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论的现在时分析

朱熹读书论的现在时分析
朱熹读书论的现在时分析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导读:1、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2、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3、百学须先立志。 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渐渐向里寻那精英处。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7、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11、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12、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13、天下事,坏于懒于私。 14、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15、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16、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8、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9、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20、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2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2、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23、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 2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25、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2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2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8、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2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0、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31、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32、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3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4、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3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36、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3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38、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39、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40、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41、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66787.html, 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作者:施凌岚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阶段、道德教育原则、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共同组成了朱熹的道德教育体系。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原则可以为解决中学德育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原则;中学德育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则 朱熹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围绕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知行结合原则、引导与防禁结合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等道德教育原则进行。 (一)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 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类教育中最为重要,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种教育内容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彻底改变学生为功名利禄学习的状况,朱熹提出学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立学教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他们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才能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人。所谓圣人,必须个性全面发展,人格完备,也就是“全人”。与此相对应,学校只有具备整全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圣人。 (二)知行结合原则 知是指道德认识,行是指道德行为。朱熹特别强调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道德认识,同时又要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缺一不可。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提出“知性相须”的观点。朱熹认为知与行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在知行先后问题上,朱熹主张先知之,后行之;在知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行比知重要。 (三)循序渐进原则 朱熹认为想要实现儿童“明五伦”的德育目标,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有两层具体含义:

高分作文范文-朱熹是怎样读书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着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 做的方法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朱熹谈读书怎么做的方法”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介绍

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龚自珍《己亥杂诗》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全集开拓新诗歌的路》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朱熹读书名言警句 朱熹的读书名言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朱熹的名言名句 1、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5、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6、礼即理也。 7、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0、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11、朋友,以义合者。 1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4、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

一代大儒朱熹的读书六法

一代大儒朱熹的读书六法,你掌握了吗? 本文原标题为《朱熹的读书六法》 中国历史上,因勤学苦读而成名成家者多如繁星,而将读书作系统研究并形成著述的,则凤毛麟角,朱熹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熹一生,勤奋好学,著作等身,据对《朱子全书》的统计,他流传至今的作品字数多达1400多万字。 关于如何读书的著述,在朱熹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所占比例甚少,但他总结的读书方法,经过弟子和后人的整理,却成为了一本厚厚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读书破万卷”,他的读书法来源于他丰富的读书经验,却又浅白易懂,正如钱穆先生在《学龠》一书中所说:“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实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平易到什么程度?此书开篇一段话充分说明问题。 学生陈希周问朱熹读书修学之门,朱熹说:“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如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多么浅近而通俗易懂的话语。 朱熹读书,总结过六则读书方法,后人谓之“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此读书六法因为其简易适用,故成为了历代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爽的读书妙法,流传甚广。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读一本书如此,读一个合集或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应如此。而且,这个“序”,还不完全是书本目录的顺序,更多的是知识层级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所谓“熟读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至于理解。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所谓“虚心”,是朱子鼓励人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读书,对于其中的内容和观点,不要先入为主,以己度人,甚至穿凿附会。对于某一问题,即便众说纷纭,也要虚心以待。朱熹解释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涵泳”是“虚心”的落脚点,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天长日久,必有真知。 对于“切己体察”,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意思是,读书不能一味地在纸上寻求义理,需要联系自身来推寻探究。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圣人早就阐述过,我们只有在圣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推究,才能日益精进,有

