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语文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语文标准》还应该包含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有人问: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出“语文素养”的说法? 这些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语文能力”的说法,这里提“语文素养”有什么用意 ?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里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

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1 .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2 .儒家指以反省体察为主的“修身养性”之道。 3 .特指逐渐养成的有涵养的待人处世态度。

从上述工具书中关于“能力”“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 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 ) ,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 修习培养 )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这里面的种种内容在以前的语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但不能都归在“语文能力”的范围之内,语文课程需要有一个名称能够涵盖这样一些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考虑用“语文素养”的名称,把上述内容都纳入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作这样的改动,不仅仅是在名称上做文章,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

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开卷”可能“有益”,有时也可能“有害”。即使都是“有益”的作品,它们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应该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学生要不要掌握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语文课

程要不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前些年是形成了一种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思路,有些人就是依照这种思路来编写教材的:把构建起来的语文知识系统分解成一百几十个知识点,把这一百多个知识点分配到 9 个年级 18 个学期,按照知识点去寻找课文“例子”,然后再编写“习题”“导语”“提示”之类。教师上课也是按照知识点一个一个地去落实,觉得这样教心里才踏实。语文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就是围绕“知识系统”展开的。这种思路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语文课程是不是需要以“知识系统”为中心 ? 要学好语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确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系统”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系统”中的知识缺少一点两点是不是就学不好语文? 我们大概都见到过这样的人,他们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可能还妙趣横生,可就是记不清“连动”“兼语''“借喻一‘借代”之类的术语,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文章里用了些什么修辞格,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复句。我们相信许多文章高手、不少作家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法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近些年来这样的学生恐怕还不在少数。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当然,有人会说,既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又有扎实而丰富的语文知识,那不是更好吗? 这个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而且对小学初中学生提出这样的目标也是不妥当的。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正如俗话所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筛选,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老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3 .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不熟悉相关民族的文化背景,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对于多数人来说不可

能很多。因此学习外语,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学习和这种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词句结构和话语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学习的过程中还往往要注意排除母语表达习惯的干扰。不过,学习知识、熟记规则、分析操练,所做的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落到培养这种语言的语感上,只有在获得良好的语感之后,才可能把这门外语学到地道的程度。

儿童进学校学习母语,是有在学前生活中就已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作为基础的。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身处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和规则人手,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反复操练,通过大量带有一定机械性质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和规则的记忆,从而再形成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

4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语法当然有规律,但是每条规律都有许多例外,可以说汉语语法系统缺乏严整的规则。如果说,学习世界—亡某些语言是要从语言的知识、规则、条例人手的话,那么汉语一定不在其内。为了认识一些语言现象,辨别语言表达的正误,是需要懂一些语法。然而,按照已经建立起来的语法体系框架,排出若干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操练,让已经获得相当程度汉语语感的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汉语文,其结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笔画或平行,或纵横交错,在二维平面里多向展开;笔画种类多,组合样式丰富;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学习汉字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记录汉

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词与词之间看不出界限,因此阅读时往往掌握不好停顿,有时对语句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对语文教育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要研究汉字学习的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有的学生十分听话,一切顺从教师和家长,学习成绩优良,在周围的人眼里绝对是乖孩子。但是他们只能按教师和家长安排的程序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这样的学生缺乏对学习和生活作出自己选择的能力,也放弃了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这种学生的学习是“他主”的,被动的。

有的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无节制地沉湎于学业以外的活动,缺乏“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乱用了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这种学生的行为当然也不能认为是“自主”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

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学习,可以说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的“有”到新的“有”的过程。这“未知”“不会”和“没有”,可能是世上的人都“未知”,都“不会”,都“没有”;也可能是别人“已知”、“已会”、“已有”,只是我“未知”、“不会”、“没有”。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者干脆等教师把答案告诉自己之后,花功夫背下来;再就是跟着教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这样的接受性学习当然还是需要的,但是,它产生的“被动性”、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等不利因素,也是需要加以改变的。

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是对别人并不

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答案可能跟已有的答案一致,也可能跟已有的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也有可能学生找到的答案也是对的,说明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不止一个,学生的探究确实有了新的发现。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有些学校对探究性学习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和科研人员一样,搞发明创造,撰写论著。因此在一些学校里,由教师和少数学生组成课题组“攻关”,争取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比中获奖,却把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这种现象应该扭转。要明确倡导新型学习方式的立意所在,拨正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顺应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也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

