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合作机制
澜湄合作的动力机制

澜湄合作的动力机制作者:卢光盛聂姣来源:《国际展望》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尽管中国主导创设的澜湄合作机制是湄公河地区国际合作机制的后来者,但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已成为次区域合作的典范。
对澜湄合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澜湄合作快速发展的现实是不相称的。
本文试图搭建一个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创设地区机制的动力,认为澜湄合作是中国推动自身利益与湄公河国家利益相适应、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导下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积极构建“利益—责任—规范”三位一体的地区规范的过程。
然而,目前增强澜湄合作发展动力还面临着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中国责任”与“他方期待”不对称、地区规范建构缓慢等因素的制约。
澜湄合作要在众多地区合作机制中脱颖而出,需要关注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和集体认同的建设。
而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和保持制度的灵活性将是未来澜湄合作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澜湄合作利益—责任—规范周边外交机制创设【作者简介】卢光盛,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教授(昆明邮编:650091);聂姣,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昆明邮编:650091)【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21)01-0110-20【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2101006澜湄合作是中国主动倡议,旨在稳定、协调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关系的新型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
从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角度来看,澜湄合作是中国从国际机制的被动参与者到主动创建者角色转变的重要一步,“澜湄合作或可成为中国外交制度中最有成效的倡议。
”[①]对于目前已经取得较好发展成绩的澜湄合作而言,如何保持澜湄合作机制的生命力,如何在澜湄合作中塑造和提高中国的制度话语权,进而将中国理念转化为地区规范乃至国际规范,如何在中国主导的地区机制实践中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地区机制理论,这些是本文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大国博弈:从澜湄合作到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国博弈:从澜湄合作到次区域经济合作作者:赵美艳张屹来源:《唯实》2019年第04期澜湄合作的共同愿景是建立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而中日美三国在对东盟贸易关系的态势从另一个维度反映着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走向。
观察不同时期中日美三国在对东盟贸易关系态势,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促使三国在东盟贸易关系上不断发生变化的因素——大国外交在全球化、反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博弈。
一、日本主导GMS计划对澜湄合作的影响日本一直是湄公河开发的重要捐助国和积极推动者。
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主导,1992年,包括中、泰、缅、老、柬、越在内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共同推动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
中国和日本均为东盟的近邻,两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将东盟作为自己对外贸易战略的第一站,并且打下了良好的经贸基础,树立了良好的经贸形象。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贸易额飞速增长,并于2010年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自贸区。
随着“一带一路”这一大型国际经济合作倡议的推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工程快速推进,并且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日本提出“自由繁荣之弧”计划,将东盟作为重要的投资、贸易地区;2012年安倍提出的“安倍经济学”,进一步加强了对东盟地区的经济外交攻势。
这就使得东盟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日本“经济成长战略”的重叠发展区域。
当前作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中日两国在东盟市场上必然会形成竞争关系,中日两国在东盟市场上的经贸关系由经历了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共同参与,到21世纪初的产业互补再到现在的优势竞争的转变。
由于大国的对外贸易是多元、多层次的,其贸易政策和商品结构存在差异性,投资的重点领域也有所不同,产品处于全球贸易链的不同位置,竞争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合作的可能。
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峰会于2002年召开,次年日本—东盟特别峰会的倡议提出,体现日本介入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程度加深。
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

摘 要 冷战之后, 中国与东盟 国家所面临的地 区安全形势并不乐观 , 南中
国海 问题持 续升 温 , 同时还 受 经济 安 全 、 恐怖 主 义 、 走私 贩 毒 、 生态 环境 、 能 源 资
源、 疾病 蔓延等 非传 统安 全领 域 问题 的 困扰 。 为应 对这些 问题 , 中国与 东盟 国家 主要 围绕 澜沧 江一 湄公 河建 立 了多个 小 多边安 全机 制 , 这些 机 制 致 力 于提 供 地
体, 从 而形成 一部 分 国际公共 产 品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u b l i c oo G d s ) , 而 国际公 共 产 品