朱熹论读书

浅析朱熹论读书 胡泉雨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江西南昌330031)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七十年的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从事着讲学活 动。兴书院、亲讲学,以此宣扬儒家学说和他的理学思想。并在长期的讲学及著书立说过程中形成和创立了具有儒家精神价值的读书学习方法。 一、为何读书与读何书朱熹强调读书是“为己之学”;认为“切己体察”、“虚心涵养”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并反复讲“读书乃学者第二 事”“读书已是第二义。”[1]161 按朱熹的意思就是要求不要只 为读书而去读书,只从自身上的切要处理解体会, 这是完全不够的;重点是还是要进行体察实践或是亲身经历,这才是第一位的读书要义。他还就此对当时的读书做过评论。他说: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玄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如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1]181 朱熹认为,读书若只在文字上用工夫,是属于“俗学”一类;读书只有在切己体察上下工夫,并亲自去实行,去践履,才是“道学”,才是真正的读书。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朱子之读书法,既是一种“涵养”,同时又是一种“践履”。[2]162 在读何书的问题上,朱熹强调要读“圣贤之书”。他认 为“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1]2785 那 么,哪些是圣贤之书呢?首当推的是《四书》、《六经》。所谓《四书》即是众晓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 曾亲毕生之经历为此四书作注而成《四书章句集注》,并指 出:读《大学》是“定其规模”、读《论语》是“立其根本”、读《孟子》是“观其发越”、读《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处”。[1]249 所谓《六经》即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春秋》 ,对于这六本书,除《乐经》与《春秋》外,其它诸书朱熹都撰有专门注解,在记录朱熹语录的专书《朱子语类》中平时论述《六经》有二十八卷之多,这足见朱熹的重视程度,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朱熹将《六经》定为“圣贤之书”的意义所在。 二、读书之顺序在读书顺序上,朱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读不同书说的;一种是对读同一本书说的。对于读不同种书,朱熹通过将读《四书》、《六经》与读史作比较来加以说明。朱子曰: 今人只为不曾读书,只是读得粗书。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感。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读书,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羞恶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浑是一个私意。如近时祧庙可见。[1]195 但就此种说法上,朱熹本人也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他曾经给出过一个比较详细明确的读书顺次。他说:……盖《易》本卜巫之书,故先王设官,掌于太卜,而不列于学校。学校所教,《诗》、《书》、《礼》、《乐》而已。……然《大学》、《论》、《孟》、《中庸》又在四者之先,须都理会得透彻,方可略看《易》之大指,亦未为晚。……[3]3240 从这篇书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读书的顺序, 即《大学》 —《论》—《孟》—《中庸》—《诗》—《书》—《礼》—《乐》—《易》。至于读同一本书,朱熹则强调循序渐进,先易 后难,由近及远,是从外到里。 【作者简介】胡泉雨(1979-),男,安徽绩溪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0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勤于讲学,特别注重读 书,主张读书不仅仅只是获取知识,更是“穷理之要”、“实践之志”、“存养之功”,对读何书及读书的顺次、态度、方法等 “读书法”有详尽精辟的阐述,并最终落在一个“敬”字上。他的论点至今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影响。【关键词】朱熹;为学思想;读书法【中图分类号】 I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1-0043-02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3年1月总第186期第1期Jan.2013Serial No.186No.1 43··

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名言

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名言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

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类别:教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类别:读书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类别:修养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类别:友谊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类别:道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类

朱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有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六

朱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有好的读书学习习惯,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六 怎样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孟利红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书的习惯,那可真叫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 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 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 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所以说,从小应养成读书的习 惯。 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下来我发现个别学 生不爱读书,课堂上老师给时间读这类学生不是看着别人读就是发愣,连嘴也不 张,集体检查朗读时这类学生不看书张着嘴随声附和,单独检查朗读时却不会读, 尽管我时常督促着也未见好效果。这种现象是我很无奈,后来

我翻阅了一些教学 杂志,也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日本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 老师。父母要是喜欢看书,孩子两三岁就拿着书。虽然方向都拿倒了,他也拿着 书,他要模仿。我从电视中看到鲁豫与童话大师郑渊洁谈话,郑说,要培养孩子 爱读书,做父母的哪怕不喜欢看书,你每天要看书报,哪怕是装 模作样。这样,你的孩子才会受到熏陶,才会爱上书,才会爱看书,与书交朋友。营造一个读书的气氛,家里什么地方都要有书,你家的厕所里面也有书,有 一本小画册,有一本什么小杂志之类的好看的,就是孩子床头边啊,什么桌子上 啊,沙发边啊,都要有书。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书,讨论读书的体会心得,影响孩 子,这个是潜移默化的,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读书不像上课一样有计划,他往往 是很偶然的状态下拿到这本书,突然兴趣所致,拿到那本书了。双休日,可带孩 子逛书店,让孩子在书店里呆上半天,就在那里看书。

朱熹家训

朱熹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也,恭也。夫之所贵也,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莫若教了一首生书. 即令读三十遍。令其写字. 以养其气。字毕. 令将昨日所教生书. 读二十读。又令少息. 再读前日所教者二十遍。仍少息. 再读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又读前二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今天为大家推荐朱熹谈如何读书时强调什么名言。 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龚自珍《己亥杂诗》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全集;开拓新诗歌的路》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第四,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同时,他认为读书又不可固执己见。 第五,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勤奋,抓紧,舍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才能成功。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有紧迫感,不能松懈。 第六,居敬持志。敬,指用心专一。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为学的目的,目的不明,无以为学。 《读书之要》朱熹【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

朱熹的名言诗句_名人名言

朱熹的名言诗句 朱熹的名言 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2、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问佢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朱熹 7、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朱熹 8、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朱熹 9、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1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12、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14、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1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1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17、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1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1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0、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朱熹 2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校园标语一览

