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我国对策
山东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 赵惠( 90一)女 , 17 , 河南开封人 , 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国际贸易 。 基金项目 :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 目“ 跨国公 司 R &D的国际化及其 国别 选择研究 ” A 0 6 3 ; ( 20 2 ) 山东省高等学校 优秀
青年教师国内访 问学者项 目。
8 0
前 在 山东 的 研 发 中 心 已 达 1 1个 。 在 国 内 外 新 的 经 济 环 境 下 , 究 跨 国 公 司 在 中 国研 发 投 资 的 趋 势 , 析 山 东 在 研 分
总量 与人均研发经费投入均较 多的地 区。高层次 的人 才 是研发 活动 的主体 , 层次 人才集 中的地 区能够为跨 国 高 公 司开展研发活 动提供 丰 富的智力 资源 , 有利 于研发 活 动 的开展 。北京 、 上海 、 津是 中国高水 平大学和科研 院 天 所 最为集 中的城 市 , 也是 目前高层 次人 才最 为密集 的地 区, 因而跨 国公 司在 中 国的研发机 构也 主要集 中在 以上
这 地 区 。
吸引研发投资方 面 的现状及应 对策 略 , 山东 在今 后的 对 招商引资过程 中加大跨 国研发 中心 的引入将起 到积极的
指导作用。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跨 国公 司 在 中 国 的研 发 投 资 趋 势
据商务部统计 , 至 20 截 0 5年底 ,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
的研 发 机 构 近 70家 , 20 5 是 0 0年 的 7倍 , 以每 年 1. % 并 67 收稿 日期 : 0 0 0 2 9— 4— 2 0
构 的 区域 选 择 。 研 发 经 费 投 入 的 多 少 反 映 一 个 地 区研 … 发 的条 件 , 京 、 海 、 津 、 东 、 苏 是 中 国研 发 经 费 北 上 天 广 江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若干问题分析

目前 外 资 在 中 国 设 立 了 10亲 家 研 究 与 开 发 0
8 O年 代 开 始 。 界 各 大 跨 国 公 司 不 惜 重 金 纷 纷 在 华 中 心 . 要 集 中 在 北 京 、 海 、 州 等 科 研 力 量 比 较 世 主 上 广
投 资建 厂 。到 了 2 0世 纪 9 0年 代 的 后 期 ,他 们 为 了 集 中 的 大 城 市 ,其 中 北 京 中关 村 、上 海 浦 东 是 跨 国
美 众 等 著 名 跨 国 公 司 纷 纷 在 中 国 设 立 研 究 与 开 发 机 如 , 国 惠 普 公 司 与 北 京 大 学 台 办 的 中 国— — 惠 普 数 字 信号 处理 技术 研究 中心 就属 于这 种 类型 。 构 ,既 有 从 事 自然 科 学 基 础 研 究 的 。也 有 进 行 应 用
维普资讯
《 界经济 研究》02 第 3 世 2o 年 期
糯
武汉 大 学 商 学院世界 经 济 系 口杜 莉 谢 皓
内容 摘 要 2 0世 纪 9 0年 代 开 始 ,世 界 各 大跨 国公 司 , 纷 对 华 进 行 研 究 与 开 发 投 资 ,设 立 铮
中 国 分 类 号 : 1 F2
跨 国 公 司 在 华 研 究 与 开 发 ( sad &D v lp 实 验 和 研 发 成 果 转 让 的 , 足 计 算 机 、 件 、 信 、 Reer l e eo - 涉 软 通 me t 简 称 R&D) 投 资 是 指 由跨 国 公 司 在 华 进 行 机 械 、 车 、 工 、 药 等 诸 多 领 域 。 n, 汽 化 医 的 。以 研 究 和 开 发 为 目的 的 投 资 行 为 。 自上 个 世 纪
北 邮 一北 电研 究 开 发 加 拿 大 北 方 中 外 合 作 研 究 开 发 机 构 前 沿 基 础 研 究 中 心 1 9 电 信 公 司 94 北 京 通 讯 、 信 非 独 立 法 人 电 及 产 品 开 发 S MC一清 华 大 学 气 动 日本 S MC株 技 术 研 究 中 心 J 9 式会 社 94 北 京 气 动 元 件 德 尔 福 一清 华 太 学 汽 美 国 通 用 汽 车 系统 研 究 所 l9 车 公 司 95 北 京 汽 车 系统 D M中 国研 究 中 心 l9 美 国 I M 公 北 京 计 算 机 、 95 B 信 息 技 术 中 外 台 作 研究 开 发 机 掏 应 用 研 究 和 产 非 独 立 法 人 品 开 发 中 外 台 作 研 究 开 发 机 构 基 础 研 究 及 应 非 独 立 法 人 用 研 究 独 资 台 作 研 究 开 发 机 构 基 础 研 究 为 主 非 独 立 法 人 中 外 合 资 研 究 开 发 机 构 独 立法人 ( 限公 司 ) 有 设计和, 北 武 汉 人 , 汉 大 学 商 学 院 世 界 经 济 乐硕 士研 究 生 ; 女 17 年 湖 武 皓 , ,9 7 生 , 北 成 宁 人 , 汉 大 学 商 学 院 世 界 经 济 系硕 士 研 究 生 。 男 17 年 湖 武 文章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4 9 2O 12 24 5 14 10 —6 6 【 0 2O —00 0 —0 5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对安徽省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

跨 国公 司虽 然 将研 发活 动扩展 到 了全 球 , 但其 研 究 的类型主要是 应用 性研 究 开发 , 础性 研发 仍然 集 中于 基 国内 , 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 了避免技术和知识 的外溢 。
二、 跨国公司在安徽省 的研发概况
20 09年第 3期 总 第 17 7 期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L oeg c nmi lt n JF rinE o o cRea o s& Ta e i rd
N . 2 o o 3。 0 9
S r lN . 7பைடு நூலகம் ei o 1 7 a
[ 国经营 ] 跨
跨 国公 司研发 国际化对安 徽 省技术创 新 的影 响及 对 策
徐 磊
(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 徽 蚌埠 2 34 ) 安 30 1
[ 摘
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 国公 司研 发 国际化发展迅速 , 跨 研发投 资 国际化 的 问题也 受到
了 们越来越 多的 关注 。跨 国公 司在安徽省投 资研发具有研发投 资意向增 长迅 速、 向设 立非独立 法人形 式 人 倾 的研发机构 、 研发 投资倾向于高新开发 区等特 点。探 讨跨 国公 司研 发 国际化对安 徽省技 术创 新 的影 响 , 针对
总部几乎为零 。 引入的跨 国公 司投资 数额也 非常少 , 严重 影 响了科学技术 的移植和外溢 的扩展 。
富的科技 资源、 优惠 的政 策安排 吸引 了大量 的外 商投 资。
