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与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关于日语中的人称

关于日语中的人称
殿可能多用来称呼非本人的长辈和上级 也就是和自己无直接关系的人 而様用来称呼自己直属的长辈和上级
或者本人小的时候就认识的人,长大后仍然保留的称呼(比如青梅竹马之间的称谓..) 或者关系较亲密的
XXくん(君) (kun)
主要用于地位,辈份比较高的人对较低的人的称呼,用在男生上比较多,只能对平辈和晚辈用 不能对长辈使用,(同学之间的称呼或者老师一般这么喊学生XX君)
还有就是‘諸君’这种用法,指诸位,一般还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较低的人使用,比如发号施令时。。。
关于日语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
わたし(私)(wa ta si)
最正规通用的“我”, 几乎什么场合都能用
わたくし(私)(wa ta ku si)
わたし的谦语,常用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开幕式,典礼上的演讲之类
有自謙的意味
あたし(私)(a ta si)[女性用语]
可能是わたし的音变,女生专用 感觉有点“嗲”,很可爱的自称
人称的后缀
XXさん(san)
表示尊敬,平辈前辈都能用 最常用适用范围最大的(也就是说在你不知道怎么称呼时用这个肯定没错撒^ ^)
一般翻译成先生/小姐 或者小X (中国人名一般这么翻,比如王さん可以翻成小王这种),或者不翻译也可以......
XXちゃん(chan)
一般用于小孩或者女生(年纪稍大的女生貌似也可以,只要是未婚)
おいら(o yi ra)
同上,用法=俺
第二人称
あなた(貴方)(a na ta)
一般来说表示‘你’ 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写作貴方较多撒)。 另外就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回用,其实有问过日本朋友,据他们所说,这个词基本很少用,直接叫名字比较多(或者朋友之间直接 ねね 来召唤对方)还有就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日语学习中第一人称的描述

日语学习中第一人称的描述

日语学习中第一人称的描述作者:纪杨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8期摘要: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包含着比汉语更为复杂的交往礼仪、生疏关系、年龄、性别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语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正确掌握日语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达到言语目的的关键。

关键词:日语;第一人称;描述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80-01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既有日语本身固有的“和语”词汇,也有从汉语引入的“汉语”词汇。

与汉语相比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包含着比汉语更为复杂的交往礼仪、生疏关系、年龄、性别等内容,所以第一人称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日语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一、日语第一人称的表达日语第一人称主要表达方式如下:わたくし【私】我,表敬程度高,第一人称自谦的表达方式,在郑重的场合使用,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

对关系亲近的人使用时会有生疏之感。

1、わたくしがご説明申し上げます。

/那件事由我来说明。

あたくし【私】我,“わたくし”的转音,比“わたくし”随便的说法,主要为年轻女性使用。

表敬程度及谦谨的程度低于“わたくし”和“わたし”,带有撒娇的语感,可以联想汉语中女性耍娇时使用的“人家”一词,所以多用于关系亲密者或年轻女性之间。

虽然与“あたし”相比具有高雅的语感但在郑重的场合或者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时不适宜使用。

2、あたくしはよく分かりませんわ。

/我不是很明白。

わたし【私】我,“わたくし”的略音,比“わたくし”随便的说法,男女老少均可以使用。

表敬程度低于“わたくし”,高于“あたくし”,对话者为上位者、下位者时都可以使用。

是日语中最为普遍的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反义词为“あなた”。

在郑重的场合没有“わたくし”郑重,不是最佳选择。

另外,需注意的是日本轻年男性更多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ぼく”,“わたし”多为中年以上男性使用。

中日第一人称代用现象对比分析

中日第一人称代用现象对比分析

中日第一人称代用现象对比分析作者:徐嫄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日语语言庞杂,既有层级分明的敬语体系,又有男性专用语、女性专用语等位相语。

仅从日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上来说,据辻敏树统计就有五十一个之多。

然而在日语的实际使用過程中,第一人称的用词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五十多个人称代词,而是存在着大量使用其他名词代用的情况。

该代用现象在中文中也同样存在却又与日语不尽相同。

两种语言环境下的第一人称代用现象反映了两个国家不同的语言习惯及文化风情。

关键词:第一人称;代用;汉日对比日语的第一人称体系庞杂、用法繁琐,而关于日语第一人称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永恒探索的课题。

