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
开发方志资源建设美丽中国——地方志助推实现“中国梦”的思考

区 、进 工厂 、进 机关等 活 动 。
事 实上 ,志 办在 志书 服务社 会 、服 务教 化功 能 的
了资 料 .从 而有 利于 加强 干部 队伍 建设 ,促 进政 府机 构 的 自身建设 。再次 ,司法 、执法 的民 主化 是小 康社
会 及 现代 化社 会 民主建 设 和政 治建设 的重要 方 面 。志 书所 记载 的刑 事 、检察 、民事调 处 等方 面 的 内容 ,有 助 于 执政 者总 结经 验教 训 ,提 高司 法执 法公 开 、公 正 和 民 主 的 程 度 。 地 方 志 工 作 机 构 应 充 分 发 掘 方 志 资 源 ,总结历 史 和现 实执 政 的经验 教 训 ,主 动为 党政 领 导 决策 提供 简 明实用 的参考 资料 。
下 五个 方面 花力气 、下 功夫 、办 实事 。
一
、
服 务 资政 。地 方 志 应 为 党 政 领 导 科 学
开发 方志 资源 ,服 务于美 丽 中 国的建设 事业 .首先 要
明确 地方 志作 为开 发地情 文 化 的首 要 资源 ,即必须 在 资政 、教 化上 下真 功夫 。 中共 中央总 书记 、国家 主席
习 近平 在 十二 届全 国人 大 一次 会 议 上 的讲 话 中指 出 :
“ 实 现 中华 民族伟 大 复 兴 的 中 国梦 ,就 是要 实现 国家 富强 、民族振 兴 、人 民幸福 ” 。t 2 1 编修 出版后 的地方 志
书就 是要 服务 于建 设美 丽 中国 ,实 现 国家 富强 、民族
有 效 信 息
方 志要 服务好 经济建设 ,为地方经济发展 、特别 是 投资兴业提供有效信息 和翔实资料 。志书是促进交流合
作 的重要工具 。为 当地 引进人才 、资金 、技术 、设备 和
关于地方志工作的一些问题思考

关于地方志工作的一些问题思考发表单位:方志办发表时间:2007-01-12佛山市高明区史志办公室陈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朝哲学家张载的这几句话,今天用来概括我们的地方志工作,最为合适不过。
作为一种特殊体例的历史资料性著述,地方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的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学术价值。
编史修志,是绵延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通过编史修志,记述民俗淳风、灿烂文化、英杰人物,为人民群众树碑立传,抑恶扬善、去伪存真、弘扬美德,可以陶冶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然而,“地方志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工作”,各级政府对修志工作的态度、重视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修志工作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届修志工作开展以来,我国的修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空位”、“松位”、“移位”、“偏位”、“错位”等现象。
联系到国务院新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笔者觉得,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第二届修志工作,值得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前编史修志工作的经验启示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的地方志编修工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周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中央及诸侯国都设立史官负责记言记事,史官将其编纂成书,便是诸侯国的历史。
周朝设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东汉是方志的发展时期,时有叫兰台(中央档案馆性质)的机构,保存了不少郡国的志书、地志。
自西汉开始,地方志便一直是朝廷和地方官员了解掌握政情、民情、地情的重要渠道,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魏晋南北朝,私修地方志蔚然成风,反映一些风土人物、各种形式的地记接踵而出。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方志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明令禁止私人编史,实行官修志书制度,大规模、有组织的纂修地方志从此开始。
推进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导
视
路 。遵 循史 志_ T作特点规 律 , 创新 方式方法 , 在工作 理
念 工作 内涵 、 T作 载体 、 工作 机制 等方面大 胆创新 , 营
、
强 、 精 、 实, 业务 作风 具有 全局意 识 的现代 史官 队伍 , 为 总结历 史 、 彰显传 统 , 启发 当代 、 务发展 , 服 提供强 有力
江 蔹 ●贵 茆呜
她
志 推进方志事业
持续健康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编 史修 志 , 中华 民族 的优 良传 统 。随 着经 济全 是
球化和 世界 多极 化 的深入 , 一 固有 的优 秀 文化传 统 这 已 日益 受到冲击和 挑 战。 的形 势下 , 新 如何 弘扬传 统 、 传承 文 明 , 法推 进 方志 事 业 的持 续健 康 发 展 , 依 已成 为提高 文化软 实 力不容 忽视 的一个 重要课 题 。据 此 , 笔者最 近对 盐城 市的二 轮修 志工作进 行 了调研 。 结 现 合 自己的思考, 几 点粗浅看 法 。 谈 首先 , 要牢 固树立 依法修 志 的大局意 识 有 着 20 0 0多年 发展 历 史 的 中国方志 ,是 中华 民
主 义文化 建设 的一项 系统 工程 。 它不仅 事 关长远 , 与
研, 着力形成 一些对科学 发展 、 型发展有 理论 与实践 转 领 意义 的史志作 品 。三要更 加 自觉地 创新工 作 ,探 索新
出精品 。切 实加强史 志专业 队伍 建设 , 采取 引进 、 培养 等 多种形式 ,加大史 志人才培 育力度 ,建设一 支政治
中,发挥 了独特 的历史 文化价 值 和经世 致 用功 能 , 现 已成 为传承 和 彰显 中华 文 明的重 要载体 , 为 中华 民 成 族 的优秀 文化瑰 宝。 当前 , 在建 设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伟大 实践 的新形 势下 ,尤 其 需要 我们传 承方 志文 化 , 为 民族 文化 续脉 , 以体 现 现代 文 明与历 史文 明 的一脉 相承 。
地方志事业走向市场经济思考

地方志事业走向市场经济的思考摘要新方志事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有所作为,不能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志工作者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打造能经世致用的精品志书,这是地方志的生命;开发地方志资源,参与市场经济。