跨 国公 司在 皖研 发投资也 将主要 集 中在高新 开发 区。特 别是合 肥 、 马鞍山 、 芜湖 、 蚌埠 、 陵、 铜 巢湖 、 安庆 等城市 的 各级开发 区正逐 渐成为吸引外商研发投资 的主战场。 三、 跨国公司研发 国际化对 安徽省技术创新 的影 响 研究发现 , 目前跨 国公 司在 皖研发 投资 比例极 低 , 在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跨 国公 司在华 设立 独 资 的 R D机 构 据 商务 部 发 投资 达 8亿 美元 , & 在北 京 、 津 、 天 上海 、 京 和 杭 南 调 查 显示 .有 4 %的跨 国公 司倾 向于建 立 独 资 的 州等 6个 城 市建 立 了 1 研 发 中心 和实 验 室 . 6 8个 研 研 发 中心 .首要 目的就是 要牢 牢控 制住 研 发活 动 . 发人 员 总数 已接 近 3 0 0 0人 。( ) &D机 构 的职 能 2R 避 免技 术外 溢 , 立 自己的技术 垄 断优 势 。即便 是 也在不 断 提升 跨 国公 司在我 国早期 的 R D机构 确 & 合 资 形式 , 方 也 注重 控 股 权 . 把 中方 的相 关 机 主要 为技 术转 移型 和本 土技术 研究 型 . 任务 主要 外 或 其
的技 பைடு நூலகம் 溢 出效 应 来提 升 国家整体 的技 术 水平 。但是 经过 多年 的 实践 . 并没 有取得 理 想的效 果 。 而让跨 反 国公 司对 国 内企业 形成 了市场挤 出效 应和 抢 占了我 国的研 发 资 源 。也使 得 某些 国 内企业 陷入 了技 术 依
赖的瓶 颈 。 因此 。 需要 对跨 国公 司对华技 术转移过程 中存在 的 问题进 行 分析 , 并在此 基础 上提 出对 策建议 【 键词1 术转 移 ; 术依 赖 性 ; 占效应 ; 关 技 技 寡 自主 创新 f 中图分 类 号1 7 2 5 F f 献标 识码1 文 A f 文章编 号1 0 9 9 3 (0 2 0 — 0 3 0 0 — 5 0 2 1 )2 0 2 — 5 1
【 收稿 日期 】 0 1 1— 5 21—20 [ 金 项 目】 0 2年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科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重 点 项 目(K 0 2 7 ) 基 21 S 2 1A17 【 简 介】 文 进 (9 4 ) 女 , 徽 庐 江 人 , 南 师 范 学 院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助 教 。 作者 张 18 一 , 安 淮
外资在华研发中心技术溢出或演绎“蝴蝶效应”

开 发市场 末饱 和 的中国二 三线城 市 。与 以 往 相 比,在华 外资 业 的投资 领域 正在 由
建立 良好的创新生态 环境
因为看 好 外资研 发 中心 的技术 溢 出效
“ 实上 ,关 键在 于我们 是否 拥有 良 事
好 的 创 新 生 态 环 境 ,并 且 能 够 激 发 出 生 活
研发 人才和 研发 成本较 低的优 势对 跨 国公 司来 华设立 研发 中心极 具吸 引力 。
在 其 中的人 的创新 能力 。 ”刘 海波 认为 ,
一
种 良好 的创新 生态环 境要 具备各 种各样
才 , 并 正 面 影 响 1 o 个 人 才 。 如 今 李 开 复 oo
也在 以天使 投资 人的身 份培 育新人 和新 项
目。
“ 资在 华研 发 中 ,0 一9 %的 员 外 58 0 工会从 本地 雇佣 。”汤 继强说 ,外 资研发 中心具 有培养 高层 次技术 人才 与管理 人才 的 良好 环境 ,本土 员工可 以在 此积 累大量
人 才外 溢对于提 高 当地科 技创 新水平 意义
重大 。
生 力量 , 由于 外资研 发 中心对其 知识 产权 长 城 企 业 战 略 研 究 所 所 长 王 德 禄 认 为 ,跨 国公司在 我 国布 局研 发 中心 ,增 加 了我 国参 与世界 前沿技 术竞 争 的机 会 ,并 可提 升研 发管理 水平 。国 内充裕 的资本 与 丰厚 的人力 资源 、技术 “ 知本 ”相 结合 , 能够 使外资研 发 中心 的技术快 速溢 出和 转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现状及不利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现状及不利影响分析作者:吴兰陆省娟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0期[摘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对我国科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已成为提升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章阐述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当前研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化[作者简介]吴兰,陆省娟,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8[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0-0192-0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国公司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树立竞争优势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促使跨国公司重新审视中国的投资环境,调整在华发展战略。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为其全球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R&D)机构的发展历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是随着对中国市场的不断了解而产生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华贸易、技术转让、兴办合资企业等方式。
随着中国投资政策的放宽,在华设立R&D机构逐渐成为趋势。
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清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行为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93~1998年:起步阶段我国第一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摩托罗拉全球软件集团(中国)软件中心的建立,拉开了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序幕。
此阶段每年只有少量的研发机构进入我国,母国多为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比如微软中国研发中心、IBM中国研究中心等。
(二)1999~2002年:缓慢发展阶段此阶段,每年新设立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数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数量总体保持平稳,母国来源仍为欧、美地区,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来源地。
fdi论文

