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

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完整版)一、概述

高血压性脑出血(hy per te n siv e i ntr ace re br al h e m or rh age,HIC 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HIC H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HI C 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201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 po nt ane o us i nt r ac er e br al h emo rr h ag e,SIC H)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 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 IC H进行介绍,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 HA/AS A) S IC 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推荐级别为Ⅰ级

(应当实施)、Ⅱa及(实施是适当的)、Ⅱb级(可以考虑)和Ⅲ级(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为A级(多中心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单中心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和C级(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二、急救处理及神经影像学检查

1院前急救

HIC H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规范的院前急救对于预后至关重要。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判断疑似H IC H的患者,急救人员应首先获取患者的主要病史信息,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既往史、药物史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若患者有突发头痛、呕吐、意识状态下降、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表现,特别是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时,应高度怀疑卒中。立即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及瞳孔变化,如心跳、呼吸已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如呼吸道不通畅,应立即清理气道分泌物;如呼吸频率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可现场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如循环系统不稳定,心跳、血压出现异常,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和用药,纠正循环系统的异常。在因地制宜进行初步的诊断、心肺复苏、气道处理和循环支持后,需快速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急救人员应提前通知急诊科有疑似卒中患者即将到来,以便启

动卒中绿色通道,并通知相关科室。这样可以在患者到达之前启动救治环节或路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能有效缩短从发病至到达医院及进行CT扫描的时间。最近有研究表明,有远程放射诊断支持的院前车载移动CT扫描对卒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由于院前急救所面对的情况复杂,且条件有限,在没有影像学支持下,很难依靠临床表现准确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尽管有研究认为积极控制血压可能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但尚不建议院前急救人员盲目行降血压治疗。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的疑似HIC H患者,急救人员应迅速评估,并进行现场因地制宜的紧急处理后,尽快将患者转送至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急诊处理

各级医院的急诊科均应做好处理HIC H患者的预案,若所在医院没有进一步处理HIC H的条件,应迅速将患者转送至上一级医疗中心。到达急诊科后应采取措施进一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对躁动者进行必要的镇静镇痛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快速的影像学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迅速收人到相关专业科室救治,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过长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急诊处理流程如下:

1常规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等;动态评估意识状况、瞳孔大小及肢体活动情况;清理呼吸道,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意识状态差(刺痛不能睁眼,不能遵嘱),或常规吸氧及无创辅助通气不能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则需进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防止误吸,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建议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 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 HSS)或脑出血评分量表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昏迷患者应留置导尿管.

3快速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 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完善必要的急诊常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①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②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③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5若患者存在脑疝表现,濒临死亡,除进行心肺支持外,应迅速降低颅压,常用的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同时立即邀请相关学科会诊进行紧急处理。

6在排除脑疝和颅内高压所导致的C u sh ing反应后,可考虑在维持正常脑灌注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性降血压。

7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进行专科治疗,以预防血肿扩大、控制脑水肿、防止并发症、降低颅内压(IC P)、防止脑疝的形成等。

推荐意见:急诊对疑似出血性卒中患者应快速地进行初诊、评估,稳定生命体征,进行头颅C 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HI C H 诊断,完成急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3神经影像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方法

HIC H一般均为急性起病,及时而快捷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至关重要。头颅CT平扫对于急性颅内出血具有快捷、敏感、经济、高效的优势,是急性颅内出血影像诊断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检查手段,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 RI具有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特点,能敏感探测到出血后血红蛋白演变引起的信号改变,可以对CT难以判断的等密度血肿进行准确诊断,并有助于HIC H和脑动脉淀粉样变性、海绵状血管畸形及动静脉血管畸形等病变所致出血的鉴别诊断。但由于MR I检查费用较高、耗时较长,且对患者的状态和耐受性有更高要求,故对于重症HIC H患者,不推荐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如果临床需要,在患者状况和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MR I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C 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 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 A)能显示血管管腔及管壁情况,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其中CT A由于操作简便迅速、无创分辨力高,对于排查脑血管病变有显著时效优势。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能

显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情况,早期发现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静脉性梗死或出血,在与HIC H的鉴别中有重要价值。

2血肿扩大的预测

随时间推移,近1/3的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血肿扩大的定义在不同的文献中有所不同,较为常用的判断标准为扫描时血肿体积与首次影像学检查体积相比,相对体积增加>33%或绝对体积增加>12.5mL,但也有大型临床研究将绝对体积增加定义为>6m L。近年来,有不少关于CT检查预测血肿扩大的报道。B r o uw er s等119在2007年首先报道“斑点征”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斑点征”是CTA上血肿内1~2mm的增强信号影。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9%";“斑点征”的评分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渗漏征”是在首次C TA扫描5min后行延迟二次扫描,计算病变兴趣区C T-H U 值变化,若延迟扫描中HU值较前>10%,则“渗漏征”阳性。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渗漏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8.9%,且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由于“斑点征”和“渗漏征”的检出需要行增强C T扫描,操作相对繁琐,故从平扫CT上的血肿征象预测血肿扩大的研究不断涌现,如“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黑洞征”定义为在平扫CT上血肿内相对高密度区域完全包裹着相对低密度区域。“混杂征”定义为血肿内混杂着界限清楚的相邻低密度和高密度区域,CT-HU值至少相差18HU,且相对低密度区域不能包

裹在高密度区域内。“岛征”定义为存在与主要血肿分开的≥3个散在的小血肿,或部分或全部与主血肿相连的小血肿≥4个。但上述影像征象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

B r o uw er s等119通过前瞻性大样本队列研究设计了9分法用来预测血肿扩大的发生。该研究纳入了华法林药物服用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基线血肿体积、CTA“斑点征”等作为变量来评价血肿扩大发生的风险。结果表明,随着评分的增高,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也有报道用“B R AIN"24分评分系统预测血肿扩大。该研究纳入基线血肿体积、脑出血是否复发、服用华法林史、脑室出血和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5个指标,0分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3.4%,24分者升至85.8%。

推荐意见:

1.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 T或MR I检查,明确HI C H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