关键词地方志开发市场经济新方志事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
一方面,修志成果显著,硕果累累;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方志事业仍未走出社会地位低下、机构不稳、经济困难的低谷,面临新的危机。
主要表现: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方志工作与其它工作相比,依然还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领导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般情况下,很难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难得有人问津。
二是机构不稳,20年来,在几次改革中,修志机构大都经历了几合几并,几上几下,甚至并来并去名存实亡,有的干脆被撤销。
级别时而为正科级,时而为副科级,时而为股级,几经折腾,苦不堪言。
三是经济困难。
方志事业资金来源,主要靠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拨款,而各级地方政府大都财政拮据,连硬性开支都难以应付,哪里有钱顾及只投入不见经济效益的方志部门。
政府不给钱,修志者又不会挣钱,方志事业成了无源之水。
四是修志队伍没有加强,有的修志人员数量较少,有的修志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与修志这一工作不匹配。
方志事业的现状何以会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经济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对方志工作重视不够的因素,此为客观原因。
那么,方志界本身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倒是值得认真反思。
由于方志工作者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导致了方志事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无一席之地,得不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
一、高举“官修”这杆大旗地方志书历来为官修。
领导的支持与否以及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程度是能否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前提。
2006年5月国务院令公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各级政府对于地方志工作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
修志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主动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以征得领导的大力支持。
编修一部志书,需组成专职班子,动员近百个部门通力合作提供资料,然后经过专职修志人员反复论证,认真编纂,费时数年,才能问世。
老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思考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68Vol.192老建筑是当下人们对那些保存到一定年数的各类建筑的通称,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从类型来看,它包括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文物建筑、登记保护的文物建筑,以及其他能够反映一定地域特征、时代特征、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的老建筑。
从保护管理工作来看,它涉及建设规划、文化文物以及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老建筑作为一定时期建筑科技、民俗文化、审美艺术的代表,是一种可以直接触摸到的历史,是社会凝聚力和人类情感寄托的重要实物载体,是民族历史脉络的重要见证物。
老建筑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自身所具有的现实教育意义远胜于单纯的书本和口头上的传授,是人人都可去亲身翻阅的现实教材。
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各地城市建设都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建筑的更新迭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个性也正被日渐削弱,“千城一面”的现象日益显著,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综合品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都需要老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展示,对老建筑保护我们不应仅看到眼前的点滴利益,更应该从长远打算,树立整体、科学、绿色和人文的全面发展理念,实现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本文对目前济南市在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保护策略。
1 制订合理有效的总体保护规划以文物行业为例,按照文物属地管理的原则,目前济南市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多以各地方政府为主导,由于各区县政府财政收入的差异和发展定位的不同,使全市不同区县的文物建筑保护水平也不尽相同。
像文物保护工作开展较好的章丘区,每年财政投入300万元有目的地对全区内的文物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成效显著。
通过近年来的文物维修工作,章丘区内大批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彰显。
关于地方志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思考

验 .不 断提 升 地方 志工 作 的质量 和社 会效 益 .从 而 体 现地 方志 工作 的文 化 价值 .是 地方 志工作 可持 续
开 展 的客观 要求
步提 出扎 实 推进社 会 主义 文化 强 国建设 .都 充 分体 现 了党 中央对 文化 建设 的高度 重视 .也 给作 为社 会 主义 文化 建设 重要 组 成部 分 的地方 志工 作提 出了更 高 的要求 如何把 握 和适应 文 化建设 的新变 化 .在
论框架 . 使方志理论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在整体 的视野 上 .必 须将 地方 志T 作 与地方 文化 体 系视 为
一
