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浅谈

合集下载

火灾灭火技术中的通风与烟气控制原理

火灾灭火技术中的通风与烟气控制原理

火灾灭火技术中的通风与烟气控制原理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灭火过程中,通风与烟气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火灾灭火技术中的通风与烟气控制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通风在灭火中的作用。

通风可以提供新鲜空气,供给火灾现场的氧气,促进燃烧反应的进行。

当火灾发生时,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会使周围空气升温,形成热对流。

通过合理的通风,可以加速热对流的形成,使热空气快速排出,从而减少火灾现场的温度,降低火势的蔓延速度。

但通风也有其风险,不当的通风可能会导致火势扩大。

例如,在火灾现场过度通风会引入更多的氧气,加剧燃烧反应,使火势更加猛烈。

因此,在实际灭火操作中,需要根据火灾的性质和现场情况,合理控制通风速度和方向,以达到最佳的灭火效果。

其次,我们来讨论烟气控制在灭火中的重要性。

烟气是火灾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极为危险。

同时,烟气在火灾现场形成烟雾,降低能见度,给灭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有效控制烟气,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通风系统进行烟气排出。

通过设置合理的通风口和排烟口,将烟气迅速排出火灾现场,保证现场空气的清新,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此外,还可以利用烟雾探测器等设备,及时监测火灾现场的烟雾浓度,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然而,烟气控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烟气的扩散问题。

由于烟气具有较大的热量和轻质,容易上升并扩散到整个建筑物内。

因此,在灭火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通风口和排烟口的位置,以便有效控制烟气的扩散。

另一个挑战是烟气的处理问题。

在火灾灭火后,烟气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及时处理。

常见的方法包括利用排烟系统将烟气排出室外,或者通过烟气净化装置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通风与烟气控制是火灾灭火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通风可以提供氧气,促进燃烧反应的进行;而烟气控制则可以降低烟雾对灭火工作的影响,保障灭火人员的安全。

地下建筑火灾现场烟气控制方案探讨

地下建筑火灾现场烟气控制方案探讨
wh c a erf re o r cia ief h ig ihc nb e er df rp a tc l r i t . f g n Ke r s Un e g o n u li g Fr ; ywo d : d r r u db i n ; ie On.i mo ec n r 1 d R ( 0 1 1 中旬 )第1 卷 第0 期总 第2 5 0 2 3 期
地下建筑火灾现场烟气控制方案探讨
潘 一 平
( 阳市消 防支队,湖 南 衡 阳 4 1o ) 衡 2 1 o 摘 要 :基于地下建 筑火 灾特征 及烟 气危 害,探 讨 了地下建 筑 火灾常用的烟 气控制 方法 ,对 几种典型地下建 筑 ( 隧道 、
生 火 灾 , 冒出 的 浓 烟 将 进 出仓 库 的唯 一 通 道 封 死 ,里 面 存
放 的价 值 上 百 万 元 的汽 车 零 件 ,大 部 分 过 火 ,损 失惨 重 。
风用 ,避免设备 的闲置。但 是因受室外风 向、风速和建筑本
身 的 密 封 性 或 热 作 用 的 影 响 ,其 排烟 效 果 不 大 稳 定 , 也 有 火 灾 通 过 排 烟 口蔓 延 的危 险 。
都 有 很 大 差 异 。在 消 防 灭 火 过 程 中 ,合 理 的选 择 建筑 火 灾烟 气控 制方 案 ,对 火 灾 的 扑 救 和 人 员 的 疏 散有 很 大 益 处 。
21 自然排烟法 .
自然 排 烟 “ 利 用 火 灾 产 生 的热 流 的 浮 力 和 外 部 风 力通 是 过 建 筑 物 的 对 外 开 口把 烟 气 排 至 室外 的排 烟方 式 。 在 地 下 建 筑 火 灾 中 ,通 常 是 利 用 开 启 通 向 室外 的 半 地 下 式 窗 户 , 自然 排 烟 口、 排烟 管道 口、通 风 口等 进 行 火 灾 排烟 。 自然 排 烟 不 需 要 电源 和 风 机 设 备 , 排 烟 口可 兼 作 平 时通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高层建筑是现代都市中常见的建筑形式,然而,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和人员的密集度,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往往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对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两个方面来探讨高层建筑火灾安全措施。