实行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当然,在语文课程中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样,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也需要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

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要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探寻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注重在课程中传达新思想。语文课程也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始阶段可能会显得很幼稚,但是如果没有初级阶段的幼稚,就不会有将来的成熟。语文课程特别要处理好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关系。丰富的文化积累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但是继承传统不能照单全收。事实上,传统是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留给每一代人的传统中,有上一代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更多的则是以往一代一代的人对于传统加以淘洗和改造的东西。为了造就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应该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和筛选。语文课程需要继承传统,语文课程又必须指向未来。

实行语文课程的改革,还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这“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包含了全社会的提倡、鼓励、赞许、理解和宽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和想的、说的、做的东西都能够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多样性的启迪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教学中把学习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惟一的目标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按照既定的模式,对学生一味强调学科规范的训练,很可能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支持各地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大胆的探索,对于新举措中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也应该给予理解、宽容和热情的帮助。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之间,在教学基础和课程资源的类型方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语文课程应该有较广的适应性,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社会在不断地甚至是越来越快地向前发展,因此,语文课程要能始终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更新课程内容,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人以创新的启迪。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

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四、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

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二、阶段目标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及其设计思路

一、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语文标准》的整个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在文本中占了很大篇幅。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在我国历年公布的教学大纲中,没有“课程目标”这一项,所以大家可能对此有些陌生。如果要作比较,那么课程目标大致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对应,这样说大家会容易理解一些。

确定语文课程目标,与理解语文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总要求直接相关。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认识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

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

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应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是明显特点,人际交往不仅普遍,而且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涵义。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与上述四方面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因此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故专门列出。

在阶段目标的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 ( 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为中心 ) 来表述;

某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就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之中,采取描述性的表述较好,往往呈现为展开性目标 ( 以学习过程为中心 ) 和表现性目标 ( 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中心 ) 。有的目标是九年一以贯之的,可能前后重复提到;有的目标是在不同学段之间前后衔接,形成一定梯度,但又不能截然分割。

我们国家那么大,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怎样面向全国的学校和学生来设定课程目标呢? 这确实是设定目标的一大难题。在征求各地各类学校有关方面人士的意见时,我们发现,不同人对目标高低意见不一,有的甚至相当悬殊,还有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前瞻性与适应性确是一对矛盾,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是课程目标的设定,为体现课程改革以发展为本 (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 ) 的精神,前瞻性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课程目标应立足于当代,把握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现时的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适度地超越现实,而不能只考虑适应现时的教育水平,尤其不能让我们的课程目标去迁就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应试需要,甚至迁就落后的教育观念。当然,必须考虑目标具有一定适应性和包容性,在今后几年内经过努力是可行的,考虑实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目前的师资水平,注意目标设定的开放性和弹性,《语文标准》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努力。

三、关于语文课程总目标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第一条是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二条是关于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三条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四条是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第五条说的是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第六条关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第八条关于写作能力,

第九条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第十条关于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还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如第一条的表述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涉及过程与方法;第二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可理解为是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第三条侧重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属情感态度要求;第四条既讲能力,又讲态度,又讲方法,等等。后面的五条虽侧重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但阅读方面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显然属于过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对这十条总目标的内容应该有辩证灵活的理解,努力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 .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为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如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