湖南女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跨国公司在华FDI的发展及对策分析摘要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对华投资现象日益普遍。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市场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出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现象。
另外独资化倾向日益加深,并且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外资政策的脚步更加倾向于追逐利润最大化,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独资的方式提高其股权比例,独资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一种主导形式。
本文主要叙述跨国公司在华FDI的现状及问题,先通过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和统计数据来分析跨国公司在华FDI的发展趋势,再根据其发展趋势从我国经济市场的角度考虑,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市场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服务业ABSTRACTMak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is a big move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ies. There're many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are finding inroad into Chinese market step by step with economic globalized and it's universal that more and more foreign capitals are investing in Chinese market. Since late 1980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have found a new way to invest in and access to Chinese market. And it has presented a phenomenon with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s the main way to invest,take the service industries as the main project。
中国创造跨国药企的新转变

中国创造:跨国药企的新转变7月2日,全球第二大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全球副总裁Dr.PerryNisen博士亲自来到中国上海,宣布在华设立全程研发中心。
与此前的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只负责药物研究的一部分不同,GSK中国研发中心将承担从新药开发、临床研究到产品注册整个医学领域的研发工作。
无独有偶,7月15日,罗氏制药也向记者透露,其年内将在中国设立全球药品开发中心,届时罗氏将成为在华完成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环节等整体价值链布局,以加快新药在华的上市时间。
从2002年诺和诺德率先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以来,近几年,跨国制药企业掀起一浪又浪的中国研发热潮。
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诺和诺德、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诺华、辉瑞等制药巨头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不过,此前跨国药企的中国研发中心仅仅是其全球总部研发的一部分,如:辉瑞中国研发中心主要针对全球一至四期的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的准备工作;礼来实验室大楼的研究方向为早期化合物的合成;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主要致力于药物化学领域先导物的发现与优化的研究。
诺华研发中心则专注于传染性疾病引发的癌症的研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最近GSK、罗氏宣布在华建立上下游一体化研发中心,意味着跨国药企在华研发正在向核心进发,向纵深发展。
在跨国公司的版图中,中国已经成为重要战略地。
本土人才崛起令人关注的是,此次GSK出人意料地启用中国本土人才作为全程研发中心负责人。
GSK宣布,目前已任命上海的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所长和教授臧敬五博士为GSK高级副总裁,全权负责中国研发中心工作,该任命于2007年6月生效。
据悉,臧敬五博士是神经学专家,免疫和神经退行性病变领域的科学家,即将领导GSK中国研发中心开展研究及新药开发和人员招聘工作。
并将直接向GSK全球研发主席Moncef Slaoui博士负责。
而罗氏制药也同样,其将在年底设立的中国药品开发中心负责人原瑞华博士也是一名中国人,其工作也直接对总部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我国对策跨国公司在华R&D是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着眼于从基础性研究一直到科研应用领域,实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投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为了防止创新技术外溢,跨国公司的R&D活动特别是基础性高科技研究活动大都集中在母国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呈现出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人才、科研实力的比较优势,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全球研发系统。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的热点。
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特点尽管跨国公司在华已经开始并不断扩大其研究与开发活动,但从总体上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在质量上十分有限。
(一)投资主体。
从投资主体来源看,来自欧美日的大型跨国公司。
在华设立R&D机构的多为来自欧美日国家的著名大型跨国公司,如微软、宝洁、杜邦、联合利华、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
一项对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32家占总数的39%;欧洲20家占总数的24.4%;日本18家占总数的21.9%。