一、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措施1. 设计合理的疏散通道:高层建筑的疏散通道应满足以下条件:宽敞、明亮、无明火、无烟气、通风良好。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设计师在制定初步设计方案时应考虑在建筑物内设置多处疏散楼梯。

此外,疏散通道应采用耐火材料或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的材料进行装修和装饰。

2. 灭火系统:高层建筑中的灭火系统是控制火灾烟气的关键。

建筑物内应设有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和消防栓,并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可用。

此外,高层建筑还应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探测到火灾时,系统将自动喷水,起到抑制火势蔓延的作用。

3. 使用防烟门和防烟窗:在高层建筑的疏散通道中应设有防烟门,以阻挡烟气的扩散,确保人员疏散时不受烟气的侵袭。

此外,高层建筑的窗户也应采用防烟窗的设计,当有火灾发生时,防烟窗能有效阻挡火灾烟气进入室内。

4. 定期演练和培训:高层建筑的住户和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火灾疏散演练和灭火培训,以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

演练和培训应包括火灾疏散路线、逃生技巧、火灾烟气的危害等内容,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和行动。

二、高层建筑人员疏散营救措施1. 快速疏散通道的设计为了确保人员能够尽快安全地疏散,高层建筑应配备宽敞、明亮的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应设置在建筑的正面和背面,以增加疏散的通道数量。

此外,疏散通道应采用耐火材料和防烟设计,以防止火灾烟气进入通道,影响人员的疏散效率。

2. 疏散指示标识的设置在高层建筑的疏散通道和关键位置,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识,指示人员快速、有序地疏散。

疏散指示标识应具备明确的指示方向、清晰的标识文字和图案,以便人员能够迅速识别,避免产生困惑和混乱。

建筑防火设计中的烟气控制原则

建筑防火设计中的烟气控制原则

建筑防火设计中的烟气控制原则在建筑防火设计中,烟气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效的烟气控制可以减少火灾对人员和物质的伤害,并为逃生提供更多的时间窗口。

本文将讨论建筑防火设计中的烟气控制原则。

1. 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建筑防火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确保建筑物的布局和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其次,要保证建筑物内外的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并设置适当的疏散标识。

最后,需要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喷淋系统等。

2. 烟气控制的重要性火灾中产生的烟气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烟气蔓延迅速,并且会导致视线模糊、呼吸困难等情况,给逃生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建筑防火设计中,烟气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3. 烟气控制原则(1) 分区控制原则建筑物应该根据功能和使用性质划分成不同的独立区域。

每个区域应该设置独立的烟气控制措施,以防止烟气扩散到其他区域。

比如,可以使用防烟门、防烟帘等设备来实现区域的分隔。

(2) 排烟原则正确的排烟设计可以减少烟气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蔓延,并保证人员疏散的通道畅通无阻。

建筑物的排烟系统应当能够有效地将烟气排出建筑物外部,同时控制室内的压力差。

排烟系统可以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

(3) 隔热原则隔热措施是防止火灾烟气热辐射对建筑物产生破坏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物外立面和隔墙应该采用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材料,以减少烟气热辐射对建筑物的影响。

(4) 正压送风原则利用正压送风系统可以在火灾发生时形成大于室内的正压差,从而防止烟气进入其他区域。

正压送风系统通过向逃生通道供应新鲜空气,降低了烟气进入通道的可能性,同时也为逃生提供了更好的可见度和呼吸空间。

(5) 防烟措施的测试和维护防烟措施的有效性需要定期进行测试和维护。

烟气控制设备和系统应该定期检查,并确保其正常运作。

此外,员工和居民应该接受有关防火和烟气控制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火灾应对能力。

4. 结论建筑防火设计中的烟气控制原则对于保障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建筑火灾烟气控制

建筑火灾烟气控制

为确保消防电梯的 安全可靠,消防电 梯宜靠外墙设置, 或其前室可采用加 压送风,把消防电 梯间前室作为防烟 部位。
封闭式消防电梯前室平面布置示意图
(六)封闭避难层(间) 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公共建筑需要设置 避难层(间); 自高层建筑首层至 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 避难层之间,不宜超 过15层; 避难层的形式:封 闭式和敞开式;
中性层:余压为零的平面 Δ Pb>0 Δ PC=0 Δ Pa<0
b c a
中性层
a
Pa ’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排烟

