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代华儿童诗歌浅析

合集下载

小学阅读活动中儿童诗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最新资料

小学阅读活动中儿童诗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最新资料

小学阅读活动中儿童诗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 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的一种常见的文体形式。

作为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 儿童诗具有诗歌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因此, 教师在指导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 应结合儿童诗的特点, 采用有别于其他文体以及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让学生在感受其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的同时, 真正理解、欣赏和喜爱儿童诗。

一、饱含感情地反复诵读儿童诗是“诗” , 必然具有诗歌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 要求押韵, 讲究对仗, 体现音乐性。

诗歌存在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其声韵, 这也是它与散文最本质的区别。

就如同歌曲需要演唱一样, 诗歌只有在朗诵中才能充分体现其诗韵、诗味。

一个个音节就是流动的音符, 声音的抑扬顿挫就是曲调和节奏,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诗歌的音乐之美作用于听觉, 传达于心灵, 学生由此理解了诗歌存在的意义和魅力, 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进一步在情感上对诗歌这种文体给予接受与认同。

当然, 在对儿童诗的朗诵上, 单纯由教师读而学生被动地听, 与学生参与其中, 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当教师作出阅读示范或播放多媒体朗读课件之后, 让学生放出声音地反复诵读, 这是儿童诗教学和阅读指导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此外,苍白无力地读出声音与饱含激情地朗诵, 其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

读得准确、流畅并非诗歌朗诵的要义所在, 透过声韵、节奏的外在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在情感, 这才是朗诵的精髓, 这就涉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问题。

二、在朗诵过程中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仅对儿童诗进行字面的解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抒情主体的情感体验, 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感情的交融、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

请看台湾诗人谢武彰的两首儿童诗。

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 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重庆三十年儿童诗歌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重庆三十年儿童诗歌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科 学 童谣 的黄 继先 、 弟华 、 廖 崔英 、 邹景 高 等人 。近 年来 , 随着张 继楼 的《 第一 缕 阳光 》 柯 愈勋 的 “ 给 , 写
柯柯 的 小 诗 ” 钟 代 华 的 《 我 们 远 行 》 戚 万 凯 的 , 让 ,
《 网》谭小 乔 的( K!阳光女孩 》吴 昌烈 的《 字 上 , O , 识 儿 歌系 列》邹 景 高 的《 怪 的树 》 , 奇 及傅 天琳 的《 星期
能实 现 重庆 儿 童 诗 歌 在创 作 上 的 新 突破 。 关键 词 : 庆 ; 童诗 歌 ; 作 ; 重 儿 创 回顾 与思 考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72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9 ( 0 9 0 — 0 4 0 1 o — 3 0 2 0 )5 0 6 — 4
第2 2卷 第 5期
20 0 9年 9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C o g igC l g fE u ain o r a h n qn ol eo d c t o e o
V0 _2 l No5 2 . S pe e , 0 9 e tmb r 2 0
发展 . 童文 学先 后在 许 多 国家形 成 了独 立 的文 学 儿 分 支 , 大批 经 典 作 品 相 继 问世 , 为儿 童论 家彭 斯 远 创 办 了儿 童诗 专 刊《 中国 儿 童诗 》 面 向全 国培 养 、 , 扶持 了一 批创 作
创 作 最 活 跃 ,在 全 国影 响 最 大 的却 是 儿 童 诗 和儿
歌。
歌 的健康 发展 。 目前 在全 国儿 歌界 , 已经形成 “ 重庆
与北 京 、 海 三 足鼎 立 , 上 素有 ‘ 国 儿歌 看 重 庆 、 全 重 庆儿歌 看 巴南 ’ 之说 ” ] [的局 面。 2 改 革 开放 3 0年来 重庆 儿 童诗 歌 在全 国频 频获

钟代华儿童诗歌浅析

钟代华儿童诗歌浅析

钟代华儿童诗歌浅析
冯俊锋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6)3
【摘要】钟代华以他独特的诗歌语言,很好地诠释了儿童文学主题关于轻快与沉重的悖论,关于儿童诗歌的简洁明快与繁复朦胧的悖论,以及在文体上有关诗歌韵律化与散文化的悖论等.儿童诗歌也由此如他的作品集<迎面而来>一样,迎面吹来了一股新风.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冯俊锋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重庆,4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钟代华:诗歌是生命的一种姿态 [J], 蒋登科
2.“清嫩新鲜”①的童心世界--浅评钟代华儿童诗 [J], 陈东
3.钟代华儿童诗情感世界及语言风格透视 [J], FU Dongsheng
4.中国西部儿童诗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以邱易东、高凯、王宜振、钟代华等诗人为中心的考察 [J], 陈柏彤
5.中国西部儿童诗歌的文化生态价值——以邱易东、高凯、王宜振、钟代华等诗人为中心的考察 [J], 陈柏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童诗赏析:唤醒儿童的言语天性