2.CT A、MR I、MR A、MR 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3.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 T 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 级推荐,A级证据)。

4.平扫C 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岛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5.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 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三、HIG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需要满足以下两条:①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突发头痛、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甚至昏迷等症状;②影像学检查提示典型的出血部位,如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脑干等。

2鉴别诊断

需排除以下继发性出血的原因:①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系统相关疾病;②行相关影像学(1~2种)检查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脑血管病变;③超早期(72h内)或晚期(血肿及含铁血黄素完全吸收后,一般需2~3个月)行头颅增强MR I检查,排除颅内肿瘤。

推荐意见:HI C 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确诊HI C 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四、HIC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

1ICP的检测与治疗

颅内高压是HI C H重症监护及治疗的重点内容。2019年的一项系统评价发现,HIC H后颅内高压的发生率高达67%,与颅内高压相关的总体病死率为50%。近来研究显示,颅内高压发生频率与HI CH后病死率及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但IC P 监测及降颅压治疗是否能改善预后尚不明确。脑出血种族差异研究(E RIC H)是一项关于HIC H流行病学调查的多中心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一项基于ERIC H的回顾性研究发现,HIC H后常规监测ICP并不能改善预后。相反,2020年的国内一项回顾性对照研究显示,在IC P监测下的治疗能够改善HIC H患者短期及长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降低病死率,特别是对发病时G CS 9~12分患者效果显著。参考颅脑创伤I CP监测指南,结合多家医院对H IC H的监测治疗经验,建议有条件时可对GC S 3~8分重症H IC H患者监测ICP,对GC S 9~12分患者应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全面治疗的需求综合评估IC P监测的必要性。在不具备有创IC P监测条件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如头痛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意识下降等)及影像学情况(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及中线偏移等)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颅内高压的可能。

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IC P是HIGH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对ICP持续≥20m mHg(1mmHg=0.133kP a)或临床及影像学提示颅内高压的患者,应采取降颅压措施,除抬高头位、镇痛镇静、保持气道通畅、避免膀胱过度充盈等措施外,使用甘露醇或高钠盐水行高渗脱水治疗是最常用的降颅压方法。甘露醇在降低ICP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病情可选择剂量0.25~1.5g/kg,1次/4~6h;当血浆渗透压高于320mmo l/L 时,甘露醇则失去渗透脱水的作用。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禁用或慎用甘露醇,防止加重肾功能损害,可选用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利尿剂等其他降颅压药物。高渗性脱水在降低HIC H后颅内高压方面疗效较确切,但基于急性脑出血强化降血压研究(I NT ER ACT)2及E RI CH的倾向性评分配对研究显示,甘露醇及其他高渗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推荐意见:

1.对所有HI CH患者都应进行I CP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防止发生严重高颅压甚至脑疝(Ⅰ级推荐,B级证据)。

2.有条件时可以考虑对G CS 3~8分HI C H患者进行有创性

I C P监测(Ⅱb级推荐,C级证据) 。

3.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IC P,减少脑疝发生风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的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Ⅰ级推荐,C级证据)。

2镇静镇痛治疗

镇静镇痛是重症H IC H(GC S<8分) 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在辅助降血压防止血肿扩大的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颅内高压。常用的镇静模式有程序化镇静、每日中断镇静和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需要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制定镇静镇痛策略。常用的镇静镇痛药物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和吗啡等。当预计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意识评估时,可以选择低剂量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近期无需行意识评估时,可以选择咪达唑仑。

推荐意见:建议对重症HI C H患者,特别是伴躁动者,行镇静镇痛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

3HIGH后的血压管理

HIC H急性期常合并高血压。有证据显示,高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升高与HI C H后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死亡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降低血压可能导致脑和其他器官的缺血性损伤。因此,HIC H急性期血压管理至关重要。

1降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来发表的IN TER AC T、INT ER ACT 2、急性脑出血降血压治疗临床试验(A TA C H)、AT AC HⅡ、脑出血急性降动脉压研究(A D AP T)等多项临床试验研究均针对早期降压或早期强化

降压(在发病后6h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并维持至少24h)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2013年发表的A DA PT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降压不影响血肿周围相对脑血流量。同年发表的INT ER AC T 2研究不仅证实了早期强化降压的安全性,还提示早期强化降压改善预后的作用优于既往将血压降至180m m Hg以下的疗效。2016年发表的AT AC HⅡ研究对比了“超早期”(发病 4.5h内)“快速强化”(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 以下并维持24h)降压治疗与标准降压(收缩压140~180m mH g)治疗的差异,结果显示,积极降压治疗并未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相反,由于过度的降压治疗导致肾功能异常不良事件增加。与IN TE R ACT2研究对比,A T AC HⅡ研究结果可能与过快强化降压且降压幅度较大有关。IN TE R ACT2的亚组分析显示,控制收缩压≤130mmHg与预后不良及颅外缺血性并发症相关,而A TA C HⅡ首个24h内将收缩压平均降至120~130mmHg,停止降压的下限值为110m m Hg。对严重颅内高压伴发Cu s hi ng反应或脑疝患者,血压升高是机体为维持脑灌注压产生的代偿性反应。对于此类患者,建议首先降颅压,不能直接降血压。

2降压治疗的收缩压幅度

W ang等41基于IN TE R ACT 2研究数据探讨HIC H后不同时段(15~60mi n、1~24h、1~7d)降压幅度与临床预后间的关系,发现在上述不同时间段降压幅度越大,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越低,提示在接诊后第1小时内将收缩压降低至目标值(140m m Hg),并维持7d,预后最佳。HIC H急性期予以静脉给药可快速平稳降压。常见的静脉降压药包括乌拉地尔、拉贝洛尔、盐酸艾司洛尔、依拉普利及尼卡地平等。以乌拉地尔为例,在HIC H急性期,推荐先静脉注射负荷量,建议剂量为12.5~25m g,并连续监测血压。如果血压无变化,每2mi n可重复注射,总量可达100mg。达到目标血压后持续静脉输注,并维持给药平稳控制血压。