风的基本参数

风速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H w H w0 0
n
Ho——标准高度,即10m高度处;
Wo——室外标准高度处的风速,m/s;
H——计算高度,m; W——计算高度处的风速,m/s;
火焰的贴壁效应
一、热压作用
靠室内外的温度差和窗孔之间的高度差 而引起的空气的对流运动。
即:( w n ) gh 称为热压或浮力
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排烟分析
已知:窗孔a、b; 高度差h
Tn ----室内烟气温度 Pb Tw ----室外空气温度
b
Pb’
ρn----室内烟气密度 t w ρw t n ρn

风压作用
风压作用——建筑物周围气流静压发生升高或降低的现象。 没有受到任何阻挡的风,将按其原有的方向和速度向前 流动,这股气流所具有的动能,即动压为:
1 P w w2 d 2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排烟

风压作用
风压作用——建筑物周围气流静压发生升高或降低的现象。
任何一座建筑物周围的风压分布与该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和室外风的 方向有关。在某一风向下,建筑物外围上任一点的风压为:

建筑火灾烟气的性质、流动和控制

建筑火灾烟气的性质、流动和控制

烟气的性质、流动和控制烟气的产生与性质火灾烟气(smob)是一种混合物,包括:(1)可燃物热解或燃挠产生的气相产物,如未燃撒气、水蒸汽、c02、co及多种有毒或有腐蚀性的气体;(2)由于卷吸而进入的空气;(3)多种微小的固体颗粒和液滴。

目前普遍认为,烟气的这种定义方式包括的范围比某些常见定义宽,而且指明了讨论烟气时不能把其中的颗粒与气相产物分割开来。

另一种常见的定义是“烟气是可燃物燃烧所产生的可见挥发产物”。

显然这样说明问题不如前者清楚。

除了极少数情况外,在所有火灾中都会产生大量烟气。

由于遮光性、毒性和高温的影响,火灾烟气对人员构成的威胁最大。

烟气的存在使建筑物内的能见度陈低,这就延长了人员的疏散时间,使他们不得不在高温并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的燃烧产物影响下停留较长时间。

若烟气蔓延开来,即使人员处于距起火点较远的地方也会受到影响。

燃烧造成的氧浓度降低也是一种威胁,不过通常这种影响在起火点附近比较明显。

统计结果表明,在火灾中85%以上的死亡者是死于烟气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是吸入了烟尘及有毒气体(主要是CO) 昏迷后而致死的。

因此研究火灾中烟气的产生、性质、测量方法及烟气的运动与控制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火灾燃烧可以是阴燃,也可是有焰骸烷,两种情况下生成的烟气中都含有很多颗粒。

但是颗粒生成的模式及颗粒的性质大不相同。

碳素材料阴燃生成的烟气与该材料加热到热分解温度所得到的挥发份产物相似。

这种产物与冷空气混合时可浓缩成较重的高分子组份,形成含有碳粒和高沸点液体的薄雾。

在静止空气条件下,颗粒的中间直径Dm(反映颗粒的大小的参数)约为l四,并可缓慢地沉积在物体表面,形成油污。

有焰憾烧产生的烟气颗粒则不同,它们几乎全部由固体颗粒组成。

其中一小部分颗粒是在高热通量作用下脱离固体的灰分,大部分颗粒则是在氧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不完全燃烧和高温分解而在气相中形成的碳颗粒。

即使原始燃料是气体或液体,也能产生固体颗粒。

这两种类型的烟气都是可燃的,一旦被点燃就可能转变为爆炸,这种爆炸往往发生在一些通风不畅的特殊场合。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概述:高层建筑火灾是一种特殊且危险的火灾形式,由于建筑高度的限制、烟气扩散的特点以及人员疏散的困难,给火灾扑灭和人员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高层建筑火灾的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和人员疏散营救的重要性、相关措施与技术,以及应对策略。

一、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重要性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是造成火灾致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灾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这些有害气体不仅能引起窒息和中毒,还能使火场变得黑暗、热量蒸发,使疏散通道变得不可见,极大地影响了人员的疏散和营救工作。

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目标是减少火灾烟气的产生和蔓延,为人员疏散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措施包括:一是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减少火灾的发生;二是在火灾发生后,通过合理的烟气控制手段,控制烟气扩散的速度和范围;三是确保建筑内的通风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提供清洁的空气供人员逃生。

二、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的技术措施1.消防设施的设置:高层建筑应该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以及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灯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可以在火灾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减少火灾蔓延的速度,控制火势,为人员疏散争取宝贵的时间。