童诗赏析:唤醒儿童的言语天性

童诗赏析:唤醒儿童的言语天性作者:莫光华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4期[摘要]童诗具有语言优美、趣味性强等特点。

童诗赏析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儿童诗的言语智慧,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从而对儿童诗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赏析教学入手,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童诗的语言之趣、画面之美、想象之妙等特点,从而爱上童诗。

[关键词]童诗赏析;言语;儿童[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0-0037-01诗人詹冰说:“儿童诗就是专门为儿童写的诗,儿童能够看得懂的诗。

”近几年来,尽管一些一线教师和儿童作家多次提倡童诗进校园,但是童诗的“根”并没有深扎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感受到儿童诗的美好,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童诗的习惯。

因此,进行童诗赏析很有必要。

童诗赏析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儿童诗的言语智慧,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从而对儿童诗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怎样进行童诗赏析呢?一、赏其语言之趣儿童具有儿童的思维,他们看待事物与认识社会的方法与成人不同。

这就要求儿童诗应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精神追求,在语言表达上应具有趣味性。

这样的儿童诗深受儿童的喜爱。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就文中充满趣味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童诗的快乐。

如,苏教版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作者以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等小动物的快乐形象来表现自己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文中语言趣味性强,“叮叮当当”“哗哗流淌”等象声词的运用给童诗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在“我惊喜地看着松鼠在林间跳跃,并且倾听着松鼠‘唧唧’的叫声,我仿佛也变成一只松鼠,和它们一起在林间跳跃”这句话中,作者把松鼠在大自然中穿行的样子尽情地展现出来。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就这些充满趣味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童诗的快乐。

童诗大都具有语言简短、生动、有趣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

儿童视角下的诗歌探索——钟代华儿童诗研讨会综述

儿童视角下的诗歌探索——钟代华儿童诗研讨会综述

作者: 蒋登科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65-65页
主题词: 儿童诗;钟代华;儿童视角;诗歌探索;研讨会综述;儿童文;儿童心灵;抒情诗;少年儿童出版社;文体意识
摘要: <正>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钟代华,是近年来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他同时从事抒情诗和儿童诗创作,先后出版了抒情诗集《微笑》和儿童诗集《纸船》,作品多次被收入抒情诗和儿童诗选本,并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小天使铜像奖”、“重庆文学奖”等各级奖励20余次,受到诗界、儿童文学界的关注与肯定。

为了总结钟代华儿童诗创作成绩,探讨儿童诗的文体规律和发展路向,推动儿童文学的创作,5月4日至6日,上海《少年文艺》编辑部、四川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重庆作家协会、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红领巾》杂志社等单位在四川永川市联合举行了钟代华儿童诗研讨会。

来自上海、成都、重庆、永川等地诗歌界、儿童文学界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讨,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三年级语文教案)《太阳吟》赏析

(三年级语文教案)《太阳吟》赏析

《太阳吟》赏析三年级语文教案太阳吟闻一多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太阳啊,这不象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太阳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

按刘烜《闻一多评传》之看法,当作于____年9月下旬,即诗人赴美留学的两个月之后。

(诗人于____年7月赴美)同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孤雁》、《忆菊》、《晴朝》等诗一样,充分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

《太阳吟》一诗共十二节,其间情绪跳跃转折、变化不定,我们最好分节解读。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

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

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

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

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钟代华 的水花赏析

钟代华 的水花赏析

钟代华的水花赏析《钟代华的水花赏析》钟代华的诗就像一颗神秘的魔法糖果,每次品尝都有不同的滋味。

他的《水花》呀,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在我眼前展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我第一次读《水花》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是突然看到海浪涌过来,然后“哗”的一声,在沙滩上撞出一片水花。

诗里的水花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它们在诗人的笔下蹦蹦跳跳的。

诗里描写水花的句子可能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脑海里好多好多的想象之门。

也许诗人看到水花的时候,心里就像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的涟漪。

我觉得他是想通过水花来表达一种情感,可这种情感又不是那么直白,就像捉迷藏一样,让我在字里行间去寻找。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喷泉,那喷泉喷出来的水就有点像诗里的水花。