毒署于 1 9 9 3 年共 同签署的禁毒谅解备忘录( 柬埔寨、 越南 1 9 9 5 年加入这一禁毒 合作机制) ; 2 0 1 1 年1 0 月3 1 1 3, 中、 老、 缅、 泰四国建立的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
执 法安全 合作 机制 。
一
、
中国与东盟小 多边安全机制 内公共产 品的供 给
区公共 产 品 , 取得 不 小的成 就 , 但 也存 在 一些缺 陷。如何 解 决和 改进 中国与 东 盟 小 多边安 全机 制 内公 共产 品 的供 给 问题 , 直接 关 系到 中 国与 周边 地 区安 全 。
关键词 小 多边安 全机制 公 共 产品 供给 障碍 改进路 径
近些 年 来 , 在 东 南 亚 国家 联 盟 (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n N a t i o n s ,
A S E A N) 、 东盟 地 区 论 坛 ( A S E A N R e g i o n a l F o r u m, A R F) 、 东 亚 峰会 ( E a s t A s i a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业领导人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与构想探析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业领导人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与构想探析【摘要】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鄄region,以下简称gms)经济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中、缅、老、泰、柬、越精诚合作,特别在旅游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然而,gms旅游业发展未来还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提升gms旅游行业领导人综合素质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套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与构想,协同培养gms地区旅游业领导人,以促进gms各国旅游业领导人在合作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旅游合作模式,实现gms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领导能力课程设计【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目(2012yb09)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culture and social foundation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to zhu jinsheng)(no. 2012yb09).]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greater mekong sub?鄄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china, mynnmar, lao,thailand and vietnam has established and accomplished great achievement in tourism projects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while this region is still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enhancing the leading competency of the gms tourism leaders,and proposed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for this potential course. tourism leaders should be more involved in personal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ourism cooperation in gms tourism cooperation. in this way, the gms tourism industry would be more developed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ar incoming future.key words: greater mekong sub?鄄region tourism leading competency curriculum【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9-02一、前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始于1992年,迄今已运行20余年,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和投资等九大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功。
GMS

指标 , 人 口最 多 的 是 中 国 , 依 次排序是 : 越南 、 泰
国、 缅甸 、 柬 埔寨 , 最 少 的是 老挝 。越南 人 口总 量 是老 挝 的十几倍 , 中 国人 口总量 是 另 外 五 国人 口
总量 的近六 倍 , 六 国人 口总量 差别 大 。
表 1 2 0 1 0年 G MS六 国与世界主 要人 口指标 比较
一
公河流 域 内的中 国、 老挝 、 缅甸、 泰国、 越南、 柬 埔寨 六 国共 同 发 起 了大 湄 公 河 次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机 制
( G r e a t e r M e k o n g S u b r e g i o n E c o n o m i c C o o p e r a—t i o n
( 一) 人 口数 量 与人 口密度 2 0 1 0年 , 中 国人 口总量 1 3 3 8 2 9万 人 ( 不 含香
平 原和 湄公 河 平 原 地 区 , 人E l 密度 为 2 6 8人/ k m , 为六 国中密度 最 高 的国家 。 六 国人 口总量 和 人 口密 度⑥差 距 大 , 总人 口 量 占世界 人 口的 2 2 . 7 7 % 。根据 人 口密 度划 分 标 准, 亚洲 该 值 为 1 3 1 A. / k m , 属低度集 聚区, 世
摘要 : 大湄公河次区域 ( G MS ) 作为“ 一带一 路” 战略 交汇地 , 在 该战略发 展 中有 着不可 替代 的重要性 和特殊性 。 其合作不仅包括农业 、 物流 、 资本 、 信息技术等 , 还包括人员流动 、 人员聚集等要素合作 , 以加强各成员 间区域合作 与多 向联系 。本文在分析 G MS国家人 口结 构与特征、 人 口转 变价值判断等指标 的基础上 , 提 出“ GMS升级版” 人 口发展战略应加快开发人力资源 , 加快次 区域人 口与经济社会 发展等 功能性合作 , 为推进 “ 一 带一路 ” 在东 南亚 的合作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关键词 : G MS ; 人 口转变 ; 价值 判断