(二)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分布集中,主要设立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
资料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40家较大规模的R&D机构中,北京20家,上海14家,广东6家,分别各占50%、35%、15%。
这三地处于我国“三大经济圈”(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雄厚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工业门类齐全,便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三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智力密集区,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都集中在这些地区,科技人才密集,能够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研究领域。
外资研发活动侧重于产品创新型、产品适应型和专用技术。
在华建立R&D中心的跨国公司主要涉及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例如,汽车、化工、生物、医药、仪器设备、食品、电子信息等诸多行业。
其中电子信息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比例最高为41.3%,其它依次为交通工具23.1%,一般消费品10.3%,化工3.8%。
这些行业需要对市场需求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其研究成果不易被仿制。
跨国公司在这些高技术领域设立研发中心,就是充分利用中国雄厚的科研能力和廉价的技术开发资源资本,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技术创新服务。
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对中国的影响(一)积极影响 1、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中国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有利于造就和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吸引了大批的优秀科研人员,为中国劳动力创造了高价值的就业机会。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通常在世界前沿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研发机构提供丰厚的酬金、优越的科研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其他富有竞争力的行为,从而可以抑制人才流失,吸引了一批在国外学有成就、在国外大公司经过良好训练和工作成绩突出的海外留学生归国。
同时也使一批本想出国寻求发展机会的人才留了下来。
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进行培训,把提高员工素质视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现在许多跨国公司在国内著名高等院校推进一些教育计划,不仅从资金上支持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还改善高校落后的硬件条件,使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更好地结合。
2、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有利于中国学习先进的研究开发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研发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国过去R&D是粗放型管理,专业研究机构只讲投入,不计产出,研究成果市场化程度低,中国研究机构创新能力差,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而企业的研发过程却大都注意产品开发过程,不重视基础研究。
跨国公司的研发工作以市场为核心,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研发工作效率,投入产出效果非常好。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从事研发工作的经营理念、管理原则和执行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企业管理和研发工作人员,为中国新兴企业、科研机构在R&D管理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研发管理水平。
3、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和运营,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以其对研究设备及基础设施的需求,带动了高科技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及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消费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把中国的一些科研成果介绍到国际市场上去,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我过技术的出口状况,改善了出口产品结构。
同时,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还弥补了中国R&D投资的不足,有利于改善R&D投资结构,推动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增加,从而带动了这些产业投资的高涨,推动了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换,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二)消极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在给中国许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致国内人才流失和保密技术泄露。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通常以丰厚的报酬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吸引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导致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人才失衡,国内科研单位面临着高科技人才缺乏的困境。
