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简介
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天气系统是指地球上大气的气候和气象现象,通常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云的种类和高度等。
天气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国防事业和各种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天气系统的知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
气象学是研究天气系统的科学。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我们将从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气象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气象预报以及气象灾害等几个方面对天气系统进行总结。
一、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1. 大气的组成大气由氮气(78%)、氧气(21%)、氩气(0.9%)、二氧化碳(0.03%)和少量的水蒸气等组成。
大气的温度、湿度、密度和气压分布均对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大气的分层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界层。
对流层是最靠近地面的一层,这一层的气候和气象现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平流层与对流层的气候和气象现象有所不同,这一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有着重大的影响。
3.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各种气象现象以及气候变化在大气中的传播和变化。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大气环流又受到地球自转、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气象现象的成因和影响1. 气温的形成和变化气温是大气中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的量度。
气温的高低与太阳能的辐射、大气环流、地形地势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气温的变化对种植业、畜牧业、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湿度的变化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大气对水汽的运动和传播。
湿度对人类的健康和作物的生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 气压的变化气压是指大气对地面的压力。
气压的高低与地面上的地形地势、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
气压的变化对气象现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 风的形成和变化风是由大气运动形成的,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强弱、方向和时空分布都对气候和气象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03 基本气象要素

高空的h比低空的h大。 低层、高层大气密度不同 在暖的地方,单位气压高度差h比冷地方要大。 温度越高,空气密度越小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34
单位气压高度差h的应用举例
已知塔台高70m,机场标高10m,塔台上的气压表测得该高 度上的气压值为986hPa,求QNH?(h=8m/hPa) 平均海平面高度表拨定:已知场压为998hPa,机场跑道的 海拔高度为24m,h=8m/hPa,求QNH?
是成云致雨的主要途径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11
2、绝热变化
1)干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干空气在绝热过程中, 温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气压的变化。 干绝热直减率(rd):干空气在绝热上升(下降) 过程中,每上升(下降)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实 际工作中,常取rd=1oc/100m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1、非绝热变化 (Non-adiabatic Change) 指空气块通过与外 界的热量交换而产 生的温度变化
每一种天气变化的物理过程都 伴随着或起因于热量的传递或交换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8
1、非绝热变化 非绝热变化的方式
辐射:空气块之间、地气之间、云之间
传导:只要气块间有温差,就有热量传导 湍流:乱流使空气微团产生混合,气块间热量也随之得到 交换。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49
实际大气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15
2、绝热变化总结 绝热变化过程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Page 16
(1)干绝热过程
在绝热过程中,如果气块内部没有 水相的变化,叫干绝热过程( 即干 空气或未饱和空气的绝热过程) 干绝热直减率 γd≈1℃/100m
有关天气现象的 资料

有关天气现象的资料
天气现象是指自然界中由大气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现象。
具体包括气温、风力、降雨、云层、雾霾、雷电、冰雪等。
天气现象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是天气现象中最基本的一个因素。
气温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状况、衣着以及生产生活等。
气温的测量单位是摄氏度,常见的气象仪器是温度计。
风力指的是空气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风力的大小和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交通、气象灾害等。
风速的测量单位是米每秒,常见的气象仪器是风速仪和风向仪。
降雨是指空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形式的过程。
降雨量的多少和分布会影响到农业、水利、防洪等领域。
降雨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常见的气象仪器是雨量计。