个统 一 的整 体 .而不 是孤 立地 看待 二者 之 间的关
但 它作 为一 门独 立 的学科 和 完整 的理 论体 系至 今 尚 未 形成 。 ”② 同时 ,仍 然 有地 方 志 机 构 只是 封 闭 地 、 静态 地看 待 地方 志T 作 .把 自己局 限于编 鉴修 志 等
地方 文化 建设 创 造价 值 .从而 推动 地方 志成 为地 方
地方 志工 作者 必须 面对 和需 要 深入思 考 的 问题
一
文化 建设 体 系 的核心 元素 在 系统 的思 维上 .要 充
分认 识地 方 志工作 在 文化 建设 中 的性 质 和机 制 .厘 清地 方 志和地 方 文化 之 间的关 系和 定位 .要 整合 宏 观层 面 和微 观层 面 的方志 理论 .通 过对 地方 志T作
能力 决定 了一个 地 区 的竞 争力 “ 随着 文化在 经济 社
作用 机制 。因此 ,地方 志工 作要 围绕 中心发 挥建 设
性 的作 用 ,要 以更 加 开放务 实 的姿态 开 展地 方 志工
方志史方志的价值和旧志的整理讲解课件

数字化技术对方志史方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数字化扫描和OCR技术可以将纸质版的方志史方 志转化为电子版,方便保存和查询。其次是数字化修复技 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进行高精度的修复,延长其保存时间 。最后是数字化地图技术可以对方志史方志中的地理信息 进行可视化展示,提高其阅读体验。
方志史方志的网络化发展前景
分类
根据地域、时间、类型等因素对旧志进行分类,便于管理和 研究。
旧志的编纂与出版
编纂
对旧志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等编纂工作,提高文献质量。
出版
将编纂后的旧志进行印刷出版,便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旧志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将旧志转化为电子文档,便于保存和查阅。
网络化
将数字化后的旧志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传播。
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04 旧志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旧志的局限性
内容过时,缺乏新意
旧志的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无法满足现代 读者的需求。
形式古板,不易阅读
旧志的文字表达方式和排版形式比较古老,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 。
缺乏深入分析
旧志往往只注重事实的记录,缺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 和评价。
方志史方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方志史方志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 载体之一。通过对方志史方志的研究和 整理,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传承。
VS
方志史方志的文化价值
方志史方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 化价值。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 物、地理、风俗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 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菏泽地区方志整理刍议

菏泽地区方志整理刍议作者:史晓丹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2期摘要:方志是菏泽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对其进行有计划地整理。
搜寻文献阶段,一定要做到全面。
在编制目录的同时,撰写提要或解题,详细介绍方志的作者、内容、版本等信息,采用多种方法整理出版,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为菏泽市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业提供有史可依、有史可鉴、有史可考的文献资料库。
关键词:菏泽;方志;整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功能日益凸显,地方文献整理也逐渐受到重视。
菏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地方文献较为丰富,已有一些先贤著作和历史文献被整理出版,但作为地方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方志,还没有全面整理,今后应有计划地对菏泽地区的地方志进行整理。
1菏泽地区方志概况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菏泽地区1949年前编撰的方志有34种,限于体例、政区范围、资料来源等因素,实际数量可能还要多。
要研究菏泽地区的历史文化,方志是最基本的史料。
比如由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菏泽市牡丹区史志办共同整理重印的清·光绪《新修菏泽县志》就是一部全面记述清朝光绪十一年菏泽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设新修菏泽县志序、凡例、图考、舆地志等20卷,为了解清朝光绪十一年间有关情况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1]甚至菏泽地区的自然环境变迁,也可以从方志中找到相应的资料。
2菏泽地区方志整理与利用2.1摸清家底,编制目录,这是整理的基础编制菏泽地区方志目录应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为基础,参考其他工具书,在国内外进行广泛搜求和征集。
由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成书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收录范围以中国大陆、台港地区及日本的大中型图书馆馆藏为主,有些方志被遗漏。
所以,编制目录时要注意搜求海外及本地区市级以下图书馆及私人藏书家保存的文献。
市级以下的小型图书馆,收藏的古旧文献虽然不多,但也可能不乏珍品,甚至孤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开发利用山东旧方志的思考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素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历经沧桑,造就了蕴藏丰富的地方志文化。山东旧方志中,辑存着大量我省各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资料信息,是山东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丰富的资料宝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然而,要使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服务社会需要,就应该对其合理地开发利用。