随着科研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和中国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交流的加深,国内技术的保密越来越难。
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一些属于保密范围内的技术和科研项目流入跨国公司,一些我国研究机构正从事的科研项目,通过合作研究等形式,被跨国公司利用。
2、国内科研机构遭受冲击,我国自主研究面临困境。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凭借科学的管理、突出的绩效和国内外顶尖的高科技人才云集,对国内科研机构构成巨大的威胁。
中国科研机构的经费主要靠政府和企业拨款,因此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吃大锅饭,国内科研单位缺乏竞争力和活力。
当跨国公司在华研究和开发机构取得公平的市场竞争地位,享受到国民待遇时,将能够参加国内和企业科研课题的公开招标,结果会使国内科研机构得不到科研经费,有的甚至可能倒闭、破产。
另外,目前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主要是对母公司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进,单从中国技术考虑的角度较少,国内面临科研人员流失和科研机构冲击的双重打击。
3、中国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R&D投资规模、管理水平、人才激励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企业R&D投资只占其销售收入的极小部分。
即使中国先进的大型企业的R&D投资也远不如跨国公司。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建立R&D机构的深入后,加大了针对中国市场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实现了销售、生产和技术在内的所有经营活动的本地化,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层次更高,中国企业要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花大力气提高R&D投资,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我国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对策通过以上分析,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中心对中国影响无疑是利大于弊。
一方面中国政府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合理的政策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R &D机构落户中国,切实为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服务。
另一方面,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
(一)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R&D机构。
跨国公司R&D投资活动的布局与生产体系的布局是一致的,多倾向于基础设施完善、科研人员实力雄厚、技术市场潜力大的东道国进行R&D投资,而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还不小。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大力优化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环境,以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进行R&D投资。
一些开放的省、市及开发区成立专门负责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管理部门,对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投资进行协调、管理,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并进行政策研究,保证跨国公司来华设立R&D中心道路的畅通。
同时要加强中国对外经济的合作和交流,定期举行国际性的专题研讨会和招商引资会,加大对著名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的招商力度,营造好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还进一步对跨国公司R&D机构给予国民待遇和税收优惠,让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取得主人翁的地位。
(二)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重要区位因素。
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知识产权制度运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对促进外商在高技术领域至关重要。
一些跨国公司对国内产权保护状况不满意,担心投资中带来的知识产权在中国得不到保护,不愿在中国生产核心技术产品和从事创新型研发活动。
为此,中国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工作和加大执法的力度,依法保护外资企业R&D成果权益不受侵权,使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在中国真正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三)平等对待国内外R&D机构,鼓励国内企业多到海外建立R&D机构。
给予跨国公司R&D机构的优惠政策也应给予国内的R&D机构,保证中外R&D机构有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激发我国企业对R&D活动的投资。
即使国内先方面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
但是进的大型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模式到海外建立R&D机构并不需要企业具有多强垄断优势,如果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辟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也是可行的。
当然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也要给予更多优惠。
目前,由于技术水平限制,现阶段建立海外研发机构还不能真正像跨国公司的R&D机构那样,通过改进自身的技术以适应东道国市场的需要,实现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而大多数国内企业是以搜集技术信息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