3HIC H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

在中国,HI G H的血压管理目标仍然不清楚。有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P ATI C H)评估围手术期强化降压作用的研究报道。该研究纳入201例HIC H患者,围手术期强化组血压控制在120~140m mH g,对照组在140~180mmHg,结果显示,围手术期强化降压是安全的,但不能降低术后再出血、死亡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推荐意见:

1.收缩压在150~220m m 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HI C H患者,急性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 m Hg是安全的(Ⅰ级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m m Hg以下会增加颅外缺血风险(Ⅲ级推荐,A级证据)。

2.收缩压>220mm Hg的HIC H患者,连续静脉用药强化降低血压和持续血压监测是合理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

高血压病史长短、基础血压值、I CP情况及入院时的血压情况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Ⅱa级推荐,C级证据)。

3.收缩压在150~220m m 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HI C H患者,围手术期收缩压降至120~140m m H g可能是安全的(Ⅱb级推荐,B级证据)。

4防治血肿扩大的药物治疗

血肿扩大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长期临床结局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血肿扩大的措施主要包括血压管理和止血药的使用。

1降血压治疗

HIC H后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相关的结论已在前文叙述。有相关研究对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血肿扩大发生进行了研究,IN TE R-AC T 2研究血肿扩大的亚组分析显示,强化降压有显著降低血肿扩大的趋势(O R=0.78,95%CI 0.58~1.03,P=0.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止血药使用

止血药被认为可以限制血肿扩大而用于治疗HI C H。重组Ⅶa因子(r F VⅡa)作为一种促凝剂最早尝试用来治疗HIC H。研究证实,r FVⅡa可以降低再出血率,但不能改善预后和生存率。氨甲环酸通过抗纤溶来稳定脑血肿,防止血肿扩大发生。TI C H-2是国际上第一个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 CT),纳入

2325例HIC H患者,比较氨甲环酸与安慰剂在HIC H中的治疗作用。该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血8h内氨甲环酸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肿扩大发生率及7d病死率,但不能改善90d 神经功能预后。

目前,已有研究结合影像学指标筛选出血肿扩大风险高的H IC H患者,探讨此类患者接受氨甲环酸的疗效。TIC H-2试验中探讨了CT平扫血肿征象(如“岛征”“混合征”等)与氨甲环酸治疗反应性的关系,并未发现任何阳性征象与氨甲环酸疗效存在显著相关性。“斑点征”联合氨甲环酸防止脑出血扩大的澳大利亚临床试验(ST OP-AU ST)和“斑点征”预测氨甲环酸防止急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疗效研究(T R AIGE)均为前瞻性多中心R CT 研究,拟观察氨甲环酸在“斑点征”阳性患者中的疗效,目前两个试验均在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或较长时间应用止血药有诱发脑缺血性疾病的风险。

推荐意见:

1.H IC H后血压升高(>160m m Hg)有促进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B级证据);强化降压(<140m m H g)有可能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Ⅱb级推荐,A级证据)。

2.氨甲环酸可以降低HIC H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Ⅱa级推荐,A级证据),但不能改善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Ⅲ级推荐,A级证据)。

3.C T平扫显示血肿“岛征”“混合征”等阳性征象的H IC H患者中,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不能改善预后(Ⅲ级推荐,B级证据)。

5其他

其他非手术治疗包括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IU)或卒中单元(s tr oke un ite)对HI C H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内环境及并发症等多方位监护和处理。

1血糖

对于HI CH患者,高血糖可使患者的不良预后和病死率增加,而低血糖则可导致脑缺血损伤及脑水肿。因此,需监测血糖并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7.8~10.0mmo l/L)。

2体温

HIC H后发热,尤其是脑室出血的患者发生率很高,而治疗性降温可以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因此,有必要定时监控体温(不高于38.5℃为宜)。

3癫痫

HIC H后癫痫发作,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会增加I CP,加重脑缺血,威胁患者生命,应积极选用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一项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推荐对于皮质受累的脑叶血肿、血肿量>10m L、年龄<65岁及HI C H发病7d内有癫痫发作的高风险患者,可以行预防性抗癫痫治疗。

4感染

有研究显示,感染相关并发症是导致HIC H患者30d内再入院的主要原因,包括肺部感染、脓毒症、尿路感染、颅内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其中肺炎发生率最高。因此,除了积极抗感染治疗外,还应加强气道保护,避免吞咽困难和误吸,降低H IC H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

5血栓形成

HIC H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高,入院后尽早使用间歇性空气压缩装置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HI C H患者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可考虑进行全身抗凝或安置下腔静脉过滤器。

6其他系统并发症

HIC H患者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室性心律不齐、心脏骤停、急性肾衰竭、低钠血症、胃肠道出血和中风后抑郁等其他各种并发症,应积极对每种并发症进行全面筛查、评估与监测,力求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推荐意见:

1.H IC H患者应该在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N ICU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测和治疗(Ⅰ级推荐,B级证据)。

2.无论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均应监测HIC H患者血糖,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避免过高或过低(Ⅰ级推荐,C级证据)。

3.应控制H IC H患者发热,防止体温过高(>38.5℃)(Ⅱb 级推荐,C级证据)。

4.对于癫痫发作,应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Ⅰ级推荐,B级证据)。

5.对于血肿累及皮质区HI C H患者,可以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Ⅱa级推荐,C级证据)。

6.在H I C H患者开始进食前,应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筛查,降低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Ⅰ级推荐,B级证据)。

7.H IC H患者入院后尽早使用间歇性空气压缩装置,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Ⅰ级推荐,B级证据)。

五HIGH的外科治疗

血肿大小是决定H IC H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血肿越大,占位效应越显著,血肿内神经毒素含量越高,造成的继发脑损伤越严重。临床研究表明,血肿大小与NI HSS评分呈正相关,是脑出血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指标,其不仅与短期死亡和神经功能预后相关,也与长期预后相关。因此,血肿清除成为治疗HIC H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尽快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已开展多项外科手术治疗HIC H的RCT研究,但在手术治

疗的价值、术式、手术时机及疗效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争议。1小脑幕上出血的外科治疗

我国HIC H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在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以基底核区为代表的深部脑内血肿伴严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者进行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常规。虽然目前尚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手术治疗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