赵淑玲(1996)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日语的人称代词,并揭示了汉日人称代词使用差异及产生原因。

王艳玲(2006)从语言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分析日语中“私”的内在性表现,考察第一人称词的内在性特点从而揭示第一人称词内在的原因。

近藤明日子(2018)对《日语历史语料库——明治大正编》及《东洋学艺》进行分析和调查,阐明了明治大正期间日语第一人称代词在数量和性质上的通时性改变。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研究了与日语第一人称相关的一系列课题。

然而,上述先行研究大多立足于对日语第一人称代词本身的研究,忽视了使用其他名词代用第一人称代词的情况。

本文从汉日对比的视点出发,对比分析汉日两种语言中第一人称的代用情况,试图为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日语第一人称用法提出建议。

一、日语第一人称代用现象分析日语的第一人称代用用法细碎庞杂,大致可归为以下四类:(一)亲族名称代用。

众所周知,日本人的集体归属感很强,这种集体归属感在人称代用这一语言现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家庭这一小集团为例,用年龄最小的小辈视角来自称或称呼彼此,有利于增强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凝聚力,体现成员之间的集团意识。

本文立足于日语第一人称代用情况,因此仅探讨以亲族名称自称的情况。

電車の中で、崎浜さんが秀太くんに言った。

日语人称代词的历史变迁

日语人称代词的历史变迁
まず一人称について。日本語では一人称に当たる言葉が実に多彩である。筆者の経験をいえば、少年時代には「おれ」と「ぼく」を使い分けていた。時におどけて「おいら」といったり「わし」といったりもした。ところが就職して社会人になると「わたし」というようになり、改まった場では「わたくし」といっていた。定年を過ぎたいまでは、再び少年時代に舞い戻って、「おれ」ということが多くなった。
第二人称也是花样繁多。首先当属“きみ”、“あなた”,其次有“あんた”、“お前”、“てめえ”、“きさま”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用作书面语的“貴殿”、“そなたさま”等词。
「きみ」はもともと高貴な人をさす普通名詞だった。君が代は天皇が治める世の中という意味である。それが相手を尊敬する念を込めて二人称として使わ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あなた」は「山のあなたの空遠く」という詩の文句があるように、はるか離れた場所という意味だった。これが直接面と向かって相手をさすのをはばかる気持ちが働き、二人称として取り込まれたものである。
“きみ”原是称呼贵人的普通名词。比如“君が代”就指天皇的治世。后来逐渐用于第二人称,含有对对方的尊敬之意。“あなた”就如“山のあなたの空遠く(青山遥遥万里天)”的诗句一样,指代遥远的地方。后来被用于第二人称,使用时含有避免当面指称对方的考虑。
上古には、二人称の代表的なものは「な」、「なれ」であった。「なんじ」はこれが転じたもので、主に漢語的な表現の中で用いられた。「われ」系統の言葉が今日でも残っているのに対し、こちらは死語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やはり、相手に言及する言葉には、一種魔術のような響きがあり、その分人々にはばかられて、長く使われることがないのだろう。
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相比,指代第三人称的代名词特别少。在现代语中,一般有关人的用“彼、“彼女”,有关事物与事件的用“それ”。“それ”原来是表示场所位置关系的代名词,表达的意思与“これ”是对立的。“かれ”也含有与“これ”相对立的要素。

日语教学中的人称代词问题

日语教学中的人称代词问题

浅议日语教学中的人称代词问题摘要:汉语的人称代词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形态、用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日语里人称代词有谦称和尊称、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等语用上的差别,日常生活口语和正式场合用语有很大区别,其复杂程度要比汉语高得多。

作者对关于日语教学中人称代词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

关键词:人称代词日语教学汉语汉语的人称代词包含你、我、他。

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也和其他许多语言一样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而日语的称呼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根据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者之间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辈分来使用。

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日语相对多一些,在日语中,经常出现人称代词被省略或是用其他称呼(名字或职务等)来代替的情况。

特别是在日常会话中,被代替的情况更加常见。

一、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指说话的一方,比如“わたし(ヒス)”“わたくし(ヒス)”“わし(儂)”“あたし(ヒス)”“ぼく(ジ)”“おれ(-ゥ)”等。