那些小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亮晶晶的,就像一颗颗钻石在空中飞舞。

我当时就在想,钟代华看到的水花是不是也是这样闪闪发光的呢?可是又也许不是,他看到的水花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小池塘里,被小鱼搅起来的小水花,那水花是小小的、轻轻的,就像小蝴蝶扇动翅膀带起来的微风。

有人可能会说,水花有啥可写的呀,不就是水溅起来了嘛。

嘿,这你可就错啦!就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可是每个人又都是独一无二的。

水花也是这样,在钟代华的眼里,水花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

它们可能是快乐的,在水里欢快地跳跃着;也可能是悲伤的,就像眼泪一样,只不过是水的眼泪。

这想法是不是有点怪呢?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在想,当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不是就站在水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水花看呢?他可能在心里和水花对话,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

“嘿,水花呀,你为啥这么欢快地蹦跶呢?”水花可能会回答他:“我在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美丽呀。

”哈哈,这当然是我瞎想的啦。

从《水花》里,我还能感觉到一种力量。

这力量就像小小的蚂蚁能搬动比自己大好多倍的东西一样。

全方位地表现孩提——读钟代华《纸船》有感

全方位地表现孩提——读钟代华《纸船》有感

作者: 彭斯远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62-63页
主题词: 钟代华;全方位;纸船;儿童诗;儿童文学创作;少年诗;精力最旺盛;严肃文学;成人文学;
拜金主义
摘要: <正>诗苑新秀钟代华,是近年来四川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位实力作家。

他的诗除获四川省“巴蜀儿童诗会”优秀作品奖与重庆文学奖外,还荣获《中学生》杂志“小天使”铜像奖、《儿童文学》杂志“想象征文”一等奖等等。

最近,诗人又将近作加以整理,辑集为《纸船》奉献给孩子们,应该说,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由于拜金主义观念浸淫文坛,导致严肃文学创作呈现不景气的局面。

与成人文学一样,儿童文苑也出现了作家搁笔他去的“水土流失”现象。

而三十出头处于精力最旺盛时期的钟代华,却甘心在儿童文苑这片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代华儿童诗歌浅析冯俊锋钟代华在其创作谈中这样说:“真诚地做孩子们的朋友,走进并深入他们。

”“我的儿童诗力求挖掘儿童的本真,力展原生态的蓬勃、鲜活、苦恼、忧伤。

”透过其作品《迎面而来》,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钟代华在创作中所做的诸多努力,它展现的是少年们迎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以及他们在青春期特有的忧伤与苦恼。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组悖论观点来浅析钟代华的作品《迎面而来》。

首先,儿童文学主题关于轻快与沉重的悖论。

就传统的对于儿童文学的观点看来,儿童文学应该以写欢乐的主题为主,注重对欢乐的表现。

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即使是写小女孩的死去,也写得那么唯美:她是欢快地投入最爱她的老祖母的怀抱的。

安徒生在此将死亡的命题、哀婉的氛围竭力以诗意的笔触来温暖小读者的心灵。

一直以来,成人们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少年儿童的心灵,试图以轻快的主题来充实小读者的心灵,使他们在成长中多一些快乐,少一些忧伤。

对于儿童来说,这固然是好的;但面对现实世界的沉重,要让儿童再在成人作家为他们营造起来的轻快世界里遨游是不大可能的了。

由此,便有了对于反映现实的沉重主题的需要。

在《迎面而来》里,作者写出了花季少年在现实社会里不得不承受的一种独特的沉重:家庭矛盾给子女带来的痛苦。

从一个方面来说,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便是社会所给予子女的沉重的忧伤。

《忧伤的小花》正是这样的现实问题的反映。

全诗以一问句开篇“已经走进花季的女孩/为何经常在她的小屋里/悄悄开出一朵朵小小的泪花”。

花季少女本应享受花季的美好与灿烂,然而诗中的花季少女却经常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哭泣,这是为什么呢?紧接着便有了触目惊心的回答:“父亲和母亲又在吵架/拍桌子摔板凳/高一声低一声/月色下的宁静/被折腾得稀里哗啦”。

家庭矛盾在现代社会里变得越来越普遍,即使成人想要尽力为子女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这也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子女的沉重便不可避免。

在钟代华的诗行里,诗作者没有绕开这个话题,而是深入少女的心灵深处,写出了在父母激烈争吵的背后花季少女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真切的渴望:“细细凝望是她羡慕不已的/楼对面那位同学的家/从未传出过大人的吵骂/真想给夜空/画上比星星还亮的眼睛/看透她与父母之间无法到达的/可以飞翔的心里话/或者画一朵不凋谢的鲜艳/佩戴成渴盼已久的发夹”。