1小脑幕上血肿的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包括:①颞叶钩回疝;②C T、M RI等影像学检查有ICP显著升高的表现(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同侧侧脑室受压闭塞超过1/2;同侧脑池、脑沟模糊或消失);③IC P>25mm Hg。符合上述手术指征中任何一项即可尽快或紧急手术,目标是迅速缓解颅内高压或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常见术式有骨瓣开颅、骨窗开颅、神经内镜手术及基于立体定向原理引导下的血肿穿刺清除血肿等。每种术式各有特点,术者可根据个体化设计原则,选择更符合病情且自己更擅长的术式。需要强调的是,微创是一种理念,而非一种术式和技术。依靠现有的设施条件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去除病变并保护神经、血管和组织,即为微创。任何手术和术式都应在微创理念指导下进行设计和操作。

而对于小脑幕上血肿量<20mL、无显著颅内高压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患者,一般应该选择内科治疗。对于有一定ICP

增高,但并无脑疝风险,血肿量20~40mL的病情中等严重程度的HIC H患者,手术清除血肿是否能够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加速康复等,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开放手术清除血肿

开放手术包括常规骨瓣开颅术和小骨窗开颅术。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骨瓣开颅术对头皮和颅骨损伤较大,但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可靠,减压迅速,必要时还可行去骨瓣减压术,是HIC H最为常用和经典的开颅手术入路。小骨窗开颅术对头皮和颅骨损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可迅速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也较满意。无论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还是小骨窗开颅术,颅内操作流程基本相同”。如果术中脑组织肿胀显著,ICP 下降不满意,骨瓣开颅者还可行去骨瓣减压术。

英国学者M e nde l ow等领导的手术治疗脑出血研究(STIC H)是第一个评估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幕上出血疗效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RC T研究。此研究历时8年,纳入83家医疗中心1033例发病≤72h患者,平均血肿体积为40mL。结果显示,接受手术的患者预后良好比率为26%,而内科治疗患者为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并未改善预后。但亚组分析提示,浅表血肿(距皮质≤1c m)清除后预后有改善趋势。基于此,同一团队又开展了STI C HⅡ临床试验”,纳入发病48h 内幕上浅表血肿患者,血肿量10~100mL,结果显示,开颅手术依然不能改善预后。这两项研究是目前最大样本量的开颅手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压调控,摘录(精)

调控血压对于ICH急性期的血压管理目前尚存争议。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指南重申了基于患者的基线血压情况、出血病因、年龄及颅内压情况等个体化降压的理念,降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再次出血,但在大血管病变不太明确的原发性ICH,血压处于中度升高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可能较低,且血肿周围水肿区域理论上缺血的风险得到平衡[4,5] ,然而,开始降压及血压控制的具体水平尚不确定。2007年AHA对自发性ICH血压升高时的治疗建议[6] :如果收缩压(SBP)>20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150mm2Hg,应考虑持续静脉输注积极降压,并每5分钟监测1次血压; 如果SBP>180mmHg或MAP>130mmHg,且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或怀疑颅内压升高,应考虑监测颅内压,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降压,维持脑灌注压>60~80; 如果SBP>180或MAP>130,且没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适度降压(MAP=110mmHg或目标血压为160/90mmHg),并每隔15分钟重复查体1次,使SBP维持在180mmHg以下,MAP维持在130mmHg以下。 该意见有以下支持点[6]:①单纯的收缩压≤210mmHg与血肿扩大或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不明显;②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监测研究,当动脉压下降15%时并没有使脑血流量显著下降;③前瞻性研究表明,ICH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血压降至160/90mmHg以下时,7%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9%的患者发生血肿扩大;④前瞻性血肿扩大研究及重组活化VII因子(rFⅦa)治疗ICH试验[7,8]均证明基线血压与血肿扩大无明显关系;⑤收缩压升高的患者更易发生血肿扩大,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了;⑥回顾性研究表明入院时的急性期快速降压与死亡率升高相关;⑦外伤后与自发性ICH患者的临床研究均支持脑灌注压应维持在60mmHg以上。推荐的静脉用药[6]见表1。 表1 AHA指南推荐的ICH患者控制血压静脉用药 药物静脉推注剂量持续输注剂量 拉贝洛尔 5~20mg/15min 2mg/min(最大300mg/d) 尼卡地平不适用 5~15mg/h 艾司洛尔静脉推注负荷量250μg/kg 25~300μg/(kgmin) 依那普利每6小时1125~5mg3 不适用 肼屈嗪每30分钟5~20mg 1.5~5μg/(kgmin) 硝普钠不适用 0.1~10μg/(kg min) 硝酸甘油不适用 20~400μg/in 因有致血压骤降的危险,依那普利的首次剂量应为0.625mg 欧洲指南(EUSI)[9]的意见有所不同,除了指明对合并急性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夹层等其它降压治疗适应证的ICH患者应予以降压治疗外,不推荐常规降压治疗。因考虑到高血压有慢性适应的过程,该指南将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区别对待: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慢性高血压的体征(ECG、视网膜),SBP>180mmHg 和(或)舒张压>105mmHg时开始治疗,目标血压为170/100mmHg(或MAP为

