书》“漱石枕流”, 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 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 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 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权威资料]
![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aa74ed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b.png)
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心》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的父亲”的死、K的死、先生的死进行比较分析,与其特定的时代情况及社会情况相关联,考察这些“死”所表现的明治精神。
其中,“我的父亲”的死体现了国权论的思想,而K和先生的死则体现了知识分子民权论的思想。
关键词:《心》夏目漱石明治精神夏目漱石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日本不自省的猛烈推行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战略,为成为“世界一等国”推行军国主义的时代。
夏目漱石其实正是标榜“个人主义”,站在反对君主集权制立场的文学家,他作为“个人主义者”的同时,又阐述了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存的可能性。
他对日本现状所导致的人们“精神衰弱”的社会抱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心》中的时代是以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日本以帝国主义近代国家为目标的明治后半期为背景,以描写明治期知识分子孤独生存与内心苦恼为中心,是反映时代思想的作品。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由明治时代(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1年)向大正时代(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6年)迈进的过渡时期。
明治时代国权论和民权论两种思想并存。
明治期的终结,意味着与明治时代一同起步的形成民权论近代国家的可能性也随之一同消失。
《心》中的先生就是“为明治精神殉死的”。
“明治维新”以后,保留着江户时代汉学传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对肤浅的欧化风潮的对抗。
在受欧美思想影响的日本,存在着自然主义与近代个人主义的思想,同时还存在着浪漫主义思想道德。
这两种思想奇妙的相结合,人们成为了“两栖动物”。
《心》中的先生和K也是这样的“海陆两栖动物”,和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在矛盾与悲剧中过活。
《心》在描写明治时代各阶层人们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夏目漱石自身的思想,是一部与当时时代状况和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代表一般民众的“我的父亲”的死,和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的K和先生的死,来考察明治精神的含义。
夏目漱石《心》中K的主体性反思

夏目漱石《心》中K的主体性反思
梁懿文;杨剑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K的“真实自我”成为“理想自我”的祭品,标志着K以极端个人主义的方式确立主体性的实践归于失败。
夏目漱石提倡
充满浓厚伦理色彩的“道义上的个人主义”主体,而K的主体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单独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
夏目漱石借由《心》中K的形象塑造,批判了近代日本社会对西方个人主义的囫囵吞枣、盲目仿效,这对当前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7页(P85-91)
【作者】梁懿文;杨剑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山东威海264209;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人性深处的悲怆:夏目漱石小说《心》中“先生”爱情观的反思 [J], 纪微
2."私"在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关系及意义 [J], 李德平;廖志翔
3.夏目漱石的《心》中先生之死分析 [J], 金梦阳;
4.浅析夏目漱石小说《心》中K的悲剧命运 [J], 蓝月卿
5.病迹学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以夏目漱石作品《心》中角色K为例 [J], 勾应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小说《心》中主人公“先生”的心中寂寥的研究

关于小说《心》中主人公“先生”的心中寂寥的研究作者:钱轶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1期摘要:关于《心》的先行研究多数是从明治精神的角度来探讨的,从“明治精神”出发,探讨“先生”自杀的原因。
本文中,笔者从“世间体”和“强调‘场’的日本社会集团”这两个角度出发,对主人公“先生”的寂寥之感进行再探讨。
关键词:寂寞;世间体;场作者简介:钱轶雯(199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2018应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2一、夏目漱石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庆应3年1月5日)- 1916年(大正5年)12月9日),日本近代小说家、评论家、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
出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现在的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的一个小吏家庭。
夏目漱石在大学时代和正冈子规相识并一同学习俳句。
帝国大学(后来的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夏目漱石在松山担任爱媛县普通中学教师、熊本县第五高等学校教授,之后前往英国留学。
回国后,他在东京帝国大学担任讲师,一边向学生讲授英国文学,一边在杂志《杜鹃》上发表了小说《吾辈是猫》。
之后又接连发表了《少爷》、《伦敦塔》等作品。
在这之后,他进入朝日新闻社工作,连载了《虞美人草》《三四郎》等作品。
当时被称为余裕派。
在经历了“修善寺大患”之后,他创作了《行人》《心》等作品,达到了“则天去私”的境界。
晚年苦于胃溃疡折磨,《明暗》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二、《心》这是夏目漱石受到乃木希典的殉死的影响而执笔的作品。
与《彼岸过后》《行人》并称为后期三部曲,聚焦于人性深处的利己主义,通过人性的伦理观的纠葛表现出来。
故事的最后“先生”选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受到明治天皇去世、乃木希典大将殉死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夏目漱石为“先生”之死冠以殉死于明治精神之名,也是夏目漱石对明治天皇以及明治精神的一种缅怀,让“先生”终于在良心的谴责与厌世的孤独中死去。
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

