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第三课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单圈环流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在极地 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所示。
2、三圈环流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形成“三 圈环流”如下图。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被迫下沉
三圈环流变式图
°
N
气压带 风 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3、气压、带风带分布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第三步: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
赤 道 低 压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风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规律: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影响

第二章第三节3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规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识记要点,夯实基础!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形成因素(2)三圈环流a .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③ 之间,形成北半球的④ 带和南半球的⑤ 带。
b .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⑥ 带。
c .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⑦ 带 [思维活动] 1.试分析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⑧ 移,冬季⑨ 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⑩ 分布。
夏季,大陆上形成⑪ ;冬季,大陆上形成⑫ 。
a .北半球⎩⎨⎧7月份,⑬ 带被大陆上的⑭(印度低压)切断1月份,⑮ 带被大陆上的⑯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b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⑰ 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呈⑱ 分布。
(2)大气活动中心的⑲ 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⑳ 的异常。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表现形式,亚洲和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季风的形成:受 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的影响而形成。
[思维活动]2.为何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明显?3.在我国寒冷干燥的冬季,我们却时常看到电视直播中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球员在泥泞的草地上奔跑,为什么同在北半球,我们中国冰天雪地,而意大利却阴雨连绵呢?合作探究,相信自己,展我风采!探究点一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探究活动] 读“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A 、B 、C 、D 分别代表的气压带名称,并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答案 A地 B地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湿润
地处大陆西部,常年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气候成因 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和 带控制,冬季受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带影响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考点一
【图解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影响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 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 点应注意“三抓”: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 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4.(2010· 海南地理,1)2010年夏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冰岛位于 ( )。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A.极地高压带 C.西风带 解析
B.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由图可读出冰岛位于60°N~66.5°N之间,该纬
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 B.② )。
(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 ,那么①②③ 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大气环境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气候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二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分布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一、判断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定半球气温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南半球判定所属温度带最低月气温与最高月气温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最冷月0—15℃最热月均温大于25℃亚热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20℃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0℃以下最热月均温20℃以上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最热月均温10—2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0—10℃苔原气候寒带(极地)最热月均温0℃以下冰原气候确定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分配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说明:根据气温与降水的数据判定气候类型时,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各本书的划分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对于一些难于判定的气候类型应综合气温、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综合考虑。
2.3.5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

总结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原因: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固学案】
1、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读右图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2~3题。
【小组探究一】1.根据假设一,分析地表冷热以及气压分布情况
2.完成图1的热力环流图
【动手实践1】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粘贴相应的气压带
总结1:在假设一条件下,赤道地区形成气压带,
在极地地区形成气压带,形成单圈环流。
【知识回顾2】绘制近地面与高空风向
假设二: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赤道③地表性质均一
【小组探究二】北半球低纬环流(阅读课本P50页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完成第1~3题,并完成总结。)
总结2:在30°附近由于原因形成气压带,60°附近由于原因形成气压带,形成三圈环流。
【动手绘图与实践3】:绘制风向,并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粘贴相应的风向。
根据图2所标示的气压带,用画出气压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用画出近地面风向。
根据所分析风的运动情况,在图2中正确标注各风带名称,北半球 Nhomakorabea为个风带。
总结3:气压带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知识回顾1】根据A、B、C三地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
假设一: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赤道③地表性质均一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春分日-夏至日
移动规律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夏至日-秋分日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夏至日-秋分日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冬至日-春分日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 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闭合环流
小结:
这个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不能,
地球时刻不停的在做自转和公转运动,物体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考虑地球自转
假设前提: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引起因素:
2、三圈环流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赤道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盛
行
西风东南源自信风盛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极 地 东 风
气压带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分布规律 风总是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极地东风与信风带方向一致,西风带与它们方向相反。 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南风,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
气压带和风带:地球气压带的具体分布_