高血压性脑出血诊疗规范

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史采集】 1. 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 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全脑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体格检查】 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HBsAg、血脂、血糖、钾、钠、氯离子、BUN、CO CP、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 2. 神经系统检查 (1) 全脑症状 1) 大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少数清醒,重则昏迷。 2) 生命体征:早期血压多有显著升高,轻症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重症呼吸深缓,呈鼾声呼吸。病情恶化时呈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性高热。 3) 可有去大脑强直发作。 4) 瞳孔改变: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双侧大小不等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干受损或脑疝形成。 5)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 6) 脑—内脏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7)脑膜刺激征阳性。 (2) 局灶症状 1) 基底节区(内囊)出血:最多见,分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三偏症状明显,早期常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重症者多属内侧型和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频繁呕吐或有脑疝形成。 2)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较轻,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抽搐发作,局灶症状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3) 桥脑出血:重型者昏迷深、瞳孔缩小、高热、呈去脑强直或四肢瘫;轻型者有出血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头和双眼转向瘫痪侧。 4)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重症大量出血者很快昏迷或因枕大孔疝死亡。 5) 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去大脑强直。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如有CT检查,可不作腰穿,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脑疝形成。 2. 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出现高密度影,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扩展方向。 3. 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病变征象。有助于鉴别其它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出血。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2. 对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扩展方向、血肿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作出诊断或估计。 3. 与其它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相鉴别: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脑动脉炎、口服抗凝剂等所引起的脑出血。 【鉴别诊断】 1.昏迷病人 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一、病因 有些诱因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如: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咳嗽排便等,也可无明显诱因而在休息、睡眠等安静状态下发病。部分病人可有一定的先兆。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多数是剧烈头痛、呕吐,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缺失。出血量少者病人可清醒,但多数有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迅速昏迷。部分已癫痫发病或大小便失禁为首发症状。常有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如病程进展快,发生脑疝,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相应表现。眼底可有视网膜出血或视盘水肿,瞳孔可不等大,双侧缩小或散大,呼吸深大,节律不规则,脉搏徐缓有力,血压升高,体温升高,部分病人可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按出血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二、临床表现 1、基底节出血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主要临床表现除了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般障碍外,因内囊受压或破坏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即所谓的“三偏”征象。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表现。 2、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15%。丘脑出血的源动脉为供应丘脑的穿动脉。当血肿较小且局限在丘脑本身时,可出现嗜睡及表情淡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病变累及脑干背

侧,可出现双眼向上凝视、瞳孔大小不等。累及内囊可有不同程度“三偏”,下丘脑出血可出现高热、昏迷、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级内环境紊乱等。 3、脑干出血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可立即出现意识障碍,迅速深昏迷状态,针尖样瞳孔是桥脑出血的特征性改变。可出现四肢瘫痪,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和呼吸节律紊乱等,预后极差。 4、小脑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呕吐、枕部疼痛,眩晕及因共济失调而摔倒,查体可有颈项强直,眼球震颤及构音不清。出血量大,可致四脑室受压或出血破入四脑室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可使颅内压迅速增高,导致枕骨大孔疝,严重者迅速死亡。 5、脑室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循环受阻引发的颅内高压症状,以及出血部位脑组织损伤或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轻重与出血量关系密切。轻者可只有头痛呕吐,重者除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外,还有昏迷、抽搐、高热、瞳孔变化等表现。 三、护理评估 1.询问病人起病的情况。 2.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情况。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7.18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组长:游 潮 成员: 刘 鸣 凌 锋 张建宁 王茂德 王运杰 孙晓川 武 剑 冯加纯 李 浩 冯 华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 C 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1-8],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 C 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CH)、继发性脑出血(Secondary ICH)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9];美国有学者将I C 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 V 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Moyamoya 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9,10],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11],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

2012年5月 腰背痛恶心呕吐尿潴流感染神经并发症 710668(留置导尿88) 00 0.7%10.6%6.8%0%0% 并发症 例数 发生率 头痛27 2.7%腰麻在下肢手术麻醉起效快,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满意,用药 少、费用低,无局麻中毒之虞。临床上开展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其 并发症多而影响。[1][2] 再就是麻醉无法延时,且因硬膜外麻醉技术 日臻完善有关。本组全部选择低位腰麻, 笔者以为减少腰麻术后并发症应做到以下几点:2.1提高穿刺技术,保持正中穿刺硬膜,提高成功率。2.2选用7号长针头(笔者曾用5号长针头,终因其太软而难以掌握而放弃)。保持针头锋利且有较长斜面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且有明显的突破硬膜的特殊感觉。 2.3局麻药的配置:选0.7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7.5~20mg ,加入50%的葡萄糖注射液0.3~0.5ml 。保持葡萄糖浓度<10%(原配置液 种曾加入麻黄碱注射液20~30mg , 但经临床实践,并不能有效预防血压下降,反而使局麻药的容积增大,而平面更不易控制,血压 波动明显而取消)2.4注药的速度:选用手术台背板抬高10~15°,针尖斜面朝向尾端或向下。注药时间2~5s ,注药速度对麻醉平面的影响不明显。2.5穿刺部位,本组多选择L2~3,下肢手术大部分要用止血带,平面不能低于T12,在药物浓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穿刺部位越高平面越高。 2.6麻醉时间180~240min ,所有手术时间应少于150min ,否则出现术中的平面下降,肌松不良,甚至疼痛状等。 本组腰麻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腰背痛头痛,还与患者对麻醉手术的恐惧紧张有关,部分病人还有受伤后轻度的精神障碍。所以我们应注意患者术前、术中病人精神情绪变化,做好术前宣教解释工作,加强医患间的相互沟通,倾听病人诉求,还可在术前适当应用镇痛、镇静剂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总之,本组腰麻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作病例少,且症状轻微,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正常出院。只要我们选对病例,正确操作,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就能收到神奇的麻醉效果。参考文献 [1]刘俊杰.现代麻醉学[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98.[2]叶平安.应用麻醉学[M].第一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1. *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二医院神经外科(037031) 2012年3月22日收稿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079-02 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 秦仪*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 )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自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西方国家脑出血(ICH )占全部脑卒中8~15%,而 我国高达21~48%。大多数为患病的老年人, 30日死亡率为35~50%半数死于发病后两日内,存活者多留有严重残疾[1]。伴随头颅CT ,MRI 广泛应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得到广大神外科认 可。 我院于1998年至今手术治疗2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在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6例,男性125例,女性91例,年龄46~7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年龄<50岁31例,51到60岁113例,>61岁72例。 1.2临床表现:本组意识状态GCS 评分15~13分51例,12~9分117例,8~6分35例,5~3分13例,伴有去脑强直10例,术前有一侧瞳孔散大25例,双侧瞳孔散大6例,术前有单侧肢体偏瘫186例。 1.3手术时机:发病6小时内手术82例,6~48小时113例,3~5日21例。 1.4辅助检查:216例行头部CT 检查,其中壳核出血156例,丘脑出血32例,尾状核出血28例,血肿均超过40ml ,其中破入脑室者53例。1.5手术方法: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67例,行骨窗开颅149例,为侧裂入路。2结果 216例病人中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分级:1级:完全恢 复日常生活能力, 1级46例(21.2%);2级:部分恢复或独立生活,2级78例(36.1%);3级:需要人照顾,可扶拐行走,3级46例(21.3%);4级:卧床,但意识清楚,4级14例(6.4%);5级植物生存,4例,(1.8%);死亡28人(13.0%)。3讨论 3.1手术时机:高血压脑出血从病理生理变化看,脑出血后6~8小 时,血肿周围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而随时间增加而加重,24%死于24h 内,44%死于48h 内,70%死于1周内[2]。由此可见,大部分死亡发生于出血早期,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测,证实颅内压 确有一过性增高,因此支持早期手术,以解决高颅压问题。 近年来研究表明尽早清除血肿,有助于减少凝血过程血液成分崩解释放有毒活性物质以及其他炎性介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手术7h 内再出血风险高,因此,HICH 手术选择发病后7~24h 为好,对于手术适应症者,应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术后再出血几率可降低,应该尽早手术,打破恶性循环,减少死亡。3.2手术适应症: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压,使受压脑组织有恢复的可能。是否手术可考虑下述几点:①出血部位:浅部出 血优先考虑手术。 脑干出血手术效果不理想。②出血量: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 , 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 考虑手术。③病情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进入深昏迷,不考虑手术。④意识障碍:神志清楚多不考虑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后缓慢加深,以 及来院后中度意识障碍,考虑手术。 ⑤发病后血压过高,大于200/120mmhg ,眼底出血,有心,脑,肾严重疾病,多不考虑手术。⑥深昏迷,去脑强直,四肢软瘫,单侧,双侧瞳孔散大,病情已处于晚期,不考虑手术。 3.3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发病率高,预后差[3],目前多倾向于微创手术[4-5],手术方法的选择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对于血肿清除的手术 入路,应根据头颅CT , 核磁共振扫描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本组手术方法多选择小骨窗开颅,入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出血 少。常规行气管内插管全麻,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非手术侧。翼点切开头皮6~8cm ,撑开头皮,咬出骨窗直径约2.5~3.0cm ,骨窗尽可能靠近蝶骨嵴,以更好显露外侧裂。十字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开放侧裂池,缓慢放出部分脑脊液清除部分血凝块,使额颞部脑组织回缩,沿蛛网膜下腔分离侧裂,注意保护好侧裂血管,沿途可见大脑中动脉分支,保护好,向后内侧解剖出脑岛被盖,在岛叶表面大脑中动脉分支无血管区将岛叶切开1cm ,既可达血肿腔,微型吸引器,低负压,吸除血凝块,避免损伤脑组织,以棉片保护 表1常见并发症发生例数(例%) 79

