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展望
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及发展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指中国云南省以及地处中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总面积233.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亿。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文化底蕴雄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云南段概况云南省是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边界线长达4060公里。
云南历来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
24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
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总长2162公里,在云南境内部分长1247公里,流域面积8.87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3%,流经8个地州,38个县市。
2010年末这38个县市总人口为1817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24%,人口平均密度69.6人/平方公里。
云南省内澜沧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及水能资源,仅澜沧江水资源量就达517.6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23.3%;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2250万千瓦,约占该省可开发容量的25%,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尚不到12%;开展国际水运也有良好的条件。
澜沧江流域地跨寒带到热带的七个气候带,种质资源丰富,有可开发食品、医药、香料、园艺和植物化工等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
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锌、铅、镉、铊、伴生锶储量为中国第一。
锡、锑、铜矿远景储量良好。
流域内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构成了得开独厚的旅游资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955.3亿元人民币,工农业、旅游业、对外贸易等取得飞跃的发展,是中国最主要的花卉、蔬菜、热带水果、烟叶等的出产地,烟草业、有色金属产业在中国名列前茅,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0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居中国第六位。
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进展迅速,区域合作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概况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问题与对策

努力下 , 建立 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和组织机构 , 在交通 、能源 、电信 、 环境 、 农业 、人力 资源开发 、 旅游 、贸易 便利化和 投 资等 九大重 点领域 以及公
共卫生 、 禁毒等其他领域进 行了卓有 成效 的合作 , 被 公认 为是亚洲诸 多 区域 经济合 作机制 中一个成
功 的 范例 。
目前 ,湄 公河次 区域 已经形成 了多层 次 的合 作 格局,大致可 以分为 以下几种类 型: ( )国际 1 组织推动 的合作 ,如亚行主导的 G MS 机制 ; ( ) 2 次区域 国家 间的合作 ,如湄 公河委 员会; ( )区 3 域 外 国家 主导或 参与 的合作 ,如美 国的湄公河 下 游 行动计划 ; (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 与的合 作, 4 如东南亚河流 网络 。 ( )亚行主导的 大湄公 河次 区域经济合作 一 19 9 2年 ,在亚 洲开发银 行推动 下,澜沧江一
国的湄 公河 下游行 动计划 、印度参 与的恒河一 。 日本 是较 早参与 次区域合 作 的国家 。据 日本 官方 数据 显示, 自 2 0 年 开始, 日本 已向湄公河 07 流 域 国家提供 了近 4亿 日元 的发展援 助 。2 0 0 9年 在 日本举行 的首 次 日本一湄 公河次 区域 国家峰会 上, 日本 承诺 在 未来 3年 内将 向湄 公河 次 区域 5 国提供 5 6亿美元 的 OD A援 助,支持该地 区的稳
洪 水控 制、渔业 、农 业、发 电及环境 保护等 所有
可能产 生跨越 国界影 响的领域进 行合作 ,是 该地 区唯一 一个 以水 资源利用和 保护 为 目标 的地 区组 织,它强调 在可持 续发展 的基础上对 湄公河 的水
定和发 展。此外 , 日本政府 将 为湄公河 流域 5国 环保事业提供为期 l 0年的援助项 目,包括通过扩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亚洲地区一个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次
区域合作领域。
涵盖的国家包括中国云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
和越南,总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2亿人。
这些国家在地理上、政治上、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大湄公河次区
域的发展,既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祉,也与全球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每个国家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
3.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4. 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贡献
5. 未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和发展建议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
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发
展趋势,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目标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深入地了解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
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中国在该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和贡献,分析该合
作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推进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势在必行

2011年12月20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在缅甸内比都举行。
会议结束后,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介绍有关情况。
问:此次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您如何评价中国参与GMS合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GMS合作所作贡献?答: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自1992年启动以来运作较为顺利,2002年召开第一次领导人会议。
当前,西亚北非形势持续动荡,欧债危机继续发酵。
大湄公河次区域形势总体保持稳定,GMS合作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域内六国普遍希望加深利益融合、推进友好合作。
在此背景下,戴秉国国务委员率中国代表团出席GMS第四次领导人会议,是中方着眼于同次区域各国加强合作、推动睦邻友好关系而采取的又一次重大周边外交活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直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这一进程。
中方在会前发布了第四份《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详尽介绍了自2008年第三次GMS领导人会议,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与GMS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良好势头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
问:本次会议通过的新十年战略框架将为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次区域一体化建设发挥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您如何评价此次会议成果?答:GMS即将迈入第20个年头。
在过去的近20年中,次区域国家秉承“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基础设施、贸易便利化、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惠及域内各国,成果有目共睹。
在次区域合作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进一步团结起来,推进经济一体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次区域合作翻开新的篇章,实现次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中国与GMS各成员国的共同愿望,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戴秉国国务委员在会上作了《促进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讲话,同与会其他成员国领导人全面回顾次区域合作发展历程,深刻分析当前形势和主要任务,阐述了中方对新十年次区域合作发展的立场主张并提出5点倡议,一是就交通、航运、信息、电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金融合作研究