云层是指空气中由水蒸气形成的白色或灰色气体团块。
云层的形状、颜色和高度等特征可以反映天气变化的趋势和强度。
常见的云层包括积云、层云、卷云等。
雾霾是指空气中悬浮微小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混合物。
雾霾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交通出行等。
常见的造成雾霾的污染物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雷电是指大气中发生的电流放电现象。
雷电的强度和范围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交通和通讯等。
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雷雨、雷暴等。
冰雪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在低温下凝结成的雪、霜、冰等形式。
冰雪天气会影响到人们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等。
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冰雪灾害、雪崩等。
总之,天气现象的研究和预测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保障。
b 基本气象要素

气压总是随高度而降低的(1hpa=8.5m) 高度越高,气压随高度降低得越慢
气温高的地区气压降低比气温低的地区慢
(二)航空上常用的几种气压
修正海平面气压 场面气压 标准海平面气压
场 面 气 压
场面气压指着陆区(跑道入口端) 最高点的气压 场面气压是由本站气压推算出来 的
标准海平面气压
大气处于标准状态下的海平面气压 称为标准海平面气压 标准海平面气压值为1013.25hPa或 760mmHg
修正海平面气压
修正海平面气压是由本站气压推算到同 一地点海平面高度上的气压值
海拨高度大于1500米的测站不推算修正 海平面气压
飞行中常用的气压高度
1. 场面气压高度(QFE) 2. 标准海平面气压高度(QNE) 3. 修正海平面气压高度(QNH)
气压的单位
百帕:hPa 毫米汞柱:mmHg 英寸:inches 1个大气压 = 1013.25 hPa = 760 mmHg = 29.92 inches
主要内容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二)航空上常用的几种气压 (三)气压与高度 (四)气压的水平分布特点 ——水平气压场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相对湿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空气距离 饱和状态的程度( 空气的潮湿程度) 相对湿度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温度
2.露点(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 定时,气温降低到使空气达到饱 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 称露点。
3.气温露点差(t-td)
气温减去露点就是气温露点差
2.气温的绝热变化
绝热变化: 空气块与外界没有热 量交换,仅由于其自 身内能增减而引起的 温度变化。
初中地理气象学基础与天气预报

初中地理气象学基础与天气预报1. 介绍气象学基础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变化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 大气层结构与成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同温层。
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有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1.2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等是气象观测中常用的要素。
1.3 大气环流:大气运动主要有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两种形式。
其中水平气流包括风的形成、风系统和风向的判断。
1.4 天气系统:包括高压、低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形成、运动和演变规律。
2. 描述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方法气象预报离不开对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数据的分析,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气象观测和分析方法。
2.1 气象数据的采集:通过各种气象仪器和设备,可以获取大气要素的观测数据,包括气温计、气压计、湿度计、风速风向仪等。
2.2 气象图的绘制:气象观测数据经过整理和处理后,可以绘制成各种气象图,如等压线图、风场图等。
2.3 气象要素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气象要素的平均值、极端值以及变化趋势等。
2.4 气象预报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可以对气象要素进行预测和预报。
3. 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预报模型,利用气象学原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推测和预报。
3.1 天气要素的分析: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如气温的升降、气压的变化、湿度的变化等,可以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3.2 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和预测大气环流的运动情况,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3.3 气象预报仪器的使用:天气预报仪器可以帮助观测和记录气象要素,如气温计、气压计、天气雷达等。
3.4 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由于气象现象的复杂性,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预报模型的改进,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逐渐提高。
4. 引导初中学生正确使用天气预报信息4.1 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可以获取到天气预报信息。
气象专业基础知识

气象专业基础知识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气象要素和气象变化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气象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