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条;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改变了过去大纲将“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分开,且未重在双向交流的表述。为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特加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过去谈到思维能力,比较偏重于逻辑思维,诸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分析套路,都属逻辑思维训练。语文课程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本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的激发,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如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就发现形象思维与自然科学家成才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有鉴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一条,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总目标”的第五条对此作了总的表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如关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学习,强调能识、能写、能说,不提或少提知识要求;关于阅读,强调丰富积累,发展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关于写作,也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不提或少提写作知识的要求;关于口语交际,强调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即使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都是和有关能力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表述的,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介绍 小学语文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部制定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交际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1.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流利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语言运用。 2.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各种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识字能力。 3.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使其能够进行准确、清晰、生动的表达。 4.口头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口语交流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听取能力和互动能力。 5.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写作、诗歌鉴赏、古代文学欣赏、现代文学欣赏等方面。 1.口头表达: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包括口头演讲、口头 表述等。 2.阅读:培养学生对各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包括课本文章、小说、 诗歌等。 3.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包括作文、日记、读后感等。 4.诗歌鉴赏: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各种诗歌的能力,包括古代诗歌 和现代诗歌。 5.古代文学欣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包 括古诗、古文等。 6.现代文学欣赏: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包 括小说、散文等。 三、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性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完整解读,以便深入了解该标准的内容和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 该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和指导: 1. 内容要求 1.1 文字教学 文字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识字、认字、写字等活动,掌握常用汉字及其写法、读音和意义。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规范和书写能力。 1.2 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演讲、朗读、讨论等活动,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阅读与理解 阅读与理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标准要求学生通 过阅读各种文本,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需要学会 理解文本的主旨、推理和归纳信息,培养自己的阅读惯和阅读思维。 1.4 写作表达 写作表达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活动,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 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终身研究者。 3.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提供了教学方法的参考,包括问题导引式教学、合作研究、课堂讨论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4. 评价方式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研究情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口头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注意:本文仅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具体实施时需参考官方文件和相关教学指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版)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3)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4) 第一学段(1~2年级) (4) 第二学段(3~4年级) (5) 第三学段(5~6年级) (6)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移动知识、文化和智慧的桥梁。而语文,则成为人们进行语言交际、传递文化信息的最大载体。语文课程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传授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基础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语文思维和文化素养。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培养语言 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意识,促进人格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掌握。学生应 能熟练掌握语音、语调、语法等语言基本技能,基于能听(说)和能读(写),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歌曲、诗歌、童话、寓言、课外读物等多种文学形式,培 养学生丰富的文学欣赏素养,鲜明的文化特色、审美情趣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3、传授国学、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明白传统 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形成珍爱传统、尊重历史、崇敬先贤的

文化态度。 4、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情感能力和语言文化意识,以 及会形成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理解作品的能力。 5、促进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责任感、有创 造力的现代公民。 二、语文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等阅读材料,写作、口语训练、语文思维等知识技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作品、文化知识等文化素养,同时要精选适宜年龄的现实题材和优秀文学作品等内容。 1、语音和语调 口语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良好的口语和语调是基础。学习重点应该是声母、韵母、声调、语音和口号的准确发音,自然的语调节奏和音节、句子之间的交际口吻。 2、词汇 词汇是语言交流的载体,掌握词汇是基础。小学教育应重点关注词的基本意义、拼音、记忆技巧,厉行词的练习和知识累积。 3、语法

(完整版)(最新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地点:一年级教室时间:2019.8.27 主讲:谢伟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 语文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既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将就小 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知 识层面上,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核心概念;能力 层面上,学生需要培养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和文字阅读等多方面的综 合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语言文字知识 语言文字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和词语辨 析等方面。学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运用 技巧。 2. 习作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和创新思维。习作内容可涵盖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写 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 识字阅读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教师可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教师还应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 4. 古代文学 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关注古代文学的鉴赏与传承。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 1. 多元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讨论、实践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个性化教学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3. 实践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评价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绪论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的内容和要求,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 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具体目标包括: 1.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书写文字; 2.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不同形 式的语言材料; 3. 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阅读,并 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 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适当分阶 段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识字教学:包括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学习,以及常见词语的识记; 2. 语法教学:包括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学习; 3. 阅读教学:包括对不同形式的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 写作教学:包括写作技巧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口语表达: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1.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 五、评价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最新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语文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尊敬的教师、家长和学生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教学标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汉字、理解语法、感悟文学、运用修辞、进行思考和沟通。具体目标如下: 1. 发展语言文字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和认字; 2. 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文学鉴赏等; 3. 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等; 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1. 一年级 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以汉字和基本的语音、词汇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识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能力。 2. 二年级 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在巩固汉字和词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三年级 三年级的语文课程进一步加强了汉字、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和传统文化。 4. 四年级 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名著和文学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5. 五年级 五年级的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和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六年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导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 语文素养而制定的教育指导方针。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标 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课程内容 1. 听力理解:培养学生通过听取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2. 口语表达: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阅读理解: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4. 写作表达:培养学生用文字进行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5. 语言规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词汇、语法、标点等。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 文化认知与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8. 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 强调语言应用,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 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5. 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价与考核 1. 综合评价:通过观察、测试、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学业考核:将学生在听、说、读、写、语言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考核。 3. 态度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完整版)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完整版)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母语环境和文化背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语言和文化的张开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研究体验和研究资源,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运用现代技术促进语文教育的张开 现代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研究方式,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育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研究资源和研究方式,促进语文教育的张开和创新。 三、课程目标 一)语言能力目标 学生应该具备正确、流畅、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学生应该能够听懂和理解各种语言资料,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