气压带和风带:地球气压带的具体分布_
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地球上一共有七个气压带。
1.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
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千米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3.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4.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个气压带在南、北纬600附近,由于这个地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的低压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一、七个气压带1、赤道低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赤道附近形成原因:赤道附近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气流强烈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冷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高温多雨。
2、极低高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极低(90ºN/90ºS)附近形成原因:极低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气体遇冷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热力原因)。
天气特征: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之下,气流下沉增温,大气中的水汽不能凝结,干(燥)严寒3、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30ºN/30ºS附近形成原因:赤道地区上升气流,源源不断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ºN/30ºS附近堆积下沉,地面形成高气压(动力原因)天气特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高温干燥4、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位置:位于60ºN/60ºS附近形成原因:从极地吹来的冷而重的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地区吹来的暖而轻的盛行西风在60ºN/60ºS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气压(动力原因)天气特征:寒冷湿润二、六个风带1、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形成原因:气流由较高纬(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低纬(赤道低气压带),气流逐渐升温,难以凝结致雨气候特征:高温干燥2、盛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形成原因:气流由较低纬(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较高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逐渐降温,冷却致雨气候特征:湿润温和3、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形成原因:气流由极低东风带吹向低纬(副极地低气压带),难以致雨气候特征:严寒干燥在下图中标出各个气压带和风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列地区处于上升气流位置的是:
( AB )
A、赤道地区
B、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区 C、南极大陆地区 D、副热带地区 4、有关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北半球三圈环流方向是相同的 ( D )
B、高、中、低纬环流方向是相同的
C、南北半球中纬西风带风向是相同的 D、水平方向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低压
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低压
极地高压带
1月份
极地高压带
高 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低压
从图中看出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小结:南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差异及其原因?
(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大陆气温高,亚 洲大陆形成 热低压 ,把 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 洲大陆上形成 亚洲低压 ,在北太平洋上形成 夏威夷高压 。 南半球,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南纬30度以南基本上 以海洋为主,所以气压带基本呈 带状分布 。 (2)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大陆降温快, 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 冷高压 ,把 副极地低气压带 切断, 亚洲高压 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 ,北太平洋上形 成 阿留申低压 。 南半球,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南纬30度以南基本上以 海洋为主,所以气压带基本呈 带状分布 。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的概 念、 分 布和成因?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 有显著改变的 现象。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 表现形式。 以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 为典型。
活 动
1月
7月
低气压
甲
乙
1、甲、乙两图中,哪幅是1月、哪幅是7月?判断理由是什么? 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北半球大陆形成冷高压,风从内陆吹 向海洋;7月北半球大陆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内陆。
极地高压带
7月份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低压
高 压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压
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请同学们思考:为何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低压切断了?
极地高压带
7月份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 受热 低副热带高压带 (印度低压) 高太 压
亚速尔 高 压
大
西
赤道低压带
洋
平
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带、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
夏 季
性质 成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太阳辐射时高低纬的加热不均 C、地球自转编向力
( BC )
D、地势的高低起伏
2、副热带高气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温高
B、副热带高压带气温低
C、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 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赤道低压带
洋
平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洋
7月份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1月份
夏威夷 太 高 压
平
大
亚速尔 高 压
西
洋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 低 压洋
冰岛 大 低压
太
西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平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洋
7月份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低压
高 压
赤道低压带
低压
高压
赤道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低纬信风带
低纬环流
2 1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怎样解释“马纬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问题? 为何风不会轻易来这儿作 客?(南北纬30°附近)
90 ° 60 ° 30 ° 0° 30 ° 60 ° 90 °
北极 低 高 低
高气压带
高 冷却
低 受热
高 冷却
低气压带
赤道
南极
单圈环流
高气压带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到北纬30度上空偏
高压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高压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极地高气压带
30 ° 60°
90 °
咆哮西风带常年有风
“马纬度”经常无风
低
高
低
温 故 知 新
高 低 受热 高 冷却
热力环流
(hPa) 1002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4
水 平 气 1006 压 梯 度 1008 力
1010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假设: 1、地球表面均匀
2、地球不自转
极 地 东 风 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 纬 东 东 西 风 带 风 风 风 带
60°N 30°N 0°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 信 南 信 赤道低气压带 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 纬 西 带
3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 地 东 风 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S
60°S
(1)三圈环流中各气压带的位置、成因、性质即对气候的影响
咆哮西风带为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何长年有风?
(南北纬40~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如何移动的?
太阳直射点 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 12月22日北移 带季节移动 6月22日南移
北极
300N
00
第二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极地高气压带 90°N
北欧
北极
英国
60° 30°
赤道
想一想:酸雨是大气环境
问题之一,北欧近年来森林大 面积遭受酸雨危害,而北欧各 国却纷纷把英国告上法庭。 1、你认为北欧国家将英国告 上法庭有道理吗?为什么? 2、大气环流在对大气污染方 面有何作用?
南极
赤道 0°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对气候 的影响 干冷 温湿(主要是 对大陆西岸)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副极地低压和 副热带高压带之间 西南风
低纬 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和 赤道低压之间
东北风
主要看风向, 从内陆吹来的 东南风 性质干热,从 海洋吹来的性 质较湿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气压带 名称 极地 高压带
副极地 低压带 副热带 高压带 赤道 低压带
位置
气流
成因
特征
对气候 的影响
冷干 温湿 干热
南北纬 90°附近
南北纬 60 °附近 南北纬 30 °附近 0 °附近
下沉 上升 下沉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冷高压 冷低压 热高压
上升
热力原因
热低压
湿热
(2)三圈环流中风带的位置及风向 风带 名称 极地 东风带 中纬 西风带 位置 副极地低压和 极地高压之间
洋副极地低压带极地Fra bibliotek压带1月份
极地高压带
高 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请同学们思考:为何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被高压切断了?
1月份
极地高压带
阿留申 副极地低压带 亚洲高压 冷却 高 低 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冰岛 大 低压
太 副热带高压带 西
第一课时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极地高气压带
“马纬度”问题
南北纬30副极地低气压带 °附近风不会 轻易来这儿作客,在古代 人们把这个恼人的无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带戏称为“马纬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90 ° 60°
30 ° 0°
咆哮西风带
南北纬40~60°常年 副极地低气压带 吹刮偏西风,且风速 很大,给过往船只带 来很多威胁和险象。
活 动
1月
7月
低气压
甲
乙
2、甲图中,东亚与南亚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3、乙图中,东亚与南亚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季风的 概念、 分布和 成因?
填表
东 风向 冬 季 性质 成因 风向 亚 南 亚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季风
寒冷干燥
西南季风 温暖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