下面将分别举例说明。

1.わたし(私):第一人称代词,最常用的“我”。

一般场合、正式场合都可以用,且男女通用。

わたしは学生です。

我是学生。

2.わたくし(私):这个虽然汉字和わたし一样,且男女通用。

但使用场合是要在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

わたくしが今日の司会を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今天,我是会议的司仪。

3.わし(儂):一般是老年男性或是相扑选手用语、可显得地位高,身份重,有修养。

わしの話を聞け。

听我说。

4.あたし(ヒス):女性用语,汉字和わたし一样。

说出口会有娇滴滴的感觉。

用于比较随意的谈话中。

あたしは来月中国へ行くつもりだ。

」我打算下个月去中国。

5.ぼく(僕):“わたし”的自谦语,一般是青年男子用语,显得活泼有朝气,有阳刚之气。

君が行くなら,僕も行く。

如果你去的话,我也去。

6.おれ(俺):多是男性用语,女性用这个的也有,但显得比较粗犷和豪放,一般同辈或者对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使用“我”。

そんなこと,俺に関係あるか。

那样的事情,和我有关系吗?在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时,一般用“我”来表达,较少使用谦称,过去曾经使用过的第一人称谦称“老朽”、“鄙人”、“在下”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

基于间人主义看日语的语言文化

基于间人主义看日语的语言文化

2023年3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Mar.2023 第40卷 第1期(总第123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40 No.1(Sum.No.123)【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22-12-11作者简介:陈艺璇(1998-),女,山东淄博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教育。

基于间人主义看日语的语言文化陈艺璇(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99)摘 要: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互不分割的两部分。

因此要想习得一门语言,需首先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从文化入手,学习语言方能事半功倍。

本文旨在从日本人的国民性———“间人主义”的视角入手,通过对比西方“个人主义”,理解日语中的语言表达,打破文化壁垒,以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使中国人的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间人主义;暧昧表达;文化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3)01-0118-03 一、间人主义的内涵“间人主义”是由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滨口惠俊提出的,是相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一个理论。

在日语中表达“人”的意思,经常使用的是“人间”这个词。

从字面上看就知道,日语是把人作为处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存在来把握的,即把人视为一种无法脱离人际关系的存在。

其中“人间”的间就是指人际关系。

因此,日语中“人”这个词含蓄地包含了“自己”“他人”和“世人”的意思,甚至还隐含着“世间”的意思[1]。

所以滨口惠俊以此为基础,将日语“人间”换了一下顺序,提出了间人主义的概念。

二、间人主义的特点(一)“间人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是指,强调个人的独立,以自我为中心,人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人存在的根本因素是个人,坚信自己是不依赖任何人任何事物而存在的。

而相比之下,滨口惠俊提出的“间人主义”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依赖,以社会为中心,人是必须要依赖社会才能够存在,认为人最本质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自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失去了社会,人的存在也没有了实际意义。

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

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
• 在日剧、动漫等虚拟故 事中,则转化为某些好 胜的女性、脾气比较暴 躁的女领袖爱用的第一 人称代词。
-
12
わだす
• “わたし”的东北腔说法。
• 在日剧中常作为刚进城的乡下人爱用的第一人称 代词。
-
13
わい
• 江户时代的本州中西部地区用 得较多的第一人称代词。
• 在关西地区主要是男性使用。 而在京都腔中,为男女老幼都 可以用。
-
7
俺(おれ)
おまえのものはおれのもの、 おれのものもおれのもの 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 我的东西还是我的东西
• 很多男性使用的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主要用于私人谈话, 给人一种较“傲慢”、不拘礼节的感觉。在公开场合中使 用的话会很失礼。直译通常为“老子”。
• 在日剧、动漫等虚拟作品中,主要为比较有野性味的青少 年的自称语。也用于带有男性特征的女性角色。
• 在动漫中,一般为公主、大小姐级的贵 族女性或某些风度翩翩的男性使用。
• 贵族宅邸中的佣人、女仆也有使用“わ
たくし”,以表尊重的习惯。
-
4
僕(ぼく)
• 男性在私人谈话中常用的带有“自谦”含 义的第一人称代词。最近也有女性使用。
• 在公开场合中使用这个词的话,有时会显 得比较“孩子气”,给人“还没长大”的 感觉。一般为小男孩和较年轻的男性使用, 单位部门的领导慎用。
• 而在现在只有关西地区的少数 老年人才会使用。
• 在动漫和小说中,经常作为男 性关西人的第一人称代词。
-
14
うち
• 原本为关西腔中的第一人称代 词,一般年轻的女性使用较多
•。
• 在2004年左右,开始在关东地 区作为一种“ギャル語”(涩 谷系的一种女性流行语)而广 泛被年轻女性使用。