“两廊一圈”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及云南与“两廊一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朱振明教授一、中国与东盟的三个重要经济合作机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出现新的发展势头。
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开始全面实施,经贸、社会、文化、科技、青年等各领域合作都取得了可喜进展。
双方关系进入了更加务实、更加全面的新阶段。
在中国-东盟对话伙伴关系近15年的发展历程中,双方的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对话交流更加深入、互利合作不断丰富和深化。
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并且不断取得新成果。
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有三个经济合作机制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两廊一圈”合作。
对这三个合作机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第一,三个合作机制出现的历史不同。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兴起于1992年,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历史最长的机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次之,“两廊一圈”历史最短。
第二,涵盖的范围不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中国与东盟10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涵盖中国与东盟中的5国,“两廊一圈”目前还只是涵盖中国、越南两国。
第三,成效不同。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早已从研究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有不少合作项目已经实现。
目前是继续按计划落实项目进展的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已经启动。
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从总体上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
除产品的降税方面的协定外,中国与东盟还确定了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流域开发等重点合作领域,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终建立的时间。
对于“两廊一圈”合作机制,自2004年越南前总理潘文凯提出后,受到中国方面的支持。
双方成立了专家组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2005年4月,中越双方专家组在河内举行会议,并就“两廊一圈”合作统一了意见,确定了共同发展的原则、框架和优先合作领域。
口译 国际组织简介

1、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
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
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简称“欧佩克”。
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
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
现在,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
4、伊加特政府间发展组织(Intergovernmental Authority on Development),简称伊加特(英文简称IGAD),1986年1月成立,原名“政府间抗旱与发展组织”,1984年10月4日,东非六国外长在纽约开会,讨论成立抗旱与发展组织。
2009年湖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2009年湖南省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湖南2009年高考时间为7-8日,本站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频道将于9日为你提供:2009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湖南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答案!!!!由于2009年湖南文综高考试题和答案尚未发布,以下为您提供:2009年湖南省高考文综试题猜测分析指导,以供参考......材料二: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重要水道。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千方百计想控制它,乘埃及政府财政困难之际,巧取豪夺,购买运河公司44%的股份,取得对运河的控制权,为进一步控制埃及奠定了基础。
接着,英国又把侵略矛头伸入了埃及的邻国苏丹。
(3)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同一时期埃及的抗英斗争为何失败?(8分)(4)二战中,美英盟军在北非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有何重大影响?(12分)材料三:2008年3月30日至31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此次会议,与各成员国领导人共同协商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未来发展的大计。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立于1992年,成员包括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宗旨是加强经济联系,消除贫困,促进发展。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根据次区域成员的实际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长期的合作中,各国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维护了地区稳定,促进了社会繁荣,使得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正日益成为各国协商对话谋发展、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平台。
材料四:虽然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内文化的多元性,但区域内国家间山水相连、民族间血脉相承,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文化与商业往来。