2.烟气排出系统:高层建筑的烟气应该及时、快速地排放出去,以减少烟气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烟气排放系统可以采用烟气排烟通道、排烟风机等设备。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置这些设备,可以将大量的烟气及时排放出去,保持疏散通道的通畅。

3.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在高层建筑火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清洁的空气供人员逃生。

通风系统应该合理布置,确保疏散通道的通风和换气。

在火灾发生时,通风系统应该能够自动启动,并及时将有害气体排出。

4.隔热材料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外墙、隔墙等结构材料应该选择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并且能够抵抗燃烧。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火灾的烟气和火焰蔓延的速度,为人员疏散创造条件。

建筑中的防火与烟气控制技术

建筑中的防火与烟气控制技术

建筑中的防火与烟气控制技术建筑物防火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防火和烟气控制技术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中的防火与烟气控制技术,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

一、建筑物防火设计的重要性建筑物防火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火灾情况下能够提供安全逃生通道和控制烟气传播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防火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被动防火措施被动防火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布局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减轻火灾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控制火势蔓延的能力。

这些措施包括使用耐火材料、设置防火墙、设立防火门窗以及使用防火玻璃等。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被动防火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防火安全性。

三、主动防火措施主动防火措施是指在建筑物内部使用各种系统和装置来检测火灾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常见的主动防火措施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

这些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迅速响应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早控制火势扩散,以保护人员逃生并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四、烟气控制技术烟气控制技术是建筑物中防火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当火灾发生时,烟气是危害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通风系统和烟气排放口,以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烟气的传播和积聚。

常见的烟气控制技术包括烟气排烟系统、烟气防排烟系统和烟气控制区等。

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烟气的传播,增加人员逃生的时间和空间,减少烟气对人员健康的影响。

五、防火与烟气控制技术的应用防火与烟气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中,包括住宅楼、商业大厦、工业厂房等。

在住宅楼的设计中,应合理设置防火门、防火墙等被动防火措施,同时配置火灾报警系统和烟雾排烟系统等主动防火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

商业大厦和工业厂房等建筑物的防火设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使用合适的防火材料和技术手段,保证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品word文档 建筑火灾烟气控制浅谈 摘要:本文首先对建筑火灾烟气流动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着火房间内外的压力分布情况,着火房间门窗开启时的气体流动情况以及烟囱效应,进而分析烟气的质量生成率、温度及分布情况、风和建筑通风系统对烟气流动的影响情况,最后对提出了烟气控制的几种方式,并分析比较。 关键词: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烟气控制

1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的分析 建筑物内烟气的流动在不同燃烧阶段表现是不同的。在火灾发生初期,烟气由于其温度高且密度小,便会伴随着火焰向上升腾,遇到顶棚后,则转为水平方向的层流流动。试验研究表明,这种层流状态可保持40-50m。烟气沿着顶棚流动时,如遇到梁或者挡烟垂壁就会反向流动,并逐渐在顶棚聚集,直到烟气的厚度超过挡烟物体时,就会绕过挡烟物体流到其他的空间。此阶段,烟气扩撒速度约为0.3m/s。轰然发生前,烟气扩散速度约为0.5-0.8m/s,此时烟气层厚度已充满走廊高度的一半。轰燃发生时,烟气的喷出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当然,烟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动也是很迅速的。实验证明,烟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动速度要比水平方向流动速度快很多,一般可达3-5m/s。烟气的流动通常遵循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这个基本规律,倘若房间内为负压,那么烟气就会通过通风口进入室内。 1.1着火房间内外压力分布 着火房间内外压力分布如图1所示。阴影区域为着火房间内外的隔墙,阴影区域右侧为着火房间,左侧为室外,相应的气体温度分别为tn,tw,相应的密度分别为ρn,ρw,房间高度,即从地面到顶棚的垂直距离为H0。下面是以地面为基准面,来分析垂直方向上着火房间内外的压力分布情况。

图1 着火房间内外压力分布 令着火房间内外地面上的静压力分别为P1n,P1w,则距地面垂直距离为h处的室内外的静压力分别为

室内 室外 地面上室内外的压力差为 距地面h处的室内外压差为 顶棚上的室内外压差为 研究结果证明,在垂直于地面的某一高度位置上,必然会出现室内外压力相等的情况,即室内外压力差为0,通过该位置的水平面就是该着火房间的中性面(层),令中性面距地面