1. 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压强、风速和风向等,这些要素描述了大气的物理状态和动力特征。
2. 气象观测:通过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大气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获取气象数据。
常见的观测站点包括气象站、雷达站和卫星。
3. 天气系统:掌握不同尺度下的天气系统,例如大尺度环流系统(如赤道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中尺度天气系统(如锋面、低压槽)和小尺度天气系统(如暴雨云团、台风等)。
4. 气候学:研究长期气候特征、季节变化和气候类型等,从而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5. 气象预报:基于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预测未来短期(数小时至数天)和长期(数天以上)的天气情况。
6. 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等问题,研究其对环境、生态和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7. 应用领域:气象学的应用包括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农业、航空航天、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以上是气象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涵盖了气象要素、观测、预测、气候学和气象应用等内容。
气象基础知识

扬沙: 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 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000米至小于10000米。
沙尘暴: 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 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根据能见度的 大小,沙尘暴的强度还可分为沙尘暴、强沙尘 暴、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强沙尘暴图片
2.2.4雷电
雷电一般有雷暴、闪电、极光等三种, 其定义为:
轻雾:水平能见度1000米~小于10000米; 雾:水平能见度500米~小于1000米;浓雾: 水平能见度50米~小于500米;
强浓雾: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
吹雪:
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 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雪暴:
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 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 度一般小于1000米。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 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 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 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 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 区容易出现暖冬。
雾凇: 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 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 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 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视程障碍现象
视程障碍现象主要有雾、吹雪、雪暴、 烟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等八类。
雾:
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能见度是指人们 视线所能延伸的距离。雾按照水平能见度 可分为四个等级。
积雪:
雪(包括霰、米雪、冰粒)覆盖地面达到气象 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
七年级地理气象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气象知识点地理气象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大气环境、气温、气压、风向、降雨、日照等自然气候现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简单的气象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大气环境地球上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通常称为大气。
大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低纬度地区,大气高度相对较低,空气密度大,气压较高。
而在高纬度地区,大气高度相对较高,空气密度小,气压较低。
此外,大气还可以将太阳辐射吸收并散热,从而调节地球表面的温度。
二、气温和气压气温和气压是气象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之一。
气温是空气中热量的度量,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为单位表示。
气温的高低受到大气中水汽和各种气体的组成、太阳辐射、地表反射率、风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而气压是大气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力,以百帕为单位表示。
气压的高低也会影响到空气流动和天气变化。
三、风向和风力风是由于受到气压差异而产生的空气运动。
风向和风力是描述风的两个方面。
风向指的是风从哪个方向吹来,通常是根据风的方向来命名的。
风力则是指风产生的力量大小,通常用级数来表示。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差异和地轴自转的影响。
四、降雨和日照降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液态水落在地面上的现象。
降雨的大小和地形、气压、气温、水汽等因素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而日照是指地表在白天阳光直射下的可见时间。
日照时间的长短和地球自转、季节、云量和气压等因素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气象知识点的简单介绍,虽然只是一些基础概念,但对于我们认识大自然、理解天气变化都非常有帮助。