《晚自习》是对学生们沉重的学业负担的真实抒写,当学生们上完晚自习回家,“鸟儿早已停止了歌唱/无心留意那阵清风/路灯冰凉而依稀/一步一步慢慢地/踏着回家沉重的阶梯/不知有多少天/没欣赏过那弯新月那点星光/没享受过那片黄昏那缕晚霞/妙龄花季”,在他们的妙龄花季里,他们本该有着欢乐的青春,灿烂的阳光;然而晚自习以后,他们有的,只是“无奈已有了疲惫和叹息”。

虽然在后面的诗行里也有着对沉重的学业负担的质疑:“难道我们只是一条条虫子/在无休无止的题林书丛中/爬来爬去没有一丝快意”;但是他们更多的却是面对现实的无奈。

《逃向梦乡》依然是对学生们面对学业负担的真实反映:“书山越来越高/题海茫茫”,第二节写出的是在灯下的题海里战斗的少年的无奈:“窗外夜风中的花朵/色彩悄悄地消失/却无法阻挡/那突如其来的暗香/蜘蛛踩着自己架设的钢丝/在规则的网上/表演着无人喝彩的绝技/谁能注意那惊险的荡漾/野虫争鸣/常常映亮一角草丛/映亮一方梦乡”。

虽然现在的中国在急呼减负,但学生的负担却依然因为高考的压力而无法减下去,面对着茫茫的题海,他们无处躲藏,而只有“逃向梦乡/暂时拥有一处少年的远方”。

这样的诗行真正道出了少年的心声,写出了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忧伤,他们的沉重与无奈。

《小小精品屋》、《千纸鹤》虽是写买卡片送同学,在难得的空隙里折千纸鹤以释放心中的孤独与愁闷,却也透露着淡淡的忧伤。

“暂时抛开紧张抛开单调/走进校园外的小小精品屋”(《小小精品屋》)这足可见出平日生活的忙碌与单调乏味。

《千纸鹤》开篇即是“刚从学校回家/父母的叮咛期盼/紧接着又盖地铺天/呵好冷的温暖”连温暖都变得那么冷,那么少女的心呢,在诗行里有着如此揪心的回答:“心开始寂静地流浪/心事漂游如云/谁知少女的孤单”。

此外,如《面子》这样的诗篇又写出了花季少年们在懵懂时期一种朦胧的“面子观”。

他们希望父母给他们尊重与理解,希望父母能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然而他们却弄不懂,“着急的大人们/为何总是以绝对高处的姿态/让我攀越/还不可能攀越的峰颠”。

在这样的年龄里,他们有他们特有的敏感,“要是挨上一巴掌”,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疼痛,而是“那从外到里的疼痛/该怎样熬煎/真想下场大雨/即使窗外阳光灿烂/也难以撑起一丁点儿的蔚蓝”。

象上述这些现实中绕也绕不开,少年儿童们每天都有可能接触到的独属于他们的沉重,成人们还能以自欺欺人的创作姿态去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虚假的空间吗?成人们还能在已经给了他们沉重的负担以后再去欺骗他们吗?在钟代华的诗行里,他那种直面现实的态度是值得肯定与发扬的。

诗人们不能解决少年儿童的沉重,但用他们的笔将少年儿童们感知到的忧伤真实地写下来却是他们所应该做到的。

其次,涉及到儿童诗歌的简洁明快与繁复朦胧的悖论。

同是巴渝儿童诗人的邱易东在其后来的儿童诗歌创作中,逐渐向繁复朦胧的方向发展,这在儿童诗歌读者那里也赢得了不少的认同,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赞同;但与此相对的对诗歌简洁明快的处理也依然可以赢得不少的儿童诗读者,依然可以赢得评论家们的赞誉。

钟代华的诗歌便是以简洁明取胜。

钟代华的诗歌,大多篇幅短小,其诗行大多在四十行以内,语言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般抒写出少年时代的快乐与忧伤以及他们心底的秘密。

如在《长相》里,诗人这样写道:“悄悄的对着小小的镜子/照一照自己的长相/仔细端详少年的模样/感觉美时/便甜得心花怒放/感觉丑时/便会开出伤心的泪花/便会忧愁茫茫”。