日语中的第一人称

日语中的第一人称

•わたし•日本人最常用、最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

•在公开场合使用“わたし”通常显得比较有礼貌。

•私(わたくし)•比“わたし”更有礼貌的一个第一人称代词,最应该在公开场合中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但使用过多会显得过于拘谨。

•通常只跟敬体一起用,不跟简体一起用。

•一般为皇室进行公开演讲时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另外在日企的文书中,也有使用“わたくしども”(我们)的习惯。

•在动漫中,一般为公主、大小姐级的贵族女性或某些风度翩翩的男性使用。

•贵族宅邸中的佣人、女仆也有使用“わたくし”,以表尊重的习惯。

•僕(ぼく)•男性在私人谈话中常用的带有“自谦”含义的第一人称代词。

最近也有女性使用。

•在公开场合中使用这个词的话,有时会显得比较“孩子气”,给人“还没长大”的感觉。

一般为小男孩和较年轻的男性使用,单位部门的领导慎用。

•通常让男孩子用,就给人一种“文弱”的感觉,让女孩子用,则给人一种“男孩子气”的感觉。

总体给人一种“中性”的感觉。

•在动漫中使用“ぼく”的女孩子大部分是“男孩子型”的女孩子。

•有①和②两种声调。

在标准语中通常读成①,不过也有很多人喜欢读成②,例如木村拓哉。

•这个词有时也会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通常为大人呼叫小男孩的时候用,即变成“小弟弟”的含义。

•自分(じぶん)•比较内向的男孩子喜欢使用的一个第一人称代词。

•在军队、约束力较强的团体当中也经常使用。

•为刑事剧场《西部警察》的渡哲也饰演的主角“大门圭介”的口头禅,借助这部日剧的人气而成为了流行语,最近出现了滥用的迹象。

•在关西圈,“自分”有时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亲友类•只适用于跟自己的好友或熟人私聊的第一人称代词。

在公众场合用有时会很失礼。

•俺(おれ)•很多男性使用的一个第一人称代词。

主要用于私人谈话,给人一种较“傲慢”、不拘礼节的感觉。

在公开场合中使用的话会很失礼。

直译通常为“老子”。

•在日剧、动漫等虚拟作品中,主要为比较有野性味的青少年的自称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与文化内涵———兼与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比较[摘要]日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多,在使用的场合和范围上都受到种种限制。

这不仅与它的形成历史有关,也与日本的社会文化有关。

从人称代词的形成来看,历史较短且频繁更换,致使它难以把握;从社会文化来看,由于各个方面存在的上下等级观念,使得日本人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来选择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以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第一人称;使用特征;历史演变;文化内涵一、第一人称的使用特征:与汉语第一人称相比,日语的第一人称数量虽然很多,但使用频率较低。

据日本学者噪村敏树[1]统计,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人称多达51个,其中还不包括口语和方言中的第一人称。

日语中第一人称虽然庞杂,但从使用来看,频率远没有现代汉语的“我”高。

根据《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的统计,“我“排在现代汉语中的第六位;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语言调查报告中,“わたし”在日语词汇中的地位是第24位[2]。

不可否认,第一人称词在日语中仍然属于频率很高的词汇,但是与“我”比较在现代汉语中的相对位置相比,它在日语中的相对位置则是远远落后的。

正如金田一春彦所说的那样,日本人说话不太喜欢使用人称代词,尤其是不太使用第一人称代词[3]。

但是在汉语表达中,如果不是特殊语境,“我”是不会省略的。

例如自我介绍时,日语表达为「初美です。

初めまして、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汉语表达为“我是初美。

初次见面,请您多多关照”如果不加“我”字,汉语表达就不完整。

现代汉语中“我”可谓男女老少、何时何地皆可使用,而现代日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却呈现了纷繁复杂的特点。