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逐步深入探究气象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气象要素
航空气象要素主要包括风向风速、能见度、天气 现象、云、温度、露点、气压等。以上要素也是 一份航空气象例行天气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当发 生对飞行有重大影响的天气时,都会通过各种气 象要素体现出来。 下面将通过对气象报文(METAR、SPECI)的低能见天气 雾(FG):主导能见度小于1000m 轻雾(BR):主导能见度在1000m(含)~5000m(含) 霾(HZ) 烟(FU) 尘(DU)
2. 能见度
雾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①辐射雾:白天地面受太阳辐射影响,不断吸收热量,在日 落后地面的热量通过长波辐射释出,使近地面空气温度下 降,令空气里的水汽凝结,形成悬浮于空气里的水点,即 为辐射雾。辐射雾多出现在晴朗而风力微弱的秋冬晚上或 清晨,在日出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 ②平流雾:当暖湿空气平流流经较冷的水面或陆地时,暖湿 气流冷却凝结形成雾。平流雾常在冬天发生,持续时间较 长,除非风向转变或停止,平流雾才会消散。
1. 风
1.3 风的天气报告
用于MET REPORT和SPECIAL报告时,风向 、风速采用2 min平均值; 用于METAR、SPECI报告时,风向、风速采 用10 min平均值。
1. 风
报文示例 METAR ZGHA 010600Z 19004MPS 140V250 9999 BKN050 39/18 Q1002 NOSIG= SPECI ZSHC 010517Z VRB01MPS 9999 TS BKN026 FEW033CB 36/23 Q1004 BECMG TL0600 24007G13MPS TSRA=
4云
4.2 云的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 ②适当的空气上升运动,使水汽绝热冷却发生凝 结或凝华; ③空气中要存在一定的凝结核。
4. 云
4.3 云的观测
云的观测内容主要是云量、云状和云底高度。 ①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份数,采用八分量制,即将天空分成八等 份,观测员通过目测判定被云遮蔽的份数。 ②云状是指云的外部形状。观测员根据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 列、高度、连续演变过程以及伴随的天气现象用目力判定云状。必要 时可借助云高仪。 ③云高是指云底距机场标高的垂直距离。观测方法有目力测定和仪器测 量两种。
2. 能见度
2.1.2 气象光学视程(MOR)
指色温为2700K时白炽灯发出的平行光束被大气吸收 和散射后,光束衰减值5%时所通过的距离。这个数值 就是能见度的物理学表示方式。
2. 能见度
2.1.3 跑道视程(RVR,Runway Visual Range)
定义:在跑道中线上,航空器上的驾驶员能看到跑道 面上的标志和跑道边界灯或中线灯的距离。 注:这里驾驶员所处高度可认为距地面大约5米。
1. 风
1.1 什么是风 空气运动的水平分量称为风,包括风向和风速 2个要素,风的测量高度:距地面约10米。 风向:风的来向,单位:度(°) ; 风速:空气质点单位时间移动的水平距离,单 位:米每秒(M/S)。
1. 风
1. 风
1.2 风的观测设备 上图:传统的风向风速仪
下图:超声波风传感器 Ultrasonic Wind Sensors
1. 风
1.4 大风天气 在强侧风下进场,是飞机最复杂和危险的飞行动 作之一。侧风会把飞机吹离跑道的中线。 当黄花机场跑道正侧方向的风速分量达到10m/s时 ,气象台会发布相应的SPECI报。
1. 风
1.5 低空风切变 定义:空间两点之间的风的矢量差,表征风的空 间变化率。 易产生低空风切变的天气背景: ①强对流天气(雷暴、积雨云、龙卷、下击暴流) ②锋面(强冷锋及其后的大风区内) ③低空急流 ④山地地形波
3. 天气现象
3.3 观测报文 雨 RA 小雨 -RA 大雨 +RA 阵雨 SHRA 冻雨 FZRA 雪 SN 雨夹雪 RASN/SNRA 冰雹 GR 霰 GS 雷暴 TS 雷雨 TSRA 雾 FG 轻雾 BR 冻雾 FZFG 霾 HZ 霜 FR 雾凇 RI 雨凇 VG
3. 天气现象
报文示例
METAR ZBAA 020700Z 15002MPS 120V180 5000 HZ NSC 31/20 Q1005 NOSIG= METAR ZUGY 020700Z VRB02MPS 9999 TS BKN026 FEW030CB 27/19 Q1010 NOSIG=
METAR VHHH 020700Z 15014G26KT 120V180 8000 SHRA FEW010 FEW012CB SCT025 27/25 Q1004 TEMPO 13025G35KT 2500 TSRA +SHRA FEW010CB SCT015=
4云
4.1 云的定义: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所形成的一种物理 现象。由漂浮在空中的无数小水滴、小冰晶微 粒或者是由两者共同构成。
3. 天气现象
3.1 定义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所产生的除云以外 的各种物理现象,它包括降水现象、烟尘现象、 雾现象、雷电现象、地面凝结现象等。
3. 天气现象
3.2 观测手段 天气现象主要通过观测员在观测场或观测平台用 目力观测和判定。当使用天气现象传感器测量时 ,一般结合目测判定。 观测员观测机场及其附近区域,特别是进近着陆 区域和起飞爬升区域所发生的天气现象;在观测 进近、着陆区域的天气现象时,以航空器报告或 其他设备探测的结果为准。
4. 云
4.5 云对飞行的影响
积雨云
积雨云前的滚轴云
滚轴 云预 示有 强的 风切 变
5. 温度、露点温度、湿度
5.1 定义
温度:空气的冷热程度 露点温度: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湿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或潮湿程度。 相对湿度(RH):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6. 气压
定义: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其数值等于单 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常用的几种气压: ①本站气压:气象台、站气压表所在高度气压 ②场面气压(QFE):指飞机着陆地区最高点气压 ③修正海平面气压(QNH):场面气压按国际标准大气条 件订正到海平面的气压 ④海平面气压(QNE):指海平面高度上的气压,通常指 本站气压订正到海平面高度处的气压。
2. 能见度
2.2 RVR的测量 RVR实际上不是一个观测值,而是计算值。变量 参数有三个: 气象光学视程(Meteorological Optical Range) 背景光亮度(Background Luminance) 跑道灯光级数(Runway Light Setting)
2. 能见度
RVR的测量设备
2. 能见度
2.1.1 主导能见度
观测点四周的一半或以上视野范围内都能达到的最 大水平能见距离,这些范围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 续的。 例:主导能见度=??