夏目漱石心读书心得体会最初对起了兴趣,大概在于我对先生的心情。
不单是值得揣测与玩味的,描摹起来也多有不易之处。
然而夏目漱石写得十分自然。
这便引起了我希望读下去的心理。
因自己也曾于成长之中的缘故,我对于这般题目向来喜好。
当然小说并没有顺着这一点拓展开来,而是转向了伦理道德,或者说私(则天去私 )的讨论。
伦理道德固非实有,这点(于我)已经无须讳言。
过去时中梁师的孔家思想史一书几乎为我永远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但小说中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仍然令人惊喜。
这不仅仅体现在先生遗书中叙述的往事之中。
或者莫不如说,就我而言,它不过是个背景的存在。
但叙述者自身细微的体验倒是极好的例子。
出现较多的地方自然是在家中的日子。
待到兄弟俩在父亲还没死之前,就商量其父亲死后的事情来可算是个情感体验的高潮。
作者在写下这样的句子时,纵然为人性之恶感到悲恸,但已然不能持有批判的态度了。
固然,这绝非道德的,绝非符合伦理的,但它由自然人性引发而来。
其实整篇小说也莫不如此。
先生的往事之中,我们也难以对其进行强烈的批判。
能够升起的心情,不过是深深的无奈与遗憾罢了。
再来深入分析一下我对先生的心情。
纵然作者一再强调所以即使说我幼稚也罢,笑我愚蠢也罢,能以自己的直觉预见到这一点,的确使我觉得自己是有希望而又可喜的。
但是,我并不是以研究先生的心情出入他家的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态度,竟是我生活中值得珍惜的品格之一了。
但这种心情也绝非无私的。
小的事情譬如写信时最后还顺带问候了一句先生的感冒。
其实我并没有把他的感冒放在心上。
而在先生饱受精神折磨之苦,决意自杀之时,我所想的不过是用不着母亲催促,我早就在等候先生的来信。
而且盼望如果这封信能带来大家盼望的解决糊口的职业,那就好了。
当然,如上一段所说,这些心情不能够被批判。
但至少也说明我所以为的有希望而又可喜的亦不过是自私罢了。
而通篇带有推理性质的小说也不能说明我对先生的心情绝无研究之意。
反过来说,先生固然认为我是认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有关于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有关于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心》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作品,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一)最初对起了兴趣,大概在于“我”对先生的心情。
不单是值得揣测与玩味的,描摹起来也多有不易之处。
然而夏目漱石写得十分自然。
这便引起了我希望读下去的心理。
因自己也曾于成长之中的缘故,我对于这般题目向来喜好。
当然小说并没有顺着这一点拓展开来,而是转向了伦理道德,或者说“私(则天去私 )”的讨论。
伦理道德固非实有,这点(于我)已经无须讳言。
过去时中梁师的一书几乎为我永远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但小说中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仍然令人惊喜。
这不仅仅体现在先生遗书中叙述的往事之中。
或者莫不如说,就我而言,它不过是个背景的存在。
但叙述者自身细微的体验倒是极好的例子。
出现较多的地方自然是在家中的日子。
待到“兄弟俩在父亲还没死之前,就商量其父亲死后的事情来”可算是个情感体验的高潮。
作者在写下这样的句子时,纵然为人性之恶感到悲恸,但已然不能持有批判的态度了。
固然,这绝非道德的,绝非符合伦理的,但它由自然人性引发而来。
其实整篇小说也莫不如此。
先生的往事之中,我们也难以对其进行强烈的批判。
能够升起的心情,不过是深深的无奈与遗憾罢了。
再来深入分析一下“我”对先生的心情。
纵然作者一再强调“所以即使说我幼稚也罢,笑我愚蠢也罢,能以自己的直觉预见到这一点,的确使我觉得自己是有希望而又可喜的。
”“但是,我并不是以研究先生的心情出入他家的……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态度,竟是我生活中值得珍惜的品格之一了。
”但这种心情也绝非无私的。
小的事情譬如写信时“最后还顺带问候了一句先生的感冒。
其实我并没有把他的感冒放在心上。
”而在先生饱受精神折磨之苦,决意自杀之时,“我”所想的不过是“用不着母亲催促,我早就在等候先生的来信。
《心》的文学伦理学分析

《心》的文学伦理学分析【摘要】:长篇小说《心》描写的是日本进入明治维新之后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之下空虚迷茫的精神世界,反映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1)伦理身份的悖论,(2)不可调和的情感伦理困境,(3)根源上性格的伦理矛盾,(4)早已注定的伦理选择。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相关理论,分析造成作品中人物悲剧的原因,以揭示其丰富的伦理思想以及教诲意义。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伦理困境;伦理选择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的文坛巨匠。
作为其后期三部曲之一的长篇小说,《心》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由明治时代过渡到大正时代的转型期,也是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期。
作品描写了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空虚、迷茫的精神世界,以及各种伦理道德问题。
“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
在《心》这部心理小说作品中,夏目漱石以“我”和先生之间的交流为轴,以先生的遗书为契机提出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如伦理身份的悖论等等。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相关理论,试解析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作品中的相关伦理选择与伦理悲剧有更加深切的理解。
一、伦理身份的悖论纵观二者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第四点与第五点之间是互为悖论的。
按常理来说,朋友关系与情敌关系虽然互相矛盾但也还未上升至悖论的地步,但先生在作为K的朋友,本应与K真诚相交之时,暗暗得知K的心意之后又以情敌的身份自居而向房东提亲,这一系列的行为升级了朋友关系与情敌关系之间的矛盾。
故,先生作为K的朋友同时又是情敌的这两重伦理身份是一个悖论。
事实上,先生在这两个伦理身份之间也深受煎熬,一方面要接受朋友的真诚考验,另一方面又忍受不住内心情感的诱惑与煎熬。
这样的伦理身份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暗示了后来的错误选择,埋下了他们悲剧命运的种子。
二、不可调和的情感伦理困境“伦理困境是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而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与伦理冲突。
”先生心中对于朋友之间真诚的渴望与他自身人性之中追求爱情的天性,注定会造成无法调和的情感伦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