诗歌就以如此简洁的笔法写出了少男少女心中的秘密,写出了他们在青春朦胧期对自己的长相的极大关注,让少年读者们一读即懂,即知道诗人所写的是他们真实的心灵世界。

《青春的偷袭》笔力依然简洁明快,运用口语式的写作描述出了处于性萌动的青春少男少女放学后的交往。

“那位爱装猫弄狗的男生/在几位手挽手的女生背后/用一声怪叫/突然发动一次偷袭/吓着谁啦/回应的却是一片轻松爽朗/然后几双目光如水/闪烁出清亮闪烁出芬芳/包围那位有点帅气/甚至有点可爱的男生/霎时刮起一股青春的旋风/花季好灿烂/没有一点尘沙与莽撞”,这一句句诗行里透露出的是青春少男少女们真挚纯洁的感情,正如诗句里对花季的赞叹“没有一点尘沙与莽撞”,有的是属于青春的目光如水的清亮与芬芳。

再如《星座》,诗人以浅淡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女孩朦胧的心思,道出了她心底最真的秘密。

以“难得闲暇轻松/难得有份好心情/绣上淡淡的祝愿/绣上深深的自信/绣成属于自己的星座”开始,以极具诗美的语言写出了少女纤巧的十指与细腻的心思,“小小十字绣/一针一线的少年情结/在静悄悄地闪烁”,“绣几分明暗起伏/绣几分独立神韵/在快要失去少年感觉的间隙/轻轻地映亮心中的花朵”。

《我想画》一诗则更见简洁明快,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少年儿童童稚的心灵和美好的想法:“只有心中有五颜六色/笔下就会带着清香味的绿风/纸上就会有迎接风筝的红霞”。

最后以一句问话做结,更写出了童真之美“你猜猜,我能不能/画出我的这些想法”。

即使是成人看到这样的句子,都不免回忆起自己童年的乐趣与天真。

在《迎面而来》这本诗集里还有着很多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写成的诗句,这样的诗句不仅容易为少年读者们所理解,更见作者笔力的深厚。

最后,在文体上有关诗歌韵律化与散文化的悖论。

文体是体现作家审美创造的载体,任何一个作家在进行创作时,都必得要选择一种或多种自己最擅长或最喜爱的文体进行创作。

在用新诗进行儿童诗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又有着关于诗歌韵律化与散文化的悖论。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主张儿童诗歌应具有韵律感,并认为儿童诗歌的音乐性首先表现在押韵上,不似散文之连贯,而是跳跃式的,在篇章上构成整体。

此外,音乐性还表现在节奏上,如在每行诗中安排音组、音部、音顿,安排声音的抑扬顿挫。

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也认为“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

”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主张诗歌的散文化,废名在《新诗应该是自由诗》里提出,新诗应把散文的造句和自由使用语言的风格糅合在在新诗的创作之中。

在儿童诗歌的创作中,这两种创作倾向我们都应做适当的分析,在肯定诗歌的韵律化倾向的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在实际创作中,钟代华的诗歌主要体现出来的是诗歌散文化特征。

难得的是,钟代华并没有因其在诗歌散文化方面的努力而失去部分小读者,相反,他赢得的是他们的共鸣与赞同。

钟代华的儿童诗歌创作,体现的是典型的散文化特征,诗人以散文似的笔调,描写出了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蓬勃鲜活而又色彩斑斓的世界。

在具体操作中,诗人在词性活用方面极为纯熟。

如《阳光女孩》中“水灵灵的眼神/闪动一片片清新”;《青春的偷袭》中“也许这次成功的偷袭行动/意味着春天的翠绿”;《小小精品屋》里“那一声声悦耳的清脆/如星星闪烁在你的窗前”,都将形容词“清新”、“翠绿”、“清脆”当作名词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同时,诗人还突破了语法的常规。

如“阳光在流淌”,“放学的铃声/打开校园的闸门”,“行走的花朵”,“在匆匆的路上/自己的长相/会不会溅起人流中的一朵波浪”等等,诗人对这一类文字的运用无不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诗人的诗行里,通感的运用更是娴熟,如《翅膀》里“天南地北时时刻刻/鲜艳的歌声都在开放”,歌声怎能开放?《叶片上的童话》里“还有那群蜜蜂/在枝头在绝壁/在任何小小的一角/都可以筑起春天/奏响一曲甜蜜”,甜蜜是无法奏响的,但如此一来,就更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将运用正常手法所表达不出来的韵味表露了出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鲜活与蓬勃朝气也历历如在目前。

钟代华是一个真正了解少年儿童做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有什么样的理想烦恼忧伤,对学校家庭和成人社会又有什么要求看法的诗人。

正是如此,他才能在诗行里真正写出少年儿童的心声,表达出他们的愿望,抒写出他们的情感世界。

钟代华儿童诗歌的写作不但丰富了儿童文学创作界;也为少年儿童提供了难得的好的精神食粮。

参考书目:[1]钟代华:《迎面而来》,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2]彭斯远:《儿童文学导论》,天地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