能 见 度 (KM)
1 33% 7 28% 7 5 3 2 1
7
5
3
2
1
范 围 100 (°)
70
10
60
120
2 17%
5 19% 3 3%
二、常见天气现象
2.1 雾 雾(FG):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而使主导能 见度降低到小于1000米的现象。 形成条件: ①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有逆温层 ②空气中有充分的水汽和凝结核 ③适宜的风 ④适当的冷却作用。
2.2 降水
降水现象:指液态或(和)固态的水汽凝结物 或冻结物从云中或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4. 云
云 高 仪
4. 云
4.4 云的天气报告(METAR、SPECI)
①云量:FEW(1-2)、SCT(3-4)、BKN(5-7)、OVC(8) ②云状:只报告积雨云(CB)和浓积云(TCU) ③云高:以30m为单位,最高不超过3000m。 当观测到几层或几块对飞行有重要影响的云时,应按从低到高的顺序 报告各层云的云量和云高。
1. 风
雷暴天气下的低空风切变对飞机降落的影响
进入雷暴区域
离开雷暴区域
2. 能见度
2.1 能见度在航空气象的定义: 观测人员在视力正常情况下,当在明亮背景下观测时, 能够看到和辨认出位于近地面的一定范围内的黑色目 标物的最大距离,在无光背景下,能够看到和辨认出 1000cd左右灯光的最大距离。 与航空有关的能见度有很多种,有主导能见度、最小 能见度、气象光学视程(MOR)飞行能见度、倾斜能 见度、垂直能见度、跑道能见度、跑道视程(RVR)。 下面主要介绍主导能见度、气象光学视程(MOR)、 跑道视程(RVR)。
大气透射仪
2. 能见度
2.3 能见度的天气报告 在METAR、SPECI报中使用的能见度为目测的主 导能见度,当主导能见度小于或等于1500m时, 还应报告RVR。
2. 能见度
报文示例 METAR ZHHH 251300Z 02003MPS 350V060 1600 -RA BR SCT010 SCT030 11/09 Q1019 NOSIG= METAR ZHHH 251400Z 35002MPS 300V060 1500 R04/1200D -RA BR SCT007 SCT030 11/09 Q1020 BECMG 1400 -RA BR=
2.3 吹雪
吹雪现象是指地面的积雪被风吹起,大量的雪 片飞扬在空中的现象。 形成条件:较大的地面风速。
2.4 雷电
雷暴:是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 象。 雷暴的形成条件: ①大量的不稳定能量 ②充沛的水汽 ③触发机制
4. 云
报文示例
METAR ZGHA 020800Z 02003MPS 350V080 9999 FEW050TCU SCT050 37/18 Q1002 NOSIG= METAR ZJSY 020800Z 25005MPS 3000 SHRA SCT013 SCT016 FEW030CB BKN060 26/25 Q0995 BECMG -SHRA= METAR ZGGG 020800Z 07003MPS 040V130 CAVOK 29/26 Q1004 NOS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