一、山东旧方志的基本概况 山东地方志渊源可上溯到鲁之《春秋》。据悉,山东现存地方志尚有597种(其中通志、府州县志495种),占全国现存方志百分之七,名列前茅。据张国淦著的《中国古方志考》记载,元代以前,山东地方志有名可考者就有36种,幸存者仅有《齐乘》。《齐乘》修于元代,于钦撰,有元、明、清三种不同刻本。是山东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为全国名志之
全省597种方志中,除10种是全省的通志外,余下按区域来讲,是分布在全省各府州县和镇乡等117个行政单位范围内。这些方志,大都是明代弘治至民国年间(1488~1936)所修纂的。山东的方志,明代时期仅存73种。清代乃编修方志鼎盛时期,现存清代省通志、府州县志338种,占全省现存方志总数的68%。这一时期,山东地方志似众星捧月,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方志,如马(马 肃)主修,顾炎武参修的康熙《邹平县志》,周永年、李文藻主修的乾隆《历城县志》等等。民国时期,由于科技的发展(如绘图、摄影、印刷等),编纂方志与清代相比,有所进步。这时期共修志84种。于民国十七(1928)铅印本,由赵琪修、袁荣叟纂的《胶澳志》(即记录青岛市的方志),就是这一时期修志的很好代表。
山东省图书馆有着较丰富的馆藏文献,目前藏书已达410万余册,包括山东旧地方志文献(旧方志为1949年以前的)528种,其中旧志书善本58种。藏有山东 乃至全国名志之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胡德琳登州刻本《齐乘》。据省馆编制的《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馆藏;旧方志528种(其中通志、府州县志342种),占全省旧方志88%,由此显示出省图馆藏上的优势。
二、我省整理、利用旧方志的状况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旧方志的整理和利用都十分重视。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北大同邓衍林教授谈话时指出:要把方志中有用的科技资料系统地整理出来,为建设服务。同年,周总理在《关于整理善本的指示》中指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要“做到古为今用”。
遵照总理的指示,这一时期我省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运用传统方法,编制了各种资料汇编、摘编、目录等。如出现了《山东省志资料》二十辑(1958~1963),《济南市志资料选辑》二册(1963~1964)。 1981年开始编写社会主义新志书时,由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的《山东史志资料》八辑(1982~1985)。为《山东省志》的编写积累和提供了各种资料信息。再如,山东省图书馆编制的《山东省地震资料》,主要是从馆藏方志中摘编而成的专题资料汇编,专供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研究参考使用。还有《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这是省馆与其他单位合作编制的,该目录至今还是正在使用的检索工具。1998年,省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了《馆藏古籍善本书目数据库》,内存馆藏部分古籍善本5328种;7万余册,其中包括旧方志善本58种。而馆藏山东旧志文献的绝大部分还尚未建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旧志资料信息资源的重任,显然落在了图书馆人肩上,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开发旧方志,发挥其功能,服务社会需要 方志具有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正因为如此,才发挥其“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作用。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搞经济建设不仅需要现实的最新信息,同样,还需要志书中丰富的资料信息或作参考,或作依据,或作借鉴,或作启示……。
——为决策服务。 “经世致用”是古今修志用志的一条基本原则。前人使用方志资料信息,不乏其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旧方志资料信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战略决策中,同样有使用价值,并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山东省水利厅在编修新《水利志》时,编志人员从山东几百年旱涝灾情记录中,发现历史上有几十年旱灾特别集中,另有几十年却涝灾特别集中。经过他们对旱涝年份跨度的计算,发现旱涝灾害交替时间为每30年一次。就是说,山东30年涝,30年旱,历来如此。尽管编志人员不知其原因何在,但却知道了旱涝规律。这一重大发现,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战略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利用特色优势,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资料信息。地方特色是一地的独特优势,比如名产、名吃、名物等等,均可谓“一方之瑰宝”。在旧方志记载中,反映较为详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被湮没或失传。如果根据旧方志中的资料信息,恢复其名产、名吃,开发传统工艺,重振世代盛名,给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创造良好的机遇,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利用地方优势,发挥地方特色,确实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为发展旅游事业,开发新景点,恢复古迹名胜提供历史依据。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遍及各处。因各种原因,许多古迹被损坏,而仅见于文献记载。改革开放的今天,旅游事业迅猛发展起来,历史上被湮没毁坏的名胜 古迹亟待开发和恢复。旧方志便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比如济南市园林局,根据旧志中的有关记载,按其地理位置,经过实地勘探,将已湮没了多年的名泉——石湾泉、湛露泉、酒泉和满井泉,于90年代初,在的突泉公园全部开发恢复一新,泉水喷涌,已成为新的景观,供游客观赏。这些名泉的开发和恢复,更体现了泉城的特色。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 方志可以为了解地情地貌,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提供很好的教材。