流域经济 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流域经济学作为一门 极具发展前景 的新兴学科 , 正在引起众多学者 的重视 和关注。大湄公河发源于中国, 全长4 8 公里 , 亚洲 80 是
唯 一 的 流经 6 的 国际 河 流 , 称 为 “ 方 的多 瑙 河 ” 国 被 东 。
大湄公河 流域是一个 整体 , 是一个 完整 的系统 , 虽然
Ou lo a a a e . t b r O 7 t k D t b s Oco e 0 . o 2
、
经 济规 模 比较
2 世纪9 年代 以来 , 0 0 作为亚太地区成长较快的经 济体之一 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 , 其内部各国经济规
i d sra tu t r n u t lsr c u e,o e i g u n o sse c fma r -e o o c p lce n Gra k n u r go u i g i p n n - p a d c n it n y o c o c n mi o ii si e tMe o g S b- e in d rn t e rc n 0 y a s. e r s h p o e h tt e e o o fc de eo i g st to a s a f v r b e f u d to o h h e e t2 e r Th e u r v s t a h c n n v l p n i in ly a o a l o n a in f rt e i ua i a c a o p r to Ba e n t s d a t g sa d c n i e g t e f c flw v r l i a ca e e o n e e fn n ilc o e ain . s d o he e a v n a e n o sd rn h a to o o e a lfn n i ld v lpig l v l i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进展与未来挑战

战、 遇 、 机 主要 合 作 领域 与 政 策措 施 等 , 为 大 湄公 河 次 区域 现 在 面 临着 大量 如 贫 困 、 认 高质 量 劳动 力缺 乏、 基础 设施 、 生态环境 、 染病 、 传 全球 化 与 区域化 风 险等 挑 战 , 需要 通过 推 进 高层 会 商 、 极 鼓励 私人 投 积
prv t i v sm e ,i ia e n e t nt mprve h i e t nt n io m e t d v l p u d lne t de l t co fit f ntr s a ng o t e nv sme e v r n n , e e o g i e i s o a wih nlc o i e e t mo co tis o un re t
Lo i u n ng Kay a
( hn s cdmyo S i c n eh ooyfr ee p etB in 0 0 8 C ia C ieeA ae f c n eadT c nlg vl m n, e rnrd cs h ts pors f ra r kn u rg n(MS eoo cco eai rga adaa zs bt c:T i a e t u e el et rges et ogS bei G ) cnmi oprt nporm, n nl e r i o t a o G e Me o o y
t e c aln e , p o t n t s ma n a e so o p r t n p l is a d me s r so es b r go a o p r t n T e p p r u sf r a d h h le g s o p r i e , i r a fc o e a i , oi e n a u e f h u -e in lc o e a i . h a e t o w r u i o c t o p t a e trMe o gS b e i nn w fc sw t r en mb r f h l n e u h a o e y s o a eo i h q a i a o , n r s u t r, ht Gr ae k n u r g o o e i al g u e al g ss c sp v r , h r g f g - u l ylb r i f t cu e a h a oc e t t h t a r
老挝视角下的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的开题报告