其中“あたし”“あたくし”只用于女性,“ぼく”“おれ”只用于男性。

依此可见,日语的第一人称在使用上有性别差异。

“わし”是老年男子的自称,而“ぼく”广辞苑里则主要是成人之前的男孩的自指(实际会话中有些成年男人也用)。

在这一点上,日语的第一人称词又有年龄上的使用差异。

“わたし”“わたくし”男女均可使用,“わたくし”是“わたし”的自谦语,在郑重场合或是面向尊长时使用。

“自分”因不受性别的限制,还带有超越尊卑的语感,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

另外,听话人称呼说话人时的词语也常做第一人称来使用。

例如老师跟学生讲话时可以自称“先生”,妈妈跟孩子说话时常常自称为“お母さん”等等,再比如谈话中自称自己的名字,「その服、R美もほしい。

」这句话的汉语表达就是“那件衣服,我也想要。

”将听话人称呼说话人的词语当做第一人称来使用的情况,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可见,日语第一人称应按身份,视对象,分场合来使用。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词“我”在语句中的表达是显现的,而日语中的第一人称词在语句中的表达却是隐现的。

在句法的构造上来看,以人称词为代表的主语隐现,足以说明日语是一种“述语中心”的语言。

主语隐现其实是日语古来的特点这在古典文学中有充分的体现[2]。

日语中,表达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等意思时,隐含第一人称。

如日语的感情形容词具有第一人称的属性。

如“うれしい、悲しい、寂しい、しい、かしい、羨ましい”等等,怀有这样感情或感觉的只能是本人,因而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的说话者,即使不出现主语第一人称,日语表达也很清楚。

但是汉语的“羡慕、爱、高兴、伤心”等感情色彩的词并不附载“我”的含义,所以使用中必须明示出来。

表达人的思维、感觉的动词结句时,日语中第一人称词也不出现。

如「誰かに呼ばれているようながする」“我觉得似乎有人在叫我”汉语表达中“我”不可省略。

「もう少し早く来てほしい」“我希望你来得更早些”。

表示说话人自己的愿望,日语中不出现第一人称。

“日语的授受动词及授受补助动词“やる、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ださる、いただく”等具有对象性,隐含有人称词,因而表达时不必另外加人称词。

但是汉语如果不明示人称代词的话,授受关系就不明确了。

如「好きならあげるよ。

」“喜欢的话,我就送给你了。

”「この文の意味を説明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

」“我想请您说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

”日语的被动语态不像汉语那样一定要把施动和被动的对象标明,被动语句中不出现人称代词,但人称词已隐含其中。

如「触ってみようとしたら、言われた。

」“我正要伸手摸时,被别人(他)阻止了。

”「教えるというよりも、むしろ教えられるのだ。

」“与其说是我教人家,不如说是人家教我。

”日语的敬语表达也常常隐含人称词。

「お荷物を持ちましょうか」“我来帮您拿行李吧。

”「ご都合がよろしければ、お邪魔したいですが。

」“如果您方便的话,我想去拜访您。

”以上谈到的日语隐现表达的第一人称词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则必须明确标示出来,否则就不知所指。

当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主语隐现”情况,经常发生在主语的“承前省略”语境中。

如:“那个人,看过了吗?”“看过了。

”“喜欢吗?”“还不错。

”汉语中的这种主语隐现即使补足人称词,也不破坏句子的自然流畅。

“那个人,你看过了吗?”“(我)看过了。

”“(你)喜欢吗?”“(她)还不错。

”这样的情形在日语中很难补上去,补足就是多余,影响日语的自然表达。

二、第一人称的历史演变和形成汉语的第一人称词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十五国风中160篇诗歌中,有83篇以第一人称抒写。

第一人称词汇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我”“予”等。

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召南·草虫》)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数量较多,如“吾、我、余、予、朕、寡人、鄙人、小可、在下”等多达81个[4]141,142,145,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的仅剩下“我(我们)”了。

由此看来,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

与此对照,日语第一人称词出现较晚,现代标准日本语所谓的第一人称词如“わたし”“ぼく”等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5]。

日本学者认为,日语人称词是因为近代西洋文化涌入日本的结果。

针对西方著作中频繁出现的人称词,当时从事翻译的日本学者已经意识到确定相应的日语人称代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这之前,不用说口语,就是在书面语中,日本人似乎都不习惯使用人称代词[6]101-138。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人称词历史短暂,从而导致人称词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始终不稳固。

日语中第一人称词最初使用时,面对听话人都含有谦卑的意思,随着长期的使用,慢慢变成了对说话人妄自尊大的意思了,于是只有蔑视对方时才会使用,一般情况则不再使用了[5]。