的高度为h1,则有: 当火灾发生时,室内的温度必然会高于室外的温度,即tn>tw,所以(ρn-ρw)>0。因此. 精品word文档 ,就会得到: 1在中性层以下,即h1

< 2在中性面以上,即h>h1

> 由此可见,在中性面以下时,室外空气的压力始终比着火房间内气体的压力高,这样空气就会由室外流入室内;而在中性面以上时,室外空气的压力始终比着火房间内气体的压力低,这样烟气就会从室内流向室外。 1.2着火房间门窗开启时的气流流动 当着火房间通向其他非着火区域的门窗开启时,由于着火房间内外气体存在温差,再加上门窗自身高度的影响,就会形成显著的热压效应,中性层就会在门窗的某一高度上出现。 下面对着火房间开一个窗的情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着火房间外墙有一窗孔开启,窗孔高度为Hc,宽度为Bc。,室内外气体温度分别为tn,tw,中性层N到窗孔上、下沿的垂直距离分别为h2,h1。 在中性层以上距中性层垂直距离h处,室内外压力差为:

从h处向上取微元高dh,所构成的微元开口面积为dA=BCdh,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可知

图2窗口中性层及压力分布 从该微元面积排出气体的质量流量为

则中性层至窗口上源开口面积所排出气体总质量流量为 M2==2/3 同理,也可以求出流入中性层至窗口下元之间开口面积气体的总流量

M1=2/3 1.3烟囱效应 不论是否发生火灾,烟囱效应都会对建筑物内的空气流动产生影响,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室内气体温度升高,这样就会加剧烟囱效应的作用。当建筑物内部的气体温度比外界空气温度高时,由于浮力的作用的存在,在建筑物内的各种竖直通道中,如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等,就会产生一股向上气流,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正向烟囱效应。建筑物内外温差较大或建筑物较高时、正向烟囱效应就比较显著。另外,单层的建筑物中也会产生正向烟囱效应。. 精品word文档 当建筑物内部的气体温度比外界空气温度低时,在建筑物的各种竖井通道中,就会产生一股向下气流,这种现象就是反向烟囱效应。一般夏季的反向烟囱效应比较显著。对于竖井靠外墙布置、密封性较好建筑,如果外界环境的气温比较低,就会出现靠外墙布置的竖井中的温度比建筑物内部其他部位的温度低的情况,此时,竖井中也会出现下降的气流。正、反烟囱效应作用下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的气流情况如图3所示。

图3正、反烟囱效应作用下的气候状况 a正向烟囱效应 b反向烟囱效应 2 影响烟气流动的基本要素

2.1烟气的质量生成率 着火后,火灾产生烟气在浮力作用下不断上升,撞击到顶棚后,形成顶棚射流,顶棚射流在水平方向蔓延,在遇到周围墙壁后倒折回来并逐渐聚集形成烟层,随着烟气的聚集,烟层就开始下降,烟层的下降速率取决于羽流中烟气的生成速率,也就是烟气的质量生成率。烟气卷吸羽流的空气量远大于燃烧产生烟气的量,由此可以看出,烟气主要是由卷吸进羽流的空气组成的,所以在计算烟气质量生成率的时候就可以忽略燃烧产生烟气的量。这样,烟气的质量生成率就近似等于羽流在上升至烟气层之前的空气质量卷吸速率。空气的质量卷吸速率是由烟羽流的形状决定的。羽流的形状包括轴对称羽流、墙羽流、角羽流、烟台溢羽流和窗羽流。下面介绍不同形状羽流的烟气质量生成率。 1轴对称羽流 如果火灾发生在房间的中心位置就会产生轴对称羽流,它可以沿整个羽流高度从各个方向卷吸周围的空气,直到羽流被烟层淹没为止。 轴对称羽流的烟气质量生成率可以表示为: 当Z>Zf Mp=0.071Qc1/3Z5/3+0.0018 Qc