高血压脑出血试卷精选.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脑出血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性微动脉瘤或动脉粥样化,因此在血压突然 A 的情况下,可导致血管破裂,造成脑实质内出血。 A、升高 B、降低 C、消失 D、不变 (2)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 D 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A、幼年 B、青年 C、中年 D、老年 (3)脑出血急性性期临床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小时达到高峰,病情变化较大,尤其是发病最初 C 天(为水肿高峰期),必须认真观察,为医生制定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4)血压过高者可能会引起再出血,应给予降压处理;血压过低会引起 A 。 A、脑供血不足 B、贫血 C、低血糖 D、败血症 (5)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刺激部分 D 产生

代偿功能,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使机体功能早日康复。 A、大脑皮层 B、表皮细胞 C、神经 D、脑细胞 二、填空题 (1)高血压脑出血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冬春急季发病较多,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并前无预兆,少数可有头疼、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 (2)基底节出血约占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多见,由于出血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 (3)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中年以上对高血压控制不甚满意的病人,根据其特征性,既往史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加以辅助检查。 (4)特别注意血压情况,血压超过160/100 mmHg应及时通知医师,并询问是否给予降压处理,血压下降应注意补充液体入量,注意有无心脏合并症及消化道出血等。 三、简答题 简述以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答:①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注意意识的好转或加重情况,昏迷病人应观察深浅程度。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 ②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 (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 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于30分钟内静滴完毕,依照病情每6-8小时1次,7-15天为一疗程。甘油果糖一般250一500ml/次、1—2次/d。每50 0m1需滴注2—3h,250ml滴注1-1.5h。 ②利尿剂:速尿40~6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注。 (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冬眠低温疗法:体表降温,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颅内压。初次剂量为3~5mg/kg静脉滴注,给药期中应作血内药物浓度测定。有效血浓度为25~35mg/L。发现颅内压有回升时应即增补剂量,可按2~3mg/kg 计算。 (7)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日1~2次;强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有助于消除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 (8)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 TP)、细胞色素C、辅酶A、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多肽类脑蛋白水解物等。可按病情选用或合并应用。应用2周。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 发表时间:2019-02-22T16:22:19.40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2期作者:魏秀玉[导读]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患选护”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 164092 【摘要】目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对比效果。方法随机自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入组,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均实施1周传统护理模式,26例观察组患者行“患选护”护理模式,2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是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明显更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更优,对比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患选护”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不同护理模式;效果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Fifty-tw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patient database of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September 2017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gital table.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one-week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26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atient-selected nursing" nursing mode, and 26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Results The follow-up time was 6 months.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i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fter the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t is effective to implement the "selective nursing" nursing mode.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different nursing mode; effect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常见,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可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欲望起到抑制作用,降低患者训练积极性,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本组选取了52例患者且对比分析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自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入组,均知情同意,观察组26例,年龄52至79岁,年龄中位数60.3岁,男女比例16:10;对照组26例,年龄51至78岁,年龄中位数60.5岁,男女比例15:11。入组时,对比2组患者临床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在术后第1周均实施传统护理模式,随机选取护士构建小组,人数固定,人员固定。术后第2周至第4周,分组进行护理,如下叙述。 2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继续随机分派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后,每周给予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或者门诊复查,给予患者实施院外康复相关性指导,监督患者认真执行。 观察组患者行“患选护”护理模式,由患者指定护士进行住院期间护理,出院后,指定护士每周给予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或者门诊复查,给予患者实施院外康复相关性指导,监督患者认真执行。具体操作方法是:术后第2周小组成员在患者床旁待选,患者可综合评价每个护士,内容涉及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及责任心等,选择自己认可的护士进行护理服务,人数为2人,指定护士后,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实施全程住院康复护理干预,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出院康复指导及随访处理。 1.3 效果评估[1] 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并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则判定Ⅰ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则判定Ⅱ级;需要他人帮助进行家庭生活且行走时需要扶拐则判定Ⅲ级;卧床不起但是存在清醒意识则判定Ⅳ级;植物人判定Ⅴ级。 1.4 统计学分析 对比分析数据时使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得出,术后随访时间是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率3.84%(1/26)明显更低,对比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3.07%(6/26),差异明显,x2=4.1270,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更优,分别是: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3例、Ⅳ级及Ⅴ级2例,对照组患者Ⅰ级1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及Ⅴ级8例,x2=4.1270,5.0424,5.0256,4.4571,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研讨发现,和谐护患关系可促进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可获得理想护理效果。 相关性文献报道,护理工作对象是人,不仅需要关注患者身体状态,还需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通过开展整体护理来促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2]。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需要突出患者的社会人理念,尽力满足患者作为社会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采取患者选择护士的模式,促使患者满足治疗需求及心理需求。 临床分析发现,开展整体健康护理模式可促使护患关系和谐,护理过程中,强调护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患选护”护理模式可促使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明显改善患者预后[3]。对于“患选护”护理模式来说,基础是患者给予护士护理水平及护士个人魅力肯定,信任护士,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在语言和思想上,护患均可以顺畅交流并可以有效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促使患者正视疾病并积极主动的坚持康复训练,進而明显增强患者康复效果。另外,利用“患选护”护理模式干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可促使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可促进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临床认可度较高。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发表时间:2014-05-12T16:53:29.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5期供稿作者:孙晓明袁义磊李树云[导读] 所有手术均定于发病24h内进行,对照组:常规使用止血药、脱水药、降颅压、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孙晓明袁义磊李树云(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262700)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简称微创术)在老年高血压较少量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行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在保守组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微创术明显提高了老年高血压较少量脑出血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5-0100-02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一种病死率、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1],老年人多发。