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通过平等参与、积极务实、形式多样、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区域合作,增强了政治互信,扩大了共同利益,不但形成了次区域合作的一套完整的机制,也培育出了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大家庭意识,这对传承次区域历史文化,适应国际环境的大变化,满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合作机制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缘经济、政治特点,所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仅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及东盟积极参与,日、美、欧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纷纷挟资而入,寻找各自的经济政治利益,形成了多重机制并行运作的合作开发势头。
目前有以下四种主要合作机制: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由亚行牵头,中、柬、老、缅、泰、越六国参加,旨在改善次区域基础设施,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
自1992年至2000年已先后召开了九届部长级会议,其中第六届于1996年8月在昆明召开。
合作范围涉及交通、通讯、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等八个领域,筛选出103个优选合作项目。
为扩大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吸引多方面的资金,在亚行推动下,由亚行和基他国际金融、投资组织主持,六国参与,先后在曼谷、东京、汉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胡志明市和悉尼举行过7次次区域优选项目投资机会研讨会。
二、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
由东盟主导,原东盟七国和中、缅、老、柬共11个国家为开发合作的核心国,并欢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和国际性、区域性金融组织、机构参与。
该合作机制始于1996年6月。
当时的东盟7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中、缅、老、柬共11国的部长级代表,在吉隆坡通过《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基本框架》(同年11月在印尼召开的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批准)。
旨在加强整个东盟与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经济联系,建立经济伙伴关系,最终实现“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和由10国组成的“大东盟”。
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灌溉、能源)、投资与贸易、农业、林业、矿产资源产业、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科技等八个方面。
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表明澜沧江—湄公河开发合作已作为东盟经济政治一体化中的一部分纳入东盟的合作框架,其范围已超越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在该合作框架下,首先推出了南起新加坡、北至中国云南昆明的“泛亚铁路计划”,它将连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泰国的曼谷、清迈,缅甸的仰光,柬埔寨的波贝、诗梳风、金边,越南的胡志明市、河内,老挝的万象,中国云南省的昆明市。
该计划的实施,还可从昆明通过中国的铁路网往产延伸,连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建立起东南亚、东亚、中亚和欧洲之间的铁路网。
所以该计划一提出,就得到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1996年12月在吉隆坡由马来西亚交通部长主持召开了有中国、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代表和东盟秘书长出席的特别会议。
马来西亚作为“泛亚铁路计划”的协调国,提供200万林吉特(约合80万美元)的可行性研究费用。
此外,1996年6月召开的部长级会议还将从东南亚天然气生产国文莱和印尼至中国云南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列为启动项目。
同时,会议提议东盟考虑提供“种子基金”,建立湄公河流域发展基金,并确定由泰国牵头组织资金工作小组,研究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等技术性问题。
三、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
由新湄委会主导,有柬、老、泰、越四国参加,中、缅为对话国。
该合作始于1995年4月上述四国在泰国清莱签署《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并成立新的湄公河委员会。
其宗旨是对整个湄公河的水资源和相关资源以及全流域的开发制定计划并管理、实施。
新湄委会成立之后每年都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积极寻求国际援助。
1996、1997两年共提出上百个实施项目,获得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3 730万美元的资助。
之前,上述四国曾于1957年3月成立了“湄公河委员会”,通过了《下湄公河委员会章程》,宗旨是对湄公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监督和合作。
1978年至1989年称为“湄公河临时委员会”,成员国有老、泰、越。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地区国际关系恶化,湄委会曾一度陷于瘫痪。
1993年2月,四国代表在曼谷举行“湄公河联合开发会议”,签署《联合开发利用湄公河协议》。
1995年4月四国代表又签署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依据该协定,成立了新的湄公河委员会,取代老湄委会。
老湄委会是在亚太经社会主导之下运作的,而新湄委会则完全是柬、老、泰、越四国主导的地区性组织。
四、中、老、缅、泰毗邻地区增长四角
这是四国有限地区的小区域合作,中、泰两国于1993年提出,又称“黄金四角计划”、“五清沟通计划”(清迈、清莱、景栋、景通—琅勃拉邦、景洪)(注:傣语景同清)。
其宗旨是建设中国西南通向中南半岛的陆上通道和“经济走廊”,实现两大市场的对接,并促进小区域内的发展。
该合作机制目前尚未启动,但1999年2月5日中泰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已作了承诺,将对此“给予更大的重视和支持”。
2000年6月6日,中缅两国签署的《中国和缅甸关于未来双边关系合作框架文件的联合声明》中也表示,双方对“四角经济合作”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予以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