当Z

由此可以看出烟气的质量生成率取决于火灾放热量的对流值Qc和燃料到烟层底部的高度Z。 2墙羽流 火灾发生在靠墙的位置就会产生墙羽流,它只在羽流周长一半的区域内卷吸空气。从外形上看,墙羽流只有轴对称羽流的一半,因此,墙羽流的烟气质量生成率可视为相应轴对称羽流的一半。 3角羽流 如果火灾发生在90度的墙角就会产生角羽流。它也与轴对称羽流相似,其烟气的质量生成率可视为相应轴对称羽流的1/4。 4阳台溢羽流 烟气在到达顶棚之前,在阳台或其他障碍物下面流动并绕过它们到达顶棚,这种烟气流动被称为阳台溢羽流,即看上去好像是烟气从阳台溢出一样。. 精品word文档 其烟气质量生成率可表示为: Mp=0.41(QW2)1/3(Zb+0.3H)[1+0.063(Zb0.3H)/W] 5窗羽流 从墙的开口(比如门或窗向)敞开大空间流动的羽流被称为窗羽流。 其烟气质量生成率可表示为: MP=0.68(AWHW1/2)(ZW+а)5/3+1.59AWHW1/2 2.2温度及其分布情况 烟气的浮力作用是影响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的主要因素,它是由高温烟气与周围冷空气产生温度差而引起的密度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就是山烟气的浮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发生火灾时,建筑物内的温度及其分布对烟气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着火区域温度的不断升高,空气的体积也迅速膨胀,由温度升高而引起的气体膨胀可用理想气体定律来估算。即: V2/V1=T2/T1 由上式可知,着火期间着火区域的气体体积将扩大为原来的3倍,所以,将会有2/3的气体会流入建筑物的其他部分。并且迅速膨胀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烟气就会从着火层向建筑物其他部分蔓延。 2.3风 风力、风向、风速,建筑物的形状和规模以及建筑物附近的地形都会影响到风引起的压差的情况。简而言之,建筑物的迎风面墙壁受到向内的压力,背风面以及两侧墙壁都受到向外的压力,平顶层则受向上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共同作用使空气从迎风面流入建筑物,从背风面流出建筑物,而建筑物顶上的负压力对建筑物的垂直通风管道有抽吸作用。同时,正的水平风压力可使中性面上升,负的水平风压力则使其下降。通风口和风扇的运作效果也会受到风的影响。从建筑物顶上流过的风会在平顶上形成轻微的负压,有利于烟气沿垂直的通风管道从建筑物内排出。而对于斜屋顶,风受到障碍物或其他建筑物的影响,就可能导致屋顶上的压力分布发生变化。若排风口位于迎风面,就会造成烟气逸出受阻,相反,若排风口位于背风面上,则有利于通风口烟气的逸出。由此可见,风造成的压力对迎风面上的风扇有反作用,降低了其排风能力。 2.4建筑系统 建筑物内的机械通风系统产生的压力也会对烟气的流动产生影响。其影响取决于送、排风的平衡情况。若建筑物内各处的送风量和排风量相等,则该系统就不会对建筑物内的烟气流动产生影响,若某一部位的送风量大于排风量,就会出现增压的现象,空气就会流向其他部位。反之,在排风量大于送风量的部位,就会出现相反的现象。所以,如果建筑物内的机械通风系统按照有利于烟气排出的方式进行设计,就可以达到控制建筑物内烟气蔓延的目的。 另外,建筑物内的烟控系统产生的压差也会对烟气的流动产生影响。 3烟气的控制的基本方式

3.1加压送风方式 加压送风方式是利用加压送风机对被保护区域(如防烟楼梯间和前室)等送风,使其保持一定的正压,避免着火区域的烟气借助各种动力(诸如烟囱效应、膨胀力)等向建筑物的被保护区域蔓延。该系统是由加压送风机、风道、送风口以及风机控制柜组成,风源必须是室外不被烟气污染的风,一般情况下该系统与排烟系统共同存在。 加压送风方式主要有两种: 1在门关闭的情况下,维持避难区域内或疏散路线上的压力高于外部压力,避免烟气通过建筑物的各种缝隙侵入(诸如建筑结构缝隙、门缝等); 2在门开启的情况下,在门断面形成一定的风速,避免烟气侵入避难区域或疏散通道。 由此可见,加压送风方式可以保证避难区域或疏散通道内免受烟气危害,降低建筑物某些部位的耐火要求,便于老式建筑的防排烟系统的改造。但是,如果对送风压力控制不好就会造成避难区域或防烟楼梯间内的压力过高,导致楼梯间通向前室或走廊的门无法开启,延误建筑物内人员的疏散。为了使建筑物内人员可以安全疏散,加压送风系统在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