老挝视角下的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区经济合作的意义日益凸显。
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GMS)是亚洲地区一个新兴的经济合作机制,涉及到中国云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越南六个国家,其综合经济总量占到亚洲整体的5%。
大湄公河次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经济潜力巨大,但是该地区在发展经济和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上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尤其是老挝作为大湄公河次区的成员国之一,在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加强本国基础建设和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本研究将从老挝视角出发,探讨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旨在为促进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推动老挝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1、探讨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2、分析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模式,了解各国的合作框架和机构建设情况;3、分析老挝在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老挝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4、探讨大湄公河次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5、提出促进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推动老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和老挝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2、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湄公河次区各国对经济合作的需求和期望;3、专家访谈:对大湄公河次区各国专家进行深入访谈,收集他们对该地区经济合作的看法和建议;4、实地调研:赴大湄公河次区地区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经济状况、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绪论。
介绍大湄公河次区经济合作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论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文章对大湄公河次区域(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中国云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
同时,也是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且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云南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仅次于泰国,经济发展潜力最大。
标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购买力平价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湄公河流域的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五国和中国云南省,地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大湄公河次区域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人口近3亿,[1]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宽广。
开展次区域合作,合理配置资源,消减贸易壁垒,实现人员和货物流通便捷化,改善次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我国和东盟各参与国互利共赢。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表现出多形式、多层次、多区域重叠的特点。
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制定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方法,如汇率法、购买力平价法、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社会进步指数法、人文发展指数法、综合国力方程法、ASHA 指标法等。
综合起来一类是单一指标法,另一类则借助于一系列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法。
1、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最简单、最直接是用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用人均GDP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由于各国的人均GDP 都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所以在对各国的人均GDP 进行对比之前,首先需要将各国的货币换成用同一种货币单位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结业考核(论文)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湄公河,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全长4880公里,是亚洲乃至国际上的一条重要河流。
湄公河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资源影响前景湄公河经济走廊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 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联合自强的机制,也是一个通过加强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的机制
概况简介
合作范围涉及交通、电信、能源、旅游、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九个领域,筛选出103个优选合作项目。
为扩大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吸引多方面的资金,在亚行推动下,由亚行和基他国际金融、投资组织主持,六国参与,先后在曼谷、东京、汉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胡志明市和悉尼等地举行过十多次次区域优选项目投资机会研讨会。
地理态势
大湄公河次区域处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大西南的结合部。
次区域涉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
大湄公河次区域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又兼具多种地理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巨大。
次区域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习俗各不相同。
次区域各国还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包括中国的丽江古城、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老挝的琅勃拉邦古都、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的大王宫和越南的下龙湾等。
生物资源
大湄公河次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充满着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深入一点看,大湄公河次区域腹地涉及东南亚和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约拥有20亿人口,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有望成为21世纪世界和亚洲新兴的巨大市场。
经济走廊
综述
经济走廊将以次区域“三纵两横”交通通道建设为基础,建设成产业、贸易和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经济较快发展的“三纵两横”经济带。
“三纵”为南北走向,“两横”为东西走向。
三纵
1. 云南昆明——云南大理——云南德宏——缅甸曼德勒——缅甸仰光;
2. 云南昆明——云南西双版纳——老挝——泰国曼谷;
3. 云南昆明——云南红河——越南河内——越南海防。
两横
1. 缅甸毛淡棉——泰国彭世洛——老挝沙湾拿吉——越南岘港;
2. 缅甸仰光——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越南胡志明市。
建设次区域经济走廊,对于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发展睦邻互信友好关系,并逐步提高次区域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中国的影响
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与中国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历来重视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推进与次区域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自2005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大力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并在各种协调机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在次区域五国积极开展的劳务承包和设计咨询,合同额和营业额逐年上升。
中国还以合作或独资等方式参与柬埔寨、泰国、越南的经贸合作区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等领域,中国援建了南北经济走廊老挝段、建设了中国南方电网220千伏、110千伏送电通道项目、援建了柬老缅三国境内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艾滋病防控试点项目,并积极落实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旅游发展战略。
中国与次区域各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此外,中国还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及其附件和议定书;积极参与泛亚铁路合作,组织开展了泛亚铁路境内和境外段调研。
利用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资金,先后完成了柬埔寨和缅甸境内路段的勘探工作;与泛亚铁路东、中、西三个方案相对应的中国境内段项目均已列入了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
在贸易投资和农业领域,中国制定并已开始正式实施《贸易投资便利化战略行动框架》中国行动计划;2007年4月,中国主办了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农业部长会议,而由中国政府牵头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也于当月开通运行,为次区域各国农业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初亚洲开发银行倡导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以来,日本、欧美、东盟及其它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先后介入该地区,形成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合作机制。
其中,中国参与的主要是以下三大合作机制。
1.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REA 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自1992年起开始实施,经过初期规划、项目选择,现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范围,包括湄公河流域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五国和中国云南省,涉及7个合作领域,即: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贸易与投资。
该合作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部长级会议,自1992年起每年一次,至今已举行过10次。
其二是司局级高官会议和各领域的论坛(交通、能源、电讯)和工作组会议(环境、旅游、贸易与投资),每年分别举行会议,并向部长级会议报告。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湄公河开发三个国际合作机制中起步较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机制。
自1992年迄今,亚洲开发银行为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提供贷款7.7亿美元,帮助融资2.3亿美元,已经在运输和能源领域完成了9个项目。
9年多来,亚洲开发银行还向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项目提供了32个、累计250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
亚行除向湄公河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援助外,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和担保作用,呼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私人投资者为这些备选项目提供融资。
湄公河沿岸各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
目前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点是加强次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贸易投资政策等软环境建设。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共同发展的愿望,使六国把密切交通联系、提高本地区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一体化视为平等发展和繁荣的基石。
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对外开放、加快
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在加强经济合作、共谋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共识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广度得以不断拓展延伸,各成员国之间不断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专家认为,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次区域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和经济全球化共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密切经济合作,有助于提高区域合作各国的竞争力,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正好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
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对于次区域国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增强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将于3月30日至31日在老挝万象举行,六国领导人将围绕“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的主题,就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运输便利化,构建伙伴关系、促进经贸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次区域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等六大方面的合作构想交换意见。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会上全面阐述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未来发展的主张,提出中方倡议和举措。
一位多年来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亚行官员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她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成果“将远远超出几条公路和几项基础设施建设所涵盖的范畴”。
参考文献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十年战略框架(2012-2022年)》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柴喻,陆建人,杨先明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问题研究》,李玫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