这说明人称代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变成相反的意思。

如“ぼく(僕)”在现代日语中已经成了没有任何鄙薄意思的第一人称词了,教师可以对学生自称“僕”,上司对下级也可称自己为“僕”。

可是要追溯“僕”的愿意,应该为“您的仆人、奴才”的意思,是所谓的自谦语,在德川幕府时期,主要作为书面语在汉文中使用,但是到了明治时期又变成了口语,且十分流行[5]。

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有封建社会想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新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使得个人的人格逐渐受到关注,人们希望建立一种平等的、个体独立的人际关系,“僕”这一人称代词之所以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可以说正好满足了当时人们的这样一种心态。

昭和二十五年五月,国语审议会在对“僕”这一第一人称词使用进行了说明,“僕”是男生的用语,如果是成年人,要注意使用“わたし”[5]。

今天的“僕”在实际使用时似乎并不限于年龄。

虽然仍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然而其使用范围却受到种种限制,至少在面向尊长或正式场合里,使用“僕”已不太合适,最好不用。

除此以外,有的第一人称经历了性别交替使用的过程。

如“わし”在近代主要是女性用语,现在主要是老年男子面向辈分低的人说话时的自称。

总之,日语人称代词形成历史较短,又经历了种种变换过程,这样两个因素使第一人称词具有特殊性质。

事实上现代日语的所有的人称代词都不具有直接指示自己或是对方的性质,表现出间接的、迂回的表达方式,再加上历史上频繁交替更换的事实,应该说人称代词成为一种禁忌。

所以,日本人在会话中尽量回避使用人称代词[5]。

这样一来,人称代词在心理上给人以模糊的、难以把握的感觉。

三、第一人称的文化内涵除了历史上的原因,日语第一人称所蕴含的文化要素更是不容忽视。

尽管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导入西方文明,并致力于新型社会文化的建设,但时至今日,许多封建残余仍然存在并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严密而整饬的上下等级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为此,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如同站在不同的阶梯上,要把握好与周围人的上下级关系就得时时刻刻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针对这种不同的阶梯式的关系处理自己的位置,仅有一个“わたし”是不够的,因为它无法体现诸多的不同位置的顺序。

这样就出现了承载不同含义的“わたし”。

如体现男女性别的“ぼく”“わし”与“あたし”“あたくし”。

同样一个人,面对尊长或正式场合时要使用“わたし”“わたくし”,面对熟悉的人特别是朋友可以用“ぼく”“おれ”,这种体现亲疏远近关系的第一人称代词,充分蕴含了“日本人在面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时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一层含义。

但无论日本人怎样煞费苦心在第一人称代词选用上下工夫,有一个事实无可回避,那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或多或少都强调说话者的主观意志,所以主张弱化自我的日本人说话时不喜欢用人称代词,尤其不喜欢用第一人称代词。

如果说话时总是说“わたしが”“わたしが”的话,会给人一种过分强调自我的感觉,使人感到不快。

非用不可时可根据自己的情选择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原则上尽量回避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才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这也是日语第一人称代词为什么呈隐现特征的原因,特别是在表现自己的感情、愿望、意志、想法、与他人的授受关系时大量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以弱化主观意志。

因为人称代词体现的是人际关系,将第一人称隐去,模糊“我”与“你”的界限,体现了说话人通过弱化主观意志,时刻顾及听话人的感受的用意。

这一表达充分体现了日语的“以心传心”来传情达意的含蓄美,也传达出日本的“思いやり文化”的情绪。

这种隐现是根植在社会、语言、心理等的基础上的,不可动摇的。

称呼制度在日本社会受到如此重视,但对于怎样正确使用却没有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内容里,这是因为日本人从孩童时代起,每天就是通过日常生活学会掌握了各种不同的称呼[7]。

日本人一般从孩童时代就习惯于人称代词的使用,这不能不说会文化的影响着在学校的蔓延。

日本社会,个人社会参与通常是以加入一个小集团的形式来体的,值得一提的是,集团之间的规则是必须维护各次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互不侵犯对方既得的益[8]35-28。

这样一来,完美地应用第一人称代词成了在各个层次的上下级中游刃有余的法宝。

语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然而,决定何种语言可行,何种语言不可行,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