方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因此,人们可以从中对一地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等等,都能有所知晓。可以了解先人的创业不易,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了解古人民族气节和尊严,了解民族优秀文化……。这对增进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加深对祖国、故乡的热爱,无疑是极好的教材,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对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保存旧方志仅是“存史”功能的体现。而将旧方志只是“束之高阁”是不会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势在必行。所谓开发,即是对旧志书内涵的深化,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使之实现其真正价值。对旧方志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可以尝试:
1.延用传统作法。通过图书馆人对旧方志资料信息进行开发、整理、重组、深加工等一系列的智力劳动,将原始资料信息转化成不同形式的二次文献,如目录、索引、提要、摘编、类编等等。其中类编是开发旧志资料信息资源的重要方法。
类编,是由旧方志中,摘录大量原始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类资料信息汇集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地汇编成册。这些 同类资料信息,其内容的原始性并没改变,只是将原始资料信息按照不同的分类重新组合。因此,类编仍然具有可靠的资料价值。
鉴于旧方志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按不同类的主题类编成不同类的分卷,比如军事卷、经济卷、文化艺术卷、方言卷、盐业卷、水利卷等等。如果将类编成册的资料信息直接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使用,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或直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无疑将使旧方志资料信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而这种利用,才是我们开发利用旧方志资料信息资源的目的所在。
90年代初,山东省图书馆为开发利用馆藏旧志资料信息资源作了大量具体工作。提出的《山东方志资料丛编》被列入了山东省“八五”、“九五”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在馆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组织了人力,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从139部(种)旧方志中,摘录出反映山东地方特色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约一千万字左右,并对它们进行了断句、分类、抄录、校对等项工作。虽然旧方志整理工作刚刚起步,但,这毕竟为山东旧方志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第一步——资料信息基础。实属难能可贵!假若在此基础上,将资料信息类编成册,这将是开发旧志资料信息资源的一项巨大成果。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千万字的资料信息,还无法向类编运作。从目前看,现实的客观原因,恐怕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大困难。类编成册,用费大,不是少数资金所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困难,应该发动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是否考虑从以下几个渠道去争取资金支持:第一,由省图书馆向政府部门申请专款;第二,争取对图书馆事业支持的社会力量、企业赞助;第三,向国家银行贷款;第四,寻找与类编分卷内容相应的社会企业及有关部门联合筹集资金,如盐业分卷,可由盐业部门与省图合作共筹资金,等等。总之,资金到位是类编工作运作的关键所在。
开展类编工作,还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省图丰富的馆藏,多方面人才的智慧,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等优势条件,在馆领导 的重视和支持下,图书馆人的同力合作,使这项资源开发的类编工作顺利完成。 2.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采用电子计算机建设信息数据库,使方志信息进入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我馆使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方志信息数据库,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就全国来看,至今还尚无统一的系统软件。可喜的是由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专家综合运用多项国际、国内最新计算机软件技术研制开发了“地方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软件是针对地方志资料大容量、大范围、全文本的特点开发研制的,成功运用了大型数据库建设的一整套信息管理软件。其中全文检索技术代表了当今大容量资料快速准确检索的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是属国内同行领先水平。1997年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来看,笔者认为,该系统软件是我馆建设方志信息数据库较为合适的选择。如果使用了这个软件,可以参加他们举行的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比如资料逻辑分割方法、建库方式、软件使用、安全维护等等。这对我馆开发旧志资料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库是极有利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建立《山东旧志书目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为基础,再加以扩充,将该目录未收入的总志、山志、水志、名胜古迹志、杂志等现存的志书书目全部录入数据库中。建立该书目数据库,是进行山东旧方志开发、研究及其他类型数据库建立的基础。缺少这个基础,其他数据库的建立便是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把这项基础性工作首先做好。