目前,单纯药物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成为治疗老年人脑出血的关键。近年来新开展的微创术为老年高血压较少量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具有创伤小,密闭性强,不易感染,恢复快,费用低廉等优点,已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老年患者所接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出血患者,按随机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和微创术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0~79岁,平均(64±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60~79岁,平均(64±2)岁,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有高血压病病史;术前CT检查血肿量30~80ml;发病后6h以内人院;且所有病例临床表现意识清醒或嗜睡症状。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定于发病24h内进行,对照组:常规使用止血药、脱水药、降颅压、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微创术,采取术前CT定位,取血肿最大平面中心为穿刺靶点,测量此点距血肿中心的距离,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局麻下采用YL-1型穿刺针行颅内血肿穿刺术。术中以吸出量占出血量50%~60%为佳。若血液黏稠,则以尿激酶10000u加3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血肿腔内冲洗,并夹闭引流管,在4h后开放引流管。术后定期复查脑部CT,了解针的位置及血肿残余量。残留血肿60分,基本完成日常活动;60~41分,日常活动需要少量帮助;40~20分,日常活动需要较多帮助; 60分为较满意效果,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死亡3例,死亡率5%,其中治疗组死亡1例,死亡率3.3%,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6.7%。治疗组评分>60分为25例,59~40分的3例,60分为18例,59~40分的7例,X.20.0252=7.38,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形成血肿,血肿压迫导致脑水肿,并且血肿本身还释放多种严重损害脑组织的代谢产物,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后在血肿的周围会出现看似“半暗带”的局部缺血区,还可引起一系列的缺血性脑损害[2],因此脑出血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地清除血肿,阻断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使受压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防止或减少脑出血后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变化,挽救生命及争取部分神经功能恢复[3]。传统内科治疗依赖脱水剂可缓解压迫症状,但脱水剂对血肿本身并不起作用,对继发性的脑水肿效果也是有限的,往往在治疗后遗留很严重的后遗症。微创术操作简单、安全、定位准确、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等特点,既可尽快清除血肿,减轻血肿的直接压迫,同时也减少了血肿本身释放的多种代谢产物引起的继发性损伤,为老年脑出血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术后要严密监控血压,血压的好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血压过高容易引发再次出血,但血压过低会导致低灌注,使脑血流量下降,并且血肿一次清除不易过多,一般以血肿的50%~60%为宜,不应超过70%,过多会导致血肿腔内压力骤减,不利于血肿本身压迫止血,会诱发再次出血。手术时机尽管对早期手术存在争议[4],但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出血半小时即可形成血肿[5],6~7 h血肿释放有害产物,使脑组织刺激损害加重,颅内压会急剧增高,进一步恶化病情。24~48 h内脑组织将会变性坏死,因此有人认为手术时间越早越好。 本文用随机的方法比较了传统内科治疗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较少量脑出血的疗效,结果显示微创术组比较满意者明显高于传统内科治疗组(P>0.05),说明微创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之,微创术对老年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疗效有意义,故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景荣.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出血的近期疗效.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3):166. [2]郭富强,杨友松,蒋万书.实验性脑出血的缺血性损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分册,1998,6:231-4. [3]杨树源.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0. [4]Mendelow AD,Gregson BA,Fernandes HM,et al.Early surgery versus initi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haema-tomas in the international surgical trail in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STICH):a rondomised trial .Lancet,2005,365(9457):387-397. [5]韦武腾.微创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00例体会.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372-373.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28T14:38:36.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刘琳[导读] 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促进,是构成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 刘琳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61003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心血管疾病肢体瘫痪【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31-02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促进,是构成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岁~70岁的老年人,但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是我国人口中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因此做好脑出血病人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 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其中藏族28例,平均年龄58.5岁,自动出院2例,死亡12例,存活26例,并对存活的26例患者进行随访,20%恢复自理能力,40%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30%需要别人的帮助。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状态及瞳孔的观察意识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状态,是判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1]。意识状态可按清醒、嗜睡、昏睡、昏迷的传统方法判断,如病人昏迷程度逐渐加深,或转清过程中意识障碍突然加重,需警惕再出血的可能。观察瞳孔变化是脑出血病人病情观察的又一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对光反射情况来判定脑损伤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一般1h~2h观察1次,危重者15min~30min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血压不稳定时,均提示预后不良。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位置异常,说明血肿使该侧动眼神经受压迫,引起脑疝侧瞳孔散大,这也提示病人病情危重,出血量较大,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给予相应处理。 2.2 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脑出血病人的高热为中枢热,这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体温高达39℃以上,甚至达40℃~41℃。躯干体温高,四肢体温低,汗腺分泌减少或无汗,药物降温效果差,主要靠物理降温,采用头部冰枕、乙醇擦浴、冰帽、冰毯等,必要时采用亚冬眠或冬眠疗法,其目的在于阻止高热对脑细胞及机体其他脏器的进一步损伤。密切观察脉搏变化,如脉搏缓慢或突然增快,有再出血的可能,要立即向医生报告,及时进行处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血氧饱和度。脑出血病人的血压一般比平时高,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时为了保障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反应,当颅内压下降时血压也下降,因此一般不使用降压药物。但持续的高血压可使脑水肿恶化,收缩压超过200mmHg(1 mmHg=0.133kPa)时,可适当给予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维持血压在一定稳定水平,过高可能引起再出血,过低则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脑水肿。因此病人出现血压骤升或骤降、心率过快或过低、呼吸频率、节律异常等脑疝先兆,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2,3]。 2.3 脑疝的观察脑出血后,由于脑实质内突然出现了血肿的占位效应,可使脑室受压,结构移位,颅内压增高,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不规则、瞳孔改变、意识障碍加重,这是脑疝的前驱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20%甘露醇200mL静脉输注,30 min内滴完。输入后观察病人尿量,如4h内尿量少于200mL 要慎用或停用。可将甘露醇减量与呋塞米或甘油果糖交替使用。为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头应偏向一侧。3影响因素及护理 3.1 休息 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保证睡眠,保持心情愉快,禁激动。 3.2 饮食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控制总热量及钠盐的摄入量。少饮酒、少食辛辣性食物。 3.3 积极控制血压血压过高要警惕,及时按医嘱给予降压药物以及脱水剂和氧气吸入,降压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速度,血压不可降的过快,以免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血压一般控制在22/12.5 kPa左右,防止血压突然升高。通常采用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20%硫酸镁20~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20~40滴/min),或以异舒吉20 mg加入生理盐水40ml中微泵维持,根据血压调整剂量。 3.4 及时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但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血压平稳者可将床头抬高30 °,有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3.5 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再出血。有便秘者可采取低位灌肠及开塞露塞肛。 3.6 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及时吸痰,对昏迷较深者,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应及早气管切开,但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且动作要轻柔,或每日用生理盐水10ml加入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3次。便于痰液吸出或咳出。 3.7 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消化道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的死因之一。严密观察患者呕吐物,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一般术后在第1天应用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或洛赛克预防,忌用激素。患者术后第2天如肠鸣音正常,应及时插胃管,并定时喂能全素或流质,防止消化道粘膜的自身损伤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对已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则应停止鼻饲,以冰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灌胃以止血,适量输血防止失血性休克4 恢复期的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常规