够阅读各种文本并理解其意义,能够写出符合语言规范和表达要求的各种文体作品。 二)文化素养目标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包括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传承,对现代社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责任。 三)思维能力目标 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创新等。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语文研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道德素质目标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等。学生应该通过语文研究,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注重实际应用和文化传承,包括语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化传承等方面。同时,应该注重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引入新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收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收藏)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收藏) 【教学目标】 1、了解建国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编写概况; 2、理解与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基本理念; 3、理解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其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4、理解和把握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关系及它们在课程目标中的整合。 【重点与难点】 1、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关系及它们在课程目标中的整合。 【学时安排】4个学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义 表述一:语文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表述二: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语文课程的带有法律意义的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是有关语文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体系和结构,提出对教学的原则要求。 建国至今,已颁布了七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50、1956、1963、1978、1987、1992,2001年7月,国家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一贯制)。

2、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 (1)编写教材的依据 (2)教师教学的准则 (3)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概括起来,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代表性的观点有: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 该观点认为,语文课程内涵非常丰富。在教材里,讲语言文字即是“文”, 讲思想就是“道”,介绍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时则有较强的思想性,欣赏小说、散文、诗歌时,又有丰富的文学性(形象性)。在能力训练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等。所以说,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 2、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1963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工具。” 1978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恢复了小学语文“基础工具”的提法。 1986年、1992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将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3、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过去语文课程的性质的争论作了总结,并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章划时代的变革 1、《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1)《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改革的精神. (2)《课程标准》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3)《课程标准》妥善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尤其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 (4课程标准》指明了小语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学习《课程标准》与大纲的意义什么? 有利于正确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推进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信息化给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1)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2)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3)培养学生有高效快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4、全球化给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5-6) (1) 语文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把学生带入现代文明. (2) 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交际的能力. (3) 语文教育应该渗透规范、规则、法制的意识,. (4) 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5) 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5、个性化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是什么?(7) 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各方面都应该进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章课程功能的转变 1、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什么?(10)课程功能的转变.

2、课程改革涉及哪六个方面?(10) 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3、课程的三级管理指的是哪三级?(12)中央、地方、学校 4、什么是对课程功能的正确定位?(13) 以学生发展为本.(即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从注重传授知识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5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有那些方面的影 响?(13-14) (1) 文化熏陶(2)发展语言(3)启迪智慧(4)价值导向(5)陶冶情操(6)发展个性 6 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章课程性质的对比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9)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19-20)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指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的是什么?(21) 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指针对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语文学科所制定的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文件。近年来,语文课程标准也不断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下面就是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基本语言能力: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包括听、说、读、写。 2、文学素养: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有一定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3、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自信、自尊、自爱、 自强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 1、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专注能力,掌握基本听取 信息的技能。

2、说:培养学生正确清晰的说话能力,掌握丰富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技巧。 3、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各种文本类型的阅读技能。 4、写: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符号和表达能力,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文学: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和鉴赏能力,让其了解各种文学类型和文学作品,提高其文学审美水平。 三、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发展。 1、活动化教学:采用游戏、竞赛、戏剧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达到知识的主动掌握。 3、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效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如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全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全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全文) 第一节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 一、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1.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流利地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语言交流。 2.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意思,提取信息和进行推理,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4.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5.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和处理。 6.文化自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 1.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等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语言文字应用:包括语音、语调、语流、交际等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4.写作:包括书写、表达和组织文章结构的训练,培养学生撰写各种文体的能力。 5.口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包括演讲、朗读和对话等活动。 四、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鼓励采用多样化、情境化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开展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评价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鼓励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外,还应采用观察记录、作品评价、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在继承和发展以往标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阅读习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标是建设一个适应时代需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良好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小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