校园标语一览 校训:进德修业 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向上 教风:敬业严谨爱生争先 学风:尊师守纪勤学向上 1、朱熹读书六法 一、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精神专一,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本中搜集有关材料。 二、循序渐进。所谓“循序”,就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就是不能一味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逐章地去领会。 三、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反复细读,直至滚瓜烂熟。所谓“精思”,就是反复寻绎文心,使书中意若出已之心。 四、虚心涵泳。就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站在著书者的立场解释书意,而不应根据主观的意愿去揣测古人的本义。接受著者平时简明的叙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 五、切已体察。就是要求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已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指导自已的实践。 六、着紧用力。就是要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上,并且坚持到底而不懈怠。 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和人生无关系的艺术不是艺术,和艺术无关系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问题要看你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到底是不是有益于人生。--郭沫若 2、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洵 3、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躯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能够处之泰然。--(英)莎士比亚 4、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英)培根 5、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英)培根-(法)拉罗什福科 6、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 7、照着墨线锯下去,随便那木屑落在什么地方。--(美)德莱塞 8、欺骗有时成功,但它往往自杀。--(黎)纪伯伦 9、人一正直,什么都好了,这一条简明的原则便是科学的全部成果,便是幸福生活的全部法典。--(俄)车黎尼雪夫斯基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你看过哪些朱熹关于读书名言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朱熹关于读书名言,希望你会喜欢。 1.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不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2.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3.《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5.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6.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7.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集注》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10.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大全1.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2.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朱熹 3.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6.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7.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9.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12.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13.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14.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1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朱熹论学习原则和方法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明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认真学习。他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万物之理的精华都体现在儒家经典中,所以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的关键则是要体认天理。朱熹将这一目标概括为读书穷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是朱熹对自己“平生为学”的总结。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见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 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但也有过于呆板的地方。 2.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为此,朱熹指出,书必须熟读精思。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产生疑问是“精思”的前提。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 3. 虚心涵泳 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强调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他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

最新的朱熹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全

最新的xx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全 1、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 2、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朱熹 5、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6、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7、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8、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朱子家训》9、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1、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12、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13、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4、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15、志者诗之本也——xx 1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xx 17、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xx 18、xx则亏,日中则昃——xx 19、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20、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2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22、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23、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xx 24、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xx 2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2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xx 27、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28、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29、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30、"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31、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朱熹 32、自敬,则人xx;自慢,则人慢之。 3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34、存天理,灭人欲——xx 35、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3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xx 37、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小学关于朱熹的读书名言

小学关于朱熹的读书名言 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2、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 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 集注》 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7、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熹《朱子语类》 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 著力处。——朱熹 1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11、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一心能够兴邦,一心能够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 15、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朱熹《范纯仁语》

16、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17、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1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20、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录》 2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逐步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个番,疑逐步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2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3、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24、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25、心统性情者也。——朱熹《近思录》 26、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27、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28、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2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

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读书六法

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 杨天宏 中国古人将学习分为“耳学”和“眼学”,“耳学”是听,“眼学”是看。贬义地说,“耳学”乃拾人牙慧,是低级阶段的学习方法,善学者应注重“眼学”而非“耳学”。现在大学攻读学位是“耳学”和“眼学”并重,听老师授课,是为“耳学”,自己读书思考,是为“眼学”。我们所强调的,是以“眼学”即自己读书为主。但读书是有讲究的,并非所有人都会读书。当初朱熹门人荟萃朱子平日训导,节序其要,得“读书六法”: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咏;四曰切己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朱熹将读书与修身养性相结合,所授读书六法,前三法基本上是“读法”,后三法偏重心性修养方面的功夫,有类“用法”。今略仿朱子,演绎六法。然演绎亦有不同路数,朱熹说:“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我做演绎,依违汉晋,未必伦类,但于各位同学读书学习有所助益,非所忌也。 一、出入法。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语》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入”是寻求客观知识,了解作者表达的事实和见解,“出”是表现读书人的主观看法,读书应出入结合,主客观交互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从程序上看,“入”是读书学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读书的要求是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的“无成执”。所谓“无成执”就是虚心,虚心即心要空,就是无成见。器物惟其空才能装东西,人要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朱熹用“虚心涵咏”四个字对这段话作了概括,意思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忌穿凿附会,不能想当然,就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余英时解释说,读书“虚心”,首先是要“无我”。可见,读书没有想法不行,想法太多有时也会成为掌握旧学新知的障碍。 但对已进入第二阶段的读书人来说,要求就不同了,就应有主见有自我,就要讲究“出”了。读书为何要“出”?因为读书不只是要汲取知识,还应形成自己的见解,单纯学习模仿不可能在学术上有什么建树。齐白石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所言虽针对绘画,读书学习亦属同理。而要能创新,读书时只“入”不“出”是不行的。“出”的关键是要有思想,要不轻信他人的言说,借用西人的表述,就是要学会“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尼采主张“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开启了近代怀 *本文系杨天宏教授2015年5月2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演讲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