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颅内压增高 2.肢体瘫痪 3.语言障碍 4.脑神经损伤5.再出血6.呼吸道管理 7.气管切开护理 8.康复 9.其它并发症护理 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 基础的生命体征、疼痛 2. 基础的神经系统体征: 意识(GCS)、瞳孔、运动、语言、脑 神经、感觉、反射 3. CT或MRI的结果,CBC、出凝血功能检验报告。 4. 过去史: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糖尿病、血液病等 5. 服药情况:有无服用降压药、抗凝药,所用药物的种类、用 法、时间等 6. 病程及此次发病的诱因:有无精神紧张、劳累、睡眠不足、情 绪激动、用力排便等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意识、瞳孔、肌力、肌张力、言语、感觉等 3.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4.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无焦虑、恐惧 5.家庭支持情况 6.病情及主要症状: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 6.1 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壳核出血可出现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主侧半球时有失语、偏侧忽视。大量出血可有意识改变、脑疝等表现。

6.2 丘脑出血时对侧轻偏瘫,深浅感觉同时障碍。可出现精神障碍,表 现为情感淡漠、视幻觉及情绪低落,还会有言语、智能方面的改 变。 6.3 脑桥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吞咽障碍、 一侧面部发麻、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症状。出血量大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出现双侧瞳孔呈针尖样、侧视麻痹、呼吸困 难、有去大脑强直发作、中枢性高热、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等临床表现,提示病情危急。 6.4 小脑出血: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枕 部疼痛。出血量不大时出现小脑症状,如病变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吟诗样语言,无偏瘫。出血量增加时意识逐渐模糊或昏迷,呼吸不规则,最后枕骨大孔疝死亡。 6.5 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癫痫发作较其它部位出血常见, 而昏迷较少见;根据累及的脑叶不同,出现局灶性定位症状。如额叶出血可有偏瘫、Broca失语(能理解、发音,但言语产生困难或不能)等;颞叶出血可有Wernicke失语(听力正常,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言语)、精神症状;枕叶出血则有视野缺损等。 6.6 脑室出血:出血量少时,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一 般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血性CSF。出血量大者,很快进入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病理反射阳性,常出现下丘脑受损症状及体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大汗、呼吸不规则等,预后差,大多迅速死亡。 7.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PT、APTT、CSF 等。 8.特殊检查结果:头颅CT或CTA、MRI、MRA、DSA等。 9.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10.康复的介入及效果。 干预措施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1. 体位与活动 根据病情决定活动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